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47952A -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47952A
CN110647952A CN201810671326.5A CN201810671326A CN110647952A CN 110647952 A CN110647952 A CN 110647952A CN 201810671326 A CN201810671326 A CN 201810671326A CN 110647952 A CN110647952 A CN 1106479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ensing unit
identification
identifie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713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彦铭
徐文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x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x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x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x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713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479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47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479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interrogation of grouped or bundled articles tagged with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具有一待识别装置、一数据记录库和一识别设备。待识别装置具有第一传感单元、数字标签和数据栏位,数据栏位存储了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第一传感单元用以存取第一数据。数据记录库存储有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识别设备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传感单元和运算单元,数据传输单元通过一通信网络和数据记录库连接,第二传感单元用以和第一传感单元进行无线通信,运算单元用以在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相符时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三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识别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唯一识别性的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智能识别系统的识别方式通常属于非接触式的,常见的是一带有例如条形码、RFID、NFC等数字标签的待识别装置和一收存数字标签的识别设备。当识别设备和待识别装置互相接近时,待识别装置将感应到识别设备发射的电磁场变化并回馈该数字标签及待识别装置带有的其他信息。由于数字标签通常在出厂的时后即设定完成,因此不同待识别装置回馈给识别设备的数字标签不会相同,以此实现唯一识别目的。
然而,当待识别装置上的数字标签可被复制时,这种识别将完全失效。举例而言,当条形码的数字内容可被复制而制作出完全一样的另一条形码时,则识别设备将无法确认所接收到数字标签是原装置的还是复制品的,这表示待识别装置的数字标签不再具有唯一性或者说待识别装置的识别不具有唯一识别性。
因此,如何确保待识别装置的数字内容不会被复制,使得待识别装置的识别具有唯一识别性,是本申请欲解决的技术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创的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具有一待识别装置、一数据记录库和一识别设备。待识别装置具有第一传感单元、数字标签和数据栏位,数据栏位存储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第一传感单元用以存取第一数据。数据记录库存储有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识别设备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传感单元和运算单元,数据传输单元用以对外通过一通信网络和数据记录库连接,第二传感单元用以和第一传感单元进行无线通信。当待识别装置感应到识别设备时,第一传感单元向第二传感单元传送第一数据,第二传感单元向数据记录库查询第二数据,运算单元用以在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相符时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三数据,数据传输单元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中,第二传感单元向第一传感单元传送第三数据,第一传感单元将数据栏位的第一数据替换成第三数据。
另一实施例中,识别设备更具有一加密单元,其和数据传输单元、第二传感单元和运算单元均电性连接,用以将第三数据加密成不可读取的第四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单元将第四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中。同一实施例中,数据记录库更具有一解密单元,用以将第四数据解密成可读取的第三数据。
再一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智能识别系统更包括一区块链,其通过互联网和数据记录库连接,第三数据被存储于区块链上。
各实施例中,可选地,无线通信是射频识别(RFID)及近场通信(NFC)其中之一,且通信网络是WIFI网络、蓝牙网络及乙太网络其中之一。
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一种智能识别方法,具有下列步骤:判断是否感应到一待识别装置,否的话继续所述判断,是的话继续下列步骤;取得代表待识别装置的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取得一数据记录库中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并比对第二数据和第一数据;判断第一数据是否和第二数据相符,否的话拒绝存取待识别装置,是的话继续下列步骤;根据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和存储第三数据于数据记录库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同时存储第三数据于待识别装置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
另一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智能识别方法,更具有下列步骤:加密第三数据为不可读取的第四数据;和存储第四数据于数据记录库中,第四数据经解密后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一变化例中,可进一步将第四数据存储于一区块链上。
再一实施例中,所提出的智能识别方法,更具有下列步骤:存储第三数据于一区块链上。
各实施例中,根据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的过程中加入了数字标签的关联信息。这些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标签的制作日期、制作厂商、制作地址和制作系统的制作编号。所称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或第三数据可以是数字标签本身的数据、包含数字标签本身的数据和其他数字标签相关联信息的整合数据、以数字标签本身的数据进行各种运算的衍生数据。所称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相符的比对,可以是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相同的比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对应匹配或结合匹配的比对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关联性是否符合期望的比对。
依据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待识别装置的识别是通过待识别装置本身所含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和另一存储于数据记录库中同样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的比对来实现的,且每次比对后会再次通过运算生成新的数据,用于下一次识别。因此,每次识别所用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均不同。此外,由于第二数据相较于第一数据通常具有高度安全性及高度保密性且可以进一步通过加密机制和运用区块链技术来强化,因此在第二数据不会被仿冒的前提下,即使待识别装置的数字标签或第一数据被假冒,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对结果将不相符,使得假冒的待识别装置无法通过识别,这样就能确保真正的待识别装置的唯一识别性。因此,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整合了传感技术以及智能运算技术解决了待识别装置的唯一识别问题,同时由于用于识别的数据可进一步通过加密技术或者区块链技术进行存储,确保了唯一识别的交互认证过程不会被假冒,达成了完全唯一识别的目标。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图5是依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图6是依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揭示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所涉及的通信网络及无线通信包含射频识别(RFID)及近场通信(NFC)的通信原理,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能明了,故以下文中的说明,不再作完整描述。同时,以下文中所对照的附图,意在表达与本申请特征有关的含义,并未亦不需要依据实际尺寸完整绘制,在先声明。
图1是依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智能识别系统10具有一待识别装置101、一识别设备102和一数据记录库103。待识别装置101包括但不限于是一智能穿戴装置,具有第一传感单元1011、数字标签1012和数据栏位1013,数据栏位1013存储了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一数据,第一传感单元1011用以直接存取第一数据。识别设备102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数据传输单元1021、第二传感单元1022和运算单元1023,数据传输单元1021通过一通信网络200和数据记录库103连接,第二传感单元1022用以通过一无线通信网络300和第一传感单元1011进行无线通信。数据记录库103存储有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可以一伺服器实现。当待识别装置101感应到识别设备102时,第一传感单元101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二传感单元1022传送第一数据,同时第二传感单元1022向数据记录库103查询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此外,运算单元1023用以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比对,并在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相符时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数据传输单元1021用以对外通过通信网络200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103中,使得第三数据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同时,第二传感单元1022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一传感单元1011传送第三数据,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亦即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替换成第三数据。所述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的过程中,是加入了数字标签1012的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标签1012的制作日期、制作厂商、制作地址和制作系统的制作编号。
图2是依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二实施例中,智能识别系统10a主要具有一待识别装置101、一识别设备102a和一数据记录库103a。待识别装置101包括但不限于是智能穿戴装置,其内含组件和结构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不赘述。识别设备102a除了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数据传输单元1021、第二传感单元1022和运算单元1023以外,还具有加密单元1024。数据传输单元1021、第二传感单元1022和运算单元1023的功能已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过,在此不赘述。加密单元1024和数据传输单元1021、第二传感单元1022和运算单元1023均电性连接,用以将第三数据加密成不可读取的第四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单元1021和通信网络200将第四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103a中。数据记录库103a存储有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并具有一解密单元1031,是对应加密单元1024而设置,用以对经加密单元1024加密后的第四数据进行解密。当待识别装置101感应到识别设备102a时,第一传感单元101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二传感单元1022传送第一数据,同时第二传感单元1022向数据记录库103a查询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运算单元1023用以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比对,并在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相符时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第三数据进一步通过加密单元1024被加密成不可读取的第四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单元1021和通信网络200存储于数据记录库103a中。数据记录库103a的解密单元1031用以将第四数据解密成可读取的第三数据,因而经解密后的第三数据可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此外,第二传感单元1022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一传感单元1011传送第三数据;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亦即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替换成第三数据。本实施例的一变化例中,智能识别系统10a还具有一区块链104,区块链104通过互联网400和数据记录库103a连接。经加密的第四数据更进一步地被存储于区块链104上,以进一步降低第四数据被假冒的风险。如此使得运算单元1023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具有双重保密的效果。
图3是依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三实施例中,智能识别系统10b具有一待识别装置101、一识别设备102、一数据记录库103和一区块链104。区块链104通过互联网400和数据记录库103连接。待识别装置101、识别设备102和数据记录库103的内含组件和结构和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不赘述。本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智能识别系统10b引入了区块链104的应用。当待识别装置101感应到识别设备102时,第一传感单元101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二传感单元1022传送第一数据,同时第二传感单元1022向数据记录库103查询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运算单元1023用以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比对,并在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相符时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数据传输单元1021用以对外通过通信网络200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103中,使得第三数据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第三数据更进一步地被存储于区块链104上,以降低第三数据被假冒的风险。同时,第二传感单元1022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一传感单元1011传送第三数据,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亦即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替换成第三数据。
图4是依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方法的实施流程图。请参照图4,第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一种智能识别方法,具有下列步骤:
步骤401:判断是否感应到待识别装置。如图1所示,识别设备102判断是否感应到待识别装置101。是的话,执行步骤402;否的话,继续所述判断。
步骤402:取得待识别装置中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如图1所示,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传感单元101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识别设备102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传送代表数字标签1012且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使得第二传感单元1022取得待识别装置101中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一数据。接着,执行步骤403。
步骤403:取得数据记录库中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并将其与第一数据比对。如图1所示,数据记录库103存储有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识别设备102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向数据记录库103查询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并通过运算单元1023比对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接着,执行步骤404。
步骤404:判断比对结果是否相符。如图1所示,识别设备102的运算单元1023判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相符。否的话,执行步骤405;是的话,执行步骤406。
步骤405:拒绝存取待识别装置。如图1所示,当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数据与数据记录库103的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不相符时,识别设备102拒绝存取待识别装置101。
步骤406:根据待识别装置的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如图1所示,当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数据与数据记录库103的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相符时,识别设备102的运算单元1023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第三数据的生成过程中,是加入了数字标签1012的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标签1012的制作日期、制作厂商、制作地址和制作系统的制作编号。接着,同时执行步骤407和408。
步骤407:存储第三数据于数据记录库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如图1所示,识别设备102的数据传输单元1021通过通信网络200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103中,使得第三数据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
步骤408:存储第三数据于待识别装置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如图1所示,识别设备102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一传感单元1011传送第三数据,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或者说,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替换成第三数据。
图5是依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方法的实施流程图。请参照图5,第二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智能识别方法,具有下列步骤:
步骤501:判断是否感应到待识别装置。如图2所示,识别设备102a判断是否感应到待识别装置101。是的话,执行步骤502;否的话,继续所述判断。
步骤502:取得待识别装置中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如图2所示,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传感单元101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识别设备102a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传送代表数字标签1012且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使得第二传感单元1022取得待识别装置101中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一数据。接着,执行步骤503。
步骤503:取得数据记录库中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并将其与第一数据比对。如图2所示,数据记录库103a存储有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识别设备102a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向数据记录库103a查询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并通过运算单元1023比对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接着,执行步骤504。
步骤504:判断比对结果是否相符。如图2所示,识别设备102a的运算单元1023判断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相符。否的话,执行步骤505;是的话,执行步骤506。
步骤505:拒绝存取待识别装置。如图2所示,当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数据与数据记录库103a的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不相符时,识别设备102a拒绝存取待识别装置101。
步骤506:根据待识别装置的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如图2所示,当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数据与数据记录库103a的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相符时,识别设备102a的运算单元1023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第三数据的生成过程中,是加入了数字标签1012的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标签1012的制作日期、制作厂商、制作地址和制作系统的制作编号。接着,同时执行步骤507和508。
步骤507:加密第三数据为第四数据。如图2所示,识别设备102a的加密单元1024将第三数据加密成不可读取的第四数据。接着,执行步骤509。
步骤508:存储第三数据于待识别装置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如图2所示,识别设备102a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一传感单元1011传送第三数据,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或者说,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替换成第三数据。
步骤509:存储第四数据于数据记录库中,第四数据经解密后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如图2所示,识别设备102a的数据传输单元1021通过通信网络200将第四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103a中,使得下一次识别时,第四数据经数据记录库103a中的解密单元1031解密后,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
图6是依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智能识别方法的实施流程图。请参照图6,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一种的智能识别方法,具有下列步骤:
步骤601:判断是否感应到待识别装置。如图3所示,识别设备102判断是否感应到待识别装置101。是的话,执行步骤602;否的话,继续所述判断。
步骤602:取得待识别装置中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如图3所示,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传感单元101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识别设备102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传送代表数字标签1012且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使得第二传感单元1022取得待识别装置101中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一数据。接着,执行步骤603。
步骤603:取得数据记录库中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并将其与第一数据比对。如图3所示,数据记录库103存储有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识别设备102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向数据记录库103查询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并通过运算单元1023比对第二数据与第一数据。接着,执行步骤604。
步骤604:判断比对结果是否相符。如图3所示,识别设备102的运算单元1023判断第二数据和第一数据是否相符。否的话,执行步骤605;是的话,执行步骤606。
步骤605:拒绝存取待识别装置。如图3所示,当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数据与数据记录库103的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不相符时,识别设备102拒绝存取待识别装置101。
步骤606:根据待识别装置的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如图3所示,当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数据与数据记录库103的最新一笔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二数据相符时,识别设备102的运算单元1023根据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数字标签1012的第三数据。第三数据的生成过程中,是加入了数字标签1012的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标签1012的制作日期、制作厂商、制作地址和制作系统的制作编号。接着,同时执行步骤607和608。
步骤607:存储第三数据于数据记录库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如图3所示,识别设备102的数据传输单元1021通过通信网络200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记录库103中,使得第三数据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二数据。接着,执行步骤609。
步骤608:存储第三数据于待识别装置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如图3所示,识别设备102的第二传感单元1022通过无线通信网络300向第一传感单元1011传送第三数据,待识别装置101的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第三数据存储于数据栏位1013,作为下一次识别的第一数据。或者说,第一传感单元1011将数据栏位1013的第一数据替换成第三数据。
步骤609:存储第三数据于区块链上。如图3所示,第三数据更进一步地被存储于区块链104上,以降低第三数据被假冒的风险。
以上各实施例中,通信网络200可以是有线的通信网络或无线的通信网络例如是WIFI网络、蓝牙网络及乙太网络其中之一,而无线通信网络300可以是射频识别(RFID)及近场通信(NFC)其中之一。所称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第二数据或第三数据可以是数字标签本身的数据、包含数字标签本身的数据和其他数字标签相关联信息的整合数据、以数字标签本身的数据进行各种运算的衍生数据。所称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相符的比对,可以是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相同的比对、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是否对应匹配或结合匹配的比对或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关联性是否符合期望的比对。
依据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待识别装置的识别是通过待识别装置本身所含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和另一存储于数据记录库中同样代表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的比对来实现的,且每次比对后会再次通过运算生成新的数据,用于下一次识别。因此,每次识别所用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均不同。此外,由于第二数据相较于第一数据通常具有高度安全性及高度保密性且可以进一步通过加密机制和运用区块链技术来强化,因此在第二数据不会被仿冒的前提下,即使待识别装置的数字标签或第一数据被假冒,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比对结果将不相符,使得假冒的待识别装置无法通过识别,这样就能确保真正的待识别装置的唯一识别性。因此,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整合了传感技术以及智能运算技术解决了待识别装置的唯一识别问题,同时由于用于识别的数据可进一步通过加密技术或者区块链技术进行存储,确保了唯一识别的交互认证过程不会被假冒,达成了完全唯一识别的目标。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申请的可行实施例提出具体说明,惟所提出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专利权利范围,凡未脱离本申请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申请的专利权利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待识别装置,具有第一传感单元、数字标签和数据栏位,所述数据栏位存储代表所述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传感单元用以存取所述第一数据;
一数据记录库,存储有最新一笔代表所述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和一识别设备,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数据传输单元、第二传感单元和运算单元,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用以对外通过一通信网络和所述数据记录库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单元用以和所述第一传感单元进行无线通信;
其中,当所述待识别装置感应到所述识别设备时,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向所述第二传感单元传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传感单元向所述数据记录库查询所述第二数据,所述运算单元用以在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数据相符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运算出代表所述数字标签的第三数据,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将所述第三数据存储于所述数据记录库中,所述第二传感单元向所述第一传感单元传送所述第三数据,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将所述数据栏位的所述第一数据替换成所述第三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设备更具有一加密单元,其和所述数据传输单元、所述第二传感单元和所述运算单元均电性连接,用以将所述第三数据加密成不可读取的第四数据,并通过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将所述第四数据存储于所述数据记录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记录库更具有一解密单元,用以将所述第四数据解密成可读取的所述第三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区块链,其通过互联网和所述数据记录库连接,所述第三数据被存储于所述区块链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是射频识别(RFID)及近场通信(NFC)其中之一,且所述通信网络是WIFI网络、蓝牙网络及乙太网络其中之一。
6.一种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判断是否感应到一待识别装置,否的话继续所述判断,是的话继续下列步骤;
取得代表所述待识别装置的数字标签的第一数据;
取得一数据记录库中最新一笔代表所述数字标签的第二数据,并比对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是否和所述第二数据相符,否的话拒绝存取所述待识别装置,是的话继续下列步骤;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和
存储所述第三数据于所述数据记录库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所述第二数据,同时存储所述第三数据于所述待识别装置中作为下一次识别的所述第一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
加密所述第三数据为不可读取的第四数据;和
存储所述第四数据于所述数据记录库中,所述第四数据经解密后作为下一次识别的所述第二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
存储所述第四数据于一区块链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下列步骤:
存储所述第三数据于一区块链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生成第三数据的过程中加入了所述数字标签的关联信息。
CN201810671326.5A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106479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71326.5A CN110647952A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71326.5A CN110647952A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47952A true CN110647952A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08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71326.5A Pending CN110647952A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4795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56A (ja) * 1997-06-13 1999-01-0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カード認証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0259903A (ja) * 1999-03-12 2000-09-22 Ntt Data Corp プリペイドカードシステム、読書装置及びカード判別方法
JP2001101358A (ja) * 1999-10-01 2001-04-13 Naokyu Kosho:Kk カードの不正変造防止方法、不正カード識別装置及びカード
WO2001072107A2 (en) * 2000-03-24 2001-10-04 International Paper Rfid tag for authent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JP2008084225A (ja) * 2006-09-28 2008-04-10 Yokosuka Telecom Research Park:Kk データキャリアデバイス、発行装置、データ読取装置、データ認証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認証方法
KR20080035273A (ko) * 2006-10-19 2008-04-23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복제방지용 데이터인식장치와 복제방지 방법 및 이를기록한 기록매체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56A (ja) * 1997-06-13 1999-01-0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カード認証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0259903A (ja) * 1999-03-12 2000-09-22 Ntt Data Corp プリペイドカードシステム、読書装置及びカード判別方法
JP2001101358A (ja) * 1999-10-01 2001-04-13 Naokyu Kosho:Kk カードの不正変造防止方法、不正カード識別装置及びカード
WO2001072107A2 (en) * 2000-03-24 2001-10-04 International Paper Rfid tag for authent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JP2008084225A (ja) * 2006-09-28 2008-04-10 Yokosuka Telecom Research Park:Kk データキャリアデバイス、発行装置、データ読取装置、データ認証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認証方法
KR20080035273A (ko) * 2006-10-19 2008-04-23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복제방지용 데이터인식장치와 복제방지 방법 및 이를기록한 기록매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9969B (zh) 一种利用nfc查伪溯源的方法及系统
US9825941B2 (en)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generating, storing, using, and validating tags and data
EP1850233B1 (en) Authentication method,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tag device thereof, information reference client, authentication server, and information server
US2006018139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ociating randomized identifiers with tagged assets
US20050251678A1 (en) Identification code management method and management system
US10614272B2 (en) Networked computer system for remote RFID devic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CN107231231B (zh) 一种终端设备安全接入物联网的方法及系统
CN106603484A (zh) 虚拟钥匙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装置、后台系统、用户终端
US8055898B2 (en) Tag authentication system
EP2238555A1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 and reader systems
CN110598433A (zh) 基于区块链的防伪信息处理方法、装置
CN115511019A (zh) 绑定rfid标签和物品条码的防伪验证方法
US2018020571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henticating Electronic Tags
CN111448815B (zh) 用于安全单向rfid标签识别的装置和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KR100817222B1 (ko) 전자 상품 코드를 암호화/복호화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rfid 시스템
CN110533128B (zh) 一种基于加密的防伪溯源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介质
KR101360784B1 (ko) Rfid 액세스 단말기 및 rfid 태그 정보 인증 방법
US20100014673A1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authent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authentication function and method thereof
KR100848791B1 (ko) 보안 검증이 가능한 태그 데이터 기록 및 취득 방법, 태그데이터 기록 및 취득 장치
Kim et al. Single tag sharing scheme for multiple-object RFID applications
CN110647952A (zh) 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和方法
JP2012014607A (ja) Ic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およびそれに内蔵するsam
JP5177053B2 (ja) 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サーバ、ゲートウェイ、ユーザ装置およびサービス提供方法
EP2770663A1 (en) Encryption Key-Based Product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11398898B2 (en) Secure RFID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