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93917B - 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93917B CN110593917B CN201810602886.5A CN201810602886A CN110593917B CN 110593917 B CN110593917 B CN 110593917B CN 201810602886 A CN201810602886 A CN 201810602886A CN 110593917 B CN110593917 B CN 1105939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well
- wells
- salt
- in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5000002639 sodium chloride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267 bri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sodium;chloride;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Na+].[Cl-]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090 dissol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41001131796 Botaurus stellari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01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877 morpholog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0681 well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49 well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MPDGHEJMBKOTSU-YKLVYJNSSA-N 18beta-glycyrrhetic acid Chemical class C([C@H]1C2=CC(=O)[C@H]34)[C@@](C)(C(O)=O)CC[C@]1(C)CC[C@@]2(C)[C@]4(C)CC[C@@H]1[C@]3(C)CC[C@H](O)C1(C)C MPDGHEJMBKOTSU-YKLVYJNS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07 re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3/00—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具体地说是通过多井连通,利用多盐穴溶腔溶通串联组合、多井组合大流量注水、多井组注排组合控制腔体形态,实现快速建造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本发明可以实现大流量注排快速造腔扩容,通过调整井组不同注排组合方式,达到人为控制腔体上溶及腔体发育形态的目的,实现在层状岩盐中快速建设超大盐穴溶腔储库,具有建腔周期短、溶腔体积大、腔体发育过程可人为干预、岩盐回采率高等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属于盐类矿床水溶开采技术范畴,适合于地下盐类矿床开采及盐穴溶腔建造,是一种盐穴溶腔高效、大体积、低成本建腔的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为解决油气输送问题,建成许多长距离输送油气管道,但与之配套储存、调节的能源储库相对滞后。我国的能源储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威胁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一些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利用盐穴溶腔储油气,盐穴溶腔储油储气已成为国际上首选的能源储备方式。由于国内岩盐矿床存在矿层层数多、夹层多、品位差异大等特点,增大了在岩盐中建造能源储库的难度。我国盐穴溶腔储油气发展起步较晚,缺少针对国内盐矿地质条件溶腔建造的研究,目前仅江苏金坛盐穴溶腔储气库投入运行。
针对层状岩盐矿层,传统的单井正、反循环水溶采卤造腔研究较多,如CN102720538A提出一种建造倒鸭梨形地下盐穴储气库及其建造方法;CN107100673A提出一种利用油垫法建造盐穴储气库的方法。但单井造腔受注排流量限制,致使盐穴储库建造周期长,很难满足快速建设超大盐穴溶腔储库需求。建腔周期长直接导致前期投资成本增加,而腔体体积偏小导致后期配套设施及运行成本偏高。
随着钻井技术不断提高,定向对接技术日益成熟,目前定向对接连通对流法采卤工艺已被广泛运用于岩盐开采。对井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可以实现大流量注水采卤快速造腔,有效缩短了建腔周期。近些年,随着双井建腔研究不断深入,如CN103850711A提出盐穴储气库双井建库方法,是一种双井近距离建腔方法;CN107035343A提出一种利用油垫法改造老腔的方法;CN106481360A提出一种双井不对称采卤快速建造盐穴储库工艺,主要通过直井注水、斜井出卤,在直井位置快速造腔。但对井造腔及采卤过程中,需要定期倒井,倒井后斜井位置也会形成一定规模腔体,而且连接直井、斜井中间的水平段形成一定规模的腔体或通道,如何充分利用斜井及水平段盐穴腔体是对井建腔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利用井组盐穴溶腔溶通,多个盐穴腔体溶通组合建设超大溶腔储库,解决了在对井开采中斜井及水平段腔体难以利用的难题。以三井组合为例,建腔速度是传统对井水溶开采建腔的1.5-2倍,是单井建腔3-4倍,而且能够实现快速建设超大溶腔储库。
本发明的通过多井连通,利用井组轮换注排组合,控制腔体上溶及形态发育,从而实现人为干预腔体发育过程;同时实现多井大流量注排水溶开采,提高建腔效率;通过多井溶腔溶通组合,实现层状岩盐快速建设超大溶腔储库。本发明可以弥补单井造腔速度慢、腔体规模小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对井建腔斜井及水平段腔体无法充分利用问题。
本发明是一种快速建设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岩盐矿区,已有或新建相互连通的两口以上盐井;
(2)两口以上的盐井轮换组合注排,采用“多注一排”或“一注一排”或“一注多排”或“多注多排”方式,即一口或多口井大流量注水,另一口或多口井排卤(例如1-6个月),任选地然后轮换为所述一口或多口井排卤,所述另一口或多口井大流量注水(例如1-6个月),快速建造一个或多个腔体;
(3)利用声纳测腔技术,监测快速建造的腔体发育形态、空间位置;
(4)根据测腔结果,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实现腔体整体上溶;
(5)重复步骤(2)、(3)和(4)过程,直至多个腔溶通,并形成为一个组合溶腔;
(6)通过“一注一排”或“一注多排”或“多注多排”或“多注一排”方式,即一口或多口井大流量注水,另一口或多口井排卤或另外多口井轮换排卤,优化组合溶腔的腔顶形态,优选地,在步骤(2)进行排卤的一个或多个井注水,在步骤(2)进行注水的一个或多个井排卤,实现在步骤(2)进行排卤的井的腔体上溶;
任选地(7)在三个井以上的情况下,采用“一或多注、一或多排、一或多停”方式,其中一个或多个井注水,另外一个或多个井排卤,还有一个或多个井关停,轮换排注停组合,直至组合溶腔的体积、形状达到储库设计;
任选地(8)在建腔后期,若腔体形态发育不能满足要求,可适当注油,利用油垫法调整最终腔体顶部形态。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一种快速建设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岩盐矿区,已有或新建相互连通的三口盐井,分别是1#、2#、3#井,优选地3#近似在1#、2#盐井的连线上;
(2)1#、2#、3#井三井轮换组合注排建槽,分别对应形成A、B、C三个腔体;
(3)采用“两注一排”方式轮换注排造腔,即1#、2#井大流量注水,3#井排卤,实现快速建造A、B腔;或1#、3#井大流量注水,2#井排卤,实现快速建造A、C腔;或2#、3#井大流量注水,1#井排卤,实现快速建造B、C腔;轮换周期例如是1-6个月;
(4)利用声纳测腔技术,监测1#、2#、3#井的腔体发育形态、空间位置;
(5)根据测腔结果,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实现腔体整体上溶;
(6)重复步骤(3)、(4)和(5)过程,直至A、B、C三腔溶通,并形成为一个组合溶腔;
(7)通过“一注两排”方式,在3#井注水,1#、2#排卤,实现C腔上溶,优化组合溶腔的腔顶形态;
(8)采用“一注一排一停”方式,进一步调整组合溶腔的整体形态,其中1#、3#井注排组合,2#井关停,调整1#、3#井之间腔体形态;或者2#、3#井注排组合,1#井关停,调整2#、3#井之间腔体形态,轮换排注停组合,直至组合溶腔的体积、形状达到储库设计。
在本发明中,盐井连通为新井与新井相互连通;或新井与老井相互溶通;或老井与老井自然溶通。
在本发明中,1#、2#、3#井为已有相互溶通的3口盐井;或通过定向对接技术,新建1口盐井与已有的2口盐井连通;或通过定向对接技术,新建2口盐井与已有的1口盐井连通;或通过定向对接技术,新建3口相互连通的盐井。
本发明所述所述的相邻两井间距离根据溶腔储库体积需求确定,选取40~180m,优选50~160m,更优选60~140m,最优选70~120m(例如选取80m)。
进一步地,在步骤(2)的三井轮换组合注排建槽中,要注水的单口井注水量例如为40-100m3/h,优选约60-80m3/h;在步骤(3)的“两注一排”方式轮换注排造腔中,单口井注水量例如为150~200m3/h。步骤(3)的单口井注水量例如为步骤(2)单口井注水量的约2-5倍。
本发明所述的注水方式中,单井注水量优选控制在80~200m3/h,多井注水量可以达到单井注水的数倍。通过“多注多排”方式可以在注水井位置可以同时造腔,多井注水量叠加实现大流量注水快速建腔。其中,“两注一排”是传统对井水溶开采建腔的1.5-2倍,是单井建腔的3-4倍。
在采卤造腔过程中,通过声纳测腔来监测腔体的形态发育,若三个腔体发育差异较大,则根据水溶开采卤水浓度与溶解速率关系,通过人为控制注排组合方式来控制腔体发育过程。即三个腔体中出现单个腔体上溶过慢,可对应调整为注水井,加速该腔体上溶;若三个腔体中出现单个腔体上溶过快,可对应调整为排卤井,限制该腔体上溶;通过调整注排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人为控制腔体发育过程的目的。
根据测腔结果,通过割管方式来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当1#、2#、3#井的单腔体积扩大3~15×104m3(优选5~8×104m3)割一次套管,或者腔体净腔高增加10~30m(优选15~25m)割一次套管,直至A、B、C三腔溶通为一个大溶腔,实现超大溶腔建造(参见图1)。
当腔体达到一定规模后,采用“一注一排一停”方式,进一步调整组合溶腔的整体形态。即1#、3#井注排组合,2#井关停,调整1#、3#井之间腔体形态;或者2#、3#井注排组合,1#井关停,调整2#、3#井之间腔体形态。通过“一注一排一停”方式,实现人为控制腔体规模及形态(图2),直至达到设计要求,优选单井腔体体积为10~30×104m3,组合腔体体积为30~90×104m3,实现超大溶腔建造。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快速建设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岩盐矿区,在已经连通或使之连通的已有的两口盐井之间新建第三口盐井,实现三井连通,优选地第三口盐井在已有的两口盐井的连线上;
(2)采用一注两排的方式注排造腔,其中第三口井注水,第一和第二口井排卤;
(3)利用声纳测腔技术,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实现第三口井腔体整体上溶;
(4)通过一注两排方式,第三口井注水,第一口井或第二口井排卤,或者第一口井和第二口井轮换排卤,调整腔体形态达到设计要求。
注水量可以如上所述,例如注水速度控制在100~200m3/h。
本发明可适用于层状盐层,提出一种快速建设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方法。主要方法通过定向钻探实现多井连通,利用井组互相轮换注排组合,可以控制腔体上溶及形态发育,从而实现人为干预腔体发育过程;同时实现多井大流量注排水溶开采,提高建腔效率;通过多井形成多个腔体串联溶通组合,实现层状岩盐快速建设超大溶腔储库。可以弥补单井造腔速度慢、腔体规模小等问题;解决对井建腔斜井及水平段腔体无法充分利用问题。
本发明多井组合不局限于三井,可由单井扩充至双井,再由双井扩充至三井,由三井扩充至多井;或利用老井组加密新井;或远距离连通井组中间加密多口新井;或近距离井组侧向添加新井。多井注排组合方法原理及思路与三井组合相似。通过多井溶腔溶通组合、多井组合大流量注水造腔、多井组注排组合控制腔体形态等建腔方法,均属权利要求范围。
本申请中,“任选地”表示进行或不进行后续的步骤。
本发明创新点及优点:
(1)提出一种多井连通采卤造腔方法,利用多腔溶通组合成为一个大溶腔,实现超大溶腔储气库建设,为我国层状岩盐建设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提出一种新方法;
(2)本发明建腔过程可以利用“多注多排”方式,实现大流量注排,达到快速建腔目的;
(3)通过井组轮换注排组合调整,可以有效控制上溶,水溶开采建腔过程可人为控干预腔体发育形态;
(4)本发明提供一种新井与老腔结合手段,利用老腔改造建设超大储库新方法;
(5)可以充分利用井组之间腔体,同时提高岩盐回采率,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三连井对应腔体溶通示意图。
图2是建腔后期通过注排组合控制腔体形态示意图。
图3是三连井斜井双向水平定向连通示意图。
图4是双直井溶通腔体加密新井连通方案示意图。
图5是对井溶通腔体加密新井连通方案示意图。
图6是单井腔体双侧布置新井连通方案示意图。
图7是多井组合建造平卧式超大溶腔方案示意图。
其中,1为1#井,2为中间3#井,3为2#井,4为岩盐难溶夹层,5为岩盐矿层;6为2#井对应腔B,7为斜井造斜段,8为3#井对应腔体C,9为难溶沉积物,10为1#井对应腔体A,11为腔体溶通后组合大溶腔,12为双井开采水平段或自然融通井组间通道,13为多井组合4#井,14为多井组合5#井,15为多腔组合平卧超大溶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三井组合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而不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凡依照本发明公开内容所作的任何本领域的等同替换,均属本发明保护范围。
实施例1
(1)在岩盐矿区内布置1#、2#直井,分别为(Z1、Z2),完井深度分别为1745m、1780m,井间距为200m。
(2)在两直井之间布3#斜井(Z3),通过定向对接分别与Z1、Z2连通。Z3井造斜点1550m,造斜率9.5°/30m;Z1侧对接点垂深1743m,井斜61.11°;Z2对接点垂深1776m,井斜72.83°,双侧定向连通Z1、Z2(图3)。三井连通轮换组合注排建槽,建槽过程采用“两注一排”方式,建槽期持续3个月。第1个月Z1、Z2井注水,两口井注水流量均为60m3/h,Z3井排卤;第2个月轮换Z1、Z3井注水,两口井注水流量均为70m3/h,Z2井排卤;第3个月轮换Z2、Z3井注水,两口井注水流量均为80m3/h,Z1井排卤。
(3)建槽后,采用“两注一排”注排组合方式以3个月为周期轮换注排造腔,即Z1、Z2井大流量注水3个月(其中,单井注水量控制在150~200m3/h,两口井注水总量为300~400m3/h),Z3井排卤;轮换Z1、Z3井大流量注水3个月,Z2井排卤;Z2、Z3井大流量注水3个月,Z1井排卤。
(4)根据测腔结果,单腔体积扩大8×104m3后割管,控制腔体整体快速上溶。
(5)重复步骤(3)、(4)过程3次,2.5年后,Z1、Z2、Z3单腔最大半径分别为36m、28m、39m,三腔底部溶通。
(6)3年后,测得腔体总体积达到35×104m3后,Z3井采用“一注两排”方式,即Z3井注水,Z1、Z2排卤,实现Z3腔快速上溶,调整腔体形态。
(7)腔体体积40×104m3后,通过注排组合转换调整腔体顶部形态。采用“一注一排一停”方式,即Z1、Z3井注排组合,Z2井关停,调整Z1、Z3井之间腔体形态;或者Z2、Z3井注排组合,Z1井关停,调整Z2、Z3井之间腔体形态;轮换注排组合可以有效控制上溶,实现人为控制腔体规模及形态。
(8)声纳测腔获得Z3井腔顶上溶位置在1502m,腔底在1608m,有效腔体体积43×104m3。
实施例2
(1)在岩盐矿区内选1#、2#两口生产11年直井,分别为X1、X2,两口直井完井深度分别1370m、1285m,井间距为160m,X1、X2井已经自然溶通。
(2)因X1、X2井腔体已经溶通,后期在两直井之间施工3#直井(X3),X3井直接钻至X1、X2溶通溶腔内,与X1、X2实现三井连通(图4)。
(3)根据测腔结果,X1、X2腔体上溶至1220m、1215m,有效腔体体积分别约26×104m3、19×104m3。X3井对应腔顶溶至1263m。与X1、X2上溶相比,X3井滞后。采取X3注水(注水速度控制在120~180m3/h),X1、X2出卤,持续12月,加速C腔体上溶。因X1、X2井为生产多年井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腔体,造腔过程实际为老腔加密新井,主要侧重X3井腔体快速上溶和腔体整体形态调整。
(4)1年后,根据声纳测腔结果,X3井上溶达25m后割管,控制腔体整体快速上溶。
(5)2年后,X3井声纳测腔腔顶上溶至1192m,腔体总体积达到63×104m3。
(6)采用X3井注水,X1或X2排卤,调整腔体形态,半年后,腔体总体积67×104m3,达到设计要求。
实施例3
(1)在岩盐矿区内选取一组对井,1#井为定向井、2#井为直井,分别为J1、J2,完井深度分别为1450m、1385m,井间距为180m,岩盐层累计厚度达600m。其中J1、J2为一组生产4年对井。
(2)因J1、J2井之间已经存在水平段腔体(或通道),后期在两井之间施工3#直井(J3),J3井直接钻至水平段腔体(或通道)内,与J1、J2实现三井连通(图5)。
(3)根据测腔结果显示,J1、J2腔顶上溶至1350m、1335m,测出腔体体积分别为18×104m3、5×104m3。J3井对应腔体井上溶至1410m,与J1、J2上溶相比滞后,采取J3注水(注水速度控制在100~200m3/h),J1、J2出卤,加速C腔体上溶。因J1、J2井为生产多年井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腔体,造腔过程实际为水平井腔体后期改造,主要侧重J3井腔体快速上溶和腔体整体形态调整。
(4)1年后,根据声纳测腔结果,J3井溶腔体积扩大8×104m3,割管控制腔体整体快速上溶。
(5)2年后,J3井腔顶上溶至1346m,腔体总体积达到45×104m3,采用J3井注水,J1、J2轮换排卤,调整腔体形态。
(6)3年后,J3井腔顶上溶至1320m,腔体体积54×104m3满足设计要求。
Claims (15)
1.一种快速建设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岩盐矿区,已有或新建相互连通的两口以上盐井;
(2)盐井轮换组合注排,采用“多注一排”或“一注一排”或“一注多排”或“多注多排”方式,即一口或多口井大流量注水,另一口或多口井排卤,然后轮换为所述一口或多口井排卤,所述另一口或多口井大流量注水,快速建造一个或多个腔体;
(3)利用声纳测腔技术,监测快速建造的腔体发育形态、空间位置;
(4)根据测腔结果,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实现腔体整体上溶;
(5)重复步骤(2)、(3)和(4)过程,直至多个腔溶通,并形成为一个组合溶腔;
(6)通过“一注一排”或“一注多排”或“多注多排”或“多注一排”方式,即一口或多口井大流量注水,另一口或多口井排卤或另外多口井轮换排卤,优化组合溶腔的腔顶形态;
任选地(7)在三个井以上的情况下,采用“一或多注、一或多排、一或多停”方式,其中一个或多个井注水,另外一个或多个井排卤,还有一个或多个井关停,轮换排注停组合,直至组合溶腔的体积、形状达到储库设计;
任选地(8)在建腔后期,若腔体形态发育不能满足要求,适当注油,利用油垫法调整最终腔体顶部形态,
在注水方式中,单井注水量控制在80~200m3/h,多井注水量达到单井注水的数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6)中,在步骤(2)进行排卤的一个或多个井注水,在步骤(2)进行注水的一个或多个井排卤,实现在步骤(2)进行排卤的井的腔体上溶。
3.一种快速建设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岩盐矿区,已有或新建相互连通的三口盐井,分别是1#、2#、3#井;
(2)1#、2#、3#井三井轮换组合注排建槽,分别对应形成A、B、C三个腔体;
(3)建槽后,采用“两注一排”方式轮换注排造腔,即1#、2#井大流量注水,3#井排卤,实现快速建造A、B腔;或1#、3#井大流量注水,2#井排卤,实现快速建造A、C腔;或2#、3#井大流量注水,1#井排卤,实现快速建造B、C腔;
(4)利用声纳测腔技术,监测1#、2#、3#井的腔体发育形态、空间位置;
(5)根据测腔结果,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实现腔体整体上溶;
(6)重复步骤(3)、(4)和(5)过程,直至A、B、C三腔溶通,并形成为一个组合溶腔;
(7)通过“一注两排”方式,在3#井注水,1#、2#排卤,实现C腔上溶,优化组合调整溶腔的腔顶形态;
(8)采用“一注一排一停”方式,进一步调整组合溶腔的整体形态,其中1#、3#井注排组合,2#井关停,调整1#、3#井之间腔体形态;或者2#、3#井注排组合,1#井关停,调整2#、3#井之间腔体形态,轮换排注停组合,直至组合溶腔的体积、形状达到储库设计,
在步骤(2)的三井轮换组合注排建槽中,要注水的单口井注水量为40-100m3/h;在步骤(3)的“两注一排”方式轮换注排造腔中,单口井注水量为150~200m3/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1)中,3#近似在1#、2#盐井的连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盐井连通为新井与新井相互连通;或新井与老井相互溶通;或老井与老井自然溶通。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相邻两井间距离根据溶腔储库体积需求确定,选取40~180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相邻两井间距离根据溶腔储库体积需求确定,选取50~160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相邻两井间距离根据溶腔储库体积需求确定,选取60~140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相邻两井间距离根据溶腔储库体积需求确定,选取70~120m。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腔体中出现单个腔体上溶过慢,对应调整为注水井,加速该腔体上溶;若腔体中出现单个腔体上溶过快,对应调整为排卤井,限制该腔体上溶;和/或,
根据测腔结果,通过割管方式来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1#、2#、3#井为已经相互溶通的3口盐井;或通过定向对接技术,新建1口盐井与已有的2口盐井连通;或通过定向对接技术,新建2口盐井与已有的1口盐井连通;或通过定向对接技术,新建3口相互连通的盐井。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当1#、2#、3#井的单腔体积扩大3~15×104m3时,割一次套管,或者腔体净腔高增加10~30m时,割一次套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当1#、2#、3#井的单腔体积扩大5~8×104m3时,割一次套管,或者腔体净腔高增加15~25m时,割一次套管。
14.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6)中,“三腔溶通”方法,溶通后A、B、C组合形成一个大的组合溶腔,单井腔体体积为10~30×104m3,组合腔体的体积为30~90×104m3。
15.一种快速建设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岩盐矿区,在已经连通或使之连通的已有的两口盐井之间新建第三口盐井,实现三井连通;
(2)采用一注两排的方式注排造腔,其中第三口井注水,第一和第二口井排卤;
(3)利用声纳测腔技术,调整盐井生产套管的管口位置,实现第三口井腔体整体上溶;
(4)通过一注两排方式,第三口井注水,第一口井或第二口井排卤,或者第一口井和第二口井轮换排卤,调整腔体形态达到设计要求;
其中,所述步骤(1)中,第三口盐井在已有的两口盐井的连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02886.5A CN110593917B (zh) | 2018-06-12 | 2018-06-12 | 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02886.5A CN110593917B (zh) | 2018-06-12 | 2018-06-12 | 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93917A CN110593917A (zh) | 2019-12-20 |
CN110593917B true CN110593917B (zh) | 2022-02-08 |
Family
ID=68848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02886.5A Active CN110593917B (zh) | 2018-06-12 | 2018-06-12 | 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939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75924B (zh) * | 2022-03-11 | 2023-03-24 | 浙江大学 | 地下盐岩能源储库水平腔造腔管柱及造腔方法 |
CN115095388B (zh) * | 2022-06-23 | 2023-09-29 | 江苏苏盐井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通井盐穴压气储能的注气排卤方法 |
CN117605533A (zh) * | 2023-12-13 | 2024-02-27 | 江苏苏盐井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通井“l”型溶腔储气库储气间歇期扩容调控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61800A (en) * | 1937-04-10 | 1939-06-13 | Cross Roy | Mining potash |
US3888307A (en) * | 1974-08-29 | 1975-06-10 | Shell Oil Co | Heating through fractures to expand a shale oil pyrolyzing cavern |
CN102191932A (zh) * | 2011-04-08 | 2011-09-21 | 太原理工大学 | 钙芒硝矿原位注热浸泡控制水溶开采方法 |
WO2012109511A2 (en) * | 2011-02-10 | 2012-08-16 | Cellular Concrete Solutions Llc | Submerged void filling |
CN102828777A (zh) * | 2012-09-19 | 2012-12-19 | 重庆大学 | 双竖井水平对接盐穴储库建造方法 |
CN104675433A (zh) * | 2015-01-27 | 2015-06-03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水平盐岩溶腔储库的建造方法 |
CN105863599A (zh) * | 2016-04-27 | 2016-08-17 | 重庆大学 | 一种采用单腔老井作为采卤水平对接井的老井利用方法 |
CN106481360A (zh) * | 2016-05-11 | 2017-03-08 | 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井不对称采卤快速建造盐穴储库工艺 |
CN107035343A (zh) * | 2017-03-17 | 2017-08-11 | 重庆大学 | 一种基于对井开采式老井的盐岩溶腔建造方法及其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822840C (en) * | 2013-06-02 | 2016-03-29 | 101061615 Saskatchewan Ltd. | Improved solution mining method with elongate sump |
-
2018
- 2018-06-12 CN CN201810602886.5A patent/CN1105939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61800A (en) * | 1937-04-10 | 1939-06-13 | Cross Roy | Mining potash |
US3888307A (en) * | 1974-08-29 | 1975-06-10 | Shell Oil Co | Heating through fractures to expand a shale oil pyrolyzing cavern |
WO2012109511A2 (en) * | 2011-02-10 | 2012-08-16 | Cellular Concrete Solutions Llc | Submerged void filling |
CN102191932A (zh) * | 2011-04-08 | 2011-09-21 | 太原理工大学 | 钙芒硝矿原位注热浸泡控制水溶开采方法 |
CN102828777A (zh) * | 2012-09-19 | 2012-12-19 | 重庆大学 | 双竖井水平对接盐穴储库建造方法 |
CN104675433A (zh) * | 2015-01-27 | 2015-06-03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水平盐岩溶腔储库的建造方法 |
CN105863599A (zh) * | 2016-04-27 | 2016-08-17 | 重庆大学 | 一种采用单腔老井作为采卤水平对接井的老井利用方法 |
CN106481360A (zh) * | 2016-05-11 | 2017-03-08 | 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井不对称采卤快速建造盐穴储库工艺 |
CN107035343A (zh) * | 2017-03-17 | 2017-08-11 | 重庆大学 | 一种基于对井开采式老井的盐岩溶腔建造方法及其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93917A (zh) | 2019-1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28777B (zh) | 双竖井水平对接盐穴储库建造方法 | |
CN106481360B (zh) | 一种双井不对称采卤快速建造盐穴储库工艺 | |
CN109751022B (zh) | 一种连通井盐穴储气库的注采气方法 | |
CN110593917B (zh) | 一种快速建造平卧式超大盐穴溶腔储库方法 | |
CN101852074B (zh) | 一种用于层状超稠油油藏的开采方法及系统 | |
CN105370259A (zh) | 水平井分段压裂方法 | |
CN105756634B (zh) | 多级压裂水平井缝间间隔注水吞吐采油方法 | |
CN105257334B (zh) | 地面钻孔抽采卸压瓦斯与覆岩隔离注浆充填同步实施方法 | |
CN104675433B (zh) | 一种水平盐岩溶腔储库的建造方法 | |
CN103790558B (zh) | 分层注采联动耦合工艺方法 | |
CN107701189A (zh) | 高杂质盐矿大型储气库双井建造方法 | |
CN104480974A (zh) | 一种适用于上游式尾矿库的反向排渗系统及上游式尾矿库 | |
CN102758631A (zh) | 一种斜井冻结壁的冻结方法 | |
CN104481541B (zh) | 一斜多直串接井组盐矿开采方法 | |
CN103306645B (zh) | 水平井一趟钻压裂完井管柱及其工艺 | |
CN109187321B (zh) | 一种大尺寸型盐水平连通井组水溶造腔模拟实验方法 | |
CN113090242A (zh) | 一种定向浮管建造盐穴储库方法 | |
CN204435430U (zh) | 一种适用于上游式尾矿库的反向排渗系统及上游式尾矿库 | |
KR20180013355A (ko) | 인공저류층 지열방식을 통한 심부지열발전시스템 | |
CN109026002B (zh) | 一种采用水平分支孔对接井组的盐矿开采方法 | |
CN202300359U (zh) | 一种盐矿钻井水溶开采装置 | |
CN102191932A (zh) | 钙芒硝矿原位注热浸泡控制水溶开采方法 | |
CN105041274A (zh) | 一种近距离两层油气藏合采工艺 | |
CN105840165B (zh) | 一种高瓦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法 | |
CN117605533A (zh) | 一种连通井“l”型溶腔储气库储气间歇期扩容调控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