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97234B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97234B
CN110797234B CN201810866644.7A CN201810866644A CN110797234B CN 110797234 B CN110797234 B CN 110797234B CN 201810866644 A CN201810866644 A CN 201810866644A CN 110797234 B CN110797234 B CN 110797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
movable contact
flange
push rod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66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97234A (zh
Inventor
雷小勇
曾志
汪鲁建
刘斯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6664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97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97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7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97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97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静触点组件、动触板组件(1)、弹性件、推杆(3)以及动铁芯(4),所述动触板组件(1)包括动触板(11)、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所述动触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绝缘件和所述耐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绝缘件位于所述耐磨件和所述动触板之间以将所述耐磨件和所述动触板隔开,所述推杆的下端与所述动铁芯相连,所述推杆的上端滑动穿设于所述耐磨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向所述动触板组件施加朝向所述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耐磨件可以有效地防止推杆与绝缘件摩擦产生粉尘颗粒,达到提高继电器使用寿命的目的。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因此,继电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通常,继电器包括静触点、动触板、推杆和可在外磁路作用下推动推杆移动的铁芯,动触板通过绝缘套滑动穿设在推杆上,动触板上设置有与静触点接触的动触点。当推杆运动时,推杆会带动动触板组件朝静触点的方向移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从而实现电路的导通,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推杆还会继续沿其轴向移动,以增大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触点压力,确保动触点与静触点能紧密接触,使电路能稳定导通。在推杆的超行程运动过程中,动触点已与静触点抵顶,动触板不再发生移动,而推杆会继续沿其轴向运动,也就是说,推杆与动触板组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即推杆与绝缘套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和摩擦。由于绝缘套通常由塑胶材料制成,推杆与绝缘套发生摩擦容易使绝缘套产生粉尘颗粒,在继电器工作的高温、高压、高电流环境下,粉尘颗粒容易击穿继电器,从而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能在保证绝缘性能的同时,有效地防止推杆与绝缘件因摩擦而产生粉尘颗粒,从而提高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静触点组件、动触板组件、弹性件、推杆以及动铁芯,所述动触板组件包括动触板、绝缘件和耐磨件,所述动触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绝缘件和所述耐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绝缘件位于所述耐磨件和所述动触板之间以将所述耐磨件和所述动触板隔开,所述推杆的下端与所述动铁芯相连,所述推杆的上端滑动穿设于所述耐磨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向所述动触板组件施加朝向所述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
可选地,所述耐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筒状的耐磨件本体、形成在所述耐磨件本体上端的上凸缘和形成在所述耐磨件本体下端的下凸缘,所述推杆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凸台,所述上凸缘夹持在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下凸缘位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下凸缘。
可选地,所述动触板、所述绝缘件、所述耐磨件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相连。
可选地,所述耐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筒状的耐磨件本体和形成在所述耐磨件本体上端的上凸缘,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与所述耐磨件本体的下端连接,所述推杆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凸台,所述上凸缘夹持在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垫圈位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绝缘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垫圈。
可选地,所述动触板、所述绝缘件、所述耐磨件、所述垫圈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相连。
可选地,所述垫圈套接在所述耐磨件本体的下端,所述耐磨件本体的下端形成有沿所述耐磨件本体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的上侧与所述绝缘件形成止口配合,所述环形凸台的下侧与所述垫圈形成止口配合。
可选地,所述绝缘件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上凸缘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所述绝缘件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下凸缘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绝缘件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上凸缘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所述绝缘件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垫圈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绝缘件的纵截面呈工字形,所述绝缘件包括筒状的绝缘件本体、上径向凸缘、上轴向凸缘、下径向凸缘以及下轴向凸缘,所述上径向凸缘从所述绝缘件本体的上端径向延伸,所述上轴向凸缘从所述上径向凸缘的一端向上轴向延伸,所述下径向凸缘从所述绝缘件本体的下端径向延伸,所述下轴向凸缘从所述下径向凸缘的一端向下轴向延伸,所述上径向凸缘与所述动触板的上表面贴合,所述下径向凸缘与所述动触板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形成在所述上轴向凸缘上,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形成在所述下轴向凸缘上。
可选地,所述耐磨件本体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的内径小于所述下段的内径,所述推杆与所述上段贴合。
可选地,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之间斜角过渡。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推杆上,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固定在所述推杆上,所述弹簧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定位部。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静铁芯,所述推杆滑动穿设于所述静铁芯,所述静铁芯位于所述动铁芯与所述动触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抵接于所述静铁芯,下端抵接于所述动铁芯。
可选地,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继电器的壳体连接的托板,所述托板安装在所述静铁芯上。
可选地,所述耐磨件由金属材料制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中推杆滑动穿设于绝缘件的方式相比,本公开提供的继电器中的推杆是滑动穿设于耐磨件的,从而通过耐磨件将推杆与绝缘件隔开,这样,当推杆超行程移动时,推杆将与耐磨件发生相对运动和摩擦,从而防止推杆与绝缘件摩擦,避免绝缘件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并且,由于绝缘件和耐磨件是固定安装在动触板上的通孔内,动触板、绝缘件、和耐磨件三者之间为固定连接,在推杆推动动触板朝向静触点组件运动的过程中,动触板和绝缘件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绝缘件和耐磨件之间也不发生相对运动,也就是说,动触板和耐磨件均不会与绝缘件发生摩擦,从而也避免了动触板和耐磨件摩擦导致绝缘件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正常运行。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继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继电器的剖视图,其中,耐磨件本体、上凸缘、下凸缘一体成型;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本公开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继电器的剖视图,其中,耐磨件与垫圈连接;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绝缘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动触板组件 11 动触板
12 绝缘件 121 绝缘件本体
122 上径向凸缘 123 上轴向凸缘
124 下径向凸缘 125 下轴向凸缘
126 第一环形凹槽 127 第二环形凹槽
13 耐磨件 131 耐磨件本体
1311 上段 1312 下段
132 下凸缘 133 上凸缘
134 环形凸台 2 弹簧
3 推杆 31 限位凸台
4 动铁芯 5 定位部
51 定位板 52 翻边
6 静铁芯 7 复位弹簧
8 托板 9 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此外,“外、内”是指相应结构轮廓的外内。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静触点组件(未示出)、动触板组件1、弹性件、推杆3以及动铁芯4,动触板组件1包括动触板11、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静触点组件上设置有静触点(未示出),动触板11上设置有用于与静触点接触以实现电路导通的动触点(未示出)。动触板11上设置有通孔,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固定安装在该通孔内,绝缘件12位于耐磨件13和动触板11之间以将耐磨件13和动触板11隔开,也就是说,动触板11通过通孔固定安装在绝缘件12上,绝缘件12固定安装在耐磨件13上,即动触板11、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三者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不发生相对运动。推杆3的下端与动铁芯4相连,推杆3的上端滑动穿设于耐磨件13,使耐磨件13位于推杆3与绝缘件12之间,以将推杆3与绝缘件12隔开,弹性件用于向动触板组件1施加朝向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
当给外部线圈(未示出)加上激励讯号,即通电时,动铁芯4会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朝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推杆3移动,使动触板组件1在推杆3的推动下及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运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从而实现电路的导通。为确保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能紧密接触,避免电路因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不稳定而断开,当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后,推杆3会继续朝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超行程移动一段距离,以通过弹性件持续地向动触点施加朝向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来增加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触点压力,使动触点始终抵顶静触点。当推杆3超行程移动时,由于耐磨件13位于推杆3与绝缘件12之间,推杆3只与耐磨件13发生相对运动和摩擦,而不会与绝缘件12发生摩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中推杆滑动穿设于绝缘件的方式相比,本公开提供的继电器中的推杆3是滑动穿设于耐磨件13的,从而通过耐磨件13将推杆3与绝缘件12隔开,这样,当推杆3超行程移动时,推杆3将与耐磨件13发生相对运动和摩擦,从而防止推杆3与绝缘件12摩擦,避免绝缘件12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并且,由于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是固定安装在动触板11上的通孔内的,动触板11、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三者之间为固定连接,在推杆3推动动触板11朝向静触点组件运动的过程中,动触板11和绝缘件12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之间也不发生相对运动,也就是说,动触板11和耐磨件13均不会与绝缘件12发生摩擦,从而避免了动触板11和耐磨件13摩擦导致绝缘件12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为保证耐磨件13需具有高硬度、耐磨、耐高温的特性,从而确保耐磨件13在与推杆3摩擦过程中不产生粉尘颗粒,且保证耐磨件13能适应继电器高温的工作环境,在本公开提供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耐磨件13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耐磨件13可以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以确保耐磨件13具有足够的硬度,防止粉尘颗粒的产生。并且,推杆3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以防止推杆3在与耐磨件13摩擦的过程中产生粉尘颗粒。
上述耐磨件13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和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耐磨件13的纵截面呈工字形,耐磨件13包括一体成型的筒状的耐磨件本体131、形成在耐磨件本体131上端的上凸缘133和形成在耐磨件本体131下端的下凸缘132,耐磨件本体131套设在推杆3上并与推杆3贴合,耐磨件本体131位于推杆3与绝缘件12之间,以防止推杆3与绝缘件12摩擦,耐磨件本体131、上凸缘133和下凸缘132使耐磨件13的纵截面构成工字形。如上文所述,当断开外部线圈的电流时,推杆3将朝向远离静触点组件的方向移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为防止推杆3的上端滑出耐磨件13,如图3所示,推杆3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凸台31,上凸缘133夹持在限位凸台31与绝缘件12之间,也就是说,耐磨件13的上凸缘133可将限位凸台31与绝缘件12隔开,从而防止限位凸台31在运动的过程中与绝缘件12发生接触和摩擦,使绝缘件12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中,弹性件用于向动触板组件1施加朝向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以增大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触点压力,因此,弹性件的上端抵接于下凸缘132,下凸缘132位于弹性件和绝缘件12之间,并与绝缘件贴合,这样,弹性件可向下凸缘132施加弹性力,使弹性力依次通过耐磨件13、绝缘件12传递至动触板11,从而推动动触板11朝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移动。由于弹性件是与下凸缘132接触的,在弹性件向动触板组件1施加弹性力时,弹性件仅与下凸缘132发生摩擦,由于下凸缘132具有硬度高且耐磨的特性,可避免弹性件在向动触板组件1施加弹性力的过程中与绝缘件12发生摩擦,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由于绝缘件12需具备绝缘性,以隔绝动触板11与推杆3之间的电导通,确保继电器的正常运行,绝缘件12通常采用绝缘的塑胶材料制成。为实现绝缘件12与耐磨件13和动触板11的固定连接,即实现塑胶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固定连接,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动触板11、绝缘件12、耐磨件13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相连。在模内注塑的过程中,可将一体成型的耐磨件13和动触板11放入注塑模内,然后将塑胶注射入注塑模中,并注射在耐磨件13和动触板11之间,从而使塑胶材料固化成型为绝缘件12,并与动触板11和耐磨件13接合成一个整体,实现动触板11、绝缘件12、耐磨件13三者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防止动触板11和耐磨件13与绝缘件12发生摩擦,产生粉尘颗粒。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耐磨件13的纵截面呈T字形,耐磨件13包括一体成型的筒状的耐磨件本体131和形成在耐磨件本体131上端的上凸缘133,如上文提到的,推杆3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凸台31,上凸缘133夹持在限位凸台31与绝缘件12之间,以防止限位凸台31在运动的过程中与绝缘件12发生接触和摩擦,使绝缘件12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继电器还包括垫圈9,垫圈9与耐磨件本体131的下端连接,垫圈9位于弹性件与绝缘件12之间,弹性件的上端抵接于垫圈9,从而避免了弹性件在向动触板组件1施加弹性力的过程中与绝缘件12发生摩擦,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为保证垫圈9具有高硬度、耐磨、耐高温的特性,从而确保弹性件在与垫圈9摩擦的过程中不产生粉尘颗粒,且保证垫圈9能适应继电器高温的工作环境,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垫圈9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此外,为便于连接垫圈9与耐磨件本体131,垫圈9可以与耐磨件13由同一种耐磨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如上文所述,由于绝缘件12通常采用绝缘的塑胶材料制成,以保证其绝缘性。为实现绝缘件12与耐磨件13、动触板11和垫圈9的固定连接,即实现塑胶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固定连接,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动触板11、绝缘件12、耐磨件13、垫圈9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相连。在模内注塑的过程中,可将动触板11、垫圈9和一体成型的耐磨件13放入注塑模内,然后将塑胶注射入注塑模中,以实现动触板11、绝缘件12、耐磨件13、垫圈9四者之间的固定连接,避免动触板11、耐磨件13、垫圈9与绝缘件12发生摩擦,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垫圈9套接在耐磨件本体131的下端,耐磨件本体131位于推杆3和垫圈9之间,耐磨件本体131的下端形成有沿耐磨件本体13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134,环形凸台134的上侧与绝缘件12形成止口配合,环形凸台134的下侧与垫圈9形成止口配合。环形凸台134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以便于在装配时将耐磨件13定位到绝缘件12上,同时,也便于耐磨件13与绝缘件12的装配。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中,无论是在上凸缘133、下凸缘132与耐磨件本体131一体成型的实施例中,还是在垫圈9与耐磨件本体131连接的实施例中,耐磨件本体131均具有一体成型的内壁,换言之,耐磨件本体131的内壁上没有缝隙或连接痕迹,这样,可以减小耐磨件本体131与推杆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耐磨件本体131因内壁具有缝隙或连接痕迹而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降低耐磨件本体131断裂失效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件可以为弹簧2,弹簧2套设在推杆3上,弹簧2的上端与下凸缘132或垫圈9抵顶。为使弹簧2能固定在推杆3上,并向动触板组件1施加朝向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4所示,继电器还包括定位部5,定位部5固定在推杆3上,弹簧2的下端抵接于定位部5,以实现通过弹簧2向动触板组件1施加朝向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当外部线圈通电时,推杆3朝向靠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移动,定位部5朝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压缩弹簧2,使弹簧2的弹性力通过耐磨件13或垫圈9,经绝缘件12传递至动触板11,从而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紧密接触;当外部线圈断电时,作用在动铁芯4上的电磁力消失,弹簧2张开并带动动触板组件1和推杆3朝向远离静触点组件的方向移动,以使动触板组件1和推杆3回到其初始位置。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定位部5包括定位板51和形成在定位板51上的翻边52,翻边52从定位板51的边缘朝向动触板组件1的方向延伸,定位板51上开设有供推杆3穿过的过孔,推杆3与该过孔固定连接,弹簧2的下端抵接在定位板51上,翻边52位于弹簧2的外侧,以对弹簧2起到防护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弹簧的上端通常直接抵接于动触板,这样,为了防止电流通过弹簧传递至推杆,弹簧与推杆之间也需设置绝缘套,也就是说,弹簧通过绝缘套套设在推杆上,且弹簧的下端与绝缘套抵接,从而实现绝缘的效果。这样,在弹簧的张开和收缩过的程中,弹簧也可能与绝缘套发生摩擦,从而导致绝缘套产生粉尘颗粒。然而,在本公开中,弹簧2的上端是抵顶在耐磨件13的下凸缘132或垫圈9上的,而不是直接抵顶在动触板11上,且绝缘件12是位于耐磨件13和动触板11之间,或垫圈9与动触板11之间的,耐磨件13或垫圈9已经被绝缘件12绝缘,因此弹簧2的上端顶在耐磨件13或垫圈9上也可以实现绝缘效果,从而无需在弹簧2处设置绝缘结构,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绝缘件12的结构,还可以避免弹簧2在伸缩过程中与绝缘件12发生摩擦,产生粉尘颗粒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此外,如图3和图5所示,在耐磨件13包括一体成型的耐磨件本体131、上凸缘133、下凸缘132的实施例中,绝缘件12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126,上凸缘133的外缘嵌设在第一环形凹槽126内,绝缘件12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127,下凸缘132的外缘嵌设在第二环形凹槽127内,以使绝缘件12与耐磨件13之间的连接稳定可靠,确保耐磨件13与绝缘件12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从而防止耐磨件13摩擦绝缘件12产生粉尘颗粒。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继电器包括耐磨件13和垫圈9的实施例中,绝缘件12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126,上凸缘133的外缘嵌设在第一环形凹槽126内,绝缘件12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127,垫圈9的外缘嵌设在第二环形凹槽127内,以使绝缘件12与耐磨件13之间的连接稳定可靠,确保耐磨件13、垫圈9与绝缘件12之间不发生相对运动,从而防止耐磨件13摩擦绝缘件12产生粉尘颗粒。
并且,由于上凸缘133的外缘嵌设在第一环形凹槽126内,且下凸缘132的外缘或垫圈9的外缘嵌设在第二环形凹槽127内,这样,可以保证耐磨件13、垫圈9被绝缘件12绝缘,从而确保弹簧2能被绝缘,防止弹簧2因导电而影响继电器工作。
进一步地,上述绝缘件12的纵截面呈工字形,绝缘件12包括筒状的绝缘件本体121、上径向凸缘122、上轴向凸缘123、下径向凸缘124以及下轴向凸缘125,上径向凸缘122从绝缘件本体121的上端朝向靠近动触板11的方向径向延伸,上轴向凸缘123从上径向凸缘122的一端向上轴向延伸,下径向凸缘124从绝缘件本体121的下端朝向靠近动触板11的方向径向延伸,下轴向凸缘125从下径向凸缘124的一端向下轴向延伸。上径向凸缘122的下表面与动触板11的上表面贴合,下径向凸缘124的上表面与动触板11的下表面贴合,以使动触板11夹持在上径向凸缘122和下径向凸缘124之间。第一环形凹槽126形成在上轴向凸缘123上,以使上凸缘133的外缘能插入第一环形凹槽126,第二环形凹槽127形成在下轴向凸缘125上,以使下凸缘132的外缘或垫圈9的外缘能插入第二环形凹槽127。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件12可以为一体成型制造,即,绝缘件本体121、上径向凸缘122、上轴向凸缘123、下径向凸缘124、下轴向凸缘125一体成型安装在动触板11上的通孔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绝缘件12也可以由绝缘件本体121、上径向凸缘122、上轴向凸缘123、下径向凸缘124、下轴向凸缘125相互连接而成,并装配在动触板11上的通孔内。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耐磨件本体131包括上段1311和下段1312,上段1311的内径小于下段1312的内径,推杆3与耐磨件本体131的上段1311贴合,且推杆3与耐磨件本体131的下段1312存在间隙,这样,可以减小推杆3与耐磨件本体13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防止耐磨件本体131在推杆3朝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超行程移动的过程中,因与推杆3摩擦过大而阻碍推杆3的运动,影响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进一步抵顶和压紧。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提供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耐磨件本体131的上段1311与耐磨件本体131的下段1312之间斜角过渡,以防止耐磨件本体131的上段1311与耐磨件本体131的下段1312之间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导致耐磨件本体131断裂,影响继电器工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耐磨件本体131的上段1311与耐磨件本体131的下段1312之间也可以圆弧过渡。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保证动铁芯4能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运动,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继电器还包括静铁芯6,推杆3滑动穿设于静铁芯6,静铁芯6位于动铁芯4与动触板11之间,在继电器的工作过程中,静铁芯6固定不动,当外部线圈通电时,静铁芯6被磁化,从而产生磁性吸力吸合动铁芯4朝向靠近静铁芯6的方向运动,使动铁芯4推动推杆3和动触板11朝向靠近静触点组件的方向移动。由于推杆3是滑动穿设在静铁芯6内的,因此,静铁芯6不仅可以用于吸合动铁芯4,还可以对推杆3起到导向作用,以确保推杆3能保持直线运动,从而确保动触点能与静触点接触。此外,由于静铁芯6和动铁芯4可以沿推杆3的轴线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动铁芯4与静铁芯6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该间隙即为推杆3可移动的最大行程,因此,静铁芯6还具有控制推杆3移动行程的作用,通过调节动铁芯4与静铁芯6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推杆3的移动行程,从而确保动触点与静触点紧密接触。
进一步地,为固定静铁芯6,使静铁芯6在继电器的工作过程中不发生移动,以更好地吸合动铁芯4,在本公开中,如图1和图2所示,继电器还包括用于与继电器的壳体(未示出)连接的托板8,托板8安装在静铁芯6上,从而使静铁芯6通过托板8安装并固定在继电器的壳体上。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继电器还包括复位弹簧7,复位弹簧7张紧在静铁芯6与动铁芯4之间,复位弹簧7的上端抵接于静铁芯6,下端抵接于动铁芯4。在外部线圈通电时,静铁芯6吸附动铁芯4,动铁芯4压缩复位弹簧7,使复位弹簧7储备将动铁芯4弹回其初始位置的弹性力,这样,当外部线圈断电时,静铁芯6失去磁性,动铁芯4在复位弹簧7储备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朝向远离静铁芯6的方向移动,复位弹簧7与弹簧2配合共同带动推杆3和动触板组件1移动朝向远离静触点组件的方向移动,使静触点与动触点分离,从而实现电路的切断。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静触点组件、动触板组件(1)、弹性件、推杆(3)以及动铁芯(4),所述动触板组件(1)包括动触板(11)、绝缘件(12)和耐磨件(13),所述动触板(11)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绝缘件(12)和所述耐磨件(13)固定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绝缘件(12)位于所述耐磨件(13)和所述动触板(11)之间以将所述耐磨件(13)和所述动触板(11)隔开,所述推杆(3)的下端与所述动铁芯(4)相连,所述推杆(3)的上端滑动穿设于所述耐磨件(13),所述弹性件用于向所述动触板组件(1)施加朝向所述静触点组件方向的弹性力,所述耐磨件(13)包括一体成型的筒状的耐磨件本体(131),所述耐磨件本体(131)包括上段(1311)和下段(1312),所述上段(1311)的内径小于所述下段(1312)的内径,所述推杆(3)与所述上段(1311)贴合,所述上段(1311)与所述下段(1312)之间斜角过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件(13)包括形成在所述耐磨件本体(131)上端的上凸缘(133)和形成在所述耐磨件本体(131)下端的下凸缘(132),所述推杆(3)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凸台(31),所述上凸缘(133)夹持在所述限位凸台(31)与所述绝缘件(12)之间,所述下凸缘(132)位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绝缘件(12)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下凸缘(1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板(11)、所述绝缘件(12)、所述耐磨件(13)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件(13)包括形成在所述耐磨件本体(131)上端的上凸缘(133),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垫圈(9),所述垫圈(9)与所述耐磨件本体(131)的下端连接,所述推杆(3)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凸台(31),所述上凸缘(133)夹持在所述限位凸台(31)与所述绝缘件(12)之间,所述垫圈(9)位于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绝缘件(12)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垫圈(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板(11)、所述绝缘件(12)、所述耐磨件(13)、所述垫圈(9)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9)套接在所述耐磨件本体(131)的下端,所述耐磨件本体(131)的下端形成有沿所述耐磨件本体(13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134),所述环形凸台(134)的上侧与所述绝缘件(12)形成止口配合,所述环形凸台(134)的下侧与所述垫圈(9)形成止口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12)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126),所述上凸缘(133)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26)内,所述绝缘件(12)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127),所述下凸缘(132)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27)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12)上形成有第一环形凹槽(126),所述上凸缘(133)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26)内,所述绝缘件(12)上还形成有第二环形凹槽(127),所述垫圈(9)的外缘嵌设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27)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12)的纵截面呈工字形,所述绝缘件(12)包括筒状的绝缘件本体(121)、上径向凸缘(122)、上轴向凸缘(123)、下径向凸缘(124)以及下轴向凸缘(125),所述上径向凸缘(122)从所述绝缘件本体(121)的上端径向延伸,所述上轴向凸缘(123)从所述上径向凸缘(122)的一端向上轴向延伸,所述下径向凸缘(124)从所述绝缘件本体(121)的下端径向延伸,所述下轴向凸缘(125)从所述下径向凸缘(124)的一端向下轴向延伸,所述上径向凸缘(122)与所述动触板(11)的上表面贴合,所述下径向凸缘(124)与所述动触板(11)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26)形成在所述上轴向凸缘(123)上,所述第二环形凹槽(127)形成在所述下轴向凸缘(125)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2),所述弹簧(2)套设在所述推杆(3)上,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定位部(5),所述定位部(5)固定在所述推杆(3)上,所述弹簧(2)的下端抵接于所述定位部(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静铁芯(6),所述推杆(3)滑动穿设于所述静铁芯(6),所述静铁芯(6)位于所述动铁芯(4)与所述动触板(11)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复位弹簧(7),所述复位弹簧(7)的上端抵接于所述静铁芯(6),下端抵接于所述动铁芯(4)。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继电器的壳体连接的托板(8),所述托板(8)安装在所述静铁芯(6)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件(13)由金属材料制成。
CN201810866644.7A 2018-08-01 2018-08-01 继电器 Active CN110797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6644.7A CN110797234B (zh) 2018-08-01 2018-08-01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6644.7A CN110797234B (zh) 2018-08-01 2018-08-01 继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7234A CN110797234A (zh) 2020-02-14
CN110797234B true CN110797234B (zh) 2022-05-13

Family

ID=69425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6644.7A Active CN110797234B (zh) 2018-08-01 2018-08-01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972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451293U (zh) * 2021-06-30 2022-01-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343A (zh) * 2000-06-09 2002-01-02 西门子公司 电磁开关设备,特别是接触器
CN101950873A (zh) * 2010-09-19 2011-01-19 戴丁志 活动接触桥构件
CN105513897A (zh) * 2016-01-10 2016-04-20 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分断能力的密封式直流接触器
CN206595199U (zh) * 2017-04-01 2017-10-27 广东井得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稳定的继电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343A (zh) * 2000-06-09 2002-01-02 西门子公司 电磁开关设备,特别是接触器
CN101950873A (zh) * 2010-09-19 2011-01-19 戴丁志 活动接触桥构件
CN105513897A (zh) * 2016-01-10 2016-04-20 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高分断能力的密封式直流接触器
CN206595199U (zh) * 2017-04-01 2017-10-27 广东井得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性能稳定的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97234A (zh) 2020-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86878B1 (ko) 전자 접촉기
US4251788A (en) Electromagnetic solenoid operated switch, particularly starter switch for automotive engines
CN108240500B (zh) 电磁阀
CN110797234B (zh) 继电器
US9852865B2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rrangement with improved linear bearing
KR0132663B1 (ko) 전자 스위치
WO2019207394A1 (en)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 having movable contact and dampener
CN108556609B (zh) 浮动侧向力消除机构
WO2021237878A1 (zh) 一种具备高可靠性和高抗振性能的继电器
KR20160067955A (ko) 밸브
US2354027A (en) Snap switch overtravel mechanism
US4988966A (en) Electromagnet, particularly for actuating the switches of a contact maker apparatus
KR101498102B1 (ko) 소음 방지형 솔레노이드 장치
CN210034229U (zh) 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电机
JP2002260512A (ja) マグネットスイッチ
CN217822600U (zh) 一种继电器组件
CN107871643B (zh) 一种采用铆接动铁芯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10402476B (zh) 开关装置
CN216120116U (zh) 一种继电器
KR200489974Y1 (ko) 전자접촉기 액추에이터
CN211182106U (zh) 接触可靠的继电器
CN214410901U (zh) 比例电磁铁
CN109216117B (zh) 一种接触器改进式触点组件
CN209843531U (zh) 一种外磁轭可自修正磁吻合的永磁操动机构
CN108461355B (zh) 一种带微动开关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