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3350B -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3350B
CN110753350B CN201910983000.0A CN201910983000A CN110753350B CN 110753350 B CN110753350 B CN 110753350B CN 201910983000 A CN201910983000 A CN 201910983000A CN 110753350 B CN110753350 B CN 110753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channel
probability
slav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30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53350A (zh
Inventor
王梓岳
蒋定德
齐盛
王雨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191098300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533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53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3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53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3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属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通过传输半径尽可能接近每个符合网络业务特征的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去传输数据包,因而拥有更大的可用时间比率和更大的覆盖范围,且拥有更大的信道效用和更好的网络连接性。本发明方法利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表征认知网络中的主用户行为,并使用机会频谱接入来获得信道的感知状态。通过控制从用户的传输半径,使主用户和从用户同时利用该信道,从而提高信道效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考虑网络流量变化和用户行为的影响,并在大规模真实无线网络中实施本发明提出的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属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课程,智能学校和家庭智能学习等技术增强型学习应用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更多关注。基于普遍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的有效分析对开发智能学校或个人在家中学习的应用而言非常重要。当前网络业务特征下的无线网络遭遇到频谱资源缺乏的问题,并且更多的设备需要接入无线网络
由于传统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固定分配策略,当前频谱资源的效用很低,因而基于认知网络动态接入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克服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无线网络进行有效和可行的动态接入,特别是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情况,网络性能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在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情况下,通常用户间对信道的使用会存在影响,部分用户的传输半径会发生变化,需要通过计算该用户使用该信道的空闲概率来判断并优化这一问题。同时还要通过动态调整尽可能最大化网络吞吐量和信道效用。
目前,已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社会关系和信道条件的新信道分配,利用半定规划寻求其分配方法的最优解,以及贝叶斯非参数学习的重复频谱拍卖,这些方法客观提升了网络性能,但考虑的都是简单且理想状态的动态接入,即没有考虑符合网络业务特征的多个主用户和从用户并存时用户的相互影响。目前也有方法解决多跳网状网络中协作机会路由的选择和优先级问题且改进了吞吐量,且在动态频谱分配问题中有所建树,但由于在实际网络业务特征的情况下,用户间存在互相干扰的问题,进而部分用户的传输半径会发生变化。而且,信道的效用是网络通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诸如信息论和次级合作进行频谱租赁以及认知网络中的多跳协作路由方法中的信道效用目前并不理想。本发明提出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可有效改善面向网络业务特征情况中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由于在实际网络业务特征的情况下,用户间存在互相干扰的问题,进而部分用户的传输半径会发生变化;而且,信道的效用是网络通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诸如信息论和次级合作进行频谱租赁以及认知网络中的多跳协作路由方法中的信道效用目前并不理想。本发明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可有效改善高动态网络业务特征情况中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系统中有:
a对主用户{{p11,p12},{p21,p22},...,{pa1,pa2}}和z个从用户s={s1,s2,...,sz},系统中有a个信道,并且每个信道都可以被从用户使用;
步骤2:生成从用户si使用信道n的空闲概率以及最大回报的期望,其中n=1,2,...,a;
使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表征主用户的空闲状态,从而得到从用户感知和传输后的信道n的空闲概率,进一步设定奖励效用函数,确定用户使用信道n的空闲概率阈值;
步骤3:判断主用户pn是否在时刻t使用信道n,当主用户pn在时刻t使用信道n并且某个从用户也使用信道n时Un,t=1,转到步骤4;当主用户pn在时刻t不使用信道n时并且某个从用户使用信道n,可以以最大覆盖半径发送数据,其表示为Un,t=0,转到步骤7;
步骤4:根据主用户的约束,当主用户pn同时使用信道n时,计算出从用户si向从用户sj在信道n上的最大传输功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1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2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3
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使用信道n的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4
表示主用户与从用户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5
表示在信道n上的主用户对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6
表示主用户pn在信道n上的传输功率,K表示从用户的数量;
步骤5:根据从用户si的最小传输功率计算从用户si到从用户sj使用信道n的最小传输功率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7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8
表示时刻t从用户sj使用信道n接收到的信号比值,N0表示噪声功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9
表示从用户si与从用户sj之间的距离,z表示从用户的数量;
步骤6:由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210
可知当Un,t=0时,主用户pn在时刻t不使用信道n;因此,在时刻t的从用户si的传输半径独立于主用户并且它保持最大传输半径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2
表示从用户si使用信道n向从用户sj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3
表示时刻t主用户和从用户pn使用信道n时彼此间的距离比值,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4
表示主用户pn到从用户sj的距离,αn,i,j表示主用户发送端,次用户发送端和次用户接收端形成的角度;
步骤7:计算从用户si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距离,即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5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6
表示在t时刻从用户si使用信道n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7
表示在t时刻从用户si在信道n上发送数据到从用户sj的传输距离,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8
表示从用户在信道n上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Un,t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使用信道n的状态,0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没有使用信道n,1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正在使用信道n;
步骤8:计算所有信道的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半径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9
其中,N表示信道的数据;
步骤9:计算时刻t不同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矩阵Trt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310
步骤10:计算所有时刻所有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Tr=[Tr1,Tr2,...,TrI],其中I表示最大时刻,选择传输半径最大的一个或多个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2.1:由于网络流量具有重尾特性,采用对数正态分布表征主用户的空闲状态,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1
其中,p(t)表示主用户空闲状态的分布函数,变量t表示主用户从忙碌状态变为空闲状态的时刻,μ和δ分别表示关于变量t的对数整体分布的均值和方差,ln(·)表示自然对数函数;
步骤2.2:如果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的,则在从用户检测或发送数据之后信道n仍然空闲的概率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2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3
表示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状态,从用户感知信道以后信道n仍是空闲状态的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4
表示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状态,从用户在传输数据以后信道n仍是空闲状态的概率,TS表示从用户的感知信道状态的持续时间,TK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数据的持续时间;公式(2)表示根据从用户的不同感知结果获得信道状态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5
并且可以计算得到Pr(δS=I)和Pr(δS=B)的概率,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6
表示从用户在t时刻的状态概率,Pr(δS=I)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空闲的概率,Pr(δS=B)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忙碌的概率;
步骤2.3:根据贝叶斯理论,在执行持续时间为TS的感知过程之后,计算信道n的空闲概率和忙碌概率分别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7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8
表示信道n空闲的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49
表示信道n忙碌的概率,Pr(δS=I)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空闲的概率,Pr(δS=B)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忙碌的概率,Pd表示从用户正确侦测信道状态的概率,Pf表示从用户侦测信道状态的误报概率,pt表示主用户的空闲概率;
步骤2.4:在执行时间长为TK的持续数据传输后,计算信道n空闲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51
和忙碌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52
分别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53
其中,g0表示从用户与主用户不冲突时接收到NACK信号的条件概率,g1表示从用户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到NACK信号的条件概率,Pr(δT=A)表示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分布,Pr(δT=NA)表示从用户发送数据失败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NACK信号的概率分布;ACK表示返回确认信号,NACK表示错误则返回不确认信号;
步骤2.5:假如主用户的空闲概率pt,在从用户的最后一个时长为TK的数据传输之后,主用户仍为空闲的概率是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54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55
表示从用户传输数据之后的状态概率;因此,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到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是: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56
其中γ0表示当从用户不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NACK的条件概率,γ1表示当从用户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NACK的条件概率;
步骤2.6:设置奖励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57
其中,R表示奖励因子,C表示惩罚因子,bt(pt)表示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ct(pt)表示从用户在传输数据时与主用户发生冲突的概率,pt表示主用户的空闲概率,a表示从用户检测到信道状态,δT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数据的状态,δS表示从用户感知到的信道状态,TK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数据的持续时间。当从用户成功传输数据后,从用户将获得奖励;当与从用户传输数据时与主用户发生冲突时,从用户将受到惩罚;当从用户不传输数据时,效用值为0;
步骤2.7:将E(t,p)定义为从用户在t时刻最大理想效用函数:
E(t,p)=max{L(t,pt,M(t,pt))} (6)
其中,p表示在t时刻从用户获得最大效用值时的pt值,并且满足L(t,pt)和M(t,pt);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61
其中,E(t+TS,pt)表示从用户感知信道状态后的最大理想效用值,rt(ptS)表示从用户在感知信道后的回报效用,Pr(δT=A)表示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分布,Pr(δT=NA)表示从用户发送数据失败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NACK信号的概率分布,E(t+TK,pt)表示从用户传输完数据以后的最大理想效用值,rt(ptT)表示从用户在传输完数据后的回报效用;
如果效用值L(t,p)≤M(t,p),则计算获得用户的最大理想效用函数E(t,p),以及获得最大效用时的概率p,然后返回步骤2.1进行下一个时刻t的最大效用以及概率的计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在复杂状态下根据网络流量感知信道状态,并考虑了信道的空闲状态,提高了信道效用。本发明表现出更好的感知性能,具有更大的传输概率。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通过传输半径尽可能接近每个符合网络业务特征的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去传输数据包,因而拥有更大的可用时间比率和更大的覆盖范围,且拥有更大的信道效用和更好的网络连接性。本发明方法利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表征认知网络中的主用户行为,并使用机会频谱接入来获得信道的感知状态。通过控制从用户的传输半径,使主用户和从用户同时利用该信道,从而提高信道效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考虑网络流量变化和用户行为的影响,并在大规模真实无线网络中实施本发明提出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的总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模型,其中主用户是{p11,p12,p21,p22},从用户是{s1,s2,...,s11},主用户对{p11,p12}使用信道1,主用户对{p21,p22}使用信道2。为了构建从源节点s1到目的节点s8的路径,获得可能的转发路径s1→s3→s4→s6→s10→s11→s8。
图3为感知或传输过程后的信道空闲概率,(a)表示了在从用户在信道感知持续时间TS之后,信道空闲的概率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小。(b)示出了在从用户执行数据发送过程持续时间TK之后,信道空闲的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
图4为对数正态分布的不同方差对传输概率的影响。
图5为不同感知持续时间TS传输概率的影响。
图6为从用户信道的可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率。
图7为当存在不同的冲突阈值和不同的从用户规模时每个节点的平均传输半径。
图8为针对不同从用户规模的每个从用户的传输半径与最大传输半径的比率。
图9为算法中不同最大传输半径对网络能耗的影响,(a)为MCDA(MultipleChannel Dynamic Access algorithm)算法,(b)为SEDA(Single channel-based ExtendedDynamic Access algorithm)算法。
图10为在不同规模的从用户和不同的最大传输半径下两种算法的信道效用。
图11为在不同的最大传输半径下两种算法的可用信道数。
图12为两种算法在不同最大传输半径下的网络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总流程图。
在步骤一中,选择初始信道n和从用户的发送节点si,建立如图2所示的系统模型。
在步骤二中,首先初始化Pareto参数k和b,以及参数γ01,Pd,Pf,TK,TS,Imax,其中γ0表示当从用户不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NACK的条件概率,γ1表示当从用户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NACK的条件概率,Pd表示从用户正确侦测信道状态的概率,Pf表示从用户侦测信道状态的误报概率,TS表示从用户的感知持续时间,TK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持续时间,Imax表示仿真验证过程的总持续时间。由于网络流量满足重尾性质,使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表征主用户的空闲状态,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71
其中,μ和δ分别表示关于变量t的对数整体分布的均值和方差,ln(·)表示自然对数函数;式(1)表示对数正态分布。
定义t表示主用户从忙碌状态变为空闲状态的时间。如果信道n在t时刻空闲,则在检测或发送从用户的数据之后信道n仍然空闲的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1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2
表示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状态,从用户感知信道以后信道n仍是空闲状态的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3
表示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状态,从用户在传输数据以后信道n仍是空闲状态的概率,TS表示从用户的感知信道状态的持续时间,TK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数据的持续时间。公式(2)表示根据从用户的不同感知结果获得信道状态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4
并且可以计算得到Pr(δS=I)和Pr(δS=B)的概率,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5
表示从用户在t时刻的状态概率,Pr(δS=I)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空闲的概率,Pr(δS=B)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忙碌的概率;
根据贝叶斯理论,在对TS进行感知之后,可以获得信道n的空闲和忙碌概率,分别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6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7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8
同样地,在执行时间长为TK的持续数据传输后,计算信道n空闲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9
和和忙碌概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10
分别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811
其中,g0表示从用户与主用户不冲突时接收到NACK信号的条件概率,g1表示从用户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到NACK信号的条件概率,Pr(δT=A)表示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分布,Pr(δT=NA)表示从用户发送数据失败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NACK信号的概率分布
如果信道的空闲概率是pt,则在数据传输最后一个TK之后,主用户仍然空闲的概率是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1
因此,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是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2
奖励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3
当成功传输数据后,从用户将获得奖励;当与主用户发生冲突时,从用户将受到惩罚。当从用户不传输数据时,效用值为0。
将E(t,p)定义为从用户在时间t的最大理想效用函数:
E(t,p)=max{L(t,pt,M(t,pt))} (6)
其中,p表示在时间t满足最大效用值的pt的值,并且满足L(t,pt)和M(t,pt)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4
如果效用值L(t,pt)≤M(t,pt),则计算E(t,p),并保存p,然后进行下一个时刻t的计算以增加空闲概率。
上述流程即为本发明提出的感知传输算法。
通过该算法和上述推导式,可生成从用户使用信道n的空闲概率。
在步骤三中,需要确定信道是否可用,如果在t时刻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5
则相应的信道为此时可用,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6
表示信道空闲概率平均值。如果在t时刻cp<cp*,此时相应的信道可用,其中cp表示从用户发送数据时的理论碰撞概率,cp*表示阈值碰撞概率。cp满足以下方程
cp=Pr(δS=I)×Pr(δT=NA) (8)
其中,Pr(·)表示概率函数。
根据感知传输方法和信道的可用信息,可以得到主用户pn在时刻t使用的信道情况,表示为Un,t。当主用户pn在时刻t使用信道n并且某个从用户也使用信道n时,必须以有限的传输半径发送数据,其表示为Un,t=1当主用户pn不使用信道n时在时刻t并且某个从用户使用信道n,可以以最大覆盖半径发送数据,其表示为Un,t=0。
如若Un,t=1,表示从用户发送数据并且具有受限制的传输半径。进入步骤105。
通常,从用户的接收功率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7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8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099
表示时刻t节点的发送功率和接收功率,δ是链路的衰减因子。节点接收的SNIR超过给定阈值,可以认为节点能够成功接收传输的数据。节点成功接收数据的概率表示为
μ=Pr{SINR≥Θ}=μSNR×μSIR (9)
其中,Pr{·}是概率函数,Θ表示SINR的阈值,μSNR和μSIR分别表示节点接收的SNR(Signal to Noise Ratio)和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μSNR表示节点只有噪声影响时能成功接收数据的概率,μSIR是节点仅受干扰的影响时成功接收数据的概率,并且有μ≤1、μSNR≤1和μSIR≤1。对于时刻t和影响因子ζ,式(9)可转换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01
其中,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02
表示时刻t的源节点的发射功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03
表示时刻t的干扰节点的发射功率,N0表示噪声功率,LI,R表示从干扰节点到目的节点的物理距离。当μ大于其阈值ε时,主用户和从用户的接收端可以正确地接收信息。
当Un,t=0时,从用户发送数据并且有最大传输半径,进入步骤108。
此时,主用户尚未发送数据,因此从用户的发送功率主要是为了克服噪声的影响。如果主用户的最大传输功率是Ps,即μs=μSNR≥εs,当没有干扰时,可以如下获得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功率: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04
在步骤四中,根据主用户的约束,当从用户si和主用户pn同时使用信道n时,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功率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05
可根据公式(12)计算从用户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功率。
在步骤五中,就从用户的约束而言,从用户si的最小传输功率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11
可根据公式(13)计算从用户si到从用户sj使用信道n的最小传输功率。
在步骤六中,由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12
可以得到如下式: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13
公式(14)可以进一步转换为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14
其中,αn,i,j表示主用户发送端到从用户发送端和从用户接收端形成的角度,即∠(pn-si-sj),sin(·)2代表函数sin(·)的平方,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15
表示从用户si使用信道n向次用sj发送数据的时刻t的最大传输距离。为了避免对主用户产生干扰,将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距离定义如下: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16
当Un,t=0时,主用户pn在时刻t不使用信道n。因此,在时刻t的从用户si的传输半径独立于主用户并且它保持最大传输半径R。
根据式(14)和(15),可以计算从用户si到从用户sj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半径。
在步骤七中,整理上述等式可得: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17
其中,j∈{1,2,...,i-1,i+1,...,K}。
根据该式,可计算从用户si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半径。
在步骤八中,根据公式(17),可以获得如下在时刻t关于所有信道的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半径: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21
并根据该式计算所有信道的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半径。
在步骤九中,根据公式(18),可以在时刻t获得使用不同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矩阵Trt
Figure BDA0002235807510000122
其中,N表示信道的数据。根据公式(19)根据该式可以计算t时刻所有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
在步骤十中,根据公式(19),可以获得在所有时刻使用相同的信道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Tr,如下所示
Tr=[Tr1,Tr2,...,TrI] (20)
进而计算所有时刻所有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其中I表示最大时刻。流程结束。
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仿真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该算法的优点,本发明的模拟场景包括网络中的20对符合网络业务特征的主用户(即20个能够由从用户使用的信道)、不同规模的从用户,以及利用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多跳通信。参数包括惩罚因子C=20,奖励因子R=1,感知时间TS=30,传输时间TK=5,总持续时间Imax=100,并且令g0=0,g1=1,Pf=1和Pd=1。目前的研究已经报道了一种利用ACK和NACK来获得更好性能的方法,同时它只使用单个主用户和单个从用户。为了公正地比较本发明提出的算法,该方法还利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表征本文中主用户的行为,并将其称为基于单信道的扩展动态接入算法(SEDA)。本发明提出的算法简称为多信道动态接入算法(MCDA)。
步骤一:选择初始信道n和从用户的发送节点si;建立如图2所示的系统模型;
步骤二:初始化部分参数,惩罚因子C=20,奖励因子R=1,感知时间TS=30,传输时间TK=5,总持续时间Imax=100,并且令g0=0,g1=1,Pf=1和Pd=1。结合信道可用信息生成从用户使用信道n的空闲概率;对于不同的方差参数,可以使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获得从用户执行图3所示的感知或传输过程后的信道空闲概率;
步骤三:判断主用户pn是否在时刻t使用信道n,并生成相应的Un,t值。在图4中分析了对数正态分布的不同方差对传输概率的影响。图5表明了本发明提出的MCDA算法比SEDA具有更大的传输概率。图6绘制了从用户信道的可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率,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添加从用户时,可以获得更大的比率;
步骤四:根据主用户的约束,当从用户si和主用户pn同时使用信道n时,根据式(12)计算从用户si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功率;
步骤五:考虑从用户的约束,根据公式(13)计算从用户si到从用户sj使用信道n的最小传输功率;
步骤六:根据式(14)和(15)计算从用户si到从用户sj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半径;图7示出了与SEDA相比,MCDA展现出更大的覆盖范围;
步骤七:根据式(17)计算从用户si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半径;
步骤八:根据式(17),可以获得如下在时刻t关于所有信道的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半径,再根据式(19)计算所有信道的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半径;
步骤九:根据公式(18),可以在时刻t获得使用不同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矩阵Trt,再根据式(19)计算t时刻所有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
步骤十:根据Tr=[Tr1,Tr2,...,TrI],计算所有时刻所有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通过在所有时刻使用相同的信道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Tr计算该数值。图8表明与SEDA相比,MCDA拥有更大的比例。这表明MCDA可以通过传输半径尽可能接近每个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去传输数据包;
图9说明了与SEDA相比,MCDA的总传输功率要低得多。这表明MCDA整体上表现出更好的网络性能;
图10中,可以看到在从用户数增加时,可以获得更大的信道效用。
图11说明了与SEDA相比,MCDA的可用信道数量要大得多。这进一步说明了MCDA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信道;
图12显示了两种算法在不同最大传输半径下的网络连接。与SEDA相比,MCDA具有更高的网络连接性。这进一步表明MCDA具有更好的性能。
这样,计算结束。图5-图12说明了本发明提出的MCDA算法与SEDA算法相比,有更大的传输概率,在添加从用户时,可以获得更大的可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率。有更大的覆盖范围,且可以通过传输半径尽可能接近每个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去传输数据包。在从用户数量增加时,有更多的可用信道。有更低的传输总功率。整体而言,本发明提出的SEDA算法相比MCDA算法有更高的信道效用,更高的网络连接性能。

Claims (2)

1.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系统中有:
a对主用户{{p11,p12},{p21,p22},...,{pa1,pa2}}和z个从用户s={s1,s2,...,sz},系统中有a个信道,并且每个信道都可以被从用户使用;
步骤2:生成从用户si使用信道n的空闲概率以及最大回报的期望,其中n=1,2,...,a;
使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表征主用户的空闲状态,从而得到从用户感知和传输后的信道n的空闲概率,进一步设定奖励效用函数,确定用户使用信道n的空闲概率阈值;
步骤3:判断主用户pn是否在时刻t使用信道n,当主用户pn在时刻t使用信道n并且某个从用户也使用信道n时Un,t=1,转到步骤4;当主用户pn在时刻t不使用信道n时并且某个从用户使用信道n,可以以最大覆盖半径发送数据,其表示为Un,t=0,转到步骤7;
步骤4:根据主用户的约束,当主用户pn同时使用信道n时,计算出从用户si向从用户sj在信道n上的最大传输功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1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2
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3
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使用信道n的概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4
表示主用户与从用户之间的距离,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5
表示在信道n上的主用户对之间的距离,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6
表示主用户pn在信道n上的传输功率,K表示从用户的数量;
步骤5:根据从用户si的最小传输功率计算从用户si到从用户sj使用信道n的最小传输功率为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7
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8
表示时刻t从用户sj使用信道n接收到的信号比值,N0表示噪声功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9
表示从用户si与从用户sj之间的距离,z表示从用户的数量;
步骤6:由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110
可知当Un,t=0时,主用户pn在时刻t不使用信道n;因此,在时刻t的从用户si的传输半径独立于主用户并且它保持最大传输半径为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2
表示从用户si使用信道n向从用户sj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3
表示时刻t主用户和从用户pn使用信道n时彼此间的距离比值,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4
表示主用户pn到从用户sj的距离,αn,i,j表示主用户发送端,次用户发送端和次用户接收端形成的角度;
步骤7:计算从用户si使用信道n的最大传输距离,即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5
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6
表示在t时刻从用户si使用信道n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7
表示在t时刻从用户si在信道n上发送数据到从用户sj的传输距离,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8
表示从用户在信道n上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距离,Un,t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使用信道n的状态,0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没有使用信道n,1表示主用户pn在t时刻正在使用信道n;
步骤8:计算所有信道的从用户si的最大传输半径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9
其中,N表示信道的数据;
步骤9:计算时刻t不同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矩阵Trt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210
步骤10:计算所有时刻所有信道的所有从用户的最大传输半径Tr=[Tr1,Tr2,...,TrI],其中I表示最大时刻,选择传输半径最大的一个或多个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2.1:由于网络流量具有重尾特性,采用对数正态分布表征主用户的空闲状态,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1
其中,p(t)表示主用户空闲状态的分布函数,变量t表示主用户从忙碌状态变为空闲状态的时刻,μ和δ分别表示关于变量t的对数整体分布的均值和方差,ln(·)表示自然对数函数;
步骤2.2:如果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的,则在从用户检测或发送数据之后信道n仍然空闲的概率为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2
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3
表示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状态,从用户感知信道以后信道n仍是空闲状态的概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4
表示信道n在t时刻是空闲状态,从用户在传输数据以后信道n仍是空闲状态的概率,TS表示从用户的感知信道状态的持续时间,TK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数据的持续时间;公式(2)表示根据从用户的不同感知结果获得信道状态概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5
并且可以计算得到Pr(δS=I)和Pr(δS=B)的概率,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6
表示从用户在t时刻的状态概率,Pr(δS=I)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空闲的概率,Pr(δS=B)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忙碌的概率;
步骤2.3:根据贝叶斯理论,在执行持续时间为TS的感知过程之后,计算信道n的空闲概率和忙碌概率分别为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7
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8
表示信道n空闲的概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39
表示信道n忙碌的概率,Pr(δS=I)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空闲的概率,Pr(δS=B)表示从用户侦测到信道忙碌的概率,Pd表示从用户正确侦测信道状态的概率,Pf表示从用户侦测信道状态的误报概率,pt表示主用户的空闲概率;
步骤2.4:在执行时间长为TK的持续数据传输后,计算信道n空闲概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41
和忙碌概率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42
分别为: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43
其中,g0表示从用户与主用户不冲突时接收到NACK信号的条件概率,g1表示从用户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到NACK信号的条件概率,Pr(δT=A)表示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分布,Pr(δT=NA)表示从用户发送数据失败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NACK信号的概率分布;ACK表示返回确认信号,NACK表示错误则返回不确认信号;
步骤2.5:假如主用户的空闲概率pt,在从用户的最后一个时长为TK的数据传输之后,主用户仍为空闲的概率是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44
其中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45
表示从用户传输数据之后的状态概率;因此,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到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是: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46
其中γ0表示当从用户不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NACK的条件概率,γ1表示当从用户与主用户冲突时接收NACK的条件概率;
步骤2.6:设置奖励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47
其中,R表示奖励因子,C表示惩罚因子,bt(pt)表示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ct(pt)表示从用户在传输数据时与主用户发生冲突的概率,pt表示主用户的空闲概率,a表示从用户检测到信道状态,δT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数据的状态,δS表示从用户感知到的信道状态,TK表示从用户的传输数据的持续时间;当从用户成功传输数据后,从用户将获得奖励;当与从用户传输数据时与主用户发生冲突时,从用户将受到惩罚;当从用户不传输数据时,效用值为0;
步骤2.7:将E(t,p)定义为从用户在t时刻最大理想效用函数:
E(t,p)=max{L(t,pt,M(t,pt))} (6)
其中,p表示在t时刻从用户获得最大效用值时的pt值,并且满足L(t,pt)和M(t,pt);
Figure FDA0002235807500000051
其中,E(t+TS,pt)表示从用户感知信道状态后的最大理想效用值,rt(ptS)表示从用户在感知信道后的回报效用,Pr(δT=A)表示从用户成功发送数据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ACK信号的概率分布,Pr(δT=NA)表示从用户发送数据失败并接收从接收端反馈的NACK信号的概率分布,E(t+TK,pt)表示从用户传输完数据以后的最大理想效用值,rt(ptT)表示从用户在传输完数据后的回报效用;
如果效用值L(t,p)≤M(t,p),则计算获得用户的最大理想效用函数E(t,p),以及获得最大效用时的概率p,然后返回步骤2.1进行下一个时刻t的最大效用以及概率的计算。
CN201910983000.0A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Active CN1107533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3000.0A CN110753350B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3000.0A CN110753350B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3350A CN110753350A (zh) 2020-02-04
CN110753350B true CN110753350B (zh) 2022-06-03

Family

ID=69278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3000.0A Active CN110753350B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5335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6261A (zh) * 2011-07-14 2011-11-23 东北大学 一种具有网络认知能力的动态频谱接入方法
CN103326984A (zh) * 2013-07-04 2013-09-2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冲突阈值限制的子信道分配方法
CN107580327A (zh) * 2017-09-19 2018-01-12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基于最佳频段选择的认知无线网络吞吐量优化算法
CN111246486A (zh) * 2020-01-13 2020-06-05 中原工学院 非完美感知的认知网络基于斯塔克伯格博弈资源分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6261A (zh) * 2011-07-14 2011-11-23 东北大学 一种具有网络认知能力的动态频谱接入方法
CN103326984A (zh) * 2013-07-04 2013-09-2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冲突阈值限制的子信道分配方法
CN107580327A (zh) * 2017-09-19 2018-01-12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基于最佳频段选择的认知无线网络吞吐量优化算法
CN111246486A (zh) * 2020-01-13 2020-06-05 中原工学院 非完美感知的认知网络基于斯塔克伯格博弈资源分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接入技术研究;李鑫;《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908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3350A (zh) 2020-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8170B2 (en) Spectrum and medium access allocation for fairness
CN107040948B (zh) 一种基于优先级的csma/ca优化方法
CN103716123A (zh) 一种传感器网络中分组丢失和错误的原因识别方法和系统
CN103139785B (zh) 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空时频谱共享方法和系统
Amichi et al. Spreading factor allocation strategy for LoRa networks under imperfect orthogonality
CN103338082A (zh) 一种基于“k秩”准则的双门限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CN101729164B (zh) 无线资源分配方法和认知无线电用户设备
Chen et al. Contention resolution in Wi-Fi 6-enabled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CN101820333A (zh) 基于无速率码的认知多用户多信道系统的分布式接入传输方法
Lehong et al. A survey of LoRaWAN adaptive data rate algorithms for possible optimization
Loh et al. Improving lorawan’s successfu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rate with redundancy
CN105142185A (zh) 基于信道争用与集中调度的全双工mac的数据交换方法
CN105246082A (zh) 一种基于能量检测的感知信息融合方法
CN105007586A (zh) 无线传感网smac协议的双因子自适应竞争窗口调整方法
CN102869081B (zh) 一种分布式无线网络中基于信道预约的功率控制方法
Schmidt et al. Architecture for decentralized mitigation of local congestion in VANETs
CN110753350B (zh) 一种面向网络业务特征的认知网络动态接入方法
CN110798285B (zh) 一种基于频率分集的大规模网络中urllc的重传方法
CN105007585B (zh) 基于中断概率能效最大的功率分配方法
CN107371166B (zh) 无线网络中一种基于频谱聚合的跨层优化装置及方法
CN114928611B (zh) 一种基于IEEE802.11p协议的车联网节能计算卸载优化方法
CN104579578B (zh) 一种抗传输干扰的无线通信链路自适应方法
Lei et al. Saturation throughput analysis of IEEE 802.11 DCF with heterogeneous node transmit powers and capture effect
CN104469811A (zh) 认知无线传感网络分簇合作频谱感知硬融合方法
CN114916087A (zh) 一种vanet系统中基于印度自助餐过程的动态频谱接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