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8965A -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8965A
CN110838965A CN201910912889.3A CN201910912889A CN110838965A CN 110838965 A CN110838965 A CN 110838965A CN 201910912889 A CN201910912889 A CN 201910912889A CN 110838965 A CN110838965 A CN 110838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path
tunnel
address
fe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28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8965B (zh
Inventor
曹银龙
方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eijing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128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389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38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8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8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8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用于多根业务场景中建立隧道。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接收节点通过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接收节点分别建立第一路径的隧道和第二路径的隧道,因此避免了造成共路,使得即使两条路径中的任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也不会发生接收节点长时间收不到数据的情况,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背景技术
隧道包括一个根节点、至少一个中间节点和至少一个尾节点,一个根节点对应一条隧道。隧道可以是点到点(point-to-point,P2P)隧道或点到多点(point-to-multipoint,P2MP)隧道。P2MP隧道可以为点到多点组播标签分发协议(point-to-multipoint multipoint extensions for LDP,P2MP mLDP)隧道或点到多点流量工程(point-to-multipoint traffic engineering,P2MP TE)隧道。
双根业务场景是指实现由源节点将同一份数据通过两条隧道发送给目的节点的业务的场景。如图1-1所示,服务端(server)为源节点,客户端(client)为目的节点。为了将数据顺利发送给client,server可以将数据分别通过两条隧道将数据发送给client。具体的,server将数据发送给所在私网的用户网络边缘设备(customer edge,CE),即CE1,CE1分别发送给两个骨干网边缘(provider edge,PE)PE1和PE2,然后PE1和PE2根据预建的隧道,通过公网内的转发(transit)节点分别将数据发给节点PE3,节点PE3选收一份,下发给client。由于通过两条隧道发送数据,对应着两个根(root)节点,分别为PE1和PE2,而PE3为叶子(leaf)节点,而服务提供商网络中的骨干设备(provider,P)P1、P2、P3和P4为转发(transit)节点。由于有两个根节点(PE1和PE2),故称这样的业务场景的为双根业务场景。
当前,数据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所经过的路径,主要由叶子节点根据网络拓扑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的开销(cost)值规划确定的。因此,如果IGP的开销值规划不合理或用户配置错误,就有可能造成共路,即两条路径具有相同的节点。如图1-2所示,叶子节点PE3根据IGP的cost值规划确定了两条路径,分别是PE1->P1->P3->PE3(下称隧道1)和PE2->P2->P4->P3->PE3(下称隧道2),可见,两条路径具有相同的节点P3。那么,如果P3发生了故障,则叶子节点可能会长时间收不到数据,造成较差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建立方法,用于多根业务场景中建立隧道。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建立方法,包括:接收节点通过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接收节点分别建立第一路径的隧道和第二路径的隧道,因此避免了造成共路,使得即使两条路径中的任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也不会发生接收节点长时间收不到数据的情况,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接收节点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包括:接收节点根据请求注解(request for comments,RFC)协议规划确定第一路径,然后在既定的第一路径的基础上,接收节点可以根据第二发送节点确定与第一路径不共路的第二路径。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接收节点根据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第二路径包括:
接收节点根据RFC协议规划、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按固定顺序排列的N个最小约束节点,分别为第1、2、…、N个节点,N为正整数,其中,接收节点到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第i个到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以及第N个节点的到第二发送节点之间,均可按照RFC协议规划形成与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路径,i分别等于1,2,…,N-1;根据RFC协议规划确定接收节点到第1个节点,第i个到第i+1个节点,第N个节点到第二发送节点形成的路径,作为第二路径。通过最小约束节点,只需要确定第二路径的几个关键的节点,而不需要确定第二路径的每一个节点,即可确定第二路径。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接收节点确定与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二路径之前,还包括:接收节点接收第一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一关键标识Q1和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以及第二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二关键标识Q2和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接收节点分别建立第一路径的隧道和第二路径的隧道包括:接收节点封装第一目标转发等价类FEC=<Root=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1>,并使用第一目标FEC与第一发送节点建立隧道;接收节点封装目标FEC=<Root=地址1,Opaquevalue=FEC 1>,其中,FEC 1=<Root=地址2,Opaquevalue=FEC 2>,FEC i=<Root=地址i+1,Opaquevalue=FEC i+1>,FEC N=<Root=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地址i为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的地址;接收节点使用目标FEC与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以使得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i与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且第N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N与第二发送节点建立隧道。通过上述对第一目标FEC的嵌套封装,实现了第二路径的隧道建立。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节点,包括:路径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隧道建立模块,用于点分别建立第一路径的隧道和第二路径的隧道。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路径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接收节点根据RFC协议规划确定第一路径;接收节点根据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第二路径。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在执行接收节点根据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第二路径的步骤中,路径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接收节点根据RFC协议规划、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按固定顺序排列的N个最小约束节点,分别为第1、2、…、N个节点,N为正整数,其中,接收节点到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第i个到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以及第N个节点的到第二发送节点之间,均可按照RFC协议规划形成与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路径,i分别等于1,2,…,N-1;根据RFC协议规划确定接收节点到第1个节点,第i个到第i+1个节点,第N个节点到第二发送节点形成的路径,作为第二路径。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接收节点还包括: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一关键标识Q1和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以及第二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二关键标识Q2和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隧道建立模块,具体用于:封装第一目标转发等价类FEC=<Root=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1>,并使用第一目标FEC与第一发送节点建立隧道;封装目标FEC=<Root=地址1,Opaquevalue=FEC 1>,其中,FEC1=<Root=地址2,Opaquevalue=FEC 2>,FEC i=<Root=地址i+1,Opaquevalue=FEC i+1>,FEC N=<Root=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地址i为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的地址;使用目标FEC与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以使得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i与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且第N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N与第二发送节点建立隧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系统,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中存有计算机可读程序;处理器用于通过运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以用于完成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产品被执行时,其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接收节点通过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接收节点分别建立第一路径的隧道和第二路径的隧道,因此避免了造成共路,使得即使两条路径中的任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也不会发生接收节点长时间收不到数据的情况,改善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1为双根业务场景的示意图;
图1-2为双根业务场景中产生共路情况的示意图;
图2-1为现有的一种典型的NG MVPN的示意图;
图2-2为现有的一种公有网络中的隧道的拓扑的示意图;
图3-1为一种隧道建立方法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2为从server到client的数据流过程的示意图;
图3-3为以IGP开销值规划进行隧道进行路径选择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接收节点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一种存储系统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介绍:
根节点(root节点):也可称之为头节点,源节点或入(ingress)节点。如图1-1所示,PE1为隧道1的根节点,PE2为隧道2的根节点。
转发节点(transit节点):此节点在隧道中只有一个下游节点,属于隧道的中间节点。如图1-1所示,P1和P3为隧道1的转发节点,P2和P4为隧道2的转发节点。
尾节点:也可称之为叶子(leaf)节点,宿节点或出(egress)节点。下游设备仅为私网设备。如图1-1所示,PE3为隧道1和隧道2的尾节点。其中,上述各个节点可以为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
标签交换路由器标识(label switch router identification,LSR-ID)地址:LSR-ID用于标识标签交换路由器(label switch router,LSR),LSR-ID地址为LSR的全网唯一的IP地址。例如,LSR-ID地址可以为LSR的环回地址。
对于上述各个专业术语的其他描述还可参见RFC6425或RFC4379等相关标准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系统架构进行说明:本申请的系统架构包括下一代组播虚拟专用网(next generation multicastvirtual private network,NG MVPN),NG MVPN是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组播数据穿越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或多协议标记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VPN网络的新一代框架。
图2-1是现有的一种典型的NG MVPN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NG MVPN包括多个私有网络和一个公有网络。其中,用户网络边缘设备(customer edge,CE)为私有网络中通过自身接口直接与服务提供商SP(service provider)网络相连的设备。服务提供商网络的边缘设备(provider edge,PE)为公有网络中与CE直接相连的设备。服务提供商网络中的骨干设备(provider,P)不与CE直接相连,只需要具备基本MPLS转发能力,不维护VPN信息。如图2-1所示,在公有网络中具有用于承载组播数据的点到多点(point-to-multipoint,P2MP)隧道。私有网络1可将组播数据通过公有网络中的隧道组播到私有网络2和私有网络3。公有网络的隧道还可以为点到点(point-to-point,P2P)隧道,用于承载单播数据。因此,公有网络中的隧道包括至少一个根节点和至少一个尾节点。通常情况下公有网络中的隧道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节点。中间节点包括转发节点(transit节点)、分叉节点(branch节点)和bud节点。
例如,图2-2为现有的一种公有网络中的隧道的拓扑的示意图。如图2-2所示,隧道包括节点A~节点G。其中,节点A为根节点,节点B为transit节点,节点C为branch节点,节点D为尾节点,节点E为bud节点,节点F为尾节点,节点G为尾节点。其中,分叉节点在隧道中有多个下游节点,且此节点在隧道中的下游设备不包括私有网络设备,属于隧道的中间节点。bud节点为在隧道中的下游设备分别为公网设备和私网设备的节点。
其中,根节点为隧道的入口所在节点。transit节点为隧道中只有一个下游节点的节点。branch节点为隧道中具有多个下游节点的节点,且此节点在隧道中的下游设备不包括私有网络设备。bud节点为隧道中下游节点为公网设备和私网设备的节点。尾节点为隧道的出口所在节点。
为了加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发送方可以将同一份数据通过2条隧道发送给目的节点,这样的业务场景称为双根业务场景。具体的,如server将数据发送给CE1,CE1分别发送给PE1和PE2,然后PE1和PE2分别通过预先建立好的路径隧道将数据发给PE3,PE3选收一份,下发给client。当前,隧道的路径的确定方式,主要根据IGP开销(cost)值规划,隧道的叶子节点确定总开销最小的路径,作为隧道的路径。那么,如果RFC协议规划不合理或用户配置错误,就有可能造成共路,即两条路径具有相同的节点。
为此,请参考图3-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隧道建立方法,包括:
301、第一发送节点向接收节点发送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一关键标识Q1和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第二发送节点向接收节点发送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二关键标识Q2和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
如图3-2所示,在私网中,server要把数据发送给client时,首先将数据发送给交换机CE1,再由CE1发送到公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CE1通过双根的方式将数据穿越公网发送给client,即将数据发送给公网中的第一发送节点PE1和第二发送节点PE2,然后PE1和PE2分别通过公网将数据发送给接收节点PE3,最后下发给client,完成数据流的整个过程。
PE1和PE2在发送数据之前可以发起隧道的建立请求,这个建立请求包括关键标识,关键标识用于标识隧道。当接收节点PE3接收到关键标识后,使用关键标识封装转发等价类(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FEC),以FEC作为隧道的标签,并使用FEC建立隧道。需要说明的是,FEC用于描述一系列分组用相似或同样的特征,将具有相同转发处理方式的报文分为一类(即转发等价类),同一类的数据将以同样的方式运送,以此形成隧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发送节点向接收节点发送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一关键标识(设第一关键标识=Q1)和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第二发送节点向接收节点发送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二关键标识(设第二关键标识=Q2)和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仅可以应用于双根业务场景,还可以应用于多根业务场景。
302、接收节点根据RFC协议规划确定第一路径,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节点接收到第一发送节点发来的信息后,解析出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及OpaqueValue,然后可以按查询路由,并按RFC协议规划(包括RFC6388同域或RFC6512跨域)进行分发标签进而建立mLDP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RFC协议规划包括IGP规划和BPG规划,以IGP规划为例进行说明。互联网被分成多个域(domain)或多个自治系统,一个域是一组主机和使用相同路由选择协议的路由器集合,并由单一机构管理。换言之,一个域可能是由一所大学或其它机构管理的互联网。IGP是在一个域的网关(主机和路由器)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需要说明的是,IGP在交换路由协议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各个路由之间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开销值的配置,得到IGP开销值规划。以使得当发送节点需要将数据转发给接收节点时,接收节点可以根据IGP开销值规划确定开销值最小的路径。
以下结合图3-3对IGP开销值规划进行说明。如图3-3所示为双根业务场景,设PE1为第一发送节点,PE2为第二发送节点,PE3为接收节点,P1、P2、P3、P4为transit节点。IGP开销值规划如图3-3所示,P2到P4的开销值为40,P3与P4之间的开销值为30,P1到P3之间的开销值为20,其余的相邻的节点的开销值为10。通过IGP开销值规划,路径PE1->P1->P3->PE3的总开销值为40,而路径PE1->P1->P3->P4->PE3的总开销值为70,显然,前者比后者的开销值低。那么,在可能的多种路径的选择中,接收节点根据IGP开销值规划,会选择开销值最低的路径,即得到路径PE1->P1->P3->PE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该路径作为第一路径。
303、接收节点根据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第二路径,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
在确定了第一路径之后,如果直接根据IGP开销值规划确定第二路径,则有可能造成共路。例如,接收节点根据如图3-3所示的IGP开销值规划,可以确定从第二发送节点PE2到接收节点PE3的开销值最小的路径为PE3->P3->P1->P3->PE3,总开销值为50。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在P1和P3上产生共路的情况,如果P1或P3发生故障,那么PE3会长期收不到数据,造成业务中断。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节点可以使用内设的算路部件根据第一路径计算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第二路径,其中,第二路径与第一路径并不共路。如图3-3所示,接收节点PE3可以通过计算出与第一路径不共路的第二路径为PE1->P1->P3->P4->PE3。虽然第二路径的总开销值为60,并非最小开销值的路径,但是由于与第一路径不共路,使得即使两条路径中的任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也不会发生接收节点长时间收不到数据的情况,降低了业务中断的概率,改善了用户体验。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下述步骤确定第二路径:
S1、接收节点根据IGP开销值规划、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按固定顺序排列的N个最小约束节点,分别为第1、2、…、N个节点,N为正整数,其中,接收节点到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第i个到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以及第N个节点的到第二发送节点之间,均可按照IGP开销值规划形成与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路径,i分别等于1,2,…,N-1。
S2、根据IGP开销值规划确定接收节点到第1个节点,第i个到第i+1个节点,第N个节点到第二发送节点形成的路径,作为第二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最小约束节点指的是接收节点到第二发送节点之间的多个节点,这些节点按照固定顺序排列,其中,接收节点根据IGP开销值规划到这些节点的按照固定顺序排列的第一个节点形成的路径,不会与第一路径共路,而且,按照该固定顺序,从第i个节点到第i+1个节点(i=1、2、…,N-1)根据IGP开销值规划所形成的路径也不会与第一路径共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确定了N个最小约束节点后,可以确定路径。具体的,以根据IGP开销值规划确定的从接收节点到第1个节点,第i个到第i+1个节点(i=1、2、…,N-1),第N个节点到第二发送节点形成的路径,作为第二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为N+1个路径,头尾相连得到的第二路径。
如图3-3所示,通过内设的算路部件,可以计算得到最小约束节点分别为P4,即,将从第二发送节点PE2到接收节点PE3的路径分为两段,分别为从PE2到P4,以及从P4到PE3。根据IGP开销值规划的可知,从PE2到P4的开销值最小的路径为PE3->P3->P4,从P4到PE3的开销值最小的路径为直连。因此,只要确定了最小约束节点,即可根据IGP开销值规划确定第二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算路部件可以是网络云化引擎(network cloud engine,NCE),NCE是面向运营商数字化转型推出的新一代云化网络自治平台,集管理控制分析于一身,是华为智简网络(intent-driven network)解决方案的核心大脑。NCE集成网络设备,采集了组网的关键信息,不限于IP地址、各种IGP\BGP路由等信息,也可以是设备上自带的某一个功能(具备算路能力),因此NCE去计算路径是支持的。
304、接收节点分别建立第一路径的隧道和第二路径的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每条隧道包括一个根节点、至少一个中间节点和至少一个尾节点。一个根节点对应一条隧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隧道可以是点到点(point-to-point,P2P)隧道或点到多点(point-to-multipoint,P2MP)隧道。P2MP隧道可以为点到多点组播标签分发协议(point-to-multipoint multipoint extensions for LDP,P2MP mLDP)隧道或点到多点流量工程(point-to-multipoint traffic engineering,P2MP TE)隧道。
确定了第一路径后,可以直接使用并使用第一目标FEC与第一发送节点建立隧道,接收节点首先封装第一目标FEC=<Root=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1>。具体的,接收节点将第一目标FEC发送给第一路径的下一个节点,如图3-3为例,第一路径的接收节点PE3的下一个节点为P3,则PE3将封装好的第一目标FEC作为标签打入数据中,发送给P3。P3接收数据后,与PE3建立隧道,然后将第一目标FEC作为数据中的标签,发给下一个节点,即P1,然后与P1建立隧道。最后,P1将第一目标FEC作为数据中的标签,发给下一个节点,即第一发送节点PE1,然后与PE1建立隧道。就这样,隧道建立完毕,第一路径即可被用于传输PE1到PE3之间的数据。
另外,确定了第二路径,并不能直接建立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隧道,而是需要分段建立。严格来说,第二路径是N+1条路径的集合,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谓建立第二路径的隧道,实际上是建立N+1条头尾相连的路径,那么需要建立N+1条隧道。既然是N+1条隧道,那么需要N+1个FEC,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嵌套封装的方式确定各条隧道的FEC。
具体的,接收节点首先封装FEC N=<Root=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2>,然后FEC N-1=<Root=地址N,Opaquevalue=FEC N>,…,FEC i=<Root=地址i+1,Opaquevalue=FEC i+1>,…,FEC 1=<Root=地址2,Opaquevalue=FEC 2>,其中,地址i为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的地址,最后得到目标FEC=<Root=地址1,Opaquevalue=FEC 1>。
最后,接收节点可以使用目标FEC与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当接收节点使用目标FEC与第1个节点建立了隧道后,第1个节点可以解封装目标FEC,得到FEC 1,然后根据FEC 1与第2个节点建立隧道,第i个节点可以根据FEC i与第i+1个节点建立隧道,最后第N个节点可以根据FEC N与第二发送节点建立隧道,那么N+1条隧道即建设完成。
如图3-3为例,第二路径为PE1->P1->P3->P4->PE3,最小约束节点为P4,即N=1。因此接收节点PE3首先封装FEC 1=<Root=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2>,然后封装目标FEC=<Root=P4的地址,Opaquevalue=FEC 1>。那么,PE3首先如与PE1一样,使用目标FEC作为隧道的标签,打入数据中,发送给P4,与P4建立隧道。如与PE1一样,最后建立完成了CE3->P3->P4的隧道,该隧道的标签为目标FEC。建立隧道后,由于目标FEC中指示的Root为P4的地址,则P4将目标FEC解封装,得到FEC 1,并使用FEC 1与第二发送节点PE2建立隧道。由于P4与PE2直连,则P4直接将FEC 1打入数据并发送给PE2,与之建立隧道。最后,建立完成了PE3到P4,以及P4到PE2的隧道之后,即可实现PE2将数据顺着第二路径发送给PE3。
为此,请参考图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收节点400,包括:
路径确定模块401,用于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路径;
隧道建立模块402,用于点分别建立第一路径的隧道和第二路径的隧道。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路径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
接收节点根据RFC协议规划确定第一路径;接收节点根据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第二路径。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在执行接收节点根据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第二路径的步骤中,路径确定模块401具体用于:
接收节点根据RFC协议规划、第一路径和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按固定顺序排列的N个最小约束节点,分别为第1、2、…、N个节点,N为正整数,其中,接收节点到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第i个到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以及第N个节点的到第二发送节点之间,均可按照RFC协议规划形成与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路径,i分别等于1,2,…,N-1;根据RFC协议规划确定接收节点到第1个节点,第i个到第i+1个节点,第N个节点到第二发送节点形成的路径,作为第二路径。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接收节点400还包括:
收发模块403,用于接收第一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一关键标识Q1和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以及第二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二关键标识Q2和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
隧道建立模块402,具体用于:
封装第一目标转发等价类FEC=<Root=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1>,并使用第一目标FEC与第一发送节点建立隧道;封装目标FEC=<Root=地址1,Opaquevalue=FEC 1>,其中,FEC 1=<Root=地址2,Opaquevalue=FEC 2>,FEC i=<Root=地址i+1,Opaquevalue=FEC i+1>,FEC N=<Root=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地址i为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的地址;使用目标FEC与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以使得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i与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且第N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N与第二发送节点建立隧道。
请参考图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存储系统500,包括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其中,
存储器502中存有计算机可读程序;处理器501用于通过运行存储器502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以用于完成上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产品被执行时,其用于执行上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指令用于执行上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隧道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节点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所述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所述接收节点的路径,所述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所述接收节点的路径;
所述接收节点分别建立所述第一路径的隧道和所述第二路径的隧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节点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包括:
所述接收节点根据请求注解RFC协议规划确定所述第一路径;
所述接收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所述第二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所述第二路径包括:
所述接收节点根据所述RFC协议规划、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按固定顺序排列的N个最小约束节点,分别为第1、2、…、N个节点,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接收节点到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第i个到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以及第N个节点的到所述第二发送节点之间,均可按照所述RFC协议规划形成与所述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路径,i分别等于1,2,…,N-1;
根据所述RFC协议规划确定所述接收节点到第1个节点,第i个到第i+1个节点,第N个节点到所述第二发送节点形成的路径,作为所述第二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节点确定与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二路径之前,还包括:
所述接收节点接收所述第一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一关键标识Q1和所述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二关键标识Q2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
所述接收节点分别建立所述第一路径的隧道和所述第二路径的隧道包括:
所述接收节点封装第一目标转发等价类FEC=<Root=所述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1>,并使用所述第一目标FEC与所述第一发送节点建立隧道;
所述接收节点封装目标FEC=<Root=地址1,Opaquevalue=FEC 1>,其中,FEC 1=<Root=地址2,Opaquevalue=FEC 2>,FEC i=<Root=地址i+1,Opaquevalue=FEC i+1>,FEC N=<Root=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所述地址i为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的地址;
所述接收节点使用所述目标FEC与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以使得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i与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且第N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N与所述第二发送节点建立隧道。
5.一种接收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径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不具有相同节点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所述第一路径为从第一发送节点到所述接收节点的路径,所述第二路径为从第二发送节点到所述接收节点的路径;
隧道建立模块,用于点分别建立所述第一路径的隧道和所述第二路径的隧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接收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所述接收节点根据RFC协议规划确定所述第一路径;
所述接收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所述第二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接收节点,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所述接收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所述第二路径的步骤中,所述路径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所述接收节点根据所述RFC协议规划、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确定按固定顺序排列的N个最小约束节点,分别为第1、2、…、N个节点,N为正整数,其中,所述接收节点到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第i个到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以及第N个节点的到所述第二发送节点之间,均可按照所述RFC协议规划形成与所述第一路径不具有相同节点的路径,i分别等于1,2,…,N-1;
根据所述RFC协议规划确定所述接收节点到第1个节点,第i个到第i+1个节点,第N个节点到所述第二发送节点形成的路径,作为所述第二路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接收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节点还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一关键标识Q1和所述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以及所述第二发送节点发送的用于建立隧道的第二关键标识Q2和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
所述隧道建立模块,具体用于:
封装第一目标转发等价类FEC=<Root=所述第一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1>,并使用所述第一目标FEC与所述第一发送节点建立隧道;
封装目标FEC=<Root=地址1,Opaquevalue=FEC 1>,其中,FEC 1=<Root=地址2,Opaquevalue=FEC 2>,FEC i=<Root=地址i+1,Opaquevalue=FEC i+1>,FEC N=<Root=所述第二发送节点的地址,Opaquevalue=Q>,所述地址i为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的地址;
使用所述目标FEC与第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以使得第i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i与第i+1个最小约束节点建立隧道,且第N个最小约束节点使用FEC N与所述第二发送节点建立隧道。
9.一种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中存有计算机可读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以用于完成上述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产品被执行时,其用于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用于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912889.3A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Active CN1108389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2889.3A CN110838965B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12889.3A CN110838965B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8965A true CN110838965A (zh) 2020-02-25
CN110838965B CN110838965B (zh) 2022-02-11

Family

ID=69575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2889.3A Active CN110838965B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38965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23651A1 (en) * 2006-11-27 2008-05-29 Jean-Philippe Vasseur Path diversity for customer-to-customer traffic
CN101536375A (zh) * 2005-02-02 2009-09-16 思科技术公司 域间路径计算技术
CN101577657A (zh) * 2008-05-08 2009-1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隧道的方法以及实现隧道建立的系统
CN102577239A (zh) * 2009-09-14 2012-07-11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在点到多点网络中避免重复流量
CN102724117A (zh) * 2012-06-06 2012-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隧道建立方法及设备
CN102904810A (zh) * 2012-09-21 2013-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交换路径计算方法及标签交换路径计算装置
CN103841022A (zh) * 2014-03-12 2014-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96199A (zh) * 2012-06-21 2015-03-0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使用igp的自适应mtu大小优化
CN104618235A (zh) * 2014-12-24 2015-05-13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层建立不共路路径的方法及装置
US9246838B1 (en) * 2011-05-27 2016-01-26 Juniper Networks, Inc. Label switched path setup using fast reroute bypass tunnel
CN105453496A (zh) * 2013-08-07 2016-03-3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分组网络中具有谨慎恢复的冗余路径的自动建立
US20160156485A1 (en) * 2013-08-08 2016-06-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unnel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763411A (zh) * 2014-12-15 2016-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组播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7483338A (zh) * 2016-06-08 2017-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跨域标签交换路径隧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180234215A1 (en) * 2014-06-30 2018-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rol for bfd return path
US20190132150A1 (en) * 2017-10-31 2019-05-02 Cisco Technology, Inc. Deterministic forwarding across l2 and l3 networks
CN109716718A (zh) * 2016-09-21 2019-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径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6375A (zh) * 2005-02-02 2009-09-16 思科技术公司 域间路径计算技术
US20080123651A1 (en) * 2006-11-27 2008-05-29 Jean-Philippe Vasseur Path diversity for customer-to-customer traffic
CN101577657A (zh) * 2008-05-08 2009-1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隧道的方法以及实现隧道建立的系统
CN102577239A (zh) * 2009-09-14 2012-07-11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在点到多点网络中避免重复流量
US9246838B1 (en) * 2011-05-27 2016-01-26 Juniper Networks, Inc. Label switched path setup using fast reroute bypass tunnel
CN102724117A (zh) * 2012-06-06 2012-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隧道建立方法及设备
CN104396199A (zh) * 2012-06-21 2015-03-0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使用igp的自适应mtu大小优化
CN102904810A (zh) * 2012-09-21 2013-0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标签交换路径计算方法及标签交换路径计算装置
CN105453496A (zh) * 2013-08-07 2016-03-3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分组网络中具有谨慎恢复的冗余路径的自动建立
US20160156485A1 (en) * 2013-08-08 2016-06-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unnel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841022A (zh) * 2014-03-12 2014-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US20180234215A1 (en) * 2014-06-30 2018-08-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rol for bfd return path
CN105763411A (zh) * 2014-12-15 2016-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组播隧道的方法及装置
CN104618235A (zh) * 2014-12-24 2015-05-13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层建立不共路路径的方法及装置
CN107483338A (zh) * 2016-06-08 2017-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跨域标签交换路径隧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9716718A (zh) * 2016-09-21 2019-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径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US20190132150A1 (en) * 2017-10-31 2019-05-02 Cisco Technology, Inc. Deterministic forwarding across l2 and l3 networ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8965B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5796B (zh) 用于网络业务的路径计算单元中央控制器(pcecc)
US10749794B2 (en) Enhanced error signaling and error handling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with segment routing
US8077713B2 (en) Dynamic update of a multicast tree
US20160006614A1 (en) Source Routing Using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s
US10623302B2 (en) X channel to zone in zone routing
CN108574639A (zh) Evp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9134639A1 (zh) 实现无缝最优跨域路径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239936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int to multipoint inter-domai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raffic engineering path calculation
US11362954B2 (en) Tunneling inter-domain stateless internet protocol multicast packets
US11962491B2 (en) Source routing tunnel ingress protection
CN110661712B (zh) 在网络域上支持多播
US11290394B2 (en) Traffic control in hybrid networks containing both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domains and non-SDN IP domains
US11811546B2 (en) Selective multicast ethernet tag extension for optimal source driven multicast forwarding
CN111200549B (zh) 一种获取路由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3709034A (zh) 使用路由协议的定向信息分布中的位掩码路线目标
US20240098019A1 (e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9954761B2 (en) Dynamic detection of VPN sites
US20230327983A1 (e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 segment routing network
CN106230730B (zh) 一种组播传输方法和装置
US85321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signaled return label switch paths
US20230261963A1 (en) Underlay path discovery for a wide area network
CN110838965B (zh) 一种隧道建立方法以及接收节点
US11700149B1 (en) Automatic RSVP tunnel endpoint aliasing
CN115333882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4027378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