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2705B -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2705B
CN110472705B CN201810439872.6A CN201810439872A CN110472705B CN 110472705 B CN110472705 B CN 110472705B CN 201810439872 A CN201810439872 A CN 201810439872A CN 110472705 B CN110472705 B CN 1104727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ices
collection
determining
rfid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398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2705A (zh
Inventor
冯伟
姚秋林
姚迪狄
石克阳
郭建峰
胡晓映
谢伟志
何舒荣
盛丁
洪海
顾珊珊
朱伟
宾林
贾梦雷
蔡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3987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727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72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2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2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2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其中,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参数调整效率以及调整准确度。

Description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背景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同一个环境空间中部署多个设备以进行数据收集等的应用场景,但是多个设备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因此需要对影响每个设备数据收集的控制参数进行调整确定最优数值,使得每个设备按照各自的最优数值进行数据收集,以降低多个设备之间互相造成的干扰。
目前通常采用人工方式逐个对每个设备的控制参数进行调整,效率慢且准确度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参数调整效率慢且准确度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包括:
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包括:
确定多个射频识别RFID天线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其中,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至少一个RFID阅读器;
对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获取所述多个RFID天线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RFID标签扫描获得的扫描结果;
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根据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参数调整装置,包括:
数值调整模块,用于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参数调整模块,用于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结果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数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存储组件以及处理组件,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用以供所述处理组件调用并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本申请实施例综合考虑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以确定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从而获得使得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的参数数值,对多个设备实现了整体调优,无需人工逐一进行,提高了调整效率以及调整准确度。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在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参数调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描述的一些流程中,包含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操作可以不按照其在本文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或并行执行,操作的序号如101、102等,仅仅是用于区分开各个不同的操作,序号本身不代表任何的执行顺序。另外,这些流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可以按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多个设备存在互相影响或互相依赖,通过对多个设备进行参数调整以降低多个设备相互干扰的应用场景中。
在一个实际应用中,所述设备可以是指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阅读器的RFID天线,通常一个RFID阅读器可以设置至少一个RFID天线,RFID阅读器通过RFID天线发射射频信号,并扫描RFID标签通过感应所述射频信号而发出的反射信号,以获得RFID标签的标签数据。如果同一个环境空间中部署多个RFID阅读器,假设包括阅读器A以及阅读器B,如果阅读器A的天线发射功率较大,阅读器A对应的RFID标签感应其发射的射频信号而发出的反射信号,有可能会被阅读器B的天线扫描到,从而即会造成干扰,特别是在环境控件比较复杂的情况,射频信号遇到金属会发射,遇到水会被吸收,使得设备之间彼此造成的干扰更为严重。
此外,RFID天线进行扫描时,对于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或者预定时间内的被读取次数小于识别阈值的RFID标签可以忽略。因此对于RFID天线,影响其数据收集的控制参数可以包发射功率、及信号强度阈值和/或识别阈值等。参数调整的目的也即是为了使得每个RFID天线可以完整扫描到其对应的所有RFID标签且未扫描到其它RFID标签,且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每个RFID标签对应的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和/或在预定时间内的被扫描次数大于识别阈值。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采用人工调整参数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很大,导致效率较慢,且不够准确,比如对一个RFID天线进行参数调整之后,该RFID天线可以满足其扫描要求,但是仍然可能会对另一个RFID天线造成干扰。
为了提高调整效率以及调整准确度,发明人经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本申请实施例对多个设备进行整体调优,综合考虑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以确定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从而获得使得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的参数数值,自动实现了参数调整提高了调整效率,无需人工逐一进行,提高了参数调整准确度。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01: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102: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其中,多个设备部署在同一环境空间中,用于进行数据收集。该多个设备例如可以是通过扫描其无线信号以获取数据的无线设备,例如蓝牙、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RFID设备等,也可以为进行图像采集的摄像装置等。
控制参数可以为影响设备进行数据收集的参数,例如如果设备为RFID阅读器的RFID天线,该控制参数可以包括发射功率、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识别阈值中一个或多个子参数等;如果设备为摄像装置,该控制参数可以包括采集视野范围和/或图像坐标系等。
其中,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可以多种实现方式,在下面实施例中会详细介绍。
对多个设备的参数调整可以循环进行,该调整数值可以从各自对应的初始数值开始选择,多个设备的初始数值可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
103: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之后,可以将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下发至所述多个设备中,以供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对所述控制参数进行数值调整,并触发多个设备可以按照各自数值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进而可以获取个设备按照各自数值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104: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其中,如果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未满足所述预设要求,可以返回步骤101继续执行。
其中,该预设要求可以是指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均满足各自的收集需求。
因此,为了方便确定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作为一种可选方式,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均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
其中,如果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均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则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作为另一种可选方式,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包括:
判断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
确定满足各自收集需求的设备的第一设备数量以及未满足各自收集需求的设备的第二设备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数量以及所述第二设备数量,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可选地,根据第一设备数量以及第二设备数量可以计算收集准确率,该收集准确率可以为:第一设备数量/(第一设备数量+第二设备数量)。
第一设备数量与第二设备数量的和值也即多个设备的设备总数量,第一设备数量与设备总数量的比值即作为收集准确率。
从基于收集准确率可以确定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比如收集准确率大于第一预设值,则可以认为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为了获得最优结果,该第一预设值例如可以为100%等。
在一个实际应用中,每个设备可以收集其发射对象发出的数据信息,例如设备为RFID天线时,发射对象也即可以是指RFID标签。因此,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中可以包括数据信息及数据信息对应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以及负发射对象;每个设备的收集需求可以是指可以收集其对应的所有正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而收集不到其对应的任一负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
其中,可以通过在设备周围部署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以及负发射对象可以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范围,例如希望设备的收集范围为30cm(厘米),因此可以在就可以在28cm的空间处放置正发射对象,在31cm处放置负发射对象,通过参数调整,理想情况下即可以使得设备仅可以收集到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而收集不到其对应的负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
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如果所述设备用于收集发射对象发出的数据信息;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预先设置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以及负发射对象;每个设备用于收集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
可选地,判断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可以是:
判断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是否包括其对应的所有正向发射对象而不包括其对应的任一负向发射对象。其中,任一设备对应的负发射对象可以是指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发射对象中不包括任一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其它发射对象。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向收集数量,获得正向收集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对象数量,获得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分别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收集数量,获得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对象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以及所述对象收集数量总和,计算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其中,整体召回率可以等于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整体准确率可以等于正向收集数量总和/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为了方便理解,以设备为RFID天线,发射对象为RFID标签为例。
每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分4种:正RFID标签被扫描到(正确)、正RFID标签未被扫描到(错误)、负RFID标签未被扫描到(正确)、负RFID标签被扫描到(错误)。假设所有RFID天线总共对应100个正RFID标签,900个负RFID标签,如果一次参数调整获得的扫描结果中扫描到150个标签,其中90个是正RFID标签(正确扫描到),而60个负RFID标签(错误,不应该扫描到),那么整体召回率为90/100,整体准确率为90/150。
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越高,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就会越弱,因此可以判断是否整体召回率大于召回阈值以及整体准确率大于准确阈值,来确定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如果整体召回率大于召回阈值以及整体准确率大于准确阈值,则可以认为预设要求。
当然,可选地,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还可以计算评分数值;
基于所述评分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该评分数值例如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y=2*(A+B)-abs(A-B);
其中,abs函数表示取绝对值,A可以表示整体准确率,B可以表示整体召回率。评分数值越高,即表明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越弱。
可选地,可以是如果评分数值大于评分阈值,则可以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可选地,为了方便识别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可以预先对每个设备的正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进行标记,从而基于每个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可以确定该发射对象是否为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
其中,对每个设备的预设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进行标记可以具体是:基于每个设备的设备标识,修改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的前缀信息,例如将设备标识加入前缀信息中,以通过对象标识实现设备与发射对象的绑定。
105: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也即: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可选地,如果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可以是将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作为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当然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实现,在下面实施例中会详细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中,综合考虑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以确定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从而获得使得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的参数数值,自动实现了参数调整提高了调整效率,实现了对多个设备的整体调优,避免了人工逐一设备进行调整仍然存在干扰较大的问题,提高了参数调整准确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多个设备未满足所述预设要求,返回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所述多个设备满足所述预设要求。
也即如果任一次数值调整使得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则可以将任一次数值调整中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作为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否则继续对多个设备的控制参数分别进行数值调整。
为了方便理解,如图2所示,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01: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202:将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下发至所述多个设备,以供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203: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204: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如果否,返回步骤201继续执行,如果是,执行步骤205:
205:将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搜索算法重复执行被组合201~204的操作以确定参数数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在前一次数据收集过程获得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调整策略;
按照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整策略,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可选地,可以判断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根据未满足收集需求的未满足类型,确定每个设备对应的调整策略。而对于满足收集需求的设备,其对应的调整策略可以为不调整。因此调整策略可以包括调高、降低或者不调整等。
以每个设备可以用于收集发射对象发出的数据信息为例,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设备可以是指RFID阅读器的RFID天线,发射对象可以是指RFID标签,数据信息为RFID标签感应RFID天线发射的射频信号而发出的反射信号,其可以包括RFID标签中的标签信息,如标签标识等。
在又一个实际应用中,该设备也可以是指蓝牙设备中的主设备,发射对象为从设备,从设备发射信号,主设备用于接收从设备的发射信号等。每个设备的收集需求可以为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各个发射对象包括其所有正发射对象且不包括其对应的负发射对象、且各个发射对象分别对应的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和/或在预定时间内的被读取次数大于识别阈值。
如果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未满足收集需求包括两种未满足类型:一种情况为任一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各个发射对象仅包括部分正发射对象;另一种情况为任一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各个发射对象包括其对应的负发射对象。
因此可以针对每个设备不同的未满足类型,可以制定不同的调整策略,例如如果设备为RFID阅读器的RFID天线,其控制参数可以包括发射功率、信号强度阈值或者识别阈值等。那么如果一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各个发射对象仅包括部分正发射对象,则说明发射功率较低,则可以调高该设备的发射功率。如果一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各个发射对象包括负发射对象,则可以降低该设备的发射功率或者降低识别阈值或者信号强度阈值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可以包括:
将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作为候选数值,并返回所述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的步骤继续执行;
确定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
将每个设备对应的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的平均数值作为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也即如果任一次数值调整使得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则可以继续对多个设备的控制参数进行数值调整,直至获得每个设备对应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
由上文描述可知,可以根据多个设备的整体准确率以及整体召回率计算评分数值。
因此,如果获得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中不存在使得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的调整数值,则可以选择评分数值最高时对应的调整数值作为参数数值。
作为又一种可选方式,可以预先设置控制参数的取值范围,该取值范围中包括所述控制参数所有可能的离散化的待选数值;
则所述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包括:
从取值范围中选择未遍历的任一待选数值;
将所述任一待选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数值。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将任一待选数值作为候选数值;
如果所述取值范围中的各个待选数值均遍历完成,结束对所述多个设备的控制参数的数值调整,并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数值;
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待选数值的数值平均值;
将所述数值平均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此外,作为又一种可选方式,可以基于多个设备的整体准确率以及整体召回率,计算评分数值来判断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因此,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可以包括:
根据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至少一个候选数值,选择对应评分数值最高的候选数值,作为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最优数值。
其中,所述控制参数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子参数,对多个设备的控制参数分别进行数值调整可以具体是对多个设备的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进行数值调整。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01:从预设数值集合中选择未遍历的任一数值组合。
其中,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中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
可选地,该预设数值集合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确定:
确定每一个子参数对应的待选数值;
将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待选数值进行遍历组合,获得多个数值组合;
由所述数值组合构成所述预设数值集合。
302:将所述任一数值组合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各自对应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的调整数值。
303: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304: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如果是,执行步骤305,如果否,执行步骤306。
305:将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作为候选数值组合。
306:判断所述预设数值集合中的所有数值组合是否均遍历完成,如果否,执行步骤301,如果是,执行步骤307。
307: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
308: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中每一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
309:将所述每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每个子参数的参数数值。
也即本实施例可以通过遍历算法确定最优数值。
其中,如果所述设备用于收集发射对象发出的数据信息;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预先设置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以及负发射对象;每个设备用于收集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统计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向收集数量,获得正向收集数量总和;
统计每个设备对应正发射对象的正向对象数量,获得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统计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收集数量,获得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对象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以及所述对象收集数量总和,计算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计算评分数值;
基于所述评分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因此,作为又一个实施例,如果所述预设数值集合中的所有数值组合均遍历完成,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之后,还可以是选择对应评分数值最高的一个候选数值组合,将该候选数值组合中各个子参数的参数数值分别作为每个设备对应所述各个子参数的参数数值。
因此,如图4中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401:从预设数值集合中选择未遍历的任一数值组合。
其中,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中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
402:将所述任一数值组合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各自对应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的当前参数数值。
403:获取所述多个设备各自按照所述任一数值组合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404:计算所述多个设备的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可选地,所述计算所述多个设备的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可以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统计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向收集数量,获得正向收集数量总和;
统计每个设备对应正发射对象的正向对象数量,获得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统计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收集数量,获得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对象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以及所述对象收集数量总和,计算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其中,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中包括每个设备的标记符号;
可选地,所述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可以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
根据对象标识中是否包括每个设备的标记符号,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
统计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405: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计算评分数值;
406:基于所述评分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如果是执行步骤407。
407:将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作为候选数值组合。
408:判断所述预设数值集合中的所有数值组合是否均遍历完成,如果否,执行步骤401,如果是,执行步骤409。
409: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
410:将评分数值最高的一个候选数值组合中至少一个子参数的参数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的参数数值。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一个实际应用中可以实现对RFID阅读器的RFID天线进行参数调整,也即所述设备可以是指RFID阅读器的RFID天线,通常一个RFID阅读器可以设置至少一个RFID天线,RFID阅读器通过RFID天线发射信号以及接收信号。
在商场或者工厂车间等复杂环境中,为了方便定位追踪对象(商品或工件等),通常利用RFID技术实现。例如在环境空间中的多个已知位置分别部署RFID阅读器,每一个RFID阅读器具有至少一个RFID天线,每一个追踪对象配置一个RFID标签,由于RFID阅读器的位置已知,可以预先设置每个RFID天线的正RFID标签以及负RFID标签;通过在RFID阅读器每个RFID天线的周围部署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以及负RFID标签,可以确定每个RFID天线的扫描范围,从而通过调整RFID阅读器的每个RFID天线的控制参数,使得RFID天线可以完整扫描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且扫描不到负RFID标签,可选地,任一RFID天线的负RFID标签可以是指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的所有正RFID标签中不包括该任一RFID天线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其它RFID标签。从而正RFID标签配置在追踪对象中时,即可以认为追踪对象位于RFID天线的位置范围内。
而由于通常会在环境空间中部署多个RFID阅读器,因此存在多个RFID天线,多个RFID天线之间必然会存在互相干扰。比如RFID阅读器A的RFID天线A对应的正RFID标签感应其发射的射频信号而发出的反射信号,有可能会被RFID阅读器B的RFID天线B扫描到,从而RFID阅读器B也会认为RFID天线A的正RFID标签在其RFID天线B的位置范围内,从而影响追踪对象的准确定位。
而RFID天线进行扫描时,对于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或者预定时间内的被读取次数小于识别阈值的RFID标签可以忽略,认为未扫描到。因此对于RFID天线,影响其数据收集的控制参数可以包发射功率、信号强度阈值及识别阈值等。参数调整的目的也即是为了使得每个RFID天线可以完整扫描到其对应的所有预设RFID标签且未扫描到不包括预设RFID标签的其它RFID标签。
为了方便进行参数调整,每一个RFID阅读器可以将其每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发送至控制器,由控制器进行判断及调整。如图5所示的结构示意图中,每一个RFID阅读器501(图5中仅示例性示出了部分RFID阅读器)具有至少一个RFID天线502(图5中仅示例性绘制了两个RFID阅读器包括的RFID天线),每一个RFID天线的控制参数不同,决定了其对应扫描范围。
每一个RFID阅读器501可以将每一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上传至控制器503,由控制器503进行判断以及数值调整,并将数值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下发至相应的RFID阅读器502,以由RFID阅读器502按照数值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控制相应的RFID天线发射射频信号,或者对接收信号进行筛选获得扫描结果等。
如图6中所示,以设备为RFID天线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进行了描述,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601:确定多个射频识别RFID天线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602:对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603:获取所述多个RFID天线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RFID标签扫描获得的扫描结果。
其中,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至少一个RFID阅读器。
其中,控制器多个RFID天线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可以对应下发至所述至少一个RFID阅读器中,由每一个RFID阅读器按照任一RFID天线对应的进行数值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RFID标签扫描获得的扫描结果,并将每一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发送至控制器。
604: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605:根据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即控制所述多个RFID天线即按照各自对应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进行RFID标签扫描。
本实施例中,综合考虑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以确定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从而获得使得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的最优数值,自动实现了参数调整提高了调整效率,实现了对多个RFID天线的整体调优,避免了人工逐一设备进行调整仍然存在干扰较大的问题,提高了参数调整准确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还可以包括:
预先设置每个RFID天线的正RFID标签以及负RFID标签;每个设备用于收集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数据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包括:
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扫描数量;
统计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的正向扫描数量,获得正向扫描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具有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标签数量,获得正向标签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扫描到的RFID标签的标签扫描数量,获得标签扫描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标签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扫描数量总和以及所述标签扫描数量总和,计算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的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计算评分数值;
基于所述评分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例如评分数值大于评分阈值,则可以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其中,可选地,所述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扫描数量可以包括:
将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和/或在预定时间内的被扫描次数大于识别阈值的RFID标签作为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
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扫描数量。
因此,信号强度阈值、识别阈值以及发射功率均会影响收集结果,因此,控制参数即可以包括信号强度阈值、识别阈值以及发射功率。
可选地,每个RFID天线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标签标识中包括每个RFID天线的标记符号;
所述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收集数量可以包括:
基于每个RFID天线的标记符号及其扫描到的RFID标签的标签标识,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收集数量以及属于其对应的负RFID标签的负向收集数量。
也即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的标签标识;
根据标签标识中是否包括每个RFID天线的天线标识,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
例如,RFID天线的标记符号可以具体为天线标识,根据该标记符合可以唯一识别某一个RFID阅读器中的某一个RFID天线。
RFID标签的标签标识中可以加入其对应的RFID天线的天线标识,因此通过识别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的标签标识是否包括其对应天线标识,即可以确定其是否扫描到正RFID标签。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包括:
判断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是否满足各自的扫描需求;
确定满足各自扫描需求的RFID天线的第一天线数量以及未满足各自扫描需求的RFID天线的第二天线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二天线数量,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例如,基于所述第一天线数量以及所述第二天线数量,计算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识别准确率;
根据所述识别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其中,所述判断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是否满足各自的扫描需求可以包括:
根据每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是否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包括其所有正RFID标签且不包括负RFID标签、且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对应的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和/或在预定时间内的被扫描次数大于识别阈值。
可知,信号强度阈值、识别阈值以及发射功率均会影响收集结果,因此,控制参数即可以包括信号强度阈值、识别阈值以及发射功率。
可选地,每个RFID天线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标签标识中包括每个RFID天线的标记符号;
因此,确定是否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包括其所有正RFID标签且不包括负RFID标签可以包括:
基于每个RFID天线的标记符号及其扫描到的RFID标签的标签标识,判断是否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包括其所有正RFID标签且不包括负RFID标签。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未满足预设要求,则返回确定多个射频识别RFID天线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直至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也即如果任一次数值调整使得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将任一次数值调整中每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作为每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否则继续对多个RFID天线的控制参数分别进行数值调整。
作为又一种可选方式,所述根据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可以包括:
将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作为候选数值,并返回所述确定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的步骤继续执行;
确定每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
将每个RFID天线对应的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的平均数值作为每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其中,所述控制参数可以包括发射功率、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识别阈值中的一个或多个子参数。
发射功率用于参与射频信号的发射,信号强度阈值用于判断扫描到的RFID标签对应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识别阈值用于判断扫描到RFID标签在预定时间内的被扫描次数是否大于识别阈值。
若发射功率较大可能会使得RFID天线扫描到其它天线对应的RFID标签,若发射功率较小可能会使得RFID天线扫描不到某些其对应的预设RFID标签;
若信号强度阈值较大或者识别阈值较大,可能会使得RFID天线扫描不到某些其对应的预设RFID标签;
若信号强度阈值较小或识别阈值较小,可能会使得RFID天线扫描到其它天线对应的RFID标签。
因此根据每个设备的扫描结果,可以制定对应的调整策略。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在前一次扫描过程获得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的调整策略;
按照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的调整策略,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例如如果一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表明其未扫描到部分正RFID标签,则其对应的调整策略可以是提高发射功率或者降低信号强度阈值或者降低识别阈值;
如果一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表明其扫描到负RFID标签,则其对应的调整策略可以是降低发射功率或者提高信号强度阈值或者降低识别阈值。
由于所述控制参数可以包括发射功率、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识别阈值中的一个或多个子参数。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包括:
从预设数值集合中选择未遍历的任一数值组合;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中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
将所述任一数值组合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作为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的调整数值。
所述根据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可以包括:
如果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将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作为候选数值组合;
如果所述预设数值集合中的所有数值组合均遍历完成,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
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中每一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
将所述每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分别作为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每个子参数的最优数值。
当然,还可以是从所述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中,选择对应评分数值最高的一个候选数值组合,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每个子参数的最优数值。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数调整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包括:
数值调整模块701,用于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参数调整模块702,用于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结果获取模块703,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判断模块704,用于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数值确定模块705,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均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
其中,如果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均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
确定满足各自收集需求的设备的第一设备数量以及未满足各自收集需求的设备的第二设备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数量以及所述第二设备数量,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数值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
将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作为候选数值,并返回所述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的步骤继续执行;
确定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
将每个设备对应的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的平均数值作为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数值调整模块可以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在前一次数据收集过程获得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调整策略;
按照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整策略,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参数包括至少一个子参数;
所述数值调整模块可以具体用于从预设数值集合中选择未遍历的任一数值组合;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中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将所述任一数值组合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的调整数值。
所述数值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如果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将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作为候选数值组合;如果所述预设数值集合中的所有数值组合均遍历完成,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中每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将所述每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分别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每个子参数的参数数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可以用于收集发射对象发出的数据信息;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预配置模块,用于预先设置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以及负发射对象;其中,每个设备用于收集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
所述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向收集数量,获得正向收集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对象数量,获得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分别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收集数量,获得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对象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以及所述对象收集数量总和,计算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可选地,所述判断模块所述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可以具体是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计算评分数值;基于所述评分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其中,如果所述评分数值大于评分阈值则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数值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将所述多个设备满足所述预设要求且评分数值最高时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其中,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中包括每个设备的标记符号;
所述判断模块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可以具体是: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
根据对象标识中是否包括每个设备的标记符号,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
统计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在一个实际应用中,所述设备可以是指RFID阅读器的RFID天线,在该实际应用中,所述数值调整模块可以具体用于确定多个射频识别RFID天线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其中,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至少一个RFID阅读器;
所述参数调整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对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所述结果获取模块可以具体用于获取所述多个RFID天线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RFID标签扫描获得的扫描结果;
所述判断模块可以具体用于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所述数值确定模块可以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图7所述的参数调整装置可以执行图1~图4所示实施例所述的参数调整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图7所示实施例的参数调整装置可以实现为一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可以与多个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如图8所示,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存储组件801以及处理组件802;
所述存储组件801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供所述处理组件802调用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802用于:
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其中,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计算机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当然处理组件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存储组件801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控制器中的操作。存储组件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当然,计算设备必然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输入/输出接口、通信组件等。
输入/输出接口为处理组件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等。
通信组件被配置为便于计算设备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图1~图4任一项实施例的参数调整方法。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所述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向收集数量,获得正向收集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对象数量,获得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分别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收集数量,获得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对象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以及所述对象收集数量总和,计算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均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
其中,如果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均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判断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是否满足各自对应的收集需求;
确定满足各自收集需求的设备的第一设备数量以及未满足各自收集需求的设备的第二设备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数量以及所述第二设备数量,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多个设备未满足所述预设要求,返回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所述多个设备满足所述预设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包括:
将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作为候选数值,并返回所述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的步骤继续执行;
确定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
将每个设备对应的所述控制参数的预设数量个候选数值的平均数值作为每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在前一次数据收集过程获得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调整策略;
按照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整策略,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参数包括至少一个子参数;
所述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包括:
从预设数值集合中选择未遍历的任一数值组合;所述任一数值组合中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
将所述任一数值组合中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分别对应的参数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至少一个子参数的调整数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包括:
如果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将所述任一个数值组合作为候选数值组合;
如果所述预设数值集合中的所有数值组合均遍历完成,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
计算所述至少一个候选数值组合中每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
将所述每个子参数的数值平均值分别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所述每个子参数的参数数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用于收集发射对象发出的数据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预先设置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以及负发射对象;其中,每个设备用于收集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数据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计算评分数值;
基于所述评分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其中,如果所述评分数值大于评分阈值则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包括:
将所述多个设备满足所述预设要求且评分数值最高时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作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设备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中包括每个设备的标记符号;
所述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标识;
根据对象标识中是否包括每个设备的标记符号,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
统计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13.一种参数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多个射频识别RFID天线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其中,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至少一个RFID阅读器;
对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获取所述多个RFID天线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RFID标签扫描获得的扫描结果;
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根据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多个RFID天线的扫描结果,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扫描数量;
统计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对应的正向扫描数量,获得正向扫描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具有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标签数量,获得正向标签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RFID天线分别扫描到的RFID标签的标签扫描数量,获得标签扫描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标签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扫描数量总和以及所述标签扫描数量总和,计算所述多个RFID天线对应的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预先设置每个RFID天线的正RFID标签以及负RFID标签;每个设备用于收集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数据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计算评分数值;
基于所述评分数值,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其中,如果所述评分数值大于评分阈值则确定所述多个RFID天线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扫描数量包括:
将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和/或在预定时间内的被扫描次数大于识别阈值的RFID标签作为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的RFID标签;
确定每个RFID天线扫描到RFID标签中属于其对应的正RFID标签的正向扫描数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参数包括发射功率、所述信号强度阈值以及所述识别阈值中的一个或多个。
18.一种参数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值调整模块,用于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参数调整模块,用于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结果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数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其中,所述判断模块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向收集数量,获得正向收集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对象数量,获得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分别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收集数量,获得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对象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以及所述对象收集数量总和,计算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19.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组件以及处理组件,所述存储组件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用以供所述处理组件调用并执行;
所述处理组件用于:
确定多个设备分别对应控制参数的调整数值;
对所述多个设备分别按照各自对应的调整数值调整所述控制参数;
获取所述多个设备按照各自调整之后的控制参数进行数据收集获得的收集结果;
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根据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分别对应的调整数值,确定所述多个设备对应所述控制参数的参数数值;
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包括:
确定每个设备的收集结果涉及的发射对象中属于其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收集数量;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向收集数量,获得正向收集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分别对应的正发射对象的正向对象数量,获得正向对象数量总和;
统计所述多个设备的收集结果分别涉及的发射对象的对象收集数量,获得对象收集数量总和;
基于所述正向对象数量总和、所述正向收集数量总和以及所述对象收集数量总和,计算整体召回率以及整体准确率;
基于所述整体召回率以及所述整体准确率,确定所述多个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CN201810439872.6A 2018-05-09 2018-05-09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Active CN110472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9872.6A CN110472705B (zh) 2018-05-09 2018-05-09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9872.6A CN110472705B (zh) 2018-05-09 2018-05-09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2705A CN110472705A (zh) 2019-11-19
CN110472705B true CN110472705B (zh) 2023-10-03

Family

ID=68503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39872.6A Active CN110472705B (zh) 2018-05-09 2018-05-09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727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4467A (zh) * 2021-12-09 2022-03-25 上海星思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小区搜索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4773A (zh) * 2011-11-15 2012-04-04 上海百林通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功率控制参数优化的方法
CN102708341A (zh) * 2012-05-02 2012-10-03 广州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方法
CN103106381A (zh) * 2013-01-25 2013-05-15 深圳市中兴长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阅读器防碰撞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36498A (zh) * 2013-02-27 2013-06-05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读写器环境下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18191A (zh) * 2014-10-16 2015-01-28 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uhf rfid自适应工作方法
CN104753835A (zh) * 2015-01-23 2015-07-0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阅读器多接收天线的分片调整的信道参数估计实现方法
CN106169026A (zh) * 2016-06-30 2016-11-30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智能波束切换算法
CN107182117A (zh) * 2016-01-20 2017-09-19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无线传感器及其功率调节方法
CN107229886A (zh) * 2017-06-26 2017-10-03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rfid读写器中动态自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87595A (zh) * 2015-06-25 2018-03-09 艾尔斯潘网络公司 管理无线网络中的外部干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48153B2 (en) * 2004-07-09 2009-06-16 Tc License Ltd. Multi-protocol or multi-command RFID system
CN102007705B (zh) * 2008-04-15 2013-11-06 Nxp股份有限公司 低功率近场通信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4773A (zh) * 2011-11-15 2012-04-04 上海百林通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功率控制参数优化的方法
CN102708341A (zh) * 2012-05-02 2012-10-03 广州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方法
CN103106381A (zh) * 2013-01-25 2013-05-15 深圳市中兴长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阅读器防碰撞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36498A (zh) * 2013-02-27 2013-06-05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读写器环境下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18191A (zh) * 2014-10-16 2015-01-28 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uhf rfid自适应工作方法
CN104753835A (zh) * 2015-01-23 2015-07-0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阅读器多接收天线的分片调整的信道参数估计实现方法
CN107787595A (zh) * 2015-06-25 2018-03-09 艾尔斯潘网络公司 管理无线网络中的外部干扰
CN107182117A (zh) * 2016-01-20 2017-09-19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无线传感器及其功率调节方法
CN106169026A (zh) * 2016-06-30 2016-11-30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智能波束切换算法
CN107229886A (zh) * 2017-06-26 2017-10-03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rfid读写器中动态自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FID防碰撞算法分析与研究;吴博等;《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0805(第08期);全文 *
一种新的多阅读器防碰撞算法的研究;陈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第5期);1-3页 *
基于时隙分组的超高频RFID防碰撞算法;何伟健等;《计算机工程》;20170824(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2705A (zh) 201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9023B (zh) 一种基于深度感知的rfid室内定位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3298106B (zh) 能够执行增强指纹映射和位置识别的无线通信装置
KR101982686B1 (ko) 반려동물의 비문을 이용한 신원등록 및 확인방법
CN107113634A (zh) 用于优化小区专用天线配置参数的方法和设备
CN107113635A (zh) 用于确定小区状态以调整天线配置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4318191A (zh) 一种uhf rfid自适应工作方法
CN109490826A (zh) 一种基于无线电波场强rssi的测距与位置定位方法
Su et al. Q-value fine-grained adjustment based RFID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CN107561530B (zh) 一种基于协同被动探测多维信息的目标识别方法
WO2012047559A2 (en) Object localization with rfid infrastructure
CN110472705B (zh) 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0458257B (zh) 基于rfid系统的标签盘点方法及装置
CN111625793B (zh) 身份识别、订单支付、子人脸库建立方法、装置及设备、订单支付系统
CN117250583B (zh) 智能购物车的定位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1416491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stim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passive rfid sensors
Garbuglia et al. Bayesian active learning f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based visible light positioning
CN116887348A (zh) 软件定义的自组网分布式协同干扰方法、介质及系统
CN111901747B (zh) 一种基于landmarc室内精确定位方法及系统
Li et al. RFID reader-to-reader collision avoidance model with multiple-density tag distribution solved by artificial immune network optimization
KR20200073738A (ko) 비콘 신호에 기반한 IoT 기기 위치 추정 방법 및 장치
JP2011205555A (ja) 判定装置、判定システム、判定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11929636B (zh) 一种金属容器智能识别与标记定位方法
CN113139563B (zh) 一种图像分类模型的优化方法及装置
Xie et al. Fast temporal continuous scanning in RFID systems
CN113740832A (zh)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