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0244A -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0244A
CN110740244A CN201911049479.7A CN201911049479A CN110740244A CN 110740244 A CN110740244 A CN 110740244A CN 201911049479 A CN201911049479 A CN 201911049479A CN 110740244 A CN110740244 A CN 110740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isplay device
display area
pixels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494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4947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402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40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02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1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电子设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显示装置及功能器件,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第一面,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第二面,功能器件设置在电子设备内,功能器件用于透过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高电子设备显示画面的区域。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可以采用其显示屏显示画面。为了更好的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但是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超过一定尺寸后很难握持,因此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越来越重要。
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具有显示面和非显示面,电子设备的屏幕安装在显示面,非显示面可设置后盖以盖设住电子设备的电池等器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可以提高电子设备显示画面的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面;
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面;及
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功能器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面;
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功能器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
后盖,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状态;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画面的颜色与所述后盖的颜色相同;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非显示状态,则控制所述功能器件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拍照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面;
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摄像头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采集图像;
后盖,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拍照指令时,检测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状态;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示装置,则将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从显示状态切换至非显示状态,并根据所述拍照指令控制所述摄像头拍照;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非显示状态,根据所述拍照指令控制所述摄像头拍照。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均可以显示画面,可以增加电子设备显示画面的区域。而且第一功能器件可以透过第二显示装置进行光信号的传输,第二显示装置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辅助显示装置,且第一显示装置可以保持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一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沿P2-P2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二种排布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三种排布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三种排布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显示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沿P4-P4方向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二局部示意图。
图14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三局部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显示装置和摄像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显示装置和摄像头配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中壳体、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显示装置及第二功能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中壳体、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显示装置、第一功能器件及第二功能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拍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电子设备可包括显示装置和摄像头,摄像头可安装在显示装置下方,即摄像头可透过该显示装置采集图像。可以理解的是,常规显示装置的透光率较低,摄像头透过显示装置采集图像的效果不佳。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显示装置分区设置,诸如将显示装置对应摄像头部分的透光率设置大于显示装置其他位置的透光率,可以改善摄像头采集图像的效果。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可为计算设备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包含嵌入式计算机的计算机监视器、平板电脑、蜂窝电话、媒体播放器、或其他手持式或便携式电子设备、较小的设备(诸如腕表设备、挂式设备、耳机或听筒设备、被嵌入在眼镜中的设备或者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上的其他设备,或其他可佩戴式或微型设备)、电视机、不包含嵌入式计算机的计算机显示器、游戏设备、导航设备、嵌入式系统(诸如其中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设备被安装在信息亭或汽车中的系统)、实现这些设备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设备的功能的设备、或其他电子设备。在图1的示例性配置中,电子设备10是便携式设备,诸如蜂窝电话、媒体播放器、平板电脑、或者其他便携式计算设备。如果需要,其他配置可用于电子设备10。图1仅是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继续参阅图1,电子设备10包括第一显示装置20,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显示画面。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20(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第一显示装置20的显示面可以具有较大的显示区域和较窄的非显示区域,或者说第一显示装置20具有较窄的黑边。当然,第一显示装置20的显示面也可以均为显示区域,而不设置非显示区域,即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为全面屏。可使用显示装置覆盖层诸如透明玻璃层、透光塑料、蓝宝石、或其他透明电介质层来保护第一显示装置20。
其中,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呈规则形状,如矩形、圆角矩形或圆形。当然,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显示装置20也可以呈非规则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一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均可以显示画面,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可以显示相同的画面,也可以显示不同的画面。
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可以相互邻接,比如第一显示区240的周缘被第二显示区220围绕。再比如第一显示区240的一部分被第二显示区220围绕,即第一显示区240位于第一显示装置20的端面位置或端面连接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显示装置20的端面连接位置是第一显示装置20两个端面相互连接的位置,其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两个端面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区24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第一显示区240为多个时,多个第一显示区240可以位于第一显示装置20的同一个端面,也可以位于第一显示装置20的多个端面,还可以位于第一显示装置20的多个端面连接位置。或者多个第一显示区240中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显示装置20的端面连接位置、一部分位于第一显示装置20的端面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二显示区220的显示区域面积设置大于第一显示区240的显示区域面积,第二显示区220可以作为第一显示装置20的主要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240可以作为第一显示装置20的辅助显示区域,或者说是功能显示区域。诸如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设置大于第二显示区220的透光率。从而在第一显示区240的非显示状态下可以大大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可以将电子设备100的第一功能器件诸如第一摄像头60、第一传感器等器件设置在第一显示区240位置,以提高第一摄像头60、第一传感器等器件透过第一显示区240实现信号传输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的显示区域面积和第二显示区220的显示区域面积设置相同,还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的显示区域面积设置大于第二显示区220的显示区域面积。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第一显示区240位置诸如第一显示区240的下方设置摄像头60、传感器等器件,第一显示区240在非显示状态下摄像头60、传感器等器件可以第一显示区240进行信号传输诸如采集图像。同时,第一显示区240还可以根据需求显示画面,以实现第一显示装置20的完整性以及显示区域的完整性。不仅实现摄像头60、传感器等器件的隐藏式设计,而且还可以提高电子设备10的屏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功能器件诸如第一摄像头60、第一传感器设置的位置并不限于第一显示区240的下方,还可以将其设置远离第一显示区240,可以在第一功能器件诸如第一摄像头60、第一传感器与第一显示区240之间设置导光柱,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其中,该导光柱可以将第一摄像头60、第一传感器等第一功能器件发出的光信号传输到第一显示区240、并透光第一显示区240传输到电子设备10外界。导光柱还可以将透光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传输到第一摄像头60、第一传感器等第一功能器件。该导光柱可以为圆柱体结构,也可以为多段式结构。当导光柱为多段式结构时,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导光面,以实现光信号的反射。
为了将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设置大于第二显示区220的透光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一显示装置20中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单元诸如薄膜晶体管(TFT)设置在第一显示区240外。比如设置在第一显示装置20中驱动第二显示区220的驱动层结构中,还比如设置在第一显示装置20的侧边或者说是周缘,还比如设置在第一显示装置20的非显示区。再比如在第一显示装置20中设置双层驱动层结构,采用过孔的方式将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单元诸如TFT设置在与第二显示区220对应的驱动层结构中。
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沿P2-P2方向的剖视图。第一显示装置20可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基板250、显示层210、驱动层230和下基板270。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通过驱动层230驱动显示层210实现画面的显示。其中,上基板250和下基板270均可以采用透明材料,诸如透明玻璃。其中,下基板270可被定义为第一基板,上基板250可以作为第二基板。
其中,显示层210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其中显示层210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显示部212和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显示部214,即显示层210可以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220的多个第二像素和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多个第一像素。多个第二像素和多个第一像素均可以采用阵列的方式排布。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42的排列方式可以为标准RGB排列、Pentile排列或Delta排列中的一种,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像素222的排列方式可以为标准RGB排列、Pentile排列或Delta排列中的一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区240中第一像素242还可以采用其他排列方式,第二显示区220中第二像素222还可以采用其他排列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采用透光材料。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多个第一像素的排布相比第二像素更加稀疏,即可以将第一像素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像素的分布密度。
其中,驱动层230可以包括多个驱动单元,每一个驱动单元可以驱动一个像素。其中驱动层230包括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多个第一驱动单元和用于驱动第二显示区220的多个第二驱动单元。每一个第一驱动单元可以与一个第一像素电性连接,可以驱动一个第一像素。每一个第二驱动单元与一个第二像素电性连接,可以驱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层230可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驱动部232和位于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驱动部234,多个第二驱动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二驱动部232内,多个第一驱动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一驱动部234内。
其中,驱动单元可以采用采用2T1C、5T1C、7T1C等驱动电路中的一种。诸如第一驱动单元可以采用2T1C、5T1C、7T1C中的一种,第二驱动单元采用2T1C、5T1C、7T1C中的一种。其中,T表示薄膜晶体管,其中C表示电容。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设置在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驱动单元可以为比第二显示区220的主驱动单元简略的驱动电路,比如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少于第二驱动单元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诸如第一驱动单元可以采用2T1C、5T1C中的一种,第二驱动单元采用7T1C。第一驱动单元中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的数量更少,第一显示区240中不透光的部分更少,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
请参阅图4,图4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像素242和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22的物理结构可以设置相同,或者说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可以具有相同的像素物理结构。诸如第二像素222的尺寸和第一像素242的尺寸相同,第二像素222的排布和第一像素242的排布相同。可以在同一工艺中成型。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像素222和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42的物理结构也可以设置不相同。诸如第二像素的尺寸大于第一像素的尺寸,再比如第二像素的排布密度大于第一像素的排布密度。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示出第一显示装置20的部分像素,且图4中所示出的第一像素242排布所形成的区域与第二像素222排布所形成的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第一显示区240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像素集合244,每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第一像素242。其中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像素242,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相同颜色的第一像素242,诸如红色像素。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不同颜色的第一像素242,诸如红色像素和绿色像素。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中的多个第一像素242可以通过多条信号线连接在一起,该信号线可以采用透光材料。
请参阅图5,图5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另一局部示意图。图5示出第二显示区220的多个第二驱动单元224和第一显示区240的多个第一驱动单元246。其中一个第二驱动单元224可以与一个第二像素222电性连接,一个第二驱动单元224可以驱动一个第二像素222。其中每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与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6电性连接,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6可以驱动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即一个第一驱动单元246可以驱动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内的所有第一像素242。相比一个驱动单元驱动一个像素,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减少第一驱动单元的个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一驱动单元246设置在第一显示区240,诸如设置在第一驱动部234。由于采用较少的第一驱动单元246即可实现对第一显示区240中多个第一像素242的驱动,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示出第一显示装置20的部分第二驱动单元224和部分第一驱动单元246,且图5中所示出的第一驱动单元246排布所形成的区域与第二驱动单元224排布所形成的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作为第一显示区240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即第一显示区240显示画面的最小单元。比如作为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四个相同颜色的第一像素242、十六个相同颜色的第一像素242。再比如作为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多个颜色不相同的第一像素242。其中,第二显示区220的多个第二像素222可以形成一个第二显示单元,或者说是第二像素单元,诸如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像素单元包括一个红像素、一个绿像素和一个蓝像素。当然,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像素单元还可以包括其他像素,诸如还包括一个白像素或一个黄像素。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将多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作为一个第一显示单元,比如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作为一个第一显示单元,再比如四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作为一个透光显示单元。作为第一显示单元中的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包括四个相同颜色的第一像素242或十六个相同颜色的第一像素242。比如一个第一显示单元包括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该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中的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四个红像素、另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四个绿像素、第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四个蓝像素。
请参阅图6,图6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一种排布示意图。第一显示区240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216a可以包括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为第一像素集合244a、第一像素集合244b和第一像素集合244c。第一像素集合244a可以包括四个红像素242(R),第一像素集合244b可以包括四个绿像素242(G),第一像素集合244c可以包括四个蓝像素242(B)。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第一显示单元中多个第一像素集合的排布并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7,图7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二种排布示意图。第一显示区240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216b可以包括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为第一像素集合244d、第一像素集合244e和第一像素集合244f。第一像素集合244d可以包括四个红像素242,第一像素集合244e可以包括四个绿像素242,第一像素集合244f可以包括四个蓝像素242。
请参阅图8,图8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三种排布示意图。第一显示区240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216c可以包括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为第一像素集合244h、第一像素集合244i和第一像素集合244j。第一像素集合244h可以包括四个红像素242,第一像素集合244i可以包括四个绿像素242,第一像素集合244j可以包括四个蓝像素242。
请参阅图9,图9为图2所示第一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第四种排布示意图。第一显示区240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216d可以包括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可以为第一像素集合244k、第一像素集合244m和第一像素集合244n。第一像素集合244k可以包括四个红像素242,第一像素集合244m可以包括四个绿像素242,第一像素集合244n可以包括四个蓝像素242。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显示区240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包括四个第一像素集合244时,四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中的每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所包括的第一像素242的颜色相同,诸如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多个红像素、第二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多个绿像素、第三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多个蓝像素、第四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多个白像素,或者第四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多个黄像素。
其中图6至图9仅示出第一显示装置20的第一显示区240中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几种排布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显示区240的一个第一显示单元的其他排布方式也是可以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方案中,为了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可以将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像素的尺寸设置大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还可以将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的排列比第二显示区中的第二像素的排列更加稀疏。从而,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具有不同的像素物理结构。实际工艺中,由于第一显示区中的第一像素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具有不同的像素物理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光罩(mask,或者称为掩膜板)通过一系列工艺诸如曝光、显影、清洗等形成像素结构。诸如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需采用第一种型号的光罩通过第一组工艺成型,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需采用第二种型号的光罩通过第二组工艺成型。不仅需要额外的光罩、工具,还会增加工艺过程,增加加工成本和复杂程度,导致成型后的像素良率降低。
而为了节省工具、工艺过程,可以在同一工艺、同一光罩等工具的情况下形成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使得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的像素物理结构相同。然而,如果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的像素物理结构相同,且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和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的驱动方式相同,则第一显示区会布置过多走线和第一驱动单元,过多的走线会影响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基于相关方案中,为了在解决工艺过程和工艺成本的情况下,同时还可以减少第一显示区中信号线的排布,以方便第一显示区中线路的排布以及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显示区中的至少两个像素并联连接形成一个第一像素组。多个第一像素并联连接后可以连接到同一个信号线,相比每一个第一像素均连接一个信号线可以大大节省信号线的条数,便于信号线的排布,同时还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显示区中的至少两个第一像素并联连接形成一个第一像素组可以在不改变整个第一显示装置像素物理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在第一显示区的显示层位置改变布线以大大减少排布在第一显示区位置的信号线条数,进而以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可以将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所有第一驱动单元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显示区240、另一部分设置在其他位置,比如第二显示区220,诸如一部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一驱动部234,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驱动部232。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将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所有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其他位置,比如将所有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二显示区220。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用来驱动第一显示区240中第一像素242的第一驱动单元246布置在第二显示区220中,诸如第二驱动部232,则需要排布走线。考虑到布线会占用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连接位置的空间,如果线条太多,可能空间不够排布,就需要增加厚度来排布更多的线条。为了不额外增加布线位置的厚度,且确保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的连接位置可以有足够空间布线,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中的至少两个第一像素242并联连接形成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后连接到同一个信号线上,可以大大减少信号线的条数,减少信号线对空间的占用,可以实现将用来驱动第一显示区240中第一像素242的第一驱动单元246设置在第二显示区220中。
然而,考虑到第二显示区220为第一显示装置20的主要显示部分。若将用来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驱动单元246全部设置在第二显示区220,会影响位于第二显示区240的第二驱动部232的设置,以及会影响第二驱动部232的布线工艺,可能会对第二显示区220显示画面的质量、效果产生影响。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为了减少第一驱动单元246对第二显示区220的影响,可以在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之间设置第三显示区,可以形成过渡,以将第一驱动单元布置在第三显示区,而降低第一驱动单元246对第二显示区220的影响。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显示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第一显示装置20还可以包括第三显示区260,也可以将其称为过渡区。第三显示区260可以连接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第三显示区260可以连接在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之间。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显示区260可以将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间隔开,而不直接相连。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显示区260也可以连接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的一部分,而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一显示区240的另一部分也可以直接连接。第三显示区260的尺寸可以远小于第二显示区220的尺寸,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三显示区260可以共同形成第一显示装置20的辅助显示区,在此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三显示区260定义为辅助显示区,或者辅显示区。
请参阅图11,图11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沿P4-P4方向的剖视图。显示层210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三显示区260的第三显示部216。第三显示部216可以排布有多个第三像素,第三像素的排列方式可以为标准RGB排列、Pentile排列或Delta排列中的一种,当然,第三像素也可以采用其他排列方式。驱动层230还可以包括第三驱动部236,第三驱动部236可以设置多个驱动单元,诸如第三驱动部236设置多个第三驱动单元,一个第三驱动单元可以与一个第三像素电性连接,一个第三驱动单元可以驱动一个第三像素。第三驱动单元可以采用2T1C、5T1C、7T1C中的一种。比如第三驱动单元采用5T1C,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显示区260可以采用5T1C,第一显示区240可以采用2T1C,第二显示区220可以采用7T1C。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220显示画面的质量高于第三显示区260显示画面的质量,且第三显示区260显示画面的质量高于第一显示区240显示画面的质量,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之间呈现过渡。
当然,第一显示区240、第二显示区220和第三显示区260的驱动方式并不限于此。诸如,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三显示区260均采用5T1C,第二显示区220采用7T1C。
请参阅图12,图12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一局部示意图。第三显示区260的第三像素262的排布可以与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像素224的排布相同,也可以与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42的排布相同。比如第二显示区220、第三显示区260和第一显示区240具有相同的像素物理结构,第二显示区220、第三显示区260和第一显示区240的像素可以在同一工艺中成型。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显示区260的第三像素262的排布也可以与第二显示区220的第二像素224或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42的排布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图11仅示出第一显示装置20的部分像素,且图11中所示出的第一像素242排布所形成的区域、第三像素262排布所形成的区域及第二像素222排布所形成的区域三者大小大致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所有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三显示区260,诸如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三显示部236内。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层结构无第一驱动单元,诸如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驱动部234无薄膜晶体管,可以大大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同时可以避免因在第一显示区240设置第一驱动单元而带来的其他问题,例如周期性排列的第一驱动单元会对摄像头60成像造成的衍射问题,第一驱动单元反射、折射对摄像头60成像造成的杂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显示区260的设置有多个第三驱动单元,多个第三驱动单元会占用第三驱动部236的空间。本申请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三驱动部236也会占用第三驱动部236的空间,而且布线也会占用第三驱动部236的空间。为了确保第一驱动单元可以设置在第三驱动部236,可以将第三驱动部236的布线设置更细,以减小单个信号线对空间的占用,以容纳更多信号线的排布。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在不改变第三驱动部236中布线的粗细也可以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三驱动部236内、且可以满足布线。减少第三显示区260的第三驱动单元个数。
请继续参阅图12,可以在第三显示区260设置多个第三像素集合264,每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第三像素262,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相同颜色的第三像素262,诸如红色像素。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不同颜色的第三像素262,诸如红色像素和绿色像素。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中的多个第三像素262可以通过多条信号线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中第三像素262的个数可以多于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中第一像素242的个数,比如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四个第三像素262,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包括十六个第一像素242。当然,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中第三像素262的个数与一个第一像素集合244中第一像素242的个数相同也是可以的。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作为第三显示区260的一个第三显示单元。比如作为一个第三显示单元的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二个相同颜色的第三像素262、四个相同颜色的第三像素262。再比如作为一个第三显示单元的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多个颜色不相同的第三像素262。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将多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作为一个第三显示单元,比如三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可以作为一个第三显示单元,再比如四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可以作为一个第三显示单元。作为第三显示单元中的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可以包括二个相同颜色的第三像素262或四个相同颜色的第三像素262。比如一个第三显示单元包括三个第三像素集合264,该三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中的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四个红像素、另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四个绿像素、第三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四个蓝像素。关于第三显示单元包括第三像素集合264的个数以及第三显示单元中第三像素262的排布可以参阅图6至图9所示第一显示单元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三显示区260的一个第三显示单元包括四个第三像素集合264时,四个第三像素集合264中的每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所包括的第三像素262的颜色相同,诸如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多个红像素、第二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多个绿像素、第三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多个蓝像素、第四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多个白像素,或者第四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多个黄像素。
请参阅图13,图13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二局部示意图。图13示出第二显示区220的多个第二驱动单元224、第三显示区260的多个第三驱动单元266和多个第一像素单元246。其中,第二驱动单元224可以参阅图5所示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其中,多个第三驱动单元266和多个第二显示单元246位于第三显示区260,诸如设置在第三驱动部236内。
多个第三驱动单元266用于驱动第三显示区260,每一个第三驱动单元266可以与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电性连接,一个第三驱动单元266可以驱动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即一个第三驱动单元266可以驱动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内的所有第三像素262。相比一个驱动单元驱动一个像素,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减少第三驱动单元的个数,从而就可以减少第三驱动单元对第三驱动部236空间的占用,可以设置第一驱动单元246。诸如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包括四个并联连接的第三像素262,一个第三驱动单元266可以占用一个第三像素262对应的空间,或者略小于第三像素262对应的空间。因此,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可以空余出至少三个第三像素262对应的空间,可以在该空余的空间中设置多个第一像素单元264,诸如设置三个第一驱动单元246。可以将空余的三个第三像素262与三个第一驱动单元246一一对应设置。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对第三显示区260中至少两个第三像素262并联连接形成一个第三像素集合264,可以通过一个第三驱动单元266实现对多个第三像素262的驱动,可以在第三驱动部236留出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驱动单元246。从而就可以实现将第一显示区240中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设置到不需要透过摄像头等光线采集信号的第三显示区260,而且第三显示区260的尺寸可以设置较小,且连接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在第二显示区220显示画面未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第三显示区260显示画面的质量变差并不会对整个第一显示装置20的显示效果产生大的影响。
此外,第三显示区260中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三像素262的个数可以小于第一显示区240中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一像素242的个数,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之间的显示过渡更加平滑。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驱动单元设置的位置并不限于第三显示区260。比如将一部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三显示区260、另一部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一显示区240,再比如将一部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三显示区260、另一部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二显示区220,还比如将第一驱动单元分为三部分分别设置在第一显示区240、第三显示区260和第二显示区220。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第一驱动单元设置的位置并不限于显示区域,也可以将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一显示装置20的侧边或非显示区域。
请参阅图14,图14为图10所示第一显示装置的第三局部示意图。第一显示装置20还可以包括非显示区280,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驱动单元246可以设置于非显示区280。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为全面屏,即第一显示装置20的正面基本都是显示区域,从电子设备的正面看,第一显示装置20的正面基本等同于电子设备的显示面。但是,即使是全面屏的第一显示装置20,第一显示装置20的边缘还是会有非显示区280,非显示区280可以理解为第一显示装置20的黑边,黑边的宽度可以做到非常窄,如黑边宽度小于1毫米或0.5毫米等。因为第一显示区240面积小,第一显示区240内第一像素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而且第一显示区240的多个第一像素可以并联连接,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驱动单元246减少,可以将第一驱动单元246设置到黑边位置,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又不会对第二显示区220或第三显示区260造成影响。对应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需要设置多个第一驱动单元246,可以将第一驱动单元246全部设置在黑边位置。
为了黑边位置可以更好的容纳所有的第一驱动单元246,可以用较简单的第一驱动单元246,例如第一驱动单元246可以采用2T1C、5T1C等驱动电路,可以使每个第一驱动单元246中薄膜晶体管的数量较少,单个第一驱动单元246需要的空间较少。还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内的第一像素分布密度设置较低,使用来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驱动单元246的总数较少。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驱动单元246还可以一部分设置在非显示区280,一部分设置在其他位置,诸如第一显示区240或第三显示区26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的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可以将第一显示装置20在第一显示区240的布线设置成透明结构,以增加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还比如可以在第一显示区240位置不设置偏光结构。再比如可以在将驱动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单元采用被动驱动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布线和驱动单元中的元器件。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提高材料的透光率以及改变布线的排布以提高第一显示区240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显示区220可以为主动式驱动(AMOLED)显示区,第一显示区240可以为主动式驱动显示区或被动式驱动(PMOLED)显示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一显示区240设置小于第二显示区220,从而第一显示区240的显示内容相比第二显示区220的显示内容少,第一显示区240所显示的内容重要性相比第二显示区220较低。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二显示区220采用AMOLED可以确保第一显示装置20的主要显示区域能够具有较高的显示效果。同时第一显示区240采用PMOLED,被动式驱动的第一显示区240只需要一个薄膜晶体管驱动,不透光的薄膜晶体管数量少,可以极大的提升第一显示区240的透光率。而且第一显示区240所显示的面积可以远小于第二显示区220所显示的面积,如若第一显示区240显示画面的质量降低也不会对第一显示装置20的整个显示造成较大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区240也可以为主动式驱动,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240的显示效果与第二显示区220的显示效果接近。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显示区260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主动式驱动显示区或被动式驱动显示区。因为第三显示区260的第三像素262和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像素242的物理结构一样,第三显示区260和第一显示区240可以为相同的驱动方式,诸如第三显示区260和第一显示区240可以为被动式驱动显示区。若第三显示区260的面积较大,或者为了提高第三显示区260的显示质量,可以将第三显示区260和第二显示区220采用相同的驱动显示区,诸如可以均为主动式驱动显示区。
其中,第一显示区240中的第一像素242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第一像素242可以矩形,还可以为类圆形。类圆形的第一像素242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圆角矩形等。类圆形的第一像素242因为边缘为弧形过渡,可以改善第一显示区240的衍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电子设备10的第一功能器件诸如第一摄像头60、第一传感器等设置在第一显示装置20的内侧,比如第一摄像头60的镜头朝向第一显示装置20的下基板270,且第一摄像头60与第一显示区240对应设置,或者说第一摄像头60位于第一显示区240位置下基板270的下方。第一摄像头60可以获取透过所述第一显示区240的外界光信号进行成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一摄像头60的镜头和下基板270间隔设置,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摄像头60的镜头共用下基板270,比如将下基板270对应第一显示区240的位置设置成弧形结构。
为了减小第一摄像头60占用的电子设备10的空间,可以将第一摄像头60的镜头接近或邻接第一显示装置20的下基板270。第一显示装置20的下基板270主要用于承载第一显示装置20的其他层结构,本身不需要特别的功能。
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一摄像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为了进一步减小第一摄像头60对电子设备10内部空间的占用,可以在下基板270相对第一摄像头60设置一第一安装孔272,第一摄像头60至少部分可设置于该第一安装孔272内。第一安装孔272可以为盲孔,即下基板270相对第一摄像头60的部分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下基板270还是完整的基板,不影响其承载第一显示装置20其他层结构的作用,又能空出部分空间容纳第一摄像头60。第一安装孔272和第一摄像头60的安装方式可以根据第一安装孔272的尺寸和第一摄像头60的尺寸进行设置。示例性地,若第一安装孔272的空间不足以安装整个第一摄像头60,可以将第一摄像头60的镜头部分设置在第一安装孔272内。若第一摄像头足够小,可以将整个第一摄像头60设置在第一安装孔272内。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摄像头可以替换成电子设备10的其他第一功能器件诸如第一传感器,即电子设备10的第一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第一安装孔272内。
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一摄像头配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因为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层230可以不设置第一驱动单元,可以将第一摄像头60安装进驱动层。具体的,下基板270上开设的第一安装孔272为通孔,第一显示区240的驱动层具有相对第一摄像头60的第二安装孔238,第一安装孔272和第二安装孔238连通,第一摄像头60可以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安装孔238内。例如,第一摄像头60的镜头位于在第一安装孔272和第二安装孔238内。第二安装孔238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盲孔。第一安装孔272和第二安装孔238可以在第一显示装置20的部分层叠结构形成后再制作出来。例如,第一显示装置20的驱动层230、显示层210设置在下基板270上以后,对应第一摄像头60镜头位置利用激光等方式制作出第一安装孔272和第二安装孔238。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摄像头可以替换成电子设备10的其他第一功能器件诸如第一传感器,即电子设备10的第一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第一安装孔272和第二安装孔238内。
可以理解的是,相对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摄像头60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前置摄像头一般为镜头不能移动的摄像头,第一显示装置20的下基板和驱动层可以设置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则相对第一显示区240的第一摄像头60可以为镜头可移动的摄像头,第一摄像头60的镜头可移动用于实现自动对焦等功能。
第一显示区240下方可以设置一个第一摄像头60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摄像头60。多个第一摄像头60可以为相互配合的第一摄像头60,如两个相同的摄像头、一个普通摄像头和一个虚化摄像头或黑白摄像头等,第一显示区240下方除了设置摄像头以外还可以设置其他功能器件,如接近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测距传感器、指纹识别传感器等。
请继续参阅图1,电子设备10还可包括壳体40。壳体40可由塑料、玻璃、陶瓷、纤维复合材料、金属(例如,不锈钢、铝等)、其他合适的材料、或这些材料的任意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形成。壳体40可使用一体式配置形成,在该一体式配置中,一些或全部壳体40被加工或模制成单一结构,或者可使用多个结构(例如,内框架结构、形成外部外壳表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等)形成。壳体40可设置收纳腔以收纳电子设备10的器件诸如电池、电路板等。壳体40还可以承载第一显示装置20。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中壳体、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显示装置及第二功能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可以还可以包括第二显示装置80和第二功能器件诸如第二摄像头90。电子设备10可以具有第一面102和第二面104,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10的第一面102,第二显示装置80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10的第二面104,第一显示装置20和第二显示装置80可以安装装置电子设备10的两个相背面,或者说是相反面。
其中,壳体40可以包括中框42和后盖44,后盖44可以安装在中框42的一面,以形成第一腔体43,第一腔体43可以收纳电子设备10的器件诸如第二摄像头90、电池、电路板等器件。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安装在中框42的另一面,以形成第二腔体41,第二腔体41可以收纳电子设备10的器件诸如第一摄像头、传感器等。可以理解的是,中框42的结构仅是示例性的,诸如中框42的一部分被贯穿,第一腔体43和第二腔体41相互连通,该连通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摄像头、电路板等器件,以减少电子设备10的厚度。
中框42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0的内部,后盖44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0的第二面104,后盖44和第二显示装置80均设置在电子设备10的第二面104,后盖44和第二显示装置80可以并排排列,第二显示装置80可以设置在透明的后盖44下方,第二显示装置80还可以设置在后盖44的功能孔442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后盖44采用不透光材料,或者说不透明材料时,诸如金属材料、塑胶材料、木质材料或陶瓷材料。可以在后盖44上开设孔、槽结构以放置第二显示装置80。当然,将后盖44和第二显示装置80并排排列在电子设备10的第二面104也是可以的。
当后盖44采用透明材料,或者说透光材料时,诸如透明玻璃,可以直接将第二显示装置20安装在后盖44的下方。诸如将后盖限定成透光区和非透光区,透光区可以对应第二显示装置20设置,非透光区可以在透明玻璃上设置颜色或遮光油墨等结构形成。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后盖44采用透明玻璃时,也可以在后盖44上开设功能孔。
其中,第二显示装置80也可以显示画面,诸如显示时间、显示电子设备10的电量、显示电子设备10的短信息等信息。该第二显示装置80的显示区域可以小于第一显示装置20的显示区域,可以将第二显示装置80作为辅助的显示装置,以使得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20正反两面时均可以查看时间、电量、短信息等内容。可以将该第二显示装置80的透光率设置的高一些,诸如不在第二显示装置80上设置偏光片,再比如不在第二显示装置80上设置触摸结构,诸如触控电极等结构。从而可以使得第二显示装置80的层结构变少,结构简单,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二显示装置80的透光率。
当然,提高第二显示装置80透光率的方式并不限于此,诸如将第二显示装置80内的布线、像素等结构设置成透明结构,再比如将第二显示装置80的驱动单元设置在第二显示装置80的非显示区,还比如将第二显示装置80内的布线、像素设置变少,可以将第二显示装置80内的像素采用被动驱动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第二功能器件诸如第二摄像头90、第二传感器等器件安装在第一腔体43内,且可以将第二功能器件诸如第二摄像头90与第二显示装置80对应设置,第二功能器件可以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传输光信号。比如将第二摄像头90设置在第二显示装置80的下方,第二摄像头90可以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采集图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显示装置80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的辅助显示装置,其对显示质量的要求可以不需要很高,可以在损失第二显示装置80一定显示质量的情况下,以提高第二显示装置80的透光率,进而可以提高第二功能器件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进行光信号传输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功能器件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二显示装置80的下方,可以将第二功能器件设置远离第二显示装置80,并采用导光柱、棱镜等导光结构实现光信号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后盖44通常都是有颜色的,诸如白色、绿色、蓝色、红色、黑色等颜色。该颜色可以在金属、玻璃、塑胶等材质上通过氧化染色、喷漆、镀膜等各种工艺方式形成。
本申请实施例,当第二显示装置80在不显示画面时,电子设备10的第二功能器件诸如第二摄像头90可以处于工作状态,即第二摄像头90可以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采集图像,或者说拍照。第二摄像头90在拍照过程中,或者说第二摄像头90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不显示画面的状态,或者说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非显示状态。
因此,第二摄像头90拍照前需确定第二显示装置80的状态,诸如当电子设备10接收到拍照指令时,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可以根据一个检测信号检测第二显示装置80的状态。如果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检测到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显示状态,则此时不能够控制第二摄像头90拍照。当然,此时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可以强制将第二显示装置80的显示状态关闭,而将第二显示装置80从显示状态切换至非显示状态,然后根据拍照指令拍照。而如果电子设备20的处理器检测到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非显示状态,则此时可以直接控制第二摄像头90拍照。
然后,在一些情况下,当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非显示状态,且第二摄像头90也不需要拍照时,第二显示装置80由于具有高透光率,用户可以从第二面104观看到电子设备10的内部器件诸如第二摄像头90,从而影响电子设备10的整体美观。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如果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显示状态时,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可以控制第二显示装置80显示画面的颜色与后盖44的颜色相同。从而,从电子设备10的第二面104观看时,由于第二显示装置80显示的内容和后盖44所显露出的颜色相同,第二显示装置80所限定的内容可以与后盖44的颜色形成搭配,以形成一体色。因此,第二显示装置80不仅可以对内部器件产生遮挡作用,而且还与后盖44的颜色形成搭配,使得整体外观更加美观。
其中,后盖44的颜色可以为后盖44外表面的颜色,或者说用户从电子设备10的第二面104观看后盖44的颜色。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显示装置80不仅能够显示出与后盖44相同的颜色,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显示出不同的形状。
可以理解的是,图2至图16及其对应内容中的第一显示装置20可以应用在图17中。诸如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中壳体、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显示装置、第一功能器件及第二功能器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该第一显示装置20包括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其中,第一显示区240和第二显示区220均可以参阅以上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该第一功能器件诸如第一摄像头60可以透过第一显示区240采集图像。第二功能器件诸如第二身体90可以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采集图像。第一摄像头60可以为电子设备10的前置摄像头,第二摄像头90可以为电子设备10的后置摄像头。第一摄像头60和第二摄像头90均可以直接固定在电子设备10的主板上,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到电子设备10的主板上。
为了进一步描述本申请第二显示装置的状态及第二摄像头的状态,下面从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拍照方法的角度进行限定。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17。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1001,检测第二显示装置80的状态。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检测第二显示装置80的状态。
1002,若所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显示状态,则控制第二显示装置80显示画面的颜色与后盖44的颜色相同。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可以控制第二显示装置80显示预设的颜色,也可以显示预设的内容。
1003,若所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非显示状态,则控制功能器件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可以控制第二功能器件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传输光信号诸如拍照。
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拍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17。电子设备的拍照方法包括:
2001,在接收拍照指令时,检测第二显示装置80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摄像头90拍照时,第二显示装置80需关闭,即第二显示装置80需处于非显示状态。因此,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在接收到拍照指令时,提前对第二显示装置80的状态进行检测,以根据不同的检测结果做出不同的响应。
2002,若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显示状态,则将第二显示装置80从显示状态切换至非显示状态,并根据拍照指令控制摄像头拍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显示装置80显示画面时,第二摄像头90不能够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拍照,而需要将第二显示装置80关闭。因此,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在检测到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显示状态时,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强制将第二显示装置80从显示状态切换至非显示状态,然后根据拍照指令控制第二摄像头90进行拍照。
2003,若第二显示装置80处于非显示状态,根据拍照指令控制摄像头拍照。如果第二显示装置80不显示画面,则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可以直接控制第二摄像头90透过第二显示装置80进行拍照。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面;
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面;及
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功能器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在显示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画面的颜色与所述后盖的颜色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采用金属材料、塑胶材料、木质材料或陶瓷材料,所述后盖设置有功能孔,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功能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采用玻璃材料,所述后盖包括透光区和非透光区,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与所述透光区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后盖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未设置偏光片;和/或
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未设置触摸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像素为被动式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还包括非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大于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后盖,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第二面;和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及所述功能器件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
检测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状态;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画面的颜色与所述后盖的颜色相同;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非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功能器件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
11.根据权利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器件包括摄像头,所述还处理器用于:
在接收拍照指令时,检测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状态;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示装置,将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从显示状态切换至非显示状态,并根据所述拍照指令控制所述摄像头拍照;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非显示状态,根据所述拍照指令控制所述摄像头拍照。
12.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面;
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功能器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
后盖,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状态;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示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画面的颜色与所述后盖的颜色相同;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非显示状态,则控制所述功能器件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传输光信号。
13.一种电子设备的拍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显示装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面;
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件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摄像头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二显示装置采集图像;
后盖,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第二面;
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拍照指令时,检测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状态;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示装置,则将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从显示状态切换至非显示状态,并根据所述拍照指令控制所述摄像头拍照;
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非显示状态,根据所述拍照指令控制所述摄像头拍照。
CN201911049479.7A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Pending CN1107402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9479.7A CN110740244A (zh)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9479.7A CN110740244A (zh)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0244A true CN110740244A (zh) 2020-01-31

Family

ID=69272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49479.7A Pending CN110740244A (zh) 2019-10-31 2019-10-31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拍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40244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5313B (zh) * 2010-12-08 2014-04-21 Lg Display Co Ltd 液晶顯示裝置及驅動該裝置的方法
CN206282179U (zh) * 2016-09-29 2017-06-2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WO2017179686A1 (ja) * 2016-04-14 2017-10-19 Line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方法、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8389879A (zh) * 2017-09-30 2018-08-1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CN108597469A (zh) * 2018-04-28 2018-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黑边的方法、显示装置及检测装置
CN209170455U (zh) * 2019-02-21 2019-07-26 王熙 一种双面屏幕手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5313B (zh) * 2010-12-08 2014-04-21 Lg Display Co Ltd 液晶顯示裝置及驅動該裝置的方法
WO2017179686A1 (ja) * 2016-04-14 2017-10-19 Line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方法、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206282179U (zh) * 2016-09-29 2017-06-2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8389879A (zh) * 2017-09-30 2018-08-1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CN108597469A (zh) * 2018-04-28 2018-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黑边的方法、显示装置及检测装置
CN209170455U (zh) * 2019-02-21 2019-07-26 王熙 一种双面屏幕手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1651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82949A1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516183U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727540B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0648622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213408B (zh) 电子设备、转动组件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726502B (zh) 电子设备及显示装置
KR20200138518A (ko) 표시 장치
KR20150123915A (ko) 로컬 디밍 요소들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들
CN110727143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EP402437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599944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675825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2019008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401651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82983A1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990086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64301A (zh) 电子设备
US11391885B2 (en) Light bar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display unit and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0648623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764300A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634445A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1081862A1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378415U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752239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