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3423B -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3423B
CN110913423B CN201911092857.XA CN201911092857A CN110913423B CN 110913423 B CN110913423 B CN 110913423B CN 201911092857 A CN201911092857 A CN 201911092857A CN 110913423 B CN110913423 B CN 1109134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terminal
period
unreachable
last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9285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3423A (zh
Inventor
陈正文
马晓军
陈博
叶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yi I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yi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yi I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yi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9285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134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13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3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3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34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dependent on the time of the day, e.g. according to expected transmission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所述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包括在终端的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和/或跟踪区更新的过程中,获取终端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参数,检测末次通信时刻以及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等步骤。通过执行所述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核心网在终端的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和/或跟踪区更新的过程中获取终端的工作参数,使得核心网可以根据工作参数来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所述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对核心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核心网的复杂性和故障率较低,从而降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本发明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图1所示是一种物联网的结构示意图,平台通过核心网与一个或多个终端连接,平台通过接口与云端应用对接,为云端应用提供能力服务,具体包括:平台根据云端应用的需求,将云端应用发送给终端的应用消息在适当的时候发送给终端;平台接收终端的应用消息,在适当的时候发送给云端应用。在物联网工作过程中,为了提高终端的续航能力,经常令终端处于省电模式或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等低功耗工作模式下,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终端不侦听核心网的寻呼,物联网的核心网不对终端进行寻呼,此时核心网与终端之间无法进行数据的传送,此时的终端处于不可达状态。相反地,在非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终端与核心网之间可以进行数据的上行和下行传送,此时的终端处于可达状态。
在终端处于不可达状态时,如果核心网需要向终端发送数据,则需要将下行数据存储在核心网的服务能力开放功能、服务网关、PDN网关或者移动管理实体中,等待终端处于可达状态时再将数据发送到终端。由于核心网的存储能力有限,使得缓存的数据的送达成功率较低。
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上述问题,需要通过移动管理实体对外提供查询接口或上报接口,通过服务能力开放功能向访问核心网的云端应用提供终端可达性的信息,这样可以使得云端应用避免在终端不可达时通过核心网向终端发送数据,避免数据发送任务与终端不可达性之间的矛盾。但是,现有技术要求核心网必须配备移动管理实体以及服务能力开放功能,在核心网未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现有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
术语解释:
终端:又称用户设备,英文名称为User Equipment(UE);
平台:又称物联网平台,可以使用服务器等设备来实现,具有与终端的通信能力和控制终端的能力;
省电模式:英文名称为Power Saving Mode(PSM);
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英文名称为Extended Idle mode DiscontinuousReception(eDRX);
服务能力开放功能:英文名称为Service Capability Exposure Function(SCEF);
服务网关:英文名称为Serving Gateway(S-GW);
PDN网关:英文名称为PDN Gateway(P-GW);
移动管理实体:英文名称为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
附着网络:英文名称为Attach;
跟踪区更新:英文名称为Tracking Area Update(TAU);
释放辅助指示功能:英文名称为Release Assistance Indication(RAI)。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一种用户设备可达性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终端的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和/或跟踪区更新的过程中,获取终端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被终端整合到应用数据中进行发送,或被终端单独发送;
检测末次通信时刻;所述末次通信时刻是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的完成时点;
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
进一步地,所述低功耗工作模式为省电模式或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
所述工作参数包括省电模式的启用情况、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启用情况、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释放辅助指示功能的启用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在所述省电模式被启用、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未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所述结束时刻;所述起始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之和,所述结束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
根据所述起始时刻与所述结束时刻,识别出所述不可达时段。
进一步地,在所述省电模式未被启用、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所述结束时刻;所述起始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之和,所述结束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
根据所述起始时刻与所述结束时刻,识别出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
对识别出的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叠加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从而识别出所有所述不可达时段。
进一步地,在所述省电模式和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均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之和,作为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根据所述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所述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识别出第一不可达时段;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之和,作为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根据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识别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
对识别出的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叠加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从而识别出所有第二不可达时段。
进一步地,在所述释放辅助指示功能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还包括:
设定所述释放辅助指示功能的不活动检测时长;
根据所述不活动检测时长,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后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还包括:
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发生数据上行的情况下,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前调整;
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发生数据下行的情况下,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后调整。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一种数据传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执行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从而识别出终端的不可达时段;
在所述不可达时段内检测到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的情况下,对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
在所述不可达时段以外的时段,向所述终端发送缓存的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一种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加载所述至少一个程序以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和/或数据传送方法。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和/或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执行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平台在终端的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和/或跟踪区更新的过程中获取终端的工作参数,使得平台可以根据工作参数来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即识别出终端在哪些时段具有可达性、在哪些时段不具有可达性。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是基于终端与平台的常规通信过程进行的,对核心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核心网通过移动管理实体对外提供查询接口或上报接口,或通过服务能力开放功能向访问核心网的云端应用提供终端可达性的信息的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无需依赖核心网的移动管理实体以及服务能力开放功能,因此对不同核心网的适应能力强,即使在不具备移动管理实体以及服务能力开放功能的核心网上也能实现终端可达性识别,从而降低物联网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物联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所述终端的省电模式的原理图;
图4为所述终端的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原理图;
图5为所述终端的释放辅助指示功能的效果图
图6为实施例中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的第一种实现方式的原理图;
图7为实施例中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的第二种实现方式的原理图;
图8为实施例中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的第三种实现方式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包括如图2所示的步骤S1-S3,以及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内容对步骤S1-S3的进一步限定或者扩充,并且所述步骤S1-S3及其进一步限定或扩充可由平台来执行:
S1.在终端的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和/或跟踪区更新的过程中,获取终端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参数;
所述工作参数被终端整合到应用数据中进行发送,或被终端单独发送。也就是说,如果在终端发送工作参数时也存在向终端发送应用数据的任务,那么就将工作参数和应用数据整合为同一条消息,由终端向平台发送;如果并不存在向终端发送应用数据的任务,那么就由终端专门向平台发送工作参数。其中所述应用数据可以是指终端与平台之间进行任何必要的通信所包含的数据,其可能与业务内容以及控制指令等有关。
S2.检测末次通信时刻;所述末次通信时刻是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的完成时点;
S3.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
对于现有的窄带物联网(NB-IOT)来说,终端的低功耗工作模式主要是指省电模式(PSM)或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eDRX)。省电模式的原理如图3所示,在终端与核心网完成最后一次通信(可以是数据的上行传送或下行传送)后,由定时器T3324进行对激活时长的计时,如果在达到激活时长,即定时器T3324超时后终端与核心网之间未建立新的通信,则终端进入省电模式(PSM态),即此时终端为不可达状态,直到由定时器进行的周期时长计时达到预定的阈值,触发下一次跟踪区更新(TAU)过程,如果这期间有上行数据发送,终端中止不可达状态。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原理如图4所示,在终端与核心网完成最后一次通信(可以是数据的上行传送或下行传送)后,经过寻呼时间窗口TPTW后终端进入不可达状态,直到寻呼时间窗口TPTW与不可达状态的持续时间之和达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TeDRX。终端的省电模式和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可以单独启用,也可以同时启用。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所针对的低功耗工作模式不局限于PSM和eDRX,无论是现在已存在的低功耗工作模式还是未来将出现的其他形式的低功耗工作模式,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都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示,从而使得他们可以轻易地将针对PSM和eDRX展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移植到其他低功耗工作模式上进行应用。
步骤S1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当终端进行附着网络(Attach)或者跟踪区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TAU)的过程中,由终端上报其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参数,即省电模式的启用情况、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启用情况、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等。根据省电模式的启用情况以及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启用情况,平台可以知道终端是否启用省电模式和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并且根据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等知道终端如何执行省电模式及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而在实际使用中,省电模式或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工作参数一般是保持稳定的,也就是说,步骤S1中,平台可以仅在终端附着网络的过程中上报其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参数,在终端不主动上报新的工作参数的情况下,则默认工作参数不变。
步骤S2中的末次通信时刻是指核心网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具体地可以是完成一个数据包的传输等)的完成时点,这可以从平台的运行记录中查找得到。
由于终端在末次通信时刻后即开始预备进入不可达状态,而步骤S1-S3及其扩展步骤是在平台中执行的,即步骤S2中检测到的末次通信时刻是平台判断得到的,实际上平台所判断的末次通信时刻一般是平台完成最后一次通信的时间点,其与终端完成最后一次通信的时间点可能存在偏差。一般来说,偏差是由终端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送时延等引起的,这一数据传送时延是一相对稳定的值,或者可以由平台根据当前网络状况计算得到。因此,优选地,根据数据传送时延对步骤S2中检测得到的末次通信时刻进行修正,也就是在最后一次通信为上行传送数据(即终端向平台传送数据)的情况下,将末次通信时刻减去数据传送时延,使末次通信时刻推前,在最后一次通信为下行传送数据(即平台向终端传送数据)的情况下,将末次通信时刻加上数据传送时延,使末次通信时刻推后。通过上述修正,使得平台最终对终端可达性的识别结果更加准确。
平台根据终端上传的工作参数中,识别省电模式和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是否被启用。本实施例中,对仅省电模式被启用、仅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被启用、省电模式与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均被启用这三种情况,平台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执行步骤S3,这些方式分别如下文的步骤S301A-S303A、S301B-S304B、S301C-S307C所示。
在所述省电模式被启用、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未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步骤S3,即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S301A.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之和,作为所述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S302A.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所述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S303A.根据所述起始时刻与所述结束时刻,识别出所述不可达时段。
步骤S301A-S303A的原理如图6所示。图6中,平台在识别出终端的末次通信时刻后,获取定时器T3324的计时值,如果在达到激活时长,即定时器T3324超时后终端与平台之间未建立新的通信,则终端进入省电模式(PSM态),即平台判断此时终端进入不可达状态。平台还获取定时器T3412的计时值,如果达到周期时长,即定时器T3412超时后,终端进行跟踪区更新(TAU),从而脱离不可达状态,即平台判断此时终端进入可达状态。
步骤S301A中,(经修正后的)末次通信时刻为t末次通信,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为定时器T3324的计时值T3324,因此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为t不可达起始=t末次通信+T3324;步骤S302A中,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为定时器T3412的计时值T3412,因此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为t不可达结束=t末次通信+T3412。因此,不可达时段为t不可达起始与t不可达结束这两个时点之间的时段。
在所述省电模式未被启用、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步骤S3,即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S301B.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之和,作为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S302B.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S303B.根据步骤S301B计算所得的所述起始时刻与步骤S302B计算所得的所述结束时刻,识别出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
S304B.对步骤S303B识别出的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叠加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从而识别出所有所述不可达时段。
步骤S301B-S304B的原理如图7所示。图7中,平台在识别出终端的末次通信时刻后,开始进行计时直至达到寻呼时间窗口TPTW,然后平台判断终端进入不可达状态。平台还对终端处于不可达状态进行计时,直至计时所得的不可达状态的持续时间与寻呼时间窗口TPTW之和达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TeDRX,此时平台判断终端再次进入寻呼时间窗口TPTW。在终端执行下一次跟踪区更新(TAU)之前,终端可以处于多个寻呼时间窗口、不可达状态的过程,而寻呼时间窗口与不可达状态的切换是周期性的。
步骤S301B中,(经修正后的)末次通信时刻为t末次通信,第一个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为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1
步骤S302B中,第一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为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2
因此,首个不可达时段为/>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3
与/>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4
这两个时点之间的时段。考虑周期性,第二个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为/>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5
第二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为/>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6
进行归纳后,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为t不可达起始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为t不可达结束n=t末次通信+TPTW+nTeDRX,第n个不可达时段为/>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7
与/>
Figure BDA0002267367080000088
这两个时点之间的时段。
在所述省电模式和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均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步骤S3,即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S301C.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之和,作为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S302C.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S303C.根据所述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所述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识别出第一不可达时段;
S304C.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之和,作为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S305C.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S306C.根据步骤S304C计算所得的所述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步骤S305C计算所得的所述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识别出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
S307C.对步骤S306C识别出的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叠加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从而识别出所有第二不可达时段。
步骤S301C-S307C的原理如图8所示。图8中,终端首先执行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从而产生多个周期性的第二不可达时段。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持续时间由定时器T3324进行计时,在定时器T3324超时后,终端执行省电模式,从而产生第一不可达时段,直至定时器T3412超时而触发终端执行跟踪区更新(TAU)而退出不可达状态。
由图8可知,步骤S301C-S307C是步骤S301A-S303A和步骤S301B-S304B的综合,即在所述省电模式和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均被启用的情况下,平台所判断的终端的不可达时段由第一不可达时段和第二不可达时段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不可达时段是由省电模式引起的,第二不可达时段是由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引起的。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计算原理与步骤S301A-S303A相同,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计算原理与步骤S301B-S304B相同,即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324,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412,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为t不可达起始(二)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为t不可达结束(二)n=t末次通信+TPTW+nTeDRX
终端向平台上报的工作参数还可以包括释放辅助指示功能(RAI)的启用情况,使得平台能够知道终端是否启用了释放辅助指示功能。释放辅助指示功能的效果如图5所示,释放辅助指示功能通过设置不活动检测时长,使得启用释放辅助指示功能后可以减小终端在连接态的持续时长,其减小值相当于不活动检测时长。所述不活动检测时长可预设在平台中,优选地,所述不活动检测时长被设置为20s。
在所述释放辅助指示功能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还包括:
S301D.设定所述释放辅助指示功能的不活动检测时长;
S302D.根据所述不活动检测时长,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后调整。
步骤S301D-S302D可以分别在步骤S301A-S303A、S301B-S304B、S301C-S307C的基础上执行,从而使得步骤S301A-S303A、S301B-S304B、S301C-S307C所涉及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A-S303A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1D-S302D,则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t末次通信+T3324+20s,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t末次通信+T3412+20s。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B-S304B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1D-S302D,则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20s,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n=t末次通信+TPTW+nTeDRX+20s。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C-S307C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1D-S302D,则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324+20s,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412+20s,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二)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20s,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二)n=t末次通信+TPTW+nTeDRX+20s。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即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还包括:
S303D.检测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的寻呼时延;
S304D.根据所述寻呼时延,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前调整。
步骤S303D-S304D可以分别在步骤S301A-S303A、S301B-S304B、S301C-S307C的基础上执行,从而使得步骤S301A-S303A、S301B-S304B、S301C-S307C所涉及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所述寻呼时延一般与网络架构及其处理性能有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寻呼时延一般稳定在某个数值σ寻呼时延附近。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A-S303A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3D-S304D,则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t末次通信+T3324寻呼时延,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t末次通信+T3412寻呼时延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B-S304B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3D-S304D,则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寻呼时延,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n=t末次通信+TPTW+nTeDRX寻呼时延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C-S307C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3D-S304D,则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324寻呼时延,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412寻呼时延,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二)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寻呼时延,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二)n=t末次通信+TPTW+nTeDRX寻呼时延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即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还包括:
S305D.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发生数据上行的情况下,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前调整;
S306D.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发生数据下行的情况下,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后调整。
步骤S305D-S306D可以分别在步骤S301A-S303A、S301B-S304B、S301C-S307C的基础上执行,从而使得步骤S301A-S303A、S301B-S304B、S301C-S307C所涉及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被推前或推后调整。
进一步地,在执行步骤S305D-S306D前,预设一个时长σ预设。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上行通信(即终端向平台发送数据),则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被推前σ预设;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下行通信(即平台向终端发送数据),则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被推后σ预设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A-S303A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3D-S304D,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上行通信(即终端向平台发送数据),则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t末次通信+T3324预设,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t末次通信+T3412预设;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下行通信(即平台向终端发送数据),则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t末次通信+T3324预设,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t末次通信+T3412预设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B-S304B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3D-S304D,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上行通信(即终端向平台发送数据),则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预设,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n=t末次通信+TPTW+nTeDRX预设;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下行通信(即平台向终端发送数据),则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预设,第n个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n=t末次通信+TPTW+nTeDRX预设
具体地,在执行步骤S301C-S307C的基础上执行步骤S303D-S304D,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上行通信(即终端向平台发送数据),则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324预设,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412预设,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二)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预设,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前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二)n=t末次通信+TPTW+nTeDRX预设;如果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平台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是数据下行通信(即平台向终端发送数据),则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324预设,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一)=t末次通信+T3412预设,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起始(二)n=t末次通信+TPTW+(n-1)TeDRX预设,第n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被推后调整为t不可达结束(二)n=t末次通信+TPTW+nTeDRX预设
通过使用可调整的参数σ预设对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进行推前或推后调整,可以适应网络转发数据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时延,也就是消除时延的影响,使得识别出的不可达时段精确性更高。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平台在终端的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和/或跟踪区更新的过程中获取终端的工作参数,使得平台可以根据工作参数来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即识别出终端在哪些时段具有可达性、在哪些时段不具有可达性。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是基于终端与平台的常规通信过程进行的,对核心网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核心网通过移动管理实体对外提供查询接口或上报接口,或通过服务能力开放功能向访问核心网的云端应用提供终端可达性的信息的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无需依赖核心网的移动管理实体以及服务能力开放功能,因此对不同核心网的适应能力强,即使在不具备移动管理实体以及服务能力开放功能的核心网上也能实现终端可达性识别,从而降低物联网的使用成本。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传送方法是在执行实施例1中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由平台执行的,它包括以下步骤:
S4.执行实施例1中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从而识别出终端的不可达时段;
S5.在所述不可达时段外的时段(即终端处于可达状态)检测到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的情况下,直接执行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从而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在所述不可达时段内检测到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的情况下,对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暂时不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直至识别出的所述不可达时段结束;
S6.在所述不可达时段以外的时段(即终端处于可达状态),向所述终端发送缓存的数据。
步骤S5中所述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是由云端应用发出的,而所要发送的数据也由云端应用发送至核心网。在所述不可达时段内检测到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任务指向的终端相应的不可达时段的剩余长度,决定是否对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例如可以设置一个阈值,只有在任务指向的终端相应的不可达时段小于该阈值的情况下,才对需要向该终端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而在任务指向的终端相应的不可达时段达到该阈值的情况下,不对需要向该终端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直接拒绝向该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上述操作可以在执行实施例1所述方法实现的对终端可达性进行准确识别的基础上,根据终端的不可达时段剩余长度来决定是否缓存响应的数据,当所设置的阈值合适时,可以使得核心网避免对不可达时段剩余长度过长的终端进行数据缓存,从而节省核心网的性能消耗,同时对不可达时段剩余长度合适的终端进行数据缓存,使得这些终端进入可达状态后,核心网可以立即向终端发送缓存的数据,提高数据传送效率。
本实施例还包括一种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加载所述至少一个程序以执行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所述装置可以是用于实现核心网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
本实施例还包括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
本实施例中的装置和存储介质,可以执行本发明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可执行方法实施例的任意组合实施步骤,具备该方法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公开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公开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施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元件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何以及所有实例或示例性语言(“例如”、“如”等)的使用仅意图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除非另外要求,否则不会对本发明的范围施加限制。
应当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由计算机硬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或者通过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来实现或实施。所述方法可以使用标准编程技术-包括配置有计算机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程序中实现,其中如此配置的存储介质使得计算机以特定和预定义的方式操作——根据在具体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和附图。每个程序可以以高级过程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与计算机系统通信。然而,若需要,该程序可以以汇编或机器语言实现。在任何情况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或解释的语言。此外,为此目的该程序能够在编程的专用集成电路上运行。
此外,可按任何合适的顺序来执行本实施例描述的过程的操作,除非本实施例另外指示或以其他方式明显地与上下文矛盾。本实施例描述的过程(或变型和/或其组合)可在配置有可执行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执行,并且可作为共同地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上执行的代码(例如,可执行指令、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一个或多个应用)、由硬件或其组合来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多个指令。
进一步,所述方法可以在可操作地连接至合适的任何类型的计算平台中实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电脑、迷你计算机、主框架、工作站、网络或分布式计算环境、单独的或集成的计算机平台、或者与带电粒子工具或其它成像装置通信等等。本发明的各方面可以以存储在非暂时性存储介质或设备上的机器可读代码来实现,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集成至计算平台,如硬盘、光学读取和/或写入存储介质、RAM、ROM等,使得其可由可编程计算机读取,当存储介质或设备由计算机读取时可用于配置和操作计算机以执行在此所描述的过程。此外,机器可读代码,或其部分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当此类媒体包括结合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器实现上文所述步骤的指令或程序时,本实施例所述的发明包括这些和其他不同类型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技术编程时,本发明还包括计算机本身。
计算机程序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以执行本实施例所述的功能,从而转换输入数据以生成存储至非易失性存储器的输出数据。输出信息还可以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如显示器。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中,转换的数据表示物理和有形的对象,包括显示器上产生的物理和有形对象的特定视觉描绘。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其技术方案和/或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修改和变化。

Claims (10)

1.一种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终端的附着网络的过程中和/或跟踪区更新的过程中,获取终端在低功耗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被终端整合到应用数据中进行发送,或被终端单独发送;
检测末次通信时刻;所述末次通信时刻是与所述终端发生的最近一次通信的完成时点;
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功耗工作模式为省电模式或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
所述工作参数包括省电模式的启用情况、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启用情况、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释放辅助指示功能的启用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省电模式被启用、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未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结束时刻;所述起始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之和,所述结束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
根据所述起始时刻与所述结束时刻,识别出所述不可达时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省电模式未被启用、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结束时刻;所述起始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之和,所述结束时刻为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
根据所述起始时刻与所述结束时刻,识别出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
对识别出的首个所述不可达时段叠加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从而识别出所有所述不可达时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省电模式和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均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激活时长之和,作为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省电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根据所述第一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所述第一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识别出第一不可达时段;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寻呼时间窗口之和,作为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
计算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之和,作为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
根据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起始时刻与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的结束时刻,识别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
对识别出的首个第二不可达时段叠加所述扩展非连续接收模式的周期时长,从而识别出所有第二不可达时段。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释放辅助指示功能被启用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还包括:
设定所述释放辅助指示功能的不活动检测时长;
根据所述不活动检测时长,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后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末次通信时刻与所述工作参数,识别终端的不可达时段这一步骤,具体还包括:
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发生数据上行的情况下,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前调整;
在所述末次通信时刻发生数据下行的情况下,对所述起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进行推后调整。
8.一种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从而识别出终端的不可达时段;
在所述不可达时段内检测到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的任务的情况下,对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缓存;
在所述不可达时段以外的时段,向所述终端发送缓存的数据。
9.一种终端可达性识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加载所述至少一个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方法。
CN201911092857.XA 2019-11-11 2019-11-11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9134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92857.XA CN110913423B (zh) 2019-11-11 2019-11-11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92857.XA CN110913423B (zh) 2019-11-11 2019-11-11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3423A CN110913423A (zh) 2020-03-24
CN110913423B true CN110913423B (zh) 2023-06-27

Family

ID=69816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92857.XA Active CN110913423B (zh) 2019-11-11 2019-11-11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134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5409B (zh) * 2021-10-09 2024-07-16 天翼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可达性检测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63999B (zh) * 2021-12-10 2023-10-03 天翼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下行指令发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364001B (zh) * 2021-12-29 2023-12-12 天翼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NB-IoT的省电参数配置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76990B1 (en) * 2015-03-25 2019-12-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onitoring ue reachabi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687279B2 (en) * 2017-08-25 2020-06-1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optimizing user equipment reachability notifications
CN107734612B (zh) * 2017-10-10 2020-12-22 高新兴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及其psm模式的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8260192B (zh) * 2017-12-21 2021-01-2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终端及其省电模式的调整方法
CN110022577B (zh) * 2018-01-08 2022-09-1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蜂窝iot下行业务发送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3423A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13423B (zh) 终端可达性识别方法、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7760676B2 (en) Adaptive DRX cycle length based on available battery power
US10827458B2 (en) Paging method, 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and terminal
US1139790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execution of user commands in relation to power management
US1103272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network efficiency using dynamic repeat requests adjustment
EP328016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set-up of user side bearer
CN103368763B (zh) 监听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EP275774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ffic in electronic device
US8909306B2 (en) Method to conserve power on a wireless mobile device using web browser state knowledge
US20150312351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vice trigger in iot
JP6672167B2 (ja) 高速休眠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セス
US1066006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fficient signaling of IoT devices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12533207A (ja) スリープモード動作更新方法及び装置
CN107995286B (zh) 基于dubbo平台的服务自动启停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KR102151456B1 (ko) 무선 단말의 전력 소모를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272586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based on data activity sensitive timers
EP3531676A1 (en) Task processing apparatus, intelligent device, task processing method, and baseband processor
EP3525495A1 (en) Method for sending downlink data, network device and user plane device
US20200326770A1 (en) Sleep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EP3054729A1 (en) Rrc state control method, device and apparatus
KR101966249B1 (ko) 전자 장치에서 비주기적인 트래픽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9417748B (zh) 在可变网络条件下避免电池和网络资源耗尽的辅助退避
CN106233677B (zh) 下行数据传输装置及方法
US11792266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ivering a shoulder-tap for battery-constrained cellular IoT devices
KR20190081682A (ko) NB-IoT 단말 장치 및 그 운용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