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0126A -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0126A
CN110390126A CN201910408423.XA CN201910408423A CN110390126A CN 110390126 A CN110390126 A CN 110390126A CN 201910408423 A CN201910408423 A CN 201910408423A CN 110390126 A CN110390126 A CN 1103901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curve
parameter
composite foundation
s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84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官大庶
杨光华
陈富强
张芳枝
梁志松
周秋娟
刘忠祥
刘光文
黄丽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School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Schoo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School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Technical School
Priority to CN2019104084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901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90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01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6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e.g. Pareto optimisation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SA], ant colony algorithms or genetic algorithms [GA]

Abstract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涉及地基沉降计算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土体计算:计算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单桩计算:计算C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和计算M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基础计算:计算基础的沉降和基础优化设计;步骤二:显示曲线:显示土体计算P~S曲线、显示土体计算N~S曲线;显示C桩及复合地基P~S和N~S曲线、显示M桩及复合地基P~S和N~S曲线;显示基础计算P~S曲线、显示基础计算N~S曲线,该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较为简单准确,非专业人士也能实现。

Description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基沉降计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背景技术
CM复合地基是由C桩(刚性桩)、M桩(亚刚性桩或柔性桩)、桩间土及褥垫层等四部分组成的,通过交叉布置CM桩及褥垫层,使桩和土共同作用并构成平面及竖向合理的刚度级配梯度,达到理想的协同工作应力状态,亦即:其一通过采用长C桩(进入深层良好土层)与短M桩(进入浅层较好的土层)的合理布置,形成三层地基刚度,从而调整地基的刚度分布,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基础沉降;其二通过合理确定桩的间距形成土的三维应力状态,使土的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和较充分利用;其三通过布置褥垫层使地基与上部结构柔性连接,在水平载荷作用下,可以有效地传递垂直载荷。CM复合地基这种刚度的调整,复合天然土层“浅弱深强”的一般规律和地基应力传递特征,补强了深浅部的地基刚度分布,并使之充分利用和提高桩间土的参与作用,有效地加强了地基强度。同时,与单一的桩基础相比,由于CM复合地基充分发挥了桩间土作用,其C桩(刚性桩)的用量较少,且间距较大,而直径较小,从而使桩间土的挤压作用大为减弱,在降低了施工难度的同时既减少了工作量,也降低了造价。
由于地基土的不均匀性、地基面积安全储备的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不当、建筑结构设计不当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等,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将造成建筑物倾斜,引起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或上部结构附加应力增加,当不均匀沉降超过建筑物承受的限度时,即造成墙体或楼面开裂等事故,甚至使整个结构严重倾斜,影响建筑使用,危及安全,因此,当发现地基有沉降的迹象时,就需要对复合地基的沉降程度进行预测,现有技术的地基沉降程度的预测方法较为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该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能使得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较为简单准确,非专业人士也能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土体计算:计算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
单桩计算:计算 C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和计算 M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
基础计算:计算基础的沉降和基础优化设计;
步骤二:显示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 曲线;
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
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压板和基础的参数:分别获取压板的形状以及压板的直径、长度、宽度和面积;
b)获取土层参数:根据实际的土层情况对应获取土层的具体数量,然后分别获取各土层的土层名称、泊松比μ、土层厚度 d、重度γ、粘聚力 c、内摩擦角φ、初始切线模量 E0
c)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b)获得的土层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
d)获取试验数据:如果现场有实测得到的压板数据,可直接将获取压板数据的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反之则不用获取实验数据步骤;
e)计算压板底土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压板参数、土层参数和荷载参数后,通过原状土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出压板底土沉降;
f)计算基础土体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土层参数、基础参数和荷载参数,通过原状土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出基础土体沉降;
g)保存步骤e)和f)的计算数据;
h)重新计算e)和f)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 C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C桩参数: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 b)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a)获得的C桩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 c)获取垫层参数:分别获得类型、厚度、模量; d)获取试验数据:如果现场有实测得到的压板数据,可直接将获取压板数据的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反之则不用获取实验数据步骤;e)不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C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通过计算C 桩的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f)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C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通过计算C 桩的沉降; g)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复合地基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土层参数、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再利用桩土共同作用原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考虑垫层作用下C桩的荷载迭加,即得C桩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可以计算不同荷载下对应C 桩复合地基的沉降;h)保存e)、f)和g)的计算数据; i)重新计算e)、f)和g)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 M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M 桩参数: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
b)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a)获得的M 桩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
c)获取垫层参数:分别获取类型、厚度、模量;
d)获取试验数据:现场有实测得到的压板数据,可直接将获取压板数据的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反之则不用获取实验数据步骤;
e)不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通过计算M 桩的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
f)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通过计算M桩的沉降;
g)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复合地基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再通过桩土共同作用原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考虑垫层作用下M桩的荷载迭加,即得M桩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可以计算不同荷载下M 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考虑垫层压缩);
h)保存e)、f)和g)的计算数据;
i)重新计算e)、f)和g)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基础的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基础参数:分别获取基础类型、C桩数量和M桩数量;
b)计算基础沉降:利用步骤a) 获取的基础参数的获取后,在通过桩土共同作用原理: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所有桩的荷载迭加,即得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即可计算不同荷载作用下基础沉降;
c)保存步骤b)的计算数据;
d)重新计算b)的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基础优化设计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设计桩体参数:分别获取C桩数量和M桩数量;
b)获取已知基础设计参数:分别获取基础面积、上部荷载和允许沉降;
c)获取已知桩体设计参数:分别获取C桩直径、M桩直径、C桩数量、M桩数量、C桩桩长、M桩桩长、土承载力特征值、C桩承载力特征值和M桩承载力特征值;
d)计算桩土分担比:获取C桩造价和M桩单位长度造价;
e)保存d)的计算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a)完成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计算后,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曲线;
b)保存步骤a)绘制的曲线图。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c)完成C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后,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
d)保存步骤c)绘制的曲线图;
所述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e)完成M桩及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后,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
f)保存步骤e)绘制的曲线图;
所述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g)完成基础沉降计算后,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
h)保存步骤g)绘制的曲线图。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执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土体计算、单桩计算、基础计算后能够准确的显示出与其相对应的土体计算 P~S 和N~S曲线、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显示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P~S 和N~S 曲线,进而可以轻易的从曲线中得出检测结果,因此该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较为简单,非专业人士也能实现。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计算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中获取压板和基础的参数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图。
图4是显示土体计算 N~S 曲线图。
图5是计算C桩及复合地基沉降中获取C桩参数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C桩及复合地基 P~S图。
图7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N~S图。
图8计算 M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中获取M桩参数的示意图。
图9显示M桩及复合地基 P~S图。
图10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N~S图。
图11计算基础的沉降中获取基础参数的示意图。
图12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图。
图13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图。
图14计算基础优化设计中或许基础优化参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土体计算:计算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包括有如下子步骤:
a)获取压板和基础的参数:分别获取压板的形状以及压板的直径、长度、宽度和面积(可以选择“方形”或“圆形”,并在“压板参数”和“基础参数”里分别获取压板和基础的直径、长度、宽度和面积);
b)获取土层参数:根据实际的土层情况对应获取土层的具体数量(自动形成的土层数可以根据实际的土层情况选择),然后分别获取各土层的土层名称、泊松比μ、土层厚度 d、重度γ、粘聚力 c、内摩擦角φ、初始切线模量 E0
c)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b)获得的土层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根据 CM 复合地基的实际加载情况结合类似经验),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一般在 0.75~1.0 之间);
进一步的,工程经验值为:由于岩土特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判断岩土体参数取值合理性时,丰富的工程经验是必要的,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在没有压板试验和标贯击数的情况下,岩土体强度参数和变形模量的取值范围,见下表1所示:
c/kPa φ E/MPa
中风化泥岩 200~300 32~36 1000~2000
强风化泥岩 80~120 26~30 80~150
硬塑~坚硬粉质粘土 35~50 24~26 35~60
可塑粉质粘土 15~25 16~22 15~22
淤泥质粘土 10~15 8~12 4~8
淤泥 4~10 4~8 0.6~1.5
粗砂 0 34 40~60
中砂 0 28~32 35~45
细砂 0 24~28 20~30
表1广东地区常见土质的强度和变形参数经验值
d)获取试验数据:若现场有实测的压板数据,获取试验数据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点击“绘制 CM 复合地基试验 P~S 曲线”);
e)计算压板底土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压板参数、土层参数和荷载参数后,通过原状土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出压板底土沉降;(点击“计算压板底土沉降”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压板底土沉降计算的结果);
f)计算基础土体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土层参数、基础参数和荷载参数,通过原状土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出基础土体沉降(点击“计算基础土体沉降”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基础土体沉降计算的结果);
g)保存步骤e)和f)的计算数据(点击“保存计算数据”,就可以保存当前项目的计算数据);
h)重新计算e)和f)数据并绘图(点击“重新计算绘图”,就可以实时绘图的结果),能够得到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如图3-4所示,2.1显示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 曲线,包括有如下子步骤:
a)完成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计算后,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曲线(点击“基础计算”菜单下的“显示土体计算P~S曲线”、“显示土体计算N~S曲线” )。
b)保存步骤a)绘制的曲线图(点击“保存曲线图”,打开“保存”选定路径和文件名称后,点击“保存”即可完成图像的保存,点击“取消”,即可取消图像的保存)。
如图5所示,1.2.1计算 C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包括有如下子步骤:
a)获取C桩参数: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在“桩参数”里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 b)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a)获得的C桩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根据 CM 复合地基的实际加载情况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一般在 0.75~1.0 之间)
进一步的,工程经验值为:由于岩土特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判断岩土体参数取值合理性时,丰富的工程经验是必要的,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在没有压板试验和标贯击数的情况下,岩土体强度参数和变形模量的取值范围,见下表2所示:
c/kPa φ E/MPa
中风化泥岩 200~300 32~36 1000~2000
强风化泥岩 80~120 26~30 80~150
硬塑~坚硬粉质粘土 35~50 24~26 35~60
可塑粉质粘土 15~25 16~22 15~22
淤泥质粘土 10~15 8~12 4~8
淤泥 4~10 4~8 0.6~1.5
粗砂 0 34 40~60
中砂 0 28~32 35~45
细砂 0 24~28 20~30
表2广东地区常见土质的强度和变形参数经验值
c)获取垫层参数:分别获得类型、厚度、模量(在“垫层参数”里分别获得类型、厚度、模量); d)获取试验数据:若现场有实测的单桩复合地基数据,获取试验数据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点击“绘制单桩复合地基试验 P~S 曲线); e)不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C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通过计算C 桩的沉降 [点击“计算 C 桩的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单桩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计算的结果]; f)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C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通过计算C 桩的沉降[点击“计算 C 桩的沉降(考虑垫层压缩)”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单桩沉降(考虑垫层压缩)计算的结果]; g)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复合地基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C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利用桩土共同作用原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考虑垫层作用下C桩的荷载迭加,即得C桩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可以计算不同荷载下对应C 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点击“计算 C 桩复合地基沉降(考虑垫层压缩)”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C 桩复合地基沉降(考虑垫层压缩)计算的结果]; h)保存e)、f)和g)的计算数据(点击“保存计算数据”,就可以保存当前项目的计算数据); i)重新计算e)、f)和g)数据并绘图(点击“重新计算绘图”,就可以实时绘图的结果),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如图6-7所示,2.2.1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a)完成C 桩或M桩及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后,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点击“单桩计算”菜单下的“显示C桩或M桩及复合地基P~S和N~S曲线” )。
b)保存步骤a)绘制的曲线图(点击“保存曲线图”,打开“保存”选定路径和文件名称后,点击“保存”即可完成图像的保存,点击“取消”,即可取消图像的保存)。
如图8所示,1.2.2计算 M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包括有如下子步骤:
a)获取M 桩参数: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在“桩参数”里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
b)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a)获得的M 桩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根据 CM 复合地基的实际加载情况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一般在 0.75~1.0 之间);
进一步的,工程经验值为:由于岩土特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判断岩土体参数取值合理性时,丰富的工程经验是必要的,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总结在没有压板试验和标贯击数的情况下,岩土体强度参数和变形模量的取值范围,见下表3所示:
c/kPa φ E/MPa
中风化泥岩 200~300 32~36 1000~2000
强风化泥岩 80~120 26~30 80~150
硬塑~坚硬粉质粘土 35~50 24~26 35~60
可塑粉质粘土 15~25 16~22 15~22
淤泥质粘土 10~15 8~12 4~8
淤泥 4~10 4~8 0.6~1.5
粗砂 0 34 40~60
中砂 0 28~32 35~45
细砂 0 24~28 20~30
表3广东地区常见土质的强度和变形参数经验值
c)获取垫层参数:分别获取类型、厚度、模量(在“垫层参数”里分别获取类型、厚度、模量);
d)获取试验数据:若现场有实测的单桩复合地基数据,获取试验数据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并点击“绘制单桩复合地基试验 P~S 曲线” );
e)不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通过计算M 桩的沉降[点击“计算 M桩的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单桩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计算的结果];
f)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通过计算M桩的沉降(考虑垫层压缩) [点击“计算 M 桩的沉降(考虑垫层压缩)”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单桩沉降(考虑垫层压缩)计算的结果];
g)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复合地基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利用自主提出的桩土共同作用原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考虑垫层作用下M桩的荷载迭加,即得M桩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可以计算不同荷载下M 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考虑垫层压缩) [点击“计算 M 桩复合地基沉降(考虑垫层压缩)”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 M 桩复合地基沉降(考虑垫层压缩)计算的结果];
h)保存e)、f)和g)的计算数据(点击“保存计算数据”,就可以保存当前项目的计算数据);
i)重新计算e)、f)和g)数据并绘图(点击“重新计算绘图”,就可以实时绘图的结果),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如图9-10所示,2.2.2显示M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a)完成M桩及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后(点击“单桩计算”菜单下的“显示C桩或M桩及复合地基P~S和N~S曲线”)。
b)保存步骤a)绘制的曲线图(点击“保存曲线图”,打开“保存”选定路径和文件名称后,点击“保存”即可完成图像的保存,点击“取消”,即可取消图像的保存)。
如图11所示,1.3.1基础计算:计算基础的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基础参数:分别获取基础类型、C桩数量和M桩数量(在“基础参数”里分别获取基础类型、C桩数量和M桩数量);
b)计算基础沉降:利用步骤a) 获取的基础参数后,利用自主提出的桩土共同作用原理: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所有桩的荷载迭加,即得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即可计算不同荷载作用下基础沉降(点击“计算基础沉降”按钮,就可在下方的文本框中显示基础沉降计算的结果);
c)保存步骤b)的计算数据(点击“保存计算数据”,就可以保存当前项目的计算数据);
d)重新计算b)的数据并绘图(点击“重新计算绘图”,就可以实时绘图的结果),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如图12-13所示,2.3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a)完成基础沉降计算后,点击“基础计算”菜单下的“显示基础计算的P~S曲线”、“显示基础计算的N~S曲线”如图12和13所示;
b)保存步骤a)绘制的曲线图(点击“保存曲线图”,打开“保存”选定路径和文件名称后,点击“保存”即可完成图像的保存,点击“取消”,即可取消图像的保存)。
如图14所示,1.3.2计算基础优化设计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设计桩体参数:分别获取基础类型、C桩数量和M桩数量(选择“手动优化设计”时,在“设计桩体参数”里分别获取C桩数量和M桩数量或选择“自动优化设计”时,可先不获取C桩数量和M桩数量);
b)获取已知基础设计参数:在“已知基础设计参数”里分别获取基础面积、上部荷载和允许沉降;
c)获取已知桩体设计参数:分别获取C桩直径、M桩直径、C桩数量、M桩数量、C桩桩长、M桩桩长、土承载力特征值、C桩承载力特征值和M桩承载力特征值(在“已知桩体设计参数”里分别获取C桩直径、M桩直径、C桩数量、M桩数量、C桩桩长、M桩桩长、土承载力特征值、C桩承载力特征值和M桩承载力特征值);
d)计算桩土分担比:获取C桩造价和M桩单位长度造价(通过点击“自动优化设计”就可以搜索出较佳的C、M桩数量配置,并可以知道C、M和桩土分担比计算的结果;或通过“手动优化设计”,可以通过多次试算找到较佳的C、M桩数量配置,并可以知道C、M和桩土分担比计算的结果);
e)保存d)的计算数据(点击“保存计算数据”,就可以保存当前项目的计算数据)。
本实施例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属于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程序设定计算公式,以及曲线产生的方法,形成一套软件,这套软件能够供使用者通过手动输入相关参数值,使用者点击计算后,软件内部自动通过土体计算、单桩计算、基础计算中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准确的显示出与其相对应的土体计算 P~S 和N~S曲线、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P~S和N~S 曲线,进而使用者能够轻易且直观的从曲线中得出检测结果,因此该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较为简单,非专业人士也能实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土体计算:计算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
单桩计算:计算 C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和计算 M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
基础计算:计算基础的沉降和基础优化设计;
步骤二:显示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 曲线;
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
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压板和基础的参数:分别获取压板的形状以及压板的直径、长度、宽度和面积;
b)获取土层参数:根据实际的土层情况对应获取土层的具体数量,然后分别获取各土层的土层名称、泊松比μ、土层厚度 d、重度γ、粘聚力 c、内摩擦角φ、初始切线模量 E0
c)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b)获得的土层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
d)获取试验数据:如果现场有实测得到的压板数据,可直接将获取压板数据的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反之则不用获取实验数据步骤;
e)计算压板底土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压板参数、土层参数和荷载参数后,通过原状土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出压板底土沉降;
f)计算基础土体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土层参数、基础参数和荷载参数,通过原状土切线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出基础土体沉降;
g)保存步骤e)和f)的计算数据;
h)重新计算e)和f)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 C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C桩参数: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 b)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a)获得的C桩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 c)获取垫层参数:分别获得类型、厚度、模量; d)获取试验数据:如果现场有实测得到的压板数据,可直接将获取压板数据的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反之则不用获取实验数据步骤;e)不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C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通过计算C 桩的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f)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C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通过计算C 桩的沉降; g)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C 桩复合地基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土层参数、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后,再利用桩土共同作用原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考虑垫层作用下C桩的荷载迭加,即得C桩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可以计算不同荷载下对应C 桩复合地基的沉降;h)保存e)、f)和g)的计算数据; i)重新计算e)、f)和g)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 M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M 桩参数:分别获取桩长、桩径、桩弹模;
b)获取荷载参数:利用步骤a)获得的M 桩参数并结合工程经验值,分别获取初始荷载、分级荷载、分级次数、破坏比Rf
c)获取垫层参数:分别获取类型、厚度、模量;
d)获取试验数据:现场有实测得到的压板数据,可直接将获取压板数据的点数以及每点对应的荷载和沉降,反之则不用获取实验数据步骤;
e)不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通过计算M 桩的沉降(不考虑垫层压缩);
f)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的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通过计算M桩的沉降;
g)考虑垫层压缩的情况下计算 M 桩复合地基沉降:利用步骤a)、b)和c)获取的M 桩参数、荷载参数和垫层参数,再通过桩土共同作用原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考虑垫层作用下M桩的荷载迭加,即得M桩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可以计算不同荷载下M 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考虑垫层压缩);
h)保存e)、f)和g)的计算数据;
i)重新计算e)、f)和g)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基础的沉降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基础参数:分别获取基础类型、C桩数量和M桩数量;
b)计算基础沉降:利用步骤a) 获取的基础参数的获取后,在通过桩土共同作用原理:将相同沉降量下基础下地基土的P~S曲线对应的荷载Ps与基础下所有桩的荷载迭加,即得复合地基在某一沉降量下对应的荷载值,以此类推即可计算不同荷载作用下基础沉降;
c)保存步骤b)的计算数据;
d)重新计算b)的数据并绘图,得到实时的绘图结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基础优化设计包括如下子步骤:
a)获取设计桩体参数:分别获取C桩数量和M桩数量;
b)获取已知基础设计参数:分别获取基础面积、上部荷载和允许沉降;
c)获取已知桩体设计参数:分别获取C桩直径、M桩直径、C桩数量、M桩数量、C桩桩长、M桩桩长、土承载力特征值、C桩承载力特征值和M桩承载力特征值;
d)计算桩土分担比:获取C桩造价和M桩单位长度造价;
e)保存d)的计算数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土体计算 P~S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a)完成压板底土和基础土体沉降计算后,显示土体计算 P~S 曲线、显示土体计算 N~S曲线;
b)保存步骤a)绘制的曲线图。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c)完成C 桩及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后,显示 C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
d)保存步骤c)绘制的曲线图;
所述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e)完成M桩及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后,显示 M 桩及复合地基 P~S 和 N~S 曲线;
f)保存步骤e)绘制的曲线图;
所述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包括如下子步骤:
g)完成基础沉降计算后,显示基础计算 P~S 曲线、显示基础计算 N~S 曲线;
h)保存步骤g)绘制的曲线图。
9.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10.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9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执行。
CN201910408423.XA 2019-05-16 2019-05-16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Pending CN1103901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8423.XA CN110390126A (zh) 2019-05-16 2019-05-16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8423.XA CN110390126A (zh) 2019-05-16 2019-05-16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0126A true CN110390126A (zh) 2019-10-29

Family

ID=68285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8423.XA Pending CN110390126A (zh) 2019-05-16 2019-05-16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9012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75011A (ja) * 2007-01-20 2008-07-31 Ochiken Kk 一般化等価換算厚・等価弾性係数を用いた多層地盤上のパイルドラフト基礎の沈下・応力解析法
JP2009062785A (ja) * 2007-09-10 2009-03-26 Ochiken Kk 一般化等価弾性法による多層地盤上の群杭基礎及びパイルドラフト基礎の沈下解析法
CN102071699A (zh) * 2010-12-23 2011-05-25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地基设计新方法
CN106759551A (zh) * 2017-01-23 2017-05-31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桩端的有效土层变形模量及群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75011A (ja) * 2007-01-20 2008-07-31 Ochiken Kk 一般化等価換算厚・等価弾性係数を用いた多層地盤上のパイルドラフト基礎の沈下・応力解析法
JP2009062785A (ja) * 2007-09-10 2009-03-26 Ochiken Kk 一般化等価弾性法による多層地盤上の群杭基礎及びパイルドラフト基礎の沈下解析法
CN102071699A (zh) * 2010-12-23 2011-05-25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地基设计新方法
CN106759551A (zh) * 2017-01-23 2017-05-31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桩端的有效土层变形模量及群桩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鹏 等: "刚性桩复合地基尺寸效应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刘鹏 等: "考虑桩土变形协调的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官大庶 等: "CM三维高强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切线模量法", 《广东水利水电》 *
官大庶 等: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的新方法——CM三维高强复合地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41932A (zh) 一种电力供应商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
CN103870692B (zh) 一种桩基水平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Grunwald et al. Profile cone penetrometer data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oil materials
CN108844852A (zh) 一种确定粗粒土相对密度指标及现场填筑质量检测的方法
CN109142168A (zh) 一种基于分维数的土颗粒级配评价方法
CN106844937A (zh) 与结构一体化的水泥稳定破碎砾石基层或底基层设计方法
Ng et al. Resilient modulus of subgrade materials for mechanistic-empirical pavement design guide
Kumar et al. Model tests of square footing resting on fibre-reinforced sand bed
CN111259473B (zh) 一种基于混合极限平衡法的涉水岸坡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McBride et al. Overconsolid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II. Pedotransfer functions for estimating preconsolidation stress
KR20100039994A (ko) 대나무망을 이용한 연약지반 표층처리공법
CN110390126A (zh) Cm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05862535B (zh) 一种吹填土固化桩路基的施工方法
CN105421335B (zh) 基于场地超孔隙水压比的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抗液化方法
CN110532583A (zh) 等长桩复合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10245397A (zh) 天然地基沉降预测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09033624A (zh) 一种路堤下盐渍土地基溶陷量的测算方法
CN106337430B (zh) 一种水下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CN108875267A (zh) 一种填方边坡孔内强夯粒料桩地基处理设计方法
CN105917777B (zh) 煤矸石最佳充填厚度控制方法
CN109295826B (zh) 一种路面的级配碎石排水基层的平衡设计方法
CN111898177B (zh) 一种成层地基固结度的计算方法
Heo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penetration ratios on composite grounds improved with sand compaction piles
CN109214071B (zh) 一种基于基桩侧阻概化模式的桩基础沉降简易计算方法
CN108193661B (zh) 一种精确计算土坡稳定分析条分法中土条重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