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2785B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波束分集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波束分集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2785B
CN110832785B CN201880045395.3A CN201880045395A CN110832785B CN 110832785 B CN110832785 B CN 110832785B CN 201880045395 A CN201880045395 A CN 201880045395A CN 110832785 B CN110832785 B CN 1108327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ransmiss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data
retransmission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53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2785A (zh
Inventor
金正柱
金大铉
金兑苘
南应国
朴柱晟
黄元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2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2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将支持比超4G系统更高数据速率的5G通信系统与IoT技术融合的通信方法和系统。基于5G通信技术和与IoT相关的技术,本公开可以应用于智能服务(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或联网汽车、医疗保健、数字教育、零售业、安全和安保服务。本发明中公开了一种应用波束分集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Description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波束分集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发送/接收过程中使用多个波束来实现波束分集增益,来改进通信性能和无线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自部署4G通信系统以来对无线数据流量增加的需求,已努力开发了改进的5G或pre-5G通信系统。因此,5G或pre-5G通信系统也被称为“超4G网络”或“后LTE系统”。
为了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正在考虑在超高频率(mmWave)频带(例如60GHz频带)中实施5G通信系统。为了在超高频带中减轻无线电波的路径损耗并增加无线电波的传输距离,针对5G通信系统探讨了波束成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大规模MIMO)、全维度MIMO(FD-MIMO)、阵列天线、模拟波束成形、大规模天线技术。
此外,在5G通信系统中,正在基于演进小型小区、高级小型小区、云无线接入网络(云RAN)、超密集网络、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无线回程、移动网络、合作通信、协作多点(CoMP)以及接收端干扰消除等进行系统网络改进的开发。
此外,在5G系统中,已经开发了作为高级编码调制(ACM)系统的混合FSK、QAM调制(FQAM)和滑动窗口叠加编码(SWSC),以及作为高级接入技术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和稀疏码多址接入(SCMA)。
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以人为中心的连接网络,人们可以在该网络中生成信息和消费信息,如今,互联网正在演变为物联网(IoT),在物联网中,诸如物体等的分布式实体无需人工干预即可交换和处理信息。已经出现了作为物联网技术和通过与云服务器连接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结合的万物互联(IoE)。为了实现IoT,需要诸如“传感技术”、“有线/无线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接口技术”和“安全技术”等的技术要素,因此,最近已经研究了用于在物体之间连接的诸如传感器网络、机器到机器(M2M)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TC)等的技术。这样的IoT环境可以提供通过收集和分析在互联的物体之间生成的数据为人类生活创造新价值的智能网络技术(IT)服务。通过现有信息技术(IT)与各种工业应用之间的融合和结合,IoT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或联网汽车、智能电网、医疗保健、智能家电和高级医疗服务。
与此相应,为了将5G通信系统应用于IoT网络,已经进行了各种尝试。例如,诸如传感器网络、机器到机器(M2M)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TC)的技术可以通过与5G通信技术相对应的波束成形、MIMO和阵列天线来实现。作为上述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云无线接入网络(RAN)的应用也可以被视为5G技术与IoT技术融合的示例。
另一方面,在应用波束成形的通信系统中,与相关技术相比,考虑使用高频带。在高频带的情况下,由于信号的波长较短,从而导致路径损耗很大,因此,确保稳定的通信环境的各种要求不断增加。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得出的,并且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通过将波束分集应用于使用多个波束的发送和接收来确保使用多波束的通信环境的安全性,并减少发生不必要的传输的概率,从而提高了无线资源使用效率。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实施例,一种用于终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多个波束从基站接收彼此相关的数据;以及将所述彼此相关的数据一起处理。
根据实施例,所述彼此相关的数据可以包括通过不同波束发送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并且所述第一数据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二数据相同,或者是通过向所述第二数据添加冗余信息而获得的,并且处理可以将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一起解码。
根据实施例,所述多个波束是属于作为通过所述基站进行的波束测量的结果,波束增益被测量为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波束候选组的波束,并且它们是可以通过所述基站中包括的多个天线分别形成的。
根据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向所述基站发送请求使用所述多个波束进行传输的信号;或使用交叉极化天线来配置与所述基站的通信。
根据实施例,所述彼此相关的数据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初始传输的数据或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的重传数据,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述彼此相关的数据是所述重传数据,则向所述基站发送包括指示所述多个波束的信息的重传请求消息。
根据本公开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实施例,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多个波束从基站接收彼此相关的数据,以及将所述彼此相关的数据一起处理。
根据本公开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实施例,一种用于基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选择用于将彼此相关的数据发送到终端的多个波束;以及通过所述多个波束将所述彼此相关的数据发送到所述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实施例,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选择用于将彼此相关的数据发送到终端的多个波束;以及通过所述多个波束将所述彼此相关的数据发送到所述终端。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中提出的实施例,因为可以在所述基站和所述终端之间的发送/接收过程中应用波束分集,所以可以通过降低接收端侧的错误率来防止发生不必要的传输,并且可以提高通信稳定性。此外,可以减少进行不必要传输的情况,因此可以提高无线资源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应用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图。
图2是说明在应用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波束测量过程的图。
图3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情况下,由发送端进行的波束操作方法的图。
图4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情况下,波束候选组选择过程的图。
图5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交叉极化天线的操作的图。
图7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配置了交叉极化天线的情况下,传输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未配置交叉极化天线的情况下,传输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重传过程的图。
图10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说明根据另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说明根据另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说明根据又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终端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说明根据又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标记配置示例的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位图配置示例的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标记配置示例的图。
图20是说明根据另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的流程图。
图21是说明根据又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的框图。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应注意,相同的组成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此外,将省略可能模糊本公开的主题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说明。
在解释实施例时,将省略对本公开所属领域中公知且与本公开不直接相关的技术内容的解释。这是为了在通过省略不必要的解释而不使本公开的主题模糊的情况下,更清楚地传递本公开的主题。
出于相同的原因,在附图中,一些组成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可以被放大、省略或简要示出。此外,各个组成元件的尺寸不能完全反映其实际尺寸。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各个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元件。
通过参考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本公开的方各个面和特征以及用于实现这些方面和特征的方法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并且可以以多种形式来实现。说明书中定义的内容,例如详细的构造和元件,仅仅是为了提供帮助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全面理解本公开的特定细节,并且本公开仅被定义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在本公开的整个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
在这种情况下,将理解的是,流程图图示的每个框以及流程图图示中的框的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可以将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以产生机器,从而使得经由计算机或具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创建用于实现流程图或框中指定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用或计算机可读的存储器中,其可以指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以特定方式运行,使得存储在计算机可用或计算机可读的存储器中的指令生产包括实现流程图或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指令装置的产品。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被加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上,以使一系列操作步骤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装置上执行,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过程,从而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装置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或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此外,流程图的每个框可以代表模块、片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其包括用于实现指定的逻辑功能的一个或更多个可执行指令。还应注意,在一些替代实施方式中,框中指出的功能可以不按顺序发生。例如,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实际上可以基本上同时执行连续示出的两个框,或者有时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些框。
在这种情况下,在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1
单元”是指但不限于执行某些任务的软件或硬件组件,诸如FPGA或ASIC。但是,“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2
单元”并不限于软件或硬件。术语“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3
单元”可以有利地被配置为驻留在可寻址存储介质上并且被配置为在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上执行。因此,“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4
单元”可以通过示例的方式包括组件,诸如软件组件、面向对象的软件组件、类组件和任务组件、过程、功能、属性、进程、子例程、程序代码片段、驱动器、固件、微代码、电路、数据、数据库、数据结构、表、阵列和变量。组件和“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5
单元”中提供的功能可以被组合成更少的组件和“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6
单元”,或进一步分离为其他组件和“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7
单元”。此外,组件和“
Figure BDA0002357735170000068
单元”可以被实现为操作设备或安全多媒体卡中的一个或更多个CPU。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说明应用了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图。
在一般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102通过生成到达覆盖范围的特定区域(或小区)的波束104来与位于覆盖范围内的终端进行通信(图1的(a))。然而,如上所述,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已经讨论了使用超高频带来实现高数据速率的方案。
由于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频带具有相对严重的路径损耗,因此已经讨论了通过应用波束成形以增加无线电波的传输距离以使用窄波束进行通信。例如,如图1的(b)所示,应用了波束成形的通信系统的基站102可以通过波束成形生成多个波束106,并且可以将所生成的波束用于与终端进行通信。
图2是说明在应用了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波束测量过程的图。在应用了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发送端的发送波束和接收端的接收波束组成的波束对被用于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数据发送/接收,并且在应用了波束成形的情况下,窄波束被形成为具有方向性,并且因此重要的是搜索终端204和基站202之间的最佳波束。特别地,在终端移动的情况下,信道环境可能时刻都在变化,因此基站和终端可能有必要搜索将用于其相互通信的最佳波束并共享相应的信息。最佳波束搜索过程被称为波束测量过程,并且终端和基站通过扫描(或改变)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来搜索要用于通信的最佳波束。
同时,在上述波束成形系统中,已经讨论了用于基站的使用多个天线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根据这种MIMO技术,使用设置在基站中的多个天线来发送不同的数据分组,因此,总通信容量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此种波束成形系统中,除了MIMO技术之外,还可以使用各种通信方案。然而,需要使用波束成形系统的特性来提高通信稳定性和无线资源使用效率的更详细的方案。
在下文中,提出了在应用了波束成形的上述通信系统中提高通信稳定性和无线资源使用效率的实施例。特别地,提出的实施例提出了用于通过使用波束成形系统的特性在发送/接收过程中获得波束分集增益来降低在接收端发生解码错误的概率并确保通信稳定性的方案。
图3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情况下,由发送端进行的波束操作方法的图。在图3中,天线#1302和天线#2304是发送端的天线,并且图3的发送端可以对应于基站和终端二者。此外,尽管图3示出了发送端包括两个天线,但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发送端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图3所示的天线的形状或展开结构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天线形状或天线的展开结构不限于此。
根据提出的实施例,发送端通过针对天线#1302和天线#2304在不同方向上应用波束成形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也就是说,发送端与接收端使用通过多个天线形成的多个波束进行通信,并且由各个天线形成的波束可以彼此独立。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发送端可以通过另一波束(例如,天线#2304的波束)发送与通过特定波束(例如,天线#1302的波束)发送的数据分组(下文中称为数据#1)有关的数据分组(下文中称为数据#2)。具体地,发送端可以通过由天线#1302形成的波束将数据#1发送到接收端,同时通过由另一天线#2304形成的波束将与数据#1相关的数据#2发送到接收端。在这种情况下,数据#2可以是包括关于数据#1的冗余信息的数据,并且例如,数据#2可以等同地包括数据#1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就是说,发送端可以通过由不同天线形成的各个波束,将其至少部分彼此重叠的数据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如上所述,发送端通过多个波束将其至少部分彼此重叠的冗余信息发送到接收端,并且因此接收端可以从不同的波束获得分集增益。通过不同波束发送的信号在不同信道上传送到接收端,因此接收端可以在处理通过多个波束接收到的数据分组的过程中获得波束分集增益。
如上所述,发送端可以通过不同的波束发送彼此相关的数据,以便在接收端获得波束分集增益。如上所述,两个数据可以至少部分彼此相等,例如,发送端可以通过天线#1302的波束312发送数据#1(数据分组A),并且可以通过天线#2304的波束314发送数据#2(数据分组A’)。两个数据分组A和A’的描述指通过两个波束发送的数据可以彼此相关。例如,数据分组A和数据分组A’可以是完全相同的数据,并且数据分组A’可以是通过将冗余信息(例如,奇偶校验位等)添加到数据分组A而获得的数据。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发送端通过多个波束向接收端发送彼此相关的数据时,在接收端可能出现分集增益。也就是说,由于彼此相关的数据通过不同路径中的波束被发送到接收端,因此将数据一起处理的接收端可以稳定地解码该数据。根据实施例,即使在应用了波束成形的通信系统中频繁发生无线电波阻挡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小传输失败的概率,因此可以降低在接收端发生接收信号的解码错误的概率。此外,由于降低了接收端请求重传的概率,所以可以防止发生执行不必要的重传的情况。此外,由于发送端可以不同地选择重传的波束组合,所以还可以根据通信环境使分集增益最大化,因此即使在无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分集增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其中发送端选择用于信号传输的多个波束的过程可以用作用于将冗余信息传送到终端的手段。
在下文中,参考图4和图5,将根据以上参考图3描述的实施例描述其中发送端选择波束并发送和接收信号以便执行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的详细过程。首先,图4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情况下,发送端和接收端选择波束候选组(或发送/接收波束对)的过程的图。
如上面参考图2所述的,当改变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时,终端和基站可以通过波束测量过程来搜索最佳波束。在提出的实施例中,终端和基站可以根据波束测量过程的结果来选择由两个或更多个波束组成的波束候选组,并且它们可以通过使用属于波束候选组的波束同时发送/接收信号来获得波束分集增益。
具体地,如图4的(a)所示,终端和基站在改变它们之间的波束时执行波束测量过程。波束测量过程可以指搜索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波束组合的最佳波束的过程。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执行波束测量过程:发送端通过特定发送波束将波束参考信号(BRS)周期性地发送到接收端,并且接收端通过特定接收波束接收相应的参考信号,并执行波束参考信号接收功率(BRSRP)的测量。如上所述,通过在改变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组合时执行对接收信号的BRSRP的测量,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识别最佳波束组合。然而,波束测量过程不限于上述示例,并且可以以其他各种方法来执行。
终端可以根据如图4的(a)所示的过程来获取波束测量结果410,因此终端可以理解,可以通过基站的何种接收波束和何种发送波束的组合来获得最高的波束增益。另外,通过波束测量结果410,终端可以分别识别根据接收波束和发送波束的组合产生的波束增益。终端可以周期性地或非周期性地执行此波束测量,并且其可以将波束测量结果410报告给基站以与基站共享相应的波束测量结果。
如图4的(b)所示,其例示了基站具有4个发送波束Tx0至Tx4,并且终端具有6个接收波束Rx0至Rx4。在下文中,(n,m)是指基站的发送波束Txn与终端的接收波束Rxm的组合(n是基站的发送波束索引,m是终端的接收波束索引)。如图4的(b)所示,在基站的发送波束Tx0和终端的接收波束Rx0被组合的(0,0)的情况下,波束增益显示为0dB(420),这是总共30个波束组合中的最高的波束增益。因此,终端和基站选择波束组合(0,0)作为最佳波束组合。
此外,在波束组合(1,1)或(2,2)(430)的情况下,它可能不是最佳波束组合,但可以是满足波束增益的特定阈值的波束组合,并且终端和基站可以识别出波束组合(1,1)或(2,2)确保与基站通信的足够的波束增益。例如,如果阈值被配置为3dB,则可以选择波束组合(0,0)、(1,1)和(2,2)作为满足特定阈值的波束候选组。
如上所述,被选为波束候选组的波束组合可以在基站和终端之间的后续发送/接收过程中使用,并且如以上参考图3所述,当选择多个波束以发送数据分组时,基站可以在波束候选组中选择多个波束,信号可以通过其以足够的强度到达接收端的波束可以用于数据传输。如上所述,当接收端通过多个波束以足够的强度接收数据时,可以获得上述波束分集增益。
终端和基站不仅可以针对最佳波束组合,还可以针对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所有组合,计算波束增益,并共享、存储和管理这些值,并且如图4的(b)所示,这种波束测量结果值以矩阵的形式表示。
根据另一实施例,终端可以仅将要用于进行通信的最佳波束通知基站,并且可以不将所有波束测量过程的结果报告给基站。如果基站如上所述不知道所有波束组合的结果,则基站可以在相等地安装终端的接收波束时选择波束候选组。例如,如图4的(b)所示,在最佳波束组合为(0,0)的情况下,如果终端未报告所有波束组合的结果,则基站可以选择由终端的接收波束Rx0组成的波束组合的一部分。即,基站可以如图4的(b)所示,在构成竖轴上的第一列的波束组合中选择用于信号传输的波束组合。
然后,参考图5,将描述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过程。即,参考图5,将描述根据参考图3和图4描述的实施例的,发送端(在图5中例示为基站)通过基于从接收端(在图5中例示为终端)接收到的波束测量结果应用波束分集来发送信号的过程。
首先,终端使用从基站接收到的特定信号(例如,波束参考信号)执行波束测量(510),并且其将波束测量结果报告给基站(520)。基站基于从终端接收到的波束测量结果来在基站发送信号时选择要使用的波束(530),并且基站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波束,使得作为接收端的终端可以获得波束分集增益。然后,基站使用所选择的多个波束将信号发送到终端(540)。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多个波束发送彼此相关的数据,例如,通过特定波束发送的数据可以通过将冗余信息添加到通过另一波束发送的数据来获得,或者可以至少部分与相应的数据相同。如上所述,由于波束经过了不同的路径而生成波束分集增益,并且已经通过多个波束接收到彼此相关的数据的终端可以稳定地解码相应的数据。例如,终端可以合并和处理通过不同波束接收到的两条数据。
然后,将描述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将信号发送到接收端时,发送端确定是否执行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的实施例。为了通过处理通过不同波束接收到的信号来获得波束分集增益,接收端需要预先知道要执行的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因此,终端和基站应该预先知道在信号传输期间是否要应用上述实施例。为此,可以通过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隐式方法或者通过显式方法来确定是否应用实施例。首先,将通过图6和图7的实施例描述隐式方法。
图6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交叉极化天线的操作的图。交叉极化天线是指能够生成具有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射频(RF)信号的天线配置。根据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发送端的交叉极化天线610可以分别生成具有垂直极化的信号630和具有水平极化的信号640,并且在两个信号之间建立正交性以在两个信号之间不产生干扰。
因此,如果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中配置了交叉极化天线610和620,即使发送端通过具有水平极化的波束发送信号并且通过具有垂直极化的另一波束发送信号,则干扰也不会在两个信号之间产生影响,因此接收端可以获得波束分集增益。即,如果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配置了各自的交叉极化天线610和620,并且可以使用交叉极化天线进行发送/接收,则即使没有单独的信令或请求,发送端和接收端也可以执行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该方法对应于上述的隐式方法。
这将通过图7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图7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配置了交叉极化天线的情况下的传输过程的流程图。基站和终端分别设置有交叉极化天线,并且它们可以预先交换使用这种交叉极化天线能够进行发送/接收的信息(710)。也就是说,可以在终端与基站之间配置使用交叉极化天线的发送/接收。如果基站在将信号发送到终端之前识别出配置了使用交叉极化天线的发送/接收(720),则在将信号发送到终端时基站可以应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波束分集(730)。也就是说,基站可以分别配置具有水平极化的波束和具有垂直极化的波束,并且基站可以通过两个波束来发送彼此相关并且至少部分彼此相同的数据或者添加了冗余信息的数据。因此,两个波束不会相互影响,因此作为接收端的终端可以接收通过两个波束接收的信号,并且可以通过将所接收到的信号中包括的数据一起处理来获得波束分集增益。
与此相反,参考图8,将描述用于执行通过显式方法向其应用了波束分集的发送/接收的方法。图8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未配置交叉极化天线的情况下的传输过程的流程图。
如果终端或基站中至少一个中未被设置交叉极化天线,或者未配置为使用交叉极化天线进行发送/接收,则接收端需要预先知道要执行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因为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是指通过不同波束接收彼此相关的数据,所以接收端需要预先知道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以获得通过将相应数据一起处理来获得分集增益。
因此,如果终端从基站请求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810),则已经接收并识别出此请求(820)的基站可以在随后的传输期间通过应用波束分集将数据发送给终端(830)。也就是说,如果终端发出了显式请求,则基站可以通过应用波束分集来将信号发送到终端。与示出的示例相比,基站还可以通知终端要执行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并且可以在随后的传输期间通过应用波束分集来通过多个波束发送信号。
以上描述了,在信号发送到接收端期间,发送端通过多个波束发送彼此相关的数据,并且接收端通过将通过多个波束接收的数据一起处理来获得波束分集增益的实施例。另一方面,上述实施例甚至可以应用于发送端将数据重传到接收端的过程。在下文中,将描述在无线通信系统的重传过程中应用如上所述的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的实施例。
图9是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重传过程的图。在LTE/LTE-A通信系统中,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来执行数据重传。将简要描述HARQ过程。接收端在接收到初始发送的信号之后,根据解码是否成功来生成确认/否认(ACK/NACK),并且将所生成的ACK/NACK发送到发送端。已经从接收端接收到NACK的发送端可以迭代地重传数据(例如,其中发生错误的分组),直到接收到ACK,并且发送端可以重传信号,直到达到预定最大重传次数为止。
如图9中示例性地示出的,如果在子帧#0 900中从终端接收到NACK,则基站将初始传输的数据重传给终端。如果在子帧#1 902、#2和#3 904中数据解码已经连续失败,则终端将NACK发送到基站,并且基站重传数据,直到接收到ACK为止。
根据如上所述的HARQ过程,因为应当连续地执行重传,所以可能需要长时间地确保无线资源以及所需的时间,直到数据处理可能被显著地延迟。特别地,如果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中信道状况不稳定,则根据HARQ过程的重传可能更频繁地发生,因此从有效利用无线资源的角度来看,可能需要改进重传过程。这是因为通常难以确保用于HARQ重传的无线资源。此外,在重传期间,终端不能成功地解码分组,并且甚至从减少这种不稳定时间的角度来看,可能也需要改进重传过程。
可以应用上述实施例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在下文中,将描述在重传过程中应用波束分集以便可以稳定地执行重传数据的实施例。为了便于解释,此实施例在下文中称为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
图10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的流程图。如上所述,在一般的重传过程中,分组被迭代地重传,直到接收到关于通过无线电间隔发送的初始传输的ACK为止。HARQ重传过程具有以下问题:在终端处于静止状态或具有低移动性的情况下,即使数据被重传,在分组解码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数据重新发生错误的概率仍然很高。即,如果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不好的情况被保持,则很有可能未正常地将相同的重传数据传送到终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在重传数据的传输期间应用波束分集的方案。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情况下,通过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不同组合来传送重传数据,可以在不同的信道上将重传数据发送至接收端。
特别地,在初始传输和重传期间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不同组合的情况下,以及在重传期间通过多个波束组合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分集增益可以被最大化。已经接收到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数据的终端(或上行链路中的基站)在执行软合并时可以获得分集增益,因此可以使得在处理重传数据期间发生错误的概率最小化。此外,即使在没有用于重传的额外无线资源分配的情况下,发送端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波束来执行重传,因此,即使在用于重传的无线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接收端的分集增益。
参考图10,将描述详细的操作过程。虽然图10示例性地示出了从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的下行链路,但是即使对于上行链路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应用实施例。
基站将初始数据发送到终端(1010)。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发送给终端的初始数据可以通过未应用波束分集的常规传输方案来发送,其可以通过根据以上参考图2至图8描述的实施例,通过多个波束发送彼此相关的数据,而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方案来发送。
如果在对由终端接收到的初始数据进行解码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则终端发送用于向基站请求重传的NACK(1020)。然后,基站根据从终端接收到的NACK,将发生了错误的分组重传给终端(1030)。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在将重传的数据发送到终端时通过多个波束来发送重传的数据。也就是说,基站可以通过经由另一波束发送与经由特定波束发送的重传数据(例如,数据B)有关的重传数据(例如,至少部分地与数据B相同的数据或通过将冗余信息添加到数据B而获得的数据B’)来在发送重传数据中应用波束分集。在重传过程中,基站可以使用与初始传输不同的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组合来生成初始传输和重传之间的分集增益。此外,基站可以通过经由多个不同的波束组合将重传数据发送到终端来从由终端接收到的重传数据中获得波束分集增益。
如上所述,在将根据先前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传输方案与要执行的现有HARQ重传过程合并的情况下,该重传方案可以被称为使用波束的HARQ重传,并且在下文中,它被简单地表述为波束HARQ或B-HARQ。
图11和图12是说明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终端和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考图11,终端接收从基站发送的初始传输的数据(1110),并且如果在接收到的数据中发生错误,则终端应通过向基站发送NACK来请求重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从重传的数据获得分集增益,终端可以请求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1120)。虽然图11示出了根据在先前说明的实施例中的隐式方法请求应用波束分集的实施例,但是也可以应用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显式方法请求应用波束分集的实施例。
如上所述,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可以指通过与初始传输不同的波束组合来重传数据的过程,或可以指通过多个不同的波束组合来重传数据的过程。同时,终端可以确定在重传过程中获得波束分集增益的波束候选组(1115),并且终端可以在重传请求期间一起传送关于确定的波束候选组的信息。此外,与图示的实施例相比,终端可以在接收初始传输的数据之前预先确定波束候选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过程(1110)之前执行图11的过程(1115)。
在发送了用于请求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的信号之后,终端从基站接收重传的数据(1130)。在波束分集被应用于数据的状态下,重传数据被发送到终端,并且终端通过根据HARQ过程(1140)将重传数据与初始传输的数据进行软合并来执行解码。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终端可以从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数据获得分集增益,所以可以使成功解码重传数据的概率最大化。
图12是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在图12,基站将数据发送到终端(1210),并且由于初始传输的数据中发生错误,所以基站可以接收终端请求重传的信号(1220)。在这种情况下,如以上参考图11所述的,终端可以在重传期间请求应用波束分集,并且可以以各种方案来配置供终端请求关于重传应用波束分集的信息。
同时,已经被终端请求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的基站选择用于向终端提供波束分集增益的波束候选组(1230),并且基站使用所选择的波束候选组(或波束组合)执行重传(1240)。为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选择的波束候选组(或波束组合)可以与初始传输的波束候选组不同,并且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波束候选组(波束组合)使得仅能通过重传来生成波束分集增益。在后一种情况下,终端接收的重传数据可以是彼此相关的数据(例如,通过任何一个波束接收并且至少部分与通过另一波束接收的数据相同的数据,或者添加有冗余信息的数据)。已经接收到通过应用波束分集发送的重传信号的终端可以通过根据HARQ过程将初始传输的数据和重传数据软合并来执行解码。
如上所述,可以在基站和终端之间的数据重传过程中应用波束分集,并且已经接收到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信号的接收端可以在解码过程中获得分集增益,因此可以提高解码概率并且可以确保稳定的通信性能。特别地,在通过经由各种波束路径接收到的重传数据来确保分集增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不必要的重传被重复,因此也可能增大延迟和无线资源效率。
图13和图14是说明根据另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终端和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参考图13和图14,将描述当在重传过程中应用波束分集时应用上述显式方法的详细实施例。
在图13中,终端从基站接收信号(S1310),并且终端在对接收到的信号中包括的数据分组解码的过程中识别NACK出现(S1320)。终端可以在NACK传输之前从波束测量结果中选择波束候选组(S1330),并且该波束候选组可以包括其中在波束测量过程中波束增益被计算为等于或高于阈值的一个或更多个波束组合。
虽然图13示出了在识别出NACK发生之后执行用于选择波束候选组的操作S1330,它也可以在操作S1310之前的波束测量过程中被执行。如果在操作S1310之前选择波束候选组,则终端在识别出NACK发生之后执行操作S1340。
在操作S1340,终端识别属于所选波束候选组的波束组合的数量。如果属于波束候选组的波束组合的数量超过“1”,即,如果波束候选组中包括多个波束组合,则终端将上述波束HARQ(B-HARQ)标记配置为“10”。此外,终端为属于波束候选组的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配置波束索引(S1350)。波束索引和B-HARQ标记将通过图17至图19来详细描述。同时,如果在波束候选组中包括单个波束组合,但是该波束组合与先前的波束组合不同,则可以将B-HARQ标记配置为“10”。即,如果属于波束候选组的波束组合是与初始传输的波束组合不同的波束组合或者属于波束候选组的多个波束组合,并且因此可以通过波束分集获得分集增益,则终端可以将B-HARQ标记配置为特定值。
在操作S1360,终端向基站发送B-HARQ标记和波束索引。即,终端通过将B-HARQ标记配置为特定值来通知基站NACK的发生,并且其可以请求基站同时通过一个或更多个波束组合来执行重传。即,B-HARQ标记可以指示用于,除了简单的NACK信息之外,还被额外地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的HARQ(即,B-HARQ)过程。也就是说,终端向基站发送用于通知数据分组中发生错误并且需要重传的NACK、用于请求通过多个波束组合(或与初始传输的波束组合不同的波束组合)重传相应分组的信息(B-HARQ标记)、以及关于要用于重传的多个波束组合的信息(波束索引)。
同时,如果属于波束候选组的波束组合的数量等于或小于“1”,则指满足波束增益等于或高于阈值的波束组合的数量等于或小于“1”。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过不同的波束组合发送数据分组,波束增益也不足够,因此难以获得波束分集。因此,终端将B-HARQ标记配置为“01”(S1370),并且B-HARQ标记为“01”的配置可以指根据相关技术的HARQ过程的重传请求(即,NACK)。终端可以向基站发送被配置为“01”的B-HARQ标记(S1380)。然而,如果波束组合是与如上所述的数据的初始传输的波束不同的波束,则初始传输的数据和重传的数据经过了不同的波束路径,因此可以获得分集增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波束组合构成了候选波束组,也可以获得分集增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波束组合构成波束候选组,终端也可以将B-HARQ标记配置为“10”。
同时,与以上参考图11描述的实施例相比,如果关于在操作S1330选择的波束候选组的信息已经与基站共享,则终端在操作S1350和S1360可以将B-HARQ标记配置为“10”以被发送,但是可以不发送波束索引。这是因为基站已经知道关于波束增益等于或高于阈值的波束候选组的信息。
此外,即使在操作S1330中基站已经知道了特定波束候选组的信息,终端也可以重新选择其他波束组合,以使当前重传的分集增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终端已经将关于波束候选组的信息报告给基站,也需要终端在将B-HARQ标记配置为“10”时,将重新选择的波束候选组通知基站,并且因此终端可以将关于波束索引的信息与NACK一起发送给基站。
然后,将通过图14描述基站的操作过程。在图14中,基站从终端接收NACK(S1410),并且基站识别需要特定数据分组的重传。同时,基站从终端接收B-HARQ标记,并且基站识别用于请求重传的B-HARQ标记值(S1420)。如上所述,如果B-HARQ标记值被配置为“10”,则其可以指其中通过多个波束应用波束分集并执行重传的B-HARQ过程,而如果B-HARQ标记值被配置为“01”,则其可以指等同或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HARQ过程的单个波束重传过程。将再次参考图17至图19描述B-HARQ标记值的详细配置示例。
基站识别B-HARQ标记值,并且如果B-HARQ标记值为“10”(S1430),则基站确定通过多个波束来应用波束分集并重传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实施例,基站的调度器将波束分集标记配置为“1”(S1440),并且其根据使用属于波束候选组的多个波束的B-HARQ过程来执行重传(S1450)。在操作S1410,属于用于重传的波束候选组的多个波束可以通过与B-HARQ标记值一起被接收的波束索引来指示,并且它们可以在波束测量结果被终端报告时,由与NACK(即,B-HARQ标记)分开接收的波束候选组信息来指示。
同时,上述调度器可以指基站中包括的用于管理调度的实体,并且它可以是与基站分开实现的独立实体。
如果基站识别出B-HARQ标记值,并且如果标记值是“01”(S1430),则基站确定通过单个波束执行重传。即,基站可以根据现有的HARQ方案来重传分组(S1460)。同时,即使基站通过单个波束执行重传,也可以使用与初始传输不同的波束组合进行重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过单个波束执行重传,由于重传,接收侧可以获得分集增益。
已经在操作S1450或S1460执行了重传的基站通过B-HARQ反馈信道接收针对是否已经从终端成功接收到重传的数据分组的响应,并且基站执行重传过程(S1470)。即,如果即使关于根据B-HARQ过程重传的分组出现了NACK,基站也可以通过多个波束迭代地发送数据分组直到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在这种情况下,每当迭代执行传输以使波束分集增益最大化时,基站可以改变波束组合。此外,如果关于根据B-HARQ过程重传的分组发生了ACK,则基站可以向终端初始发送新数据。
同时,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B-HARQ过程,已经接收到通过一个或更多个波束组合重传的数据分组的终端,可以执行经过了多个不同信道的传输,因此它可以接收强抵抗错误发生的信号。因此,终端可以从接收到的信号中获得分集增益,并且可以通过接收到的数据分组的组合来连续地执行解码。
图15和图16是说明根据又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在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中终端和基站的操作的流程图。参考图15和图16,描述了当执行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HARQ重传过程时,如何根据不同的HARQ重传方案来应用上述实施例。
在HARQ重传过程中,存在用于在重传期间发送与初始传输的数据相同的数据的追赶合并(CC)方案,以及用于在重传期间发送与初始传输的数据不同的数据的增量冗余(IR)方案。根据CC方案(在下文中为第一类型重传),在接收到NACK之后基站重传给终端的数据与初始传输的数据相同。即,在CC方案中,初始传输的数据分组与重传的数据分组彼此相同。
与之相比,根据IR方案(在下文中为第二类型重传),在接收到NACK之后基站重传给终端的数据与初始传输的数据不同,并且重传的分组被添加有冗余信息块。即,在IR方案中,在初始传输期间发送初始分组,并且在重传期间发送添加有编码后的冗余信息的分组。
在上述CC(第一类型重传)方案和IR(第二类型重传)方案中,可以应用如上参考图2至图14所述的实施例,并且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5描述终端操作。
首先,参考图15,终端识别初始传输的数据的NACK发生(1510)。然后,终端在向基站请求重传之前识别预配置的HARQ类型(1520)。如上所述,尽管HARQ类型可以是CC方案(第一类型)和IR方案(第二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可以不限于此,并且终端和基站在其中进行操作的通信系统中定义的各种重传方案可以全部适用。例如,所提出的实施例甚至可以应用于其中在每个重传时间循环并应用冗余版本(RV)值的重传方案。
如果配置给终端的HARQ类型是第一类型,则终端向基站请求重传(1530)。如上所述,在第一类型的重传中,初始传输的数据和重传数据彼此相同。因此,在第一类型重传的情况下,终端可以不额外向基站发送单独的信令,而可以仅通过NACK信号请求数据重传。也就是说,终端不请求使用一个或更多个波束的重传,诸如上面参考图13描述的B-HARQ标记,而是可以仅将NACK信号发送到基站。如上所述,可以被理解为上面参考图7描述的终端不向基站发送单独的信令或请求的隐式方法的含义。
同时,因为分开地从请求通过终端使用一个或更多个波束的重传经由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波束测量来确定波束候选组的过程要周期性地或非周期性地执行,所以如果从终端接收到NACK信号,则基站可以使用从波束候选组中选择的两个或更多个波束向终端重传相同的数据。终端根据NACK信号接收从基站重传的数据(1535),并且接收到的数据变为与初始传输的数据相同的数据。
与之相比,如果配置给终端的HARQ类型是第二类型,则终端可以在来自基站的重传请求之前识别关于天线配置的信息(1540)。具体地,基站和终端可以被预先配置为包括上述交叉极化天线,并且它们使用交叉极化天线进行相互通信。交叉极化天线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建立正交性,从而在它们之间不产生干扰。因此,如果即使在初始传输的数据与重传数据是不同的第二类型重传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交叉极化天线进行发送/接收,则终端不单独请求使用一个或更多个波束的重传,而是仅通过NACK信号请求重传从而不会引起干扰,因此终端可以正常执行解码。因此,如果配置了使用交叉极化天线的发送/接收(1540),则终端可以仅向基站发送用于请求重传的NACK信号而不发送用于波束分集的单独信令(1550)。该方案可以被理解为诸如上面参考图8描述的隐式方法的含义。然后,终端接收从基站发送的重传数据(1555),并且该重传数据成为根据第二类型重传的与初始传输的数据不同的数据分组。此外,可以通过交叉极化天线经由与用于信号中的初始传输的波束的极化不同的极化的波束在终端中接收重传的数据。
同时,如果配置给终端的HARQ类型是第二类型,并且未配置使用交叉极化天线的发送/接收(1540),则终端可以在向基站发送用于请求重传的NACK信号的同时请求波束分集应用(1560)。这是因为以IR方案重传的数据至少部分与初始传输的数据不同,并且为了准确地接收重传的数据分组,终端需要知道要使用何种波束。根据上面参考图10至图14描述的实施例,终端发送NACK,并且具使用一个或更多个波束向基站发送通知要应用波束分集的信息。例如,终端将B-HARQ标记配置为特定值,以将B-HARQ标记与NACK信号一起发送给基站,或者终端可以将关于要用于重传的波束索引的信息与NACK信号一起发送给基站。然后,终端接收重传数据(1565),并且重传数据与初始传输的数据不同,并且其可以是基于关于由终端报告的波束索引的信息和NACK,经由从波束候选组中选择的波束发送的数据。此外,重传数据是使用一个或更多个波束来发送的,因此作为接收端的终端可以获得波束分集。
然后,参考图16,基站从终端接收初始传输的数据的NACK(1610),并且其识别出在基站和终端之间预先确定的HARQ重传方案(1620)。
如果如上所述配置的HARQ重传方案是第一类型重传(或CC方案),则基站根据从终端接收的NACK信号向终端发送与初始传输的数据相同的数据(1630)。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终端不执行单独的信令,基站也可以使用从终端预先接收的波束测量结果中选择的一个或更多个波束向终端发送重传数据(即,隐式方法)。
同时,如果配置的HARQ重传方案是第二类型重传(或IR方案),则基站确定使用交叉极化天线的发送/接收是否被配置给终端(1640)。如上所述,如果终端和基站包括交叉极化天线,并且它们被配置为能够执行使用交叉极化天线的发送/接收,则可以生成并发送正交信号。如果可以使用交叉极化天线进行发送/接收,则基站发送与初始传输的数据不同的重传数据(1650),并且该重传数据成为根据第二类型重传的与初始传输的数据不同的数据分组。此外,基站可以通过交叉极化天线经由与用于信号中的初始传输的极化不同的极化生成的信号将重传数据发送到终端。
与之相比,如果未配置使用交叉极化天线的发送/接收(1640),则基站识别从终端接收的NACK信号中包括的波束分集相关请求(1660)(即,显式方法)。此波束分集相关请求可以包括如参考图13和图14描述的识别B-HARQ标记的过程,以及识别与NACK信号一起接收的波束索引值的过程中的至少一个。然后,基站根据识别出的请求,使用所选择的波束将重传数据发送到终端(1665)。
如上面参考图15和图16所述的,终端和基站可以根据在它们之间配置的HARQ重传方案以及天线配置和设置以各种方式发送和接收重传数据。基于HARQ重传方案以及天线配置和设置,即使终端没有显式地请求对其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基站也可以使用一个或更多个波束来发送对其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数据。此外,基站可以识别由终端显式发送的波束分集相关信息或请求,并且基站可以根据识别出的信息向终端发送对其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数据。在任意方案中,基站可以在重传期间通过多个波束将彼此相关的数据发送到终端,因此可以通过经由多个波束从终端接收的数据中获得波束分集增益来提高解码性能。
参考图17至图19,将详细描述与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有关的标记、索引和位图。
首先,图17是示出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标记配置示例的图。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终端向基站发送B-HARQ标记作为指示是否正常接收到数据分组的响应。B-HARQ标记可以应用于上述显式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B-HARQ标记可以由2个比特组成(1700),并且2比特的B-HARQ标记可以如图5所示配置。例如,标记值“00”表示ACK,“01”表示生成NACK并请求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的重传,“10”表示生成NACK并请求根据上述实施例的B-HARQ过程的重传,并且“11”可以是预留比特。
另一方面,图17中所示的标记配置仅是示例性的,并且根据实施示例,各个B-HARQ标记值的含义可以无限制地变化。此外,尽管图17示出了其中B-HARQ标记由2个比特组成的示例,但是B-HARQ标记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由更多或更少的比特组成。
图18是示出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的位图配置示例的图。根据上述实施例,终端可以将指示波束候选组的波束索引与B-HARQ标记一起报告给基站。
如图18所示,波束索引可以由位图组成(1800)。如果波束索引由位图组成,则构成位图的多个比特可以对应于不同的波束组合。例如,如果通过终端的接收波束和基站的发送波束生成了8个波束组合,则指示波束索引的位图可以由8个比特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位图中的比特值为“1”,则指选择了相应的波束组合作为波束候选组,并且如果比特值为“0”,则指相应的波束组合未被选择作为波束候选组。例如,如果波束索引位图被配置为“11100000”并且被发送到基站,则基站可以知道与前三位比特相对应的波束组合被选择作为波束候选组,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使用相应的三个波束组合来重传数据分组。当然,可以相反地配置波束索引或位图的比特值。
同时,波束索引可以不仅包括图18所示的位图,而且可以包括指示了波束候选组中包括的波束的标识符。例如,在图5的实施例中,波束索引可以包括指示三个波束组合(0,0)、(1,1)和(2,2)的值(或标识符)的连续阵列。在位图的情况下,随着可能出现的波束组合数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比特,并且如果波束组合的数量较大,则如上所述直接指示特定波束组合可能是有利的。
同时,在图18中说明的波束索引可以根据波束测量过程被预先报告给基站,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将波束索引与NACK分开地发送给基站。此外,如果虽然终端先前已经向基站报告了波束索引,但是与所报告的波束候选组不同的波束候选组被选择,则终端可以将与新的波束候选组相对应的波束索引与NACK一起发送给基站。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标记配置示例的图。波束分集标记包括用于已经接收到B-HARQ标记(以及NACK)的基站的信息,以通知终端在何种过程中以何种过程执行重传。如图19所示,如果波束分集标记由1比特组成(1900),则值“0”表示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执行重传,而值“1”表示根据提出的实施例,经由波束候选组中包括的多个波束执行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B-HARQ重传。当然,与两个值相对应的含义可以被配置为与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的相反。
已经接收到由基站发送的波束分集标记的终端可以知道基站在何种重传过程中已经确定要发送数据分组。即,终端可以从波束分集标记中知道基站是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来执行接收还是根据B-HARQ重传过程来经由多个波束执行重传,并且终端可以确定是根据HARQ过程经由单个波束组合来接收重传的数据分组,还是根据B-HARQ重传过程经由多个波束组合(或与初始传输的波束组合不同的波束组合)来接收数据分组。
例如,如果波束分集标记指示根据HARQ过程的重传,则终端接收经由已经通过其接收到数据的波束重传的数据。这意味着即使终端已经通过发送B-HARQ标记作为NACK响应来请求经由波束候选组执行重传,基站也可以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来执行重传。即,可能发生尽管终端请求但基站仍不能根据调度状况使用多个波束的情况,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向终端通知重传是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经由波束分集标记被执行的。
与之相比,如果波束分集标记指示根据B-HARQ过程的重传,则终端接收经由与波束索引相对应的多个波束重传的数据分组,该波束索引已与NACK一起被终端发送给基站。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使用终端通过波束索引信息请求的所有波束组合来重传数据,或者可以根据调度环境或网络状况仅使用部分波束组合来重传数据。
图20和图21是说明根据另一提出的实施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的流程图。参考图20和21,将根据时间流来描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应用了终端和基站的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
首先,在图20的子帧#0中,终端识别出在解码所接收到的数据分组时出现了错误,并且向基站发送NACK。终端将B-HARQ标记配置为“01”以发送给基站,并且B-HARQ标记的“01”可以指如以上参考图17所述的请求了根据相关技术的HARQ过程的重传(即,NACK)。已经接收到作为NACK的B-HARQ标记“01”的基站重传数据(2010),并且基站可以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来执行重传。
然后,如果甚至由基站重传的数据分组仍然出现错误,则终端在子帧#1中再次向基站发送NACK。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将B-HARQ标记“10”发送到基站,以向基站进行重传。根据上面参考图17描述的示例,B-HARQ标记值“10”可以指请求使用属于波束候选组的多个波束进行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即,NACK)。如上所述,终端可以通过将关于波束索引的信息与B-HARW标记值“10”一起发送给基站来向基站通知属于所选择的波束候选组的波束。
已经一起接收到B-HARQ标记“10”与NACK的基站使用与NACK一起预先报告或报告的波束候选组的多个波束组合同时重传数据(2020)。成功接收到重传数据的终端将B-HARQ标记配置为“00”来进行发送,以便在子帧#2中通知ACK。如上所述,在重传过程中使用多个波束的情况下,确保了波束分集,因此可以保证稳定的通信性能。
同时,在子帧#6中,终端可以再次向基站发送NACK,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将B-HARQ标记值配置为“10”。即,在子帧#0和#1中,如果在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的重传之后再次生成了NACK,则终端已经请求了根据B-HARQ过程的重传。然而,如子帧#6的实施例中,当请求重传时,终端可以立即请求根据B-HARQ过程的重传。已经接收到B-HARQ标记值“10”的基站使用构成波束候选组的所有多个波束来重传数据(2030)。即使子帧N-4中的重传过程,也可以以相同/相似方式应用此实施例(2040)。
与图20所示的实施例相比,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如果根据HARQ过程的重传之后连续生成NACK多达特定次数,则终端可以请求根据B-HARQ过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也就是说,如果在根据HARQ过程的重传之后生成了NACK一次,如图20的子帧#0和#1的情况,则终端可以请求根据B-HARQ过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并且如果连续生成NACK两次或更多次,则终端可以请求根据B-HARQ过程的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重传过程的图。参考图21,应用了根据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另一实施例的波束分集的重传过程。
在子帧#0中,终端通过将B-HARQ标记配置为“01”来发送NACK,并且基站执行根据相关技术中的HARQ过程的重传(2110)。如果甚至关于重传的数据分组仍然出现错误,则终端通过将B-HARQ标记配置为“10”来发送NACK,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将用于指示从波束候选组中选择的波束的波束索引一起发送。然后,基站执行根据B-HARQ过程的使用多个波束进行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2120),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重传的波束可以是从波束候选组中选择的N个部分波束。即,如果由于调度器状况或网络状况使得波束候选组的波束无法全部使用,则基站可以执行根据B-HARQ过程的使用部分波束进行被应用了波束分集的重传。
然后,如果尽管根据B-HARQ过程的第一重传中出现了错误(2120),则终端再次将B-HARQ标记配置为“10”,并且终端将B-HARQ标记报告给基站。基站执行根据B-HARQ过程使用多个波束进行第二重传(2130),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重传的波束可以是从波束候选组中选择的N个部分波束。同时,在第二重传(2130)中使用的波束可以与在第一重传(2110)中使用的波束相同,或者可以与在第一重传(2110)中使用的波束不同,或者用于重传的波束的数量可以不同。
例如,可能存在以下情况:要报告的波束候选组中包括4个波束组合,并且基站在第一重传中使用4个波束组合中的2个进行重传(2120)。然后,基站在第二重传(2130)中选择波束候选组的4个波束组合中的2个波束组合,并且所选的2个波束组合可以与在第一重传(2120)中选择的2个波束组合部分或全部相同,或者可以选择2个未被选择的波束组合。此外,在第二重传(2130)中,可以选择3个或4个波束组合,或者可以选择比第一重传中的波束组合小的一个波束组合。
即使基站执行使用与终端所请求的波束组合的数量和/或波束索引不同的波束组合的重传,终端仅不能通过由基站自身监视的接收波束来接收数据,因此在解码中不会出现错误。
然后,如果即使在子帧#6和N-4中也生成了NACK,则终端可以将B-HARQ标记配置为“10”以报告给基站,并且基站通过从波束候选组中选择终端通过波束索引指示的特定的N个波束执行重传(2140和2150)。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基站从波束候选组中选择N个波束的实施例。基站考虑了从终端接收到的波束测量结果、波束候选组的BRSRP、波束方向或最大重传次数中的至少一项来选择N个波束。所选的N个波束的最大数量可以是基站的发送波束的最大数量,并且可以是未同时超过接收波束的最大数量的值。此外,基站可以在波束候选组中包括的波束组合中选择能够最大化波束分集的波束组合。
另一方面,随着基站选择的波束的数量N的增大,应该为每个波束划分基站的传输功率,因此在功率分配中可能出现问题。在基站的传输功率所允许的限制内,可以在使分集增益最大化的方向上选择N个波束。
此外,根据实施例,在选择多个波束的过程中,基站可以选择波束,使得波束组合之间的物理距离变得最远。这是因为随着通过空间传输的信号的物理距离变远,可以使分集增益最大化。波束组合之间的物理距离可以指其中在基站和终端之间的信道空间中形成基站的发送波束和终端的接收波束的路径的分离程度。可以理解的是该过程是基站在选择多个波束时考虑了要通过多个波束发送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即,因为在路径选择了远波束而不是选择近波束的情况下,数据之间的关系可能较弱,所以即使发送相同的数据分组,也可以使终端获得的冗余信息增益最大化。也就是说,选择用于信号传输的多个波束的过程可以用作用于将冗余信息传送到终端的手段。
基站可以通过将传输功率划分并分配给N个所选的发送波束来使分集增益最大化。例如,基站可以将传输功率分配给各个波束,使得容量最大化或者块误码率(BLER)最小化。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以通过在应用了波束成形的通信系统中应用波束分集来发送信号。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即使在应用了波束成形的通信系统中频繁发生无线电波阻挡情况下,也可以降低传输失败的概率,并且因此在接收端中发生接收信号的解码错误的概率可以降低。因此,降低了接收端请求重传的概率,并且因此可以防止发生执行不必要的重传的情况。此外,即使在需要重传的情况下,接收端成功解码重传数据的概率。此外,由于发送端可以不同地选择重传的波束组合,所以也可以使分集增益最大化,并且因此即使在无线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分集增益最大化。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的框图。
参考图22,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2210、终端控制器2220和存储器2230。在本公开中,终端控制器2220可以被定义为电路或专用集成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
收发器2210可以向另一网络实体发送信号和从另一网络实体接收信号。例如,收发器2210可以通过多个波束从基站接收对其应用了波束分集的初始传输的数据,并且可以向基站发送用于请求重传的信号,然后可以从基站接收重传数据。
根据本公开中提出的实施例,终端控制器2220可以控制终端的整体操作。例如,终端控制器2220可以控制各个块之间的信号流以执行根据上述附图和流程图的操作。具体地,终端控制器2220可以根据来自基站的控制信号进行操作,根据与基站的波束测量结果来选择波束候选组,将其通知给基站,并且从基站接收和解码对其应用了波束分集的初始传输的数据或重传数据。
存储器2230可以存储通过收发器2210发送和接收的信息以及通过终端控制器2220生成的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的框图。
参考图23,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2310、基站控制器2320和存储器2330。在本公开中,基站控制器2320可以被定义为电路或专用集成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
收发器2310可以向另一网络实体发送信号和从另一网络实体接收信号。例如,收发器2310可以从终端接收波束测量结果,并且它可以基于波束测量结果将初始传输的数据或重传数据发送到终端。
根据本公开中提出的实施例,基站控制器2320可以控制基站的整体操作。例如,基站控制器2320可以控制各个块之间的信号流以执行根据上述附图和流程图的操作。具体地,如果从终端接收到波束测量结果,则基站控制器2320可以通过相应的波束候选组来选择要对其应用波束分集的波束,并且可以使用相应波将波束分集应用于初始传输的数据或重传数据。
存储器2330可以存储通过收发器2310发送和接收的信息以及通过基站控制器2320生成的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如上所述,说明书和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仅用于呈现具体示例,以容易地说明本公开的内容并帮助理解,但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因此,除了本文公开的实施例之外,本公开的范围应解释为包括基于本公开的技术概念得出的所有改变或修改。

Claims (15)

1.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初始数据;
识别所述初始数据的否定确认(NACK);
向所述基站发送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都包括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和所述终端的接收波束;
从所述基站接收第一波束组合上的第一重传数据和第二波束组合上的第二重传数据;以及
一起处理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括其中附加信息被进一步添加到所述第二重传数据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基站接收指示是否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选择包括所述多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候选组,其中,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增益被计算为等于或高于阈值;
为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配置波束索引;以及
向所述基站发送关于所述波束索引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与所述重传相关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类型为增量冗余IR方案,
其中,在所述HARQ类型为IR方案的情况下,所述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被发送;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与所述初始数据不同,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冗余信息块。
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收发器,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从基站接收初始数据;
识别所述初始数据的否定确认(NACK);
向所述基站发送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都包括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和所述终端的接收波束;
从所述基站接收第一波束组合上的第一重传数据和第二波束组合上的第二重传数据;以及
一起处理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括其中附加信息被进一步添加到所述第二重传数据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从所述基站接收指示是否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选择包括所述多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候选组,其中,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增益被计算为等于或高于阈值;以及
为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配置波束索引;以及
向所述基站发送关于所述波束索引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
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确定与所述重传相关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类型为增量冗余IR方案,
其中,在所述HARQ类型为IR方案的情况下,所述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被发送;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与所述初始数据不同,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冗余信息块。
9.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终端发送初始数据;
从所述终端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都包括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和所述终端的接收波束;
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波束组合上的第一重传数据和第二波束组合上的第二重传数据,
其中,所述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与所述初始数据的否定确认(NACK)一起被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一起被处理,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括其中附加信息被进一步添加到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中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终端发送指示是否基于所述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终端接收关于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的波束索引的信息,
其中,包括所述多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候选组是基于被计算为等于或高于阈值的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增益来选择的。
1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所述基站包括:
收发器,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向终端发送初始数据;
从所述终端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都包括所述基站的发送波束和所述终端的接收波束;
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波束组合上的第一重传数据和第二波束组合上的第二重传数据,
其中,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与所述初始数据的否定确认(NACK)一起被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一起被处理,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包括其中附加信息被进一步添加到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中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向所述终端发送指示是否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
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从所述终端接收关于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的波束索引的信息,并且
其中,包括所述多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候选组是基于被计算为等于或高于阈值的所述多个波束组合中的每一个波束组合的波束增益来选择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
其中,与所述重传相关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类型被确定为增量冗余IR方案,
其中,在所述HARQ类型为IR方案的情况下,请求基于多个波束组合执行重传的信息被发送;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与所述初始数据不同,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重传数据和所述第二重传数据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冗余信息块。
CN201880045395.3A 2017-07-13 2018-05-21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波束分集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8327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32080P 2017-07-13 2017-07-13
US62/532,080 2017-07-13
PCT/KR2018/005800 WO2019013444A1 (ko) 2017-07-13 2018-05-21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다이버시티가 적용된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2785A CN110832785A (zh) 2020-02-21
CN110832785B true CN110832785B (zh) 2022-08-09

Family

ID=65001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5395.3A Active CN110832785B (zh) 2017-07-13 2018-05-21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波束分集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1267B2 (zh)
EP (1) EP3633869B1 (zh)
KR (1) KR102622483B1 (zh)
CN (1) CN110832785B (zh)
WO (1) WO20190134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1442A1 (en) * 2018-04-19 2019-10-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3169764A (zh) * 2018-11-27 2021-07-23 艾斯康实验室公司 非相干协作式多输入多输出通信
US11616536B2 (en) * 2019-05-03 2023-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ed multiple default beams
US11665566B2 (en) * 2019-08-09 2023-05-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vent triggere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US11503482B2 (en) * 2019-08-13 2022-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witching to fallback beam
US11284361B2 (en) * 2020-07-02 2022-03-22 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11935771B (zh) * 2020-08-28 2021-02-09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4g与5g链路高效融合的方法
US11784758B2 (en) * 2021-02-18 2023-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procedure using multiple beams in a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WWAN)
WO2023067373A1 (en) * 2021-10-19 2023-04-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olarization diversity in time-domain beamformi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5516A (en) * 1995-06-08 1999-12-21 Metawav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Diversity among narrow antenna beams
US6980832B1 (en) * 1999-11-08 2005-12-2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duc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125923A1 (en) * 2006-08-21 2008-10-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dicating retransmission processes in multi-beam systems
CN103875191A (zh) * 2011-08-12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自适应性波束成形的装置和方法
WO2016086144A1 (en) * 2014-11-26 2016-06-0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Initial access in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26471B2 (en) 2003-03-11 2010-11-02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beam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17088B2 (en) 2007-10-19 2010-10-19 Cisco Technology, Inc. Beamforming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retransmission
KR101063623B1 (ko) 2010-09-17 2011-09-07 중앙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공간-시간 블록 부호 기반의 다중 안테나 다중 하이브리드 자동 반복 요청(harq)을 이용한 송,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IN2014KN00830A (zh) 2011-09-16 2015-10-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S8843150B2 (en) * 2011-12-28 2014-09-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transmission beam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944796B1 (ko) 2012-01-17 2019-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빔 트래킹 방법 및 장치
KR102261051B1 (ko) 2014-05-14 2021-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전송 요청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WO2016111427A1 (ko) * 2015-01-05 2016-07-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의 편파 특성을 이용한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구성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7047875A1 (ko) * 2015-09-16 2017-03-23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7092803A1 (en) * 2015-12-02 2017-06-0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CN113965295A (zh) * 2016-04-20 2022-01-21 康维达无线有限责任公司 新无线电中的物理信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5516A (en) * 1995-06-08 1999-12-21 Metawav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Diversity among narrow antenna beams
US6980832B1 (en) * 1999-11-08 2005-12-2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duc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125923A1 (en) * 2006-08-21 2008-10-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dicating retransmission processes in multi-beam systems
CN103875191A (zh) * 2011-08-12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自适应性波束成形的装置和方法
WO2016086144A1 (en) * 2014-11-26 2016-06-0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Initial access in high frequency wireless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eam diversity for data and control channels;Huawei等;《3GPP TSG RAN WG1 NR Ad Hoc Meeting: R1-1700040》;20170109;全文 *
Discussion on Beamforming for NR PDCCH;Intel Corporation;《3GPP TSG RAN WG1 #86bis: R1-1609519》;2016101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622483B1 (ko) 2024-01-09
KR20200028008A (ko) 2020-03-13
EP3633869A4 (en) 2020-05-20
WO2019013444A1 (ko) 2019-01-17
EP3633869A1 (en) 2020-04-08
US20200136680A1 (en) 2020-04-30
EP3633869B1 (en) 2024-04-24
CN110832785A (zh) 2020-02-21
US11451267B2 (en)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2785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波束分集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JP718507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harqフィードバック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1049848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wing different services to coexist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82541B2 (en) Method in which a terminal cooperates with another terminal to transmit data,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the data
KR20230056059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복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40509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beam tracking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627740B1 (en) Methods, system and receiver for efficient harq operation
US1190298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2002973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etition-based data transmission for network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KR2019009984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014316A1 (en) Hierarch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ross different decoding levels
US1174388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of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different services
US1098661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uplink transmission ti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918040B (zh) 用于多级编码的分级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WO2021189426A1 (en) Joint broadcast and unicast design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US11722265B2 (en) Feedback design for network coding termination in broadcasting
KR20230142471A (ko) 브로드캐스트 데이터에 대한 사이드링크 재송신
KR20240004325A (ko) Harq 피드백을 위한 직교 및 비-직교 시퀀스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