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27133A -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27133A
CN110727133A CN201910938259.3A CN201910938259A CN110727133A CN 110727133 A CN110727133 A CN 110727133A CN 201910938259 A CN201910938259 A CN 201910938259A CN 110727133 A CN110727133 A CN 110727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protective layer
detection
guid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82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文龙
周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zhou Fum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382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271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27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2713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10Image acquisition
    • G06V10/12Details of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G06V10/14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 performing the acquisition or on the 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 G06V10/147Details of sensors, e.g. sensor len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41Sensing with light passing through the fing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包括保护层、显示屏、导光单元和光源。显示屏位于保护层的下方,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部分连接端子部并向外弯折延伸至背光模组下方。导光单元的输出端位于非透明区域下方,输入端相较于输出端远离非透明区域。光源用于发射检测光束至导光单元的输入端,检测光束从输入端进入导光单元内部并从输出端出射,从输出端出射的检测光束能够从非透明区域穿出保护层投射到位于保护层的上方的外部对象上;柔性电路板具有开口,开口正对端子部的至少部分,导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柔性电路板的开口内。本发明具有较好的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效果。

Description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电子产品,用户要求具有更多功能和时尚外观。目前,手机的发展趋势是具有较高的屏占比同时具有前置摄像头自拍和人脸识别等功能。而随着光学检测装置支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需要设置的元件数量也越来越多,需要占据一部分光学检测装置正面的显示区域的位置,影响美观和用户体验。
近来,为了实现全面屏或接近全面屏效果,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也就是将生物特征光源放在显示屏的下方,通过显示屏发送或发射检测光束实现生物特征检测。然而对于非自发光类型的显示屏,例如液晶显示屏,通常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对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所需的成像光束的透过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能够用于屏下生物特征检测的光学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包括:保护层,具有透明区域和位于透明区域周围的非透明区域;显示屏,位于所述保护层的下方,其包括邻近保护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和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下基板具有超出所述上基板和液晶层的端子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部分连接所述端子部并向外弯折延伸至所述背光模组下方;导光单元,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出端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下方,所述输入端相较于所述输出端远离所述非透明区域;和光源,邻近所述输入端设置,所述光源用于发射检测光束至所述导光单元的输入端,所述检测光束从输入端进入所述导光单元内部并从所述输出端出射,从所述输出端出射的检测光束能够从非透明区域穿出所述保护层投射到位于所述保护层的上方的外部对象上;所述柔性电路板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正对所述端子部的至少部分,所述导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开口内。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开口内,所述保护层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检测光束被所述导光单元从距离所述下表面对应非透明区域部分较远处引导至距离所述下表面对应非透明区域部分较近的位置,并透过所述保护层到达位于保护层上方的外部对象。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具有出射所述检测光束的出光面,所述输入端在垂直于保护层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的下方,或者,所述输入端在垂直于保护层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的内部。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具有供所述检测光束进入的输入面,所述输入面正对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所述输入面面向所述显示屏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背向所述显示屏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相对所述显示屏的底面倾斜设置、或者所述输入面和所述显示屏的底面垂直设置,所述输出端具有供所述检测光束出射的输出面,所述输出面和所述保护层的上表面平行、倾斜、或垂直。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至少部分位于非透明区域的下方,或者所述光源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区域的下方。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包括或为光纤,所述光纤用于传输所述检测光束。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具有中空的腔体,所述检测光束在所述腔体内部传输,所述导光单元的腔体内壁涂覆反射光学涂层,所述反射光学涂层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和/或,所述导光单元包括实心的导光基材,所述检测光束在所述导光基材传输,所述导光基材外表面涂覆反光材料涂层,所述反光材料涂层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包括或为近红外光。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下方,所述接收单元能够透过所述显示屏和保护层接收外部对象返回的检测光束,并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以获取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汽车、智能家居设备、安防设备、门禁设备、智能机器人,或上述之组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导光单元的引导,检测光束不必透过所述显示屏就能够到达保护层的外部或外表面,从而有效避免显示屏对所述检测光束的传输损耗。本发明导光单元、显示屏和光学检测装置具有较好的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效果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光学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光学检测装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导光单元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变更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变更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变更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导光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9-图11是导光单元的变更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应当理解,当基板、框架、片、层或图案被称为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下”时,它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层。为了清楚的目的,可以夸大、省略或者示意性地表示说明书附图中的每一个层的厚度和大小。此外,附图中元件的大小并非完全反映实际大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进一步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以便能够充分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即使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结构、组元等,也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之重点。
请参阅图1,是本发明光学检测装置1的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2,是图1中光学检测装置1沿I-I线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包括显示装置10、光源16、导光单元17,所述光源16用于发射检测光束101到外部对象1000,所述导光单元17用于引导所述检测光束101。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还包括接收单元19,所述接收单元19用于透过至少部分的显示装置10接收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并转换为电信号。某些实施例中,例如但不限于,所述返回的检测光束101是外部对象1000反射和/或透射的形成。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保护层12和位于保护层12下方的显示屏11。所述保护层12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未标号)和下表面(未标号),所述显示屏11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下方,所述光源16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下方。所述导光单元17的至少部分位于所上表面的下方。所述光源16发射检测光束101,所述检测光束101能够被所述导光单元17从距离所述下表面较远处引导至距离所述下表面较近的位置。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包括透明区域120和位于透明区域周围的非透明区域110。所述透明区域120用于透射可见光和检测光束101。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用于遮挡可见光和透射检测光束101。所述显示屏11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所述透明区域120出射到光学检测装置1的外部,从而实现图像显示。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用于遮挡所述显示屏11发出的可见光束以及环境光中的可见光束,从而,使得用户在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看不到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内部的元件。
示例性的,所述保护层12可以包括透明材料,例如但不限于,透明玻璃、透明聚合物材料、其他任意透明材料等。所述保护层12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所述保护层12大致为具有预定长度、宽度、厚度的薄板。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的边角可以为圆形。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所述上表面面向所述保护层12的上方,所述下表面面向所述保护层12的下方。
可选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包括光学膜层118和透明基材(未标示)。所述透明基材为所保护层12的主体部分,所述光学膜层118对应所述保护层12的非透明区域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材的下表面上。所述光学膜层118用于阻挡可见光并透射所述检测光束101。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101可以为波长范围750~2000nm(纳米)的近红外光。例如但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101为波长范围800~1200nm的近红外光。从而,所述光学膜层118的下表面为所述保护层12的非透明区域的下表面,所述光学膜层118定义了所述保护层12的非透明区域所在位置。所述光学膜层118对所述检测光束101的透过率可以大于50%、55%、60%、65%、70%、75%、80%、85%、或90%。当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对所述检测光束101的透过率越大时,所述检测光束101在穿透所述保护层11之后的强度越大。
另外,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对可见光束进行遮挡是指: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对可见光束的透过率小于10%、5%、或1%,甚至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对可见光束的透过率为0。当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对所述可见光束的透过率越小时,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对所述可见光束的遮挡越多。当然,可变更地,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对可见光束的透过率也并不局限于小于10%,只要从所述保护层11的外部透过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看不到内部元件即可。所述非透明区域110例如但不局限为通过吸收和/或反射所述可见光束,从而实现遮挡所述可见光束。示例性的,所述光学膜层118可以为红外油墨。
通常,定义所述显示屏11显示图像的区域为显示区(未标示),而所述显示区周围无法显示图像的区域为非显示区(未标示)。所述透明区域120正对所述显示区,且所述透明区域120在所述显示区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之中或与所述显示区完全重合。所述非透明区域110覆盖所述非显示区,且沿着背离所述显示区的方向超出所述非显示区。即,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的面积大于所述非显示区的面积。当用户使用光学检测装置1时,用户在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的正面实际能看到的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120大小相同。所述非透明区域1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述透明区域1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包括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的上表面和所述透明区域120的上表面。所述保护层12的下表面包括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的下表面和所述透明区域120的下表面。
所述显示屏11包括位于所述保护层12下方的显示面板111、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11下方的背光模组112,所述显示面板11能够用于图像显示,并能够给用户提供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人机交互界面。所述背光模组112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111提供用于图像显示的可见光的背光光束。所述显示面板111包括多个通过灰阶电压控制所述背光光束透过的像素单元以及其他光学和电子元件。当所述背光光束能够透过所述显示面板111并进一步透出所述保护层12被用户的眼睛看到,所述显示面板111实现图像显示。例如但不限于,所述显示屏11为液晶显示屏。所述显示面板111为液晶显示面板。可选的,带有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信息的检测光束101能够透过所述显示面板111和背光模组112到达位于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方的接收单元19。可选的,所述带有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信息的检测光束101包括但不限于外部对象1000反射和/或透射的检测光束101。
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11包括相对的下基板和上基板、以及位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上基板邻近所述保护层12。所述下基板相对所述上基板和液晶层的超出部分为端子部1121。所述保护层12覆盖所述显示面板111。所述端子部1121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的下方。所述保护层12和所述端子部1121之间形成间隔,所述间隔距离在图2中上下方向大约为0.3mm(毫米)或0.25~0.4mm。
所述下基板又称为阵列基板,其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TFT)构成的薄膜晶体管阵列、以及多行扫描线(gate line)和多列数据线(data line)。所述上基板又称为滤光片基板或彩膜基板,其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列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滤光片。
可选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11进一步包括柔性电路板14。所述柔性电路板14的一端连接板所述端子部1121的边缘,另一端弯曲延伸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显示屏11进一步包括芯片13,所述13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4的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下方的弯曲延伸部分。可变更地,所述芯片13还可以位于所述端子部1121上。所述芯片13可以用于所述显示面板111的图像显示控制和/或触摸控制。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所述光源16位于所述保护层12的下表面的下方,所述光源16在垂直于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11在该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的下方,或者,所述光源16在垂直于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11在该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内部。与此同时,所述光源16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110的下方,或,所述光源16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透明区域120的下方。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光单元17包括输入端171和输出端172,所述光源16具有出射所述检测光束的出光面(未标示)。所述输入端171邻近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设置,所述输入端171在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11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的下方,或者,所述输入端171在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11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的内部。可选的,所述输入端171相较于所述输出端172远离所述非透明区域110。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输入端171用于导入所述检测光束101。所述输出端172邻近所述保护层12的非透明区域110的下方,所述输出端172用于导出所述检测光束101,所述检测光束101从所述输出端172导出后至少部分地从所述非透明区域110透过所述保护层12到达位于所述保护层12的上方的外部对象1000。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输入端171具有供所述检测光束101进入的输入面174,所述输入面174正对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面174背对所述显示面11的底面,与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大致平行。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例如但不限于,所述输入面174可以面向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174可以背向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174可以相对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倾斜设置、或者所述输入面174可以和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垂直设置。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输出端172具有供所述检测光束101出射的输出面175,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面175朝向透明区域120方向与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倾斜设置。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面175朝向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且和所述上表面相对平行设置;或者所述输出面175朝向透明区域120所在方向且相对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倾斜设置;或者所述输出面175相对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垂直设置,且所述输出面175朝向所述显示屏11所在位置。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具有发出所述检测光束的出光面,所述导光单元17具有供所述检测光束出射的输出面175,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在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输出面175在所述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的下方。从而,所述导光单元17能够将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1从较下方的位置引导至较上方的位置,例如但不限于,引导至所述保护层12的非透明区域110的下表面附近。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距离所述非透明区域的下表面较远,所述导光单元17的输出面175距离所述非透明区域的下表面较近,所述检测光束101能够被所述导光单元17从距离非透明区域较远处引导至距离非透明区域较近的位置。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面175可以和所述保护层12的下表面贴合设置,即输出面175和保护层12的下表面之间没有空气;或者,所述输出面175和所述保护层12的下表面之间间隔空气设置。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可以为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的最外面。在一些包括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的电子产品中,例如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可以为电子产品的最外面。也就是说,用户的至少部分肢体或皮肤能够直接接触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例如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外部对象1000可以为手指,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能够采集指纹光学图像,检测手指的指纹特征。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面17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和/或,所述输出面17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17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和/或,所述输出端17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和/或,所述光源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出光面正对所述输入面174。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面174的面积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的面积大小。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能够在非透明区域110透射检测光束101到外部对象1000上,并在透明区域120透射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能够在非透明区域110透射检测光束101到外部对象1000上,并在非透明区域110透射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能够在透明区域120透射检测光束101到外部对象1000上,并在非透明区域110透射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2能够在透明区域120透射检测光束101到外部对象1000上,并在非透明区域110透射外部对象返回的成像光束102。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的输出端172部分位于所述保护层12对应的非透明区域110的内部,所述检测光束101透过至少部分的保护层12出射到保护层12的上方。
以指纹检测为例,所述外部对象1000为手指。所述保护层12的外表面具有供用户指纹检测时手指接近或接触的触摸区域。所述触摸区域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保护层12的透明区域120。用户在进行指纹检测时,可以将手指放在所述触摸区域上。所述检测光束101透过保护层12到达外部对象1000。外部对象1000返回所述检测光束101并以此透过所述保护层12和显示屏11到达所述接收单元19,所述接收单元19接收所述检测光束101并转换为对应指纹图像信息的电信号。通过接收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所述接收单元19能够用于采集外部对象1000的指纹特征信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包括外部对象1000反射和/或透射的检测光束101。所述透射包括检测光束101进入到外部对象1000内部后被外部对象1000透射出来。
由于手指的脊(ridge)和谷(valley)在接触触摸区域时与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距离不同。从手指进入保护层117时,对应所述脊和谷的不同区域,检测光束101的折射率或反射率也不相同,因此来自脊和谷的不同的检测光束101到达所述接收单元19时具有不同的光强(可以认为光束的亮度不同)。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通过采集手指返回的检测光束101从而获取的指纹图像数据带有手指的脊和谷的信息,进一步通过和预存的指纹数据比对验证后,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能够实现屏内或屏下的指纹检测和识别。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区域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区域120、部分位于所述的非透明区域110。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摸区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110。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可以包括用于发射光束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例如但不限于LED(light emitting diode)、LD(laser diode)、VCSEL(vertical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Mini-LED、Micro-LED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LED、LD、VCSEL、Mini-LED、Micro-LED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发光阵列。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的底面和所述柔性电路板14弯折延伸到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表面的部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例如但不限于粘接、卡扣、螺栓等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光源16的发光面或出光面正对所述导光单元的输入面174。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和固定在一个中框上,所述中框收纳所述显示屏11,其包括底部和侧部。所述光源16通过卡扣、粘接、焊接、螺栓等方式和所述中框连接。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包括发光单元和设置在发光单元上方的光学组件层,所述光学组件层包括微透镜阵列、单一透镜或透镜组,所述发光单元发射检测光束101,所述检测光束101透过所述光学层进入所述导光单元17。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包括发光单元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14,或所述电路板连接显示屏11的其他电路。所述电路板用于为所述发光单元提供发光所需的电流和电压。
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的发射检测光束101的出光面是图2中向上方向,可以认为所述检测光束101的出光面是面向所述保护层12,或者也面向所述背光模组112的底面。此时所述输入面174是背向所述保护层12。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可以背向所述保护层12或显示屏11,或垂直于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或相对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具有倾斜的角度。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面174面向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174背向所述显示屏10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174和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呈角度倾斜、或者所述输入面174和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垂直。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172在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12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的下方;或所述输入端172在垂直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12在该平面内的投影内。所述输入面174面向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表面、或者所述输入面174背向所述背光模组112下表面、或者所述输入面174与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表面相对倾斜设置、或者所述输入面174与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表面相对垂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端172位于所述保护层12的下方,对应其非透明区域110。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端172可以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保护层12和端子部1121之间的间隔。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路板14具有开口,所述输出端17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4的开口中。
由于所述显示面板111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12上方,所述输入端171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方,所述输出端172邻近所述保护层12的下表面设置。所述输出端172和所述显示面板111基本位于同一层。因此,竖直方向上看,所述输出端172位于所述输入端171上方。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输入面174正对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设置,所以所述输入端171邻近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12下方。所述输出端172邻近所述端子部1121设置在所述保护层12下方。所述导光单元17还包括连接所述输入端171和输出端172的连接部173。所述连接部173具有弯折延伸结构。所述连接部173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171,另一端连接所述输出端172。
因此所述检测光束101在所述背光模组112下方被所述光源16发射出来,经过所述导光单元17引导后在所述保护层12下方出射。从所述输出端172导出后,所述检测光束101至少透过所述保护层117后到达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或外部,进而能够到达外部对象1000。
所述检测光束101在输出端172处透过所述保护层12到达外部或上表面的透过率为第一透过率。所述检测光束101在输入端171处透过所述显示屏11、保护层12到达保护层12的外部或上表面的透过率为第二透过率。由于背光模组112内设有多层光学膜材,所述显示面板111设有多个薄膜晶体管和多条线路,显示屏11对检测光束101的透过具有较大阻碍。显然第一透过率大于第二透过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导光单元17的引导,所述检测光束101不必透过所述背光模组112和显示面板111即可到达所述保护层12的外部或上表面,有效避免了背光模组112和显示面板111对所述检测光束101的传输损耗。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为软性或可绕性光学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导光单元17为硬性光学材料通过注塑制成,或者所述导光单元17为软性和硬性材料结合形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101可以作为主动投射光束经由所述保护层117到达到外部对象1000上。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能够透过所述保护层12和显示屏11后到达接收单元19。所述接收单元19接收所述检测光束101并可用于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检测,包括但不限于将接收到的检测光束101转换为带有对应生物特征信息的图像数据,以及生成对应的生物特征图像。所述图像数据可以是可见光图像(例如RGB彩色图像数据)或者是不可见光图像数据(例如红外光或近红外光图像数据)。本申请中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101可以是可见光或不可见光。所述不可见光包括近红外光或红外光。
本申请中,所述生物特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虹膜、脸部、掌纹、毛细血管、心率、脉搏、体温等。通过检测和识别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信息,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可以用于外部对象1000的图像生成、活体检测、身份验证、作为医疗器械辅助等。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还可以通过结构光(structuredlight)或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等光学检测原理和方式获取外部对象1000的二维信息和/或深度信息,进而获得外部对象1000的二维和/或三维的生物特征信息、二维和/或三维的坐标信息、二维和/或三维的图像信息。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19可以对应所述透明区域120或非透明区域110设置在所述显示屏11下方。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19还可以邻近所述端子部1121设置,所述接收单元19能够至少透过所述保护层12接收检测光束101。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19或光源16可以省略或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11外部。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4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12下方的延伸部分的下表面上,或者所述光源16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12的下表面。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171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4的弯折延伸部分下方,或者所述输入端171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12下方。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171和/或输出端172可以至少部分地设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4的旁侧。
尽管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光源16和导光单元17的结构和位置关系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定,只要导光单元17能够将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1传递到所述保护层12的非透明区域110的下方,使得检测光束101能够直接从非透明区域110进入所述保护层12,所述光源16和导光单元17可以为任意结构和设置,均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
根据光路可逆性,本发明上述或其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和接收单元19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当提及光源16时其可以为接收单元19,且同时接收单元19可以为光源16。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的“上方”、“下方”等方位描述用语仅为了方便理解,并非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在不同视图或方向观看时上述“上方”、“下方”等方位描述可以不同,但不影响本发明创造的本质精神。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11还包括铁框,所述铁框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12下方。所述铁框可以用来保护所述背光模组112。所述柔性电路板14弯折延伸位于所述铁框下方。所述光源16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14位于铁框下方的部分的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显示屏11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12下方。所述中框可以用来支撑所述背光模组112或显示面板11、或其他部件。所述中框还可以通过粘接、螺栓、卡扣等方式与所述保护层12固定连接。所述输出端172可以设置位于所述保护层117下方,以及所述显示屏11和中框之间的空隙内。所述接收单元19可以和铁框或中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胶水、双面胶、粘接、螺栓、卡扣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接收单元19还可以与印刷电路板(PCB)或柔性电路板(FPC)连接。所述接收单元19还可以包括或连接到一个处理器电路,所述处理器电路可以用于处理所述接收单元19接收到的带有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信息的图像数据。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和所述保护层12和/或显示屏11的中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胶水、双面胶、粘接、螺栓、卡扣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14弯折延伸位于所述中框上方或下方。所述中框具有对应所述光源16的开孔,所述光源16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中框的开孔内。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可以和所述背光模组112、端子部1121或所述柔性电路板14中的一个或多个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3,是图2所示导光单元17的不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导光单元17a和17b。
所述导光单元17a大致具有柱形结构,其包括位于柱形结构一端的输入端171、位于柱形结构另一端的输出端172、以及连接所述输入端171和输出端172的连接部173。所述检测光束101能够在输入端171进入导光单元17a并在输出端172出射。所述连接部173连接所述输入端171和输出端172。所述输入端271包括供所述检测光束101导入的输入面274,所述输出端272包括供所述检测光束101导出的输出面175。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正对所述输入面174。所述输入面174的面积可以和所述光源26的出光面的面积大小相匹配。例如但不限于,所述输入面174的面积大小和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面积大小基本相等。所述输入面174大致为矩形平面,所述输入端171的侧面大致为直角梯形。所述输入端171具有倒置的直角梯台的立体结构,所述直角梯台的底面作为输入面174。所述输出端172位于所述保护层12的下方。所述输出端172位于保护层12的上表面的下方。所述输出端172为包括斜面的柱体结构。所述斜面作为所述输出面175。所述输出面175大致为矩形平面,所述输出面175朝向透明区域120方向,相对所述保护层12倾斜设置。可选的,所述输出面175相对所述保护层12倾斜预定角度设置,所述预定角度可以为0°至90°之间的锐角。
导光单元17b和导光单元17a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导光单元17b的输入端171具有从输入面174向连接部173逐渐变小的横截面。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171和/或输出端172可以具有楔形、锥形、梯台、圆台的立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可以具有中空的腔体,所述检测光束101在所述导光单元17内部直线传输或全反射传输。所述导光单元17的腔体内壁涂覆反射光学涂层,所述反射光学涂层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可以包括实心的导光基材,所述检测光束101在所述导光基材中可以为例如但不限于全反射传输。所述导光基材外表面涂覆反光材料涂层,所述反光材料涂层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101。所述导光基材例如但不限于,玻璃、塑料、树脂等。所述反光材料对所述检测光束101反射率可达大于9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可以同时包括导光基材和中空腔体结构。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为软性或可绕性光学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导光单元17为硬性光学材料通过注塑制成,或者所述导光单元17为软性和硬性材料结合形成。
通过所述导光单元17的引导,所述检测光束101不必透过所述背光模组112和所述显示面板111的就能够到达所述保护层12的外部或上表面,从而有效避免或降低了显示屏11对所述检测光束101的传输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输入端171、输出端172和连接部173是为了方便对所述导光单元17进行描述,不代表实际存在或不存在所述部件或组件。所述导光单元17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分段式连接结构。所述输入面174、输出面175是为了方便对所述导光单元17进行描述,不代表实际存在或不存在对应的部件或组件。所述输入面174、输出面175可以是实体存在的表面,也可以是示意性说明的假想表面。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所述输入端171、输出端172和连接部173可以部分省略或集成在一起。例如但不限于,所述输入端171可以集成在连接部173上;或者所述输出端172集成在连接部173上;或者所述输入端172直接连接所述输出端172,所述连接部173被省略。
可以理解,所述输入端171、输出端172、连接部173的外形、尺寸、大小可以根据光学设计需要调整,并不影响所述导光单元17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面175相对所述保护层12垂直设置或平行设置。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可以具有L型、C型、U型、T型、Z型等。所述输入端171、输出端172位于所述导光单元17两端,所述连接部173位于中段。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面175的部分或全部为凸起和/或凹陷的弧面,或部分或全部为凸起和/或凹陷的球面。此时所述输出面175具有相较于平面更大的面积。所述检测光束101能够从更大面积的输出面175出射到所述保护层117下方,并进一步透过所述保护层12到达外部对象1000。
可选的,所述输出面175包括平面和弧面。此时,所述输出面175的平面部分相对所述保护层217倾斜设置。可选的,所述输入面174可以具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或其他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平面图形。可选的,所述输入端171的侧面可以具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或其他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可选的,所述输入面174可以是凸起或凹陷的表面,或者是具有多个凸起或凹陷结构的表面,例如但不限于为凸起和/或凹陷的球面、半球面、非球面等。可选的,所述输入端171本身为具有凸起或凹陷的表面的结构,例如但不限于为凸起和/或凹陷的球面、半球面、非球面立体结构等。
请参阅图4,光学检测装置1a是图2所示光学检测装置1的变更实施例。为描述方向,元件标号和图2保持一致。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a和光学检测装置1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导光单元17具有L型结构,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垂直所述显示屏11的底面,所述光源16向图4中左的方向发射检测光束101,所述导光单元17的输入端171具有正对光源16的出光面的输入面174。
请参阅图5,光学检测装置1b是图2所示光学检测装置1的变更实施例。为描述方向,元件标号和图2保持一致。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b和光学检测装置1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导光单元17具有L型结构,所述导光单元17的输出端172具有向所述保护层12和柔性电路板14之间的空间横向延伸部分。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端172可以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保护层12和端子部1121之间的间隔中。
请参阅图6,光学检测装置1c是图2所示光学检测装置1的变更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7,是图6所示光学检测装置1c的部分俯视示意图。为描述方向,光学检测装置1c的元件标号和图2保持一致。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c和光学检测装置1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4具有开口141,所述开口141至少对应所述输出端172在所述端子部1121上的投影区域。所述输出端17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开口141中。
由于所述端子部1121和保护层117之间的空间非常有限,所述端子部1121和保护层117之间的空间高度大约为0.3毫米。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端子部1121上对应所述输出端172的部分柔性电路板14开口,使得输出端172和端子部1121之间不再设置有柔性电路板14,从而可以进一步利用所述端子部1121和保护层117之间的空间,所述输出端172的高度可以增大,所述输出端172的尺寸和输出面175的面积大小增大。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柔性电路板线路布局,所述柔性电路板14的开口141可以至少对应所述输出端172在端子部1121上的投影区域。所述检测光束101被所述光源16发射出来,从所述输入端171进入所述导光单元17,并经过输入端171、连接部173和输出端172后从所述输出面175出射。所述检测光束101进一步透过所述保护层12到达外部对象1000上。
请参阅图8,是光学检测装置1c的导光单元17的示意图。所述输入端171具有向下的输入面174,所述输入端171大致具有梯台型结构。所述输出端172从与连接部173结合处向外逐渐横向变大且纵向不变的截面积。所述输出面175相对所述保护层12的上表面倾斜设置。本实施例的输出端172在不改变高度的情形下增大了输出面175的面积,从而本实施例的导光单元17能够将更多的检测光束101导出到保护层12的上表面或外部,或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导出所述检测光束101。
可变更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6具有和所述输入面174相对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的面积大小和所述输入面174的面积大小大致相等。或者,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面积可以大于所述输入面174面积。或者,所述光源16的出光面面积小于所述输入面174面积。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可以包括一条或多条光纤,所述光纤用于传输所述检测光束101。请参阅图9,是所述导光单元17的一个变更实施例的输入面174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所述输入端171包括光纤176和具有V型槽的基底177。所述光纤176设置在V型槽内。例如但不限于,所述光纤176数量为四个,所述四个光纤176在输入面174具有2*2的阵列排布。
请一并参阅图10,是所述导光单元17的一个变更实施例的输出面175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所述输出端172包括光纤176和具有V型槽的基底177,所述光纤176上方还设有用于保护和固定的盖板(未标号)。例如但不限于,所述光纤176数量为四个,所述四个光纤176在输出面175具有4*1的阵列排布。
请参阅图11,所述导光单元17的一个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17可以包括多条光纤176构成的光纤阵列。所述光纤176设置在光纤基板178上,所述光纤基板178具有和所述光纤176对应的开孔,所述光纤176部分设置在所述开孔内。所述基板178可以是硅基板、半导体基板、或聚合物基板。例如但不限于,所述光纤176在所述输入面174或输出面175具有网格状或蜂巢状的阵列排布。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和变更实施例描述了不同情形的光学检测装置和导光单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进行生物特征检测时,为了较小或者消除检测光束透过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时的传输损耗,会采用导光单元将检测光束从背光模组下方引导至保护层下方,进而检测光束透过保护层到达外部对象上。将本发明的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进行拆分、组合、形变、缩放、有限次试验等变更设置,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同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及相应变更设置中关于所述光学检测装置、光源、导光单元结构、原理和设置也可以应用在本发明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由此得到实施例及其替换、变形、组合、拆分、扩展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2,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112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112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反射片113、导光板114、扩散片115和增光片116、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14一侧的背光光源117。所述显示面板111设置在所述增光片116上方。
所述背光光源117用于给所述显示面板111提供图像显示所需的背光光束。所述导光板114包括与所述扩散片115相对的出光面(未标号)和与所述出光面相连的入光面(未标号)。所述背光光源117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所述导光板114用于从所述入光面接收来自背光光源117的背光光束并从所述出光面出射所述背光光束。所述反射片113用于将从所述导光板114底部出射的部分背光光束反射到所述导光板114中。所述扩散片115用于将所述导光板122的出光面出射的背光光束进行均匀发散,所述增光片116用于将来自扩散片115的光束聚拢、增亮后提供到所述显示面板51。所述反射片113、导光板114、扩散片115和增光片116能够透射所述检测光束10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光源117可以为LED,所述LED用于发射可见光的背光光束。
可选的,所述反射片113可以由多层的具有高低不同折射率的介质膜堆叠形成。所述多层的介质膜按照折射率高低交替堆叠,通过调制介质膜的厚度和使用不同折射率材料,使得所述反射片113能够对特定波长或波长范围的内的光束具有较高的平均透过率,而对其他波长范围的光束具有较高的平均反射率和较低的平均透过率。例如但不限于,所述反射片113对于800~1200nm之间的近红外光具有大于90%的平均透过率,而对于其他波长范围的光束的透过率小于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11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图未示),所述处理器能够根据所述接收单元19接收的检测光束101获得外部对象1000的二维信息和/或深度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还预先存储生物特征信息数据,所述处理器能够通过将获得的外部对象1000的二维信息和/或深度信息和预先存储的生物特征信息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实现外部对象二维和/或三维的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例如但不限于:二维和/或三维的指纹检测、脸部检测、虹膜检测、皮下毛细血管检测等。
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101可以包括泛光(FloodLight,泛光指的照射区域较广且照射角度发散的光束)、散斑结构光、编码结构光、调制脉冲信号中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所述接收单元19接收外部对象1000反射和/或透射的检测光束101并获取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信息或图像信息,进而能够检测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信息、和/或对外部对象1000进行图像绘制、和/或检测外部对象1000的空间坐标。例如但不限于:指纹检测,体温检测,心率检测,活体检测等。
上述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外部对象1000透射所述检测光束101和所述检测光束101进入其内部的区域/位置可以是不同的或相同的。
所述接收单元19接收外部对象1000返回的检测光束101,可用于外部对象1000的二维和/或三维的生物特征检测,或外部对象1000的二维和/或三维的图像绘制,或外部对象1000的二维和/三维的空间坐标检测。
上述的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中,外部对象1000可以是手指,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能够进行指纹检测和识别。但是本发明对外部对象1000并不局限,其他的一些变更实施例中,外部对象1000还可以是脸部,手掌,虹膜,血管等,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还可以用于检测外部对象1000的脸部特征,虹膜特征,掌纹,心率,体温等。
通过对外部对象1000的生物特征进行检测和识别,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可用于装置的锁定或解锁,在线支付业务验证,金融系统或公安系统的身份验证,门禁系统的通行验证等多种产品和应用场景。
通过对外部对象1000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图像绘制,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还可应用于拍照、摄像、建模等应用场景。
通过对外部对象1000的空间坐标进行检测,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还可应用于涉及方向、距离、速度等的应用场景。
所述光学检测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汽车,智能家居设备,安防设备,门禁设备,智能机器人,或上述之组件。
综上,本申请光学检测装置通过导光单元对检测光束的引导(即检测光束通过导光单元传输的过程),检测光束不必透过所述显示屏就能够到达保护层的外部或上表面,从而有效避免显示屏对所述检测光束的传输损耗。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例中的光学检测装置的导光单元。本申请的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光学检测装置其变更实施例具有较好的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效果和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或全部,以及对于实施例的部分或全部的变形、替换、变更、拆分、组合、扩展等均应认为被本发明的发明创造思想所涵盖,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实施例”等的任何引用表示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不同位置出现的这种短语并不一定全部指相同的实施例。另外,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特定的特征或结构时,所主张的是,结合这些实施例的其它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或结构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范围内。
本发明说明书中可能出现的“长度”、“宽度”、“上”、“下”、“左”、“右”、“前”、“后”、“背面”、“正面”、“竖直”、“水平”、“顶部”、“底部”、“内部”、“外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种”或“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种或两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不应理解为将发明限制于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护层,具有透明区域和位于透明区域周围的非透明区域;
显示屏,位于所述保护层的下方,其包括邻近保护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和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下基板具有超出所述上基板和液晶层的端子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部分连接所述端子部并向外弯折延伸至所述背光模组下方;
导光单元,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出端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下方,所述输入端相较于所述输出端远离所述非透明区域;和
光源,邻近所述输入端设置,所述光源用于发射检测光束至所述导光单元的输入端,所述检测光束从输入端进入所述导光单元内部并从所述输出端出射,从所述输出端出射的检测光束能够从非透明区域穿出所述保护层投射到位于所述保护层的上方的外部对象上;
所述柔性电路板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正对所述端子部的至少部分,所述导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开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开口内,所述保护层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检测光束被所述导光单元从距离所述下表面对应非透明区域部分较远处引导至距离所述下表面对应非透明区域部分较近的位置,并透过所述保护层到达位于保护层上方的外部对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具有出射所述检测光束的出光面,所述输入端在垂直于保护层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的下方,或者,所述输入端在垂直于保护层的上表面的平面内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具有供所述检测光束进入的输入面,所述输入面正对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所述输入面面向所述显示屏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背向所述显示屏的底面、或者所述输入面相对所述显示屏的底面倾斜设置、或者所述输入面和所述显示屏的底面垂直设置,所述输出端具有供所述检测光束出射的输出面,所述输出面和所述保护层的上表面平行、倾斜、或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至少部分位于非透明区域的下方,或者所述光源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区域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单元包括或为光纤,所述光纤用于传输所述检测光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单元具有中空的腔体,所述检测光束在所述腔体内部传输,所述导光单元的腔体内壁涂覆反射光学涂层,所述反射光学涂层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和/或,所述导光单元包括实心的导光基材,所述检测光束在所述导光基材传输,所述导光基材外表面涂覆反光材料涂层,所述反光材料涂层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光束包括或为近红外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检测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下方,所述接收单元能够透过所述显示屏和保护层接收外部对象返回的检测光束,并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以获取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汽车、智能家居设备、安防设备、门禁设备、智能机器人,或上述之组件。
CN201910938259.3A 2019-09-30 2019-09-30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Withdrawn CN1107271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8259.3A CN110727133A (zh) 2019-09-30 2019-09-30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8259.3A CN110727133A (zh) 2019-09-30 2019-09-30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27133A true CN110727133A (zh) 2020-01-24

Family

ID=69218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8259.3A Withdrawn CN110727133A (zh) 2019-09-30 2019-09-30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2713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3947A (zh) * 2020-04-02 2020-06-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15996A (zh) * 2020-08-10 2020-11-10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US11588086B2 (en) 2020-08-10 2023-02-21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Micro-LED display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3947A (zh) * 2020-04-02 2020-06-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15996A (zh) * 2020-08-10 2020-11-10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US11588086B2 (en) 2020-08-10 2023-02-21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Micro-LED displa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76780B (zh)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155472U (zh) 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CN111062370B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110727133A (zh)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CN210401950U (zh)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2160680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864262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指纹特征检测模组
CN210155456U (zh) 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573088U (zh)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CN210573838U (zh) 导光单元、显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CN210155685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864252U (zh)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155683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573820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
CN210401727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401953U (zh) 背光组件、显示装置及生物特征检测系统
CN211427363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155680U (zh) 检测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573817U (zh) 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和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0402375U (zh) 背光模组、显示器、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0155679U (zh) 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199190A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2160273U (zh) 电子设备及其检测模组和显示模组
CN210405380U (zh) 光源组件和背光模组
CN210402377U (zh) 红外背光单元、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