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4099A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84099A CN110384099A CN201810353611.2A CN201810353611A CN110384099A CN 110384099 A CN110384099 A CN 110384099A CN 201810353611 A CN201810353611 A CN 201810353611A CN 110384099 A CN110384099 A CN 1103840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nt
-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 bacterium
- difenoconazole
- s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0—1,4-Diazines; Hydrogenated 1,4-diazi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涉及用于保护植物或种子免受病原性真菌侵袭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其中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控制谷类植物、豆类植物、果树和水果类、蔬菜类、根菜类、饲草类、草坪草或草皮、香料作物、花卉植物上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涉及用于保护植物或种子免受病原性真菌侵袭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农业上易产生抗性的病害防治,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品种进行混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配比合理,则可以产生显著的增效作用,使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各单剂的作用。含有单一活性成分的杀菌剂在农业病害防治上常常存在一定的缺陷,连续多次使用不但使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且易造成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通过杀菌剂活性成分之间合理混配能够克服以上缺点。合理的复配使有效成分产生的增效作用,可以提高防效,减少有效成份用量,节约成本,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的产生,进而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农药对食物和环境的污染。
关于农药活性,特别是对作物保护,该技术领域中开展的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改善性能,尤其是生物活性方面的性能以及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此活性方面的性能。
联苯吡嗪菌胺(Pyraziflumid), CAS:942515-63-1;分子结构式为:
联苯吡嗪菌胺为日本农药株式会社开发的琥珀酸脱氢霉抑制剂类杀菌剂。联苯吡嗪菌胺由CN101341136A中已知。
由于现在对杀菌剂的环境要求和经济要求持续提高,例如对活性谱、毒性、选择性、施用率、残留和有利的制备可行性的要求,此外还由于在例如耐药性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因此,开发在某些方面优于现有杀菌剂的新的杀菌剂是持续的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在降低的活性化合物施用总量下就降低施用率和改善已知化合物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活性谱而言,本发明在降低活性化合物施用总量下,对病原性真菌具有改善活性(协同增效)。
我们已发现,同时,即联合或分开施用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或依次施用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使得比单独施用各个化合物更好地防治有害真菌或细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进行二元复配,使得得到的组合物在防治效果上具有增益效果,并且拓展了杀菌谱,起到了一药多用的作用,有效减缓或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令人惊奇地,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比各个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的加和明显更高。换言之,存在无法预测的、真实存在的协同效应,而不仅仅是活性的增补。
当活性化合物以特定的重量比存在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时,协同效应特别明显。但是,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的重量比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本发明一种杀菌组合物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其中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优选40:1-1:40,优选30:1-1:30,更优选25:1-1:25;更优选为20:1-1:20,更优选为15:1-1:15,更优选为10:1-1:10,进一步优选为8:1-1:8,进一步优选为4:1-1:4。
本发明中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例如还可以是50:1,49:1,48:1,47:1,46:1,45:1,44:1,43:1,42:1,41:1,40:1,39:1,38:1,37:1,36:1,35:1,34:1,33:1,32:1,31:1,30:1,29:1,28:1,27:1,26:1,25:1,24:1,23:1,22:1,21:1,20:1,19:1,18:1,17:1,16:1,15:1,14:1,13:1,12:1,11:1,10:1,9:1,8:1,7:1,6:1,5:1,4:1,3:1,2:1,1.5:1,1:1,1:1.5,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5%-90%,更优选5%-80%,更优选10%-75%,更优选10%-70%,更优选10%-65%,更优选10%-60%,更优选10%-55%, 更优选10%-5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所述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含量占所述杀菌组合物以重量计的还可以例如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杀菌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植物部位、种子、土壤、区域、材料或空间中。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一种杀菌组合物,包含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一种杀菌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剂型为水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悬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泡腾片、超低容量液剂、热雾剂、干悬浮剂、油悬浮剂。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植物、豆类植物、果树和水果类、蔬菜类、根菜类、饲草类、草坪草或草皮、香料作物、花卉等。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保护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免受真菌和细菌侵袭的用途。所述植物繁殖材料是籽苗、根茎、圃苗、插条或种子。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处理种子以保护种子免受真菌和细菌侵袭的用途。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处理植物生长的土壤以保护植物免受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侵袭的用途。
所述杀菌组合物施用至所需防治的地点防治土壤致病或腐生的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果蔬贮藏期病害的用途。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各种植物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活性,并可对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发挥很强的防除效果。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例如根肿菌纲、卵菌纲、壶菌纲、接和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等宽范围植物病原性真菌具有极好活性。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还具有非常好的杀细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细菌。如假单胞菌科、根瘤菌科、肠杆菌科、棒杆菌科以及链霉菌科。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在作物保护中用作叶面杀菌剂,亦可作为杀菌剂用于拌种和用作土壤杀菌剂。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亦可用于防治果蔬贮藏期的病害。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适于防治如下植物病原菌:
卵菌纲,包括疫霉属(Phytophthora),例如致病疫霉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大豆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柑桔脚腐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樟疫霉菌(Phytophthora cinnamomi)和南瓜疫病菌 (Phytophthora capsici)的病害;草腐霉枯萎属(Pythium)例如坪草腐霉枯萎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的病害;以及霜霉科(Peronosporaceae)病害例如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viticola);霜霉属病菌(Peronospora)(包括烟草霜霉菌(Peronospora tabacina)和寄生霜霉菌(Peronosporaparasitica));假霜霉属 (Pseudoperonospora属)病菌(包括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和盘梗霉菌病菌(Bremialactucae);腐霉属(Pythium)例如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甜菜立枯病菌(Pythium ultium);单轴霉属(Plasmopara)如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子囊菌纲,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病害例如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和甘蓝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球座菌属 (Guignardia)病害例如葡萄黑腐病菌(Guignardia bidwelli);黑星菌属(Venturia)病害例如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壳针孢属(Septoria)病害例如颖枯病菌 (Septorianodorum)和叶枯病菌(Septoriatritici);白粉菌属(Erysiphe) 例如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和萝卜白粉病菌(Erysiphe polygoni))、葡萄白粉病菌(Uncinulanecatur)、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ena)和苹果白粉病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物种;灰霉菌属(Botrytis)物种病害例如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病害;核菌属(Sclerotinia)物种病害例如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稻梨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例如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蠕形菌属(Helminthosporium)物种病害例如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riticirepentis)、网纹病菌(Pyrenophorateres)物种;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属)例如粱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和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例如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链核盘菌属(Monilinia);钩丝壳属(Uncinul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 叉丝单囊壳属(Blumeria); 核盘霉属(Sclerotinia); 禾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 念珠菌属(Monilinia)。
担子菌纲,包括由锈菌属(Puccinia)造成的锈菌病害(例如隐匿柄锈菌(Pucciniarecondita)、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叶锈菌(Puccinia hordei)、杆锈菌(Puccinia graminis)和柄锈菌(Puccinia arachidis)),咖啡锈菌(Hemileiavastatrix)、驼孢锈菌属(Hemileia)、大豆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黑粉菌属(Listilaginalcs)。
半知菌纲,包括丝核菌属(Rhizoctonia属)物种(例如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赤色菌核病菌(Rhizoctonia oryzae)、稻属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镰刀菌属(Fusarium)病害,例如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念珠镰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 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串珠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 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白绢菌(Sclerotium rolfsii);云纹菌(Rynchosporium secalis);黑涩病菌(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黑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褐斑病菌(Cercospora beticola);银元斑病菌 (Rutstroemia floccosum);葡萄孢属(Botrytis);梨孢属(Pyricularia);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镰孢属(Fusarium);壳针孢属(Septoria);尾孢属(Cercospora);链格孢属(Alternaria)如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梨孢属(Pyricularia);假小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 )如甜菜褐斑病菌(Cercospora beticola);芽枝霉属菌如桃子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arpophilum);茎点霉属菌如天门冬茎枯病菌(Phomasparagi);壳针孢属菌如麦类外皮枯病菌(Septoria nodorum);刺盘孢属菌如瓜类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rgenirium);Pyricularia 属菌如枯萎病菌(Pyricularia oryzae)、葡萄孢属菌如蔬菜类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双壳(Diplocarpon mali Haradaet Sawamura)和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引起的苹果褐斑病。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特别适合防治以下植物病原菌:葡萄孢菌属、核盘菌属、丛梗孢属、链格孢属、白粉菌属、丝核菌属。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适合的作物主要包括:
谷类植物(如稻、大麦、小麦、黑麦、燕麦、玉米、高梁等植物),豆类植物(如大豆、红小豆、蚕豆、豌豆、花生等植物),果树和水果类(如苹果树、柑橘类果树、梨树、葡萄树、桃树、梅树或李树、樱桃树、胡桃树、杏树、香蕉树、草莓等,以及它们的果实),蔬菜类 (如甘蓝、西红柿、菠菜、花椰菜、莴苣、洋葱、大葱、南瓜、黄瓜、西瓜、甜瓜等植物),根菜类(如胡萝卜、土豆、甘薯、日本萝卜、芜菁等植物),工业原料作物或用于工业加工的作物(如棉花、大麻、构树、油菜、甜菜、啤酒花、甘蔗、糖用甜菜、橄榄树、橡胶树、咖啡树、烟草、茶树等),饲草类(如果园草坪草、高梁、梯牧草、三叶草等),草坪草或草皮,香料作物等(如熏衣草、迷叠香、百里香、欧芹、胡椒、姜等),花卉(如菊、玫瑰、兰等)等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优选例如以下植物病害等的预防和控制:
“甜菜”的褐斑病菌(Cercospora beticola)、黑根病菌(Aphanomyces cochlloides)、根腐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叶腐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立枯病菌(Pythium ultium);
“花生”的褐斑病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s)、黑斑病菌(Mycosphaerellaberkeleyi)、根腐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黄瓜”的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蔓割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cola)、苗立枯病菌(Pythium debaryanam,Rhizoctonia solaniKuhn)、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ecrymans);
“番茄”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根腐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干腐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茄子”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黑枯病菌(Corynespora melongenae)、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绒菌斑病菌(Mycovellosiella nattrassii);
“草霉”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白粉病菌(Sohaerotheca humuli)、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疫病菌(Phytophthora cactorum);
“洋葱”的颈腐病菌(Botrytis allii)、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白斑叶枯病菌(Botrytis squamosa)、霜霉病菌(Peronospora destructor);
“卷心菜”的根瘤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软腐病菌(Erwiniacarotovora)、霜霉病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
“扁豆”的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苹果”的白粉病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花腐病菌(Monilinia mali)、黑点病菌(Mycosphaerella pomi)、腐烂病菌(Valsa mali)、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赤星病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e)、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蝇斑病菌(Zygophiala jamaicensis)、煤污病菌(Gloeodespomigena)、叶斑病菌;
“柿子”的白粉病菌(Phyllactinia kakicola)、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kaki)、角斑落叶病菌(Cercospora kaki);
“桃”的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arpophilum)、拟茎点霉病菌(Phomopsis sp.);
“樱桃”的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
“葡萄”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白粉病菌(Uncinula necator)、晚腐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Colletotrichum acutatum)、霜霉病菌(Plasmoparaviticola)、黑痘病菌(Elsinoe ampelina)、褐斑病菌(Pseudocercospora vitis)、黑腐病菌(Guignardia bidwellii);
“梨”的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赤星病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白粉病(Phyllactinia mali);
“茶”的轮斑病菌(Pestalotia theae)、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heae-sinensis);
“柑橘”的疮痂病菌(Elsinoe fawcetti)、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黑点病菌(Diaporthecitri)、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
“小麦”的禾谷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山顶镰刀病菌(F. culmorum)、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小麦秆锈病菌(P. graminis)、小麦叶锈病菌(P.recondita)、雪腐镰刀病菌(Micronectriella nivale)、小麦散黑粉病菌(Ustilagotritici)、小麦网腥黑偻病菌(Tilletia caries)、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herpotrichoides)、小麦壳针孢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颖枯壳多孢菌(Stagonospora nodorum)、小麦德氏霉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立枯病菌(Gaeumanomyces graminis)、疮痂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大麦”的禾谷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山顶镰刀病菌(F. culmorum)、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小麦秆锈病菌(P.graminis)、大麦褐锈病菌(P.hordei)、裸黑粉病菌(Ustilago nuda)、大麦云纹病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大麦网斑病菌(Pyrenophora teres)、大麦斑点病菌(Cochliobolus sativus)、 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稻”的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恶苗病(Gibberella fujikuroi)、胡麻叶斑病(Cochliobolus niyabeanus)、苗立枯病菌(Pythiumgraminicola)、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细菌性苗立枯病菌(Burkholderiaplantarii)、褐条病菌(Acidovorax avenae)、谷枯细菌性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鞘枯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条纹病菌(Cochiobolus Miyabeanus);
“油菜杆”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烟草”的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烟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abacum)、烟草霜霉菌(Peronospora tabacina)、烟草黑腔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郁金香”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西洋结缕草”的雪腐大粒菌核病(Sclerotinia borealis)、猝倒病(Pythiumaphanidermatum);
“野茅”的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大豆”的大豆紫斑病菌(Cercospora kikuchii)、大豆痂囊腔菌(Elsinoe glycines)、菜豆间座壳大豆变种(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sojae)、大豆褐纹壳针孢(Septoriaglycines)、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sojae)、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iicola)、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玉米”的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高梁胶尾孢菌(Gloeocercospora sorghi)、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马铃薯”的马铃薯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马铃薯疫霉绯腐病菌(Phytophthora erythroseptica)、马铃薯粉状疮痂病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n);
律草属霜霉病菌假霜霉属菌(Pseudoperonospora humuli);
十字花科蔬菜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japonica)、白斑病菌(Cercosporellabrassicae)、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寄生霜霉菌(Peronosporaparasitica);
葱霜霉病菌(Peronospora destructor);
菠菜霜霉病菌(Peronospora spinaciae);
多种植物病害:坪草腐霉枯萎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Pythium debarian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畸雌腐霉菌(Pythium irregulare)、终极腐霉菌(Pythium ultim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特别对下列作物的病害有效:苹果上的褐斑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炭疽病、疮痂病;多作物的白粉病、灰霉病;水稻纹枯病;白菜黑斑病;草坪巨斑病;小麦褐叶锈病。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适于防治如下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例如由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欧文氏菌属(Erwinia)等引起的病害。
作为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的例子有: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引起的病害,如黄瓜的细菌性斑枯病(由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Iachrymans)引起);西红柿的细菌性萎蔫病(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稻类植物的细菌性谷物枯病(grain rot)(由谷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引起);
由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引起的病害,如甘蓝的黑腐病(由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引起);稻类植物的细菌性叶枯病(由稻白叶枯病黄杆菌(Xanthomonas oryzae)引起)和柑橘类果树的溃疡病(cankar)(由柑桔疡细菌(Xanthomonas citri)引起);由欧文氏菌属(Erwinia)引起的病害,如甘蓝的细菌性软腐病(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引起)等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处理的作物是例如但不限于谷类植物、豆类植物、果树和水果类、蔬菜类、根菜类、工业原料作物或用于工业加工的作物、饲草类、草坪类或草皮、香料作物、花卉等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还可用于防治果蔬贮藏期病害。例如由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果实腐烂:
曲霉属菌种,例如黄曲霉;
葡萄孢属(Botrytis)菌种,例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青霉属(Penicillium)菌种,例如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和P.purpurogenum;
核盘菌属(Sclerotinia)菌种,例如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轮枝孢属(Verticilium)菌种,例如黑白轮枝孢(Verticilium alboatrum)。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还特别适合于防治果蔬贮藏期病害蒂腐病、绿霉病、青霉病、炭疽病。
本发明的杀菌混合物还适于防治种传和土传病害。例如由以下病原体引起的种传和土传的腐烂和萎蔫病害以及幼苗病害:
链格孢属属种,例如芸薹生链格孢( Alternaria brassicicola) ;
丝囊霉属( Aphanomyce )属种,例如菜豆丝囊霉( Aphanomyces euteiches) ;
壳二孢属( Ascochyta )属种,例如Ascochyta lentis;
曲霉属,例如黄曲霉;
枝孢属属种,例如草本枝孢( Cladosporium herbarum) ;
旋孢腔菌属属种,例如禾旋孢腔菌;
炭疽菌属属种,例如毛核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coccodes) ;
镰孢属属种,例如黄色镰孢;
赤霉属属种,例如玉蜀黎赤霉;
壳球孢属( Macrophomina )属种,例如菜豆壳球孢( Macrophominaphaseolina) ;
小画线壳属菌种,例如雪腐小画线壳;
青霉属属种,例如扩展青霉;
Phaeosphaeria 菌种,例如Phaeosphaeria nodorum;
茎点霉属(Phoma) 属种,例如黑胚茎点霉( Phoma lingam) ;
拟茎点霉( Phomopsis) ,例如大豆拟茎点霉( Phomopsis sojae) ;
疫霉属属种,例如恶疫霉( Phytophthora cactorum) ;
核腔菌属属种,例如麦类核腔菌( Pyrenophora graminea) ;
梨孢属( Pyricularia )属种,例如稻梨孢( Pyricularia oryzae) ;
腐霉属种,例如终极腐霉;
丝核菌属属种,例如立枯丝核菌;
根霉属(Rhizopus) 属种,例如米根霉( Rhizopus oryzae) ;
小菌核属( Sclerotium )属种,例如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 ;
核瑚菌属(Typhula) 属种,例如肉孢核瑚菌( Typhula incarnata ) ;
轮枝孢属( Verticillium )属种,例如大丽轮枝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通过种子处理、茎叶散布、土壤施用或者水面施用等而用于在栽培包括花卉、草坪、牧草的农园艺作物时产生的各种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植物部位、植物繁殖材料、土壤、区域、材料或空间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以农学有效且基本无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种子处理、叶面施用、茎施用、浸透、滴注、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等方法施用到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或植物正在生长或需要在其中生长的土壤或栽培媒介中。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保护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处理所有植物和植物部分。“植物”指所有植物和植物种群,例如理想的和不理想的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和植物品种(无论是否受植物品种或植物培育人权利的保护)。栽培植物和植物品种可以是通过常规繁殖和培育方法得到的植物,这些方法可辅以或补充有一种或多种生物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双单倍体、原生质体融合、随机和定向突变、分子或遗传标记,或使用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方法。植物部分是指植物的所有地上和地下部分及器官,例如芽、叶、花和根,例如叶子、针叶、茎、枝、花、子实体、果实和种子以及根、球茎和根茎。作物以及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材料,例如插枝、球茎、根茎、纤匐枝和种子也属于植物部分。
术语“植物繁殖材料”应理解为指所有有繁殖能力的植物部分,例如种子,其能用于繁殖后者,以及植物性材料例如扦插条或块茎(例如马铃薯)。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植物部分包括植物繁殖材料。可以提及的是例如种子,根,果实,块茎,鳞茎,根茎和植物部分。待从土壤中发芽后或出苗后抑制的发芽植株和有效植株。幼小植株可以在移植前通过浸渍进行全部或局部处理来进行保护。
本发明优选的繁殖材料是种子。种子处理的方法,例如可列举有,稀释液体或固体状的药剂或者不用稀释直接将种子浸泡在液体状态溶液中使药剂浸透种子的方法、将固体药剂或液体药剂与种子混合在一起,进行包衣处理使种子表面附着药剂的方法、在种植的同时在种子附近喷洒等方法。
植物部分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是由植物繁殖材料例如种子产生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部分、植物器官和植物也可以受益于通过将杀菌组合物施用于植物繁殖材料所获得的病原菌损害保护。某些植物部分和某些场所后长出的植物器官也可以看成植物繁殖材料,其自身可以用杀菌组合物施用(或处理);从而由经处理的植物部分和经处理的植物器官产生的植物、其它的植物部分和其它的植物器官也可以受益于通过将杀菌组合物施用。
种子和幼苗易遭受多种病原菌的危害和侵染,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最脆弱的环节;种子、幼苗受病原菌侵染出现病苗、死苗现象,会降低单位面积作物的有效株数,致使作物大面积减产和品质下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适合于保护植物的繁殖材料例如种子、果实、块茎或核仁或者植物插条不受植物病原菌的侵染。可在施用前用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处理该繁殖材料,例如在播种前拌种。也可通过在液体组合物中浸泡核仁或用固体组合物包被核仁,将活性成分施加到种仁上(包被)。当在播种过程中将繁殖材料施加到例如种子播沟内时,也可将该组合物施加到应用地点。这些对植物繁殖材料的处理方法和如此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都是本发明进一步的主题。
为了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种子,还可通过用各活性成分的液体制剂接连浸渍块茎或谷粒,或通过用已组合的湿或干制剂涂覆。
本发明的种子处理施用通过在播种前和/或催芽之后通过对种子喷雾或撒粉而进行。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以其本身或合适的剂型施用于种子。优选,种子在稳定状态下被处理,从而使得处理不造成任何损害。对种子的处理通常可在采收和播种之间的任何时间进行。
优选在种子播种之前进行处理,从而能用杀菌组合物对撒播的种子进行预处理。具体地说,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处理中优选将种子包衣或将种子丸粒化。处理的结果是,该杀菌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附着于种子之上,从而可用于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使用种子处理组合物处理种子以保护种子和萌芽植物免受植物病原性菌侵染是很久以来已知的并且是不断改进的。然而,处理种子也带来了一系列不是总能找到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保护种子和萌芽植物的方法,其可免除在种植后或植物出芽后再额外施用作物保护产品。另外,还需要优化所用活性化合物的量,从而可向种子和萌芽植物提供最佳保护,以防止植物致病菌的侵袭,而所用的活性化合物不会损害植物本身。
但是,不希望的效果是使用种子处理组合物降低了处理过的种子的萌发率。一般地,用种子处理组合物处理过的种子的萌发率会随着施用种子处理剂后的时间而降低,于是限制了被处理过的种子的储存期限。目前的做法是种子处理的时间选择在例如田间种子处理或在即将播种前处理,以避免对作物的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将种子暴露于例如寒冷、干燥等环境压力下可能会加剧农用化学品对种子产生的植物的毒性损害。
通常在种子处理期间必须注意,施用于种子的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的量和/或其它添加剂的量选择为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或不会损害植物。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于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大麦、大豆、玉米、花生的种子是特别有利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保护种子的方法,其包括使种子在播种前和/或催芽之后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接触。
因此,本发明还尤其涉及一种使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处理种子从而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植物致病菌侵扰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处理种子以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植物致病真菌侵染的用途。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经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处理以保护免受植物致病菌侵扰的种子。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还可用于预防或控制土壤或栽培媒介里多种致病或腐生的真菌和细菌。土壤传播的真菌性病原体的实例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壳二孢属(Ascochyta spp.),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尾孢属(Cercospora spp.),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p.),附球菌属(Epicoccum spp.),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稻恶苗链孢(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串珠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维胶链孢(Fusarium subglitinans),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 spp),雪腐微托菌(Microdochium nivale),青霉属(Pencilliumspp),茎点霉属(Phoma spp.),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稻瘟梨孢属(Pyricularia oryzae),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pp.),壳针孢属(Septoria spp.),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liana),腥黑粉菌属(Tilletia spp.),肉孢核瑚菌(Typhulaincarnate),隐条黑粉菌(Urocystis occulta),黑粉菌属(Ustilago spp.)或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
土壤病菌有链格孢菌、立枯病菌、镰刀菌、疫霉菌、猝倒菌、根腐病、腐霉菌、灰霉菌、软腐菌等。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能侵染寄主,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在感病寄主不存在时,土传病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下来,除土壤病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外,还能在非寄主的根表面或残枝落叶上存活,与其具有腐生竞争能力是分不开的。但不同病菌是有差异的,像镰刀菌、链格孢菌在土壤中几乎可以无限期生存下去。
本发明所述的栽培媒介是指能够使农作物生根、生长的支撑体,例如:土壤,水等,具体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砂子、浮石、蛭石、硅藻土、琼胶、凝胶状物、高分子物质、石棉、木屑、树皮等。
向土壤中施用药剂的方法,包括将“杀菌组合物”喷到土壤上的方法、将“杀菌组合物”与土壤混合的方法和将“杀菌组合物”灌溉到土壤中的方法。
因此,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处理植物生长的土壤以保护植物免受土壤中的病原性有害真菌或细菌侵染的用途。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以农学有效且基本无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种子处理、叶面施用、茎施用、浸透、滴注、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等方法施用至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栽培媒介、材料或空间中。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施用于植物叶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施用于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施用于栽培媒介。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植物被病害侵染之前或侵染之后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作用于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栽培媒介、材料或空间中。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同时施用或相继施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提供一种控制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植物栽培的媒介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以农学有效且基本无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种子处理、叶面施用、茎施用、浸透、滴注、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等方法施用到植物、植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或植物正在生长或需要在其中生长的栽培媒介中,优选土壤。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施用,这些方法例如:
将包含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液体喷洒到所述植物的地上部分;
撒粉,在土壤中掺入颗粒或粉末,在所述植物周围喷洒,并在树木注射或涂抹的情况下;
对植物的种子进行包覆或薄膜涂布。
用于果蔬采后防腐保鲜时,通常用水稀释200-2000倍液,浸果后沥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可以是治疗、预防或根除方法。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在处理后的某段时间内保护植物抵抗所述病害的侵袭。所获得的保护作用的时间通常为自植物被组合物处理起延续1 至10 天,优选1 至7 天。或在处理种子后的最长达200天。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制成通常的药剂形态,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液剂、颗粒剂、种衣剂等药剂形态使用,其施用量,根据有效成分的配合比例、气象条件、药剂形态、施用时期、施用方法、施用场所、防除目标有害生物、目标农作物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本发明的处理方法还可用于处理繁殖材料如块茎或根茎,并且可用于处理种子、幼苗或移植(pricking out)苗以及植物或移植植物。该处理方法也可用于处理根。本发明的处理方法也可用于处理植物的地上部分如有关植物的干、茎或梗、叶子、花和果实。
通常对于叶部处理:0.1-10000g/ha,优选10-1000 g/ha,更优选50-500 g/ha;对于浸渍或滴注施用而言,所述剂量甚至还可以降低,特别是当施用惰性基质如石棉或珍珠岩石时;
对于种子处理:2-5000g/100kg种子,优选3-1000g/100kg种子;
对于土壤或水面施用处理:0.1-10000g/ha,优选1-1000g/ha;
对于果蔬采后保鲜,可稀释200-2000倍液,浸果后沥出。
上述剂量仅是一般性的示例性剂量,实际施用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尤其是根据待处理的植物或作物的性质以及病菌的严重性调整施用率。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还可用于保护储藏产品免于病菌侵染。所述产品的适合实例包括茎、叶、种子、果实或谷物,其可在新鲜收割状态下或加工时进行保护,如预干燥、增湿、粉碎、磨碎、挤出或烘烤。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显示很好的杀真菌活性,而单个活性成分的杀真菌活性较弱,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活性超过各单个化合物活性的简单加和
本发明的联苯吡嗪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组合/联合施用。包括分开、依次或同时施用联苯吡嗪菌胺与苯醚甲环唑。优选地,所述联苯吡嗪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组合为包含联苯吡嗪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的组合物的形式。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以制剂形式为主,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在桶或罐中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其中优选以本发明提供的制剂形式为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气溶胶、胶囊悬浮剂、冷雾化浓缩剂、热雾化浓缩剂、胶囊粒剂、细粒剂、即用型溶液、可喷洒粉剂、可乳化浓缩剂、水包油型乳剂、油包水型乳剂、大颗粒剂、微颗粒剂、油可分散粉末、油可混溶可流动浓缩剂、油可混溶液体、泡沫剂、糊剂、悬浮浓缩剂、可溶浓缩剂、悬浮剂、种衣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性粉剂、微囊悬浮剂、包衣颗粒剂、挤出颗粒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泡腾片、超低容量液剂、悬乳剂、超低容量冷雾化制剂、超低容量热雾化制剂、双包装(twin pack)、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乳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种子处理凝胶、悬乳剂、乳粒剂、超低容量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可分散性浓缩剂。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包含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所述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5%-90%,更优选5%-80%,更优选10%-75%,更优选10%-70%,更优选10%-65%,更优选10%-60%,更优选10%-55%, 更优选10%-50%,更优选10%-45%,更优选10%-40%。
根据本发明,术语“填充剂”指可与活性化合物相组合或联合以使其更易于施用给对象(例如植物、作物或草类)的天然或合成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因此,所述填充剂优选为惰性的,至少应为农业可接受的。所述填充剂可以为固体或液体。
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非活性媒介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的,可以作为固体媒介材料使用的有例如:植物质粉末类(例如大豆粉、淀粉、谷物粉、木粉、树皮粉、锯末、核桃壳粉、麸皮、纤维素粉末、椰壳、玉米穗轴和烟草茎的颗粒,提取植物精华后的残渣等)、纸张、锯末,粉碎合成树脂等的合成聚合体、黏土类(例如高岭土、皂土、酸性瓷土等)、滑石粉类。硅石类(例如硅藻土、硅砂、云母、含水硅酸,硅酸钙)、活性炭、天然矿物质类(浮石、绿坡缕石及沸石等)、烧制硅藻土、砂、塑料媒介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氯化钾、碳酸钙、磷酸钙等的无机矿物性粉末、硫酸铵、磷酸铵、尿素、氯化铵等的化学肥料、土肥,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2种以上混用。
可以作为液体媒介材料使用的可以在下列材料中选择,例如水,酒精类(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乙二醇等)、酮类(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二异丁基甲酮、环己酮等)、醚类(例如乙醚、二恶烷、甲基纤维素、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煤油、矿物油等)、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油、烷基萘、氯代芳烃、氯代脂肪烃、氯苯,等)、卤化碳氢化合物类、酰胺类、砜类、二甲基亚砜、矿物和植物油、动物油等。
为使有效成分化合物乳化、分散、以及/或者润湿,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高级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醇或酚的磷酸酯、多元醇的脂肪酸酯、烷芳磺酸、萘磺酸聚合物、木质素磺酸盐、高分子梳形的支状共聚物、丁基萘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磺基琥珀酸钠、油脂、脂肪醇与环氧乙烷缩合物、烷基牛磺酸盐等聚丙烯酸盐、蛋白质水解物。合适的低聚糖物或聚合物,例如基于单独的乙烯单体、丙烯酸、聚氧乙烯和/或聚氧丙烯或者其与例如(多元)醇或(多元)胺的结合。
为使有效成分化合物分散稳定化、附着以及/或者结合,可使用例如黄原胶、硅酸镁铝、明胶、淀粉、纤维素甲醚、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和天然磷脂(如脑磷脂和卵磷脂)以及合成磷脂、皂土、木质素磺酸钠等辅助剂。
其中防冻剂可选用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作为悬浮性产品的抗絮凝剂可以使用例如萘磺酸聚合物、聚合磷酸盐等的辅助剂。
消泡剂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
可以使用的着色剂,例如无机颜料,如氧化铁、氧化钛和普鲁士蓝;以及有机颜料/染料: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和金属酞菁染料;以及微量元素,例如铁盐、锰盐、硼盐、铜盐、钴盐、钼盐和锌盐。
任选地,还可包含其它附加组分,例如保护胶体、粘合剂、增稠剂、触变剂、渗透剂、稳定剂、掩蔽剂。
本发明的所述制剂可通过已知方式将所述活性化合物与常规添加剂混合而制备。所述常规添加剂如常规增充剂以及溶剂或稀释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或粘合剂或固定剂、润湿剂、防水剂,如果需要,还可以包含催干剂和着色剂、稳定剂、颜料、消泡剂、防腐剂、增稠剂、水以及其它加工助剂。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不仅包括可借助合适的设备如喷雾或撒粉设备立即适用于待处理的对象,而且还包括在施用于对象之前需进行稀释的浓缩商业组合物。
本发明的含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还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联合施用,例如用于扩大活性谱或防止形成抗性。所述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等。
活性化合物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可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分开施用时的顺序对防治的结果通常无影响。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制剂形式为主,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在桶或罐中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其中优选以本发明提供的制剂形式为主。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在降低活性化合物施用总量下,对有害真菌具有改善活性(协同增效)。并且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现有的杀菌剂显示出耐受性的菌也具有优异的杀菌效果。
本发明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进行二元复配,使得得到的组合物在防治效果上具有增益效果,并且拓展了杀菌谱,起到了一药多用的作用,有效减缓或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比各个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的加和明显更高,存在无法预测的、真实存在的协同效应,而不仅仅是活性的增补。
当活性化合物以特定的重量比存在于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时,协同效应特别明显。但是,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的重量比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先通过具体的制剂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制剂实施例
实施例1 :3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联苯吡嗪菌胺 20%,苯醚甲环唑10%,木质素磺酸盐5%,无患子粉4%,凹凸棒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再混合均匀,即制得30%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联苯吡嗪菌胺 20%,苯醚甲环唑2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8%,十二烷基硫酸钠5%,高岭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制得40%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3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联苯吡嗪菌胺 10%,苯醚甲环唑20%,改性木质素磺酸钙5%,十二烷基硫酸钠 5%,硅藻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制得3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5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联苯吡嗪菌胺 40%,苯醚甲环唑10%,烷基苯磺酸钙盐10%,十二烷基硫酸钠 5%,硫酸铵2%,膨润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混合制得5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5:5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联苯吡嗪菌胺 10%,苯醚甲环唑40%,脂肪酸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4%,高岭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混合制得5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联苯吡嗪菌胺 30%,苯醚甲环唑1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碳酸钠2%,白炭黑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7: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联苯吡嗪菌胺 10%,苯醚甲环唑30%,聚羧酸盐6%,硅油0.3%,黄原胶0.9%,二甘醇2.5%,去离子水加至100%,将增稠剂和防冻剂混合后除过有效成分外的其余组分,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在球磨机中球磨2~3 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制得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实施例8: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联苯吡嗪菌胺 15%,苯醚甲环唑2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6%,羟乙基纤维素0.7%,硅酮类化合物0.1%,聚乙二醇2%,去离子水加至100%,将增稠剂和防冻剂混合后除有效成分外的其余组分,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在球磨机中球磨2~3 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制得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实施例9:25%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 悬浮剂
联苯吡嗪菌胺 15%,苯醚甲环唑10%,木质素磺酸盐8%,硅酸铝镁1%,硅酮类0.2%,丙三醇2.8%,去离子水加至100%,将增稠剂和防冻剂混合后除有效成分外的其余组分,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在球磨机中球磨2~3 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制得25%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实施例10:3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悬乳剂
联苯吡嗪菌胺 20%,苯醚甲环唑10%,N-甲基吡咯烷酮20%,烷基苯磺酸钙盐5%,甲基纤维素1%,丙二醇3%,吐温80 7%,水加至100%;在含苯醚甲环唑的连续相中加入磨得很细的联苯吡嗪菌胺的悬浮相,混合制得3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悬乳剂。
实施例11:3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微乳剂
联苯吡嗪菌胺 5%、苯醚甲环唑25%、环己酮5%、乙氧基化蓖麻油4%、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N-甲基吡咯烷酮20%、聚乙二醇2%、磷酸三丁酯1.4%、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30%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微乳剂。
实施例12: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 水分散粒剂
联苯吡嗪菌胺 15%,苯醚甲环唑25%,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碳酸钠1%,白炭黑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40%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3:5%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乳剂
联苯吡嗪菌胺 2%、苯醚甲环唑3%、乙氧基化蓖麻油6%、丙醇4%、十二烷基磺酸钙3%、黄原胶0.7%、丙二醇2.4%、N,N-二甲基甲酰胺10%、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5%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水乳剂。
实施例14:25%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乳油
联苯吡嗪菌胺 5%,苯醚甲环唑20%,乙氧基化蓖麻油 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2%,N-甲基吡咯烷酮加至100%,搅拌至得到透明均一的相,得到25% 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乳油。
实施例15 12.5%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种衣剂
联苯吡嗪菌胺10%,苯醚甲环唑2.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 5%,改性木质素磺酸钙 3%,黄原胶1%,膨润土1%。丙三醇5%,PVP-K30 1%,补足至100%,将上述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均匀,并经砂磨,制备成12.5%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种衣剂。
实施例16 5%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包衣颗粒剂
联苯吡嗪菌胺 2.5%,苯醚甲环唑2.5%,聚乙二醇3%,高度分散的硅酸1%,碳酸钙补足至100%,在混合器中,将磨细的活性组分均匀涂布到被聚乙二醇润湿的载体上,以此方式可获得5%联苯吡嗪菌胺·苯醚甲环唑的无尘包衣颗粒剂。
实施例17将联苯吡嗪菌胺20%和苯醚甲环唑80% 混合均匀。
实施例18将联苯吡嗪菌胺80%和苯醚甲环唑20% 混合均匀。
实施例19将联苯吡嗪菌胺30%和苯醚甲环唑70% 混合均匀。
实施例20将联苯吡嗪菌胺70%和苯醚甲环唑30% 混合均匀。
以上实施例配比为重量百分配比。
生物测试例: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实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地延缓了抗性的产生。
一、毒力测试:
依孙云沛法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当CTC ≤80,则组合物表现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出相加作用,当CTC ≥120,则组合物表现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试验1: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
选自长势一致的黄瓜苗,用potter 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12个浓度梯度。药剂处理后24h接菌,将采自田间的黄瓜白粉病叶在黄瓜苗上方均匀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然后将黄瓜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黄瓜白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1
从表1可知,预防黄瓜白粉病,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2:番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
选自长势一致的番茄苗,每个处理选用3盆供试叶苗,用potter 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12个浓度梯度。药剂处理后24h接菌,将采自田间的番茄灰霉病叶在番茄苗上方均匀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然后将番茄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番茄灰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2:本发明在防治番茄灰霉病上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2可知,预防番茄灰霉病,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3:苹果褐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 水溶液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基。将培养2天的苹果褐斑病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3:本发明对苹果褐斑病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3可知,防治苹果褐斑病菌,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4:苹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 水溶液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基。将培养2天的苹果炭疽病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4:本发明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4可知,防治苹果炭疽病菌,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5: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 水溶液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基。将培养2天的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5:本发明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5可知,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6:大麦白粉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 水溶液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基。将培养2天的大麦白粉病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6:本发明对大麦白粉病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6可知,防治大麦白粉病菌,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7:小麦褐叶锈病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 水溶液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基。将培养2天的小麦褐叶锈病病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7:本发明对小麦褐叶锈病病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7可知,防治小麦褐叶锈病病菌,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8:苹果树疮痂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 水溶液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基。将培养2天的苹果树疮痂病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8:本发明对苹果树疮痂病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8可知,防治苹果树疮痂病菌,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试验9: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
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 水溶液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基。将培养2天的水稻纹枯病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9:本发明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9可知,防治水稻纹枯病菌,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Claims (10)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所述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的重量配比为50:1-1:50,优选40:1-1:40,优选30:1-1:30,更优选25:1-1:25;更优选为20:1-1:20,更优选为15:1-1:15,更优选为10:1-1:10,进一步优选为8:1-1:8,更优选4:1-1: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苯吡嗪菌胺和苯醚甲环唑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5%-90%,更优选5%-80%,更优选10%-75%,更优选10%-70%,更优选10%-65%,更优选10%-60%,更优选10%-55%, 更优选1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水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悬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泡腾片、超低容量液剂、热雾剂、干悬浮剂、油悬浮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植物、豆类植物、果树和水果类、蔬菜类、根菜类、饲草类、草坪草或草皮、香料作物、花卉植物上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苹果上的褐斑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炭疽病、疮痂病;多作物的白粉病、灰霉病;水稻纹枯病;白菜黑斑病;草坪巨斑病;小麦褐叶锈病的用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处理种子以保护种子免受真菌和细菌侵袭的用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处理植物生长的土壤以保护植物免受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侵袭的用途。
9.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植物被病害侵染之前或侵染之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作用于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栽培媒介、材料或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以农学有效且基本无植物毒性的施用量以种子处理、叶面施用、茎施用、浸透、滴注、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等方法施用到植物、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栽培媒介、材料或空间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53611.2A CN110384099A (zh) | 2018-04-19 | 2018-04-19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53611.2A CN110384099A (zh) | 2018-04-19 | 2018-04-19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84099A true CN110384099A (zh) | 2019-10-29 |
Family
ID=68283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53611.2A Withdrawn CN110384099A (zh) | 2018-04-19 | 2018-04-19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384099A (zh) |
-
2018
- 2018-04-19 CN CN201810353611.2A patent/CN110384099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22694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706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0384104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0384109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695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8522519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3988843B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698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693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721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3999870B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697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720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8260593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722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4365744A (zh) | 一种包含噻霉酮和苯醚双唑的杀菌组合物 | |
CN110384099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0384100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0384101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0384098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0384102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3988844B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9717194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6922712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10301449A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9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