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0467A -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30467A CN110730467A CN201810785841.6A CN201810785841A CN110730467A CN 110730467 A CN110730467 A CN 110730467A CN 201810785841 A CN201810785841 A CN 201810785841A CN 110730467 A CN110730467 A CN 1107304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pdcp
- data receiving
- rlc
- ent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该方法包括: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这样,可以使得数据发送设备基于所述控制消息调整重传操作,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数据传输过程中,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中采用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传、RLC(Radio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重传、RLC重建等多级的方式来保障数据传输,时延较高。
另一方面,目前采用静态配置的方式实现对无线承载的QoS(Quality ofService,服务质量)的相关参数的配置,也就是说,无线承载的QoS的相关参数是固定不变的,极有可能不能满足业务变化的QoS需求。
可见,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法存在传输质量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以解决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法传输质量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接收设备的数据包汇聚协议PDCP实体,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设备,该数据接收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的控制消息,以使数据发送设备基于所述控制消息调整重传操作,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示意图之三;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示意图之四;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图之一;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A和/或B和/或C,表示包含单独A,单独B,单独C,以及A和B都存在,B和C都存在,A和C都存在,以及A、B和C都存在的7种情况。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内容进行说明:
双连接场景:
在5G NR(New Radio,新空口)的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方案中,定义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和5G接入网双连接的网络架构。
在双连接网络架构的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如图1a和1b所示,一个来自EPC(Evolved Packet Core,核心网)的数据包,可以通过MeNB(Master eNB,主基站)和SeNB(Secondary eNB,辅基站)进行并行传输。具体地,如图1b所示,EPC可以将终端所需数据传输给主基站的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主基站的PDCP层(或称为PDCP实体)将数据进行分段,并将一部分数据传输给下层的RLC(Radio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即主基站的RLC层(或称为RLC实体),另一部分数据传输给辅基站的RLC层,实现数据的并行传输。
MeNB和SeNB均与终端均建有无线接口,如Uu接口,也就是说,终端处于DC(DualConnectivity,双重连接)态。因此,在终端侧,终端也可以利用两个协议栈并行接收主基站和辅基站传输的数据,将两路并行数据都递交到终端的PDCP层,最终递交给终端的上层(应用层)。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a和1b所示,EPC和MeNB之间可以通过S1-U接口传输用户面数据,通过S1-C传输控制面消息;MeNB和SeNB之间可以通过X2-U接口传输用户面数据,可以通过X2-C传输控制面消息,但不仅限于此。MeNB可以是LTE系统中的基站(称为LTE eNB),SeNB可以是5G系统中的基站(称为gNB)。当然,MeNB可以是gNB,SeNB可以是LTE eNB,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按序递交模式下,终端的PDCP层向上递交的数据包是需要按顺序递交的。因此,在双连接场景中,若某条链路因信道质量的原因,丢失了数据包,将导致终端的PDCP层无法将已经完成传输的后续数据包(即序号大于丢失数据包的序号的数据包)递交至上层。
示例性的,在双连接网络架构的下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假设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5在链路1上传输,数据包3、数据包4和数据包6在链路2传输。在传输过程中,链路1成功向终端的PDCP层递交了数据包1、数据包1和数据包5递交,而链路2由于信道状态较差,数据包4未传输成功,其他数据包均传输成功,也就是说,链路2只向PDCP层递交了数据包3和数据包6。可见,终端的PDCP层接收到数据包1、数据包2、数据包3、数据包5和数据包6,由于终端的PDCP层向上递交的数据包是需要按顺序递交的,因此,由于未接收到数据包4,终端的PDCP层只能向上层顺序递交数据包1、数据包2和数据包3,而传输成功的数据包5和数据包6必须要等待数据包4传输成功后才能向上递交。
以上仅以下行数据的传输为例进行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对应到上行数据的传输也采用同样的方案。
单连接场景:
在单连接场景中,5G系统的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层不在顺序向PDCP层递交顺序,也就是说,5G系统的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层向PDCP层递交的数据包是乱序的,因此,也存在由于某数据包未传输成功,导致无法顺序向上层递交数据的问题。
在按序递交模式下,为了保障数据传输,提供数据包重传机制。
现有的重传处理机制:
5G中采用HARQ重传、RLC重传、RLC重建多级的方式来保障数据传输。具体地,在数据包未成功传输时,首先会触发数据接收设备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层的HARQ重传;当在MAC层(或称为MAC实体)的HARQ重传的过程中,该数据包仍未传输成功时,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层会通过发送RLC状态报告的形式触发数据接收设备的RLC重传。当在RLC重传的过程中,该数据包仍未传输成功时,则在RLC重传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后会触发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的RLC重建,重新建立无线链路。
其中,RLC重传需要通过RLC状态报告触发,而RLC状态报告需要通过BSR(BufferStatus Report,缓冲状态报告)触发,时延较高。而RLC重建需要RRC介入进行无线链路重建,时延更高。
可见,现有的重传机制时延较高。
业务的QoS需求:
业务的需求是多变的,特别是在5G时代,由于底层技术对灵活的上层应用QoS需求的支持,使得上层应用更加灵活。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提出,对于应用数据流(Flows),可能在其生命周期中发生QoS需求的变化,因此,可以理解的,目前静态配置承载(Radio bearer)的QoS的相关参数的方式将有可能无法动态满足变化的上层应用QoS需求。也即是说,对于无线承载,需要有某种方式实现对无线链路的QoS的相关参数的更新。
综上可知,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法传输质量较差,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方法,以降低数据重传的时延,和/或,基于业务的需求更新QoS的相关参数,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适用于按序递交的网络架构,如双连接网络架构和单连接网络架构等。另一方面,可以适用于要求极低时延的场景,如车联网,或者其他要求极低时延的非车联网场景。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主要应用于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其中,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终端,具体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决定。
对于下行数据,数据接收设备可以表现为终端,相应地,数据发送设备可以表现为网络侧设备。示例性的,在双连接场景中,数据发送设备可以是主基站,数据接收设备可以是手机,但不仅限于此。
对于上行数据,数据接收设备可以表现为网络侧设备,相应地,数据发送设备可以表现为终端。
具体实现时,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基站,如双连接网络架构中的主基站,或者,单连接网络架构中的基站(如gNB),也可以是中继站、接入点或者网络侧的无线网络控制器等,在此并不限定。
终端可以是车辆(Vehicle)、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或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等,在此不作限定。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之一。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触发条件用于决策是否调整重传操作。因此,可以理解的,触发条件与重传场景相关联。重传场景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需要进行重传的场景,如数据包丢失的场景;和/或,对重传配置信息要求变更的场景,如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的场景。以下对与不同重传场景进行说明。
一、数据包丢失场景。
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可以设有一个用于控制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重传的定时器,称为PDCP定时器。
在实际应用中,PDCP定时器的定时时长TPDCP可由RRC层(或称为RRC实体)进行配置。具体地,可以利用RRC信令的Radio Bearer Config IE携带,发送给数据接收设备进行配置。
可选的,对于双连接网络架构,PDCP定时器的TPDCP可以为:主基站和辅基站接口平均时延(如Xn接口平均时延)、RLC自动重传最大时延、MAC层HARQ最大时延、基站(主基站或次基站)与终端接口(如Uu接口)传输平均时延之和。
对于单连接网络架构,PDCP定时器的TPDCP可以为:RLC自动重传最大时延、MAC层HARQ最大时延、数据接收设备与数据发送设备接口(如Uu接口)传输平均时延之和。
其中,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为:检测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
其中,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可以理解为:数据包失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连续的检测操作可以为:在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数据包时执行的第一检测操作(也就是说,若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一个数据包,即可检测一次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连续),或者,周期性执行的检测操作。
因此,可选的,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包括:
第一检测结果或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为所述PDCP实体接收到数据包时执行的第一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为周期性执行的第二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
和/或,
所述PDCP定时器的关闭条件包括: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完成序号在未连续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
以下对第一检测结果或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的不同场景进行说明。
场景一、第一检测结果指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
对于场景一,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具体可以表现为:所述数据接收端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第i+1个数据包的序号与第i个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i为正整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检测到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和最近一次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不连续,则可以开启PDCP定时器。
示例性的,假设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第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是1,第二个数据包的序号是3,序号1和序号3不连续,则可以开启PDCP定时器。
场景二、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
对于场景二,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具体可以表现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检测到序列中存在序号未连续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序列为:将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全部数据包的序号按照大小依次排序后形成的序列。第一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如30毫秒。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一个第一预设时长内,获取接收到的全部数据包分别对应的序号,并将数据包的序号按照大小进行依次排序形成序列,若检测到序列中,存在前后两个序号不连续的情况,则可以开启PDCP定时器。
示例性的,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4个数据包,且第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是1,第二个数据包的序号是3,第三个数据包的序号是2,第四个数据包的序号是5,将序号按照大小从小到大依次排序为:1、2、3和5,序号3和序号5不连续,则可以开启PDCP定时器。
可见,在场景二中,即使在一个第一预设时长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依次连续接收到的两个数据包的序号不连续,也不会立即开启PDCP定时器,只有在获取到第一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全部数据包分别对应的序号,并将数据包的序号按照大小进行依次排序形成序列,检测到序列中存在前后两个序号不连续的情况时,才会开启PDCP定时器。因此,相比于场景一,场景二可以避免在第一预设时长内,频繁开启PDCP定时器,从而可以降低数据接收设备的运行负担,降低耗电量。
另外,在场景二中,即使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依次连续接收到的两个数据包的序号不连续,但若在该第一预设时长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成功接收到序号在上述两个不连续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则可以不开启PDCP定时器。因此,针对上述场景,相比于场景一,场景二可以不开启PDCP定时器,从而可以降低数据接收设备的运行负担,降低耗电量。
而在场景一中,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检测到依次连续接收到的两个数据包的序号不连续,则可以立即开启PDCP定时器,相比于场景二中需要在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才开启PDCP定时器,可以提高重传响应速率,降低时延。
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开启PDCP定时器后,可以在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完成序号在未连续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后,关闭PDCP定时器。具体说明如下。
对于场景一,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开启PDCP定时器后,可以在完成序号在第i+1个数据包的序号和第i个数据包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后,关闭PDCP定时器。
对于场景二,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开启PDCP定时器后,可以在完成序号在所述第一数据包的序号和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后,关闭PDCP定时器。
另一方面,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开启PDCP定时器后,可以在PDCP定时器超时后,关闭PDCP定时器,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见,若PDCP定时器超时,则说明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存在不连续的情况,需要针对丢失的数据包进行重传操作。
因此,在数据包丢失场景中,可以通过判断PDCP定时器是否超时,来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二、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的场景。
在该场景中,可以通过判断业务的QoS需求是否发生变更,来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考虑到业务的QoS需求可能发生变更,因此,可以基于业务变更后的QoS需求修改无线承载的QoS的相关参数,如RLC重传配置信息,从而可以改变RLC层对数据包的处理速度,使得RLC层的处理可以满足业务变更后的QoS需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可以通过算法来确定业务的QoS需求是否变更。具体实现时,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至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业务的QoS需求是否变更。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所述业务的第三数据包携带的第一QoS需求和所述业务的第四数据包的第二QoS需求不同,则确定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时间先于接收到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时间。
应理解的是,第三数据包和第四数据包为同一业务的不同数据包。
PDCP实体的高SDAP(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业务数据适配协议)实体的层包会携带来自核心网的IP数据包,IP数据包进一步携带有QoS需求。如果PDCP实体解析发现数据包所携带的QoS需求和在该数据包之前接收到的属于同一业务的数据包所携带的QoS需求不同,则说明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具体实现时,第三数据包和第四数据包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两种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一、第三数据包和第四数据包的数量均为1。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三数据包和第四数据包可以为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第k个数据包和第k+1个数据包,k为正整数。也就是说,第三数据包和第四数据包可以为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先后依次连续接收到的两个数据包。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检测到当前接收到的一个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与上次接收到的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不同时,即可确定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表现形式二、第四数据包的数量为n,n为大于1的整数。
应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数据包可以为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接收到n个第四数据包之前接收到的任一数据包。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可以只有在第二预设时长内,发现n个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均与之前接收到的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不同,才确定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如50毫秒,对此不作限定。
为方便理解,以n为2进行举例说明。
假设在一个第二预设时长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3个数据包,按照接收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数据包a、数据包b和数据包c,则可以视数据包a为第三数据包,数据包b和数据包c为第四数据包。其中,数据包a携带的QoS需求为QoS需求1、数据包b携带的QoS需求为QoS需求2、数据包c携带的QoS需求为QoS需求1。虽然数据包b携带的QoS需求与数据包a携带的QoS需求不同,但数据包c携带的QoS需求与数据包a携带的QoS需求相同,因此,不满足2个第四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与第三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不同,从而不能确定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假设在另一个第二预设时长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3个数据包,按照接收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数据包d、数据包e和数据包f,则可以视数据包d为第三数据包,数据包e和数据包f为第四数据包。其中,数据包d携带的QoS需求为QoS需求1、数据包e携带的QoS需求为QoS需求2、数据包f携带的QoS需求为QoS需求3,满足2个第四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与第三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不同,从而可以确定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可见,相比于表现形式一,表现形式二可以避免因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反复变更(即在业务数据传输过程中,QoS需求发生变化,但最终恢复至初始QoS需求)导致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频繁发送控制消息,以调整重传操作,从而可以减少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间的信令交互,提高资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相比于表现形式二,表现形式一可以实时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携带的QoS需求来发送控制消息,以调整重传操作,可以使得重传调整操作更符合实际需求,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综上可知,在本步骤中,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具体可以通过判断PDCP定时器是否超时,或者,判断业务的QoS需求是否发生变更来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具体实现时,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的PDCP定时器超时;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发生变更。
所述触发条件不成立包括: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的PDCP定时器未超时,且业务的服务质量QoS需求未发生变更。
若触发条件成立,则执行步骤202;若触发条件不成立,则可以不作处理,结束流程,但不仅限于此。
步骤202、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
具体实现时,重传调整操作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调整重传操作的类型;调整重传操作的配置信息,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步骤中,控制消息的表现形式与成立的触发条件对应。以下对触发条件成立的不同场景进行说明。
场景一、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PDCP定时器超时;
在该场景中,所述控制消息为:
发送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重传的PDCP状态报告;或者,
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触发消息。
可见,在场景一中,重传调整操作表现为调整重传操作的类型。也就是说,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直接通过发送控制消息,调整重传操作类型。
具体地,在PDCP定时器超时后,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通过直接向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实体发送PDCP状态报告,触发数据发送设备进行PDCP重传。应理解的是,PDCP重传是指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层再次向RLC层发送丢失的数据包,触发底层重传数据包,而不用等待MAC层的HARQ重传、RLC重传和RLC重建多级重传,从而可以降低重传时延,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或者,在PDCP定时器超时后,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通过向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层发送触发消息(或称为跨层优化消息、跨层控制消息),用于触发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层立即向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层发送RLC状态报告,从而触发RLC的重传,而不用等待MAC层的HARQ重传,以及BSR上报周期进行资源申请,从而可以降低重传时延,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为方便理解,以如图3所示的双连接网络架构的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对控制消息表现为PDCP状态报告的场景进行说明。在图3中,主基站为gNB,辅基站为eLTE eNB,数据接收设备为车辆(Vehicle),PHY可以解释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标识数据的流向。
数据传输的过程为:NGC(NG Core,新空口核心网)将车辆所需数据通过NG-U接口传输给gNB的PDCP层,PDCP层将数据进行分段,一部分数据传输给下层的RLC,即gNB的RLC层,另一部分数据通过Xn接口传输给eLTE eNB的RLC层。通过两条链路将业务的书包传输到车辆的PDCP层,进行排序。
两条链路RLC层向统一的PDCP层递交乱序的数据,由于链路质量的问题,可能会出现由于某数据包未传输成功,PDCP无法向应用层递交按序排列的数据包,而一直等待丢失数据包传输,最终导致极大时延。利用现有的重传机制,车辆的RLC层会等待BSR上报周期进行资源申请,然后再发送RLC状态报告,最终触发数据发送设备的RLC重传,导致重传时延较高。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在gNB的PDCP层设计重传机制,并通过车辆的PDCP层的PDCP定时器实现对gNB的PDCP重传控制,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需要说明的是,下述步骤的执行主体均为车辆的PDCP层):
步骤401、接收任一链路的RLC层递交的带有序号的数据包。
步骤402、判断接收到的第i+1个数据包的序号和接收到的第i个数据包的序号是否连续。若不连续,则执行步骤403;若连续,则执行步骤404。
步骤403、开启PDCP定时器。等待接收符合顺序的数据包进行排序,进而传输给上层。其中,PDCP定时器的定时时长TPDCP=Xn接口平均时延+RLC自动重传最大时延+MAC层HARQ最大时延+Uu接口传输平均时延。
步骤404、不开启PDCP定时器。
步骤405、判断在TPDCP内,是否接收到序号在第i+1个数据包的序号和第i个数据包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
若否,则执行步骤406;若是,则执行步骤407。
步骤406、判断PDCP定时器是否超时。若是,则说明在PDCP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内,未接收到所需顺序的数据包,执行步骤408;若否,则执行步骤405。
步骤407、关闭PDCP定时器。
步骤408、关闭PDCP定时器,并向gNB发送PDCP状态报告,请求数据重发,并重启PDCP定时器,以进行数据接收。
应理解的是,若重启定时器后,在PDCP定时器超时前仍未接收到缺失的数据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重复执行步骤408,直到成功接收到缺失的数据包。
另外,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在执行步骤408的同时,可以将完成排序的序号连续的数据包传输给上层。
示例说明如下。
如图5所示,仍以双连接网络架构的下行数据的传输为例,假设分流策略是主基站发送序号1至序号4、序号7至序号10以及序号13至序号16对应的数据包;辅基站发送序号5和序号6、序号10和序号12以及序号17和序号19对应的数据包。
在双连接网络架构下,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可以接收来自两个链路RLC层中任一RLC层递交的数据包。
如图6所示,假设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首先接收到主基站所在链路的RLC层递交来的序号1至序号4对应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是按序且连续的,因此PDCP将这些数据包处理后递交给上层。
之后,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期待收到的下一个数据包的序号应是5,但因为路径传输时延不同等原因,主基站所在的链路可能传输速度更快,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实际收到了序号7对应的数据包,序号4和序号7不连续,满足PDCP定时器开启条件,则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开启PDCP定时器。
在PDCP定时器未超时前,若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又接收到了辅基站所在链路的RLC层递交来的序号5和序号6对应的数据包,即完成了序号在序号4和序号7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满足PDCP定时器关闭条件,则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关闭启PDCP定时器,并将定时器运行期间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序号的大小从小到大依次进行排序,以及将完成排序的数据包递交给上层。
随后,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依次接收到主辅基站所在链路的RLC层递交来的序号8至序号10对应的数据包,辅基站所在链路的RLC层递交来的序号11和序号12对应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是按序且连续的,因此PDCP将这些数据包处理后递交给上层。
之后,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期待收到的下一个数据包的序号应是13,但因为路径传输时延不同等原因,辅主基站所在的链路可能传输速度更快,故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实际收到了序号17和序号18对应的数据包,序号12和序号17不连续,满足PDCP定时器开启条件,则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开启PDCP定时器。
在PDCP定时器正常运行期间,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主基站所在链路的RLC层递交来的序号13至序号15对应的数据包,但序号16对应的数据包一直未接收到,直至PDCP定时器超时,说明在PDCP定时器正常运行期间,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未完成序号在序号12和序号17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因此,在PDCP定时器超时后,可以认定序号16对应的数据包已丢失,则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可以向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实体发送PDCP状态报告,请求重传发送序号16对应的数据包,同时,可以将序号13至序号15对应的数据包按序递交给上层。
场景二、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在该场景中,所述控制消息为: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的指示消息,用于指示调整RLC重传配置信息。
可见,在场景二中,重传调整操作表现为调整重传操作的配置信息。也就是说,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层可以直接通过发送控制消息,调整RLC重传配置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当数据接收设备接收到来自核心网的针对当前业务的变更后的QoS需求(或称为QoS特征),则可以根据变更后的QoS需求触发指示消息(或称为跨层优化消息、跨层控制消息),指示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层根据指示消息修改RLC重传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RLC重传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RLC定时器的定时时长。
应理解的是,调整后的最大重传次数和RLC定时器的定时时长与变更后的QoS需求对应,从而可以改变RLC层对数据包的处理速度,使得RLC的处理满足变化后的QoS需求,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具体实现时,若所述RLC重传配置信息包括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则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接收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发送的指示消息后,需要将指示消息中携带的指示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转发给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从而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可以修改RLC最大重传次数,进而改变RLC层对数据包的处理速度,使得RLC的处理满足变化后的QoS需求,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若所述RLC重传配置信息包括RLC定时器的定时时长,则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层的RLC定时器在达到上述定时时长后,即可向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层发送RLC状态报告,触发RLC重传,进而改变RLC层对数据包的处理速度,使得RLC的处理满足变化后的QoS需求,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的控制消息,以使数据发送设备基于所述控制消息调整重传操作,从而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
另外,将NR的逻辑功能CU(Centralized Unit,中央单元)-DU(Distributed Unit,分布式单元)分离和URLLC(Ultra Reliable&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低时延高可靠,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中的车联网结合起来,对于双链路传输,利用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定时器实现RLC数据包乱序的重排,保证车辆收到正确顺序的信息,并且由于PDCP定时器有超时的处理步骤,不会导致等待时间过长,即时延过高。
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包可以表现为PDU(Protocol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序号可以表现为SN(sequence number,序列号)。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以下行数据的传输为例进行说明,但对应到上行数据的传输也采用同样的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的多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彼此可以相互结合实现,也可以单独实现,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参见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图之一。如图7所示,数据接收设备700包括:
判断模块701,用于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发送模块702,用于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
可选的,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的PDCP定时器超时;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为:检测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
可选的,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包括:
第一检测结果或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为所述PDCP实体接收到数据包时执行的第一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为周期性执行的第二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
和/或,
所述PDCP定时器的关闭条件包括: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完成序号在未连续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
可选的,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PDCP定时器超时;
所述控制消息为:
发送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重传的PDCP状态报告;或者,
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触发消息。
可选的,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所述控制消息为: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的指示消息,用于指示调整RLC重传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RLC重传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RLC定时器的定时时长。
可选的,数据接收设备700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所述业务的第三数据包携带的第一QoS需求和所述业务的第四数据包的第二QoS需求不同,则确定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时间先于接收到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时间。
数据接收设备700能够实现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以及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图之二。如图8所示,数据接收设备800包括:存储器801、处理器802及存储在存储器801上并可在处理器8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8011,计算机程序8011被处理器802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
可选的,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的PDCP定时器超时;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为:检测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
可选的,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包括:
第一检测结果或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为所述PDCP实体接收到数据包时执行的第一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为周期性执行的第二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
和/或,
所述PDCP定时器的关闭条件包括: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完成序号在未连续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
可选的,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PDCP定时器超时;
所述控制消息为:
发送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重传的PDCP状态报告;或者,
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触发消息。
可选的,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所述控制消息为: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的指示消息,用于指示调整RLC重传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RLC重传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RLC定时器的定时时长。
可选的,计算机程序8011被处理器802执行时还可以实现如下步骤:
若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所述业务的第三数据包携带的第一QoS需求和所述业务的第四数据包的第二QoS需求不同,则确定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时间先于接收到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时间。
数据接收设备800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接收设备的数据包汇聚协议PDCP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的PDCP定时器超时;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为:检测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包括:
第一检测结果或第二检测结果指示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为所述PDCP实体接收到数据包时执行的第一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所述第二检测结果为周期性执行的第二检测操作得到的检测结果;
和/或,
所述PDCP定时器的关闭条件包括: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完成序号在未连续的序号之间的全部数据包的接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PDCP定时器超时;
所述控制消息为:
发送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重传的PDCP状态报告;或者,
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触发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所述控制消息为: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的指示消息,用于指示调整RLC重传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重传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RLC定时器的定时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所述业务的第三数据包携带的第一QoS需求和所述业务的第四数据包的第二QoS需求不同,则确定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时间先于接收到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时间。
8.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触发条件是否成立;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触发条件成立时,发送控制消息,所述控制消息用于控制重传调整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的PDCP定时器超时;
业务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为:检测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未连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PDCP定时器的开启条件包括: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检测到序列中存在序号未连续的第一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
其中,所述序列为:将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接收到的全部数据包的序号按照大小依次排序后形成的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PDCP定时器超时;
所述控制消息为:
发送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发送设备的PDCP重传的PDCP状态报告;或者,
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触发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成立包括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所述控制消息为:发送到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的指示消息,用于指示调整RLC重传配置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RLC重传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数据发送设备的RLC实体的最大重传次数;用于触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RLC实体发送RLC状态报告的RLC定时器的定时时长。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的所述业务的第三数据包携带的第一QoS需求和所述业务的第四数据包的第二QoS需求不同,则确定所述业务的QoS需求发生变更;
其中,所述数据接收设备的PDCP实体接收到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时间先于接收到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时间。
15.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85841.6A CN110730467A (zh) | 2018-07-17 | 2018-07-17 |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85841.6A CN110730467A (zh) | 2018-07-17 | 2018-07-17 |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30467A true CN110730467A (zh) | 2020-01-24 |
Family
ID=69217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85841.6A Pending CN110730467A (zh) | 2018-07-17 | 2018-07-17 |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3046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2881A1 (en) * | 2021-12-10 | 2023-06-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lossless transmission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97660A (zh) * | 2009-08-14 | 2011-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避免上行数据丢失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312441A (zh) * | 2012-03-15 | 2013-09-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
CN103716114A (zh) * | 2012-09-28 | 2014-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业务中参数设置方法、终端和基站 |
CN105027667A (zh) * | 2014-01-29 | 2015-1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双连接模式下的状态反馈方法及设备 |
US20160286412A1 (en) * | 2013-10-29 | 2016-09-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using plurality of carrier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8282292A (zh) * | 2017-01-06 | 2018-07-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
-
2018
- 2018-07-17 CN CN201810785841.6A patent/CN11073046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97660A (zh) * | 2009-08-14 | 2011-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避免上行数据丢失的方法及装置 |
CN103312441A (zh) * | 2012-03-15 | 2013-09-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包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 |
CN103716114A (zh) * | 2012-09-28 | 2014-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业务中参数设置方法、终端和基站 |
US20160286412A1 (en) * | 2013-10-29 | 2016-09-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using plurality of carrier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5027667A (zh) * | 2014-01-29 | 2015-1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双连接模式下的状态反馈方法及设备 |
CN108282292A (zh) * | 2017-01-06 | 2018-07-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OPPO等: "R2-1807237 "Corrections on Delivering Data with Complete Message"", 《3GPP TSG-RAN2 MEETING #102 R2-1807237》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02881A1 (en) * | 2021-12-10 | 2023-06-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lossless transmission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21663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alizing data transmission | |
JP4968858B2 (ja) | 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データ再転送方法 | |
EP3039900B1 (en) | Methods for re-order pdcp packets | |
KR101387475B1 (ko) | 복수의 네트워크 엔터티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 |
EP3397007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interruption time of data transfer on handov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KR100600607B1 (ko) | 무선 휴대 인터넷 시스템에서 arq 제어 장치 및 제어방법 | |
US11477715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 |
KR101081039B1 (ko) | 다중 반송파 내의 재전송 요청 지연 | |
AU2003276747A1 (en) | Method for moving a receive window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
JP2015512583A (ja) |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内でtcpプロトコルにより引き起こされたバックオフを緩和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 |
WO2010130135A1 (zh) |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中跨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 |
US20160366008A1 (en)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9198106B2 (en) | Radio bearer dependent forwarding for handover | |
TW202226879A (zh) | 降低多分支傳輸中封包延遲的方法和裝置 | |
EP2168261B1 (en) | Method for enhancing of controlling radio resources,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tatus report, and recei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630568B2 (en)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imestamp rewriting | |
CN103905143B (zh) | 一种上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 |
CN110730467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接收设备 | |
KR100969765B1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1955027A (zh) | 控制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据接收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 |
KR20100008233A (ko) | 서비스 품질 파라미터 설정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