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14860A -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14860A
CN110714860A CN201910932891.7A CN201910932891A CN110714860A CN 110714860 A CN110714860 A CN 110714860A CN 201910932891 A CN201910932891 A CN 201910932891A CN 110714860 A CN110714860 A CN 110714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protrusion
turbulence
wall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28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移利
韩宏
倪拥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Yx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Yx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Yx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Yx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3289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148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14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148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6/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exhaust gases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e.g. by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s
    • F02M26/13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 F02M26/22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EGR passages, e.g.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engine parts or for incorporation of accessories with coolers in the recirculation passage
    • F02M26/2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cool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or materials
    • F02M26/32Liquid-cooled heat 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及其散热管。散热管包括呈中空结构的管体,管体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内壁及第二内壁,第一内壁突起形成多个第一扰流单元,第二内壁突起形成多个第二扰流单元,多个第一扰流单元及多个第二扰流单元均沿管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一扰流单元及每个第二扰流单元均为错位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及其散热管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背景技术
为迎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需求,在汽车内增加EGR(废气再循环)冷却系统的设置,以减少废气的排放。然而,EGR冷却系统的加入,对汽车原有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实现汽车较佳的散热效果,原有的散热器的散热量需提升20%~25%。传统的提升散热器散热性能的方式一般为扩大散热器的散热面积。然而,若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提升至20%~25%,则散热器的散热面积需增加50%~60%,体积需同比增大50%以上。而受制于汽车内部有限的空间,散热面积的提升仅能达到20%~30%,其散热性能仅能提高至10%~15%。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散热效果不佳,无法满足整车的散热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散热器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的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一种散热管,包括呈中空结构的管体,所述管体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内壁及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突起形成多个第一扰流单元,所述第二内壁突起形成多个第二扰流单元,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及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均沿所述管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及每个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均为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凸起,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内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凸起,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均沿所述管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外壁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所述第二扰流凸起。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均为V形,且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在所述管体轴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凸起与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反向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具有相对的第一底端及第一末端,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具有相对的第二底端及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至所述第一底端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底端至所述第二末端的间距。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末端至所述第一底端的间距在0.28mm至0.32mm的范围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单元与所述第二扰流单元数量相等,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的间距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单元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内的所述第一扰流凸起与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内的所述第二扰流凸起数量相等,且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凸起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凸起之间的间距。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之间的间距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
一种散热器,包括如上述散热管。
上述散热器及其散热管,冷却液可流动于管体内,第一内壁及第二内壁上分别突起形成的第一扰流单元及第二扰流单元可破坏冷却液与管体内壁接触的层流层,使其变为紊流层。紊流层流速快,且热传导系数较高,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冷却液传递至导热管单位面积上的热量增多,冷却液通过散热管进行导热及散热的速度加快,散热器及其散热管的散热能力提高。进一步的,每个第一扰流单元及每个第二扰流单元均为错位设置,因此,冷却液在流经管体内的任意一个位置时,仅单独受到第一扰流单元或者第二扰流单元单独的阻力,阻力相对较小,冷却液仍具有较快的流速及热传导系数,使得散热器及其散热管仍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散热管的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散热器包括散热管10。散热管10为多根,多根散热管10平行设置。具体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带。每根散热管10的外壁覆设有散热带,以提升散热管10的散热效率,使得散热器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其中,散热管10包括管体100。
管体100呈中空结构。管体100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液口及出液口。冷却液从进液口内流入,并从出液口流出。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可将热量传到至散热管10。进而,覆设于散热管10上的散热带可有效增大散热管10的散热面积,以提升散热管10的散热效率,使得冷却液的温度降低。
管体100的内壁包括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以围设形成管体100的内壁。
具体地,管体100由长方形的板状结构,通过卷绕板状结构,并对板状结构相对的两侧进行高频焊接以形成管体100。板状结构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卷绕板状结构后,第一表面形成管体100的内壁。第二表面形成管体100的外壁。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连接形成第一表面。
具体地,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尺寸及面积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尺寸及面积均相等。具体地,以板状结构沿长度方向的中线为分界线,分界线与板状结构一侧的边缘线、板状结构两端的边缘线围设形成第一内壁110。分界线与板状结构另一侧的边缘线、板状结构两端的边缘线围设形成第二内壁120。
第一内壁110突起形成多个第一扰流单元111。第二内壁120突起形成多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多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及多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均沿管体100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及每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均为错位设置。
错位设置时,假设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均为n个,n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以及n个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均形成有n-1个间隙。n-1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分别与n-1个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一一对应。第n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和最为接近进液口的第一扰流单元111与进液口边缘之间的间隙对齐,或者第n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和最为接近出液口的第一扰流单元111与出液口边缘之间的间隙对齐。具体地,以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均为4个进行说明。命名最为接近进液口的为第一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并依次类推,第四个第一扰流单元111最为接近出液口。第一个至第四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的间隙数量为3。4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在与4个第一扰流单元111错位设置时,第一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和第一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与进液口边缘之间的间隙对齐,第二个至第四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分别和四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形成的3个间隙一一对齐。或者,也可以第一个至第三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分别与四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的3个间隙一一对齐,第四个第二扰流单元121与第四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与出液口边缘之间的间隙位置对齐。
冷却液的流动分紊流层及层流层。紊流层流速快,热传导系数较高。层流层流速慢,热传导系数较低。现有技术中管体100的内壁为光滑的圆弧面,冷却液在管体100内部流动时,冷却液在流经管体100中部时,以紊流层的形式流动。冷却液流经接触管体100侧壁的位置时,以层流层的形式流动。层流层较慢的流速以及较低的热传导系数导致单位时间及单位面积内,冷却液传递至管体100上内的热量较少,导致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的散热效果较差。
而在本申请中,分别突出于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上的多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对层流层具有扰流及破坏作用,使得层流层变为紊流层。进而可提升整个冷却液在管体100的流速及热传导系数,使得冷却液在单位时间及单位面积内传递至管体100上的热量增多,以便于通过散热管10进行快速散热。进一步地,第一扰流单元111与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还为错位设置。若多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及多个第二扰流单元121一一对应设置,则在对应的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将形成尺寸小于管体100内径的瓶颈区。因此,冷却液经过瓶颈区时,由于瓶颈区的内径较窄,冷却液受到的阻力增大,导致冷却液的流速减小,散热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而第一扰流单元111与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为错位设置,第一扰流单元111与第二内壁120之间,以及第二扰流单元121与第一内壁110之间形成的管体100部分相较于瓶颈区而言尺寸更大,对冷却液的阻力较小,冷却液的流速减弱的并不明显,因而可维持散热管10较佳的散热效率。因此,通过设置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且每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与每个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为错位设置,可有效提升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的散热能力,使得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第一扰流单元111包括第一扰流凸起1111。第二扰流单元121包括第二扰流凸起1211。
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分别突出于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具体地,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可分别通过在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焊接凸起结构而形成,或者,也可以通过挤压管体100的外壁,以使得外壁凹陷而形成。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00的外壁凹陷形成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
在板状结构未焊接形成管体100之前,通过使用滚轮组滚压板状结构的第二表面,可同步形成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具体地,滚轮组包括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与板状结构接触的表面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形状及尺寸相同的凸块模型。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同轴设置并在第二表面上同步滚动,可使得第二表面凹陷,并在第一表面凸起形成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相较于在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焊接凸起结构而形成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方式而言,通过滚轮组滚压使得管体100的外壁凹陷形成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方式更简单,而且,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可同步形成,效率更高。
具体地,第一扰流单元111可以仅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第二扰流单元121可以仅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单元111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第二扰流单元121内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多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多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均沿管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
具体地,若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内分别仅包括一个扰流凸起,若要使得接触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的层流层被破坏,则必须设置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沿管体100的周向上具有较长的弧长。如此,才可保证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分别在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上具有较大的覆盖面积,以方便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对接触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的层流层进行破坏。然而,此种设置将导致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体积较大,造成冷却液的阻力增大。
而通过设置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分别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多个第二凸起,且多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多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均沿管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一方面,可保证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分别在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上具有较为的覆盖面积,使得层流层可被充分破坏,并形成流速大且热传导系数较高的紊流层。另一方面,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体积可设置的较小。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多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可形成间隙,间隙对冷却液不存在阻力,因而可有效减少冷却液在管体100内流动时的阻力,使得冷却液具有较快的流速,以提升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还需保证每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每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应为错位设置,以防止在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形成瓶颈区。
具体地,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二扰流凸起1211分别突出于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凸起1111具有相对的第一底端及第一末端,第二扰流凸起1211具有相对的第二底端及第二末端,第一末端至第一底端的间距等于第二底端至第二末端的间距。
具体地,第一底端是指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一内壁110接触的一端,第一末端是指第一扰流凸起1111远离第一底端的一端。第二底端是指第二扰流凸起1211与第二内壁120接触的一端,第二末端是指第二扰流凸起1211远离第二底端的一端。第一底端及第一末端的间距即为第一扰流凸起1111突出于第一内壁110的高度。第二底端至第二末端的间距即为第二扰流凸起1211突出于第二内壁120的高度。由此可见,第一扰流凸起1111的高度与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高度相等。
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均通过滚轮滚压形成。滚轮组包括多个平行且并列设置的第一滚轮及多个平行且并列设置的第二滚轮。而且,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亦为平行且并列设置。第一滚轮的数量与第一扰流单元111内第一扰流凸起1111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二滚轮和第二扰流单元121内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数量相同。推动滚轮组在板状结构的第二表面上沿板状结构的长度方向滚动,可在第一表面上同步形成多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及多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在滚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二表面为平面,因此,通过设置第一扰流凸起1111的高度与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高度相等,则表示形成于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表面的凸起结构的突出高度也一致。因此,当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上的凸起结构和第二表面接触时,可防止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滚动过程中因高度的差异而往第一滚轮或者第二滚轮的一侧倾斜,进而可维持滚轮组滚动过程的平衡度及稳定性,使得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成型的精准度更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末端至第一底端的间距在0.28mm至0.32mm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高度均在0.28mm至0.32mm的范围内。
由于一般散热管10的厚度为1.4mm,且冷却液在冷却管内流动时,冷却液层流层的厚度为管壁厚度的20%。因此,层流层的厚度一般为0.28mm。若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高度小于0.28mm,则还有部分厚度的层流层无法被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搅动,使得层流层无法充分破坏而导致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的散热效果较差。若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高度大于0.32mm,将导致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处材质较薄,管体100的耐久性较差。而且,高度越大的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将使得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二内壁120之间,以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与第一内壁110之间的间距减小,以将导致冷却液受到的阻力增加。
由此可见,将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高度设置在0.28mm至0.32mm的范围内,可在保证层流层可被充分破坏的同时,还可降低冷却液流动的阻力,且使得管体100具有较佳的耐久性。
具体地,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可以为正方形、梯形、V形或者其他形状。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均为V形,且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在管体100轴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
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均包括开口端及封闭端。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尺寸沿开口端至封闭端的方向逐渐减小。而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在管体100轴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则表示第一扰流凸起1111的开口端朝向进液口或者出液口中的任一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的封闭端朝向进液口或出液口中的另一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开口端朝向进液口或者出液口中的任一个,第二扰流单元121的封闭端朝向进液口或出液口中的另一个。由此可见,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在沿管体100轴向上的尺寸呈渐变式变化。
由此可见,相较于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为正方形、梯形等形状而言,在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V形的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与冷却液接触的表面并不垂直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而是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成一定角度。因此,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对流动的冷却液的阻力方向也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成一定角度。而根据力的分解原理,一般作用于冷却液上呈角度的阻力可分解为垂直于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作用力及与冷却液流动反向的分阻力。分阻力明显小于阻力。而垂直于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作用力对冷却液的流速不造成阻碍。由此可见,V形的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对冷却液的流速影响较小,进而便于实现冷却液的快速流动及散热。
具体地,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可以为同向设置,也可以为反向设置。同向设置是指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开口端朝向相同,封闭端的朝向也相同。反向设置是指,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开口端朝向相反,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封闭端朝向亦相反。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二扰流凸起1211反向设置。
在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设置时,若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二扰流凸起1211同向设置,且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开口端朝向进液口,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封闭端朝向出液口,冷却液可顺着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尺寸减小的方向流动。由于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开口端至封闭端的尺寸逐渐减小,因此,冷却液的流动空间也将随着开口端至封闭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流动受到的阻碍作用越小。由此可见,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在同向设置且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开口端均朝向进液口时,冷却液的最小。但是,由于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是突出于管体100的内壁,且管体100的外壁包覆有散热带。因此,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被遮挡,无法从管体100的外观上进行辨别。此外,同一个散热器内一般需安装多个散热管10,常见的至少为100多根。操作者在对多个散热管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有可能部分管体100装反。装反的管体100内,冷却液从出液口流入,进液口流出,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随着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尺寸变化,流动的空间逐渐减小,受到的阻碍作用逐渐增大,导致流速减慢,热传导系数相对较低。
因此,虽然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二扰流凸起1211同向设置具有较佳的流苏即热传导流动性,但是由于多个管体100容易装反,将导致多个散热器及散热管10的散热效果减弱。
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为反向设置,无论管体100如何装配,在所有管体100内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可与第一扰流凸起1111或者第二扰流凸起1211的开口端至封闭端的方向相同,因此,每个管体100内冷却液流动的阻碍作用较小,因而具有较快的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扰流单元111与第二扰流单元121数量相等,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的间距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的间距。第一扰流单元111内的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二扰流单元121内的第二扰流凸起1211数量相等,且第一扰流单元111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扰流单元121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的间距。
由此可见,当在板状结构的第二表面滚压,以在第一表面上形成第一扰流凸起1111及第二扰流凸起1211时,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内位置对应的两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内位置对应的两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的间距。同一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之间的间距等于同一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内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的间距。因此,当冷却液在管体100内流动时,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在相同的间距下可对冷却液进行均匀稳定的扰流,并对层流层进行破坏,且使得扰流后的液体可稳定的流动,散热管10的散热更均匀。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的间距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
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的间距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位置对应的两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之间的间距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内之间的间距也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位置对应的两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的间距亦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而一般地,设置每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及每个第二扰流单元121的开口端至封闭端的总长均为4.5mm,因此,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扰流单元121之间的间距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可使得第一内壁110上相邻的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空间与第二内壁120上的第二扰流单元121对应设置,以使得第二内壁120上的第二扰流单元121可与第一内壁110上的第一扰流单元111错位设置,。具体地,第二内壁120上的第二扰流单元121与第一内壁110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的间距空间完全位置对应,使得第二扰流单元121与第一扰流单元111之间完全错位设置。而且,每个第一扰流凸起1111也可与每个第二扰流凸起1211之间也为完全错位设置。因此,可保证管体100内冷却液通过的横截面积较大,在管体100内不存在位置对应的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以及位置对应的第一扰流凸起1111与第二扰流凸起1211形成的瓶颈区,因而可有效的减小冷却液流动的阻力,使得冷却液具有较佳的流速及热传导性能,以提升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的散热。
上述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冷却液可流动于管体100内,第一内壁110及第二内壁120上分别突起形成的第一扰流单元111及第二扰流单元121可破坏冷却液与管体100内壁接触的层流层,使其变为紊流层。紊流层流速快,且热传导系数较高,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冷却液传递至导热管单位面积上的热量增多,冷却液通过散热管10进行导热及散热的速度加快,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的散热能力提高。进一步的,每个第一扰流单元111及每个第二扰流单元121均为错位设置,因此,冷却液在流经管体100内的任意一个位置时,仅单独受到第一扰流单元111或者第二扰流单元121单独的阻力,阻力相对较小,冷却液仍具有较快的流速及热传导系数,使得散热器及其散热管10仍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呈中空结构的管体,所述管体的内壁包括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内壁及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突起形成多个第一扰流单元,所述第二内壁突起形成多个第二扰流单元,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及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均沿所述管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及每个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均为错位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扰流凸起,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内包括多个第二扰流凸起,多个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多个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均沿所述管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外壁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所述第二扰流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均为V形,且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及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在所述管体轴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凸起与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反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凸起具有相对的第一底端及第一末端,所述第二扰流凸起具有相对的第二底端及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至所述第一底端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底端至所述第二末端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末端至所述第一底端的间距在0.28mm至0.32mm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扰流单元与所述第二扰流单元数量相等,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的间距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单元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内的所述第一扰流凸起与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内的所述第二扰流凸起数量相等,且所述第一扰流单元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凸起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扰流单元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扰流凸起之间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管,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扰流单元之间的间距在5.5mm至7.5mm的范围内。
10.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管。
CN201910932891.7A 2019-09-29 2019-09-29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Pending CN1107148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2891.7A CN110714860A (zh) 2019-09-29 2019-09-29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2891.7A CN110714860A (zh) 2019-09-29 2019-09-29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14860A true CN110714860A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12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2891.7A Pending CN110714860A (zh) 2019-09-29 2019-09-29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148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040466C (en) Optimized offset strip fin for use in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US20220316822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fin structure
US9874407B2 (en) Heat exchanger
KR20140118878A (ko) 공기 대 공기 열 교환기
KR101575422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
JPS6334393B2 (zh)
CN211258835U (zh)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CN107293526A (zh) 散热装置
CN110714860A (zh) 散热器及其散热管
JPS62252896A (ja) 伝熱フイン
CN102322765A (zh) 一种具有球形凹凸的矩形波状翅片
CN110887395A (zh) 散热管及散热器
KR102197279B1 (ko) 리브 열교환기
US20170114710A1 (en) Variable air fin geometry in a charge air cooler
CN205789933U (zh) 散热装置
JP3957021B2 (ja) 熱交換器
EP1271089B1 (en) Laminar flow optional liquid cooler
CN106767089A (zh) 一种管片式散热器的正反时针对流装置
CN209165579U (zh) 单水道铜铝复合散热器
JP3298016B2 (ja) ヒートパイプ式放熱器の放熱部
EP4102169A1 (en) Fin structure and heat exchanger
CN209942932U (zh) 一种高性能中冷器高频焊管内部扰流片
JP2020139722A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却構造
CN102322761A (zh) 一种具有球形凹凸的锯齿波状翅片
CN202229643U (zh) 表面式空气换热器的翅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