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3681B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03681B CN110803681B CN201911014701.XA CN201911014701A CN110803681B CN 110803681 B CN110803681 B CN 110803681B CN 201911014701 A CN201911014701 A CN 201911014701A CN 110803681 B CN110803681 B CN 1108036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steam
- heat exchange
- pressure
- conver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50—Separation of hydrogen or hydrogen containing gases from gaseous mixtures, e.g. purific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50—Separation of hydrogen or hydrogen containing gases from gaseous mixtures, e.g. purification
- C01B3/56—Separation of hydrogen or hydrogen containing gases from gaseous mixtures, e.g. purification by contacting with solids; Regeneration of used solids
- C01B3/58—Separation of hydrogen or hydrogen containing gases from gaseous mixtures, e.g. purification by contacting with solids; Regeneration of used solids including a catalytic reaction
- C01B3/583—Separation of hydrogen or hydrogen containing gases from gaseous mixtures, e.g. purification by contacting with solids; Regeneration of used solids including a catalytic reaction the reaction being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urification step for the hydrogen or the synthesis ga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urification step for the hydrogen or the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35—Catalytic purification
- C01B2203/044—Selective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urification step for the hydrogen or the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65—Composition of the impurity
- C01B2203/047—Composition of the impurity the impurity being carbon monoxid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ices And Processes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包括下述步骤:来自水煤浆装置的粗煤气回收热量、分液、换热、脱毒后进入分为两股,第一股净化气进入气冷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得到的第一变换气回收热量后与第二股净化气汇流进入等温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得到的第二变换气回收热量后进入低温变换炉进行深度变换反应,得到的第三变换气回收热量分离出冷凝液后送下游装置;中压饱和蒸汽作为气冷变换炉的取热介质,锅炉水作为等温变换炉的取热介质;各物流回收热量时还副产低压蒸汽,低压蒸汽在界内过热后送下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O变换工艺及设备,具体指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受石油资源日趋紧张影响,我国煤化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煤炭气化是对煤炭进行化学加工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关键。煤气化技术是煤基化工的核心技术和龙头技术。其中以水煤浆为原料的气化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有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GE气化技术等。该类气化技术的特点是生产的粗煤气一氧化碳含量约为38%~50%(V%,干基),水/干气摩尔比约为1.1~1.7。
变换工序是水蒸气和CO的等体积强放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对于不同的煤气化技术所生成的粗煤气,下游变换工序的化学反应过程均是相同的,但是变换流程需要根据粗煤气的特点及下游产品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目前国内配套水煤浆气化的CO变换制氢工艺流程设计多采用“多段绝热反应+间接热能回收”的方式设置流程,该工艺存在易超温、流程长、设备多、投资大、能耗高、系统压降大、催化剂寿命短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开发的等温变换工艺,配套水煤浆气化的CO变换制氢工艺流程,多采用等温+绝热变换工艺或双等温变换工艺,该工艺只能富产饱和蒸汽,无法过热蒸汽,蒸汽品质较低。
(1)如申请号为201811160904.5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并水冷等温变换工艺》,其工艺流程设置为:气冷变换并联等温变换+低温变换工艺,用于制氢。该CO变换技术为了改变水冷反应器的床层温度,设置了锅炉循环水泵,汽包内的锅炉水通过强制循环进行水冷反应器,与自然循环相比,能耗高,投资大;同时当锅炉循环水泵故障时,锅炉水将无法循环,导致等温炉变绝热炉,出现超温现象,可靠性差;其次,该CO变换技术配套的水冷反应器内设置了两组换热管,用于切换,结构复杂。
(2)如申请号为201410439881.7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用于高浓度CO原料气的绝热串等温变换工艺》,其工艺流程设置为:绝热+等温变换工艺、绝热+等温+绝热变换工艺,虽然解决了蒸汽的过热问题,但是该工艺用于高CO浓度的粗煤气时,绝热变换炉存在超温的风险。
(3)如申请号为201510107191.6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高浓度一氧化碳等温变换工艺及系统》,其工艺流程设置为:等温串气冷串绝热变换工艺、等温串气冷变换工艺、等温串气冷串等温变换工艺,三种工艺都只能产饱和蒸汽,无法过热蒸汽,且粗煤气预热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CO变换制氢工艺流程,能有效避免气冷变换炉超温并能副产中压过热蒸汽的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撤热均匀、变换反应效率高、设备投资低的等温变换炉。
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来自水煤浆装置水气摩尔比1.1~1.7、220℃~250℃、3.5~8.0MPa(G)的粗煤气进入1#低压蒸汽发生器回收热量,副产0.4~1.0MPa(G)的低压饱和蒸汽,粗煤气温度降为210℃~245℃,进入进料分离器,分离出的210℃~245℃冷凝液进入低压蒸汽过热器过热低压蒸汽后送出界区;
分离出冷凝液后的粗煤气进入粗煤气预热器预热到220~270℃后进入脱毒槽脱除杂质后的净化气分为两股,其中占总量20v%~50v%的第一股净化气进入气冷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剩余的为第二股净化气;
出所述气冷变换炉的360℃~430℃的第一变换气先进入中压蒸汽发生器回收热量,副产3.0~6.0MPa(G)中压饱和蒸汽,温度降为260℃~320℃,再进入粗煤气预热器与粗煤气换热,温度降为230℃~280℃后,与第二股净化气汇流进入等温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
等温变换炉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汽包内的锅炉水作为取热介质进入等温变换炉内将反应热带走,副产3.0~6.0MPa(G)中压饱和蒸汽;所述等温变换炉出口250℃~310℃的第二变换气进入中压锅炉水预热器,将中压锅炉水预热到200℃~260℃后送入汽包和中压蒸汽发生器,第二变换气温度降为240℃~300℃;
等温变换炉副产的中压饱和蒸汽返回所述汽包分液后与所述中压蒸汽发生器副产的中压饱和蒸汽汇流,作为取热介质进入所述气冷变换炉内被过热到350℃~420℃后送下游;
出中压锅炉水预热器温度为240℃~300℃的第二变换气进入2#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0.4~1.0MPa(G)的低压饱和蒸汽,第二变换气温度降为200℃~230℃后进入低温变换炉进行深度变换反应;出低温变换炉的第三变换气温度为205℃~235℃,CO干基含量0.3v%~0.5v%;进入3#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0.4~1.0MPa(G)低压饱和蒸汽,温度降为160℃~190℃,分离出冷凝液后送下游装置;
所述1#低压蒸汽发生器、2#低压蒸汽发生器和3#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的低压饱和蒸汽汇流后送至低压蒸汽过热器过热至190℃~240℃送下游用户。
较好的,所述1#低压蒸汽发生器可以并联有第一温度调节旁路及第一控制阀,通过检测进料分离器出口粗煤气温度来调节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从而控制出所述进料分离器的粗煤气的水气摩尔比在1.02~1.4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粗煤气预热器并联有第二调节旁路,所述第二调节旁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通过检测所述脱毒槽入口粗煤气温度来调节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从而控制进入所述脱毒槽的粗煤气的温度比露点温度高20℃~50℃,以防止粗煤气析水引起脱毒槽净化剂遇水板结失活。利用气冷变换炉出口高温变换气预热粗煤气,通过旁路调节粗煤气预热温度,操作灵活,控制精度高。
优选所述汽包的安装高度高于所述等温变换炉的安装高度,所述汽包内的锅炉水通过自然循环方式进入等温变换炉,以节能降耗。
本发明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上述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使用的等温变换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设置在所述炉体内的催化剂框以及设置在所述催化剂框内的多根换热管,所述催化剂框内还设有合成气收集管道,所述催化剂框与所述合成气收集管道之间的空腔形成反应腔;
各所述换热管布置在多个同心圆周线上,各所述换热管在各自的圆周线上均匀布置,并且各所述换热管在各自圆周线上的排布间距自外向内逐渐变大;
各所述换热管的入口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冷却水分布管,各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均连通冷却水输送管道;各所述换热管的出口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汽水收集分布管,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均连通蒸汽输送管道;
进一步地,各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和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在所述反应腔的横截面上呈放射状布置。该结构能够利用分布管之间的空隙放置多个测温器。测温器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催化剂床层温度监测要求灵活配置。可以在外区,中区,内区都设置了测温器,分别用于检测三个区的温度分布情况,如实反馈催化剂床层温度分布情况,为等温变换炉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包括间隔布置的冷却水分布短管和冷却水分布长管;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包括间隔布置的汽水收集分布短管和汽水收集分布长管。
所述汽水收集分布长管和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短管的外端相对齐,所述冷却水分布长管和所述冷却水分布短管的外端相对齐,并且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和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上、下对称布置。
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通过环状汽水收集管连接所述蒸汽输送管道;各所述冷却水分布管通过环状冷却水连接管连接所述冷却水输送管道;所述汽水收集管和所述冷却水收集管与所述催化剂框同心布置。
各所述换热管按布置密度在所述反应腔的横截面上分为靠近所述催化剂框的外区、靠近所述合成气收集管的内区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区;
所述汽水收集分布长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中区和内区内的各换热管;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短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和中区内的各换热管;
所述冷却水分布长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中区和内区内的各换热管;所述冷却水分布短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和中区内的各换热管;
布置在所述外区内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的50%~70%,布置在所述中区内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的20%~40%,布置在所述内区内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的8%~15%。
与传统等温变换炉相比,由于中区和内区换热管显著数量减少,同样规模的等温变换炉,换热管数量减少15%~25%,设备投资显著降低。
所述外区内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为60~90mm;所述中区内相邻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为80~140mm,所述内区内相邻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为100~160mm;
在同一径线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由外向内逐渐变大,且各间距成等差数列排布,公差为3~10mm。
换热管的环向间距与径向间距能根据CO变换反应的特点,很好的控制催化剂床层温差、兼顾催化剂装卸、投资、焊接制造等因素。当换热管间距过大时,换热面积较少,等温变换炉床层撤热少,导致催化剂床层高温差,进而影响反应效率。当换热管间距过小时,换热面积增大,能保证催化剂床层的低温差,提高反应效率,但是投资也将增大,催化剂装卸困难,换热管焊缝太近导致制造困难且焊缝热影响区相互叠加影响焊缝质量。考虑到CO变换反应的特点,粗煤气在等温变换炉内依次流经外区,中区,内区。在外区60%~80%的CO完成变换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需要布置较密集的换热管来撤热,因此,在此区域相邻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和径向间距均较小。布置在外区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的50%~70%。随着反应的进行,在中区和内区CO含量逐步降低,反应放热逐渐减少,需要移走的热量也越来越小,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和径向间距逐渐变大,布置的换热管也逐渐稀疏,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气冷变换炉采用中压饱和蒸汽作为取热介质,在取走反应热、副产过热蒸汽的同时,可有效避免气冷变换炉超温,且能进一步提高变换反应深度。
将气冷变换炉与等温变换炉串联,等温变换炉进口净化气中CO含量从40v%降低到24v%,热负荷降低约34%,等温变换炉内的换热管数量减少约20%,进一步降低等温变换炉的投资。
气冷变换炉内设置有移热管束,用于过热等温变换炉副产的中压蒸汽,同时,将气冷变换炉的反应热移走,可有效避免气冷变换炉超温。
由于变换深度的提高,可进一步降低净化气中的水汽比,相比于等温炉入口CO含量40%(干基,v%)的工况,净化气中的水汽比可由1.07降低至1.02,水汽比的降低意味着可副产更多的低压蒸汽,对于制氢25.7万Nm3/h(以氢气计)的装置,低压蒸汽可多副产13t/h,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本发明所提供的等温变换炉具有下述优点:
根据CO变换反应的特点,与粗煤气进气方向保持一致采用外密内疏的型式布置换热管;通过换热管的疏密布置来匹配催化剂床层的高低温区;即高温区换热管布置较密,低温区换热管布置较疏,同时兼顾换热管焊接、投资、催化剂装卸、催化剂床层温差等要求,能精确控制催化剂床层同平面温差控制在3~5℃,轴向温差控制在5~15℃。该等温变换炉可根据装置规模灵活调整变换炉的大小,只需要改变冷却水分布管及汽水收集分布管的长度,和/或增加或减少换热管的圆周数,和/或改变筒体直径,就可以灵活调整变换炉的大小以适应不同规模的处理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等温变换炉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和图7为两种换热管与冷却水分布管(汽水收集分布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使用的等温变换炉的结构描述如下:
该等温变换炉包括:
炉体1,为常规结构,包括上封头11、下封头12和连接在上封头11和下封头12之间的筒体13。上封头11上设有人孔14,人孔14上扣盖有人孔盖,原料气入口35设在人孔盖上。
催化剂框21,用于装填催化剂,设置在筒体13内,所述催化剂框21与所述合成气收集管道3之间的空腔形成反应腔。催化剂框21的安装结构可根据需要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中催化剂框21的上、下端不封闭,催化剂框21内催化剂床层的上、下两端均装填耐火球,催化剂框通过筒体13固定。
所述催化剂框21与所述炉体的侧壁之间的间隙构成原料气通道2a;所述合成气收集管道3套设在所述催化剂框21内。所述催化剂框21与合成气收集管道3之间形成反应腔2b。
催化剂框21的侧壁上均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通孔不仅作为原料气和变换气的流经通道,而且起到气体分布器的作用,使原料气均匀进入反应腔。
本实施例中,筒体、催化剂框以及合成气收集管道的横截面结构相同,为同心布置的同心圆型结构。
合成气收集管道3,用于收集变换气,并将变换气通过合成气输送管道33送出炉体1,设置在催化剂框内,与催化剂框同轴线布置,由多段筒体31依次可拆卸连接而成,筒体31长度800~1200mm,本实施例中相邻筒体31通过法兰34相连接;各筒体31的侧壁上设有多个供变换气从催化剂床层进入到合成气收集管道3内的进气孔(图中未示出);筒体31的内侧壁上沿轴向方向依次间隔设有多个脚梯32。端盖可拆卸连接在合成气收集管道3的上端口上,端盖拆开后与上封头内腔以及人孔14相连通,供检修人员进入到合成气收集管道3中;合成气收集管3的下端口连接合成气输送管道33。合成气收集管道3采用可拆卸结构,方便本身拆装,有利于等温变换炉内件的检维修,有利于催化剂的装卸以及后续换热管的泄漏检测、维护及更换。
蒸汽收集管,用于收集汽水混合物,设置在催化剂框上部,分为汽水收集管57和汽水收集分布管55。汽水收集管57为环形管道,与筒体同心布置,环形管道的出口与蒸汽输送管道58连通。环形管道的入口在下方,设有若干个开孔与收集连接管56连通,开孔数量与收集连接管56数量相同。收集连接管56用于连通汽水收集管57和汽水收集分布管55。
汽水收集分布管55,有多根,沿筒体的径向方向成放射状均匀布置,各汽水收集分布管结构相同,按长度分为两组,分别为汽水收集分布短管55a和汽水收集分布长管55b。汽水收集分布短管55a和汽水收集分布长管55b依次交错布置。汽水收集分布管两端设置管帽,汽水收集分布管的出口在上方,出口与收集连接管56连通,收集连接管56数量与汽水收集分布管的数量相同。汽水收集分布管的入口有多个,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换热管的出口。
冷却水分布管,用于向各换热管内均匀分配锅炉水,设置在催化剂框下部,结构型式与蒸汽收集分布管相同,包括冷却水连接管52和冷却水分布管54。冷却水输送管道51的出口与冷却水连接管52入口相连,冷却水连接管52的出口与分配连接管53入口连通,分配连接管53的出口与冷却水分布管54入口连通,冷却水分布管54出口与各换热管入口连通。
换热管,有多根,一端连接在冷却水分布管54上,另一端连接在汽水收集分布管55上,平行于炉体1的轴线竖向穿设在催化剂床层内。各换热管布置在反应腔内的多个同心圆周线上,在同一圆周线上的各换热管周向间隔均匀排布,且各换热管沿催化剂框的径向方向呈放射状布置。根据换热管沿环向方向布置的密疏程度不同,沿径向方向由外向内将换热管分为三个区,分别为外区、中区、内区。为便于区别、查看,图4至图5中外区的换热管用带交叉线(“×”)的圆表示,命名为外区换热管41;中间的换热管用实心圆表示,命名为中区换热管42;内侧的换热管用空心圆表示,命名为内区换热管43。
本实施例中,各换热管的布置原则为:周向方向上,外区换热管41环向间距y控制在60~90mm之间;中区换热管42环向间距y控制在80~140mm之间,内区换热管43环向间距y控制在100~160mm之间。同一径线方向上,换热管径向方向的间距x为60~130mm,由外向内逐渐变大,间距成等差数列排布,相邻径向间距相差3~10mm,本实施例间距相差3mm。
各冷却水分布管和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的同一圆周截面与换热管的连接有多种形式,即分布管的同一截面上可连接多根换热管,其可连接数跟分布管截面的外周长及换热管的大小有关。本实施例中,以各冷却水分布管和各汽水收集分布管的尺寸为DN200、换热管φ25为例,结合内区、中区、外区换热管的疏密形式,以及与冷却水分布管及各汽水收集分布管的对应关系,采用2种典型连接形式。如图6和图7所示,外区换热管密集,各冷却水分布管和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同一圆周截面与6根换热管连接。中区和内区,各冷却水分布管和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同一圆周截面与3根换热管连接。简化连接方式,易于标准化,批量工厂化生产预制,生产成本低,质量高。
粗煤气通过粗煤气入口35进入等温变换炉上封头的空腔内,沿原料气通道2a下行,经由催化剂框上的各通孔均匀进入反应腔的催化剂床层,依次经过外区、中区、内区,在各区进行CO变换反应。外区的CO含量>中区的CO含量>内区的CO含量,即外区的反应热>中区的反应热>内区的反应热。在外区完成了60%~80%的CO变换反应,变换反应产生并聚集大量的反应热,需布置较密换热管撤热,随着反应的进行,在中区和内区CO含量逐步降低,反应放热逐渐减少,需要移走的热量也越来越小,布置的换热管较稀。本实施例中,外区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约60%,中区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约30%,内区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约10%。疏密布置换热管有利于均匀撤热,通过换热管的合理布置,催化剂床层同平面温差控制在3~5℃,轴向温差控制在5~15℃。
为监控床层温度的分布情况,本等温变换炉设置多个测温器61,测温器套管平行于炉体1的轴线竖向穿设在催化剂床层内,每个测温器内设有多个测温点,用于监测不同催化剂床层高度的温度分布。测温器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因汽水收集分布管沿筒体的径向方向成放射状布置,汽水收集分布短管55a和汽水收集分布长管55b之间的间隙方便测温器61的穿越放置,且该间隙在筒体径向截面上呈均匀状态分布,有利于测温器在筒体径向截面上较均匀分布。测温器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催化剂床层温度监测要求灵活配置,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十八组测温器,分布在外区,中区,内区,分别用于检测三个区的温度分布情况。
各换热管呈放射状布置,还方便了催化剂卸料。检修时,对积结的催化剂块,工具可以从相邻放射线之间间隙中插入,以方便敲碎催化剂块;同时也方便了催化剂的装填,装填催化剂时,仅需简单地将催化剂从上方倒入催化剂框内,催化剂颗粒即会沿各换热管之间的间隙下落,并且因为这些间隙自上至下是畅通无阻碍的,因此催化剂下落过程中不会被阻挡,能够均匀地布满整个催化剂框的内腔。
蒸汽输送管道58上设有膨胀节58a,用于吸收热应力。
该等温变换炉的工作原理描述如下:
粗煤气通过粗煤气入口35进入等温变换炉上封头的空腔内,沿粗煤气通道下行,经由催化剂框上的各通孔均匀进入反应腔的催化剂床层,依次经过外区、中区、内区,进行CO变换反应,形成变换气。汽包(图中未示出)内的锅炉水通过自然循环方式经由冷却水输送管、冷却水连接管、分配连接管、冷却水分布管进入各换热管,取走反应腔内的催化剂床层的反应热,生成的汽水混合物通过汽水收集管、收集连接管、汽水收集管、蒸汽输送管道返回汽包进行汽液分离,副产饱和蒸汽。变换气通过合成气收集管3经由合成气输送管道33输送至下游系统。
本实施例中的冷却水分布管和汽水收集分布管可采用标准件,在外区,各换热管与冷却水分布管及汽水收集分布管采用同一种型式连接;在中区和内区,各换热管与冷却水分布管及汽水收集分布管采用同一种型式连接;冷却水分布管与汽水收集分布管上下对称式布置;设备整体结构型式及各换热管结构型式简单,放射状分布管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可实现设备的模块化设计及制造,可有效缩短设备制造周期,降低设备制造成本。
各所述换热管分别连接在呈放射状的各分布管上。分布管在极轴方向设有多个圆周截面;分布管的极轴布置形式有利于换热管外密内疏的布置结构的实现,便于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制造,有利于工厂化批量制造,缩短设备制造周期,降低设备制造成本,提高设备制造质量。
如图1所示,来自水煤浆装置的水气比1.67、246℃、6.3MPa(G)的粗煤气1’经1#低压蒸汽发生器2’冷却降温到236℃后进入进料分离器4分离冷凝液,同时副产0.45MPa(G)的低压饱和蒸汽。1#低压蒸汽发生器并联有第一温度调节旁路3’及第一控制阀C1,通过控制进料分离器4出口粗煤气温度调节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以调节第一温度调节旁路内的粗煤气流量,从而控制进入进料分离器的粗煤气的水气摩尔比在1.02~1.4之间。进料分离器4分离出来的冷凝液进入低压蒸汽过热器18过热低压饱和蒸汽后,温度降至192℃送出界区。
分离冷凝液后的粗煤气进入粗煤气预热器5预热到250℃后进入脱毒槽6。粗煤气预热器5并联有第二调节旁路,第二调节旁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C2,通过检测脱毒槽6入口粗煤气温度来调节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改变第二调节旁路上的粗煤气流量,从而控制进入脱毒槽内的粗煤气温度比露点温度高20℃~50℃,以防止粗煤气析水引起脱毒槽净化剂遇水板结失活。经脱毒槽6脱除粉尘等杂质后的净化气分为两股,其中占总量约38v%的第一股净化气7进入气冷变换炉8进行变换反应,剩余的第二股净化气10与气冷变换炉8出口经回收热量后的第一变换气混合后进入等温变换炉11’进行变换反应。
出气冷变换炉8的368℃的第一变换气先送入中压蒸汽发生器9副产4.0MPa(G)中压饱和蒸汽,温度降为290℃,再进入粗煤气预热器5与粗煤气换热,温度降为252℃后,与第二股净化气10混合后进入等温变换炉11’进行变换反应。
等温变换炉11’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汽包12’的安装高度高于等温变换炉,汽包12’内的锅炉水通过自然循环方式进入等温变换炉11’内将反应热带走,同时副产4.0MPa(G)中压饱和蒸汽。出等温变换炉11’的270℃的第二变换气进入中压锅炉水预热器13’,将4.5MPa(G)的中压锅炉水预热到240℃后分别送入汽包12’和中压蒸汽发生器9,第二变换气温度降为248℃。等温变换炉11’副产的4.0MPa(G)中压饱和蒸汽经汽包12’分液后与中压蒸汽发生器9副产的中压饱和蒸汽混合,作为取热介质进入气冷变换炉8,被过热到350℃后送下游用户。
出中压锅炉水预热器13’温度为248℃的第二变换气进入2#低压蒸汽发生器14’,副产0.45MPa(G)的低压饱和蒸汽,第二变换气温度降为215℃。再进入低温变换炉15进行深度变换反应,低温变换炉15出口第三变换气温度为220℃,CO干基含量降为0.4v%。然后进入3#低压蒸汽发生器16副产0.45MPa(G)低压饱和蒸汽,温度降为172℃,进气液分离器17分离冷凝液后,进一步冷却分液后送下游装置。
1#低压蒸汽发生器2’、2#低压蒸汽发生器14’、3#低压蒸汽发生器16副产0.45MPa(G)低压饱和蒸汽混合后送至低压蒸汽过热器18过热至200℃,过热后的低压蒸汽送下游用户。
实施效果
以水煤浆气化工艺为例,制氢规模12.9万Nm3/h(以氢计),进入等温变换装置的有效气(H2+CO)约为13万Nm3/h,压力为6.3MPaG,温度247℃,CO浓度40%(干基V%),产品气CO含量0.4%(干基,v%),在此基准下对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技术主要参数进行对比见表1。
表1
现有技术 | 实施例 | |
有效气(H<sub>2</sub>+CO) | 13万Nm<sup>3</sup>/h | 13万Nm<sup>3</sup>/h |
设备数量 | 14台 | 15台 |
等温变换炉规格 | Φ4200 | Φ4200 |
进入等温变换炉气量 | 372800Nm<sup>3</sup>/h | 372800Nm<sup>3</sup>/h |
等温变换炉进口CO浓度 | 40v% | 24v% |
等温变换炉热负荷 | 48.9MW | 32.2MW |
等温变换炉内换热管面积 | 1(基准) | 0.80(相对现有技术) |
气冷变换炉 | 无 | 1台 |
中压蒸汽 | 饱和中压蒸汽 | 过热中压蒸汽 |
由表1可以看出,配套制氢规模12.9万Nm3/h(以氢计)的CO变换装置,本发明的工艺技术与常规的等温变换工艺相比,将气冷变换炉与等温变换炉串联,等温变换炉进口净化气中CO含量从40%v%降低到24%v%,热负荷降低约34%,配套本发明工艺技术的等温变换炉外区换热管数量减少约20%,中区和内区的换热管数量基本不变,进一步降低设备投资。其次,现有技术只能生产饱和中压蒸汽,本发明的工艺技术能生产过热中压蒸汽。通过增加了气冷变换炉,有效解决了中压蒸汽的过热问题,提高了中压蒸汽品质,与单独设置蒸汽过热炉相比(注:蒸汽过热炉需要消耗燃料气,排烟温度约150℃),本发明的工艺具有投资省,热回收率高,能耗低等优点。
Claims (7)
1.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来自水煤浆装置的水气摩尔比1.1~1.7、220℃~250℃、3.5~8.0 MPa的粗煤气进入1#低压蒸汽发生器回收热量,副产0.4~1.0MPa的低压饱和蒸汽,粗煤气温度降为210℃~245℃,进入进料分离器,分离出的210℃~245℃冷凝液进入低压蒸汽过热器过热低压蒸汽后送出界区;
分离出冷凝液后的粗煤气进入粗煤气预热器预热到220~270℃后进入脱毒槽脱除杂质后的净化气分为两股,其中占总量20v%~50v%的第一股净化气进入气冷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剩余的为第二股净化气;
出气冷变换炉的360℃~430℃的第一变换气先进入中压蒸汽发生器回收热量,副产3.0~6.0MPa中压饱和蒸汽,温度降为260℃~320℃,再进入粗煤气预热器与粗煤气换热,温度降为230℃~280℃后,与第二股净化气汇流进入等温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
等温变换炉内设置有换热管束,汽包内的锅炉水作为取热介质进入等温变换炉内将反应热带走,副产3.0~6.0MPa中压饱和蒸汽;所述等温变换炉出口250℃~310℃的第二变换气进入中压锅炉水预热器,将中压锅炉水预热到200℃~260℃后送入汽包和中压蒸汽发生器,第二变换气温度降为240℃~300℃;
等温变换炉副产的中压饱和蒸汽返回所述汽包分液后与所述中压蒸汽发生器副产的中压饱和蒸汽汇流,作为取热介质进入所述气冷变换炉内被过热到350℃~420℃后送下游;
出中压锅炉水预热器温度为240℃~300℃的第二变换气进入2#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0.4~1.0MPa的低压饱和蒸汽,第二变换气温度降为200℃~230℃后进入低温变换炉进行深度变换反应;出低温变换炉的第三变换气温度为205℃~235℃,CO干基含量0.3v%~0.5v%;进入3#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0.4~1.0MPa低压饱和蒸汽,温度降为160℃~190℃,分离出冷凝液后送下游装置;
所述1#低压蒸汽发生器、2#低压蒸汽发生器和3#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的低压饱和蒸汽汇流后送至低压蒸汽过热器过热至190℃~240℃送下游用户;
所述1#低压蒸汽发生器并联有第一温度调节旁路及第一控制阀,通过检测进料分离器出口粗煤气温度来调节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从而控制出所述进料分离器的粗煤气的水气摩尔比在1.02~1.4之间;
所述粗煤气预热器并联有第二调节旁路,所述第二调节旁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通过检测所述脱毒槽入口粗煤气温度来调节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从而控制进入所述脱毒槽的粗煤气的温度比露点温度高20℃~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设置在所述炉体内的催化剂框以及设置在所述催化剂框内的多根换热管,所述催化剂框内还设有合成气收集管道,所述催化剂框与所述合成气收集管道之间的空腔形成反应腔;
各所述换热管布置在多个同心圆周线上,各所述换热管在各自的圆周线上均匀布置,并且各所述换热管在各自圆周线上的排布间距自外向内逐渐变大;
各所述换热管的入口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冷却水分布管,各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均连通冷却水输送管道;各所述换热管的出口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汽水收集分布管,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均连通蒸汽输送管道;
各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和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在所述反应腔的横截面上呈放射状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包括间隔布置的冷却水分布短管和冷却水分布长管;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包括间隔布置的汽水收集分布短管和汽水收集分布长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收集分布长管和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短管的外端相对齐,所述冷却水分布长管和所述冷却水分布短管的外端相对齐,并且所述冷却水分布管和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上、下对称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管通过环状汽水收集管连接所述蒸汽输送管道;各所述冷却水分布管通过环状冷却水连接管连接所述冷却水输送管道;所述汽水收集管和所述冷却水收集管与所述催化剂框同心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换热管按布置密度在所述反应腔的横截面上分为靠近所述催化剂框的外区、靠近所述合成气收集管的内区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区;
所述汽水收集分布长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中区和内区内的各换热管;所述汽水收集分布短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和中区内的各换热管;
所述冷却水分布长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中区和内区内的各换热管;所述冷却水分布短管连通所对应的外区和中区内的各换热管;
布置在所述外区内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的50%~70%,布置在所述中区内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的20%~40%,布置在所述内区内的换热管数量占总换热管数量的8%~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区内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为60~90mm;所述中区内相邻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为80~140mm,所述内区内相邻换热管之间的环向间距为100~160mm;
在同一径线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由外向内逐渐变大,且各间距成等差数列排布,公差为3~1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14701.XA CN110803681B (zh) | 2019-10-24 | 2019-10-24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14701.XA CN110803681B (zh) | 2019-10-24 | 2019-10-24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03681A CN110803681A (zh) | 2020-02-18 |
CN110803681B true CN110803681B (zh) | 2023-03-14 |
Family
ID=69489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14701.XA Active CN110803681B (zh) | 2019-10-24 | 2019-10-24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803681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74373B1 (en) * | 2000-11-13 | 2006-07-11 | Harvest Energy Technology, Inc. | Thermally-integrated low temperature water-gas shift reactor apparatus and process |
CN104445064A (zh) * | 2013-09-13 | 2015-03-25 | 杭州林达化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合成气co组合变换方法和装置 |
CN104709875A (zh) * | 2015-03-11 | 2015-06-17 |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 高浓度一氧化碳等温变换工艺及其系统 |
WO2016119224A1 (zh) * | 2015-01-30 | 2016-08-04 | 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等温低温变换炉及变换工艺 |
CN207102558U (zh) * | 2017-07-11 | 2018-03-16 | 德艾柯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控温反应器 |
CN108970548A (zh) * | 2018-09-30 | 2018-12-11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 等温变换反应装置 |
CN109319734A (zh) * | 2018-09-30 | 2019-02-12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配套甲醇合成的co变换工艺 |
-
2019
- 2019-10-24 CN CN201911014701.XA patent/CN1108036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74373B1 (en) * | 2000-11-13 | 2006-07-11 | Harvest Energy Technology, Inc. | Thermally-integrated low temperature water-gas shift reactor apparatus and process |
CN104445064A (zh) * | 2013-09-13 | 2015-03-25 | 杭州林达化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合成气co组合变换方法和装置 |
WO2016119224A1 (zh) * | 2015-01-30 | 2016-08-04 | 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等温低温变换炉及变换工艺 |
CN104709875A (zh) * | 2015-03-11 | 2015-06-17 |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 高浓度一氧化碳等温变换工艺及其系统 |
CN207102558U (zh) * | 2017-07-11 | 2018-03-16 | 德艾柯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控温反应器 |
CN108970548A (zh) * | 2018-09-30 | 2018-12-11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 等温变换反应装置 |
CN109319734A (zh) * | 2018-09-30 | 2019-02-12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配套甲醇合成的co变换工艺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CO绝热变换和等温变换工艺组合方式研究;黄金库等;《化工设计通讯》;20190831;第45卷(第8期);第2页第2.2节,第2页图2,第2页表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03681A (zh) | 2020-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19733B (zh) | 配套甲醇合成的co变换工艺 | |
CN109052319B (zh) | 配套甲醇合成的高co变换工艺 | |
CN102887480A (zh) | 一种等温变换串绝热变换的co变换工艺 | |
CN109081346B (zh) | 一种配套甲醇合成的高co等温变换工艺 | |
CN109264668B (zh) | 配套甲醇合成的co变换工艺 | |
CN102888253A (zh) | 一种低水气低变串饱和塔等温co变换工艺 | |
CN102887481A (zh) | 一种低水气比预变串等温co变换工艺 | |
CN110787737A (zh) | 一种等温变换反应器 | |
CN110790223B (zh)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装置的变换制氢方法及等温变换炉 | |
CN102886229B (zh) | 一种co全径向等温变换炉 | |
CN110790227B (zh)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装置的等温变换制氢方法及等温变换炉 | |
CN211436143U (zh) | 一种等温变换反应器 | |
CN110877896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装置的等温变换制氢方法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803681B (zh)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925722B (zh) | 一种配套煤化工装置的等温变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921617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气冷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921620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等温变换并联绝热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921618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气冷变换串联等温变换制合成气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1086972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co等温变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898769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工艺的多联产等温变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921619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多股流co等温变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1115573B (zh) | 一种配套水煤浆气化工艺的多联产等温变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921621B (zh) | 一种配套粉煤气化的低水汽比多联产等温变换工艺及等温变换炉 | |
CN110975767B (zh) | 一种双冷却系统的双等温变换炉 | |
CN110803677B (zh) | 一种双汽包等温变换制氢方法及等温变换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