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32364A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2364A
CN110932364A CN201911366031.8A CN201911366031A CN110932364A CN 110932364 A CN110932364 A CN 110932364A CN 201911366031 A CN201911366031 A CN 201911366031A CN 110932364 A CN110932364 A CN 110932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lectronic equipment
electronic device
charging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60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兴业
穆邦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6603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323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932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23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8End of discharge regulat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的控制模块检测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使电池处于过放状态,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检测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使供电电路断开,从而使电子设备断电;电子设备通过充电模块充电时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接收充电信号使供电电路导通,从而使电子设备上电。因而,本发明无需设置开关机按键即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开关机,可以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一体化和美观设计。本发明使用操作方便,能够节省电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断电和上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并且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的电子设备则向小型化和便携方向发展,例如,穿戴设备-无线耳机、智能眼镜、腕带、手表、手环等。现有的电子设备一般设置开关机按键,通过开关机按键让电子设备开机或者关机,以便在用户不使用电子设备时关机,以减少设备的耗电,增加电池的使用时间和寿命。但是,对于很多小型化产品,基于外观和体积的原因无法设置开关机按键的电子设备,因而对于这种产品亟需一种新的上电和断电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小型化电子设备由于外观和体积的原因无法设置开关机按键时的开关机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电池,用于通过供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供电;
充电模块,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
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
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使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用于检测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使所述供电电路断开;用于接收充电信号时使所述供电电路导通。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非工作状态为未接收到操作信号的状态。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开关,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地之间;
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的通断;
电阻,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地之间,与所述第一开关串联;
第二开关,连接于所述电池供电电路;
控制芯片,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输出电流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开关。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均为晶体管。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充电模块为无线充电模块。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穿戴设备。
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断电方法和上电方法;
所述断电方法为:
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使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
检测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控制所述电池给所述电子设备的供电断开;
所述上电方法为:
接收充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池给所述电子设备的供电导通。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非工作状态为未接收到操作信号的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电子设备的控制模块检测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使电池处于过放状态,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检测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使供电电路断开,从而使电子设备断电;电子设备充电时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接收充电信号使供电电路导通,从而使电子设备上电。因而,本发明无需设置开关机按键即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开关机,可以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一体化和美观设计。本发明使用操作方便,能够节省电能。
本发明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检测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使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检测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使供电电路断开,从而使电子设备断电;电子设备充电时使供电电路导通,从而使电子设备上电。因而,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子设备上电断电方法,无需设置开关机按键即可实现电子设备的开关机,可以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一体化和美观设计。本发明使用操作方便,能够节省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电子设备的断电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上电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池、充电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下面分别对各个模块进行具体说明:
电池,用于通过供电电路为电子设备供电,电池为可充电电池。
充电模块,用于为电池充电。充电模块可以为有线充电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
由于有线充电模块需要采用插头插装至电源插座上才能够对电池充电并获得充电信号,需要进行插拔操作,一方面充电麻烦,电子设备上电麻烦,另一方面便携性较差,因而,优选采用无线充电模块。采用无线充电模块的电子设备在靠近充电电源时即可获得充电信号,电子设备在获得充电信号时即可控制电子设备上电,方便用户对电子设备的充电和上电操作。无线充电模块通过充电线圈获取电能并为电池充电。
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优选的,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
其中,非工作状态是指电子设备未接收到操作信号的状态,也即用户没有使用操作电子设备。此时,说明用户不需要使用电子设备,可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断电关机。
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控制信号使电池处于过放状态,用于检测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使供电电路断开,从而使电子设备断电关机。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根据电池的输出电流判断电池是否处于过放状态,在电池的输出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电池处于过放状态。
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充电信号时使供电电路导通,从而使电子设备得电开机。
具体的,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开关,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和地之间。第一开关优选采用晶体管,当然,第一开关也可采用其他具有通断功能的电磁开关。第一开关为常开状态。
信号输入端SHUNT_ENABLE,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控制第一开关的通断。本实施例中,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为晶体管时,信号输入端接收高电平信号,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一开关为电磁开关时,信号输入端接收高电平信号至电磁开关的感应部,控制开关部导通。
电阻,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和地之间,与第一开关串联;
第二开关,连接于电池供电电路。第二开关导通时,电池能够给电子设备供电,电子设备上电开机;第二开关断开时,电池断开给电子设备的供电,电子设备断电关机。
优选的,第二开关采用晶体管。当然,第二开关也可采用其他具有通断功能的电磁开关。
控制芯片(PCM芯片),用于检测电池的输出电流并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二开关。控制芯片检测电池的输出电流,并根据电池的输出电流与预设电流的关系判断电池是否处于过放状态,在电池的输出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判断电池处于过放状态。
其中,电子设备为穿戴设备,例如:无线耳机、智能眼镜、腕带、手表、手环等,当然,电子设备并不限定在上述设备,也可以为可充电的任意电子设备。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断电方法和上电方法,下面分别对断电方法和上电方法进行说明。
断电方法为:检测电子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使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检测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控制电池给电子设备的供电断开。
其中,非工作状态为未接收到操作信号的状态。也即,用户没有使用操作电子设备。
优选的,检测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
当检测到电子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没被用户使用,会输出控制信号至SHUNT_ENABLE,电池随即过放保护,控制第二开关断开,电池不再给电子设备供电,电子设备关机不耗电。
具体的,如图2所示,断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检测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处于非工作状态。
S2、输出控制信号。
S3、控制信号使电池处于过放状态。
S4、检测电池处于过放状态。
S5、控制电池给电子设备的供电断开。
上电方法为:接收充电信号,控制电池给电子设备的供电导通。
具体的,如图3所示,上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电子设备接收充电信号。
A2、控制电子设备的第二开关闭合,电池给电子设备的供电导通。
当带有反向无线充电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靠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模块检测到充电信号,开始给电池充电,电池被激活,控制芯片(PCM芯片)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二开关使其导通,电子设备得电开始正常工作。此时,若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不需要充电,则带有反向无线充电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可以移开,带有反向无线充电的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仅实现使电子设备开机的功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用于通过供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供电;
充电模块,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
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
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使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用于检测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使所述供电电路断开;用于接收充电信号时使所述供电电路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工作状态为未接收到操作信号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放电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开关,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地之间;
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的通断;
电阻,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正极和地之间,与所述第一开关串联;
第二开关,连接于所述电池供电电路;
控制芯片,用于检测所述电池的输出电流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均为晶体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为无线充电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2、4-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穿戴设备。
8.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断电方法和上电方法;
所述断电方法为:
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信号使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
检测所述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控制所述电池给所述电子设备的供电断开;
所述上电方法为:
接收充电信号,控制所述电池给所述电子设备的供电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在预设时间内处于非工作状态时输出控制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工作状态为未接收到操作信号的状态。
CN201911366031.8A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09323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6031.8A CN110932364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6031.8A CN110932364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2364A true CN110932364A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62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6031.8A Pending CN110932364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3236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0748A (zh) * 2020-06-19 2020-09-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智能眼镜、无线耳机、可穿戴设备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114256939A (zh) * 2022-02-25 2022-03-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过放保护电路、电池保护板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0676A (zh) * 2015-01-29 2015-05-06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保护电路、电能提供装置与电子装置
CN206894295U (zh) * 2017-06-23 2018-01-16 章鸿斌 一种带有电池保护板用作电源开关的电路系统
CN108628431A (zh) * 2018-06-06 2018-10-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自耗能控制电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0676A (zh) * 2015-01-29 2015-05-06 天地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保护电路、电能提供装置与电子装置
CN206894295U (zh) * 2017-06-23 2018-01-16 章鸿斌 一种带有电池保护板用作电源开关的电路系统
CN108628431A (zh) * 2018-06-06 2018-10-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自耗能控制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0748A (zh) * 2020-06-19 2020-09-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智能眼镜、无线耳机、可穿戴设备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114256939A (zh) * 2022-02-25 2022-03-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过放保护电路、电池保护板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39153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US6265844B1 (en) Battery pack with photo means for enabling integral circuitry
CN112039154B (zh)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987772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4905937U (zh) 用于智能手表的双电池供电电路及智能手表
KR100480261B1 (ko) 이어폰 마이크 접속부를 이용한 휴대 단말기의 전원공급장치
CN111987771B (zh) 一种片上系统、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US20130227312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10932364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4221665B2 (ja) 携帯端末装置
US20050170866A1 (en) Multi-mode power supply device of wireless earphone
JP2004247995A (ja) 携帯電話機
CN107579562B (zh) 移动终端和电芯保护电路
CN104115361A (zh) 用于电池保护的方法和电路
CN111327101A (zh) 一种腕带设备
CN107086617B (zh) 一种智能充电装置和智能充电方法
CN111527663A (zh) 充电回路管理方法及系统
KR101091222B1 (ko) 백업 배터리를 내장한 휴대 단말기
JPH05300663A (ja) 移動局用充電器
KR100521025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사용자 데이터 손실 방지 제어장치 및그 제어방법
CN218569860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13484551U (zh) 移动电源电路及移动电源
CN210577898U (zh) 一种具有定时功能的移动充电线
CN209860097U (zh) 一种用于智能手表的低功耗电池模块
JP2001103672A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