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67137B -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67137B
CN110767137B CN201910072163.3A CN201910072163A CN110767137B CN 110767137 B CN110767137 B CN 110767137B CN 201910072163 A CN201910072163 A CN 201910072163A CN 110767137 B CN110767137 B CN 1107671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target
area
display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721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67137A (zh
Inventor
张继帅
赵磊
姬娟娟
楼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721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671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67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7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67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67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0Intensity circuit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目标区,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存在交界,目标区包括邻接交界的区域;和/或,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目标区包括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该显示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目标区的像素;该显示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因子,同一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获取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为对应像素在原始图像数据中的亮度;根据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控制目标区的各像素以对应的第二亮度进行显示。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故而可通过在显示屏上开槽(Notch),在开槽区域设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但开槽区域并不能用来显示画面,如现有技术中的刘海屏,或者采用在屏幕上开孔的方式,对于实现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来说,外界光线可通过屏幕上的开孔处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并不能在整个屏幕的各个区域均进行显示,如在摄像头区域不能显示画面。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目标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存在交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交界的区域;和/或,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所述显示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像素;所述显示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因子,同一所述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为对应像素在原始图像数据中的亮度;
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各像素以对应的第二亮度进行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包括:
对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与对应的亮度因子进行乘法运算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如此可使得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随机性更强,用户在使用时更不易分辨目标区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
优选的,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不超过该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的4%。如此设置,可避免同一目标区中相邻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差值太大,进而避免同一目标区中相邻像素的第二亮度差值过大而导致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邻接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可使得子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均较弱。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子目标区的第二亮度较弱可使得用户更不易观察到子目标区显示画面时呈现的锯齿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越靠近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设置越靠近所述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也即是数据集的中心值越小,则子目标区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平均值更小,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交界的目标区显示画面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且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中心值均小于1,可使得子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均较弱。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子目标区的第二亮度较弱可使得用户更不易观察到子目标区显示画面时呈现的锯齿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则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平均值越小,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子目标区的离散程度越大,该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大,越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锯齿感的感知度。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显示区中的非目标区的区域中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很小,而子目标区的离散程度越小,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小,与显示区中非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异越小。设置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也即是越靠近显示区中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小,有利于减小邻接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显示效果的差异,使得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衔接更自然,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目标区中的子目标区对应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大,越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锯齿感的感知。越靠近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离散程度越大,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交界的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并且,子目标区的离散程度越小,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小,与显示区中非目标区的区域中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异越小。越靠近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也即是越靠近显示区中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小,有利于减小邻接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显示效果的差异,使得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衔接更自然,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分别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分别相同时,可使得交界两侧的子目标区内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则两个子目标区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感知的程度接近。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两个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则第一显示区中单个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二显示区中单个像素的面积,使得在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第一显示区中靠近交界的区域呈现的锯齿感比第一显示区中靠近交界的区域呈现的锯齿感更强。设置第一显示区中及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大于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使得第一显示区中及第二显示区中与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感知的程度接近。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设置第一显示区中及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可使得两个子目标区中像素的平均亮度接近,更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在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之后,所述显示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每一所述目标区包括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
根据每一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
优选的,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像素调整后的第二亮度为该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的乘积。根据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也即是调整各子目标区的像素的显示亮度,可进一步优化各子目标区的显示效果。
优选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如此设置,可使得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相乘得到的调整后的第二亮度减小,从而降低子目标区内像素的显示亮度,进而可使得用户对子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降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越靠近交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所述交界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可使得越靠近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二亮度越弱,更利于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时,两个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时,两个子目标区内各像素的第二亮度较接近,可使得交界两侧对应的子目标区内各像素的亮度变化规律比较一致,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感知的程度接近。
优选的,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可使得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二亮度越弱,更利于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目标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存在交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交界的区域;和/或,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所述显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像素;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因子,同一所述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为对应像素在原始图像数据中的亮度;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各像素以对应的第二亮度进行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与对应的亮度因子进行乘法运算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优选的,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不超过该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的4%。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且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分别相同或者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调整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之后,
获取每一所述目标区包括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
根据每一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
优选的,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像素调整后的第二亮度为该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的乘积;
优选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或不同;
优选的,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
优选的,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第一显示区呈水滴形、圆形、矩形、椭圆形、半圆形、半椭圆形或菱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控制方法、显示控制装置及显示设备在控制显示区中的目标区的像素时,根据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并控制像素以第二亮度显示,由于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则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随机分布,从而可降低用户对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上,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光线感应器等感光器件,一般是通过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明显示区的方式,将感光器件设置在透明显示区下方,在保证感光器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来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但是由于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区与非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或驱动方式不同,例如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非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透明显示区的驱动方式为被动驱动,导致显示面板在显示时透明显示区与非透明显示区中邻接二者交界的区域的显示画面呈现锯齿感。并且,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美观性,一般将显示面板的边角处的边界设计为非直线型边界,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中像素的排布方式呈阶梯状,导致在显示时该区域的显示画面也会呈现锯齿感。显示面板在显示时显示画面呈现的锯齿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其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目标区的像素,其中目标区指的是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呈现锯齿感的区域。参见图1,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可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10邻接的第二显示区20,所述第一显示区1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20之间存在交界30,所述第一显示区10包括邻接所述交界30的目标区11及非目标区的第一区域21,所述第二显示区20包括邻接所述交界30的目标区12及非目标区的第二区域22。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可为非直线型边界40,所述显示面板100的目标区可包括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40的区域13。同一个显示面板100的目标区可包括目标区11、12和目标区13,也可只包括目标区11、12或只包括目标区13。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且包括非直线型边界40时,目标区13属于第二显示区20的一部分。
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10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10邻接的第二显示区20时,第一显示区10和第二显示区20之间的交界30可以是交界线,该交界线将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进行分隔。第一显示区10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邻接交界30的目标区11、12可以是与交界30的最大距离小于阈值的区域,阈值例如可以是三个像素或者两个像素。
所述显示面板100的边界的至少部分为非直线型边界40时,非直线型边界40例如可以是弧形边界,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目标区13可以是与非直线型边界40的最大距离小于阈值的区域,阈值例如可以是三个像素或者两个像素。
第一显示区10可以是透明显示区,第二显示区20可以是非透明显示区,第一显示区10的像素密度可小于第二显示区20的像素密度。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大致呈矩形,四个角处的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则显示面板100可包括四个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13。当然,显示面板100也可呈其他形状,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定。
参见图2,第一显示区10中邻接交界30的目标区11可包括多个子目标区111、112、113,多个子目标区111、112、113可沿第二显示区20指向第一显示区10的方向并列排布。第二显示区20中邻接交界30的目标区12可包括多个子目标区121、122、123,多个子目标区121、122、123可沿第一显示区10指向第二显示区20的方向并列排布。参见图3,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中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目标区13可包括多个子目标区131、132、133,多个子目标区131、132、133沿非直线型边界40的外侧指向内侧的方向并列排布。图2和图3中仅以第一显示区10中的目标区11、第二显示区20中的目标区12、目标区13包括三个子目标区为例进行示意,目标区11、目标区12及目标区13包括的子目标区的数量不限于三个。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子目标区之间不存在界限,目标区与非目标区之间也不存在界限,图1为了示意,在相邻的子目标区之间、以及目标区与非目标区之间示出了虚线。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4,所述显示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410至步骤440,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在步骤410中,获取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因子,同一所述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
在该步骤中,目标区内设置有多个像素,每一个像素对应一个亮度因子。同一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指的是,同一目标区中的多个像素对应的多个亮度因子呈无规律性分布。
在步骤420中,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为对应像素在原始图像数据中的亮度。
上述原始图像数据指的是显示面板在进行显示时,由显示面板的中央处理器输入的原始图像对应的数据。显示面板在基于该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显示区显示的图像中,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目标区13及邻接交界30的目标区11、12显示的画面呈现锯齿感。
在步骤430中,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在步骤440中,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各像素以对应的第二亮度进行显示。
由于每一目标区中像素的亮度因子是随机分布的,且像素的第二亮度根据其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则每一目标区中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也是随机分布的,也即是每一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分布呈无规律性。人眼对于无规律分布的图像的分辨能力较差,不容易识别无规律分布的图像中的缺陷,因而显示面板在显示时目标区的像素的亮度呈随机分布,可使得人眼对目标区显示画面时呈现的锯齿感不易分辨,从而可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可由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通过乘法运算、除法运算、加法运算或减法运算等运算规则得到,由于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则对于同一目标区中的像素,根据各像素的亮度因子及对应的亮度因子通过运算得到的第二亮度也是随机分布的。
优选的,步骤430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对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与对应的亮度因子进行乘法运算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如此可使得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随机性更强,用户在使用时更不易分辨目标区显示的画面呈现的锯齿感。
进一步地,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不超过该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中心值的4%。例如,同一目标区中,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大值可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的102%,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小值可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的98%,亮度因子的最大值与亮度因子的最小值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的4%。如此设置,可避免同一目标区中相邻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差值太大,进而避免同一目标区中相邻像素的第二亮度差值过大而导致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邻接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可使得子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均较弱。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子目标区的第二亮度较弱可使得用户更不易观察到子目标区显示画面时呈现的锯齿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越靠近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设置越靠近所述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也即是数据集的中心值越小,则子目标区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平均值更小,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交界的目标区显示画面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
图1中所示的显示面板100,第一显示区10的目标区11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111、112、113中,子目标区111与交界30的距离最小,子目标区111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最大;子目标区113与交界30的距离最大,子目标区11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最小;子目标区11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介于二者之间。子目标区111、112、11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例如可以是0.7、0.75、0.8。第二显示区20中的目标区12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121、122、123中,子目标区121与交界30距离最小,子目标区121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最大;子目标区123与交界30的距离最大,子目标区12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最小;子目标区12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介于二者之间。子目标区121、122、12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例如可以分别为0.7、0.75、0.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越大。
目标区中的子目标区对应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大,越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锯齿感的感知。越靠近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交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离散程度越大,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交界的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并且,子目标区的离散程度越小,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小,与显示区中非目标区的区域中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异越小。越靠近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也即是越靠近显示区中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小,有利于减小邻接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显示效果的差异,使得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衔接更自然,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2所示的目标区11和目标区12中,第一显示区10中的目标区11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111、112、113中,子目标区111与交界30的距离最小,子目标区111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最大;子目标区113与交界30的距离最大,子目标区11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最小,与第一区域21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差别较小;子目标区11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介于二者之间。第二显示区20中的目标区12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121、122、123中,子目标区121与交界30距离最小,子目标区121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最大;子目标区123与交界30的距离最大,子目标区12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最小,与第二区域2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差别较小;子目标区12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分别相同或者不同。
再次参见图2,第一显示区10中的目标区11包括三个子目标区111、112、113,第二显示区20中的目标区12包括三个子目标区121、122、123。其中,子目标区111及子目标区121与交界30之间均无间隔的子目标区;子目标区112与交界30间隔一个子目标区111,子目标区122与交界30间隔一个子目标区121;子目标区113与交界30间隔两个子目标区,分别为子目标区111和子目标区112,子目标区123与交界30也间隔两个子目标区,分别为子目标区121和子目标区122。子目标区111与子目标区121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可相同,子目标区112与子目标区122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可相同,子目标区113与子目标区123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可相同。两个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相同时,两个子目标区内各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及第二亮度的亮度范围接近。第一显示区10中与第二显示区20中的与所述交界30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相同时,可使得交界30两侧的子目标区内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则两个子目标区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感知的程度接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子目标区113与子目标区123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也可不同,子目标区112与子目标区122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也可不同,子目标区113与子目标区123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也可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可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可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可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则第一显示区中单个像素的面积大于第二显示区中单个像素的面积,使得在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第一显示区中靠近交界的区域呈现的锯齿感比第一显示区中靠近交界的区域呈现的锯齿感更强。设置第一显示区中及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大于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使得第一显示区中及第二显示区中与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感知的程度接近。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设置第一显示区中及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可使得两个子目标区中的像素的平均亮度接近,更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再次参见图2,子目标区111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大于子目标区121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子目标区111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与子目标区121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可相同;子目标区112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大于子目标区122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子目标区112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与子目标区122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可相同;子目标区113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大于子目标区123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子目标区113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与子目标区123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可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可均小于1,且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可越大。
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中心值均小于1,可使得子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均较弱。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子目标区的第二亮度较弱可使得用户更不易观察到子目标区显示画面时呈现的锯齿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则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的平均值越小,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
再次参见图3,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目标区13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131、132、133中,子目标区131与非直线型边界40的距离最小,子目标区131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可最大;子目标区133与非直线型边界40的距离最大,子目标区13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可最小;子目标区13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可介于二者之间。子目标区131、132、13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例如可以分别为0.7、0.75、0.8。
进一步地,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可越大。
子目标区的离散程度越大,该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大,越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锯齿感的感知度。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更有利于降低用户对邻接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显示区中的非目标区的区域中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很小,而子目标区的离散程度越小,子目标区内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随机性越小,与显示区中非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异越小。设置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也即是越靠近显示区中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小,有利于减小邻接非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显示效果的差异,使得目标区与非目标区的衔接更自然,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再次参见图3,邻接非直线型边界40的目标区13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131、132、133中,子目标区131与非直线型边界40的距离最小,子目标区131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最大;子目标区133与非直线型边界40的距离最大,子目标区133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最小,与第二区域2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差别较小;子目标区132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在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的步骤230之后,所述显示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每一所述目标区包括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
根据每一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
根据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也即是调整各子目标区的像素的显示亮度,可进一步优化各子目标区的显示效果。
其中,像素的调整后的第二亮度可以是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进行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乘法运算或者除法运算等运算规则得到的。优选的,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像素调整后的第二亮度为该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的乘积。
进一步地,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如此设置,可使得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相乘得到的调整后的第二亮度减小,从而降低子目标区内像素的显示亮度,进而可使得用户对子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降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例如图2中所示的子目标区111、112、113、121、122、123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图3中所示的子目标区131、132、133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
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越靠近交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所述交界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可使得越靠近交界的子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二亮度越弱,更利于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参见图2,第一显示区10的目标区11中,子目标区111距离交界30最近,子目标区111对应的亮度系数最小;子目标区113距离交界30最远,子目标区113对应的亮度系数最大,子目标区112对应的亮度系数介于二者之间。第二显示区20的目标区12中,子目标区121距离交界30最近,子目标区121对应的亮度系数最小;子目标区123距离交界30最远,子目标区123对应的亮度系数最大,子目标区122对应的亮度系数介于二者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可相同或不同。
再次参见图2,第一显示区10中的目标区11包括的三个子目标区111、112、113中,以及第二显示区20中的目标区12包括的三个子目标区121、122、123中,子目标区111及子目标区121与交界30之间无间隔的子目标区;子目标区112与交界30之间间隔一个子目标区111,子目标区122与交界30之间间隔一个子目标区121;子目标区113与交界30之间间隔两个子目标区,分别为子目标区111和子目标区112,子目标区123与交界30之间也间隔两个子目标区,分别为子目标区121和子目标区122。其中,子目标区111与子目标区121对应的亮度系数可相同,子目标区112与子目标区122的亮度系数可相同,子目标区113与子目标区123对应的亮度系数可相同。两个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时,两个子目标区内各像素的第二亮度较接近,可使得交界30两侧对应的子目标区内各像素的亮度变化规律比较一致,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呈现的锯齿感感知的程度接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子目标区113与子目标区123对应的亮度系数也可不同,子目标区112与子目标区122对应的亮度系数也可不同,子目标区113与子目标区123对应的亮度系数也可不同。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可越小。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基于原始图像数据进行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越强,因而设置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可使得越靠近非直线型边界的子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二亮度越弱,更利于降低用户对子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再次参见图3,目标区13中,子目标区131与非直线型边界40的距离最小,子目标区131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子目标区133与非直线型边界40的距离最大,子目标区133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大;子目标区132对应的亮度系数介于二者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控制方法在控制显示区中的目标区的像素时,根据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并控制像素以第二亮度显示,由于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则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随机分布,从而可降低用户对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目标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存在交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交界的区域;和/或,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所述显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像素;参见图5,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510,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因子,同一所述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
第二获取模块520,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为对应像素在原始图像数据中的亮度;
确定模块530,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控制模块540,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各像素以对应的第二亮度进行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与对应的亮度因子进行乘法运算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优选的,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不超过该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的4%。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且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分别相同或者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调整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之后,
获取每一所述目标区包括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
根据每一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
优选的,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像素调整后的第二亮度为该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的乘积;
优选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优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或不同;
优选的,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控制装置在控制显示区中目标区的像素时,根据目标区中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并控制像素以第二亮度显示,由于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则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第二亮度随机分布,从而可降低用户对目标区显示时呈现的锯齿感的感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与上述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及上述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
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可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第一显示区可呈水滴形、圆形、矩形、椭圆形、半圆形、半椭圆形或菱形等。
所述显示设备还可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处理器调用的程序。以软件实现为例,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作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装置,是通过其所在显示设备的处理器将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读取到内存中运行形成的。图6是本申请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所在显示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图,从硬件层面而言,除了图6所示的处理器610、内存630、接口620、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640之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所在的显示设备通常根据该显示设备的实际功能,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对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
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30)

1.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目标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存在交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交界的区域;和/或,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所述显示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像素;所述显示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因子,同一所述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为对应像素在原始图像数据中的亮度;
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各像素以对应的第二亮度进行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包括:
对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与对应的亮度因子进行乘法运算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不超过该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的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且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分别相同或者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在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之后,所述显示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每一所述目标区包括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
根据每一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像素调整后的第二亮度为该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的乘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或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15.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目标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存在交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交界的区域;和/或,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所述目标区包括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区域;所述显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像素;所述显示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因子,同一所述目标区中的像素的亮度因子随机分布;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为对应像素在原始图像数据中的亮度;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目标区的各像素以对应的第二亮度进行显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与对应的亮度因子进行乘法运算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目标区中各像素的亮度因子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不超过该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的4%。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均小于1,且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中心值与1的差值越大。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
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的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越大。
20.根据权利要求15或19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及中心值分别相同或者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5或19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所有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每个子目标区中各像素对应的亮度因子组成一个数据集;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5或19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中,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目标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子目标区对应数据集的中心值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目标区包括多个子目标区,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调整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目标区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及对应的亮度因子,得到对应像素的第二亮度之后,
获取每一所述目标区包括的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
根据每一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调整对应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子目标区中的像素调整后的第二亮度为该子目标区的像素的第二亮度与对应的亮度系数的乘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均小于1。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交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二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显示区中邻接所述交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沿所述第一显示区指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子目标区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显示区中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中的与所述交界间隔相同数量子目标区的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相同或不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部分边界为非直线型边界时,邻接所述非直线型边界的目标区包括的多个子目标区中,越靠近所述非直线型边界,子目标区对应的亮度系数越小。
2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5-2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装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与所述第一显示区邻接的第二显示区时,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第一显示区呈水滴形、圆形、矩形、椭圆形、半圆形、半椭圆形或菱形。
CN201910072163.3A 2019-01-25 2019-01-25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Active CN1107671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72163.3A CN110767137B (zh) 2019-01-25 2019-01-25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72163.3A CN110767137B (zh) 2019-01-25 2019-01-25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67137A CN110767137A (zh) 2020-02-07
CN110767137B true CN110767137B (zh) 2022-10-04

Family

ID=69328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72163.3A Active CN110767137B (zh) 2019-01-25 2019-01-25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671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0996A (zh) * 2020-05-21 2020-09-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97398A (ko) * 2015-02-06 2016-08-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CN106409206A (zh) * 2016-09-21 2017-02-15 北京京东方专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画面的亮度补偿方法及补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3893B (zh) * 2017-06-30 2019-09-27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圆形显示屏边缘显示效果的方法
CN107526201B (zh) * 2017-09-19 2021-04-0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N108682375A (zh) * 2018-05-14 2018-10-1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806639A (zh) * 2018-05-30 2018-11-1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97398A (ko) * 2015-02-06 2016-08-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CN106409206A (zh) * 2016-09-21 2017-02-15 北京京东方专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画面的亮度补偿方法及补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67137A (zh) 2020-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0440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rrection processing on grayscale of a pixel in an image
CN108615499B (zh) 显示优化及显示驱动方法及装置、显示装置、存储介质
US8890886B2 (en) User interface with color themes based on input image data
CN107680542B (zh) 一种分区背光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JP5615136B2 (ja) 立体画像補正方法、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生成装置
US20060087556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988482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087591B (zh) 一种异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9101005A1 (zh) 像素补偿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12947824A (zh) 显示参数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07741871B (zh) 终端、显示屏、以及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
US20160071240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mputing an alpha channel value
CN107808642B (zh) 背光驱动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767137B (zh) 显示面板的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装置、显示设备
CN104102349A (zh) 内容分享方法和装置
CN111650996A (zh)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US20200160492A1 (en) Image Adjustment Method and Device, Image Display Method and Device,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US2013023611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blurred image
CN112767891B (zh) mura补偿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121103A1 (zh) 屏幕显示方法和终端设备
JP7246013B2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TWI356394B (en) Image data generating device, image data generatin
CN111861965A (zh) 图像逆光检测方法、图像逆光检测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4867109A (zh)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070206854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ynamic Color Equaliz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