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86990B -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86990B
CN110686990B CN201911042008.3A CN201911042008A CN110686990B CN 110686990 B CN110686990 B CN 110686990B CN 201911042008 A CN201911042008 A CN 201911042008A CN 110686990 B CN110686990 B CN 1106869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open caisson
caisson foundation
foundation
sim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420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86990A (zh
Inventor
蒋楠
黄一文
罗学东
夏宇磬
唐啟琛
朱斌
张玉琦
吴廷尧
牟勇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104200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869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86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6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86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86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32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repeated or pulsating forces
    • G01N3/34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repeated or pulsating forces gener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hammer blow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01N1/286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involving mechanical work, e.g. chopping, disintegrating, compacting, homogenis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01N1/36Embedding or analogous mounting of samp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2Details
    • G01N3/06Special adaptations of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2Details
    • G01N3/06Special adaptations of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 G01N3/068Special adaptations of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with optical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8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tensile or compressive forces
    • G01N3/14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tensile or compressive forces generated by dead weight, e.g. pendulum; generated by springs tens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014Type of force applied
    • G01N2203/0016Tensile or compressive
    • G01N2203/0019Compressiv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202Control of the test
    • G01N2203/0208Specific programs of loading, e.g. incremental loading or pre-load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6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 G01N2203/0641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using optical, X-ray, ultraviolet, infrared or similar detec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6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 G01N2203/067Parameter measured for estimating the property
    • G01N2203/0676Force, weight, load, energy, speed or acceler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2203/02Details not specific for a particular testing method
    • G01N2203/06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Sensing means
    • G01N2203/067Parameter measured for estimating the property
    • G01N2203/0682Spatial dimension, e.g. length, area, ang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试验系统包括沉井基础系统、荷载系统以及量测系统;所述沉井基础系统用于模拟周围岩土层和实际桥梁沉井基础;所述荷载系统包括静力荷载系统和动力荷载系统;所述静力荷载系统用于模拟所述沉井基础受到的上部压力;所述动力荷载系统锤击所述试验箱,用于模拟不同等级的地震荷载。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其试验过程便于操作,既可实现控制单一变量原则,解决模拟地震振动波动力荷载加载操作性难的问题,又能够客观直接的反映出地震荷载作用下沉井基础及其周围岩土体的稳定性变化规律,为桥梁沉井基础的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Description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技术以及地质灾害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桥梁沉井基础是一个井筒状的结构物,它是从井内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阻力后下沉到设计标高,然后采用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为桥梁墩台或其他结构物的基础。地震作为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产生的动力效应会对桥梁沉井基础及其周边岩土体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桥梁整体的稳定性。其中,沉井基础主要作用是将桥墩传递过来的重力荷载传递到相邻岩土层中去,通过产生的侧摩擦阻力和基础底部岩土体产生的反作用力来保证沉井基础及桥梁结构稳定,因此决定锚碇结构安全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相邻岩土层能否提供足够的抗力以限制结构位移。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基础周围的岩土体和浇筑的基础中传播时,其振动作用会使介质产生动力响应,使基础周围的岩土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破裂变形和应力变化,使桥梁沉井基础发生位移变形和失稳,从而破坏桥梁体系的静力平衡,对桥梁主体的安全性产生威胁。
目前关于沉井施工技术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桥梁沉井基础稳定性研究多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虽然可以更直观地获得锚碇和周围岩土体的动力响应特征,但其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难以保证。因此找到模拟地震荷载下沉井基础稳定性的模型试验方法及系统不仅能为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提供科学的参考及验证,所获得的数据又可用于指导实际施工中振动危害的控制,实现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试验过程便于操作,既可实现控制单一变量原则,解决模拟地震振动波动力荷载加载操作性难的问题,又能够客观直接的反映出地震荷载作用下锚碇及其周围岩土体的稳定性变化规律,为锚碇式桥梁运营阶段的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包括沉井基础系统、荷载系统以及量测系统;
所述沉井基础系统包括试验箱、相似岩土层、沉井箱室以及沉井基础,所述试验箱至少一侧的材质为玻璃,且具有开口向上的内腔,所述相似岩土体填充于所述内腔内,用于模拟周围岩土层,所述沉井箱室具有开口向上的内腔,且固定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上,所述沉井基础填充于所述沉井箱室的内腔内,用于模拟实际桥梁沉井基础;
所述荷载系统包括静力荷载系统和动力荷载系统;所述静力荷载系统设于所述沉井基础上,用于模拟所述沉井基础受到的上部压力;所述动力荷载系统包括伺服电机、摆锤以及泡沫,所述摆锤上端安装于所述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上,所述摆锤下端与所述试验箱相对,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摆锤下端来回摆动并锤击所述试验箱,用于模拟不同等级的地震荷载,所述泡沫固定于所述试验箱内侧壁,用以吸收边界反射的地震波。
所述量测系统包括全站仪、高速摄像机、微型加速度计、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以及微型压力传感器;所述全站仪设于所述试验箱一侧,用于监测所述相似岩土体的位移量,所述高速摄像机设于所述试验箱为玻璃的一侧,用于监测所述相似岩土体的图像,所述微型加速度计设于所述沉井箱室及沉井基础之间,用于测定所述沉井基础的加速度,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设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中,用于测量地震震动速度,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中,用于测定加载过程中岩土体受到的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箱内侧壁与所述沉井基础之间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试验箱宽度的1.5倍;和/或,
所述沉井基础系统还包括等距离测线,所述等距离测线设于所述试验箱为玻璃的一侧,所述等距离测线的间距为4-6cm。
进一步地,所述静力荷载系统包括加载架和砝码,所述加载架设于所述沉井基础上,所述砝码设于所述加载架上,用于提供不同大小的上部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荷载系统还包括伺服控制器,所述伺服控制器与所述伺服电机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荷载系统还包括支架、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转动轴以及支撑杆;
所述支架呈“Π”形设置以具有两个支脚,所述伺服电机固定于其中一所述支脚上,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从动齿轮具有与所述主动齿轮外齿相啮和的内齿,所述转动轴一端固定于所述从动齿轮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摆锤上端,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于另一所述支脚上,另一端与所述摆锤上端可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带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从动齿轮和所述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摆锤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荷载系统还包括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
所述第一固定块具有开口朝所述转动轴的第一凹槽,所述转动轴远离所述伺服电机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固定块背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与所述摆锤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具有开口朝所述支撑杆的第二凹槽,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伺服电机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固定块背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与所述摆锤上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量测系统还包括低频型振动监测仪,所述低频型振动监测仪与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电连接,用以收集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和/或,
所述量测系统还包括动静态应变测试仪,所述动静态应变测试仪与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用以收集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的测量数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试验模型、布置监测系统:合理概括沉井基础与周围岩土体的相对空间关系,并考虑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及其模型试验的实际可操作性,得出基本物理量的相似比尺,选取典型研究模型,并制作与沉井基础区域地质条件相似的小比例尺沉井基础试验模型,考虑现有试验条件的局限以及试验研究的目的,将试验模型简化为二维模型,并最终以相似材料模拟周围岩土体,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试块的形式模拟沉井基础、以加载砝码模拟沉井基础上部压力进行研究;
S2校核动力荷载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制作用于摆锤校核的试验模型,调整伺服电机的功率来改变摆锤的锤击速度,通过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来监测,通过振动频率以及振动加速度及波形来确定不同功率模拟的相应地震烈度;
S3模型试验测试与数据记录:通过控制加载架上的砝码个数以及伺服电机功率大小进行加载测试,获取沉井基础在不同压力作用下、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包括沉井基础位移、沉井基础内部加速度、相似岩土体的应力和加速度变化。
进一步地,步骤S1中制作试验模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确定相似比:根据“相似三定理”,采用弹塑性方程式和量纲分析方法,确定相似比如下:几何相似比CL=50,弹性模量相似比CE=50,容重相似比Cγ=1,泊松比、摩擦角相似比Cμ=Cφ=1;
确定静力和动力响应相似比根据量纲关系:ξ=γ×L,ψ=γ×L3,则压力相似比Cξ=Cγ×CL=50,集中力相似比ψ=Cγ×CL 3=125000,应力相似比Cσ=50,时间相似比Ct=Cs0.5/Ca0.5=30,速度相似比Cv=CL/Ct=1.7,位移相似比Cs=CL=50,加速度相似比Ca=1;
S12制作试验箱:试验箱尺寸为(长×宽×高):200cm×50cm×50cm,所述试验箱内侧壁与所述沉井基础之间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试验箱宽度的1.5倍,在相似岩土层前方布置间距为5cm的等距离测线,试验箱前侧采用0.5厘米高强度玻璃,在试验箱内侧采用砂浆抹面打光处理,并在试验箱内测粘贴泡沫;
S13制作岩土材料:根据沉井基础原型,选取黏土、漂石土、红砂岩以及混凝土四种模型相似材料分别来模拟,材料的配比试验方案选用正交试验法排布,通过不同配比下试块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来确定最合适的配合比,分别以试验得到的配合比混合各组分得到岩土相似材料,分层放入制备好的试验箱中进行锤击夯实,锤击次数与现场密实度相关,并按试验要求埋设微型压力传感器和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并留出连接线与记录测试仪器的接头;
S14制作沉井基础:模型稳定后,根据沉井基础原型相似所确定的沉井基础几何尺寸、位置,在上述试验箱的岩土材料中放入铝合金做的沉井基础模具;根据沉井基础原型,按照确定的相似比例值求得的沉井基础中的钢筋相似材料,模拟现场对钢筋进行绑扎,浇筑混凝土材料,并通过人工加压和人工开挖的方式使沉井刃脚到达预计位置;待沉井箱室养护稳定后,根据已确定的材料相似比值,按试验得到的配合比混合各组分并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混凝土材料沿井壁倒入沉井箱室中,并人工振捣,在浇筑过程中按试验要求埋设加速度计并留出连接线与记录测试仪器的接头,浇筑完成后按规范要求对沉井基础进行养护。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模型试验测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调节测试系统:控制静力荷载大小为P0=12N,调节加载系统达到静力平衡,打开加速度测试、压力测试、位移测试、调节测试仪器初始状态,准备测试记录;
S32加载测试: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式,控制静力荷载为一级P0=12N,利用动力荷载系统逐级施加I~VIII级地震荷载,共8级,其中根据时间相似比加载时间控制在10秒,加载过程到结束后进行数据采集读取相应测试仪器的示数;
S33重复试验:改变静力荷载的大小0.5P0、1.5P0、2P0、2.5P0,分别逐级施加地震荷载,并按照上述流程进行测试与数据采集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可以实现通过确定合理相似比例尺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试验模型,对不同试验原型进行简化分析,实现了对不同工程实际的适应性。通过模拟岩土体的开挖、沉井基础的浇筑、混凝土的养护等过程,有效的仿真模拟了桥梁沉井基础的施工过程,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2、采用静力荷载系统和动力荷载系统的结合,通过摆锤来模拟地震效应,通过改变加载架上砝码的数量来模拟实际工程中沉井基础受到的压力,试验装置简便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具有能同时控制静力荷载、动荷载大小的功能,能基本实现试验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其中泡沫的加入,实现了沉井基础周围半无限岩体条件的模拟,减少边界对地震波反射的影响,有效保证得到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沉井基础的动响应变化规律的可靠性。
3、通过量测系统,可实现在模拟地震荷载的加载过程中对沉井基础以及其周边岩土体的内力、位移以及振动速度等动力响应数据的动态量测,为进一步揭示地震荷载作用下沉井基础的动力响应提供试验依据和研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试验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试验系统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动力荷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剖面图。
图中:1-试验箱、2-相似岩土层、3-沉井箱室、4-等距离测线、5-沉井基础、6-加载架、7-伺服电机、71-旋转轴、8-摆锤、9-伺服控制器、10-泡沫、11-支架、12-主动齿轮、13-从动齿轮、14-转动轴、15-支撑杆、16-第一固定块、161-第一凹槽、17-第二固定块、171-第二凹槽、18-全站仪、19-高速摄像机、20-微型加速度计、21-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22-微型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见图1至图5,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包括沉井基础系统、荷载系统以及量测系统。
请参见图1至图3,所述沉井基础系统包括试验箱1、相似岩土层2、沉井箱室3、等距离测线4以及沉井基础5,所述试验箱1至少一侧的材质为玻璃,且具有开口向上的内腔,所述试验箱1内侧采用砂浆抹面打光处理,所述相似岩土体填充于所述内腔内,用于模拟周围岩土层,所述沉井箱室3具有开口向上的内腔,且固定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上,所述沉井基础5填充于所述沉井箱室3的内腔内,用于模拟实际桥梁沉井基础。所述等距离测线4设于所述试验箱1为玻璃的一侧,所述等距离测线4的间距为4-6cm,本实施例中,间距为5cm。
具体的,以实际沉井基础5原型为参考,将试验箱1尺寸(长×宽×高)设为:200cm×50cm×50cm,由于沉井基础5所处的地层为半无限体,为了尽可能减少模型试验边界效应对模拟真实性的影响,所述试验箱1内侧壁与所述沉井基础5之间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试验箱1宽度的1.5倍。
请参见图3,所述荷载系统包括静力荷载系统和动力荷载系统。所述静力荷载系统设于所述沉井基础5上,用于模拟所述沉井基础5受到的上部压力;所述静力荷载系统包括加载架6和砝码(图中未示出),所述加载架6设于所述沉井基础5上,所述砝码设于所述加载架6上,用于提供不同大小的上部压力。
请参见图2至图4,所述动力荷载系统包括伺服电机7、摆锤8、伺服控制器9以及泡沫10,所述摆锤8上端安装于所述伺服电机7的旋转轴71上,所述摆锤8下端与所述试验箱1相对,所述伺服电机7驱动所述摆锤8下端来回摆动并锤击所述试验箱1,用于模拟不同等级的地震荷载,所述伺服控制器9与所述伺服电机7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伺服电机7的输出功率。所述泡沫10固定于所述试验箱1内侧壁,用以吸收边界反射的地震波,本实施例中,泡沫10的厚度为5cm。
请参见图4和图5,所述动力荷载系统还包括支架11、主动齿轮12、从动齿轮13、转动轴14、支撑杆15、第一固定块16以及第二固定块17。
所述支架11呈“Π”形设置以具有两个支脚,所述伺服电机7固定于其中一所述支脚上,所述主动齿轮12固定于所述旋转轴71上,所述从动齿轮13具有与所述主动齿轮12外齿相啮和的内齿,所述转动轴14一端固定于所述从动齿轮13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摆锤8上端,所述支撑杆15一端固定于另一所述支脚上,另一端与所述摆锤8上端可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伺服电机7驱动所述转动轴14转动,带动所述主动齿轮12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从动齿轮13和所述转动轴14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摆锤8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块16具有开口朝所述转动轴14的第一凹槽161,所述转动轴14远离所述伺服电机7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161内,所述第一固定块16背离所述第一凹槽161的一端与所述摆锤8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17具有开口朝所述支撑杆15的第二凹槽171,所述支撑杆15靠近所述伺服电机7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凹槽171内,所述第二固定块17背离所述第二凹槽171的一端与所述摆锤8上端固定连接,可增强摆锤8摆动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2和图3,所述量测系统包括全站仪18、高速摄像机19、微型加速度计20、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21、微型压力传感器22、低频型振动监测仪(图中未示出)以及动静态应变测试仪(图中未示出);所述全站仪18设于所述试验箱1一侧,用于监测所述相似岩土体的位移量,所述高速摄像机19设于所述试验箱1为玻璃的一侧,用于监测所述相似岩土体的图像,所述微型加速度计20设于所述沉井箱室3及沉井基础5之间,用于测定所述沉井基础5的加速度,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21设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中,本实施例中,设于所述相似岩土体的下角落处,用于测量地震震动速度,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22设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中,且均匀分布于所述沉井箱室3外围,用于测定加载过程中岩土体受到的压力。
所述低频型振动监测仪与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21电连接,用以收集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21的测量数据。所述动静态应变测试仪与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22电连接,用以收集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22的测量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试验模型、布置监测系统:合理概括沉井基础5与周围岩土体的相对空间关系,并考虑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及其模型试验的实际可操作性,得出基本物理量的相似比尺,选取典型研究模型,并制作与沉井基础5区域地质条件相似的小比例尺沉井基础5试验模型,考虑现有试验条件的局限以及试验研究的目的,将试验模型简化为二维模型,并最终以相似材料模拟周围岩土体,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试块的形式模拟沉井基础5、以加载砝码模拟沉井基础5上部压力进行研究;
S2校核动力荷载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制作用于摆锤8校核的试验模型,调整伺服电机7的功率来改变摆锤8的锤击速度,通过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21来监测,通过振动频率以及振动加速度及波形来确定不同功率模拟的相应地震烈度;
S3模型试验测试与数据记录:通过控制加载架6上的砝码个数以及伺服电机7功率大小进行加载测试,获取沉井基础5在不同压力作用下、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包括沉井基础5位移、沉井基础5内部加速度、相似岩土层2的应力和加速度变化。
进一步地,步骤S1中制作试验模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确定相似比:模型试验不仅要求满足原型及模型的相似性,满足模型几何相似、相似材料物理性质相似、初始状态及边界条件相似,而且要求原型和模型的的弹塑性状态和破坏状态均应符合相似定理,各相似指标需满足一定相似判据,相似判据可根据“相似三定理”,采用弹塑性方程式和量纲分析方法,确定相似比如下:几何相似比CL=50,弹性模量相似比CE=50,容重相似比Cγ=1,泊松比、摩擦角相似比Cμ=Cφ=1;
确定静力和动力响应相似比根据量纲关系:ξ=γ×L,ψ=γ×L3,则压力相似比Cξ=Cγ×CL=50,集中力相似比ψ=Cγ×CL 3=125000,应力相似比Cσ=50,时间相似比Ct=Cs0.5/Ca0.5=30,速度相似比Cv=CL/Ct=1.7,位移相似比Cs=CL=50,加速度相似比Ca=1;
S12制作试验箱1:根据所设定的几何相似比CL=50,以实际沉井基础5原型为参考,将试验箱1尺寸(长×宽×高)设为:200cm×50cm×50cm,由于沉井基础5所处的地层为半无限体,为了尽可能减少模型试验边界效应对模拟真实性的影响,所述试验箱1内侧壁与所述沉井基础5之间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试验箱1宽度的1.5倍,在相似岩土层2前方布置间距为4-6cm的等距离测线4,本实施例中,间距为5cm;在试验箱1内侧采用砂浆抹面打光处理,并在试验箱1内测粘贴泡沫10,本实施例中,泡沫10的厚度为5cm;
S13制作岩土材料:根据沉井基础5原型,选取黏土、漂石土、红砂岩以及混凝土四种模型相似材料分别来模拟,材料的配比试验方案选用正交试验法排布,通过不同配比下试块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来确定最合适的配合比,分别以试验得到的配合比混合各组分得到岩土相似材料,分层放入制备好的试验箱1中进行锤击夯实,锤击次数与现场密实度相关,并按试验要求埋设微型压力传感器22和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21并留出连接线与记录测试仪器的接头;
S14制作沉井基础5:模型稳定后,根据沉井基础5原型相似所确定的沉井基础5几何尺寸、位置,在上述试验箱1的岩土材料中放入铝合金做的沉井基础5模具;根据沉井基础5原型,按照确定的相似比例值求得的沉井基础5中的钢筋相似材料,模拟现场对钢筋进行绑扎,浇筑混凝土材料,并通过人工加压和人工开挖的方式使沉井刃脚到达预计位置;待沉井箱室3养护稳定后,根据已确定的材料相似比值,按试验得到的配合比混合各组分并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混凝土材料沿井壁倒入沉井箱室3中,并人工振捣,在浇筑过程中按试验要求埋设加速度计并留出连接线与记录测试仪器的接头,浇筑完成后按规范要求对沉井基础5进行养护。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模型试验测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调节测试系统:测试之前,首先控制静力荷载大小为P0=12N,调节加载系统达到静力平衡,打开加速度测试、压力测试、位移测试、调节测试仪器初始状态,准备测试记录;
S32加载测试: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式,首先控制静力荷载为一级P0=12N,利用动力荷载系统逐级施加I~VIII级地震荷载,共8级,其中根据时间相似比加载时间控制在10秒,加载过程到结束后进行数据采集读取相应测试仪器的示数;
S33重复试验:改变静力荷载的大小0.5P0、1.5P0、2P0、2.5P0,分别逐级施加地震荷载,并按照上述流程进行测试与数据采集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通过确定合理相似比例尺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试验模型,对不同试验原型进行简化分析,实现了对不同工程实际的适应性。通过模拟岩土体的开挖、沉井基础5的浇筑、混凝土的养护等过程,有效的仿真模拟了桥梁沉井基础5的施工过程,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采用静力荷载系统和动力荷载系统的结合,通过摆锤8来模拟地震效应,通过改变加载架6上砝码的数量来模拟实际工程中沉井基础5受到的压力,试验装置简便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具有能同时控制静力荷载、动荷载大小的功能,能基本实现试验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其中泡沫10的加入,实现了沉井基础5周围半无限岩体条件的模拟,减少边界对地震波反射的影响,有效保证得到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沉井基础5的动响应变化规律的可靠性。
通过量测系统,可实现在模拟地震荷载的加载过程中对沉井基础5以及其周边岩土体的内力、位移以及振动速度等动力响应数据的动态量测,为进一步揭示地震荷载作用下沉井基础5的动力响应提供试验依据和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试验模型、布置监测系统:合理概括沉井基础与周围岩土体的相对空间关系,并考虑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及其模型试验的实际可操作性,得出基本物理量的相似比尺,选取典型研究模型,并制作与沉井基础区域地质条件相似的小比例尺沉井基础试验模型,考虑现有试验条件的局限以及试验研究的目的,将试验模型简化为二维模型,并最终以相似材料模拟周围岩土体,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试块的形式模拟沉井基础、以加载砝码模拟沉井基础上部压力进行研究;
S2校核动力荷载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制作用于摆锤校核的试验模型,调整伺服电机的功率来改变摆锤的锤击速度,通过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来监测,通过振动频率以及振动加速度及波形来确定不同功率模拟的相应地震烈度;
S3模型试验测试与数据记录:通过控制加载架上的砝码个数以及伺服电机功率大小进行加载测试,获取沉井基础在不同压力作用下、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规律,包括沉井基础位移、沉井基础内部加速度、相似岩土体的应力和加速度变化;
步骤S1中制作试验模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确定相似比:根据“相似三定理”,采用弹塑性方程式和量纲分析方法,确定相似比如下:几何相似比CL=50,弹性模量相似比CE=50,容重相似比Cγ=1,泊松比、摩擦角相似比Cμ=Cϕ=1;
确定静力和动力响应相似比根据量纲关系:ξ=γ×L,ψ=γ×L3,则压力相似比Cξ=Cγ×CL=50,集中力相似比ψ=Cγ×CL 3=125000,应力相似比Cσ=50,时间相似比Ct=Cs0.5/Ca0.5=30,速度相似比Cv=CL/Ct=1.7,位移相似比Cs=CL=50,加速度相似比Ca=1;
S12制作试验箱:试验箱尺寸为(长×宽×高):200cm×50cm×50cm,所述试验箱内侧壁与所述沉井基础之间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试验箱宽度的1.5倍,在相似岩土层前方布置间距为5cm的等距离测线,试验箱前侧采用0.5厘米高强度玻璃,在试验箱内侧采用砂浆抹面打光处理,并在试验箱内测粘贴泡沫;
S13制作岩土材料:根据沉井基础原型,选取黏土、漂石土、红砂岩以及混凝土四种模型相似材料分别来模拟,材料的配比试验方案选用正交试验法排布,通过不同配比下试块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来确定最合适的配合比,分别以试验得到的配合比混合各组分得到岩土相似材料,分层放入制备好的试验箱中进行锤击夯实,锤击次数与现场密实度相关,并按试验要求埋设微型压力传感器和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并留出连接线与记录测试仪器的接头;
S14制作沉井基础:模型稳定后,根据沉井基础原型相似所确定的沉井基础几何尺寸、位置,在上述试验箱的岩土材料中放入铝合金做的沉井基础模具;根据沉井基础原型,按照确定的相似比例值求得的沉井基础中的钢筋相似材料,模拟现场对钢筋进行绑扎,浇筑混凝土材料,并通过人工加压和人工开挖的方式使沉井刃脚到达预计位置;待沉井箱室养护稳定后,根据已确定的材料相似比值,按试验得到的配合比混合各组分并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混凝土材料沿井壁倒入沉井箱室中,并人工振捣,在浇筑过程中按试验要求埋设加速度计并留出连接线与记录测试仪器的接头,浇筑完成后按规范要求对沉井基础进行养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模型试验测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调节测试系统:控制静力荷载大小为P0=12N,调节加载系统达到静力平衡,打开加速度测试、压力测试、位移测试、调节测试仪器初始状态,准备测试记录;
S32加载测试: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式,控制静力荷载为一级P0=12N,利用动力荷载系统逐级施加I~VIII级地震荷载,共8级,其中根据时间相似比加载时间控制在10秒,加载过程到结束后进行数据采集读取相应测试仪器的示数;
S33重复试验:改变静力荷载的大小0.5P0、1.5P0、2P0、2.5P0,分别逐级施加地震荷载,并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测试与数据采集。
3.一种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试验系统用于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方法,
包括沉井基础系统、荷载系统以及量测系统;
所述沉井基础系统包括试验箱、相似岩土层、沉井箱室以及沉井基础,所述试验箱至少一侧的材质为玻璃,且具有开口向上的内腔,所述相似岩土体填充于所述内腔内,用于模拟周围岩土层,所述沉井箱室具有开口向上的内腔,且固定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上,所述沉井基础填充于所述沉井箱室的内腔内,用于模拟实际桥梁沉井基础;
所述荷载系统包括静力荷载系统和动力荷载系统;所述静力荷载系统设于所述沉井基础上,用于模拟所述沉井基础受到的上部压力;所述动力荷载系统包括伺服电机、摆锤以及泡沫,所述摆锤上端安装于所述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上,所述摆锤下端与所述试验箱相对,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摆锤下端来回摆动并锤击所述试验箱,用于模拟不同等级的地震荷载,所述泡沫固定于所述试验箱内侧壁,用以吸收边界反射的地震波;
所述量测系统包括全站仪、高速摄像机、微型加速度计、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以及微型压力传感器;所述全站仪设于所述试验箱一侧,用于监测所述相似岩土体的位移量,所述高速摄像机设于所述试验箱为玻璃的一侧,用于监测所述相似岩土体的图像,所述微型加速度计设于所述沉井箱室及沉井基础之间,用于测定所述沉井基础的加速度,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设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中,用于测量地震震动速度,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相似岩土体中,用于测定加载过程中岩土体受到的压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箱内侧壁与所述沉井基础之间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试验箱宽度的1.5倍;和/或,
所述沉井基础系统还包括等距离测线,所述等距离测线设于所述试验箱为玻璃的一侧,所述等距离测线的间距为4-6c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力荷载系统包括加载架和砝码,所述加载架设于所述沉井基础上,所述砝码设于所述加载架上,用于提供不同大小的上部压力。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荷载系统还包括伺服控制器,所述伺服控制器与所述伺服电机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功率。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荷载系统还包括支架、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转动轴以及支撑杆;
所述支架呈“Π”形设置以具有两个支脚,所述伺服电机固定于其中一所述支脚上,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从动齿轮具有与所述主动齿轮外齿相啮和的内齿,所述转动轴一端固定于所述从动齿轮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摆锤上端,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于另一所述支脚上,另一端与所述摆锤上端可相对转动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带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从动齿轮和所述转动轴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摆锤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荷载系统还包括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
所述第一固定块具有开口朝所述转动轴的第一凹槽,所述转动轴远离所述伺服电机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固定块背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与所述摆锤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具有开口朝所述支撑杆的第二凹槽,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伺服电机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固定块背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与所述摆锤上端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量测系统还包括低频型振动监测仪,所述低频型振动监测仪与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电连接,用以收集所述爆破振动测速仪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和/或,
所述量测系统还包括动静态应变测试仪,所述动静态应变测试仪与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用以收集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的测量数据。
CN201911042008.3A 2019-10-30 2019-10-30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06869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2008.3A CN110686990B (zh) 2019-10-30 2019-10-30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2008.3A CN110686990B (zh) 2019-10-30 2019-10-30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6990A CN110686990A (zh) 2020-01-14
CN110686990B true CN110686990B (zh) 2024-05-14

Family

ID=69114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42008.3A Active CN110686990B (zh) 2019-10-30 2019-10-30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869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7217A (zh) * 2020-06-12 2020-08-14 四川路桥华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地震荷载下重力式锚碇稳定性研究的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11665010B (zh) * 2020-06-16 2021-11-26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结构抗震实验装置
CN115406765B (zh) * 2022-11-01 2023-02-1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下工程防护网力学性能试验系统与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1853A (zh) * 2016-10-24 2017-03-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边坡地震响应数值模拟中任一方向入射平面体波激振方法
CN109883675A (zh) * 2019-03-20 2019-06-14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荷载下重力式锚碇稳定性研究的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CN211347771U (zh) * 2019-10-30 2020-08-2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6141B (zh) * 2016-10-10 2023-06-02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波法探测的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1853A (zh) * 2016-10-24 2017-03-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边坡地震响应数值模拟中任一方向入射平面体波激振方法
CN109883675A (zh) * 2019-03-20 2019-06-14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荷载下重力式锚碇稳定性研究的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CN211347771U (zh) * 2019-10-30 2020-08-2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velopment and Full-Scale Testing of Prototypes of Tsdss-M and MDM Digital Seafloor Seismic Stations Intended for Security Systems;Bashilov, I. P等;《SEISMIC INSTRUMENTS》;20181231;全文 *
边坡动力响应的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王宇;王涛;;山西建筑;20151110(第3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86990A (zh) 202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86990B (zh)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09883675B (zh) 一种地震荷载下重力式锚碇稳定性研究的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Richardson et al. Seismic testing of reinforced earth walls
Gao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s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flexible wall retaining EPS composite soil
Ghosh et al. Centrifuge modelling of seismic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
Amendola et al. Foundation impedance functions from full-scal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tests
CN114705386B (zh) 一种长大隧道结构拟静力抗震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Zhou et al. Dynamic failure mode and dynamic response of high slope using shaking table test
Sahadewa et al. Field testi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mall-strain shear modulus and shear modulus nonlinearity of solid waste
CN111537217A (zh) 地震荷载下重力式锚碇稳定性研究的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Belhassena et al. Estimation of bending moment and pile displacement for soil-pile-quay wall system subjected to liquefaction induced lateral spreading
Jimenez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ur of pile supported structures in soft soil
CN211347771U (zh) 模拟桥梁沉井基础地震动力特性试验系统
Hu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odel test system for rockfall disaster study on tunnel heading slope
Kim et al. Large-scale shake table testing of shallow tunnel-ground system
Lidén Ground vibrations due to vibratory sheet pile driving
Scott et al. Full-scale dynamic lateral pile tests
Takkabutr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small-strain stiffness properties of partially saturated soils via resonant column and bender element testing
CN211340884U (zh) 爆破荷载下基坑施工过程稳定性研究模型试验系统
Wagner Seismic earth pressure on basement walls with cohesionless backfill
Fu Application of piezoelectric sensors in soil property determination
Rosca Physical model method for seismic study of concrete dams
Nateghi Numerical modelling of sand behavior under cyclic simple shear tests in a special liquefaction box
CN110761342B (zh) 爆破荷载下基坑施工过程稳定性研究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
Arulanandan et al. Interlaboratory studies to evaluate the repeatability of dynamic centrifuge model tes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