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4168B -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4168B
CN110414168B CN201910715541.5A CN201910715541A CN110414168B CN 110414168 B CN110414168 B CN 110414168B CN 201910715541 A CN201910715541 A CN 201910715541A CN 110414168 B CN110414168 B CN 110414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isolation section
outlet
inlet
iso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55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4168A (zh
Inventor
范晓樯
陈镜帆
王翼
蒙泽威
熊冰
莫然
刘俊兵
徐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7155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4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4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4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4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4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包括: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的型线,获得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获取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过渡截面;根据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将所有的过渡截面装配到偏置控制线中对应的偏置点上,获得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将前机身周围的外流场与进气道生成网格;将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生成网格,拼接进气道出口的网格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以形成耦合网格,随后对耦合网格进行循环仿真,采用优化算法调节控制参数的取值直至仿真优化目标达到收敛。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隔离段优化设计的不足。本发明应用于高超声速发动机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超声速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以及组合发动机为动力,能在大气层和跨大气层中实现高超声速飞行的飞行器。其中隔离段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作用是隔离燃烧室内反压对上游进气道的影响,并容纳激波串,对来流减速加压,提高流场品质。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性能。
隔离段按出入口是否偏置可分为等直隔离段和弯曲隔离段。等直隔离段内流场一般比较简单,人们对其中激波,膨胀波以及边界层相互干扰的流动机理认识比较清楚,提出了一些能指导等直隔离段设计的半经验公式。(文献“Structure of Shock Waves inCylindrical Ducts[J],P.J.Waltrup,F.S.Billig,AIAA Journal,1973”)
Figure GDA0002404113690000011
对于弯曲隔离段而言,由于其中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其特性偏离了传统的简化模型,具有复杂的三维特征,上述半经验公式并不适用。目前关于弯曲隔离段设计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复杂变截面进气道的一种设计方法[J],周慧晨,航空动力学报,2009”,该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率控制的截面形状生成与过渡技术,可实现进气道任意进口截面形状向出口圆截面的过渡,为复杂截面变化提供了思路;文献“超声速转弯流道设计方法[P],赵玉新,王振国,赵延辉,梁剑寒,范晓樯,马志成,201210447983.4,2012.11.09”提供了一种超声速转弯流道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流道入口和单边壁面曲线,利用特征线法确定对应于单边壁面曲线的对边壁面曲线,根据出口流场参数确定超声速流道壁面曲线,能够获得全流场为超声速的无激波超声速流道;文献“一种基于几何融合的三维变截面弯曲流道设计方法及装置[P],范晓樯;蒙泽威;王翼;熊冰,陶渊;徐尚成;陆雷;201811037808,2018.12.14”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融合的三维弯曲变截面流道设计方法,其优点为能满足入口和出口形状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偏置要求。以上的现有方法也具备有较多弊端,比如:
现有的优化设计方法大多都是将隔离段这一部件提取出来单独进行优化,指定隔离段出入口的边界条件,优化完成后再将隔离段装配到整个高超声速飞行器系统上。但是隔离段入口边界条件无论怎么设置,都与真实飞行条件下的隔离度的入口来流情况有所差别。单独对隔离段进行优化,无论效果再好,装配到整个系统上实际效率都相差很大,无法使高超声速隔离段既能灵活匹配进气道出口来流,又能灵活衔接下游不同型号的燃烧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隔离段优化设计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的型线,获得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
步骤2,获取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过渡截面;
步骤3,根据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将所有的过渡截面装配到偏置控制线中对应的偏置点上,获得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
步骤4,将前机身周围的外流场与进气道生成网格;
步骤5,将步骤3中的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生成网格并使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与步骤4中进气道出口的网格相同,拼接进气道出口的网格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以形成耦合网格,随后对耦合网格进行循环仿真,采用优化算法调节控制参数的取值直至仿真优化目标达到收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的型线,获得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具体为:
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位于进气道对称面同一侧的型线,获取进气道出口的型线并与对称线组成隔离段入口截面,获取燃烧室入口的型线并与对称线组成隔离段出口截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具体为:
在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之间沿偏置控制线的线程设定四个控制点,其中,第一个控制点为隔离段入口的中心,第四个控制点为隔离点出口的中心;
根据控制参数中的隔离段入口的偏置斜率k1与第二个控制点M的横坐标xM来确定第二个控制点M的纵坐标yM,根据控制参数中的隔离段出口的偏置斜率k2与第三个控制点N的横坐标xN来确定第三个控制点N的纵坐标yN
根据第一个控制点的坐标,隔离段入口的偏置斜率k1、第二个控制点M的坐标(xM,yM)、隔离段出口的偏置斜率k2、第三个控制点N的坐标(xN,yN)与第四个控制点的坐标采用B样条曲线的方法,获取偏置控制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根据控制参数将隔离段入口的型线划分为A1A2、A2A3、…、AnAn+1、将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划分为B1B2、B2B3、…、BnBn+1,其中,n≥3;
步骤22、获取AiAi+1至BiBi+1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即C1jC2j、C2jC3j、…、CnjC(n+1)j,整合C1jC2j、C2jC3j、…、CnjC(n+1)j得到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截面fj,其中i=1,2,…,n;j=1,2,3,…;
步骤23、获取沿程过渡截面fj的缩放因子pj,并根据缩放因子获得缩放后的过渡截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控制参数将隔离段入口划分为A1A2、A2A3、…、AnAn+1、将隔离段出口划分为B1B2、B2B3、…、BnBn+1,具体为:
以控制参数中的第一比例数将隔离段入口划分为长度比例为a1∶a2∶…∶an的A1A2、A2A3、…、AnAn+1,以控制参数中的第二比例数将隔离段出口划分为长度比例b1∶b2∶…∶bn为B1B2、B2B3、…、BnBn+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获取AiAi+1至BiBi+1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具体为:
对线段AiAi+1与线段BiBi+1进行数学离散,使得AiAi+1与BiBi+1的离散点数目一一对应;
通过几何融合算法获取离散后的AiAi+1至BiBi+1平滑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所述CijC(i+1)j的表达式为:
CijC(i+1)j(zl,yl)=(1-K)·fin(zl,yl)+K·fout(zl,yl)
Figure GDA0002404113690000041
式中,CijC(i+1)j(zl,yl)表示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上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fin(zl,yl)表示AiAi+1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fout(zl,yl)表示BiBi+1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x为流线坐标,xin是流道入口的流线坐标,xout是流道出口的流线坐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3具体包括:
获取过渡截面fj的设计面积Aj(xj),则设计面积Aj(xj)满足:∫pj·yjd(pj·zj)=Aj(xj),式中,(xj,yj,zj)为过渡截面fj在X,Y,Z轴上的坐标;
根据设计面积Aj(xj)的数值迭代,获得缩放因子pj,最终根据缩放因子获得缩放后的过渡截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5中,所述仿真优化目标为隔离段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
步骤51,将步骤3中的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参数化生成相应的弯曲隔离段型线;
步骤52,将步骤51生成的弯曲隔离段型线导入网格划分软件生成网格并使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与步骤4中进气道出口的网格相同,拼接进气道出口的网格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以形成耦合网格,将耦合网格导入仿真软件进行循环仿真;
步骤53,判断隔离段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是否满足收敛条件:
若满足收敛条件则停止循环,并输出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的最终构型;
若不满足收敛条件则通过优化算法获取新的控制参数后返回步骤5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53中,所述优化算法为多岛遗传算法。
一种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通过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作为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并在仿真优化过程中采用隔离段与飞行器前体、进气道与外流场进行一体化仿真优化,相比于对高超声速隔离段进行单独优化的方法,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能够接近真实飞行条件;
(2)本发明通过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并在最终的优化过程中能够改变控制参数进而改变偏置控制线,使得设计完成的隔离段可以更好的衔接燃烧室,能为不同型号的燃烧室提供高品质气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弯曲隔离段的构型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处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获取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过渡截面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设计偏置控制线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偏置控制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优化仿真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各控制参数的变化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中目标函数σ的迭代历史图;
图10是本实施中最终优化得到的隔离段与前机身、进气道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描述中,未描述的内容以及部分英文简写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内容。本实施例中给定的一些特定参数仅作为示范,在不同的实时方式中该值可以相应地改变为合适的值。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以工程研究中某弯曲隔离段的优化设计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论述,其初始构型如图1所示,其中,Inlet为进气道,Outlet为燃烧室。
如图2所示的一种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01,根据超燃冲压发动机中的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的型线,获得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
202,获取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过渡截面;
203,根据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将所有的过渡截面装配到偏置控制线中对应的偏置点上,获得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
204,前机身周围的外流场与进气道生成网格,其中,前机身周围的外流场与进气道的构型由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实际构型获取;
205,将203中的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生成网格并使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与204中进气道出口的网格相同,拼接进气道出口的网格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以形成前机身周围的外流场、进气道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的耦合网格,随后对耦合网格进行循环仿真,采用优化算法调节控制参数的取值直至仿真优化目标达到收敛,其中,在循环仿真过程中,204中生成的前机身周围的外流场与进气道网格始终不变。
在201中,由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进气道、隔离段与燃烧室均为对称结构,因此可以只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位于进气道对称面同一侧的型线,即图3(a)中的弧线,随后将获取进气道出口的型线并与对称线组成隔离段入口截面,获取燃烧室入口的型线并与对称线组成隔离段出口截面,对称线即为图3(a)中与y轴平行的线。可以有效的减少优化设计过程中的计算量,进而提升后续过程中循环仿真的速度。
在202中,参考图4,获取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过渡截面,具体包括:
401,根据控制参数将隔离段入口的型线划分为A1A2、A2A3、…、AnAn+1、将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划分为B1B2、B2B3、…、BnBn+1,其中,n表示将隔离段入口的型线或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划分的段数,控制参数用于控制隔离段入口的型线或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在划分结束后所形成的线段之间的长度比例,n≥3;
402,获取AiAi+1至BiBi+1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即C1jC2j、C2jC3j、…、CnjC(n+1)j,整合C1jC2j、C2jC3j、…、CnjC(n+1)j得到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截面fj,其中i=1,2,…,n;j=1,2,3,…;
403,获取沿程过渡截面fj的缩放因子pj,并根据缩放因子获得缩放后的过渡截面。
在401中,将隔离段入口的型线划分为A1A2、A2A3、…、AnAn+1具体为:将隔离段入口的型线沿从进气道到燃烧室方向的顺时针依次划分为A1A2、A2A3、…、AnAn+1;将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划分为B1B2、B2B3、…、BnBn+1具体为:将隔离段出口的型线沿从进气道到燃烧室方向的顺时针依次划分为B1B2、B2B3、…、BnBn+1
在401中,所述根据控制参数将隔离段入口的型线划分为线段A1A2、A2A3、…、AnAn+1、将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划分为线段B1B2、B2B3、…、BnBn+1,其中,n≥3,具体为:以控制参数中的第一比例数L1,a1∶a2∶…∶an将隔离段入口划分为长度比例为a1∶a2∶…∶an的A1A2、A2A3、…、AnAn+1,以控制参数中的第二比例数L2,b1∶b2∶…∶bn将隔离段出口划分为长度比例为b1∶b2∶…∶bn的B1B2、B2B3、…、BnBn+1。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比例数a1∶a2∶a3将隔离段入口划分为A1A2、A2A3、A3A4,第二比例数b1∶b2∶b3将隔离段出口划分为B1B2、B2B3、B3B4
在402中,获取AiAi+1至BiBi+1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的理论依据文献“A Pro ced ure for Designing Forebodies with Constraints on Cross-Cross-section Shape and Axial Area Distribution[J],Barger,R.L,NASA-TP-1881,1981”给出的几何融合公式,可通过数学函数变换将两者平滑过渡:对于给定的入口和出口,首先将两者平移使形心位于坐标中且重合,然后将其进行数学离散,即如图3(c)所示,随后选取对应的点,获得过渡截面,具体为:
对线段A1A2、A2A3、A3A4与B1B2、B2B3、B3B4分别进行数学离散,使得A1A2与B1B2、A2A3与B2B3、A3A4与B3B4的离散点数目一一对应,如图3(b)所示;
通过几何融合算法获取离散后的AiAi+1至BiBi+1平滑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所述CijC(i+1)j的表达式为:
CijC(i+1)j(zl,yl)=(1-K)·fin(zl,yl)+K·fout(zl,yl)
Figure GDA0002404113690000091
式中,CijC(i+1)j(zl,yl)表示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上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fin(zl,yl)表示AiAi+1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fout(zl,yl)表示BiBi+1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x为流线坐标,xin是流道入口的流线坐标,xout是流道出口的流线坐标。
在403中,采用专利CN 108999845A所公开的缩放因子pj以及缩放后的过渡截面求取方式,由于上述过程中获取了过渡截面fj,但是过渡截面面积并不满足要求,按照设计要求,过渡截面fj的设计面积Aj(xj),则设计面积Aj(xj)满足:∫pj·yjd(pj·zj)=Aj(xj),式中,(xj,yj,zj)为过渡截面fj在X,Y,Z轴上的坐标;根据设计面积Aj(xj)的数值迭代,获得缩放因子pj,最终根据缩放因子获得缩放后的过渡截面。
参考图5,在203中,所述根据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具体为:
501,在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之间沿偏置控制线的线程设定四个控制点,其中,第一个控制点为隔离段入口的中心,第四个控制点为隔离点出口的中心;
502,根据控制参数中的隔离段入口的偏置斜率k1与第二个控制点M的横坐标xM来确定第二个控制点M的纵坐标yM,根据控制参数中的隔离段出口的偏置斜率k2与第三个控制点N的横坐标xN来确定第三个控制点N的纵坐标yN
503,根据第一个控制点的坐标,隔离段入口的偏置斜率k1、第二个控制点M的坐标(xM,yM)、隔离段出口的偏置斜率k2、第三个控制点N的坐标(xN,yN)与第四个控制点的坐标采用B样条曲线的方法,获取偏置控制线,确定偏置控制线后将所求取的缩放后的过渡截面fj依次沿X轴方向装配到偏置控制线上。
偏置控制线的定义为每个离散截面参考点的位置,当该截面为几何对称截面时,偏置线可以是中心线。本实施例中所获取的获取偏置控制线如图6所示,采用隔离段入口的偏置斜率k1与隔离段出口的偏置斜率k2作为生成偏置控制线的约束条件,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相较于单纯的控制点的横纵坐标具有更强的约束能力,且在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相较于横纵坐标更少,简化计算过程,提升优化设计速度。
参考图7,在205中,优化目标选取的是隔离段出口相对于隔离段入口的总压恢复系数,用符号σ表示。总压恢复系数对推进系统的压缩部件来说,是一个普遍接受的性能度量,它能准确衡量流动过程流动损失的大小,总压恢复系数越大,流动损失越小;反之,流动损失越大;具体包括:
701,将203中生成的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参数化生成相应的弯曲隔离段型线;
702,将701中生成的弯曲隔离段型线导入网格划分软件生成网格并使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与204中进气道出口的网格相同,拼接进气道出口的网格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以形成耦合网格,将耦合网格导入仿真软件进行循环仿真,其中,网格划分软件采用Pointwise软件,仿真软件采用Fluent;
利用Pointwise软件中的自编脚本完成弯曲隔离段型线网格的生成,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人为因素对网格的影响,保证每次生成的网格质量,排除网格对最后计算精度的影响;
703,判断隔离段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是否满足收敛条件:
704,若满足收敛条件则停止循环,并输出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的最终构型;
705,若不满足收敛条件则通过优化算法获取新的控制参数后返回701。
本实施例中,Fluent计算结果均通过求解三维可压缩雷诺平均的N-S方程获得,采用基于密度的隐式求解器,方程时间空间离散,时间推进采取隐式时间积分法,空间差分采用二阶迎风格式,湍流模型采用剪切雷诺输运两方程模型(SST k-ω)。入口边界条件设为压力远场,来流马赫数为6,静压为222.524pa总温为2188.316K,模拟飞行攻角为0度,外流场出口与和隔离段出口均设为压力出口条件,反压为100pa。
在705中,优化算法为多岛遗传算法,具有比传统遗传算法更优良的全局求解能力和计算效率。优化目标选取的是隔离段出口相对于入口的总压恢复系数,用符号σ表示。总压恢复系数对推进系统的压缩部件来说,是一个普遍接受的性能度量,它能准确衡量流动过程流动损失的大小,总压恢复系数越大,流动损失越小;反之,流动损失越大。
如图8所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各控制参数的变化示意图,图9所示的是目标函数σ的迭代历史图,图10所示的是本实施中最终优化得到的隔离段3与前机身1、进气道2的装配示意图。从图8-9中可以看到各控制参数的在各自给定区间中分布比较广泛,并且最终收敛时也没有固定到某一值,而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区间波动。并且对于目标函数σ来说,取到最大值时变量有多种组合方式,并且在设计空间分布较广,这说明本次优化没有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从图9可以观察到总压恢复系数σ在150步左右时就基本收敛,并且在剩下的迭代过程中最大值基本稳定,维持在0.72左右。优化构型的总压恢复系数相比于优化前的原始隔离段的总压恢复系数0.65提升了10.8%,优化效果十分理想。
以上包含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这是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是想要将发明内容限制在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形式中,依据本发明内容主旨进行的其他修改和变型也受本专利保护。本发明内容的主旨是由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而非由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所界定。

Claims (7)

1.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的型线,获得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
步骤2,获取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过渡截面,具体包括:
步骤21、根据控制参数将隔离段入口的型线划分为线段A1A2、A2A3、…、AnAn+1、将隔离段出口的型线划分为线段B1B2、B2B3、…、BnBn+1,其中,n≥3,具体为:
以控制参数中的第一比例数L1将隔离段入口划分为长度比例为a1∶a2∶…∶an的A1A2、A2A3、…、AnAn+1,以控制参数中的第二比例数L2将隔离段出口划分为长度比例为b1∶b2∶…∶bn的B1B2、B2B3、…、BnBn+1
步骤22、获取AiAi+1至BiBi+1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即C1jC2j、C2jC3j、…、CnjC(n+1)j,整合C1jC2j、C2jC3j、…、CnjC(n+1)j得到隔离段入口至隔离段出口的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截面fj,其中i=1,2,…,n;j为正整数;
步骤23、获取沿程过渡截面fj的缩放因子pj,并根据缩放因子获得缩放后的过渡截面;
步骤3,根据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将所有的过渡截面装配到偏置控制线中对应的偏置点上,获得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所述根据控制参数生成偏置控制线,具体为:
在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之间沿偏置控制线的线程设定四个控制点,其中,第一个控制点为隔离段入口的中心,第四个控制点为隔离点出口的中心;
根据控制参数中的隔离段入口的偏置斜率k1与第二个控制点M的横坐标xM来确定第二个控制点M的纵坐标yM,根据控制参数中的隔离段出口的偏置斜率k2与第三个控制点N的横坐标xN来确定第三个控制点N的纵坐标yN
根据第一个控制点的坐标,隔离段入口的偏置斜率k1、第二个控制点M的坐标(xM,yM)、隔离段出口的偏置斜率k2、第三个控制点N的坐标(xN,yN)与第四个控制点的坐标采用B样条曲线的方法,获取偏置控制线;
步骤4,将前机身周围的外流场与进气道生成网格;
步骤5,将步骤3中的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生成网格并使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与步骤4中进气道出口的网格相同,拼接进气道出口的网格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以形成耦合网格,随后对耦合网格进行循环仿真,采用优化算法调节控制参数的取值直至仿真优化目标达到收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的型线,获得隔离段入口与隔离段出口,具体为:
提取进气道出口与燃烧室入口位于进气道对称面同一侧的型线,获取进气道出口的型线并与对称线组成隔离段入口截面,获取燃烧室入口的型线并与对称线组成隔离段出口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2中,所述获取AiAi+1至BiBi+1平滑过渡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具体为:
对线段AiAi+1与线段BiBi+1进行数学离散,使得AiAi+1与BiBi+1的离散点数目一一对应;
通过几何融合算法获取离散后的AiAi+1至BiBi+1平滑的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所述CijC(i+1)j的表达式为:
CijC(i+1)j(zl,yl)=(1-K)·fin(zl,yl)+K·fout(zl,yl)
Figure FDA0002404113680000031
式中,CijC(i+1)j(zl,yl)表示第j个沿程过渡型线CijC(i+1)j上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fin(zl,yl)表示AiAi+1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fout(zl,yl)表示BiBi+1第l个点的坐标函数,x为流线坐标,xin是流道入口的流线坐标,xout是流道出口的流线坐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3具体包括:
获取过渡截面fj的设计面积Aj(xj),则设计面积Aj(xj)满足:∫pj·yjd(pj·zj)=Aj(xj),式中,(xj,yj,zj)为过渡截面fj在X,Y,Z轴上的坐标;
根据设计面积Aj(xj)的数值迭代,获得缩放因子pj,最终根据缩放因子获得缩放后的过渡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步骤5中,所述仿真优化目标为隔离段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
步骤51,将步骤3中的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参数化生成相应的弯曲隔离段型线;
步骤52,将步骤51生成的弯曲隔离段型线导入网格划分软件生成网格并使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与步骤4中进气道出口的网格相同,拼接进气道出口的网格与三维变截面弯曲隔离段入口的网格以形成耦合网格,将耦合网格导入仿真软件进行循环仿真;
步骤53,判断隔离段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是否满足收敛条件:
若满足收敛条件则停止循环,并输出变截面弯曲隔离段的最终构型;
若不满足收敛条件则通过优化算法获取新的控制参数后返回步骤5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3中,所述优化算法为多岛遗传算法。
7.一种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0715541.5A 2019-08-05 2019-08-05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0414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5541.5A CN110414168B (zh) 2019-08-05 2019-08-05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5541.5A CN110414168B (zh) 2019-08-05 2019-08-05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4168A CN110414168A (zh) 2019-11-05
CN110414168B true CN110414168B (zh) 2020-05-08

Family

ID=68365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5541.5A Active CN110414168B (zh) 2019-08-05 2019-08-05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14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9180B (zh) * 2019-12-09 2023-09-15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一种扇环转矩形隔离段设计方法
CN111946462B (zh) * 2020-08-04 2021-10-26 中山大学 提高燃烧室入口的总压恢复系数与优化进气道的设计结构
CN115600372B (zh) * 2022-09-14 2024-03-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内转式进气道中激波串前缘位置数学模型的修正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93010A1 (fr) * 1996-03-01 1997-09-03 Aerospatiale Societe Nationale Industrielle Dispositif d'injection de combustible pour statoréacteur d'aéronef
CN101549758A (zh) * 2009-05-13 2009-10-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吸气式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排气装置
CN102230848A (zh) * 2007-12-03 2011-11-02 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不起动模式最优分类面的获取方法
CN104143018A (zh) * 2014-07-09 2014-11-12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与内收缩进气道综合建模方法
CN105973605A (zh) * 2016-05-09 2016-09-2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是否起动的检测方法
RU2015155508A (ru) * 2015-12-23 2017-06-29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й и прикладной механики им. С.А. Христиановича Сибирск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ТПМ СО РАН) Сверхзвуковой воздухозаборник
CN108038295A (zh) * 2017-12-07 2018-05-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高超声速进气道与隔离段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8717487A (zh) * 2018-05-17 2018-10-30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进气可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流道优化设计方法
CN108846224A (zh) * 2018-06-27 2018-11-2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超声速流道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08876911A (zh) * 2018-06-27 2018-11-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超声速流道三维流场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8999845A (zh) * 2018-09-06 2018-12-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几何融合的三维变截面弯曲流道设计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93010A1 (fr) * 1996-03-01 1997-09-03 Aerospatiale Societe Nationale Industrielle Dispositif d'injection de combustible pour statoréacteur d'aéronef
CN102230848A (zh) * 2007-12-03 2011-11-02 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不起动模式最优分类面的获取方法
CN101549758A (zh) * 2009-05-13 2009-10-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吸气式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排气装置
CN104143018A (zh) * 2014-07-09 2014-11-12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与内收缩进气道综合建模方法
RU2015155508A (ru) * 2015-12-23 2017-06-29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ки Институт 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й и прикладной механики им. С.А. Христиановича Сибирск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ИТПМ СО РАН) Сверхзвуковой воздухозаборник
CN105973605A (zh) * 2016-05-09 2016-09-2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是否起动的检测方法
CN108038295A (zh) * 2017-12-07 2018-05-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高超声速进气道与隔离段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8717487A (zh) * 2018-05-17 2018-10-30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进气可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流道优化设计方法
CN108846224A (zh) * 2018-06-27 2018-11-2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超声速流道设计方法及装置
CN108876911A (zh) * 2018-06-27 2018-11-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超声速流道三维流场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8999845A (zh) * 2018-09-06 2018-12-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几何融合的三维变截面弯曲流道设计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rameter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shape-transition curved isolator;ZeweiMeng 等;《Acta Astronautica》;20181031;563-571 *
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计算与实验研究;范晓樯;《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基础科学辑)》;20080715;A004-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4168A (zh)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4168B (zh) 基于与前机身耦合优化的高超声速隔离段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06005475B (zh) 高超声速内外流一体化全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Hooker et al. Over wing nacelle installations for improved energy efficiency
CN109573092B (zh) 吻切轴对称冯卡门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8563872B (zh) 网格参数化方法及基于该网格参数化方法的轴流涡轮气动优化设计方法
Ordaz et al. Mitigation of engine inlet distortion through adjoint-based design
Slater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of streamline-traced external-compression supersonic inlets
CN110633522A (zh) 一种基于最大推力理论的超声速推力喷管反设计方法
Kim et al. Mail-slot nacelle shape design for N3-X hybrid wing-body configuration
Liou et al. Challenges and progress in aerodynamic design of hybrid wingbody aircraft with embedded engines
CN110188378B (zh)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气动数据融合方法
CN111079325A (zh) 基于代理模型的涡扇发动机喷流噪声实时计算及预测方法
CN115659705B (zh) 一种全参数化高隐身进气道设计方法及高隐身进气道
Blaize et al. Automated optimal design of two-dimensional supersonic missile inlets
CN113221483B (zh) 基于类别形状函数的二元自由造型进气道优化设计方法及系统
Heath et al. Viscous aerodynamic shape optimization with installed propulsion effects
CN108804791A (zh) 一种适用于埋入式进气道布局的飞行器参数化方法
CN114372426A (zh) 一种基于ffd方法的隔离段的优化设计方法及系统
Kim et al. Optimal shape design of mail-slot nacelle on N3-X hybrid wing body configuration
Li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ransonic flow over wing-mounted twin-engine transport aircraft
CN113987687A (zh) 一种涵道螺旋桨的设计方法
Page et al. Inverse design of 3D multi-stage transonic fans at dual operating points
CN113076610A (zh) 一种二元可调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Zlenko et al. Method of optimal aerodynamic design of the nacelle for the main propulsion system with a high bypass ratio
Nili-Ahmadabadi et al. Duct design in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regimes with and without normal shock wave using flexible string algorith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