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1149A -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1149A
CN110381149A CN201910669171.6A CN201910669171A CN110381149A CN 110381149 A CN110381149 A CN 110381149A CN 201910669171 A CN201910669171 A CN 201910669171A CN 110381149 A CN110381149 A CN 110381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ata
interface channel
active interface
distribu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91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1149B (zh
Inventor
袁苏龙
徐永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ijie Yunt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orizon Yun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orizon Yunt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orizon Yunt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6917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811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81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1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1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1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3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 layers, e.g. resolution of network layer into physical layer addresses or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a reque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所述数据分发方法包括: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解析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根据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将待分发数据通过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采用本方法能够节省数据传输的带宽。

Description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分布式存储技术,分布式存储指的是将存储设备设置于不同的地点,即一个地点的存储设备故障,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从而确保存储系统的高可用。
传统存储设备之间数据分发模式为服务端-客户端模式,每个存储设备都作为客户端来主动连接服务端,并接收来自服务端的数据分发请求。当一个设备区域内的存储设备较多且需要分发相同的数据时,服务端必须向该设备区域内的每一台存储设备下发相同的数据,这些重复的数据传输浪费了设备区域之间的带宽,增加了服务端的压力。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缓解服务端带宽压力的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一种数据分发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
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向设备区域中一个节点设备发送连接请求;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节点设备发送的确认连接信息;若是,则确定所述节点设备为所述设备区域的主节点,并建立与所述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若否,则向所述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发送连接请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还包括:解析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得到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的地址段信息;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对应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给所述主节点,以使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待分发数据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节点设备的连接请求,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与所述节点设备的被动连接通道;将用于数据分发的密钥信息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发送给所述节点设备;对所述待分发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并生成所述密钥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所述主动连接通道接收节点设备/主节点上传的数据分发结果。
一种数据分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通道建立模块,用于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
数据解析模块,用于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通道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数据分发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所述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
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中心设备时,接收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响应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确认连接信息,并且建立与所述中心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节点设备时,通过与所述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通讯,建立与所述节点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还包括:解析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得到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的地址段信息;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当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当前设备区域,则选择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当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其他设备区域,则选择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当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所述主节点,以使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待同步数据同步至待同步节点设备;当选择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向所述中心设备发送连接请求,以使所述中心设备响应所述连接请求与所述中心设备建立被动连接通道;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接收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的密钥信息;根据所述密钥信息对所述待同步数据进行对称解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和/或所述被动连接通道将数据同步结果发送给所述中心设备。
一种数据同步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通道确定模块,用于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所述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通道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数据同步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一种数据分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设置于其中一个设备区域中的中心设备以及设置于各个设备区域中的节点设备;其中,每个设备区域中包括主节点;
所述中心设备与每个设备区域中的一个主节点建立第一主动连接通道;
所述主节点与同一设备区域中的其他节点设备建立第二主动连接通道;
当数据分发时,所述中心设备接收数据分发请求,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所述主节点;
所述主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分发数据发送至所述待分发节点设备。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或,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所述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或,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所述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上述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通过与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建立主动连接通道,然后在数据分发时,通过解析节点地址信息,此时,可能解析到同一个设备区域下的多个节点地址信息,从而对于同一设备区域的待分发数据,可以确定分发的主连接通道后,通过一次数据传输,就可以完成该设备区域下所有节点设备数据的分发,从而大大节省了与设备区域之间的带宽,从而缓解了带宽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分发方法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分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建立主动连接通道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加密传输步骤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分发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同步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同步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分发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9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分发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分发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进行通信。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具体的终端102可以是分布式服务器中的存储设备,由于存储设备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一个节点,也称之为节点设备,节点设备可以由个人计算机等实现。终端102中运行客户端,服务器104中运行了服务端,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进行交互,从而完成数据的分发。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分发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
分布式服务器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中心设备,即本实施例中的服务器,服务器作为分布式服务器的控制中心,用于接收外部数据、处理外部指令以及内部逻辑的控制等,分布式服务器中还包括多台节点设备,节点设备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即可以设备在不同地点的机房中。数据分发请求时外部设备或者内部的节点设备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分发请求,当是外部设备时,可以是将新的数据分发至指定的节点设备,当是内部节点设备发送的数据分发请求时,可以是请求将服务器中数据同步至指定的节点设备。
步骤204,解析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数据请求中包含待分发节点设备的信息,其中具体包括数据分发的待分发数据和待分发数据的节点地址信息。
本实施例中,待分发节点设备可以是一台设备,也可以是多台设备,当是多台设备时,可以指定数据分发的顺序,例如,首先分发节点设备A和节点设备B,等到节点设备A和节点设备B分发完毕后,再分发节点设备C和节点设备D。值得说明的是,如何确定数据分发的顺序,可以根据服务器与终端之间的带宽、实时网络质量、分发数据量等因素确定,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分发。
步骤206,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在规划分布式服务器时,会在一个地点部署多台节点设备,这些节点设备的共性体现在地址信息中,可以通过地址信息差异,确定各个设备区域,因此,设备区域中包括多台节点设备。
主节点指的是设备区域的主节点设备,主节点的硬件与其他节点设备完全一致。在建立心跳连接时,服务器随机选择设备区域中的一个节点设备,一旦握手成功,则确定该节点设备为该设备区域的主节点,并建立主动连接通道。
在分布式服务器中,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的动作称之为被动动作,而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的动作称之为主动动作,本步骤中,服务器主动与节点设备建立连接通道,因此称之为主动连接通道。
步骤208,根据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由于主动连接通道是常连接通道,因此在进行数据传输时,该通道无需进行心跳连接的验证,从而效率较高。
由于主动连接通道是连接一个设备区域的通道,然而,在获取到节点地址信息之后,可以确定节点设备所在的设备区域,从而可以选择出主动连接通道。
步骤210,将待分发数据通过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在确定主动连接通道后,可以将待分发数据通过主动连接通道发送给设备区域主节点。然后由主节点完成该区域待分发数据的分发。
由于设备区域中包括多个节点设备,因此,对于同一带宽上的相同待分发数据,只需一次分发就可以完成多次数据分发,从而节省设备区域与服务器之间的带宽。另外,由于设备区域中的节点设备的网络状况相似,因此,设备区域中节点设备的连接非常稳定,待分发数据发送给主节点之后,完成数据分发的成功率很高。
上述数据分发方法中,通过与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建立主动连接通道,然后在数据分发时,通过解析节点地址信息,此时,可能解析到同一个设备区域下的多个节点地址信息,从而对于同一设备区域的待分发数据,可以确定分发的主连接通道后,通过一次数据传输,就可以完成该设备区域下所有节点设备数据的分发,从而大大节省了与设备区域之间的带宽,从而缓解了带宽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一种建立主动连接通道步骤的示意性流程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02,向设备区域中一个节点设备发送连接请求。
本步骤中,建立上级处理机制,在一个设备区域中,包括一个上级节点以及剩余的下级节点,若待分发节点设备和服务器在同一设备区域时,服务器为上级节点,待分发节点设备为下级节点。如待分发节点设备和服务器不在同一设备区域时,服务器根据及节点地址信息,确定待分发节点设备对应设备区域的主节点,该主节点即上级节点。
因此,在建立主动连接通道时,服务器与上级节点建立主动连接通道。
步骤304,检测是否接收到节点设备发送的确认连接信息。
由于是服务器发送的主动连接,因此在节点设备发送确定连接信息后,才能建立主动连接通道。另外,通过确认连接信息,可以验证节点设备是否可以连接服务器,从而确保每一条主动连接通道的连通性。
步骤306,若是,则确定节点设备为设备区域的主节点,并建立与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即服务器通过与设备区域中设备节点的连通性,确定设备区域中的上级节点,然后服务器与上级节点建立主动连接。
步骤308,若否,则向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发送连接请求。
服务器在依次在设备区域中无重复随机选择一个节点设备,验证与其的连通性,从而确保从设备区域中选择出一个上级节点。
本实施例中,采用上、下级的处理逻辑,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分发,更加便于节点设备的区域管理,从而节省带宽和解决连接不成功的问题。
进一步的,还需要建立上级节点和下级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服务器作为上级节点时,需要与同一设备区域中待分发节点设备建立主动连接通道,在其他设备区域中时,上级节点也需要与下级节点建立主动连接通道,从数据角度,均是从上级节点发送给上级节点或者是上级节点发送给下级节点。
对于步骤30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一个节点设备为主节点之后,还可以确定另一个次要节点,即该次要节点的优先级小于主节点,当主节点出现网络问题时,服务器可以选择次要节点进行数据分发,从而确保系统的高可用。
对于步骤30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分布式服务器中,原有的连接模式为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连接服务器中的服务端,在此步骤中,通过通讯协议的改进,服务器中的服务端可以作为客户端,连接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即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作为服务器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因此,在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时,可以是:解析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得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的地址段信息,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确定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对应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本实施例中,通过互联网协议地址,服务器可以划分分布式服务器中的设备区域,从而便于对设备区域中的设备进行分级管理。
在另一实施例中,服务器中可以预先存储设备区域信息,即服务器中建立设备区域与节点设备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对应关系的表单,服务器在解析得到互联网协议地址之后,可以快速确定待分发节点设备所在的设备区域,从而快速建立主动连接通道。本实施例中,由于互联网协议地址中带有地域特征,可以根据这些地域特征,确定分布式服务器中的节点设备是不是在同一设备区域,在获取地域特征时,可以根据IP定位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实现。
进一步的,对于分布式服务器中新增的节点设备,服务器可以对新增设备的互联网协议地址更新至表单中。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服务器将待分发数据通过主动连接通道发送给主节点后,主节点接收到待分发数据,主节点为上级节点,然后将待分发数据发送给下级节点,节点地址信息指向上级节点的下级节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步骤的示意性流程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02,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节点设备的连接请求,根据连接请求建立与节点设备的被动连接通道。
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主动连接服务器的服务端,因此称之为被动连接通道。
步骤404,对待分发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并生成密钥信息。
步骤406,将用于数据分发的密钥信息通过被动连接通道发送给节点设备。
本实施例中,由于被动连接通道是节点设备主动请求的,节点设备可以主动与服务器建立被动连接通道,服务器查询已存在的被动连接通道,可以将待分发数据发送给节点设备,因此可以通过被动连接通道将用于解密的密钥信息发送给节点设备,从而可以在数据传输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称加密是在服务器中利用加密算法对数据加密并生成密钥,其他设备可以根据密钥对加密后的数据进行解密。
在又一实施例中,节点设备还将数据分发结果回传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分发结果,确认对该节点设备的数据分发完成,具体做法是,节点设备通过主动连接通道将数据分发结果回传至服务器,也可以是节点设备通过被动连接通道将数据分发结果回传至服务器。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节点设备可以将数据分发结果同时通过主动连接通道和被动连接通道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在接收到其中任意一个通道上传的数据分发结果,即判断数据分发完成。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分发装置,包括:请求接收模块502、数据解析模块504、通道建立模块506、通道确定模块508和数据分发模块510,其中:
请求接收模块502,用于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
数据解析模块504,用于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通道建立模块506,用于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通道确定模块508,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数据分发模块510,用于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道建立模块506还用于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节点设备发送的确认连接信息;若是,则确定所述节点设备为所述设备区域的主节点,并建立与所述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若否,则向所述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发送连接请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通道确定模块508还用于解析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得到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的地址段信息;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对应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分发模块510还用于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给所述主节点,以使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待分发数据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被动通道建立模块,用于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节点设备的连接请求,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与所述节点设备的被动连接通道;将用于数据分发的密钥信息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发送给所述节点设备;加密模块,用于对所述待分发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并生成所述密钥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回传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所述主动连接通道接收节点设备/主节点上传的数据分发结果。
关于数据分发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数据分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数据分发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一种数据同步方法,以该方法应用在图1中的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
步骤602,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
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中心设备为图1中的服务器,节点设备为图1中的终端。
在处理逻辑上,与服务器建立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服务器为上级节点,与其他设备区域的主节点建立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其他主节点为同级节点,与当前区域的其他节点设备建立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其他节点设备的下级节点。处理逻辑存储在服务器中,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接收服务器根据处理逻辑下发的数据同步指令,从而进行数据同步。
当主节点只有中心设备时,待同步数据为当前设备区域中的同步数据,终端通过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将待同步数据发送给节点设备。当主节点只有节点设备时,终端无法与中心设备建立主动连接通道,可以通过其他设备区域的主节点代理进行数据同步。当主节点既包括中心设备,也包括节点设备时,当前终端作为其他设备区域的代理,接收中心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并将待同步数据发送给其他设备区域的主节点。
值得说明的是,在中心设备别对应设备区域,中心设备作为该设备区域的主节点。
步骤604,接收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步骤606,根据节点地址信息,选择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步骤608,将待同步数据通过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本实施例中,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待同步数据,终端作为数据代理终端,可以完成本地设备区域的数据同步,也可以通过第一主动数据通道代理其他设备区域的设备同步,从而节省与服务器之间的带宽,保证数据同步的高可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中心设备时,接收中心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响应连接请求向中心设备发送确认连接信息,并且建立与中心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节点设备时,通过与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通讯,建立与节点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本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设备,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建立不同的主动连接通道,从而实现本实施例的数据同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当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当前设备区域,则选择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当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其他设备区域,则选择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数据同步时,可以根据互联网协议地址,自动选择数据同步的通道,从而实现数据的同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选择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待同步数据通过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主节点,以使主节点将待同步数据同步至待同步节点设备;当选择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待同步数据通过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向中心设备发送连接请求,以使中心设备响应连接请求与中心设备建立被动连接通道;通过被动连接通道接收中心设备发送的密钥信息;根据所述密钥信息对所述待同步数据进行对称解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主动连接通道、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和/或被动连接通道将数据同步结果发送给中心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同步装置,包括:通道确定模块702、数据接收模块704、通道选择模块706和数据同步模块708,其中:
通道确定模块702,用于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所述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
数据接收模块704,用于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通道选择模块706,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数据同步模块708,用于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道确定模块702,还用于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中心设备时,接收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响应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确认连接信息,并且建立与所述中心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节点设备时,通过与所述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通讯,建立与所述节点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述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通道选择模块706还用于解析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得到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的地址段信息;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当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当前设备区域,则选择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当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其他设备区域,则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同步模块708还用于当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所述主节点,以使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待同步数据同步至待同步节点设备;当选择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密钥接收模块,用于向所述中心设备发送连接请求,以使所述中心设备响应所述连接请求与所述中心设备建立被动连接通道;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接收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的密钥信息;解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密钥信息对所述待同步数据进行对称解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步回传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和/或所述被动连接通道将数据同步结果发送给所述中心设备。
关于数据同步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数据同步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数据同步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一种数据分发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设备区域中的中心设备810以及设置于各个设备区域中的节点设备,每个设备区域包括主节点820,其中,在进行数据分发时,设备区域中除主节点820之外,还包括其他节点设备821,在逻辑处理的层级上,优先级依次是中心设备810、主节点820、其他节点设备821。
中心设备810与主节点820建立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主节点820与其他节点设备821建立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当进行数据分发时,中心设备810接收数据分发请求,解析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几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根据节点地址信息,确定进行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将待分发数据通过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主节点820。然后主节点820通过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将待分发数据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待分发节点设备为其他设备节点821中的一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节点820还与其他设备区域的主节点820建立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从而将待分发数据发送给其他设备区域的主节点。具体如图9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待分发数据或者待同步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数据分发/同步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存储有上述实施例中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上述实施例中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数据分发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
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包括:
向设备区域中一个节点设备发送连接请求;
检测是否接收到所述节点设备发送的确认连接信息;
若是,则确定所述节点设备为所述设备区域的主节点,并建立与所述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若否,则向所述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发送连接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
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包括:
解析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得到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的地址段信息;
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
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对应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包括:
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给所述主节点,以使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待分发数据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节点设备的连接请求,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建立与所述节点设备的被动连接通道;
将用于数据分发的密钥信息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发送给所述节点设备;
在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待分发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并生成所述密钥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所述主动连接通道接收节点设备/主节点上传的数据分发结果。
7.一种数据分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分布式服务器中的数据分发请求;
数据解析模块,用于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通道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
通道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
数据分发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分发节点设备。
8.一种数据同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所述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
接收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主动连接通道,包括:
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中心设备时,接收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
响应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确认连接信息,并且建立与所述中心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
当设备区域中的主节点为分布式服务器中的节点设备时,通过与所述节点设备中的客户端通讯,建立与所述节点设备的主动连接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地址信息为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
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包括:
解析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得到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的地址段信息;
根据地址段信息,确定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
当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当前设备区域,则选择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当所述互联网协议地址信息所属的设备区域为其他设备区域,则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包括:
当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所述主节点,以使所述主节点将所述待同步数据同步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当选择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主动连接通道时,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12.根据就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中心设备发送连接请求,以使所述中心设备响应所述连接请求与所述中心设备建立被动连接通道;
通过所述被动连接通道接收所述中心设备发送的密钥信息;
在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密钥信息对所述待同步数据进行对称解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之后,还包括:
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和/或所述被动连接通道将数据同步结果发送给所述中心设备。
14.一种数据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通道确定模块,用于预先建立与分布式服务器中各个设备区域中主节点的第一主动连接通道以及当前设备区域中其他节点设备的第二主动连接通道;所述主节点包括:节点设备和/或中心设备;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主节点发送的待同步节点设备的待同步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
通道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选择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或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作为数据同步的主动连接通道;
数据同步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同步数据通过所述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待同步节点设备。
15.一种数据分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设置于其中一个设备区域中的中心设备以及设置于各个设备区域中的节点设备;其中,每个设备区域中包括主节点;
所述中心设备与每个设备区域中的所述主节点建立第一主动连接通道;
所述主节点与同一设备区域中的其他节点设备建立第二主动连接通道;
当数据分发时,所述中心设备接收数据分发请求,解析所述数据分发请求,得到待分发节点设备的待分发数据和节点地址信息,根据所述节点地址信息,确定数据分发的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分发数据通过所述第一主动连接通道发送至所述主节点;
所述主节点通过所述第二主动连接通道将所述待分发数据发送至所述待分发节点设备。
16.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或,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或,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910669171.6A 2019-07-24 2019-07-24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Active CN1103811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9171.6A CN110381149B (zh) 2019-07-24 2019-07-24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9171.6A CN110381149B (zh) 2019-07-24 2019-07-24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1149A true CN110381149A (zh) 2019-10-25
CN110381149B CN110381149B (zh) 2022-03-18

Family

ID=68255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9171.6A Active CN110381149B (zh) 2019-07-24 2019-07-24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8114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6112A (zh) * 2020-04-21 2020-08-18 成都安易迅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9470A (zh) * 2021-06-03 2021-08-13 长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同步的方法及数据同步系统
CN113434598A (zh) * 2021-06-28 2021-09-24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数据双写的方法、装置与电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01223A1 (en) * 2000-09-01 2003-05-29 Pace Charles P.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assets on multi-tiered networks
CN101026490A (zh) * 2007-01-26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业务分发与同步的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02025756A (zh) * 2009-09-09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系统及其数据同步方法
CN105897827A (zh) * 2015-11-27 2016-08-24 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 服务器节点、局域网服务器集群及其实现方法
CN107295080A (zh) * 2017-06-19 2017-10-24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于分布式服务器集群的数据存储方法和服务器
CN108600308A (zh) * 2018-03-20 2018-09-28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上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服务器
CN109450711A (zh) * 2018-12-21 2019-03-08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系统中主节点的选取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01223A1 (en) * 2000-09-01 2003-05-29 Pace Charles P.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assets on multi-tiered networks
CN101026490A (zh) * 2007-01-26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业务分发与同步的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02025756A (zh) * 2009-09-09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系统及其数据同步方法
CN105897827A (zh) * 2015-11-27 2016-08-24 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 服务器节点、局域网服务器集群及其实现方法
CN107295080A (zh) * 2017-06-19 2017-10-24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于分布式服务器集群的数据存储方法和服务器
CN108600308A (zh) * 2018-03-20 2018-09-28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上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服务器
CN109450711A (zh) * 2018-12-21 2019-03-08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系统中主节点的选取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EVAK R. TYAGI;FRANK AURZADA;KI-DONG LEE;MARTIN REISSLEI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in LTE-A Networks: Justification of Poisson Process Modeling"", 《IEEE SYSTEMS JOURNAL》 *
李永钢; 彭云峰: ""Web系统消息推送技术的研究"", 《电子世界》 *
王少东: ""分布式集群管理系统的通信与心跳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6112A (zh) * 2020-04-21 2020-08-18 成都安易迅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9470A (zh) * 2021-06-03 2021-08-13 长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同步的方法及数据同步系统
CN113434598A (zh) * 2021-06-28 2021-09-24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数据双写的方法、装置与电子装置
CN113434598B (zh) * 2021-06-28 2024-03-22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数据双写的方法、装置与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1149B (zh) 2022-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63908B (zh) 联邦学习模型训练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18137713A1 (zh) 网络切片内鉴权方法、切片鉴权代理实体及会话管理实体
CN110381149A (zh) 数据分发方法、装置以及数据同步方法、装置
CN108833521A (zh) 消息推送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865598A (zh) 网络功能服务的身份校验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1783339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ansferring transaction based on blockchain integrated station
WO2017173966A1 (zh) 一种录播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166523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ynchronizing data based on blockchain integrated station
US2013004231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irecting data traffic
CN107426339A (zh) 一种数据连接通道的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547701A (zh) 认证方法、无线接入点和认证服务器
CN108650125B (zh) 一种面向b5g的基于非栈式协议的核心网系统
CN113766019A (zh) 基于云端以及边缘计算相结合的物联网系统
CN109981739A (zh) 基于区块链的会话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600801A (zh) 一种流量访问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041036A (zh) Wifi连接方法及设备
CN106909826A (zh) 口令代填装置及系统
CN110635894B (zh) 一种基于帧协议格式的量子密钥输出方法及其系统
US2020039608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ely activating a mobile device storing an encryption key
CN111031012B (zh) 一种实现dds域参与者安全认证的方法
CN104394151A (zh) 一种校园网接入运营商网络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813006B (zh) 一种信息升级方法、终端设备、网络管理设备及系统
CN113949631A (zh) 客户端容灾的处理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EP3346670A1 (en) Method for protecting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 network entity, and mtc device
CN113923251A (zh) 分布式网关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6

Address after: 1804, Building 3, Shenzhen New Generation Industrial Park, 136 Zhongkang Road, Meidu Community, Meilin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49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hijie Yunt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508, 25th floor, building 3, yard 19, Beiyuan Ea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Horizon Yuntia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