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0605A -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0605A
CN110690605A CN201911037403.2A CN201911037403A CN110690605A CN 110690605 A CN110690605 A CN 110690605A CN 201911037403 A CN201911037403 A CN 201911037403A CN 110690605 A CN110690605 A CN 110690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pole
jack
pin
su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74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ni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l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374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906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90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060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9751 priority patent/WO2021082503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01R13/66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with built-in overvolta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17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light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插头保护套包括:壳体,壳体设有L极插孔、N极插孔以及地极插孔;设于壳体的防浪涌模块;设于壳体的第一导电件,第一导电件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第一导电件在L极插销穿过L极插孔时与L极插销接触;以及设于壳体的第二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第二导电件在N极插销穿过N极插孔时与N极插销接触。本发明提供的插头保护套与电气设备的插头配合使用实现防浪涌功能,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从插头上取下并将新的插头保护套与插头组装即可实现防浪涌模块的更换,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且防浪涌模块无需单独占用插座的插孔,提高了插座插孔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电气设备的内部集成有很多电子元器件,当电气回路中因为外界的干扰突然产生尖峰电流或者电压时,会对电气设备有强大的冲击破坏,从而会对电气设备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需要设置防浪涌模块来保护电气设备,防浪涌模块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导通分流,从而避免浪涌对电气设备的损害。
现有技术中,带插头的电源插座、带插头的用电电器等电气设备通常在其内部设置防浪涌模块或者在给电气设备供电的插座插孔上单独插接防浪涌模块以实现电气设备的防浪涌功能。如防浪涌模块内置在电气设备内部,当防浪涌模块损坏时需要更换或者需要更换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需要拆卸整个电气设备才能更换防浪涌模块,不便防浪涌模块的更换和升级;而单独在插座上插接防浪涌模块,防浪涌模块势必会占用插座的插孔,易导致插座插孔数不够或者插座插接空间拥挤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头保护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在电气设备内置防浪涌模块,不便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且在插座上插接防浪涌模块易导致插座插孔数不够或者插座插接空间拥挤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插头保护套,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供插头的L极插销穿过的L极插孔、供所述插头的N极插销穿过的N极插孔、以及供所述插头的地极插销穿过的地极插孔;
设于所述壳体的防浪涌模块;
设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L极插孔一侧的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防浪涌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在所述L极插销穿过所述L极插孔时与所述L极插销接触;以及
设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N极插孔一侧的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防浪涌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在所述N极插销穿过所述N极插孔时与所述N极插销接触。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下盖和上盖,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相互盖合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插头的收容腔,所述L极插孔、所述N极插孔及所述地极插孔设于所述下盖。
优选的,所述上盖盖合在所述下盖时,所述上盖将所述插头压紧在所述下盖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包括固定于所述上盖的上导电片以及固定于所述下盖的下导电片,所述上导电片和所述下导电片相互插接;
所述第一导电件的所述上导电片以及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所述上导电片分别与所述防浪涌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所述下导电片设于所述L极插孔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插头的所述L极插销接触,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所述下导电片设于所述N极插孔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插头的所述N极插销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L极插销弹性接触;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N极插销弹性接触。
优选的,所述插头保护套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电连接的夜灯。
优选的,所述插头保护套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电连接的线路板、以及与所述线路板连接的USB接口。
优选的,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相互盖合形成一通孔;所述插头包括主体部、以及由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并用于与导线连接的接线部,所述L极插销、所述N极插销及所述地极插销固定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接线部穿过所述通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插头结构,包括插头、以及上述的插头保护套,所述插头包括L极插销、N极插销及地极插销,所述插头的所述L极插销穿过所述L极插孔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接触,所述插头的所述N极插销穿过所述N极插孔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接触,所述插头的所述地极插销穿过所述地极插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上述的插头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插头保护套通过设置防浪涌模块,并在壳体上设置L极插孔、N极插孔以及地极插孔,在L极插孔一侧设置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件,在N极插孔一侧设置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的第二导电件。插头保护套通过与插头配合使用,将插头的L极插销穿过L极插孔并与第一导电件接触,插头的N极插销穿过N极插孔并与第二导电件接触,使防浪涌模块通过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分别与插头的L极插销及N极插销电连接。当插头出现浪涌电压时,插头保护套的防浪涌模块对与该插头连接的电气设备进行抗浪涌保护,防止电气设备损坏。当插头保护套的防浪涌模块损坏需要更换时或者需要更换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时,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从插头上取下并将新的插头保护套与插头组装即可实现防浪涌模块的更换,使得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而且,无需单独在插座插孔上插接防浪涌模块,无需占用插座的插孔,避免插座插孔数不够或者插座插接空间拥挤的问题,从而既使得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且防浪涌模块无需单独占用插座的插孔,提高了插座插孔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结构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头保护套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头保护套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头保护套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头保护套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结构通过设置插头保护套,通过在插头保护套上设置防浪涌模块,并在插头保护套上设置L极插孔、N极插孔以及地极插孔,在L极插孔一侧设置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件,在N极插孔一侧设置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的第二导电件。插头保护套与插头配合使用时,将插头的L极插销穿过L极插孔并与第一导电件接触,插头的N极插销穿过N极插孔并与第二导电件接触,使防浪涌模块通过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分别与插头的L极插销及N极插销电连接。当插头出现浪涌电压时,插头保护套的防浪涌模块对与该插头连接的电气设备进行抗浪涌保护,防止电气设备损坏。当插头保护套的防浪涌模块损坏需要更换或者需要更换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时,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从插头上取下并将新的插头保护套与插头组装即可实现防浪涌模块的更换,使得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而且,无需单独在插座的插孔上插接防浪涌模块,防浪涌模块无需占用插座的插孔,避免插座插孔数不够或者插座插接空间拥挤的问题。
请参照图1-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结构,包括插头1以及插头保护套2,插头1包括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
请结合参照图5-图6,插头保护套2包括:壳体20,壳体20设有供插头1的L极插销11穿过的L极插孔201、供插头1的N极插销12穿过的N极插孔202、以及供插头1的地极插销13穿过的地极插孔203;设于壳体20的防浪涌模块21;设于壳体20并位于L极插孔201一侧的第一导电件22,第一导电件22与防浪涌模块21电连接,第一导电件22在L极插销11穿过L极插孔201时与L极插销11接触;以及设于壳体20并位于N极插孔202一侧的第二导电件23,第二导电件23与防浪涌模块21电连接,第二导电件23在N极插销12穿过N极插孔202时与N极插销12接触。
本发明实施例中,插头1为国标的三插插头,L极插孔201、N极插孔202及地极插孔203组成国标的三插插孔。当插头1和插头保护套2组装时,插头1的L极插销11穿过L极插孔201并与第一导电件22接触,插头1的N极插销12穿过N极插孔202并与第二导电件23接触,插头1的地极插销13穿过的地极插孔203,使得防浪涌模块21通过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分别与L极插销11及N极插销12电连接。当插头1出现浪涌电压时,防浪涌模块21对与该插头1连接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防止电气设备被浪涌电压损坏。除本实施例外,插头1也可以为美标、欧标等三插插头,插头保护套2上的插孔与插头1的插销相适配。
本发明实施例中,插头保护套2与插头1配合使用时,只需要将插头1上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以及地极插销13对应穿过插头保护套2的L极插孔201、N极插孔202及地极插孔203,使插头1的L极插销11与第一导电件22接触,插头1的N极插销12与第二导电件23接触,从而插头保护套2通过防浪涌模块21对与该插头1连接的电气设备进行保护,防止电气设备损坏。
当插头保护套2的防浪涌模块21损坏需要更换防浪涌模块21时,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2从插头1上取下,并将新的插头保护套2与插头1组装即可实现防浪涌模块21的更换,防浪涌模块21更换简单方便。当需要更换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21,同样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2从插头1上取下,并将具有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21的插头保护套2组装到插头1上,即可实现防浪涌模块21的升级,从而使得防浪涌模块21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而且,无需单独在插座上插接防浪涌模块,防浪涌模块无需占用插座的插孔,避免插座插孔数不够或者插座插接空间拥挤的问题,既使得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且无需单独占用插座的插孔,提高了插座插孔的利用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壳体20包括下盖204和上盖205,上盖205和下盖204相互盖合形成用于收容插头1的收容腔,L极插孔201和N极插孔202设于下盖204。同时,通过设置收容腔对插头1进行保护,提高了插头1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而且起到防尘和防水作用,确保插头1与插座导电稳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上盖205盖合在下盖204时,上盖205将插头1压紧在下盖204上。其中,通过下盖204和上盖205的相互配合,上盖205直接或间接与插头1抵接,从而上盖205将插头1压紧在下盖204上,防止插头1松动,使得插头1的L极插销11与第一导电件22稳定接触,插头1的N极插销12与第二导电件23稳定接触,从而提高了防浪涌功能的可靠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上盖205和下盖204相互卡扣连接。通过将上盖205和下盖204设置成相互卡扣连接,方便上盖205和下盖204的组装,且使得上盖205和下盖204组装牢固。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下盖204设有一底壁2041,L极插孔201、N极插孔202及地极插孔203设于下盖204。当插头保护套2与插头1组装时,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依次对应穿过底壁2041上的L极插孔201、N极插孔202及地极插孔203。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插头保护套2还包括设于壳体20的指示灯24,指示灯20分别与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电连接。其中,指示灯24可以直接与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电连接,也可以通过导线与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电连接。通过设置指示灯24,当插头1的L极插销11及N极插销12插接到电源插座时,由于指示灯24与L极插销11及N极插销12电连接,使得指示灯24点亮,从而起到电源指示作用;当插头1出现浪涌电压时导致防浪涌模块21破坏时,此时指示灯24也会因出现浪涌电压时导致损坏,因此在防浪涌模块21损坏时,指示灯24便会熄灭,从而代表防浪涌模块21已损坏,进而提醒用户防浪涌模块21已损坏需要更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上盖205设有与指示灯24对应的槽口2051,便于指示灯24产生的光从槽口2051透过,便于用户查看指示灯24处于点亮或熄灭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插头保护套2还包括收容于收容腔内并固定于上盖205的固定板25,防浪涌模块21固定于固定板25上。通过设置固定板25,便于防浪涌模块21的固定安装。其中,指示灯24收容于收容腔内并固定于固定板25上,便于指示灯24的固定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插头保护套2还可包括固定于壳体20并分别与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电连接的夜灯(未图示)。当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插接到电源插座上时,巧妙利用了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对夜灯进行供电,利用夜灯在夜间给用户照明,方便用户使用,而且由于夜灯的照明,方便用户在夜间拔插插头1。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插头保护套2还可包括固定于壳体20并分别与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电连接的线路板(未图示)以及与线路板连接的USB接口(未图示)。当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插接到电源插座上时,用户可利用插头保护套2上的USB接口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丰富了插头保护套2的使用功能,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均包括固定于上盖205的上导电片221以及固定于下盖204的下导电片222,上导电片221和下导电片222相互插接;第一导电件22的上导电片221以及第二导电件23的上导电片221分别与防浪涌模块21电连接,第一导电件22的下导电片222设于L极插孔201的一侧并用于与插头1的L极插销11接触,第二导电件23的下导电片222设于N极插孔202的一侧并用于与插头1的N极插销12接触。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设置成包括固定于上盖205的上导电片221以及固定于下盖204的下导电片222,上导电片221和下导电片222相互插接,上盖205和下盖204相互盖合时,即可实现上导电片221和下导电片222的插接,从而实现上导电片221和下导电片222的电连接,进而实现防浪涌模块21与下导电片222的电连接,使得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组装方便。
本实施例中,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依次对应穿过下盖204上的L极插孔201、N极插孔202、地极插孔203,使插头1的L极插销11与第一导电件22的下导电片222接触,插头1的N极插销12与第二导电件23的下导电片222接触,再将上盖205与下盖204盖合,使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的上导电片221和下导电片222相互插接,从而实现防浪涌模块21与L极插销11及N极插销12的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导电件22与L极插销11弹性接触;第二导电件23与N极插销12弹性接触。
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自身的弹性,使得第一导电件22与L极插销11弹性接触,第二导电件23与N极插销12弹性接触,从而使得第一导电件22与L极插销11紧密接触,第二导电件23与N极插销12紧密接触,防止插头1松脱,使得电接触稳定性能好,确保防浪涌模块21工作稳定可靠。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插头保护套2还包括收容于收容腔内的压板26,第一导电件22的下导电片222和第二导电件23的下导电片222固定于压板26和底壁2041之间,从而使第一导电件22的下导电片222和第二导电件23的下导电片222固定在下盖204上。其中,压板26设有分别与L极插孔201、N极插孔202、地极插孔203对应设置的过孔,以便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穿过压板26。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上盖205和下盖204相互盖合形成一通孔27;插头1包括主体部14、以及由主体部14延伸形成并用于与导线连接的接线部15,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固定于主体部14,主体部14收容于收容腔内,接线部15穿过通孔27。其中,接线部15通过导线与电气设备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插头保护套2与插头1组装时,将主体部15收容于收容腔内,然后将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依次对应穿过压板26上的过孔,并将插头1的L极插销11、N极插销12及地极插销13依次对应穿过下盖204上的L极插孔201、N极插孔202、地极插孔203,直到主体部15与压板26抵接,此时插头1与插头保护套2插接到位,再将上盖205盖设于下盖204上,使第一导电件22和第二导电件23的上导电片221和下导电片222相互插接,并使接线部15穿过通孔27,完成插头保护套2与插头1的组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包括上述的插头结构,电气设备可以为带插头的电源插座或者带插头的电器设备。当电气设备为带插头的电器设备时,通过在电器设备的插头1上增加插头保护套1,在内部已有防浪涌功能的电器设备前再加一层防浪涌保护,起到二级防浪涌保护作用。当电器设备的插头1出现浪涌电压时,首先通过插头保护套2的防浪涌模块21进行防浪涌保护,从而防止电器设备内部的防浪涌模块及其它器件损坏。再或者是当电气设备为带插头的电源插座时,在电源插座的插头上增加插头保护套1,插头保护套2则为电连接在该插座上的电器提供进一步的防浪涌保护。
当插头保护套2的防浪涌模块21损坏时需要更换时,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2从插头1上取下,并将新的插头保护套2与插头1组装即可完成防浪涌模块21的更换;当需要更换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21以提高电气设备的防浪涌能力时,同样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2从插头1上取下,并将具有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21的插头保护套2组装到插头1上即可,防浪涌模块21的升级简单方便,无需更换电气设备内部的防浪涌模块,使得电气设备的防浪涌模块21的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而且,无需单独在插座上插接防浪涌模块,防浪涌模块无需占用插座的插孔,避免插座插孔数不够或者插座插接空间拥挤的问题,既使得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且无需单独占用插座的插孔。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结构通过设置插头保护套,通过在插头保护套上设置防浪涌模块,并在插头保护套上设置L极插孔、N极插孔以及地极插孔,在L极插孔一侧设置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件,在N极插孔一侧设置与防浪涌模块电连接的第二导电件。插头保护套与插头配合使用时,将插头的L极插销穿过L极插孔并与第一导电件接触,插头的N极插销穿过N极插孔并与第二导电件接触,使防浪涌模块通过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分别与插头的L极插销及N极插销电连接。当插头出现浪涌电压时,插头保护套的防浪涌模块对与该插头连接的电气设备进行抗浪涌保护,防止电气设备损坏。当插头保护套的防浪涌模块损坏时需要更换时或者需要更换防浪涌能力更高的防浪涌模块时,只需要将插头保护套从插头上取下并将新的插头保护套与插头组装即可实现防浪涌模块的更换,使得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而且,无需单独在插座上插接防浪涌模块,防浪涌模块无需占用插座的插孔,避免插座插孔数不够或者插座插接空间拥挤的问题,既使得防浪涌模块更换和升级简单方便,且无需单独占用插座的插孔,提高了插座插孔的利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供插头的L极插销穿过的L极插孔、供所述插头的N极插销穿过的N极插孔、以及供所述插头的地极插销穿过的地极插孔;
设于所述壳体的防浪涌模块;
设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L极插孔一侧的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防浪涌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在所述L极插销穿过所述L极插孔时与所述L极插销接触;以及
设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N极插孔一侧的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防浪涌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在所述N极插销穿过所述N极插孔时与所述N极插销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盖和上盖,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相互盖合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插头的收容腔,所述L极插孔、所述N极插孔及所述地极插孔设于所述下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盖合在所述下盖时,所述上盖将所述插头压紧在所述下盖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均包括固定于所述上盖的上导电片以及固定于所述下盖的下导电片,所述上导电片和所述下导电片相互插接;
所述第一导电件的所述上导电片以及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所述上导电片分别与所述防浪涌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所述下导电片设于所述L极插孔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插头的所述L极插销接触,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所述下导电片设于所述N极插孔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插头的所述N极插销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L极插销弹性接触;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N极插销弹性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保护套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电连接的夜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保护套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电连接的线路板、以及与所述线路板连接的USB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相互盖合形成一通孔;所述插头包括主体部、以及由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并用于与导线连接的接线部,所述L极插销、所述N极插销及所述地极插销固定于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接线部穿过所述通孔。
9.一种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保护套,所述插头包括L极插销、N极插销及地极插销,所述插头的所述L极插销穿过所述L极插孔并与所述第一导电件接触,所述插头的所述N极插销穿过所述N极插孔并与所述第二导电件接触,所述插头的所述地极插销穿过所述地极插孔。
10.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头结构。
CN201911037403.2A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Pending CN1106906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7403.2A CN110690605A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PCT/CN2020/099751 WO2021082503A1 (zh) 2019-10-29 2020-07-01 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7403.2A CN110690605A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0605A true CN110690605A (zh) 2020-01-14

Family

ID=69114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7403.2A Pending CN110690605A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90605A (zh)
WO (1) WO202108250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503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03398Y (zh) * 1997-03-03 1999-01-06 广州柏高玛新兴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浪涌保护器
DE29918351U1 (de) * 1999-10-18 2000-02-10 Chern Der Luh Vorrichtung zum Schutz gegen Blitzschlag für ein elektrisches Gerät
CN2432699Y (zh) * 2000-01-28 2001-05-30 广州柏高玛新兴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灯的间接通电式插座
CN2733702Y (zh) * 2004-09-03 2005-10-12 卢培增 电源保护装置
CN210779107U (zh) * 2019-10-29 2020-06-16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CN210779106U (zh) * 2019-10-29 2020-06-16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CN110690605A (zh) * 2019-10-29 2020-01-14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503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82503A1 (zh)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5299B (zh) 电池组和组装电池组的方法
US645083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urge suppressing device
US20030181082A1 (en) Electrical adapter with dual plug structure
SE0003894D0 (sv) Improved electrical socket and plug
KR102080435B1 (ko) 다목적 충전 구조체
US7241176B2 (en) Multifunctional power jack
CN110690605A (zh)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CN210779107U (zh)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JP3221005U (ja) 電源プラグの接地構造
JP2008511224A (ja) 差込型サージ保安ユニット
TW200616292A (en) Adapter having transient suppression protection
CN210779106U (zh) 一种插头保护套、插头结构及电气设备
CN218351856U (zh) 插座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09980467A (zh) 插座
US68179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ndicating function
EP3349318B1 (en) Surge protection device base
CN212011514U (zh) 带充电装置的墙壁电源插座
CN219321780U (zh) 排插
CN214374912U (zh) 连接器及具有其的测试装置
KR20210024933A (ko) 접속단자 연결용 접속 커넥터
CN215869952U (zh) 一种带台阶使用方便的插座
GB2622863A (en) An electrical plug and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CN219436295U (zh) 一种排插
CN211151954U (zh) 插座式电力猫
CN220651923U (zh) 一种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