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2095A - 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32095A CN110432095A CN201910827321.1A CN201910827321A CN110432095A CN 110432095 A CN110432095 A CN 110432095A CN 201910827321 A CN201910827321 A CN 201910827321A CN 110432095 A CN110432095 A CN 1104320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n
- pest
- cultivation method
- ecological cultivation
- cr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作物栽培和害虫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该生态栽培方法包括,栽培模式:在地块边缘种植感虫品种,在田间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交替种植;害虫防治:根据作物害虫的防治阈值,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采取防治措施对害虫进行集中诱杀,常规品种种植区域不采取防治措施。本发明通过栽培模式实现了害虫在作物田的局部富集,通过在害虫富集区域集中施药实现了对害虫的诱杀,可以有效压制害虫的田间种群密度,实现减药控害的目的,缓解害虫抗药性问题和延缓抗Bt玉米螟的产生,是一种栽培和植保结合的高效生态防治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栽培和害虫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民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玉米规模化种植模式的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秸秆就地还田也逐渐普及,导致玉米的病虫害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靠化学农药虽然缓解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保证了粮食安全,但环境压力、食品安全压力和农田生态系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加强生态防控。
玉米螟是玉米的重要虫害,具有钻蛀特性,很难防治,严重威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球孢白僵菌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好的生物杀虫剂之一,上个世界70年代其颗粒剂和粉剂防治玉米螟曾取得了轰动全国的成效,随后被高毒化学农药取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本世纪初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背景下高毒化学农药受到人们的摈弃,白僵菌粉剂通过高压喷枪封玉米垛,严控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该方式简单、高效,再次为吉林省的玉米稳产、增产和农业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秸秆就地还田越来越普及,农村玉米垛在逐渐消失,需要演化出新的白僵菌高效防控玉米螟模式。此外,随着转基因抗虫玉米的普及,一旦生产中放开将会打破现有玉米田的生态环境,影响其他作物,且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也将会产生抗Bt的玉米螟,因此随着抗虫转基因玉米的释放,这些次级生态危害将会逐渐显现和扩大,所以我国需要针对此种情况提前做出策略布局来缓解和消化这些生态灾害,给玉米螟提供适当的生活空间和场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该生态栽培方法实现了玉米田局部区域玉米螟僵死病的爆发和流行,能有效压制玉米螟的田间种群密度、降低白僵菌和化学农药杀虫剂的使用量、延缓玉米螟的抗药性、增加持效期,实现了减药控害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栽培模式:在地块边缘种植感虫品种,在田间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交替种植;
害虫防治:根据作物害虫的防治阈值,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采取防治措施对害虫进行集中诱杀,常规品种种植区域不采取防治措施。
在本发明中,作物为玉米。
在本发明中,害虫为玉米螟。
在本发明中,玉米长到喇叭口期的时候,也是玉米螟成虫羽化的时候,玉米螟成虫会根据玉米栽培品种的营养状况选择产卵的寄主植株,给后代选定食物资源和生活环境,此时感虫品种能富集绝大多数的玉米螟成虫来栖息产卵。
在本发明中,感虫品种为糯玉米、甜糯玉米、甜玉米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品种玉米螟喜欢取食的品种。但玉米螟喜欢取食的品种并不限定于此,其它玉米螟喜欢取食的品种也在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感虫品种为甜彩糯玉米。
在本发明中,常规品种为常规杂交种或抗虫转基因玉米等高产品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常规品种为吉单209。
作为优选,栽培模式为:在地块边缘种植4~10垄感虫品种,在田间4~10 垄田间感虫品种和50~100垄常规品种交替种植。保证每隔30~70米就有感虫品种种植。
在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栽培模式为:在地块边缘种植5垄感虫品种,在田间5垄田间感虫品种和80垄常规品种交替种植。
在本发明中,玉米生长到喇叭口期开始,也是玉米螟成虫产卵后卵块和幼虫孵化发育期,这时候根据玉米螟的防治阈值在感虫品种区域施用农药,进行玉米螟的集中诱杀。
作为优选,害虫防治为:当百株玉米卵块数量达到2块及以上时,或者玉米花叶株率达到20%及以上时,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施用农药。
优选地,当百株玉米卵块数量达到2~10块时,或者玉米花叶株率达到 20%~50%时,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施用农药一次。(施用量为常规施用量,根据说明书指导用药)。
优选地,当百株玉米卵块数量达到10块及以上时,或者玉米花叶株率达到50%及以上时,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施用农药两次(每次施用量为常规用量,根据说明书指导用药)。
作为优选,防治措施为施用生物杀虫剂、施用化学杀虫剂、天敌防治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生物杀虫剂为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化学杀虫剂为康宽和/或菊酯类农药。
作为优选,天敌防治为人工释放赤眼蜂、草蛉、蝽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利用玉米螟-玉米-白僵菌三者的互作模式,针对玉米螟成虫喜欢选择糖含量高、叶片浓绿的玉米品种作为寄主在其叶背面产卵繁衍下一代的特点,结合球孢白僵菌气生孢子能够致病玉米螟、在玉米螟种群中造成僵死病的爆发和流行,并在田间飘散传播、长时间宿存等特点,建立玉米的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交替栽培模式,通过感虫品种富集玉米螟成虫来产卵和繁衍后代,然后通过在感虫区域进行白僵菌施药防控,实现了玉米田局部区域玉米螟僵死病的爆发和流行,能有效压制玉米螟的田间种群密度、降低白僵菌和化学农药杀虫剂的使用量、延缓玉米螟的抗药性、增加持效期,实现了减药控害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目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该生态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栽培模式:在地块边缘种植感虫品种,在田间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交替种植;
害虫防治:根据作物害虫的防治阈值,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采取防治措施对害虫进行集中诱杀,常规品种种植区域不采取防治措施。
本发明具有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栽培模式实现了害虫在玉米田的局部富集,通过在害虫富集区域集中施药实现了对害虫的诱杀,可以有效压制害虫的田间种群密度,实现减药控害的目的,缓解害虫抗药性问题和延缓抗Bt玉米螟的产生,是一种栽培和植保结合的高效生态防治模式。采用本发明的栽培模式,玉米螟防治仅需要在感虫品种栽培区域防控玉米螟,因此施药量节省了80%~90%,是一种节能减排的防控模式,其中球孢白僵菌类致病菌的防控效率更高。
在本发明中,常规品种是抗虫转基因玉米时,施用白僵菌等生防制剂可延缓玉米螟对转基因玉米的抗性问题,增加转基因玉米的栽培年限;若非抗虫转基因玉米时,可缓解玉米螟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问题,延长化学农药的使用时间,减少农药的研发经费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试验地播种和防治示意图;
图2为甜彩糯花叶株率调查结果;
图3为花叶防治效果;
图4为玉米螟危害和产量调查位点示意图;
图5为甜彩糯秋季玉米螟危害调查结果;
图6为吉单209秋季玉米螟危害调查结果;蓝色柱代表产量,橘色柱代表虫孔数量,灰色柱代表活虫数,黄色柱代表僵虫;吉单209-1代表左侧第一区域,吉单209-2代表中间区域,吉单209-3代表左侧第一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玉米螟的生态栽培方法,包括玉米栽培模式、玉米螟成虫选择性产卵和玉米螟防治三个部分。
玉米栽培模式是指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在田间交替种植,在地块边缘先播种4-10垄感虫品种,然后播种50-100垄常规品种,再播种4-10垄感虫品种,如此交替播种,保证每隔30-70米就有感虫品种种植。
玉米螟成虫选择性产卵指玉米长到喇叭口期的时候,也是玉米螟成虫羽化的时候,这时候玉米螟成虫会根据玉米栽培品种的营养状况选择产卵的寄主植株,给后代选定食物资源和生活环境,此时感虫品种能富集绝大多数的玉米螟成虫来栖息产卵。
玉米螟防治指玉米生长到喇叭口期开始,也是玉米螟成虫产卵后卵块和幼虫孵化发育期,这时候根据玉米螟的防治阈值在感虫品种区域施用农药,进行玉米螟的集中诱杀。
玉米螟防治阈值指感虫栽培区玉米螟卵块的数量和玉米花叶被害株率。当百株玉米卵块数量达到2块及以上时,或者玉米花叶株率达到20%及以上时,在感虫种植区域施用农药;当百株玉米卵块数量达到10块时,或者玉米花叶株率达到50%及以上时,在感虫种植区域施用药量加倍。
防治玉米螟的农药可以是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等生物杀虫剂,也可以是赤眼蜂、草蛉、蝽等天敌,还可以是康宽、菊酯类等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天敌防治属于植物-昆虫-致病菌(天敌)的三者互作,属于生态防控,具有持效期长的优点。
感虫品种包括糯玉米、甜糯玉米、甜玉米等玉米螟喜欢取食的品种;所述常规品种包括常规杂交种、抗虫转基因玉米等高产品种。
球孢白僵菌防治包括颗粒剂、粉剂和桶混剂(专利号申请号为 201510100458.9)等剂型,这些菌剂可在富集玉米螟的感虫品种栽培区造成玉米螟僵死病的流行和爆发,进而控制一代玉米螟的危害,而大量的白僵菌病致死的玉米螟僵虫尸体在田间扩散和宿存1-2月,可扩大防治范围和直接致病二代玉米螟,实现害虫的级联放大防治和一次施药防治两代玉米螟,完美实现减药控害的目标,是化学农药和其他生防制剂无法比拟的。
玉米螟防治仅需要在感虫品种栽培区域防控玉米螟,因此施药量节省了 80-90%,是一种节能减排的防控模式,其中球孢白僵菌类致病菌的防控效率更高。
常规品种是抗虫转基因玉米时,施用白僵菌等生防制剂可延缓玉米螟对转基因玉米的抗性问题,增加转基因玉米的栽培年限;若非抗虫转基因玉米时,可缓解玉米螟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问题,延长化学农药的使用时间,减少农药的研发经费投入。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包括玉米栽培模式、玉米螟成虫选择性产卵和玉米螟防治三个部分,玉米栽培模式中根据玉米螟的飞行能力等限定了玉米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的栽培距离;玉米螟成虫选择性产卵实现了玉米喇叭口期成虫的选择性栖息和产卵,限定了玉米螟幼虫的生活环境和食物质量,根据玉米的栽培模式实现了玉米螟在感虫品种栽培区的局部富集;玉米螟防治指在玉米螟富集区域施用农药集中诱杀玉米螟,是一种生态防控模式。
本发明的玉米栽培模式是指在玉米播种前选定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在播种时在田间交替种植,首先在地块边缘播种4-10垄感虫品种,然后播种 50-100垄常规品种,再播种4-10垄感虫品种,如此交替播种,保证每隔30-70 米就有感虫品种种植。
本发明玉米螟成虫选择性产卵指在玉米喇叭口期,玉米螟成虫会根据玉米的营养程度、品质差异等选择栖息和产卵的环境,感虫品种由于其特殊的营养品质会吸引成虫在此区域富集和产卵。
本发明通过栽培模式实现了玉米螟在玉米田的局部富集,通过在玉米螟富集区域集中施药实现了对玉米螟的诱杀,可以有效压制玉米螟的田间种群密度,实现减药控害的目的,也可缓解害虫抗药性问题,是一种栽培和植保结合的高效生态防治模式。
本发明实施效果通过感虫品种栽培区的危害、防治效果和产量调查结果来反映。
本发明提供的生态栽培方法中所用作物种子、农药均可由市场购得。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1、根据图1示意图进行播种,该试验地宽170米,垄长100米,施用足量复合缓释肥,按照常规方法播种玉米,其中红色区域宽3.3米,播种5垄感虫品种:甜彩糯玉米;绿色区域宽52米,播种常规杂交种:吉单209。
2、在玉米生长到喇叭口期,调查感虫品种栽培区的花叶株率,每3天调查一次,连续调查4次,由于6月29日和7月2日花叶调查结果达到了玉米螟的防治阈值,因此在6月29日和7月2日两次施药,其中康宽仅在6月29日施药一次,白僵菌在6月29日和7月2日施药两次,(康宽有效成分200mg/L,5ml/亩;白僵菌1000亿个孢子/g,25g/亩)具体施药区域间示意图1。花叶株率动态结果显示(图2):6月29日甜彩糯栽培区的花叶率达到20%,达到施药防治指标;施用白僵菌和康宽后7月2日和5日的花叶结果显示(图3):康宽迅速压制了花叶的增长,白僵菌仅仅是轻微的抑制了花叶的增长。康宽是内吸性药物,具有胃毒和神经毒性,药效时间短,12小时内即可造成昆虫死亡,具有速效的效果。但白僵菌是玉米螟的致病菌,致病时间在3天左右,作用时间较长,对玉米螟的取食的抑制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花叶的效果不明显并不代表白僵菌的药效不好。
3、秋收时解刨玉米杆调查玉米螟蛀孔数量、活虫数和僵虫数,并测定玉米产量和活虫的僵虫转化率,其中红色区域种植甜彩糯,绿色区域种植吉单 209,黄色区域是调查取样区域(图4)。
4、甜彩糯区域玉米螟危害调查结果显示(图5),康宽和白僵菌均显著的压制了二代玉米螟的活虫数量,显著的减少了一代和二代玉米螟的综合蛀孔数量;僵虫数量结果显示白僵菌防治区域的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说明一代的白僵菌菌剂对二代玉米螟仍有显著的控制效果;百穗产量结果显示白僵菌防治区域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和未防治区域,化学农药产量显著高于未防治区域,说明白僵菌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是最好的;僵虫转化率结果显示,白僵菌防治区域玉米螟携带白僵菌的数量是最高的,另一个角度证明白僵菌的防治具有持效期长的特点。
5、吉单209区域玉米螟危害调查结果显示(图6),白僵菌防治区域两边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的玉米产量,说明白僵菌防治区域对周边的环境有好的影响;玉米螟蛀孔、玉米螟活虫和玉米螟僵虫数量无差异显著性,但整体看是白僵菌防治的周边区域的情况更好,利于玉米的高产。这说明甜彩糯区域的白僵菌防治给周边玉米的高产提供了有利环境,可能与甜彩糯区域具有大量的玉米螟僵虫有关,风和昆虫等媒介能把僵虫体表的白僵菌气生孢子传播至吉单209区域,并对该区域的玉米产量产生一定好的的作用。
6、本案中感虫品种栽培20垄,常规品种栽培160垄,防治仅发生在感虫区域,其中康宽施药一次,白僵菌施药两次,所以康宽的施药量是1/9,白僵菌的施药量是2/9,均实现了减药控害的目的;其次白僵菌两次的防治结果优于化学农药康宽,且对周边玉米产量有好的影响,且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环境和天敌无影响,因此生产中推荐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栽培模式:在地块边缘种植感虫品种,在田间感虫品种和常规品种交替种植;
害虫防治:根据作物害虫的防治阈值,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采取防治措施对害虫进行集中诱杀,常规品种种植区域不采取防治措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为玉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害虫为玉米螟。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虫品种为糯玉米、甜糯玉米、甜玉米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常规品种为常规杂交种或抗虫转基因玉米品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模式为:在地块边缘种植4~10垄感虫品种,在田间4~10垄田间感虫品种和50~100垄常规品种交替种植。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害虫防治为:当百株玉米卵块数量达到2块及以上时,或者玉米花叶株率达到20%及以上时,在感虫品种种植区域施用农药。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措施为施用生物杀虫剂、施用化学杀虫剂、天敌防治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杀虫剂为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杀虫剂为康宽和/或菊酯类农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敌防治为人工释放赤眼蜂、草蛉、蝽中的一种或几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27321.1A CN110432095A (zh) | 2019-09-03 | 2019-09-03 | 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27321.1A CN110432095A (zh) | 2019-09-03 | 2019-09-03 | 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32095A true CN110432095A (zh) | 2019-11-12 |
Family
ID=68439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27321.1A Pending CN110432095A (zh) | 2019-09-03 | 2019-09-03 | 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43209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15273A (zh) * | 2020-12-28 | 2021-04-30 | 广西大学 | 一种防治平菇害虫的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21484A (zh) * | 2014-12-08 | 2015-04-22 | 寿光市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番茄根结线虫的栽培方法 |
CN105028052A (zh) * | 2015-06-30 | 2015-11-11 | 李美琼 | 一种小麦麦双尾蚜的防治方法 |
CN107711226A (zh) * | 2017-11-17 | 2018-02-23 | 融安广兴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千里光虫害的防治方法 |
-
2019
- 2019-09-03 CN CN201910827321.1A patent/CN11043209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21484A (zh) * | 2014-12-08 | 2015-04-22 | 寿光市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番茄根结线虫的栽培方法 |
CN105028052A (zh) * | 2015-06-30 | 2015-11-11 | 李美琼 | 一种小麦麦双尾蚜的防治方法 |
CN107711226A (zh) * | 2017-11-17 | 2018-02-23 | 融安广兴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千里光虫害的防治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刘玉萃等: "《生态农业实用模式》", 30 November 1995, 黄河水利出版社 * |
张静坤: "农作物害虫的农业防治方法", 《现代农村科技》 * |
黄新动等: "《农业绿色防控技术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综述》", 31 December 2017, 宁夏人民出版社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15273A (zh) * | 2020-12-28 | 2021-04-30 | 广西大学 | 一种防治平菇害虫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9751B (zh) | 有机富硒稻的种植方法 | |
CN108605719A (zh) | 一种香菜西花蓟马的防治方法 | |
CN105794558A (zh) | 一种用于蕉园绿色防控香蕉花蓟马的方法 | |
Leng et al. | Bioactivity of selected eco-friendly pesticides against Cylas formicarius (Coleoptera: Brentidae) | |
CN105981618A (zh) | 一种有机稻的病虫害安全循环防控方法 | |
Lawani | A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various agronomic practices on cereal stem borer populations | |
Kremer | The role of bioherbicides in weed management | |
Abid et al. |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for Ectomyelois ceratoniae on date palm | |
CN110896964A (zh) | 一种没有农药残留的拌种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432095A (zh) | 一种作物的生态栽培方法 | |
CN108849985B (zh) | 一种三元复配生物菌剂及其在姜瘟病防治中的应用 | |
CN116918832A (zh) | 一种复合生防菌剂、制备方法、应用与应用方法 | |
CN105494448A (zh) | 一种防治蔬菜线虫病的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 |
CN113331011A (zh) | 一种稻田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方法 | |
Guerena | Cole crops and other Brassicas: Organic production | |
Saha et al. | Major insect pests of vegetable crops in bihar and their management | |
CN106386768A (zh) | 一种同时防治生姜三种顽固性病害的技术方法 | |
CN106386289A (zh) | 一种防治生姜土传病害的技术方法 | |
JP5168687B2 (ja) | ネコブセンチュウによる植物病害を防御する方法 | |
Zanin et al. |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weed control | |
RU2640286C1 (ru) | 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льна-долгунца | |
RU2807997C1 (ru) | Способ возделыван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культур | |
KR101629288B1 (ko) | 식물 병원균에 대한 항진균 활성 및 대취 분해능을 갖는 스트렙토미세스 헤이롱지안제시스 균주와 이를 함유한 미생물 제제 | |
KR101638833B1 (ko) | 식물 병원균에 대한 항진균 활성 및 대취 분해능을 갖는 리소박터 굼모서스 균주와 이를 함유한 미생물 제제 | |
CN114586584B (zh) | 一种基于全周期生物系统的甜椒绿色轻简控害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2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