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91300A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91300A
CN110491300A CN201910924821.7A CN201910924821A CN110491300A CN 110491300 A CN110491300 A CN 110491300A CN 201910924821 A CN201910924821 A CN 201910924821A CN 110491300 A CN110491300 A CN 1104913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
ranging device
flexible
rang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248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91300B (zh
Inventor
杜凌霄
王明玺
单奇
张嘉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248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913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91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1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91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1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3/00Measuring distances in line of sight; Optical rangefind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1/00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 G01S11/12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光测距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建立光连接,使得控制器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进而驱动实际显示区域进行发光显示,而不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内的显示区域发光显示。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已存在能够实现卷曲收纳的柔性屏体产品。传统可卷曲收纳的柔性屏体具体是柔性屏体卷曲收纳,并且柔性屏体包括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在内的驱动部分的对端为自由端,以供用户进行柔性屏体的拉伸和卷曲。
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柔性屏体仅部分被拉伸进行显示的情况,例如柔性屏体仅50%的显示区域进行显示,而此时柔性屏体的IC部分仍进行全屏驱动,导致柔性屏体的功耗过大,造成过多的电能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体和壳体,柔性显示体卷曲收纳于壳体中,壳体设置有槽口,并且柔性显示体能够相对壳体从槽口中伸出或收回。该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中的一者设于壳体,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中的另一者设于柔性显示体,其中显示装置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光测距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该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获取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并根据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并仅驱动实际显示区域进行发光显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光测距器为光接收器,第二光测距器为光发射器,并且第二光测距器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固定,以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使得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接收到来自第二光测距器的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光测距器为光发射器,第二光测距器为光接收器,不同第一光测距器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相同且固定,以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使得第二光测距器接收到来自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的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不同第一光测距器输出的光线具有不同的标识特征,以区分不同第一光测距器输出的光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壳体设有槽口的一侧,并且多个第一光测距器沿远离槽口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显示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或者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显示面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或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支撑板,柔性显示面板设于柔性支撑板上,并且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支撑板一同卷曲收纳于壳体中;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支撑板设有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或者,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支撑板远离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显示体的自由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光测距器设于壳体设有槽口的一侧,并且第二光测距器朝向槽口所在侧,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显示体,并且多个第一光测距器沿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方向依次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显示面板沿其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方向延伸的非显示区,或者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显示面板远离其出光面的一侧;或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支撑板,柔性显示面板设于柔性支撑板上,并且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支撑板一同卷曲收纳于壳体中;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支撑板设有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或者,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柔性支撑板远离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的光线角度设置为用于确定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而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的光线角度设置为用于感测用户靠近显示装置的动作;其中,当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时,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光测距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使得控制器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进而驱动实际显示区域进行发光显示,而不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内的显示区域发光显示。如此一来,显示装置只需要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即可,而不需要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内的部分进行显示,这不同于传统柔性屏体全屏驱动的方式,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较低的功耗。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图1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七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可卷曲收纳的柔性屏体功耗过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体和壳体,柔性显示体卷曲收纳于壳体中,壳体设置有槽口,并且柔性显示体能够相对壳体从槽口中伸出或收回。该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中的一者设于壳体,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中的另一者设于柔性显示体,其中显示装置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光测距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该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进而驱动实际显示区域进行发光显示,而不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内的显示区域发光显示。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体1和壳体2。柔性显示体1卷曲收纳于壳体2中,壳体2设置有槽口21,并且柔性显示体1能够相对壳体2从槽口21中伸出或收回。
具体地,当用户需要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时,可以驱动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从槽口21中伸出,柔性显示体1伸出至壳体2外的部分即用于显示,并且显示区域的尺寸和柔性显示体1伸出至壳体2外的部分的尺寸直接相关,柔性显示体1伸出至壳体2外的部分的尺寸越大,则柔性显示体1展示给用户的显示区域的尺寸就越大,反之则反;而当用户不需要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时,可以驱动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从槽口21收回,进而实现柔性显示体1的卷曲收纳。
可选地,柔性显示体1可以应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尤其是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技术。发明人发现,应用上述显示技术的显示体更易于实现卷曲收纳的功能。
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中的一者设于壳体2,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中的另一者设于柔性显示体1,其中显示装置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光测距器3,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其中,光连接为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中光发射方输出的光被光接收方接收而建立的联系。并且,第一光测距器组合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光测距器。
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器5。控制器5分别连接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以根据建立通信连接的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阐述的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具体是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由于柔性显示体1的宽度已知,因此可以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面积大小,也就能够确定柔性显示体1实际用于显示的实际显示区域11。
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光测距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使得控制器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进而驱动实际显示区域进行发光显示,而不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内的显示区域发光显示。如此一来,显示装置只需要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即可,而不需要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内的部分进行显示,这不同于传统柔性屏体全屏驱动的方式,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较低的功耗。
请继续参阅图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测距器3为光接收器,第二光测距器4为光发射器,并且第二光测距器4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固定,以在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使得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接收到来自第二光测距器4的光线。即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进而控制器5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可选地,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之间所传输的光线可以是红外光等。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之间所传输的光线还可以是其它形式,亦或是通过其它方式建立连接,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具体地,上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壳体2设有槽口21的一侧,并且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沿远离槽口21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该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沿某一方向依次设置,意味着该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的连线和该方向平行,或是该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的连线和该方向成较小角度相交,下同),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柔性显示体1。如此一来,在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的动作而移动,使得第二光测距器4输出的光线被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接收到,即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由于第二光测距器4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固定,具体朝向第一光测距器3出光,第二光测距器4输出的光线被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接收到反映出第二光测距器4至壳体2的距离不同,也就是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不同。因此控制器5可以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柔性显示体1的一端作为卷曲端,使得整个柔性显示体1能够卷曲收纳于壳体2之中,而柔性显示体1的卷曲端的相对端即为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以供用户驱使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第二光测距器4优选地设置在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如图1所示,如此一来能够使得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的计算更加精确。而若第二光测距器4设置在柔性显示体1内部,就会导致第二光测距器4和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之间的显示区域伸出至壳体2外时无法被检测出。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4个第一光测距器3,分别为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第一光测距器S3以及第一光测距器S4,并且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第一光测距器S3以及第一光测距器S4沿远离槽口21的方向依次设置。柔性显示体1上的第二光测距器4朝向第一光测距器3出光,并且第二光测距器4的出光角度固定,具体表现为第二光测距器4所输出光线的传播方向和水平面的最大夹角角度为α。其中,当光的散射角度足够小时,可以认为是准直光,下同。
当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至第二光测距器4运动至位置A1时,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和第一光测距器S3接收到来自第二光测距器4的光线,而第一光测距器S4并未接收到来自第二光测距器4的光线,即由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和第一光测距器S3组成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由于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和第一光测距器S3到柔性显示体1的距离已知,α已知,因此利用三角函数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具体地,设第一光测距器S3到柔性显示体1的距离为H,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为L,其中L=H/tanα(默认第二光测距器4设置在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因此可以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进而显示装置只驱动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进行显示,不驱动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内的部分进行显示,能够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减少电能浪费。
而当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至第二光测距器4运动至位置A2时,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第一光测距器S3以及第一光测距器S4均接收到来自第二光测距器4的光线,即由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第一光测距器S3以及第一光测距器S4组成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和上述同理,由于第一光测距器S1、第一光测距器S2、第一光测距器S3以及第一光测距器S4到柔性显示体1的距离已知,α已知,因此利用三角函数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此时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进而可以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需要说明的是,若要提高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的精度,可以设置尽可能多的第一光测距器3,进而更精确地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请参阅图3。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体1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3,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柔性显示面板13的非显示区131,即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柔性显示面板13的边框区域,以避免第二光测距器4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3的显示区正常发光显示。
请参阅图4。或者,对于柔性显示面板13对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之间所传输光线透过率良好的情况,第二光测距器4也可以设于柔性显示面板13远离出光面132的一侧。如此一来,第二光测距器4不占用柔性显示面板13的边框区域,有利于柔性显示面板13的窄边框设计,同时不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3的显示区正常发光显示。
请参阅图5-6。在替代实施例中,柔性显示体1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3和柔性支撑板14,柔性支撑板14作为柔性显示面板13的载体。柔性显示面板13设于柔性支撑板14上,并且柔性显示面板13和柔性支撑板14一同卷曲收纳于壳体2中。
具体地,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柔性支撑板14设有柔性显示面板13的一侧,如图5所示。或者,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柔性支撑板14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3的一侧,如图6所示。其中,当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柔性支撑板14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3的一侧时,柔性支撑板14对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之间所传输的光线表现出良好的透过率。
请继续参阅图2。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壳体2设有槽口21的一侧,并且第二光测距器4朝向槽口21所在侧,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柔性显示体1,并且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沿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方向依次设置。如此一来,随着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第二光测距器4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由于第二光测距器4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固定,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接收到来自第二光测距器4输出的光线反映出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不同,也就是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不同。因此控制器5可以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举例而言,设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中最靠近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的第一光测距器3至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的距离为D1,其至壳体2的距离为D2,第二光测距器4至柔性显示体1的距离为D3,第二光测距器4所输出光线的传播方向和竖直面的最大夹角角度为α,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为L:
L=D1+D2=D1+D3tanα;
其中,D1、D3、α均已知,即可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L,也就确定了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即控制器5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需要说明的是,若要提高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的精度,可以设置尽可能多的第一光测距器3,进而更精确地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请参阅图7。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体1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3,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柔性显示面板13沿其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方向延伸的非显示区131,即该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柔性显示面板13的边框区域,以避免第一光测距器3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3的显示区正常发光显示。
请继续参阅图2。或者,对于柔性显示面板13对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之间所传输光线透过率良好的情况,该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也可以设于柔性显示面板13远离出光面132的一侧。如此一来,第一光测距器3不占用柔性显示面板13的边框区域,有利于柔性显示面板13的窄边框设计,同时不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3的显示区正常发光显示。
请参阅图8-9。在替代实施例中,柔性显示体1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3和柔性支撑板14,柔性支撑板14作为柔性显示面板13的载体。柔性显示面板13设于柔性支撑板14上,并且柔性显示面板13和柔性支撑板14一同卷曲收纳于壳体2中。
具体地,上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柔性支撑板14设有柔性显示面板13的一侧,如图8所示。或者,上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柔性支撑板14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3的一侧,如图9所示。其中,当该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柔性支撑板14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3的一侧时,柔性支撑板14对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之间所传输的光线表现出良好的透过率。
请参阅图10-11,图10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显示装置第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测距器3为光发射器,第二光测距器4为光接收器,不同第一光测距器3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相同且固定,以在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使得第二光测距器4接收到来自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光线。即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进而控制器5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进一步地,不同第一光测距器3输出的光线具有不同的标识特征,以区分不同第一光测距器3输出的光线。具体地,当第二光测距器4接收到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3输出的光线时,在反馈至控制器5后,控制器5根据光线携带的标识特征,确定其所来自的第一光测距器3,进而确定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第一光测距器3。
请继续参阅图10。具体地,上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壳体2设有槽口21的一侧,并且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沿远离槽口21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柔性显示体1。如此一来,在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的动作而移动,使得第二光测距器4接收到来自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光线,即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由于第一光测距器3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固定,第二光测距器4接收到来自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光线反映出第二光测距器4至壳体2的距离不同,也就是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不同。因此控制器5可以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正如上文所述,第二光测距器4优选地设置在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如此一来能够使得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的计算更加精确。
举例而言,如图10所示,设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中最远离柔性显示体1的第一光测距器3至柔性显示体1的距离为W,第一光测距器3所输出光线的传播方向和竖直面的最大夹角角度为α,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为L:
L=Wtanα;
其中,默认第二光测距器4设置在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并且W、α已知,即可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L,也就确定了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光测距器4在柔性显示体1上的具体设置形式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11。在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光测距器4设于壳体2设有槽口21的一侧,并且第二光测距器4朝向槽口21所在侧,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设于柔性显示体1,并且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沿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方向依次设置。如此一来,随着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第一光测距器3随着柔性显示体1动作而移动,使得第二光测距器4接收到来自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光线,即第二光测距器4随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
举例而言,如图11所示,设与第二光测距器4建立光连接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中最靠近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的第一光测距器3至柔性显示体1的自由端12的距离为M1,其至壳体2的距离为M2,第二光测距器4至柔性显示体1的距离为M3,第一光测距器3所输出光线的传播方向和水平面的最大夹角角度为α,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为L:
L=M1+M2=M1+M3/tanα;
其中,M1、M3、α均已知,即可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部分的长度L,也就确定了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3在柔性显示体1上的具体设置形式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以是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形式的终端设备。而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可以复用终端设备上常规设置的距离传感器,来达到本实施例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的目的,同时无需额外设置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能够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的光线角度设置为用于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具体地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中的光发射方以特定角度出光,理论上是小角度出光;而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的光线角度设置为用于感测用户靠近显示装置的动作,即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所复用的距离传感器的常规功能,通常是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中的光发射方以大角度散射出光,以尽可能地捕捉用户的行为。
其中,当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时,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处于第一工作模式。可选地,可以将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的工作模式进行关联,即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则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而当柔性显示体1停止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时,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则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或是设置一按钮,通过按钮的不同状态,控制第一光测距器3和第二光测距器4则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或第二工作模式,以在柔性显示体1相对壳体2伸出或收回时,能够确定柔性显示体1处于壳体2外的实际显示区域11。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其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光测距器,第二光测距器随柔性显示体相对壳体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使得控制器根据与第二光测距器建立光连接的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如此一来,显示装置只需要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进行显示即可,而不需要驱动柔性显示体处于壳体内的部分进行显示,这不同于传统柔性屏体全屏驱动的方式,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较低的功耗。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柔性显示体和壳体,所述柔性显示体卷曲收纳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设置有槽口,并且所述柔性显示体能够相对所述壳体从所述槽口中伸出或收回;
第一光测距器和第二光测距器,所述第一光测距器和所述第二光测距器中的一者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光测距器和所述第二光测距器中的另一者设于所述柔性显示体,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所述第一光测距器,所述第二光测距器随所述柔性显示体相对所述壳体伸出或收回的动作与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建立光连接;
控制器,用于获取所述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并根据所述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位置确定所述柔性显示体处于所述壳体外的实际显示区域,并仅驱动所述实际显示区域进行发光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测距器为光接收器,所述第二光测距器为光发射器,并且所述第二光测距器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固定,以在所述第二光测距器随所述柔性显示体相对所述壳体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使得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光测距器的光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测距器为光发射器,所述第二光测距器为光接收器,不同所述第一光测距器的出光角度以及出光方向相同且固定,以在所述第二光测距器随所述柔性显示体相对所述壳体伸出或收回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第二光测距器接收到来自不同的第一光测距器组合的光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所述第一光测距器输出的光线具有不同的标识特征,以区分不同所述第一光测距器输出的光线。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所述壳体设有所述槽口的一侧,并且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沿远离所述槽口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显示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所述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或者所述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远离出光面的一侧;或
所述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支撑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上,并且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和所述柔性支撑板一同卷曲收纳于所述壳体中;
所述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设有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体一端为卷曲端,所述柔性显示体绕所述卷曲端卷曲收纳于所述壳体中,所述柔性显示体上所述卷曲端相对的端部为自由端,所述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所述自由端。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测距器设于所述壳体设有所述槽口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光测距器朝向所述槽口所在侧,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显示体,并且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沿所述柔性显示体相对所述壳体伸出或收回的方向依次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沿其相对所述壳体伸出或收回方向延伸的非显示区,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远离其出光面的一侧;或
所述柔性显示体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支撑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上,并且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和所述柔性支撑板一同卷曲收纳于所述壳体中;
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设有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光测距器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测距器和所述第二光测距器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光测距器和所述第二光测距器的光线角度设置为用于确定所述柔性显示体处于所述壳体外的所述实际显示区域,而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光测距器和所述第二光测距器的光线角度设置为用于感测用户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动作;
其中,当所述柔性显示体相对所述壳体伸出或收回时,所述第一光测距器和所述第二光测距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
CN201910924821.7A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4913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24821.7A CN110491300B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24821.7A CN110491300B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1300A true CN110491300A (zh) 2019-11-22
CN110491300B CN110491300B (zh) 2022-02-11

Family

ID=68544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24821.7A Active CN110491300B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9130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1349A (zh) * 2003-03-19 2005-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CN102956151A (zh) * 2011-08-10 2013-03-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123560A (zh) * 2011-11-18 2013-05-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13816A (zh) * 2012-06-14 2014-01-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578359A (zh) * 2012-07-30 2014-02-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CN203721163U (zh) * 2014-02-28 2014-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204315195U (zh) * 2014-12-31 2015-05-06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448465A (zh) * 2016-10-11 2017-02-2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107111997A (zh) * 2014-11-11 2017-08-2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系统及显示装置
CN107347254A (zh) * 2014-11-28 2017-11-1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图像处理装置、显示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1349A (zh) * 2003-03-19 2005-11-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CN102956151A (zh) * 2011-08-10 2013-03-06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123560A (zh) * 2011-11-18 2013-05-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13816A (zh) * 2012-06-14 2014-01-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3578359A (zh) * 2012-07-30 2014-02-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CN203721163U (zh) * 2014-02-28 2014-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CN107111997A (zh) * 2014-11-11 2017-08-2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系统及显示装置
CN107347254A (zh) * 2014-11-28 2017-11-1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图像处理装置、显示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CN204315195U (zh) * 2014-12-31 2015-05-06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448465A (zh) * 2016-10-11 2017-02-2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1300B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43141B1 (ko) 스트레쳐블 디스플레이를 이용한 디바이스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969132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N206401320U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56880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ata monitoring method
CN109697396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192168A (zh) 一种像素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2255892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7770309A (zh) 近红外发光像素在oled屏幕移动终端结构的应用
KR102015771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의 구동 방법
CN104484145B (zh) 一种确定led箱体的映射坐标的方法及装置
TWI546783B (zh) 顯示裝置、顯示驅動方法和顯示驅動器
CN202795299U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02855044A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10491300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40137949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KR20170002079A (ko) 벤더블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2581826B1 (ko) 표시 장치
CN102945104A (zh) 采用红外地址信号的交互式led显示屏
US11650779B2 (en) Infinitely expandable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101457389B1 (ko) Oled 표시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가시광 통신 시스템
US1008367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KR102593569B1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170163976A1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system
KR102194503B1 (ko) 슬림형 led 전광판 및 그 전광판의 제조방법
CN113077750A (zh) 一种维持led亮度的方法、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