CN110932971A - 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32971A CN110932971A CN201911119215.4A CN201911119215A CN110932971A CN 110932971 A CN110932971 A CN 110932971A CN 201911119215 A CN201911119215 A CN 201911119215A CN 110932971 A CN110932971 A CN 1109329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
- domain path
- hop
- domain
- n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04—Interdomain routing, e.g. hierarchical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请求消息中所携带的域间路径标识(PID)信息采用由远及近逐跳分析,获得重构-路径SP。具体过程如下:首先从请求消息中获取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构建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Sanalysis;然后将等长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MPID)划归到分析元组(Ey);然后采用由远及近逐跳的方式,获取分析元组(Ey)中当前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集(LQS)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逐跳重构得到观察点到边缘节点的重构-路径。该方法解决了如何依据已知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确定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序列问题,有效地提高网络域间拓扑重构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网络拓扑结构未知的情况下进行域间路径重构的方法,更具体的是,使用请求信息进行逐层分析重构得到的域间路径。
背景技术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各类互联网衍生产业的升级变革,为他们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设施。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传输信息的安全需求已成为当今网络技术发展的热点。由于传统的TCP/IP基于“开放”、“默认联通”、“尽力而为”的理念设计,在TCP/IP架构下主流流量溯源方案,如包标记算法等,存在着存储计算开销大、需要部署额外的基础设施、可溯源规模受限等问题,难以在当前的互联网中进行大规模部署。而且随着网络用户组复杂化、网络用户行为多元化的演变,现有TCP/IP架构中原生安全机制的缺乏也造成了现有网络安全性问题日益严峻。
“CoLoR架构”是一种基于路径标识的新型路由体系结构,其核心思想是边界路由器为每条域间路径分配一个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ath Prefix,PX),自治域间按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进行路由。“CoLoR架构”请参考“IEEE Network”2014年第3期第28卷《CoLoR:aninformation-centric internet architecture for innovations》罗洪斌,陈哲等人。对于CoLoR架构图如图1所示。
在CoLoR架构中,自治域(AS:Autonomous System)、域间路径(Path)、域间路径标识(PID:Path Identifier)和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PID-Prefix)等定义如下:
自治域(AS):指一组处于相同的管理与技术控制下的路由器集合所在的同一个区域。
域间路径(Path):两个自治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通道。
域间路径标识(PID):是一串二进制数字,如011011001101010101。一个域间路径标识可由前缀部分和非前缀部分构成;在具体应用中,其长度通常是固定的。
CoLoR架构在为自治域间(AS)的每条域间路径(Path)分配一个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分配的原则是:给定一个自治域(AS),为该自治域(AS)与其它自治域之间的所有域间路径(Path)分配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不同,且这些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互不相交(即:任意两个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间,没有相同的域间路径标识(Path))。在CoLoR架构中,内容请求者向内容提供者发送请求消息。请求消息从一个自治域向另一个自治域经域间路径(Path)转发前,需要在该请求消息的尾部添加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ID)。在图1中自治域D4中的路由器R12与自治域D5中的路由器R11之间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4;自治域D5中的路由器R8与自治域D6中的路由器R7之间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1;自治域D5中的路由器R10与自治域D6中的路由器R7之间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2;自治域D5中的路由器R9与自治域D6中的路由器R7之间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3;自治域D6中的路由器R6与自治域D3中的路由器R5之间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5;自治域D3中的路由器R2与自治域D1中的路由器R1之间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6;自治域D3中的路由器R4与自治域D2中的路由器R2之间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7。当内容请求者需要获取服务内容(Service Identifier,SID)时,会向本地源管理器发送服务内容查询请求。本地资源管理器收到该服务内容查询请求后,如果本地有能够提供所需服务内容,直接将该请求转发给该服务内容提供者。否则,将该请求发送给其他资源管理器,直至查询到该服务,如图1中(i)至(v)所示。在任意一服务查询过程,请求包每经过一条域间路径(Path),路由器会计算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ID),并将其封装在请求消息(GET)中(如图1中(i)至(v)所示),从而形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依据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能够获得从内容请求者到服务内容提供者经过的跳数。
在CoLoR架构,可将传输域间路径(Path)的域间路径标识(PID)信息嵌入到请求消息(GET)中,自治域(AS)的管理者通过收集请求消息(GET)中的路径标识(PID)信息进行域间路径(Path)分析,以便设计快速高效的网络溯源及流量监控方法。为了实现快速高效的网络溯源及流量监控,设计一种可用于从网络分组携带的域间路径标识(PID)信息,对域间路径(path)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从未知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请求信息(GET)所携带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分析得到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的结构关系,进而分析得到域间路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本发明方法基于CoLoR架构中的请求信息(GET)所携带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对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QS)中的同跳数-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组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由远及近逐跳地对分析元组Ey进行分析,得到重构-路径SP。
本发明的是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骤:
步骤一,从请求消息中获取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构建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Sanalysis,执行步骤二;
步骤二,获取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的跳数L,并归类相同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得到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执行步骤三;
步骤三,依据请求消息逐层进行域间路径标识分析,重构得到观察点到边缘节点的重构-路径;
步骤四,对Q中位于Ey之后的分析元组采用步骤3C-1至步骤3C-18的重构-路径处理;得到继Ey之后的分析元组的重构-路径。
本发明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
①本发明域间路径分析方法,依据跳数对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进行同跳数-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QS)归类;
②本发明域间路径分析方法,将同跳数-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组存储到所设计的元组队列结构中,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逐层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分析。
③本发明域间路径分析方法,可依据已知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分析得到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序列。
④本发明域间聚合路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重构得到域间路径,以此为基础分析构建域间网络拓扑图。
附图说明
图1是CoLoR架构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图2是请求消息中的域间路径标识PID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中跳数与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的统计结果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方法的队列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逐跳路段获取过程示意图。
图7A、图7B是本发明中具有跳数5的逐跳路段分析过程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经本发明方法处理得到的重构-路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域间路径标识长度(Length):指构成域间路径标识的二进制数字的个数。域间路径标识长度可为32、48、64、128位等任意数字,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表述,后面假定域间路径标识长度为32位,并采用类似IPv4地址的点分十进制记法,如1.0.0.0。所述域间路径标识的二进制数中有前缀和非前缀位,如:一个长度为32为的域间路径标识由21位前缀和11位非前缀位构成,其结构如表1所示:
表1域间路径标识结构
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X) | 非前缀 |
注:非前缀是依据“计算HASH的方法”所得的二进制数字串。
域间路径标识前缀(Path Prefix,PX):指给定域间路径标识长度时,一段连续的域间路径标识,并且这些域间路径标识最左边的若干二进制数相同。例如,假定域间路径标识的长度为8位,则域间路径标识00001000、00001001、00001010、00001011的前6位二进制数相同。因此,000010为这四个域间路径标识的前缀,其长度为6。
在本发明中,如图2所示一个请求消息(GET)对应一个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所述域间路径标识序列中至少包含有一个域间路径标识PID。将所述PID对应的一条域间链路的两端自治域分别命名为,域间物理网络中的节点(Node)。同理可得,多个请求消息(GET)则会有多个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每条请求消息从消息发送者到达接收者会经过多个节点(Node)。在本发明中,多个节点(Node)的排序是按照接收到请求消息的先后进行的。依据自治域级别的域间物理网络拓扑结构中一般存在有观察节点、中间节点和边缘节点。所述观察节点,记为A。由多个边缘节点组成的边缘节点集合记为,边缘节点集MS={S1,S2,S3,…,Sd,…,SD},S1表示第一个边缘节点,S2表示第二个边缘节点,S3表示第三个边缘节点,Sd表示任意一个边缘节点,SD表示最后一个边缘节点,下角标d表示边缘节点的标识号,下角标D表示边缘节点的总数。多个中间节点采用集合形式表达记为,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AS1表示第一个中间节点,AS2表示第二个中间节点,AS3表示第三个中间节点,ASb表示任意一个中间节点,ASB表示最后一个中间节点,下角标b表示中间节点的标识号,下角标B表示中间节点的总数。位于所述ASb之前的中间节点称为前中间节点ASb-1,位于所述ASb之后的中间节点称为后中间节点ASb+1。为了方便说明,ASb也称为任意一个中间节点,ASB也称为另一个任意中间节点。
在本发明中,如图5所示,元组分析队列的形式记为Q={E1,E2,…,Ey…,EY},E1表示第一个分析元组,E2表示第二个分析元组,Ey表示任意一个分析元组,下角标y表示分析元组的标识号,EY表示最后一个分析元组,下角标Y表示分析元组的总数。
在本发明中,任意一个分析元组Ey包括有SP、QS和L三部分内容,即 表示网络溯源中的重构-路径。表示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L表示从观察节点到边缘节点经过的域间链路的个数,简称为跳数,如图4所示。
参见图3、图6、图7A、图7B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骤:
步骤一,从请求消息中获取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构建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Sanalysis,执行步骤二;
在本发明中,一个请求消息GET对应一个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所述MPID中包含有从观察节点A到任意一个边缘节点Sd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任意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PID,如图1所示。
在本发明中,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第一个边缘节点S1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一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第一个边缘节点S1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在本发明中,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第二个边缘节点S2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二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第二个边缘节点S2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在本发明中,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第三个边缘节点S3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三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第三个边缘节点S3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在本发明中,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任意一边缘节点Sd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d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任意一边缘节点Sd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在本发明中,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最后一个边缘节点SD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D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最后一个边缘节点SD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为了方便清楚说明,将也称任意一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
步骤106,构建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Sanalysis,执行步骤二;
步骤二,获取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的跳数L,并归类相同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得到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执行步骤三;
步骤201,遍历从观察节点A到所有边缘节点的跳数,执行步骤202;
步骤202,按照从大到小跳数排序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执行步骤203;
例如,考虑到域间路径跳数与观察节点到边缘节点的距离相关,为了便于清楚说明和理解,以举例说明跳数值:
步骤203,归类相同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得到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执行步骤三;
在本发明中,把相同跳数值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归类在一起,称为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QS。
在本发明中,依据放入空的元组分析队列Q中的首个元素(分析元组)是跳数最高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因此,将多个分析元组按照跳数从大至小排序后,则构成了元组分析队列Q,即Q={Ey,E1,E2,…,EY},如图5所示。令分析元组的跳数是最高(即L最高=5),而L最高=5对应的的具体PID为表2所示。
为方便说明,二进制的域间路径标识(如图2所示)均转换成点分十进制表示,且域间路径标识前缀的长度均为16位。
表2跳数为5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
第1跳PID | 第2跳PID | 第3跳PID | 第4跳PID | 第5跳PID |
1.1.1.1 | 192.168.1.1 | 8.18.0.8 | 10.5.3.8 | 15.0.10.1 |
18.2.1.2 | 172.8.9.6 | 224.5.5.6 | 10.8.4.2 | 15.0.0.10 |
26.8.6.7 | 202.102.1.5 | 16.9.8.15 | 10.6.10.5 | 15.0.1.2 |
1.1.1.25 | 192.168.10.5 | 8.18.124.42 | 10.5.9.18 | 15.0.2.18 |
1.1.1.125 | 192.168.8.7 | 8.18.110.6 | 10.5.28.6 | 15.0.0.34 |
26.8.4.3 | 202.102.10.24 | 16.9.10.32 | 10.6.20.1 | 15.0.8.26 |
18.2.1.15 | 172.8.9.18 | 224.5.5.126 | 10.8.42.5 | 15.0.37.8 |
18.0.7.5 | 22.5.6.15 | 8.232.1.9 | 10.5.1.1 | 15.0.12.16 |
…… | …… | …… | …… | …… |
步骤三,依据请求消息逐层进行域间路径标识分析,重构得到观察点到边缘节点的重构-路径;
步骤3A,构建一个空的元组分析队列Q;执行步骤3B;
步骤3B,设置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的分析终止条件;执行步骤3C;
在本发明中,分析终止条件就是设置终止跳数为0,即终止跳数记为P,且P=0。
在本发明中,通过终止跳数P来判断是否结束当前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的分析。
步骤3C,将Ey作为空的Q的首个元组进行重构-路径处理,参见图6、图7A、图7B所示;执行步骤四;
例如,将代入Q中为所述Q中队首的分析元组Ey中跳数为5,则当前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记为LQS5,即从所述LQS5中能够得到当前域间路径标识集合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记为即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3,取出中的队首元组 中取出第4跳的PID形成当前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记为LQS4,即从所述LQS4中能够得到当前域间路径标识集合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并将相同所述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归入一组,分别得到属于第4跳的PID所对应的第一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
步骤3C-6,取出中的队首元组从中取出第3跳的PID形成当前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记为LQS3,即从所述LQS3中能够得到当前域间路径标识集合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并将相同所述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归入一组,分别得到属于第3跳的PID所对应的第一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
取出中的队首元组从第3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6.9.8.15,16.9.10.32},所述{16.9.8.15,16.9.10.32}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3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3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24.5.5.6,224.5.5.126},所述{224.5.5.6,224.5.5.126}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3跳的路径将
步骤3C-11,取出中的队首元组<{<8.232.0.0,10.5.0.0,15.0.0.0>},(18.0.7.5 22.5.6.15 8.232.1.910.5.1.1 15.0.12.16),2>;获取第2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2.5.6.15},所述{22.5.6.1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2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2,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2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02.102.1.5,202.102.10.24},所述{202.102.1.5,202.102.10.24}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2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3,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2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72.8.9.6,172.8.9.18},所述{172.8.9.6,172.8.9.18}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2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4,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1.1.1,1.1.1.25,1.1.1.125},所述{1.1.1.1,1.1.1.25,1.1.1.12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5,取出中的队首元组<{<22.5.0.0,8.232.0.0,10.5.0.0,15.0.0.0>},(18.0.7.5 22.5.6.158.232.1.9 10.5.1.1 15.0.12.16),1>;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8.0.7.5},所述{18.0.7.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6,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6.8.6.7,26.8.4.3},所述{26.8.6.7,26.8.4.3}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7,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8.2.1.2,18.2.1.15},所述{18.2.1.2,18.2.1.1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四,对Q中位于Ey之后的分析元组采用步骤3C-1至步骤3C-18的重构-路径处理;得到继Ey之后的分析元组的重构-路径。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是无法根据域间路径标识序列信息分析得到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序列结构关系的问题。本发明方法能够对等长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进行分析,依据已知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确定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序列,从而分析得到域间路径结构。
实施例1
硬件条件
参考图3、图6、图7A、图7B所示,本实施中的观察点A记录收集到了来自请求发送者S1、S2、S3和Sd的大量服务请求消息形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Sanalysis,使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获得多条重构-路径,通过多条路径得到了如图8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字母的物理意义
Claims (3)
1.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列步骤:
步骤一,从请求消息中获取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构建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Sanalysis,执行步骤二;
一个请求消息GET对应一个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所述MPID中包含有从观察节点A到任意一个边缘节点Sd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任意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PID;
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第一个边缘节点S1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一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第一个边缘节点S1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第二个边缘节点S2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二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第二个边缘节点S2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步骤103,获取第三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
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第三个边缘节点S3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三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第三个边缘节点S3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任意一边缘节点Sd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d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任意一边缘节点Sd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观察节点A依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得到观察节点A到最后一个边缘节点SD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记为第D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所述中包含有观察节点A到最后一个边缘节点SD所经过中间节点集MAS={AS1,AS2,AS3,…,ASb,…,ASB}中的中间节点后的所有域间路径标识,采用集合形式表示为
步骤106,构建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Sanalysis,执行步骤二;
步骤二,获取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的跳数L,并归类相同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得到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执行步骤三;
步骤201,遍历从观察节点A到所有边缘节点的跳数,执行步骤202;
步骤202,按照从大到小跳数排序域间路径标识序列,执行步骤203;
步骤203,归类相同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得到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执行步骤三;
把相同跳数值的域间路径标识序列MPID归类在一起,称为等长-待分析-域间路径标识序列集合QS;
步骤三,依据请求消息逐层进行域间路径标识分析,重构得到观察点到边缘节点的重构-路径;
步骤3A,构建一个空的元组分析队列Q;执行步骤3B;
步骤3B,设置域间路径标识序列的分析终止条件;执行步骤3C;
分析终止条件就是设置终止跳数为0,即终止跳数记为P,且P=0;
步骤3C,将Ey作为空的Q的首个元组进行重构-路径处理,执行步骤四;
第1跳PID为1.1.1.1/18.2.1.2/26.8.6.7/1.1.1.25/1.1.1.125/26.8.4.3/18.2.1.15/18.0.7.5/……/;
第2跳PID为192.168.1.1/172.8.9.6/202.102.1.5/192.168.10.5/192.168.8.7/202.102.10.24/172.8.9.18/22.4.6.15/……/;
第3跳PID为8.18.0.8/224.5.5.6/16.9.8.15/8.18.124.42/8.18.110.6/16.9.10.32/224.5.5.126/8.232.1.9/……/;
第4跳PID为10.5.3.8/10.8.4.2/10.6.10.5/10.5.9.18/10.5.28.6/10.6.20.1/10.8.42.5/10.5.1.1/……/;
第5跳PID为15.0.10.1/15.0.0.10/15.0.1.2/15.0.2.18/15.0.0.34/15.0.8.26/15.0.37.8/15.0.12.16/……/;
将代入Q中为所述Q中队首的分析元组Ey中跳数为5,则当前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记为LQS5,即从所述LQS5中能够得到当前域间路径标识集合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记为即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3,取出中的队首元组 中取出第4跳的PID形成当前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记为LQS4,即从所述LQS4中能够得到当前域间路径标识集合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并将相同所述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归入一组,分别得到属于第4跳的PID所对应的第一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
步骤3C-6,取出中的队首元组从中取出第3跳的PID形成当前跳数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记为LQS3,即从所述LQS3中能够得到当前域间路径标识集合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并将相同所述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归入一组,分别得到属于第3跳的PID所对应的第一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
取出中的队首元组从第3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6.9.8.15,16.9.10.32},所述{16.9.8.15,16.9.10.32}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3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3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24.5.5.6,224.5.5.126},所述{224.5.5.6,224.5.5.126}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3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1,取出中的队首元组<{<8.232.0.0,10.5.0.0,15.0.0.0>},(18.0.7.5 22.5.6.15 8.232.1.910.5.1.1 15.0.12.16),2>;获取第2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2.5.6.15},所述{22.5.6.1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2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2,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2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02.102.1.5,202.102.10.24},所述{202.102.1.5,202.102.10.24}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2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3,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2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72.8.9.6,172.8.9.18},所述{172.8.9.6,172.8.9.18}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2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4,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1.1.1,1.1.1.25,1.1.1.125},所述{1.1.1.1,1.1.1.25,1.1.1.12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5,取出中的队首元组<{<22.5.0.0,8.232.0.0,10.5.0.0,15.0.0.0>},(18.0.7.5 22.5.6.158.232.1.9 10.5.1.1 15.0.12.16),1>;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8.0.7.5},所述{18.0.7.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6,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26.8.6.7,26.8.4.3},所述{26.8.6.7,26.8.4.3}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3C-17,取出中的队首元组获取第1跳的域间路径标识集合为{18.2.1.2,18.2.1.15},所述{18.2.1.2,18.2.1.15}对应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集,记为即而所述对应的路段记为将路段与连接,则有属于中第5跳至第1跳的路径将记入Q中,则更新Q的数据信息表示为:
步骤四,对Q中位于Ey之后的分析元组采用步骤3C-1至步骤3C-18的重构-路径处理;得到继Ey之后的分析元组的重构-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基于CoLoR架构中的请求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是未知网络拓扑结构中的请求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34933 | 2019-05-23 | ||
CN2019104349334 | 2019-05-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32971A true CN110932971A (zh) | 2020-03-27 |
CN110932971B CN110932971B (zh) | 2020-11-24 |
Family
ID=69853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19215.4A Active CN110932971B (zh) | 2019-05-23 | 2019-11-15 | 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932971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1729A (zh) * | 2019-05-23 | 2020-09-0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前缀树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冲突检测与分解方法 |
CN112866243A (zh) * | 2021-01-15 | 2021-05-2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单包溯源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
CN113612684A (zh) * | 2020-08-11 | 2021-11-0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二分查找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匹配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73258A (zh) * | 2010-06-07 | 2010-10-27 | 清华大学 | 一种概率包标记及攻击源追溯方法、系统及装置 |
CN101917341A (zh) * | 2010-08-24 | 2010-12-15 | 清华大学 | 用于域间追溯的包标记概率选取方法及装置 |
US20110182374A1 (en) * | 2006-10-18 | 2011-07-28 | Haim Primo | Ofdm channel estim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omponents |
WO2017096564A1 (zh) * | 2015-12-09 | 2017-06-15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一种基于内容的集中式路由体系架构mccn |
CN107196939A (zh) * | 2017-05-22 | 2017-09-22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适用于sdn网络的混合包标记溯源系统和方法 |
-
2019
- 2019-11-15 CN CN201911119215.4A patent/CN1109329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182374A1 (en) * | 2006-10-18 | 2011-07-28 | Haim Primo | Ofdm channel estim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omponents |
CN101873258A (zh) * | 2010-06-07 | 2010-10-27 | 清华大学 | 一种概率包标记及攻击源追溯方法、系统及装置 |
CN101917341A (zh) * | 2010-08-24 | 2010-12-15 | 清华大学 | 用于域间追溯的包标记概率选取方法及装置 |
WO2017096564A1 (zh) * | 2015-12-09 | 2017-06-15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一种基于内容的集中式路由体系架构mccn |
CN107196939A (zh) * | 2017-05-22 | 2017-09-22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适用于sdn网络的混合包标记溯源系统和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H. HAZEYAMA,等: ""An Autonomous Architecture for Inter-Domain Traceback across the Borders of Network Operation"", 《11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ISCC"06)》 * |
高晓敏: ""基于Segment Routing的CoLoR域设计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2017年第06期》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1729A (zh) * | 2019-05-23 | 2020-09-0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前缀树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冲突检测与分解方法 |
CN113612684A (zh) * | 2020-08-11 | 2021-11-0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二分查找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匹配方法 |
CN112866243A (zh) * | 2021-01-15 | 2021-05-2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单包溯源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
CN112866243B (zh) * | 2021-01-15 | 2022-02-2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单包溯源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32971B (zh) | 2020-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429128B1 (en) | Flow statistics aggregation | |
CN103004158B (zh) | 具有可编程内核的网络设备 | |
US7672238B2 (en) | Mapping off-network traffic to an administered network | |
US8824331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 ingress router of a flow when no IP addres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face from which the flow was received | |
CN112714034A (zh) | 组播报文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 |
CN104378264B (zh) | 一种基于sFlow的虚拟机进程流量监控方法 | |
CN102215136B (zh) | 流量拓扑生成方法和装置 | |
CN110932971A (zh) | 一种基于请求信息逐层重构的域间路径分析方法 | |
CN102474449A (zh) | 基于虚拟接口的交换装置和方法 | |
CN113746654B (zh) | 一种IPv6地址管理和流量分析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130329572A1 (en) | Misdirected packet statistics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
CN101001159A (zh) | 一种解码方法和解码器 | |
WO2020228527A1 (zh) | 数据流的分类方法和报文转发设备 | |
CN109547288A (zh) | 一种协议无关转发网络可编程流测量方法 | |
CN111641729A (zh) | 一种基于前缀树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冲突检测与分解方法 | |
CN101888303B (zh) | 网络流量信息的记录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
CN101707559A (zh) | 一种诊断和定量保障端到端服务质量的系统和方法 | |
Pekar et al. | Towards threshold‐agnostic heavy‐hitter classification | |
CN110430133B (zh) | 一种基于置信区间的域间路径标识前缀获取方法 | |
CN102124698B (zh) | 用于在网络管理环境中导出结构化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 |
CN111835636A (zh) | 一种基于主干路径递归扩展的网络拓扑重构方法 | |
CN112235254A (zh) | 一种高速主干网中Tor网桥的快速识别方法 | |
CN115378881B (zh) | 基于联邦学习的家庭路由器数据流识别方法和识别架构 | |
CN112866243B (zh) | 一种基于单包溯源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 |
KR100617720B1 (ko) | 분산구조라우터에서 포워딩 정보를 동적으로 관리하는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