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7466B -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7466B
CN110387466B CN201910774493.7A CN201910774493A CN110387466B CN 110387466 B CN110387466 B CN 110387466B CN 201910774493 A CN201910774493 A CN 201910774493A CN 110387466 B CN110387466 B CN 1103874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jection
liquid
injection well
rare earth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744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7466A (zh
Inventor
刘德峰
池汝安
张臻悦
陈卓
池晓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7744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874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87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7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7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74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BPRODUCTION AND REFINING OF METALS; PRETREATMENT OF RAW MATERIALS
    • C22B3/00Extraction of metal compounds from ores or concentrates by wet processes
    • C22B3/02Apparatu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BPRODUCTION AND REFINING OF METALS; PRETREATMENT OF RAW MATERIALS
    • C22B3/00Extraction of metal compounds from ores or concentrates by wet processes
    • C22B3/04Extraction of metal compounds from ores or concentrates by wet processes by leach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BPRODUCTION AND REFINING OF METALS; PRETREATMENT OF RAW MATERIALS
    • C22B59/00Obtaining rare earth 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0Recyc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原地浸出开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于矿体的表面布置网格,并在网格的网格点处开设网格点注液井;S2,在开设网格点注液井之后,于聚拢在一起的多个网格点注液井的中心处开设网格中心注液井;S3,开设好各网格点注液井以及各网格中心注液井后,向各网格点注液井以及各网格中心注液井注入浸取液;S4,于矿体内向外延伸制备导流孔,并通过所述导流孔引导由所述浸取液处理后的稀土浸出液流出。本发明采用“梅花型”注液井与循环注液方法,有效穿过节理面,避免或减少“沟流”,使更多的浸取液与矿体充分接触,大大减少浸取盲区,提高稀土回收率,缩短稀土矿回收周期。

Description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地浸出开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是我国特有的、宝贵的、有限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具有分布广、放射性低、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高等特点,是高科技技术领域的“工业味精”,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与战略价值。因此,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开采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低海拔(海拔324m)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开采主要以原地浸出工艺为主,该工艺不需要破坏植被及山体,主要通过现场人工打孔、注液及回收液等工序开采稀土矿,属于绿色开采,得到了广泛推广及应用。其中打孔与注液工序在稀土矿开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注液井布置过密与注液强度过高,不仅浪费浸取溶液,更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注液井布置过疏与注液强度过低,浸取液不能全部覆盖稀土矿体,存在大量浸取死角,造成稀土浸取率低,稀土回收周期变长。经过国内知名学者研究,提出了现常用的注液井布置方法---网格式井型(间距为2×2m或3×3m),取得了较高的稀土浸出率与经济效益,得到了薄风化壳(最厚约为40m)淋积型稀土矿山的推广及应用。
然而,针对滇南地区高海拔(海拔2225m)风化壳厚度大(最厚约为150m)、内部结构复杂及节理面多等特点,现有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风化壳矿体厚度大,结构复杂、节理面发育,浸取液不能充分与矿体接触,容易在浸矿过程中形成大量“盲区”与“沟流”,严重影响原地浸出过程稀土浸取率,增加了稀土回收周期,容易诱发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采用“梅花型”注液井,有效的穿过了节理面,避免或减少“沟流”,使得更多的浸取液与矿体充分接触,大大减少浸矿盲区,提高稀土回收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于矿体的表面布置网格,并在所述网格的网格点处开设网格点注液井;
S2,在开设网格点注液井之后,于聚拢在一起的多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的中心处开设网格中心注液井;
S3,开设好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以及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后,向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以及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注入浸取液;
S4,于矿体内向外延伸制备导流孔,并通过所述导流孔引导由所述浸取液处理后的稀土浸出液流出。
进一步,相邻的两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之间的间距均在2~3m之间,在相邻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和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之间的间距在1.414~1.732m之间。
进一步,在所述S3步骤中,注入浸取液的方式为交叉循环注液法,以使注液井之间交叉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
进一步,所述交叉循环注液法采用两套注液系统,具体为:公用主管道,分别采用两套分液管道,其中一套分液管道由所述主管道供液并连通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另外一套分液管道由所述主管道供液并连通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
进一步,用作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的分液管道的直径和用作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的分液管道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如下:
网格点注液井浸出液覆盖面积+网格中心注液井浸出液覆盖面积=网格点注液井面积;
πR2+πr2=(2R)2
r2/R2=(4-π)/π。
进一步,在所述S3步骤的注入浸取液的过程中,采用调节阀、计量仪表以及引流管辅助注液。
进一步,在所述S4步骤中,制备导流孔具体为:在山谷的基岩与半风化层矿体的交界面下方5~15cm,沿着矿体山坡走向方向钻取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直径在5~12cm之间,相邻的导流孔的孔间距在0.5~1m之间,所述导流孔穿过腐殖层直至达到矿体层内25~250m处,并在导流孔中安插直径为3~5cm的PVC塑料管。
进一步,在所述S4步骤中,收集稀土浸出液具体为:在山谷低洼处开挖集液池,收集从集液沟流出的稀土浸出液,并通过离心泵将浸出液泵送到水冶车间,经处理获得稀土产品。
进一步,所述集液沟位于所述导流孔下方20~40cm处,其由土构筑而成,并在上部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并用沙袋将其固定。
进一步,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和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的直径d均在10~15cm之间,它们的开设深度均到达半风化层,并在各注液井中放置3~5cm的PVC引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梅花型”注液井,有效的穿过了节理面,避免或减少“沟流”,使得更多的浸取液与矿体充分接触,大大减少浸矿液泄漏,提高稀土浸出率。
2、采用交叉循环注液方式,能够使浸取液更大范围的覆盖稀土矿体,减少浸矿盲区,有效提高稀土回收率,且比起同时注液,降低了经济成本的同时还避免了矿石边坡失稳。
3、能够加快浸取剂溶液的扩散速度,减少稀土矿体的浸泡时间,缩短稀土矿作业周期,有效防止与控制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网格点注液井;2-网格中心注液井;3-网格点注液井中浸取液覆盖范围;4-网格中心注液井中浸取液覆盖范围;5-腐殖层;6-目标注液面;7-节理面;8-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于矿体的表面布置网格,并在所述网格的网格点处开设网格点注液井1;S2在开设网格点注液井1之后,于聚拢在一起的多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的中心处开设网格中心注液井2;S3,开设好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以及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后,向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以及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注入浸取液;S4,于矿体内向外延伸制备导流孔8,并通过所述导流孔8引导由所述浸取液处理后的稀土浸出液流出。在本实施例中,网格式的网状结构,使得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和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形成“梅花型”,可以有效的穿过节理面7,避免或减少“沟流”,使得更多的浸取液与矿体充分接触,大大减少浸矿液泄漏,提高稀土浸出率。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均在2~3m之间,在相邻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和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在1.414~1.732m之间,所选取的网格所定位的注液井当按照这些数值限定而来,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浸出效果。图1中的圆圈即网格点注液井中浸取液覆盖范围3,圆圈围合形成的区域即网格中心注液井中浸取液覆盖范围4。当然,网格点注液井中浸取液覆盖范围3也可以是方形。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2,在所述S3步骤中,注入浸取液的方式为交叉循环注液法,以使注液井之间交叉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以及四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围合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能够使浸取液更大范围的覆盖稀土矿体,减少盲区,有效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交叉循环注液法的实际操作方式为,例如先注网格点注液井1,后注网格中心注液井2,接着再注网格点注液井1,后注网格中心注液井2,如此往复循环注液。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交叉注液,优选的,所述交叉循环注液法采用两套注液系统,具体为:公用主管道,分别采用两套分液管道,其中一套分液管道由所述主管道供液并连通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另外一套分液管道由所述主管道供液并连通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其中公共主管道连通注液池,从中引出浸取液至两套分液管道中。更优选的,注液池是在山腰处开挖成圆柱形状,直径、深度分别为6~10m、3~5m,注液池内铺设防水塑料布,外部搭设防雨设施,防止雨水稀释注液池,降低浸取液浓度。
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1-2,,用作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分液管道的直径和用作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分液管道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如下:
网格点注液井1浸出液覆盖面积+网格中心注液井2浸出液覆盖面积=网格点注液井1面积;πR2+πr2=(2R)2;r2/R2=(4-π)/π。在本实施例中,计算后,网格中心注液井2分液管道直径为网格点注液井1分液管道直径的0.523倍。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2,在所述S3步骤的注入浸取液的过程中,采用调节阀、计量仪表以及引流管辅助注液。在本实施例中,调节阀可以控制注液速度,计量仪表可以控制注液量,引流管可以用作引流。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2,在所述S4步骤中,制备导流孔8具体为:在山谷的基岩与半风化层矿体的交界面下方5~15cm,沿着矿体山坡走向方向利用千米钻钻取导流孔8,所述导流孔8的直径在5~12cm之间,相邻的导流孔8的孔间距在0.5~1m之间,所述导流孔8穿过腐殖层5直至达到矿体层内25~250m处,并在导流孔8中安插直径为3~5cm的PVC塑料管。在本实施例中,为所述导流孔8的制备过程以及它的尺寸要求,最后制备完成后在所述导流孔8中安插直径为3~5cm的PVC塑料管,PVC塑料管长度为穿过腐殖层50.5~1m。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2,在所述S4步骤中,收集稀土浸出液具体为:在山谷低洼处开挖集液池,收集从集液沟流出的稀土浸出液,并通过离心泵将浸出液泵送到水冶车间,经处理获得稀土产品。优选的,所述集液沟位于所述导流孔8下方20~40cm处,其由土构筑而成,并在上部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并用沙袋将其固定。还有,集液沟位于导流孔8下方20~40cm处,由土构筑而成,在集液沟上部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并用沙袋将其固定。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2,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和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直径d均在10~15cm之间,它们的开设深度均到达半风化层,并在各注液井中放置3~5cm的耐腐蚀的PVC引流管。
整体布置方法的实际示例如下,它们来自于上述实施例,可与上述实施例形成互补: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滇南地区某高海拔厚风化壳稀土矿,稀土配分为中钇富铕型,稀土平均品位RE2O30.082%。该矿山采用原地浸出工艺回收稀土,具体步骤如下:
沿着矿体表面按照网格式井型布置注液井,间距为2×2m,每个网格中心再设置一个注液井,使得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之间的间距、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均为2m,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与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为1.414m,形成“梅花形”注液井注液系统。
根据注液井空间位置坐标,利用机械开挖注液井,使得注液井穿过腐殖层5,直到半风化层矿体,直径为10cm。每个注液井内安插一根直径为3cmPVC塑料管,并在每个PVC管上放置一个漏斗,使得浸取液能够顺利的通过漏斗流入塑料管中,最终渗流至半风化层矿体内。
利用山体拥有大量土石的优势,沿着山腰开挖圆柱形注液池,用于给注液井提供浸取液,注液池直径、深度分别为4m、8m,并在注液池内铺设一层具有防水性能的塑料布。
设置一套主管道,利用抽液泵与注液池连通,分别再设置两套分液管道,一套用于连通网格中心井,一套用于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且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分液管直径为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分液管的0.523倍。通过计量仪控制流量,调节阀控制流速,使得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注液总量为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的0.523倍。
在注液工序中,采用交叉循环注液方法,先注所述网格点注液井1,后注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2,再注实施例网格点注液井1。通过控制调节阀,先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使2%硫酸铵浸取剂溶液流入漏斗中,在通过3cmPVC塑料管流入矿体内,待注液井液面高度达到预定目标(即目标注液面6)时,停止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然后,控制调节阀,连通网格中心注液井2注液系统,使2%硫酸铵浸取溶液流入漏斗中,在通过3cmPVC管流入矿体内,待注液井液面高度达到预定目标(即目标注液面6)时,停止网格中心注液井2注液系统。同理,再次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开始交叉循环注液,使得注液井之间交叉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
在山谷的基岩与半风化层矿体的交界面下方10cm,沿着矿体山坡走向方向,利用千米钻钻取直径为10cm的导流孔8,孔间距为1m,孔深度为穿过腐殖层5,达到矿体层内50~150m,并在导流孔8中安插PVC塑料导流管,直径为为3cm,长度为穿过腐殖层51m。
在所述导流孔8下方30cm处构筑集液沟,收集从PVC引流管流出的浸出,其中集液沟是由土构筑而成,在集液沟上部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并用沙袋将其固定。
在山谷低洼处开挖集液池,收集从集液沟流出的稀土浸出液,其中集液池是用土石堆筑而成,并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用沙袋对其固定。最后,通过离心泵将浸出液泵送到水冶车间。
稀土浸出液经除杂后,利用碳酸氢铵沉淀,获取碳酸稀土产品,稀土品位在RE2O326%,稀土回收率达到94.2%。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2,滇南地区某高海拔厚风化壳稀土矿,稀土配分为中钇富铕型,稀土平均品位RE2O30.091%。该矿山采用原地浸出工艺回收稀土,具体步骤如下:
沿着矿体表面按照网格式井型布置注液井,间距为3×3m,每个网格中心再设置一个注液井,使得网格点注液井1之间的间距、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均为3m,网格点注液井1与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为1.732m,形成“梅花形”注液井注液系统。
根据注液井空间位置坐标,利用机械开挖注液井,使得注液井穿过腐殖层5,直达半风化层矿体,直径为15cm。每个注液井内安插一根直径为5cmPVC塑料管,并在每个PVC管上放置一个漏斗,使得浸取液能够顺利的通过漏斗流入塑料管中,最终渗流至半风化层矿体内。
利用山体拥有大量土石的优势,沿着山腰开挖圆柱形注液池,用于给注液井提供浸取液,注液池直径、深度分别为3m、10m,并在注液池内铺设一层具有防水性能的塑料布。
设置一套主管道,利用抽液泵与注液池连通,分别再设置两套分液管道,一套用于连通网格中心井,一套用于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且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分液管直径为网格点注液井1分液管的0.523倍。通过计量仪控制量流量,调节阀控制流速,使得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注液量为网格点注液井1的0.523倍。
在注液工序中,采用交叉循环注液的方法,先注网格点注液井1,后注网格中心注液井2,再注网格点注液井1。通过控制调节阀,先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使2%氯化铵浸取溶液流入漏斗中,在通过5cmPVC管流入矿体内,待注液井液面高度达到预定目标(即目标注液面6)时,停止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然后,控制调节阀,连通网格中心注液井2注液系统,使2%氯化铵浸取溶液流入漏斗中,在通过5cmPVC管流入矿体内,待注液井液面高度达到预定目标(即目标注液面6)时,停止网格中心注液井2注液系统。同理,再次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开始交叉循环注液,使得注液井之间交叉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
在山谷的基岩与半风化层矿体的交界面下方5cm,沿着矿体山坡走向方向,利用千米钻钻取直径为12cm的导流孔8,孔间距为2m,孔深度为穿过腐殖层5,达到矿体层内100~200m,并在导流孔8中安插与孔深度相当的直径为5cm的PVC塑料导流管。
在导流孔8下方40cm处构筑集液沟,收集从PVC引流管流出的浸出,其中集液沟是由土构筑而成,在集液沟上部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并用沙袋将其固在山谷低洼处开挖集液池,收集从集液沟流出的稀土浸出液,其中集液池是用土石堆筑而成,并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用沙袋对其固定。最后,通过离心泵将浸出液泵送到水冶车间。
稀土浸出液经除杂后,利用碳酸氢铵沉淀,获取碳酸稀土产品,稀土品位在RE2O324.6%,稀土回收率达到92%。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2,滇南地区某高海拔厚风化壳稀土矿,稀土配分为中钇富铕型,稀土平均品位RE2O30.086%。该矿山采用原地浸出工艺回收稀土,具体步骤如下:
沿着矿体表面按照网格式井型布置注液井,间距为2.5×2.5m,每个网格中心再设置一个注液井,使得网格点注液井1之间的间距、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均为2.5m,网格点注液井1与网格中心注液井2之间的间距为1.581m,形成“梅花形”注液井注液系统。
根据注液井空间位置坐标,利用机械开挖注液井,使得注液井穿过腐殖层5,直达半风化层矿体,直径为12cm。每个注液井内安插一根直径为4cmPVC塑料管,并在每个PVC管上放置一个漏斗,使得浸取液能够顺利的通过漏斗流入塑料管中,最终渗流至半风化层矿体内。
利用山体拥有大量土石的优势,沿着山腰开挖圆柱形注液池,用于给注液井提供浸取液,注液池直径、深度分别为5m、6m,并在注液池内铺设一层具有防水性能的塑料布。
设置一套主管道,利用抽液泵与注液池连通,分别再设置两套分液管道,一套用于连通网格中心井,一套用于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且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分液管直径为网格点注液井1分液管的0.523倍。通过计量仪控制流量,调节阀控制流速,使得网格中心注液井2的注液量为网格点注液覆盖面积的0.523倍。
在注液工序中,采用交叉循环注液的方法,先注网格点注液井1,后注网格中心注液井2,再注网格点注液井1。通过控制调节阀,先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使2%硫酸铵浸取溶液流入漏斗中,在通过4cmPVC管流入矿体内,待注液井液面高度达到预定目标(即目标注液面6)时,停止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然后,控制调节阀,连通网格中心注液井2注液系统,使2%硫酸铵浸取溶液流入漏斗中,在通过4cmPVC管流入矿体内,待注液井液面高度达到预定目标(即目标注液面6)时,停止网格中心注液井2注液系统。同理,再次连通网格点注液井1注液系统,开始交叉循环注液,使得注液井之间交叉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
在山谷的基岩与半风化层矿体的交界面下方15cm,沿着矿体山坡走向方向,利用千米钻钻取直径为10cm的导流孔8,孔间距为1.5m,孔深度为穿过腐殖层5,达到矿体层内20~120m,并在导流孔8中安插与孔深度相当的直径为4cm的PVC塑料导流管。
在导流孔8下方20cm处构筑集液沟,收集从PVC引流管流出的浸出,其中集液沟是由土构筑而成,在集液沟上部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并用沙袋将其固定。
在山谷低洼处开挖集液池,收集从集液沟流出的稀土浸出液,其中集液池是用土石堆筑而成,并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用沙袋对其固定。最后,通过离心泵将浸出液泵送到水冶车间。
稀土浸出液经除杂后,利用碳酸氢铵沉淀,获取碳酸稀土产品,稀土品位在RE2O325%,稀土回收率达到93%。
由以上三个实施例,可见稀土回收率均在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现有的回收率,而且还更适合于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于矿体的表面布置网格,并在所述网格的网格点处开设网格点注液井;
S2,在开设网格点注液井之后,于聚拢在一起的多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的中心处开设网格中心注液井;
S3,开设好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以及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后,向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以及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注入浸取液;
S4,于矿体内向外延伸制备导流孔,并通过所述导流孔引导由所述浸取液处理后的稀土浸出液流出;
在所述S3步骤中,注入浸取液的方式为交叉循环注液法,以使注液井之间交叉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先注网格点注液井,后注网格中心注液井,接着再注网格点注液井,后注网格中心注液井,如此往复循环注液;两个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以及四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围合形成六边形注液网络系统,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分液管道直径为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分液管道直径的0.523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网格点注液井之间的间距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之间的间距均在2~3m之间,在相邻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和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之间的间距在1.414~1.732m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循环注液法采用两套注液系统,具体为:公用主管道,分别采用两套分液管道,其中一套分液管道由所述主管道供液并连通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另外一套分液管道由所述主管道供液并连通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步骤的注入浸取液的过程中,采用调节阀、计量仪表以及引流管辅助注液。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步骤中,制备导流孔具体为:在山谷的基岩与半风化层矿体的交界面下方5~15cm,沿着矿体山坡走向方向钻取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直径在5~12cm之间,相邻的导流孔的孔间距在0.5~1m之间,所述导流孔穿过腐殖层直至达到矿体层内25~250m处,并在导流孔中安插直径为3~5cm的PVC塑料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步骤中,收集稀土浸出液具体为:在山谷低洼处开挖集液池,收集从集液沟流出的稀土浸出液,并通过离心泵将浸出液泵送到水冶车间,经处理获得稀土产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沟位于所述导流孔下方20~40cm处,其由土构筑而成,并在上部铺设一层防水塑料布,并用沙袋将其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网格点注液井和各所述网格中心注液井的直径d均在10~15cm之间,它们的开设深度均到达半风化层,并在各注液井中放置3~5cm的PVC引流管。
CN201910774493.7A 2019-08-21 2019-08-21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Active CN1103874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4493.7A CN110387466B (zh) 2019-08-21 2019-08-21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4493.7A CN110387466B (zh) 2019-08-21 2019-08-21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7466A CN110387466A (zh) 2019-10-29
CN110387466B true CN110387466B (zh) 2021-06-01

Family

ID=68289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74493.7A Active CN110387466B (zh) 2019-08-21 2019-08-21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874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07439B (zh) * 2022-11-18 2023-12-19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边界地浸单元的注液井流量分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9944A (zh) * 2013-10-25 2014-01-15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稀土矿的方法
US11142809B2 (en) * 2015-02-10 2021-10-12 Scandium International Mining Corp. Systems and processes for recovering scandium values from laterite ores
CN104711420B (zh) * 2015-03-31 2017-05-03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收液方法
CN106930747B (zh) * 2017-01-24 2019-01-08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一种地浸采铀井网优化重组方法
CN107130122B (zh) * 2017-05-27 2018-11-02 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地浸采铀矿山强化浸出方法
CN108677005B (zh) * 2018-06-08 2020-05-22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二次原地浸出回收稀土的方法
CN109182750B (zh) * 2018-11-16 2020-11-27 武汉工程大学 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渗漏截流方法
CN109593958B (zh) * 2019-01-04 2020-02-18 中南大学 三维遥感技术辅助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取工艺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7466A (zh) 201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77980B (zh) 一种基于含水层冻结的地下长壁工作面保水采煤方法
CN108843343B (zh) 一种煤矿待采工作面上覆烧变岩隔水帷幕的注浆方法
CN108374097B (zh) 中国南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液截流工艺
CN110484723B (zh) 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及方法
CN104711420A (zh) 一种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收液方法
CN103590406A (zh) 一种超大型深基坑分区同步开挖的施工方法
CN104314569B (zh) 一种深部孔隙卤水及低品位固体钾矿的开采方法
CN102862775B (zh) 一种矿井地下水的分布式存储方法
CN112921193B (zh) 通电控制稀土浸出液渗流方向的方法
CN106381405B (zh) 一种稀土矿山集液系统及方法
CN110984200B (zh) 二元地质结构层的基坑降排水的方法
CN109024458A (zh) 一种采煤沉陷地景观护岸及水底防渗的构建方法
CN205260041U (zh) 一种水平旋喷冻结法支护结构
CN110387466B (zh) 高海拔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注液井布置方法
CN105112652B (zh) 一种稀土矿原地浸出母液回收渠体结构
CN105132681A (zh) 一种减少原地浸出采矿过程中生态环境污染的方法
CN105359659A (zh) 一种盐碱地改良风力真空降碱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2716560U (zh) 一种地下晶间卤水抽采的井身结构
CN106245621B (zh) 一种电渗回灌井施工方法
CN115125404B (zh)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场渗漏液收集系统和方法
CN106120827A (zh) 一种城市敏感区域暗挖基坑内部冻结造底止水结构及方法
CN105063350A (zh) 一种在原地浸出采矿中提高母液回收率的方法
CN108468544A (zh) 一种稀土的开采方法
CN205907691U (zh) 一种上层疏通下层找底的暗挖基坑止水结构
CN207685012U (zh) 一种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