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0212B -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0212B
CN110870212B CN201780093093.9A CN201780093093A CN110870212B CN 110870212 B CN110870212 B CN 110870212B CN 201780093093 A CN201780093093 A CN 201780093093A CN 110870212 B CN110870212 B CN 1108702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uplink reference
uplink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30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0212A (zh
Inventor
曹建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17420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98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70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0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0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0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Magnetic Head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使用的频段的增加,无线信道将承受比低频段更大的路径损耗,大气吸收损耗等负面影响。为了解决例如高频段信道的问题,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引入了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技术,即在基站或用户设备(UE)设置大量的天线阵子(Antenna Elements)来进行波束赋形来弥补高频段信道存在的衰落损失。
尽管UE的尺寸较小,但也可以设置多个天线阵子。然而,鉴于射频器件的成本较高,收发单元(TXRU)一般不会和天线阵子一比一配置。考虑到不同TXRU和天线阵子之间的比例,模拟波束赋形和数字波束赋形之间存在着折中。TXRU越多,可以进行的数字波束赋形能力越强,但相应地射频波束赋形的能力越弱;天线阵子越多,射频波束赋形的能力越强,但相应地数字波束赋形能力越弱。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以下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发明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发明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从用户设备接收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以及从用户设备接收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从用户设备接收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以及从用户设备接收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从用户设备接收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以及接收用户设备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从用户设备接收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以及接收用户设备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包括可执行指令,当可执行指令被信息处理设备执行时,使得信息处理设备执行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提高上行信道状态信息(CSI)的准确性并降低系统开销。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且用来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上行探测参考信号(S0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的发送周期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D是用于说明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的上行混合信道状态信息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的功率提升方式的示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例的功率提升方式的示意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发射模拟波束和数字预编码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用于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的上行混合信道状态信息的信令交互的示意图;
图17A至图17D是用于说明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例的上行混合信道状态信息的示意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发射模拟波束和数字预编码的示意图;
图19是用于说明K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在物理资源块中共存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用于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例的上行混合信道状态信息的信令交互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设备的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22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23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gNB(5G系统中的基站)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100包括处理电路110。处理电路110例如可以实现为特定芯片、芯片组或者中央处理单元(CPU)等。
处理电路110包括发送控制单元111和接收控制单元113。需要指出,虽然附图中以功能块的形式示出了发送控制单元111和接收控制单元113,然而应理解,这些单元的功能也可以由处理电路110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而并不一定是通过处理电路110中分立的实际部件来实现。另外,虽然图中以一个框示出处理电路110,然而电子装置1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电路,并且可以将发送控制单元111和接收控制单元113的功能分布到多个处理电路中从而由多个处理电路协同操作来执行这些功能。
发送控制单元111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接收控制单元113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
根据一个实施例,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可以包括基站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发送控制单元111还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一个实施例,接收控制单元113还可以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基站基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作为示例而非限制,上行信道状态信息例如可以包括上行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秩索引。
另外,根据一个实施例,发送控制单元111被配置为进行控制来以第一周期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并且以小于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Type 1 SRS(第一类上行参考信号)对应于上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Type 2 SRS(第二类上行参考信号)对应于上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如图11所示,以Type 1 SRS周期发送Type 1 SRS,并且在每个Type 1 SRS周期内,可以以Type 2 SRS周期发送多个Type 2 SRS。
此外,在基站获取上行的CSI之前,需要在基站和UE之间建立适当的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BPL)或者说收发波束(Tx-Rx Beam),即用户侧的上行发射波束和基站侧的上行接收波束以及用户侧的下行接收波束和基站侧的下行发射波束。基站可以通过测量上行参考信号来得知基站处的合适的接收波束以及UE的发射波束,并通过下行的控制信道通知UE其发射波束,在下行波束对链接建立之前例如可以通过双连接的另一基站低频段载波上的下行控制信道来通知UE其发射波束。相应的,用户可以通过测量下行参考信号来得知基站处的合适的发射波束以及UE的接收波束,并通过上行的控制信道通知基站其发射波束,在上行波束对链接建立之前例如可以通过双连接的另一基站低频段载波上的上行控制信道来通知基站其发射波束。该过程的目的是使得UE知道该用哪个波束进行上行发送、下行接收,使得基站知道该用哪个相应的波束进行上行接收、下行发射。
相应地,如图2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200包括处理电路210。处理电路210包括发送控制单元211、接收控制单元213以及扫描控制单元215。
扫描控制单元215被配置为控制进行波束扫描,并且发送控制单元211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在通过波束扫描确定的波束上进行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
在下文中,我们假设基站与UE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波束赋形增益足够强的BPL。后续的CSI获取,即UE发送上行参考信号并且基站测量该信号,是在所确定的BPL上进行的。作为示例,图11中所示的UL波束扫描对应于上行波束扫描过程。
上行波束扫描过程例如可以包括以下过程:基站端(TRP,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进行测量来确定UE的上行发射波束或基站端的上行接收波束;基站端进行测量来选择或改变基站端的接收波束;基站端进行测量来改变UE的上行发射波束。
此外,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可以在初始接入阶段(Initial Access)确定的波束上进行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
换句话说,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波束可以是通过UE进行上行波束扫描后确定的波束,也可以是通过UE在初始接入阶段确定的粗波束。这里所说的粗波束相对于细波束而言,是指该波束的空间指向性较宽,但波束赋形增益较小。
接下来,参照图12A至图12D说明获取上行混合信道状态信息的示例方式。
首先,如图12A所示,基于波束扫描来确定UE的发射(Tx)波束和基站(TRP)的接收(Rx)波束。
接下来,如图12B所示,UE在已经选定的波束上发送非预编码的SRS信号(Class A(A类)非预编码SRS),并且基站通过测量来计算部分预编码矩阵指示(部分PMI,即代表信道宽带长时特性的一级码本中的码字W1的索引),并将其反馈给UE。
然后,如图12C所示,UE通过基站反馈的部分PMI所指示的预编码矩阵W1来进行对SRS的预编码并发射经预编码的SRS,并且基站通过测量预编码的SRS来向UE进行代表信道窄带短时特性的二级码本中的码字W2的反馈以使其获取上行信道CSI。
最终,如图12D所示,UE通过上行信道CSI所反映的信道情况对上行数据信道PUS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上的数据符号进行预编码以发送上行数据。例如通过W1*W2得到的预编码矩阵W来进行数据的预编码。
需要指出,上述示例中给出的具体细节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上述示例过程中,在确定了上行发射波束后,UE可以在该波束上发射全端口的Class A SRS,这里的Class A SRS是指非预编码(Non-Precoded)的SRS。也就是说,UE具有多少个TXRU或者被配置了多少个SRS的端口数,就发射多少个端口的SRS。UE在相应SRS资源内发送非预编码的全部SRS端口。本公开的各个示例中,预编码指代数字的多天线预编码。
与上述Class A的CSI测量相对地,也可以定义Class B(B类)的CSI测量,该测量是基于下行预编码(Precoded)的参考信号进行的。此外,还可以定义长周期和宽带的信道CSI(称为第一类CSI,对应于图11中的Type 1 SRS而测得)以及短周期和子带的CSI(称为第二类CSI,对应于图11中的Type 2 SRS而测得)。第一类CSI的目的是收集信道的长期特征,为了发送第二类CSI的参考信号做预编码。第二类CSI是短周期和子带的CSI,目的是获得最终的CSI。
为了使得基站可以收到接收功率足够的SRS信号,尤其是例如在高于6GHz的频率范围内,UE可以将SRS的各个端口进行集中功率的发送。
相应地,根据一个实施例,发送控制单元111可以被配置为通过功率提升(PowerBoosting)方式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功率提升方式可以包括在含有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符号内,将功率集中到承载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单元(RE)上。
或者,功率提升方式可以包括在一个含有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内仅发送一个上行参考信号端口。
此外,功率提升方式还可以包括在含有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内非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单元配置零功率。
图13是示出对SRS端口(port)进行功率提升操作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图13中横轴t代表时间(即OFDM符号),纵轴f代表频率(即子载波)。如图所示,在某个含有SRS的OFDM符号内,UE将所有功率集中到承载SRS的RE上,并在非SRS的RE位置上配置零功率。
以4个SRS端口占用1个OFDM符号为例,功率提升方案可以使得每个SRS端口的发送功率增加为原来的3倍。
图14是示出对SRS端口的切换(SRS Port Switch)操作的示意图。图14中横轴t代表时间(即OFDM符号),纵轴f代表频率(即子载波)。如图14所示,在某个含有SRS的OFDM符号内仅发送一个SRS端口,在下一个含有SRS的OFDM符号内发送另一个SRS端口。简单来说,就是各个SRS端口进行轮流发送,在一个OFDM符号之中一个SRS端口可以占用更多的RE被发送并独占上行的发射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功率提升方案可以在端口切换的方案中组合使用,即一个OFDM符号仅发送一个SRS端口,并且该符号中的其他RE的功率置0,并将节省下来的功率可以供SRS端口所占用的RE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UE发送的非预编码的SRS信号可以被基站已足够强的功率接收到。
此外,例如由于上行路径损耗(Path Loss)测量以及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等问题,UE可能需要上报给基站SRS端口是否使用了功率提升方案。
相应地,根据一个实施例,发送控制单元111可以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向基站上报关于是否使用功率提升方式的指示信息。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15对上述示例过程进行总体说明。
从时间的角度看,Class A的SRS发送周期较长,其目的是使得基站了解UE上行信道的大概情况。其时间关系例如如图11所示。
基站在测量Class A SRS后,可以得知该UE较为合适的预编码矩阵,并且例如通过上行码字W1的方式通知UE。信道总体的预编码码字W=W1*W2,其中W2的功能相当于在W1包含的M个二级码字中选择一个码字。
UE通过W1可以推断出较合适的预编码矩阵,并在随后的过程中使用该预编码矩阵对Class B SRS进行预编码,使得该SRS具有更强的波束赋形增益,即空间指向性。同时,Class B SRS端口数量也较之前的Class A SRS端口数有明显的减少,从而减少了系统的参考信号开销。
接下来,对预编码的计算进行简要说明。
UE发射非预编码的SRS,基站测量该SRS,并将整个信道进行分解,即
Figure GPA0000283575160000101
这里hver和hhor分别代表UE“垂直维”和“水平维”端口的信道,它们的克罗内科积即代表整个信道。需要说明的是,因为UE的天线面板是随UE的空间位置移动和旋转的,“垂直维”和“水平维”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垂直于地面和水平与地面,而是意在表示在UE的一个天线面板内不同的SRS端口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关系。以垂直维的信道为例,基站需要在码本包含的K个垂直维的预编码矩阵中选择一个来对SRS进行垂直维预编码。基站可以计算
Figure GPA0000283575160000102
其中
Figure GPA0000283575160000103
是第k个垂直维预编码矩阵中的一个,可以选择最大的一个作为接下来使用的预编码。这个示例中将信道分解为垂直维与水平维并分别反馈预编码矩阵,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亦可以不进行信道分解,而基站将代表整个上行信道的预编码矩阵的指示反馈给UE。
基站测量预编码后的Class B SRS,计算得到上行预编码矩阵索引(TPMI)和秩索引(TRI)并通知给UE。基站可以通过UL Grant(上行授权)信令告知UE应使用的调制编码方案(MCS)等级。可选地,基站也可以将信道质量指示(CQI)通知给UE。
在上述示例过程中,当基站和UE之间例如通过波束扫描过程建立起了较为精细的波束对链接后,如果仅通过高层信令如RRC信令仅为UE配置了Type 1 Class A的SRS,那么UE则只发送Class A的SRS,并通过基站反馈的TPMI来发送数据。另一方面,当基站和UE之间例如仅通过初始接入过程建立起较为粗糙的波束对链接后,如果基站通过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不但为UE配置了Type 1 Class A的SRS,还为该UE配置了Class B K=1个资源的SRS,则UE通过上述流程进行混合上行CSI获取。
接下来,结合图16说明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过程的示例。
首先,UE与基站进行波束扫描过程,基站测量SRS参考信号,进行上行发射(UL Tx)波束选择,例如选择接收功率(RSRP)最强的上行发射波束,并且向UE发送指示所选波束的第一SRS资源指示(Type I SRI)。由于所有上行发射波束传输由不同资源承载的SRS,基站与UE都可以通过SRS的资源指示来识别相应的波束。
接下来,UE通过全部SRS端口进行发送,基站测量全部SRS端口并计算优选的UL预编码器,并且向UE发送指示优选UL Tx预编码器(W1)的部分PMI。
接下来,UE根据基站反馈的UL Tx预编码器W1对SRS进行预编码并发送预编码SRS,基站进行测量并计算能够指示更精细的预编码矩阵W2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UL CSI),从而向UE反馈上行TPMI、TRI以及/或CQI。
最后,UE利用基站指示的预编码器W1*W2对数据符号进行预编码以进行PUSCH发送,基站进行数据检测并且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在前面对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的描述过程中,显然也公开了一些过程和方法。接下来,在不重复前面已经描述的细节的情况下,给出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
如图3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10,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S320,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
S330,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
如图4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400包括处理电路410,处理电路410包括接收控制单元411和发送控制单元413。
接收控制单元411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从用户设备接收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发送控制单元413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该用户设备发送反馈。
接收控制单元411还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从该用户设备接收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图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510,从用户设备接收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S520,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该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以及
S530,从该用户设备接收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在以上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Class A+K=1 ClassB的混合CSI机制,其中Class A表示非预编码SRS,K=1 Class B表示预编码SRS资源数量为1的预编码SRS。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K>1 Class B+K=1 Class B的混合CSI机制,K>1 Class B表示预编码SRS资源数量大于1的预编码SRS。接下来,将描述该方面的实施例。
仍然参照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包括处理电路110,处理电路110包括发送控制单元111和接收控制单元113。
发送控制单元111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接收控制单元113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反馈可以包括基站通过测量上述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而选择的参考信号资源的指示信息。或者,该反馈可以包括基站对于每个预编码的上行参考信号资源的信道质量指示。
发送控制单元111还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与图11所示的情形类似,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发送控制单元111也可以被配置为进行控制来以第一周期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并且以小于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发送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根据一个实施例,接收控制单元113还可以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基站基于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作为示例,上行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包括上行预编码矩阵索引。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UE可以通过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的方式进行波束扫描,基站例如通过反馈SRI(SRS资源指示)来通知UE其上行的发射波束。随后,UE可以在选定的模拟波束范围内通过预编码来发送K>1Class B SRS资源。
特别地,UE可以根据所确定的上行发射波束来确定K>1个预编码SRS的预编码矩阵。例如,如果UE确定的上行波束在水平维度覆盖了60度到100度的40度空间,则UE可以选择K=4个预编码矩阵在水平空间上发射出分别覆盖60度到70度、70度到80度、80度到90度、90度到100度预编码的SRS。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数字预编码亦可以使得无线电波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从而不同的预编码矩阵和相同的模拟波束叠加使用能够发射出分别覆盖不同角度的SRS。
图6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600的配置示例。电子装置600包括处理电路610,处理电路610包括确定单元615、发送控制单元611和接收控制单元613。发送控制单元611和接收控制单元613的配置与前面描述的发送控制单元和接收控制单元类似。
确定单元615被配置为根据波束的空间覆盖范围确定用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上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量,该波束可以是通过波束扫描确定的或者是在初始接入阶段确定的。
接下来,参照图17A至图17D说明获取上行混合信道状态信息的示例方式。
如图17A所示,首先基于波束扫描来确定UE的发射波束和基站的接收波束。
接下来,如图17B所示,UE在所确定的模拟波束范围内利用K个资源发送K个分别预编码的SRS(例如第一个SRS资源上传输预编码的SRS端口1~4,第二个SRS资源上传输预编码的SRS端口5~8,以此类推),基站通过测量K个SRS资源,例如基于RSRP选择接收功率最强的一个预编码资源并通过SRI通知给UE,或者基站可以直接反馈每个预编码SRS资源所对应的CQI给UE以让UE自行选择。
接下来,如图17C所示,UE通过所选的预编码资源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来收集上行CSI,例如包括TPMI、TRI。
最后,如图17D所示,UE通过收集到的上行CSI来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矩阵以在上行数据信道PUSCH发送上行数据。
接下来,进一步参照图18说明上行K>1 Class B CSI的获取。
在确定了上行发射波束后,UE开始在该波束上发射预编码后的K>1资源的ClassB SRS。预编码后的SRS端口数往往小于UE具有的TXRU个数。作为示例,图19示出了物理资源块(PRB)中K个SRS资源共存的示意图。图19中横轴t代表时间(即OFDM符号),纵轴f代表频率(即子载波)。
从时间的角度看,K>1 Class B的SRS发送周期较长,其目的是使得基站了解UE上行信道的大概情况,即哪个预编码器下的参考信号更为合适获取CSI。
基站在测量K>1 Class B SRS后,例如可以得到每个SRS资源的RSRP,并且可以将RSRP最大的SRS资源所承载的SRS的预编码器作为选定的预编码器,并且可以通过SRI通知UE。UE通过该SRI来识别基站所指示的预编码器并对SRS进行预编码并进行相较于K>1Class B SRS更密集的发送,以便基站对该预编码的SRS进行测量并得到上行CSI。
如前所述,基站可以通过SRI来通知UE上行发射波束,此外基站也可以通过SRI来通知UE备选的预编码。相应地,可以采用以下示例方式来区别SRI的用途。
方式1:基站可以将SRI关联的SRS资源提前通知UE,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如RRC来为UE配置SRS资源,例如使一部分资源仅用来进行上行波束扫描,一部分资源仅用来进行上行预编码SRS的发送,从而能够明确SRI对应的SRS资源的目的,即用于波束扫描还是用于上行CSI获取。
方式2:基站例如可以使用1比特(bit)的指示信息伴随SRI来通知UE该SRI的用途。例如,如bit“0”代表该SRI所指的SRS资源为用于波束扫描的SRS;bit“1”代表该SRI所指的SRS资源为用于CSI获取的SRS。
相应地,根据一个实施例,接收控制单元113可以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基站通知的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在该上行参考信号资源中,一部分资源可以仅用于上行波束扫描,一部分资源可以仅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基站伴随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指示发送的指示位来确定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指示针对的是用于上行波束扫描的资源还是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
此外,为了加快或免除上行的波束扫描的过程,可以仅通过初始接入阶段确定的波束对链接进行通信,UE可以使用预编码SRS技术来代替精细的波束对链接。
相应地,根据一个实施例,发送控制单元111可以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通过初始接入阶段确定的波束对链接来发送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此后,可以进行上行K=1 Class B CSI获取。基站可以测量预编码后的K=1Class B SRS,计算得到TPMI并通知UE。
作为示例,图20示出了信道状态信息的获取过程的示例。与图16所示的示例过程相比,图20所示的示例过程中在确定的UL Tx波束之后,UE发送K个预编码SRS资源,基站测量K个SRS资源,确定其中增益最强的波束,并且把对应的type II SRI指示至UE。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710,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S720,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
S730,基于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接下来,仍然参照图4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的配置示例。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包括处理电路410,处理电路410包括接收控制单元411和发送控制单元413。
接收控制单元411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从用户设备接收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发送控制单元413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
接收控制单元411还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用户设备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过程示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810,从用户设备接收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S820,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以及
S830,接收用户设备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如图9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发送控制装置910,被配置为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以及接收控制装置920,被配置成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发送控制装置910还被配置成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仍然参照图9,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发送控制装置910,被配置为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以及接收控制装置920,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对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发送控制装置910还被配置为基于该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如图10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控制装置1010,被配置为从用户设备接收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以及发送控制装置1020,被配置为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接收控制装置1010还被配置为从用户设备接收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仍然参照图10,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控制装置1010,被配置为从用户设备接收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以及发送控制装置1020,被配置为基于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用户设备发送反馈;接收控制装置1010还被配置为接收用户设备基于该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包括可执行指令,当可执行指令被信息处理设备执行时,使得信息处理设备执行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
作为示例,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以及上述装置的各个组成模块和/或单元可以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或其组合。在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的情况下,可以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图21所示的通用计算机2100)安装构成用于实施上述方法的软件的程序,该计算机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等。
在图21中,中央处理单元(即CPU)21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21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21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1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21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21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 2101、ROM 2102和RAM2103经由总线2104彼此链路。输入/输出接口2105也链路到总线2104。
下述部件链路到输入/输出接口2105:输入部分21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21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21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21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21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2110也可链路到输入/输出接口2105。可拆卸介质21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21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21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拆卸介质21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21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2111。可拆卸介质21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2102、存储部分21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所述指令代码由机器读取并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相应地,用于承载上述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公开中。所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磁光盘、存储卡、存储棒等等。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涉及以下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用于基站侧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eNB),诸如宏eNB和小eNB。小e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eNB,诸如微微eNB、微eNB和家庭(毫微微)eNB。代替地,电子设备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优选地电子设备可以被实现为5G系统中的gNB。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另外,下面将描述的各种类型的终端均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
电子设备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情况下,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此外,电子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或多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关于终端设备的应用示例]
图22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25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2500包括处理器2501、存储器2502、存储装置2503、外部连接接口2504、摄像装置2506、传感器2507、麦克风2508、输入装置2509、显示装置2510、扬声器2511、无线通信接口25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2515、一个或多个天线2516、总线2517、电池2518以及辅助控制器2519。
处理器25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25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25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25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25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25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2500的接口。
摄像装置25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25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25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25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25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25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25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25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2511将从智能电话25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25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25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基带(BB)处理器2513和射频(RF)电路2514。BB处理器25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25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25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2513和RF电路25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2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2513和多个RF电路2514。虽然图22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25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2513和多个RF电路25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25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2513或单个RF电路25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25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2513和RF电路2514。
天线开关25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25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25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25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25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2所示,智能电话25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2516。虽然图22示出其中智能电话2500包括多个天线2516的示例,但是智能电话25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2516。
此外,智能电话25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25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2515可以从智能电话25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2517将处理器2501、存储器2502、存储装置2503、外部连接接口2504、摄像装置2506、传感器2507、麦克风2508、输入装置2509、显示装置2510、扬声器2511、无线通信接口2512以及辅助控制器2519彼此连接。电池2518经由馈线向图22所示的智能电话25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25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2500的最小必需功能。
在图22所示的智能电话2500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收发装置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2512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或无线通信设备的处理电路和/或各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处理器2501或辅助控制器2519实现。例如,可以通过由辅助控制器2519执行处理器2501的部分功能而减少电池2518的电力消耗。此外,处理器2501或辅助控制器2519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器2502或存储装置2503中存储的程序而执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或无线通信设备的处理电路和/或各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关于基站的应用示例]
图23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gNB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gNB2300包括多个天线2310以及基站设备2320。基站设备2320和每个天线2310可以经由射频(RF)线缆彼此连接。
天线231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基站设备232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3所示,gNB 23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2310。例如,多个天线2310可以与gNB 23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
基站设备2320包括控制器2321、存储器2322、网络接口2323以及无线通信接口2325。
控制器2321可以为例如CPU或DSP,并且操作基站设备2320的较高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2321根据由无线通信接口23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分组,并经由网络接口2323来传递所生成的分组。控制器2321可以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进行捆绑以生成捆绑分组,并传递所生成的捆绑分组。控制器2321可以具有执行如下控制的逻辑功能:该控制诸如为无线资源控制、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该控制可以结合附近的gNB或核心网节点来执行。存储器23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232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诸如终端列表、传输功率数据以及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2323为用于将基站设备2320连接至核心网2324的通信接口。控制器2321可以经由网络接口2323而与核心网节点或另外的gNB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gNB 2300与核心网节点或其他gNB可以通过逻辑接口(诸如NG接口和Xn接口)而彼此连接。网络接口2323还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或用于无线回程线路的无线通信接口。如果网络接口2323为无线通信接口,则与由无线通信接口2325使用的频带相比,网络接口2323可以使用较高频带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232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长期演进(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天线2310来提供到位于gNB 23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232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2326和RF电路2327。BB处理器2326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层(例如L1、介质访问控制(MAC)、无线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代替控制器2321,BB处理器2326可以具有上述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BB处理器2326可以为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或者为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模块。更新程序可以使BB处理器2326的功能改变。该模块可以为插入到基站设备2320的槽中的卡或刀片。可替代地,该模块也可以为安装在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2327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231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如图23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32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2326。例如,多个BB处理器2326可以与gNB 23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如图23所示,无线通信接口2325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2327。例如,多个RF电路2327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兼容。虽然图23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23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2326和多个RF电路2327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232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2326或单个RF电路2327。
在图23所示的gNB 2300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侧的无线通信设备的收发装置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2325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侧的电子装置或无线通信设备的处理电路和/或各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控制器2321实现。例如,控制器2321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322中的程序而执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侧的电子装置或无线通信设备的处理电路和/或各单元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面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用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在上述实施例和示例中,采用了数字组成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各个步骤和/或单元。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这些附图标记只是为了便于叙述和绘图,而并非表示其顺序或任何其他限定。
此外,本发明的方法不限于按照说明书中描述的时间顺序来执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时间顺序地、并行地或独立地执行。因此,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方法的执行顺序不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构成限制。
尽管上面已经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进行了披露,但是,应该理解,上述的所有实施例和示例均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设计对本发明的各种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这些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也应当被认为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
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
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接收基站对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
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以及
接收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来以第一周期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并且以小于所述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控制进行波束扫描,并且在通过所述波束扫描确定的波束上进行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在初始接入阶段确定的波束上进行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反馈包括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上行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上行预编码矩阵索引和秩索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通过功率提升方式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所述功率提升方式包括:
在含有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内,将功率集中到承载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单元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通过功率提升方式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所述功率提升方式包括:
在一个含有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内仅发送一个上行参考信号端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功率提升方式还包括:
在含有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内非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单元配置零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向所述基站上报关于是否使用所述功率提升方式的指示信息。
11.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发送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接收基站对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
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以及
接收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12.一种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
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
从用户设备接收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反馈;
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上行信道状态信息并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确定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13.一种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从用户设备接收非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反馈;
从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上行信道状态信息并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确定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14.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
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
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接收基站对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以及
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所述基站通知的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其中,一部分资源仅用于上行波束扫描,一部分资源仅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来以第一周期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并且以小于所述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发送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根据波束的空间覆盖范围确定用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上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量,其中所述波束是通过波束扫描确定的或者是在初始接入阶段确定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反馈包括:
所述基站通过测量所述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而选择的参考信号资源的指示信息;或者
所述基站对于每个预编码的上行参考信号资源的信道质量指示。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基站伴随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指示发送的指示位来确定所述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指示针对的是用于上行波束扫描的资源还是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的资源。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通过初始接入阶段确定的波束对链接来发送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接收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上行参考信号确定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上行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上行预编码矩阵索引。
22.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接收基站对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的反馈;
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以及
接收所述基站通知的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其中,一部分资源仅用于上行波束扫描,一部分资源仅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
23.一种用于基站侧的电子装置,其包括处理电路,
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
从用户设备接收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反馈;
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以及
向所述用户设备通知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其中,一部分资源仅用于上行波束扫描,一部分资源仅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
24.一种用于基站侧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从用户设备接收利用两个或更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一上行参考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上行参考信号,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反馈;
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反馈发送的经预编码的第二上行参考信号;以及
向所述用户设备通知上行参考信号资源,其中,一部分资源仅用于上行波束扫描,一部分资源仅用于发送上行参考信号。
25.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包括可执行指令,当所述可执行指令被信息处理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信息处理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1、13、22或24所述的方法。
CN201780093093.9A 2017-11-07 2017-11-07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Active CN1108702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74205.2A CN115459822A (zh) 2017-11-07 2017-11-07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109691 WO2019090467A1 (zh) 2017-11-07 2017-11-07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74205.2A Division CN115459822A (zh) 2017-11-07 2017-11-07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0212A CN110870212A (zh) 2020-03-06
CN110870212B true CN110870212B (zh) 2022-10-14

Family

ID=6643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3093.9A Active CN110870212B (zh) 2017-11-07 2017-11-07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202211174205.2A Pending CN115459822A (zh) 2017-11-07 2017-11-07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74205.2A Pending CN115459822A (zh) 2017-11-07 2017-11-07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11451352B2 (zh)
EP (1) EP3709526A1 (zh)
JP (1) JP7268676B2 (zh)
KR (1) KR102524879B1 (zh)
CN (2) CN110870212B (zh)
AU (1) AU2017438883A1 (zh)
MX (1) MX2020002170A (zh)
RU (1) RU2748615C1 (zh)
WO (1) WO20190904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19892A1 (en) 2018-12-11 2020-06-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forming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1418972B2 (en) 2018-12-11 2022-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beamforming oper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1444740B2 (en) * 2019-07-09 2022-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vent-triggere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carrier selection
US11696312B2 (en) * 2020-11-24 2023-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and state dependent user equipment beam patterns
US20230291612A1 (en) * 2022-03-09 2023-09-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feedback using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2393A (zh) * 2012-03-14 2013-09-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协作多点方法及系统
WO2017027055A1 (en) * 2015-08-10 2017-02-16 Intel IP Corporation Enhanc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ing for uplink beam track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6052B (zh) 2006-10-19 2012-05-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预编码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US8369450B2 (en) * 2007-08-07 2013-0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ilot boosting and traffic to pilot ratio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344243B2 (en) 2009-03-16 2016-05-17 Blackberry Limited Transmission using common and dedicated pilots
US8693429B2 (en) * 2009-03-31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on and use of reference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2486710B1 (en) * 2009-10-05 2024-06-0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plink transmission mode switching in single user multiple- input communication
CN102064924A (zh) * 2009-11-16 2011-05-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上行数据重传时的中继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
US8526519B2 (en) * 2009-12-14 2013-09-0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rank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PMI) feedback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
US8917687B2 (en) * 2010-04-20 2014-12-23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CN112448747A (zh) 2014-09-12 2021-03-0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6160952B (zh) 2015-04-17 2019-06-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7359916B (zh) * 2015-05-15 2020-12-01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CN106941368B (zh) * 2016-01-04 2020-11-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CN108289330B (zh) * 2017-01-09 2022-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参考信号信息的指示方法及装置
US11444674B2 (en) * 2017-08-11 2022-09-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coding in a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2393A (zh) * 2012-03-14 2013-09-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协作多点方法及系统
WO2017027055A1 (en) * 2015-08-10 2017-02-16 Intel IP Corporation Enhanc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ing for uplink beam track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51352B2 (en) 2022-09-20
EP3709526A4 (en) 2020-09-16
AU2017438883A1 (en) 2020-04-16
RU2748615C1 (ru) 2021-05-28
CN110870212A (zh) 2020-03-06
CN115459822A (zh) 2022-12-09
KR20200080222A (ko) 2020-07-06
WO2019090467A1 (zh) 2019-05-16
US20200228268A1 (en) 2020-07-16
JP2021510940A (ja) 2021-04-30
EP3709526A1 (en) 2020-09-16
US11641257B2 (en) 2023-05-02
US20220376862A1 (en) 2022-11-24
JP7268676B2 (ja) 2023-05-08
KR102524879B1 (ko) 2023-04-25
MX2020002170A (es) 202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9103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方法和介质
CN110870212B (zh)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US10447355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and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686620B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0741571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19146219A (ja) 通信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416346B (zh) 设备和方法
CN111656845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91111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112314027A (zh) 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1052648B (zh) 电子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111210B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14616765A (zh) 网络侧设备、终端侧设备、通信方法、通信装置以及介质
CN112514433A (zh)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US20210368490A1 (en) User equipment,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14287109A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