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4004A -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4004A
CN110784004A CN201911038183.5A CN201911038183A CN110784004A CN 110784004 A CN110784004 A CN 110784004A CN 201911038183 A CN201911038183 A CN 201911038183A CN 110784004 A CN110784004 A CN 1107840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y
gear
energy
fixedly connected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81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娜
陶进
李丹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10381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840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84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400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23Rotary generator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urbines or similar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1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cluding a supplementary source of electric power, e.g. hybrid diesel-PV energy systems
    • H02S10/12Hybrid wind-PV energy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面固定安装顶面开口的箱体,支撑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水流发电机,水流发电机的涡轮位于箱体外侧的U形管另一端的正下方,太阳板通过太阳能控制器控制及另一个限流电阻调压后电路连接蓄电池。本装置将降落的雨水、风能、太阳能有效的转化电能并存储与蓄电池,蓄电池内产生的电能除了以备人们不时之需使用,节约了能源,节省了成本,人们还可以自己自足,将产生的电能用于日常生活使用,节约了用电费用支出,同时有利于缓解城市用电压力,减少了电力机构的供电成本、减少了电力机构的产电能源损耗,人们还可以将产生的多余电能售卖给电力机构,增加了收入。

Description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能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器产品因其操作简、便捷实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用电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用电高峰期季节电力部门多会进行供能区域调整,即区域计划性停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且即使不停电区域在用电高峰期的用电负荷超标也易造成电力中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而传统的自供电方式多采用矿物油发电机发电,矿物油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矿物油不可循环利用,增加了发电成本,经济适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面固定安装顶面开口的箱体,箱体的顶面设有一水平且中部有外螺纹的螺杆,螺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连接箱体的顶面,螺杆的一端外周穿过对应的轴承座连接第一锥齿轮的内圈,螺杆的外周设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螺套,螺杆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推送装置,螺杆的上方设有两个竖向且相互平行的的支板,螺套的外周固定连接一支板的底端,另一支板的底端固定连接对应的轴承座的外周,支撑板的上方设有数段可折叠的太阳板,太阳板的底面左右两端分别铰接邻近的支撑板的顶面,支撑板的顶面轴承连接竖向的圆管的底端,圆管的外周通过轴承连接两个上下分布的套筒,两套筒相对的侧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凹槽,圆管的外周开设有两个竖向的透槽,凹槽的内部均与邻近的透槽内部相通,且圆管的内部与对应套筒的外部均相通,下侧的凹槽的内部分别设有导向板,圆管的内部活动安装竖杆,导向板相对的一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凹槽、透槽固定连接竖杆的外周,上侧的套筒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一齿轮的内圈,第一齿轮的外周设有与之啮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内圈固定连接竖向的传动轴的顶部外周,传动轴的中部外周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的内圈,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传动轴的底端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下侧的套筒的外周,圆管的外周通过支杆连接数个垂直轴叶片,竖杆的顶端安装风力提升装置,圆管的底部外周固定连接第三齿轮的内圈,支撑板的顶面固定安装发电机,发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第四齿轮的内圈,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支撑板的上方设有开口朝下的U形管,U形管的一端位于箱体的内壁底面上方,U形管的另一端位于箱体的外侧,支撑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水流发电机,水流发电机的涡轮位于箱体外侧的U形管另一端的正下方,支撑板的底面固定安装蓄电池、太阳能控制器、整流器、两个限流电阻,水流发电机、发电机分别通过整流器、一个限流电阻整流调压后电路连接蓄电池,太阳板通过太阳能控制器控制及另一个限流电阻调压后电路连接蓄电池。
如上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所述的限位推送装置分别包括一个弹簧和一个圆板,圆板的侧面中部开的有第二通孔,螺杆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二通孔连接轴承座的内圈,圆板相背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对应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邻近的轴承座的外周。
如上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固定板、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转轴,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箱体的侧面,固定板的顶面开设有第三通孔,传动轴的底端外周第三通孔固定连接第五齿轮的内圈,下侧的套筒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七齿轮的内圈,第六齿轮通过转轴连接固定板的底面,且第六齿轮分别与第五齿轮、第七齿轮啮合。
如上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所述的风力提升装置包括旋转轴、数个第二垂直轴叶片、数个支杆、螺旋桨、轴承,旋转轴的底端外周通过轴承连接竖杆的顶面,旋转轴的中部外周通过支杆连接数出垂直轴叶片的外周,旋转轴的顶部外周固定安装螺旋桨。
如上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所述的水流发电机为冲击式水力发电机。
如上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所述的竖杆的底部外周轴承连接伸缩杆的活动端,伸缩杆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支撑板的顶面。
如上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左侧所述的支板的左侧面开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内部设有导向杆,导向杆的右端穿过第四通孔固定连接右侧的支板的左侧面,导向杆的左端通过支架连接左侧轴承座的顶部外周。
本发明的优点是: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在供电网路正常时,本装置将水能、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存储于蓄电池中,当供电网络出现问题时,蓄电池输出电能,保障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使用时,操作人员将本装置置于楼顶通风向阳处,随后操作人员手动转动圆管或风带动圆管逆时针转动,此时导向块位于下侧的凹槽内,圆管带动下侧的套筒转动,下侧的套筒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传动轴逆时针转动,传动轴带动第二锥齿轮逆时针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顺时针旋转,第一锥齿轮带动螺杆顺时针旋转,螺杆带动螺套向左运动直至螺套与螺杆螺纹分离,螺套带动太阳板翻折打开,此时左侧的限位托送装置受力蓄能,太阳板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存储于蓄电池内,当起风时,以风带动垂直轴叶片逆时针转动为例,垂直轴叶片带动圆管逆时针转动,圆管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转动,发电机发电并将电能存储于蓄电池,当风力较小时,导向块位于下侧的凹槽内,此时螺杆继续顺时针旋转,太阳板继续吸收太阳能并将电能存储于蓄电池,当风力大时,风力提升装置依靠风力带动竖杆竖直向上位移,导向板沿对应的透槽向上位移,导向板与下侧对应的凹槽内壁分离,并最终与上侧对应的凹槽内壁接触配合,此时,上侧的套筒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齿轮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顺时针传动,第二齿轮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带动第二锥齿轮顺时针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逆时针转动,第一转齿轮带动螺杆逆时针转动,螺套在螺杆及限位推送装置的作用下向右运动,螺套通过支板带动太阳板翻折闭合,从而避免了大风吹动太阳板晃动,造成太阳板损坏,此时圆管在风力作用下继续带动发电机运转,当下雨时,箱体用于存储降落的雨水,当箱体内存储的雨水液面高于U形管的顶面时,雨水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自动排出,排除的水流冲击水流发电机的叶片,使水流发电机发电并存储于蓄电池内,本装置将降落的雨水、风能、太阳能有效的转化电能并存储与蓄电池,蓄电池内产生的电能除了以备人们不时之需使用,使人们不用再使用矿物油发电机发电,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节省了成本,人们还可以自己自足,将产生的电能用于日常生活使用,节约了用电费用支出,同时有利于缓解城市用电压力,减少了电力机构的供电成本、减少了电力机构的产电能源损耗,人们还可以将产生的多余电能售卖给电力机构,增加了收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Ⅰ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Ⅱ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发明的电路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如图所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通过支架与建筑顶面固定连接,支撑板1的顶面固定安装顶面开口的箱体2,箱体2的顶面设有一水平且中部有外螺纹的螺杆3,螺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5连接箱体2的顶面,螺杆3的一端外周穿过对应的轴承座5连接第一锥齿轮4的内圈螺杆3的外周与对应的轴承座5的内圈固定连接,螺杆3的外周设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螺套6,螺杆3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推送装置,限位推送装置限制螺套6的位移,并在其与螺套6接触时给螺套6一始终朝向螺杆3中部方向的力,螺杆3的上方设有两个竖向且相互平行的的支板7,螺套6的外周固定连接一支板7的底端,另一支板7的底端固定连接对应的轴承座5的外周,支撑板7的上方设有数段可折叠的太阳板8,太阳板8的底面左右两端分别铰接邻近的支撑板7的顶面,支撑板1的顶面轴承连接竖向的圆管9的底端,圆管9的外周通过轴承连接两个上下分布的套筒11,套筒11的内壁分别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周,轴承的内圈分别固定连接圆管9的外周,两套筒11相对的侧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凹槽12,圆管9的外周开设有两个竖向的透槽13,凹槽12的内部均与邻近的透槽13内部相通,且圆管9的内部与对应套筒11的外部均相通,各凹槽12、透槽13的竖向中心线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侧的凹槽12的内壁顶面均与对应透槽13的内壁顶面平齐,下侧的凹槽12的内壁底面均与对应的透槽13的内壁底面平齐,下侧的凹槽12的内部分别设有导向板14,圆管9的内部活动安装竖杆10,导向板14相对的一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凹槽12、透槽13固定连接竖杆10的外周,导向板14均能在对应的凹槽12、透槽13内滑动,上侧的套筒11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一齿轮15的内圈,第一齿轮15的外周设有与之啮合的第二齿轮16,第二齿轮16的内圈固定连接竖向的传动轴17的顶部外周,传动轴17的中部外周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18的内圈,第二锥齿轮18与第一锥齿轮4啮合,传动轴17的底端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下侧的套筒11的外周,传动机构为传动轴17提供与第二齿轮16旋向相反的旋转力,圆管9的外周通过支杆连接数个垂直轴叶片19,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圆管9的外周,支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对应的垂直轴叶片,垂直轴叶片19均匀的分布在圆管9的外周,竖杆10的顶端安装风力提升装置,风力提升装置能将风力转化使其带动竖杆10竖直向上运动,圆管9的底部外周固定连接第三齿轮20的内圈,支撑板1的顶面固定安装发电机21,发电机21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第四齿轮22的内圈,第四齿轮22与第三齿轮20啮合,支撑板1的上方设有开口朝下的U形管24,U形管24的一端位于箱体2的内壁底面上方,U形管24的另一端位于箱体2的外侧,箱体2的一侧面开设有第一通孔,U形管24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位于箱体2的外侧,U形管24的外周与第一通孔的内壁密封固定连接,支撑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水流发电机25,水流发电机25的涡轮位于箱体2外侧的U形管另一端的正下方,支撑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蓄电池23、太阳能控制器、整流器、两个限流电阻,水流发电机25、发电机21分别通过整流器、一个限流电阻整流调压后电路连接蓄电池23,太阳板8通过太阳能控制器控制及另一个限流电阻调压后电路连接蓄电池2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在供电网路正常时,本装置将水能、风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存储于蓄电池23中,当供电网络出现问题时,蓄电池23输出电能,保障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使用时,操作人员将本装置置于楼顶通风向阳处,随后操作人员手动转动圆管9或风带动圆管9逆时针转动,此时导向块14位于下侧的凹槽12内,圆管9带动下侧的套筒11转动,下侧的套筒11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传动轴17逆时针转动,传动轴17带动第二锥齿轮18逆时针转动,第二锥齿轮18带动第一锥齿轮4顺时针旋转,第一锥齿轮4带动螺杆3顺时针旋转,螺杆3带动螺套6向左运动直至螺套6与螺杆3螺纹分离,螺套6带动太阳板8翻折打开,此时左侧的限位托送装置受力蓄能,太阳板8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存储于蓄电池23内,当起风时,以风带动垂直轴叶片19逆时针转动为例,垂直轴叶片19带动圆管9逆时针转动,圆管9带动第三齿轮20转动,第三齿轮20带动第四齿轮22转动,发电机21发电并将电能存储于蓄电池23,当风力较小时,导向块14位于下侧的凹槽12内,此时螺杆3继续顺时针旋转,太阳板8继续吸收太阳能并将电能存储于蓄电池23,当风力大时,风力提升装置依靠风力带动竖杆10竖直向上位移,导向板14沿对应的透槽13向上位移,导向板14与下侧对应的凹槽12内壁分离,并最终与上侧对应的凹槽12内壁接触配合,此时,上侧的套筒11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齿轮15逆时针转动,第一齿轮15带动第二齿轮16顺时针传动,第二齿轮16带动传动轴17转动,传动轴17带动第二锥齿轮18顺时针转动,第二锥齿轮18带动第一锥齿轮4逆时针转动,第一转齿轮4带动螺杆3逆时针转动,螺套6在螺杆3及限位推送装置的作用下向右运动,螺套6通过支板7带动太阳板8翻折闭合,从而避免了大风吹动太阳板8晃动,造成太阳板8损坏,此时圆管9在风力作用下继续带动发电机21运转,当下雨时,箱体2用于存储降落的雨水,当箱体2内存储的雨水液面高于U形管24的顶面时,雨水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自动排出,排除的水流冲击水流发电机25的叶片,使水流发电机25发电并存储于蓄电池23内,本装置将降落的雨水、风能、太阳能有效的转化电能并存储与蓄电池23,蓄电池23内产生的电能除了以备人们不时之需使用,使人们不用再使用矿物油发电机发电,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节省了成本,人们还可以自己自足,将产生的电能用于日常生活使用,节约了用电费用支出,同时有利于缓解城市用电压力,减少了电力机构的供电成本、减少了电力机构的产电能源损耗,人们还可以将产生的多余电能售卖给电力机构,增加了收入。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限位推送装置分别包括一个弹簧26和一个圆板27,圆板27的侧面中部开的有第二通孔,螺杆3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二通孔连接轴承座5的内圈,圆板27相背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对应弹簧26的一端,弹簧2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邻近的轴承座5的外周。螺杆3转动带动螺套6水平移动,当螺套6向左运动与圆板27接触后带动圆板27向左运动,左侧的弹簧26受力蓄能,螺套6在螺杆3的带动下继续运动,最终螺套6的螺纹与螺杆3的螺纹分离,此时,螺杆3继续转动而螺套6在左侧的弹簧26及螺杆3的作用下静止,即左侧的弹簧26给左侧的圆板27向右的力,螺杆3在与螺套6接触时给螺套6一向右的力,二力平衡使螺套6静止,在此过程中,太阳板8在螺套6、支板7的带动下打开,当螺杆3反转时,螺套6在左侧的弹簧6的作用下再次与螺杆3的螺纹配合,螺杆3带动螺套6向右运动,太阳板8在螺套6、左侧的支撑板7的带动下翻折闭合,从而实现了螺杆3持续转动时,螺套6与螺杆3的分时配合,进而达到了本装置控制太阳板8自动打开与关闭的目的。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固定板28、第五齿轮29、第六齿轮30、第七齿轮31、转轴,固定板28的一侧固定连接箱体2的侧面,固定板28的顶面开设有第三通孔,传动轴17的底端外周第三通孔固定连接第五齿轮29的内圈,传动轴17的外周通过轴承连接第三通孔的内壁,下侧的套筒11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七齿轮31的内圈,第六齿轮30通过转轴连接固定板28的底面,转轴的底部外周固定连接第六齿轮30的内圈,转轴的顶部外周轴承连接固定板28的底面,且第六齿轮30分别与第五齿轮29、第七齿轮31啮合。圆管9逆时针转动,且当导向板14与下侧的套筒11的凹槽12内壁接触配合时,圆管9带动下侧的套筒11逆时针旋转,下侧的套筒11带动第七齿轮31逆时针旋转,第七齿轮31带动第六齿轮30顺时针旋转,第六齿轮31带动第五齿轮29逆时针旋转,第五齿轮29通过传动轴17带动第二锥齿轮18逆时针旋转,当导向板14与上侧的套筒11的凹槽12内壁接触配合时,圆管9带动上侧的套筒11逆时针旋转,上侧的套筒11带动第一齿轮15逆时针运转,第一齿轮15带动第二齿轮16顺时针旋转,第二齿轮16通过传动轴17带动第二锥齿轮18顺时针旋转,从而实现了对第二锥齿轮18的旋向控制,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18与第一锥齿轮4的啮合,实现了对螺杆3的转动方向控制,通过控制螺杆3的旋向进而控制螺套6的移动方向,最终实现了本装置控制太阳板8自动打开与关闭的目的。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力提升装置包括旋转轴32、数个第二垂直轴叶片33、数个支杆、螺旋桨34、轴承,旋转轴32的底端外周通过轴承连接竖杆10的顶面,旋转轴32的中部外周通过支杆连接数出垂直轴叶片33的外周,旋转轴32的顶部外周固定安装螺旋桨34。当风力较大带动第二垂直轴叶片33快速转动时,第二垂直轴叶片33通过旋转轴32带动螺旋桨34转动,螺旋桨34带动旋转轴32向上运动,旋转轴32带动竖杆10向上运动,竖杆10带动对应的导向板14沿透槽13向上运动,并最终与上侧的套筒11的凹槽12内壁接触,此时下侧的套筒11停止转动,上侧的套筒11转动带动第一齿轮15转动,第一齿轮15通过第二齿轮16、第一锥齿轮4、第二锥齿轮18带动螺杆3反转,螺杆3带动螺套6水平移动,螺套6通过支板7带动太阳板8折叠,从而实现了风大太阳板自动折叠关闭,避免了风力过大使太阳板8震动损坏。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水流发电机25为冲击式水力发电机。箱体2用于存储雨水,当箱体2内存储的雨水液面高于U形管24的顶面时,雨水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自动排出,排出的水流冲击水流发电机25的叶片,并使水流发电机25发电,从而有效的利用了雨水,节能环保。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竖杆10的底部外周轴承连接伸缩杆35的活动端,伸缩杆35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的顶面。伸缩杆35为竖杆10的竖向位移提供辅助导向,并减缓了竖杆10的竖向移动速度,减小了导向板14与对应凹槽12的内壁碰撞造成设备损坏的几率。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左侧所述的支板7的左侧面开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内部设有导向杆36,导向杆36的右端穿过第四通孔固定连接右侧的支板7的左侧面,导向杆36的左端通过支架连接左侧轴承座5的顶部外周,支架的顶端固定连接导向杆36的左端,支架的底端固定连接对应轴承座5的顶部外周。导向杆36为左侧的支板7的横向移动提供限位导向作用,避免了左侧的支板7在螺套6的带动下沿螺杆3的轴线晃动造成太阳板8的损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的顶面固定安装顶面开口的箱体(2),箱体(2)的顶面设有一水平且中部有外螺纹的螺杆(3),螺杆(3)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5)连接箱体(2)的顶面,螺杆(3)的一端外周穿过对应的轴承座(5)连接第一锥齿轮(4)的内圈,螺杆(3)的外周设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螺套(6),螺杆(3)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推送装置,螺杆(3)的上方设有两个竖向且相互平行的的支板(7),螺套(6)的外周固定连接一支板(7)的底端,另一支板(7)的底端固定连接对应的轴承座(5)的外周,支撑板(7)的上方设有数段可折叠的太阳板(8),太阳板(8)的底面左右两端分别铰接邻近的支撑板(7)的顶面,支撑板(1)的顶面轴承连接竖向的圆管(9)的底端,圆管(9)的外周通过轴承连接两个上下分布的套筒(11),两套筒(11)相对的侧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凹槽(12),圆管(9)的外周开设有两个竖向的透槽(13),凹槽(12)的内部均与邻近的透槽(13)内部相通,且圆管(9)的内部与对应套筒(11)的外部均相通,下侧的凹槽(12)的内部分别设有导向板(14),圆管(9)的内部活动安装竖杆(10),导向板(14)相对的一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凹槽(12)、透槽(13)固定连接竖杆(10)的外周,上侧的套筒(11)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一齿轮(15)的内圈,第一齿轮(15)的外周设有与之啮合的第二齿轮(16),第二齿轮(16)的内圈固定连接竖向的传动轴(17)的顶部外周,传动轴(17)的中部外周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18)的内圈,第二锥齿轮(18)与第一锥齿轮(4)啮合,传动轴(17)的底端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下侧的套筒(11)的外周,圆管(9)的外周通过支杆连接数个垂直轴叶片(19),竖杆(10)的顶端安装风力提升装置,圆管(9)的底部外周固定连接第三齿轮(20)的内圈,支撑板(1)的顶面固定安装发电机(21),发电机(21)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第四齿轮(22)的内圈,第四齿轮(22)与第三齿轮(20)啮合,支撑板(1)的上方设有开口朝下的U形管(24),U形管(24)的一端位于箱体(2)的内壁底面上方,U形管(24)的另一端位于箱体(2)的外侧,支撑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水流发电机(25),水流发电机(25)的涡轮位于箱体(2)外侧的U形管另一端的正下方,支撑板(1)的底面固定安装蓄电池(23)、太阳能控制器、整流器、两个限流电阻,水流发电机(25)、发电机(21)分别通过整流器、一个限流电阻整流调压后电路连接蓄电池(23),太阳板(8)通过太阳能控制器控制及另一个限流电阻调压后电路连接蓄电池(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推送装置分别包括一个弹簧(26)和一个圆板(27),圆板(27)的侧面中部开的有第二通孔,螺杆(3)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二通孔连接轴承座(5)的内圈,圆板(27)相背的侧面分别固定连接对应弹簧(26)的一端,弹簧(2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邻近的轴承座(5)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固定板(28)、第五齿轮(29)、第六齿轮(30)、第七齿轮(31)、转轴,固定板(28)的一侧固定连接箱体(2)的侧面,固定板(28)的顶面开设有第三通孔,传动轴(17)的底端外周第三通孔固定连接第五齿轮(29)的内圈,下侧的套筒(11)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七齿轮(31)的内圈,第六齿轮(30)通过转轴连接固定板(28)的底面,且第六齿轮(30)分别与第五齿轮(29)、第七齿轮(31)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力提升装置包括旋转轴(32)、数个第二垂直轴叶片(33)、数个支杆、螺旋桨(34)、轴承,旋转轴(32)的底端外周通过轴承连接竖杆(10)的顶面,旋转轴(32)的中部外周通过支杆连接数出垂直轴叶片(33)的外周,旋转轴(32)的顶部外周固定安装螺旋桨(3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流发电机(25)为冲击式水力发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杆(10)的底部外周轴承连接伸缩杆(35)的活动端,伸缩杆(35)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支撑板(1)的顶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左侧所述的支板(7)的左侧面开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内部设有导向杆(36),导向杆(36)的右端穿过第四通孔固定连接右侧的支板(7)的左侧面,导向杆(36)的左端通过支架连接左侧轴承座(5)的顶部外周。
CN201911038183.5A 2019-10-29 2019-10-29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Withdrawn CN1107840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8183.5A CN110784004A (zh) 2019-10-29 2019-10-29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8183.5A CN110784004A (zh) 2019-10-29 2019-10-29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4004A true CN110784004A (zh) 2020-02-11

Family

ID=69387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8183.5A Withdrawn CN110784004A (zh) 2019-10-29 2019-10-29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8400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5548A (zh) * 2020-06-02 2020-08-18 赵群燕 一种方便实用的新能源发电装置
CN116317348A (zh) * 2023-05-11 2023-06-23 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及对外放电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5548A (zh) * 2020-06-02 2020-08-18 赵群燕 一种方便实用的新能源发电装置
CN116317348A (zh) * 2023-05-11 2023-06-23 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及对外放电车辆
CN116317348B (zh) * 2023-05-11 2023-08-08 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式应急放电装置及对外放电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PI0721529A2 (pt) motor a energia eàlica, sistema de potÊncia a energia eàlica e o sistema de geraÇço de potÊncia a energia eàlica
CN202050375U (zh) 一种双轴自动跟踪太阳的光伏发电装置
CN107171619B (zh) 一种多功能发电系统
CN110784004A (zh) 适用于多供能方式的建筑节能控制装置
CN102195527A (zh) 由电动推杆控制的双轴自动跟踪太阳的光伏发电装置
CN102966336A (zh) 风力直驱抽油机
CN110700998B (zh) 一种太阳追踪式风光互补型建筑供电装置
CN108039668A (zh) 一种高效驱鸟的户外电力设备柜
CN108870282A (zh) 一种具有太阳追踪功能的太阳能路灯
CN201739098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拉伸结构
CN109525185A (zh) 一种太阳能薄膜卷轴
CN101825068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拉伸结构
CN212202344U (zh) 风车叶轮
CN209201001U (zh) 一种太阳能薄膜卷轴机构
CN212202342U (zh) 立式风车总成
CN211202205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装置
CN212642952U (zh) 随动调节风车
CN109921508B (zh) 一种高速公路风光互补能量采集系统
CN107453692A (zh) 一种家用太阳能电池板
CN107781116A (zh) 新型发电装置
CN100453802C (zh) 自防稳速风力发电机
CN108412669B (zh) 水动能发电机
CN202990984U (zh) 风力直驱抽油机
CN206571628U (zh) 一种用于风力发电的扇片维修平台
CN111425344A (zh) 随动调节风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