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6085B - 电梯用轿厢吊顶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轿厢吊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6085B
CN110526085B CN201910899752.9A CN201910899752A CN110526085B CN 110526085 B CN110526085 B CN 110526085B CN 201910899752 A CN201910899752 A CN 201910899752A CN 110526085 B CN110526085 B CN 1105260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rizontal
light
box body
wall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97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26085A (zh
Inventor
王培森
戴莉
陆燕
陈文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9975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260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26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6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26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6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66B11/0233Ligh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6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or finishing work for buildings, e.g. roofs, gutters, stairs or floors; Garden equipment; Sunshades or paras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梯用轿厢吊顶,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箱体内的灯具,箱体的底壁具有相互垂直的水平横向和水平纵向,箱体的底壁开设有多处透光口,透光口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形成第一直立部,第一直立部的顶部分别形成第一卷边;还设有安装板,包括:安装部、两第二直立部和第二卷边。在高度方向上,安装部处在第一直立部的顶沿和底沿之间;在水平横向上,安装部处于两第一直立部之间且与各第一直立部之间留有隔离间隙,安装部设有透光区;第二直立部由安装部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第二卷边,第二卷边由第二直立部的顶部弯折形成,各第二卷边叠置在相应侧的第一卷边上。本申请提供的电梯用轿厢吊顶,视觉效果丰富,结构可靠。

Description

电梯用轿厢吊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梯用轿厢吊顶。
背景技术
目前轿厢内通常都装有轿厢吊顶,轿厢吊顶通常能起到密封轿厢顶部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厢吊顶的装饰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有的一些轿厢吊顶主要通过设计不同的灯具形状或灯体的排布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然而,这类轿厢吊顶的美观性主要通过灯具来体现,吊顶的底面和灯具的出光面基本在同一平面,不仅风格单调,装饰效果有限。而且这种吊顶结构的装饰效果与结构可靠性的协调性不足,使用时容易出现故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梯用轿厢吊顶,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而且结构可靠,使用寿命长。
本申请提供的电梯用轿厢吊顶,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箱体内的灯具,所述箱体的底壁具有相互垂直的水平横向和水平纵向,所述箱体的底壁开设有多处透光口,所述底壁在各透光口的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形成两第一直立部,两第一直立部的顶部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卷边;
在各透光口处还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
安装部,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安装部处在所述第一直立部的顶沿和底沿之间;在水平横向上,所述安装部处于两第一直立部之间且与各第一直立部之间留有隔离间隙,所述安装部设有透光区;
第二直立部,所述第二直立部为两处、分别由所述安装部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
第二卷边,所述第二卷边为两处、分别由相应的第二直立部的顶部弯折形成,各第二卷边叠置在相应侧的第一卷边上。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卷边包括依次折弯形成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三直立部,第一水平部由所述第一直立部的顶缘朝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第三直立部由第一水平部的边缘朝下延伸形成。
可选的,两第一卷边分别处于两第一直立部的相背的两侧;两第二卷边分别处于两第二直立部的相背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卷边包括依次折弯形成的第二水平部和第四直立部,两第二水平部贴靠固定于相应侧第一水平部的顶面,两第四直立部贴靠固定于相应侧第三直立部的外侧,所述安装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的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卷边固定。
可选的,所述安装部设有透光区,所述透光区的顶部覆盖有透光板;所述第二水平部与所述箱体的顶壁之间留有用于供所述透光板调整姿态的避让间隙。
可选的,所述箱体的顶壁内侧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的位置分别与各透光口的位置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底壁包括多块沿所述水平横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四个条形板,相邻两条形板之间的间隙为所述透光口,所述两第一直立部分别由相邻两块条形板的相对侧延伸形成;所述安装板为三个,分别设在三个透光口处;四个条形板的底面相互平齐,三个安装板的底面相互平齐且高于条形板的底面。
可选的,在所述水平纵向上,所述条形板的相对两侧沿均朝上延伸并分别形成两第一侧壁,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沿均朝上延伸并分别形成两第二侧壁;所述箱体的沿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由相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交替密封拼接形成;所述箱体的沿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由相应的条形板的相对两侧沿朝上延伸形成。
可选的,所述箱体内还设有两加强条,两加强条均沿水平横向延伸且沿水平纵向相对布置;所述加强条带有第一立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贴靠固定于第一立壁的外侧;所述第一立壁的底沿朝所述箱体内部水平延伸形成加强底壁;所述加强底壁贴靠固定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顶面。
可选的,所述三个透光口包括一个中部透光口和分别布置于中部透光口两侧的边缘透光口;所述加强底壁的水平一侧朝上延伸形成第二立壁,第二立壁与所述第一立壁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立壁的水平内侧贴靠固定有朝下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为两块,分别与两边缘透光口的位置对应;所述透光板沿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与相应侧的第二直立部相抵限位;所述透光板沿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限位板相抵限位。
本申请提供的电梯用轿厢吊顶,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而且结构可靠,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梯用轿厢吊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轿厢吊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轿厢吊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区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轿厢吊顶不含顶壁的分解图;
图6为图1中轿厢吊顶中条形板所在钣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轿厢吊顶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B区的放大图;
图9为图1中轿厢吊顶中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轿厢吊顶另一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中轿厢吊顶另一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中C区的放大图;
图13为图1中轿厢吊顶的顶壁的分解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箱体;11、透光口;12、第一直立部;13、第一水平部;14、第三直立部;15、条形板;
2、安装板;21、安装部;22、第二直立部;23、第二水平部;24、第四直立部;25、透光板;26、避让间隙;
31、第一侧壁;311、上半段;312、下半段;313、悬挂部;32、第二侧壁;
4、加强条;41、第一立壁;42、加强底壁;43、第二立壁;44、安装顶壁;
5、限位板;
6、横边;61、横边立壁;62、横边底壁;63、支撑立壁;64、插槽;
7、纵边;71、纵边立壁;72、纵边底壁;73、中间立臂;
8、大透光板;
9、限位条;
101、顶板;102、挂吊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电梯用轿厢吊顶,包括箱体1以及安装在箱体内的灯具(图中未示出),箱体的底壁具有相互垂直的水平横向(即图1中的x方向)和水平纵向(即图1中的y方向),箱体的底壁开设有多处透光口11,底壁在各透光口的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形成两第一直立部12,两第一直立部12的顶部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卷边。
在各透光口处还设有安装板2,安装板包括安装部21、第二直立部22和第二卷边。
在高度方向上,安装部21处在第一直立部12的顶沿和底沿之间;在水平横向上,安装部处于两第一直立部之间且与各第一直立部之间留有隔离间隙,安装部设有透光区。
第二直立部为两处、分别由安装部21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
第二卷边为两处、分别由相应的第二直立部的顶部弯折形成,各第二卷边叠置在相应侧的第一卷边上。
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吊顶中,灯具的出光面基本与箱体的底壁平齐。从视觉美观的角度看,灯具发出光线几乎不能在吊顶处形成反射,使吊顶缺乏明显的立体视觉效果。从结构稳定性的角度看,出光面一般覆盖有具有一定厚度(防止翘曲)的散光板,散光板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力,加上电梯在启动或停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加速度,长期使用后散光板周围的吊顶底壁会逐渐被压变形,底壁不再是最初安装时的平面,不仅影响吊顶的美观度,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的吊顶箱体可视为封闭在灯具外周的罩壳,箱体的底壁分为透光的区域和不透光的区域,透光得区域和不透光的区域沿水平横向交替排布,既增加了装饰灯具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又不会显得过于凌乱。
透光区用于安装散光板,安装部处在第一直立部的顶沿和底沿之间,使散光板的安装位置高于吊顶的底壁,从而使箱体内灯具发射出的光线能在第一直立部12处发生反射,增加视觉上的立体感。通过在安装部21和第一直立部12之间设置隔离间隙,进一步增加吊顶底部的立体感。
此外,第一直立部12和第二直立部22的延伸方向基本与吊顶的底壁垂直,起到类似于加强筋的作用,防止底壁弯曲变形,底壁结构强度更高,安全可靠。
第二卷边叠置在相应侧的第一卷边上,此处的叠置不同于平板的叠置,两平板的叠置一般仅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限位。本实施例为卷边的叠置,卷边结构意为在高度方向(相对于底面而言)上有一定的延伸长度,该段延伸长度的相互叠置能够阻止两卷边沿水平横向相互错位,使结构更加稳定。
箱体以及安装板均可采用钣金工艺折弯形成,减轻了轿厢吊顶的重量,对电梯曳引系统的平衡系数影响较小,安全可靠。
为了方便更换安装板,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卷边包括依次折弯形成的第一水平部13和第三直立部14,第一水平部13由第一直立部12的顶缘朝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第三直立部14由第一水平部13的边缘朝下延伸形成。
第一水平部13与安装板贴靠固定,用于承载安装板的重量,增大了接触面积,防止应力集中。第三直立部14抵压在第二卷边的水平一侧,阻止安装板沿水平横向晃动。
本实施例的轿厢吊顶在需要维修或更换安装板时,可以通过轿厢内部的维修人员直接将安装板朝上顶出,脱离第一卷边,然后从透光口取出,拆卸方便。
为了维修方便,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两第一卷边分别处于两第一直立部的相背的两侧;两第二卷边分别处于两第二直立部的相背的两侧。加工时,第一直立部12的顶部朝背向透光口11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卷边,第二直立部的顶部朝背向安装部21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卷边。该设置可以避免安装部的上方被卷边遮挡,在需要更换透光区上的散光板时,散光板不会因为被卷边卡阻而无法取出,维护更加方便。
第二卷边包括依次折弯形成的第二水平部23和第四直立部24,两第二水平部23贴靠固定于相应侧第一水平部13的顶面,两第四直立部24贴靠固定于相应侧第三直立部14的外侧,安装板通过贯穿第一水平部13和第二水平部23的紧固件与第一卷边固定。
通过紧固件加强连接安装板和第一卷边,可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以上实施例中,为了突出体现吊顶的三维视觉效果,安装部与第一直立部之间设置了隔离间隙。在本实施例中,该隔离间隙体现为:在水平横向上,第二水平部23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水平部13的延伸长度。使第二水平部23一部分贴合于第一水平部13的顶面而对于轿厢内的乘客不可见,第二水平部23的另一部分悬置于隔离间隙的上方而对于轿厢内的乘客可见。紧固件贯穿第一水平部13和第二水平部23,即紧固件的位置与第一水平部13的位置相对应,紧固件的下方被第一直立部12和箱体的底壁遮挡而对于乘客不可见,既起到了加固吊顶结构的作用,又没有影响到吊顶的外观。
进一步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透光区的顶部覆盖有透光板25;第二水平部与箱体的顶壁之间留有用于供透光板调整姿态的避让间隙26。
透光区为安装部内形成的开口区,透光板25为散光板的一种。透光板25的水平尺寸大于透光区的水平尺寸,使电梯正常工作时透光板25不会从透光区中落下。检修过程中需要取出透光板25时,可以先将透光板25向上顶出安装板围成的槽型空间,再在由避让间隙26形成的空间内调整透光板25的旋转角度,调整好透光板25的空间姿态之后可以将透光板25从透光区取出。
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箱体的顶壁内侧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图中未示出),各发光元件的位置分别与各透光口的位置相对应。该设置可以提高经过透光区的光通量占发光元件产生的总光通量的比率,从而节约能源。
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底壁包括多块沿水平横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四个条形板15,相邻两条形板15之间的间隙为透光口,两第一直立部分别由相邻两块条形板15的相对侧延伸形成;安装板为三个,分别设在三个透光口处;四个条形板的底面相互平齐,三个安装板的底面相互平齐且高于条形板的底面。
条形板15和条形板15两侧的第一直立部12为同一钣金弯折形成,将底壁分解为多块钣金,方便了加工和运输,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各条形板之间相互平齐,各安装板之间相互平齐更美观。通过设置安装板的底面高于条形板的底面增强了吊顶的立体感。
为了密封吊顶的侧壁,达到防止侧壁漏光的目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在水平纵向上,条形板的相对两侧沿均朝上延伸并分别形成两第一侧壁31,安装部的相对两侧沿均朝上延伸并分别形成两第二侧壁32;箱体的沿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由相应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交替密封拼接形成;箱体的沿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由相应的条形板的相对两侧沿朝上延伸形成。
如图4所示,为了获得立体的视觉效果箱体的底部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凹槽和凸起,而吊顶实际加工时是由条形板所在的钣金件和安装板所在的钣金件交替拼接组装形成。组装过程中,如何确保吊顶的底面没有明显的拼接缝隙、吊顶的侧面没有明显的拼接缝隙、吊顶的底面和侧面之间没有明显的拼接缝隙、吊顶的外表面无明显凸刺,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
为解决拼接的问题,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6、图7、图8所示,第二侧壁32。第一侧壁31分为宽度不等的上半段311和下半段312。下半段312在水平横向上延伸至邻近第二直立部22处,上半段311在水平横向上延伸至邻近相应第二侧壁32的边沿部,以封闭隔离间隙引起拼缝。下半段312的侧沿贴近第二直立部22的侧沿,以封闭安装部21上方的侧周。上半段311在水平横向上延伸超过下半段312的部分形成悬挂部313。在水平纵向上,悬挂部313的一侧与第二水平部23的侧沿相贴合,以密封吊顶箱体的下表面(箱体外轮廓的一部分)。在高度方向上,悬挂部313的底沿与第二水平部23的底面平齐,以避免形成凸刺,保证吊顶的美观度。
进一步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安装板与条形板的板材厚度一致。第二直立部22的侧沿贴靠第二侧壁32的侧面形成无缝拼接,且第二水平部23的侧沿贴靠悬挂部313的侧面形成无缝拼接时,悬挂部313的外表面正好与第二侧壁32的外表面相平齐,既能有效防止漏光,又保证了箱体外轮廓的平整性,更加美观。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箱体内还设有两加强条4,两加强条均沿水平横向延伸且沿水平纵向相对布置;加强条带有第一立壁41,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贴靠固定于第一立壁41的外侧。第一立壁41的底沿朝箱体内部水平延伸形成加强底壁42;加强底壁贴靠固定于第二水平部23的顶面。
第一直立部12和第二直立部22的延伸方向均与水平纵向一致,第一立壁41的延伸方向与水平横向一致,两者相互配合,提高了吊顶底部的结构强度,防止吊顶底面拱曲变形。间隔排布的安装板和条形板所在的钣金件之间,除了通过贯穿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的紧固件连接成一整块外,还通过两加强条4连接成一整块。具体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除了在水平横向上相互拼接成无明显缝隙的吊顶箱体的侧壁外,还均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立壁41的不同部位,进一步提高了吊顶底部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加强底壁42直接贴靠于第二水平部23的顶部,使起横向加强筋作用的第一立壁41直接与起纵向加强筋作用的第一侧壁31或第二侧壁32相抵,吊顶的抗形变能力更强。
将加强条4设置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内侧,即加强条4处于吊顶箱体的内部,对于轿厢内的乘客不可见,以保证吊顶的美观性。进一步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紧固件的位置邻近第一侧壁31或第二侧壁32的顶部,这样即使吊顶箱体的侧壁与轿厢的围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紧固件也不会暴露于乘客的视野,进一步保证吊顶的美观性。
为了减少透光板的晃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9、图10所示,三个透光口包括一个中部透光口和分别布置于中部透光口两侧的边缘透光口;加强底壁的水平一侧朝上延伸形成第二立壁43,第二立壁43与第一立壁41相对布置,第二立壁43的水平内侧贴靠固定有朝下延伸的限位板5。限位板5为两块,分别与两边缘透光口的位置对应。透光板25沿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与相应侧的第二直立部22相抵限位。透光板25沿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限位板5相抵限位。
本实施例中,透光板25的固定方式选择通过透光板25的水平侧缘与第二直立部22或限位板5相抵限位,一方面避免了通过紧固件固定对外观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便于拆卸。例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直立部22夹持透光板25的水平横向相对两侧的预紧力较小,限位板5夹持透光板25的水平纵向相对两侧的预紧力较大,依靠限位板5的弹性变形实现透光板25卡紧和拆卸,从而方便维修人员更换。
为了使灯具的分布形式显得美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水平横向上,中部透光口的尺寸为边缘透光口的尺寸的8~10倍。由于中部透光口的尺寸过大,与中部透光口的位置相对应的安装板不能像与边缘透光口的位置相对应的安装板一样采取在一体板材上开镂空区的形式。如果对应于中部透光口的安装板也采用一体式的钣金加工工艺,不仅给加工和运输造成困难,即使加工好其结构强度也难以保证。
为了保证对应于中部透光口的安装板的结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11、图12所示,对应于中部透光口的安装板采用边框结构,包括两横边6和两纵边7。横边6包括贴靠固定于第一立壁41外侧的横边立壁61,横边立壁61的顶沿与第一立壁41的顶部平齐,横边立壁61的底沿向下延伸的长度超过第一立壁41的底部,横边立壁61的底部朝箱体内水平延伸形成横边底壁62,横边底壁62位于加强底壁42的下方。横边底壁62的边沿部位朝上延伸形成支撑立壁63,加强底壁42搭置在支撑立壁63的顶面。与中部透光口位置对应的为大透光板8,大透光板8的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相应侧的第二立壁43相抵限位。
纵边7包括纵边立壁71,纵边立壁71与横边6插接固定。具体的,在横边6的水平横向的两端开插槽64,插槽64在水平纵向上穿过横边立壁61、横边底壁62和支撑立壁63。插槽64在高度方向上穿过横边立壁61和支撑立壁63的底部但与支撑立壁63的顶沿之间留有间隙。纵边立壁71的沿水平纵向的两端开设与插槽64的高度相配合的缺口,使缺口下方的纵边立壁插入插槽64的同时,纵边立壁剩余部分的顶沿与支撑立壁63的顶沿平齐,大透光板8搭置在纵边立壁71和支撑立壁63上。
纵边立壁71的底沿背向大透光板8延伸形成纵边底壁72,纵边底壁72的水平侧沿朝上延伸形成中间立臂73。纵边底壁72沿水平横向延伸朝出横边6,使中间立臂73与横边立壁61的水平侧沿相贴靠形成密封。当各第一侧壁31采用相同的加工尺寸时,由于中间立臂73的存在,会在横边立壁61与相邻的第一侧壁31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由第一立壁41遮挡防止漏光。
中间立臂73的顶部朝第一卷边的方向弯折形成叠置在第一卷边的第三卷边,第三卷边与第一卷边的固定方式按照第二卷边与第一卷边的固定方式进行,故不再赘述。
为了防止大透光板8沿水平横向晃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10所示,箱体内还设有限位条9,限位条9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条壁和第二条壁,第一条壁与第二立壁43贴靠固定,第二条壁与大透光板8的侧沿相抵限位。
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箱体顶壁由三块顶板101沿水平横向依次拼接形成。第一立壁41的顶部朝箱体内水平折弯形成安装顶壁44,各顶板101沿水平纵向的两端通过紧固件与安装顶壁44固定。箱体顶壁的四角通过挂吊座102及拉铆螺母固定于轿厢的顶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

1.电梯用轿厢吊顶,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箱体内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底壁具有相互垂直的水平横向和水平纵向,所述箱体的底壁开设有多处透光口,所述底壁在各透光口的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形成两第一直立部,两第一直立部的顶部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卷边;
在各透光口处还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
安装部,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安装部处在所述第一直立部的顶沿和底沿之间;在水平横向上,所述安装部处于两第一直立部之间且与各第一直立部之间留有隔离间隙,所述安装部设有透光区;
第二直立部,所述第二直立部为两处、分别由所述安装部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朝箱体内部延伸;
第二卷边,所述第二卷边为两处、分别由相应的第二直立部的顶部弯折形成,各第二卷边叠置在相应侧的第一卷边上;
所述第一卷边包括依次折弯形成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三直立部,第一水平部由所述第一直立部的顶缘朝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第三直立部由第一水平部的边缘朝下延伸形成;
两第一卷边分别处于两第一直立部的相背的两侧;两第二卷边分别处于两第二直立部的相背的两侧;
所述第二卷边包括依次折弯形成的第二水平部和第四直立部,两第二水平部贴靠固定于相应侧第一水平部的顶面,两第四直立部贴靠固定于相应侧第三直立部的外侧,所述安装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的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卷边固定;
所述底壁包括多块沿所述水平横向依次间隔排布的四个条形板,相邻两条形板之间的间隙为所述透光口,所述两第一直立部分别由相邻两块条形板的相对侧延伸形成;所述安装板为三个,分别设在三个透光口处;四个条形板的底面相互平齐,三个安装板的底面相互平齐且高于条形板的底面;
在所述水平纵向上,所述条形板的相对两侧沿均朝上延伸并分别形成两第一侧壁,所述安装部的相对两侧沿均朝上延伸并分别形成两第二侧壁;所述箱体的沿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由相应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交替密封拼接形成;所述箱体的沿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壁分别由相应的条形板的相对两侧沿朝上延伸形成;
所述箱体内还设有两加强条,两加强条均沿水平横向延伸且沿水平纵向相对布置;所述加强条带有第一立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贴靠固定于第一立壁的外侧;所述第一立壁的底沿朝所述箱体内部水平延伸形成加强底壁;所述加强底壁贴靠固定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的顶部覆盖有透光板;所述第二水平部与所述箱体的顶壁之间留有用于供所述透光板调整姿态的避让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顶壁内侧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的位置分别与各透光口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用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透光口包括一个中部透光口和分别布置于中部透光口两侧的边缘透光口;所述加强底壁的水平一侧朝上延伸形成第二立壁,第二立壁与所述第一立壁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立壁的水平内侧贴靠固定有朝下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为两块,分别与两边缘透光口的位置对应;所述透光板沿水平横向的相对两侧与相应侧的第二直立部相抵限位;所述透光板沿水平纵向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两限位板相抵限位。
CN201910899752.9A 2019-09-23 2019-09-23 电梯用轿厢吊顶 Active CN1105260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99752.9A CN110526085B (zh) 2019-09-23 2019-09-23 电梯用轿厢吊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99752.9A CN110526085B (zh) 2019-09-23 2019-09-23 电梯用轿厢吊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6085A CN110526085A (zh) 2019-12-03
CN110526085B true CN110526085B (zh) 2024-05-03

Family

ID=68669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9752.9A Active CN110526085B (zh) 2019-09-23 2019-09-23 电梯用轿厢吊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260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5192B (zh) * 2020-12-25 2022-06-21 南通普思曼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梯吊顶及其拼装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82239U (zh) * 2013-09-17 2014-05-07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整体式轿顶
CN208182427U (zh) * 2018-05-15 2018-12-04 杭州斯沃德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吊顶
CN208932747U (zh) * 2018-09-06 2019-06-04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电梯吊顶
CN208932746U (zh) * 2018-09-06 2019-06-04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吊顶
CN210884822U (zh) * 2019-09-23 2020-06-30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用轿厢吊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25328B (fi) * 2011-12-30 2015-08-31 Kone Corp Hissikori ja hissi
WO2017203094A1 (en) * 2016-05-25 2017-11-30 Kone Corporation Roof arrangement for an elevator ca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82239U (zh) * 2013-09-17 2014-05-07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整体式轿顶
CN208182427U (zh) * 2018-05-15 2018-12-04 杭州斯沃德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吊顶
CN208932747U (zh) * 2018-09-06 2019-06-04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电梯吊顶
CN208932746U (zh) * 2018-09-06 2019-06-04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吊顶
CN210884822U (zh) * 2019-09-23 2020-06-30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用轿厢吊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6085A (zh) 2019-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4380B2 (en) Elevator car
US20080196843A1 (en) Rail structure for window blinds
CN110526085B (zh) 电梯用轿厢吊顶
US7779888B2 (en) Hanger assembly
CN210884822U (zh) 电梯用轿厢吊顶
CN208182427U (zh) 一种电梯吊顶
CN211169430U (zh) 凹型电梯吊顶
CN110894042A (zh) 双层吊顶
CN211169434U (zh) 模块化的电梯吊顶
CN110589662B (zh) 电梯用轿厢装饰顶
CN210710260U (zh) 一种电梯用轿厢吊顶
CN211769657U (zh) 下沉式的密封性轿顶
CN208182420U (zh) 一种轿厢吊顶安装结构
CN210029673U (zh) 一种安全窗吊顶
CN202110728U (zh) 三维标识牌
CN219120375U (zh) 具有装饰件的灯串及具有装饰件的窗帘灯
CN219909552U (zh) 一种高适应性型材
CN211998368U (zh) 轿厢装饰顶
CN211548326U (zh) 一种微型二级梁
CN102828593B (zh) 一种用于集成吊顶的组合式电器面板
CN2923631Y (zh) 电梯轿厢吊顶结构
CN219138113U (zh) 一种多级集成吊顶天花板
CN214615102U (zh) 一种可拆卸发光楼梯结构
CN211846791U (zh) 双层侧框的电梯吊顶
CN211176646U (zh) 一种发光装饰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