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3947B - 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63947B CN110363947B CN201910625325.1A CN201910625325A CN110363947B CN 110363947 B CN110363947 B CN 110363947B CN 201910625325 A CN201910625325 A CN 201910625325A CN 110363947 B CN110363947 B CN 1103639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eiver
- wifi
- wifi signal
- processor
- detection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G08B13/24—Electrical 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 G08B13/2491—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i.e. where the body of an intruder causes the interference with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射器发射WIFI信号;接收器接收WIFI信号;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并记录;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通过上述设置,运用已有的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器,结合接收器和处理器判断是否有非法入侵,保证室内人员和财务的安全,同时,当室内有合法用户时,该方法仍能判断是否有非法入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家居安防的主要手段为智能门锁,窗磁门磁,以及摄像头监控。但摄像头对室内进行监控的方式对光照条件要求比较高,同时可能会带来隐私泄露等问题;智能门锁、窗磁门磁只能保证以门、窗为路径的非法入侵,安全系数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其可实现对非法入侵的准确判断。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射器发射WIFI信号,接收器接收WIFI信号;
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并记录;
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
较佳的,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的步骤包括:
判断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
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确定无非法入侵;
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确定有非法入侵。
较佳的,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得到物体所处位置的步骤包括:
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
所述处理器将所述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与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中各个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对比,确定最接近的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并确定该预设位置为所述物体的位置。
较佳的,所述接收器和所述发射器的连线为第一线段,所述预设位置与所述接收器的连接为第二线段,多个预设位置对应的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一线段之间的夹角至少包括:0度,45度和90度。
较佳的,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根据物体所处位置确定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
若物体位于所述检测区域,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判断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检测区域的边缘的各个位置;
所述处理器根据物体所处位置和检测区域的边缘的各个位置确定所述物体是否位于所述检测区域。
较佳的,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设于检测区域的两个对角处。
较佳的,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物体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确定检测区域内有非法物体进入时,所述接收器发出报警信号,或者所述接收器通过外接的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较佳的,移动终端通过蓝牙通信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处理器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物体所处位置的信息和/或报警信号。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安防系统,所述安防系统包括:
发射器,配置为发射WIFI信号;
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发射器发射的WIFI信号以及由所述发射器发射、并经由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
处理器,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根据物体所处位置的变化确定是否有物体非法入侵。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包括:
比较单元,配置为判断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
入侵确定单元,配置为: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则入侵确定单元确定无非法入侵;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则入侵确定单元确定有非法入侵。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包括:
菲涅尔区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
位置确定单元,配置为将所述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与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中各个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对比,确定最接近的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并确定该预设位置为所述物体的位置。
较佳的,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设于检测区域的两个对角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积极进步效果:
通过上述设置,运用已有的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器,结合接收器和处理器判断是否有非法入侵,保证室内人员和财务的安全;同时,当室内有合法用户时,该方法或安防系统仍能判断是否有非法入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的简易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波形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又一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的简易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形成的菲涅尔区的示意图。
图6是一实施例的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波形图。
图7是一实施例的接收器接收到的又一WIFI信号波形图。
图8是实施例的接收器接收到的再一WIFI信号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000:在检测区域内提供用于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器、用于接收WIFI信号的接收器和处理器。
其中,发射器可以为家用路由器,用户可直接利用已有设备,而无需购买新的发射器,节约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器的发射频率为2.4GHZ。当然,发射器也可以为其他的具有WIFI热点功能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接收器可以为任意安装有网卡的设备,例如:可将网卡安装于门锁、装饰物中。仅通过安装网卡的形式,便可形成接收器,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等优势。可直接通过外接电源的方式为接收器提供所需电能。
处理器可与接收器进行集成,或者处理器也可以为独立的部件,处理器可以通过Zigbee网络与接收器电连接,以获取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并且配置为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从而保证室内人员和/或财务的安全。处理器可以通过蓝牙通信与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实现电连接,移动终端可对处理器检测到的信息进行显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至少部分也可以直接作为上述处理器,接收器直接将接收到的WIFI信号传输至移动终端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将发射器和接收器设于检测区域的两个对角处。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区域为居室,对于较大、较复杂的户型,可采用一个发射器对应多个接收器、并在每一房间中安设一个接收器的方式,对WIFI信号进行采集。但由于WIFI信号穿墙后信号会有明显减弱,所以需采用功率较大的发射器。当然,可以在每一房间中均安设一个发射器和一个与之对应的接收器,以对WIFI信号进行发送和采集。
因在电波的传输过程中,波阵面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进行二次辐射的球面波的波源,故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由WIFI信号的直线路径与折线路径的行程差为nλ/2的折点(反射点)形成的、以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为焦点,以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直线路径为轴的椭圆形的菲涅尔区边界。而由于WIFI信号传播路径长度的差异,形成一系列同焦点的椭圆形的菲涅尔区边界。在同一个菲涅尔区上的点(反射点)反射的WIFI信号具有相同的传播路径长度,即具有相同的相位,不同椭圆上的点反射的WIFI信号,传播路径相差整数倍的半波长,相位相差π的整数倍。当WIFI信号经由物体反射之后,WIFI信号相位会发生反转即改变π,而在该物体移动导致WIFI信号传播路径改变半个波长,反射WIFI信号的相位同样会改变π。当一个物体出现在菲涅尔区内时,WIFI信号从发射器到达接收器,除了视距路径之外,还有通过物体反射的反射路径,因此接收器的WIFI信号是视距路径和反射路径WIFI信号的叠加。而当物体在菲涅尔区中移动时,造成物体反射WIFI信号的路径不断改变半个波长的距离,反射WIFI信号的相位不断改变π,在与其他静态WIFI信号叠加时,使叠加WIFI信号幅值不断改变。
故将发射器和接收器放置于检测区域的两个对角处,可使得发射器发生的WIFI信号能更好地覆盖整个检测区域。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次测试后,调整发射器和接收器的摆放位置。
步骤2000:发射器发射WIFI信号,接收器接收WIFI信号。
步骤3000: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并对物体所处位置进行记录。
步骤4000: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
在上述设置中,当检测区域内有合法用户时,处理器根据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并且对物体所处位置进行记录。在检测区域内有且仅有一名合法用户时,上一时刻的物体所处位置和当前时刻物体所处位置应当重合或者两个位置相距较近的距离。若此时发生非法用户的非法入侵行为,在检测区域内,将会有两个物体对发射器发射的WIFI信号进行反射,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为叠加的信号,处理器得到的所处位置与上一时刻的物体所处位置发生突变,便可确认有非法入侵事件发生。处理器需要将上述信息反馈用户的移动终端。
在检测区域内没有合法用户时,当处理器检测到物体的所处的位置发生突变时,即物体突然出现于检测区域时,便可确定有非法入侵事件发生,处理器需要将上述信息反馈用户的移动终端。
进一步的,在合法用户进入检测区域时,需对自身进入检测区域的位置信息进行标记,以使得处理器忽略该次的非法入侵,避免处理器的误判。举例说明:通过特定方式,如在移动终端的目标应用程序中触发有人模式,此时安防系统以合法用户进入家门为起点,记录合法用户的移动轨迹。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距离和方位已知,合法用户移动时,则会不断进入不同的菲涅尔区,不断产生波峰和波谷,产生波峰和波谷出现的间隔。如图2所示,该WIFI信号波形可表示用户穿过了多个菲涅尔区。
运用已有的发射WIFI信号的发射器,结合接收器和处理器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保证室内人员和财务的安全;同时,当室内有合法用户时,该方法仍能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而通过WIFI信号对是否发生非法入侵进行监测,不仅能提供视距范围的监测,还能对非视距范围进行监测,具备安装便捷性,用户接受度较高。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步骤3000: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得到物体所处位置的步骤包括:
步骤3100: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
步骤3200:所述处理器将所述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与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中各个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对比,确定最接近的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并确定该预设位置为所述物体的位置。
在发射器和接收器周围会形成以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为焦点,以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直线路径为轴的多个同焦点的椭圆形的菲涅尔区。在同一个椭圆(菲涅尔区)上的点(反射点)反射的WIFI信号具有相同的传播路径长度,即具有相同的相位,不同椭圆上的点反射的WIFI信号,传播路径相差整数倍的半波长,相位相差π的整数倍。当物体位于不同的菲涅尔区时,接收器接收到的反射的WIFI信号的相位存在差异,可通过分析WIFI信号的相位确定物体所处的具体的菲涅尔区。
如图4所示,其中,A表示发射器所处位置,B表示接收器所处位置,M表示位于检测区域内的物体所处位置。WIFI信号自A点发出,经直射路径D1和反射路径D2到达B点。其中,路径D1为实线所示路径,即,A点到B点的直线路径D1,以L1表示路径D1的长度;路径D2为虚线所示路径,即,A点到M点、M点到B点的路径之和,以L2表示路径D2的长度。如上所述,三维空间中每个点都可作为反射源,反射与直射路径长度相差整数倍半波长的反射点可构成多个椭圆形的曲面。如图5所示,这些曲面将空间分割成不同的有限区域,称为菲涅尔区,而曲线称之为菲涅尔区边界。以长轴长和短轴长最小的菲涅尔区边界称之为第一菲涅尔区边界,第一菲涅尔区边界以内为第一菲涅尔区;与第一菲涅尔区边界相邻的椭圆为第二菲涅尔区边界,第一菲涅尔区边界与第二菲涅尔区边界围成的区域为第二菲涅尔区,依次类推。根据上述定义得公式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红外传感器或者其他设备获取和的长度,WIFI信号的波长为0.125米,即λ为0.125,从而求得i的数值。i可用于确定M点所处的菲涅尔区,通过对i进行向上取整,便可得到M点所处的菲涅尔区。举例说明,当计算得到i的数值为1.1时,可确定M点位于第二菲涅尔区;当计算得到i的数值为1.9时,M点同样位于第二菲涅尔区。
故通过上述公式以及反射路径D2的长度L2,便能确定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WIFI信号的波长为0.125米,即λ为0.125,则可根据公式:
得到菲涅尔区边界的大小。其中,i表示具体的菲涅尔区边界;Z1点和Z2点表示菲涅尔区边界在X轴上的顶点,Z1点或Z2点到O点的距离为菲涅尔区边界的半长轴的长度;A点和B点表示菲涅尔区边界的焦点;ri x表示菲涅尔区边界在X轴上的顶点到原点O的距离与菲涅尔区边界的焦点到原点O的距离的差值,即Z1点到A点的距离,或者Z2点到B点的距离;ri y表示该菲涅尔区域边界的半短轴的长度。通过上述公式,可得到各个菲涅尔区边界的位置和各个菲涅尔区的大小、分布。从而确定M点所处的大致位置。举例说明,当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L1为10米时,第一菲涅尔区边界中,ri x为3厘米,则第一菲涅尔区边界的半长轴的长度为503厘米,半短轴的长度ri y为28厘米;第二菲涅尔区边界中,ri x为6厘米,第二菲涅尔区边界半长轴的长度为506厘米,半短轴的长度ri y为40厘米;第三菲涅尔区边界中,ri x为9厘米,第三菲涅尔区边界的半长轴的长度ri x为509厘米,半短轴的长度ri y为49厘米;在第四菲涅尔区中,ri x为12厘米,第四菲涅尔区的半长轴为512厘米,半短轴的长度ri y为56厘米。
在训练阶段,需要在检测区域内设置多个均匀分布、位置已知的预设位置,多个预设位置需要均匀分布于每个菲涅尔区。之后,依次在任意一个预设位置添加可反射WIFI信号的物体,接收器可对该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以及发射器发射的WIFI信号进行捕捉,处理器对接收器接收的WIFI信号进行分析并记录,以记录的WIFI信号的波形作为该预设位置对应的WIFI信号的波形。
在使用阶段,当确定物体位于具体的菲涅尔区后,处理器将WIFI信号波形与该菲涅尔区内多个预设位置对应的波形进行对比,确定最接近的波形,即可确定当前物体所处位置与该波形对应的预置位置相靠近或者相重合,从而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进一步的,将所述接收器和所述发射器的连线为第一线段,所述预设位置与所述接收器的连接为第二线段,多个预设位置对应的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一线段之间的夹角至少包括:0度,45度和90度。当预设位置对应的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一线段之间的夹角为0度时,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波形如图6所示;当预设位置对应的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一线段之间的夹角为45度时,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波形如图7所示;当预设位置对应的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一线段之间的夹角为90度时,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的波形如图8所示。其中,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振幅。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执行步骤4000: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之前还可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3300:所述处理器根据物体所处位置判断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若物体位于所述检测区域,执行步骤4000: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接收器通常会接收到检测区域外反射回来的WIFI信号,例如:隔壁、走道中的人员反射回来的WIFI信号。而这部分信号不应列入检测是否有非法入侵的范围。故在检测过程中,先确定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若物体位于检测区域中,再对是否有发生非法入侵进行分析。如果物体位于检测区域外,则无需再根据物体当前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
进一步的,步骤3300:所述处理器根据物体所处位置确定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310:确定所述检测区域的边缘的各个位置。
步骤3200:所述处理器根据物体所处位置和检测区域的边缘的各个位置确定所述物体是否位于所述检测区域。
可以通过测量或者根据户型图等方式确定检测区域的边缘位置,从而便于后续处理器确定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内。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菲涅尔区的至少部分覆盖检测区域,该部分菲涅尔区称之为有效菲涅尔区;部分菲涅尔区全完位于监测区域外,该部分菲涅尔区称之为无效菲涅尔区。可以先确定物体位于有效菲涅尔区或者无效菲涅尔区。若处理器分析物体位于无效菲涅尔区时,便无需执行步骤4000:对是否发生非法入侵进行判断。若处理器分析物体位于有效菲涅尔区时,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再确定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
进一步的,步骤4000: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的步骤包括:判断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
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确定无非法入侵;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确定有非法入侵。
上述模式适用于检测区域有且仅有一个合法用户。接收器对发射器发射的WIFI信号进行连续采样,处理器根据WIFI信号分析得到位于检测区域内的物体所处位置。当没有非法入侵事件时,合法用户的运动轨迹连续。当合法用户停止运动时,处理器得到的当前时刻物体所处位置与上一时刻物体所处位置重合;当合法用户连续运动时,处理器得到的当前时刻物体所处位置与上一时刻物体所处位置之间相距一定距离。在指定时间内,人体合理运动距离的最大值为第一阈值。可根据人体合理的运动速度和接收器的采集频率确定第一阈值。若物体当前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确定此为合法用户运动的轨迹,无非法入侵事件发生。
当发生非法入侵事件时,非法用户突然出现于检测区域内,接收器接收到合法用户和非法用户反射的WIFI信号的叠加,从而分析得到的位于检测区域内的物体所处位置为合法用户和非法用户位置的叠加,该位置与合法用户所处位置间隔设置。此时,对于处理器而言,处理器记录的上一时刻的物体所处位置为合法用户的位置,当前时刻物体所处位置为合法用户和非法用户位置的叠加,两者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确定有非法入侵事件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合法用户和非法用户位置的叠加,与合法用户所处位置、非法用户所处位置均不重合,且该位置也可不为合法用户所处位置和非法用户所处位置位置的中间点。
通过上述设置,将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与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事件发生,设计简单。设计人员和用户均可根据接收器的采集频率、合法用户实际的运动能力调整第一阈值的大小。举例说明,当接收器的采集频率越大,当前时刻与上一时刻间隔的时间越短,则当前时刻所处位置与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相距的距离越小,第一阈值越小;反之,第一阈值越大;当合法用户为行动不便的人员,当前时刻所处位置与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相距的距离的最大值就越小,第一阈值越小;反之,第一阈值越大。当然,也可以通过提高接收器的采集频率的方式,提升检测的精准度。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器的采集频率为100sample/s。
当没有合法用户进入检测区域时,可以通过检测当前时刻物体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物体所处位置,当有非法入侵事件发生时,物体所处位置发生突变。当然,也可通过接收器的各个天线上收集到的信号序列求取WIFI信号的幅值并估计其波动间是否存在相位差,若存在相位差则确定有物体移动,有非法入侵事件发生;若不存在相位差则确定有物体移动,则没有非法入侵事件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物体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00:当确定检测区域内有非法物体进入时,所述接收器发出报警信号,或者所述接收器通过外接的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用户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电脑、平板等)通过蓝牙通信等方式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处理器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物体所处位置的信息和/或报警信号,以供用户对检测区域内的实况实时监控。举例说明:可在老人家中安装上述安防系统,子女可通过在移动终端上观察家中父母所处位置和移动状况以确定父母是否出现不正常的现象,以便用户可及时联系物业或报警。当然,移动终端也可以直接和蜂鸣器等外界报警设备连接,以直接发出报警信号。
对应于上述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安防系统,所述安防系统包括:
发射器,配置为发射WIFI信号;
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发射器发射的WIFI信号以及由所述发射器发射、并经由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
处理器,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根据物体所处位置的变化确定是否有物体非法入侵。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包括:
比较单元,配置为判断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
入侵确定单元,配置为: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则入侵确定单元确定无非法入侵;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则入侵确定单元确定有非法入侵。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包括:
菲涅尔区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
位置确定单元,配置为将所述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与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中各个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对比,确定最接近的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并确定该预设位置为所述物体的位置。
较佳的,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设于检测区域的两个对角处。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Claims (9)
1.一种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射器发射WIFI信号,接收器接收WIFI信号;
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并记录;
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
其中,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否有非法入侵的步骤包括:
在检测区域内有且仅有一名合法用户时,判断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在指定时间内,人体合理运动距离的最大值为第一阈值;
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确定无非法入侵;
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确定有非法入侵;
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得到物体所处位置的步骤还包括:
所述处理器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
所述处理器将所述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与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中各个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对比,确定最接近的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并确定该预设位置为所述物体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和所述发射器的连线为第一线段,所述预设位置与所述接收器的连接为第二线段,多个预设位置对应的第二线段与所述第一线段之间的夹角至少包括:0度,45度和9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处理器根据物体所处位置确定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
若物体位于所述检测区域,处理器根据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确定是否有非法入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是否位于检测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检测区域的边缘的各个位置;
所述处理器根据物体所处位置和检测区域的边缘的各个位置确定所述物体是否位于所述检测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设于检测区域的两个对角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物体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确定检测区域内有非法物体进入时,所述接收器发出报警信号,或者所述接收器通过外接的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移动终端通过蓝牙通信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处理器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物体所处位置的信息和/或报警信号。
8.一种安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防系统包括:
发射器,配置为发射WIFI信号;
接收器,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发射器发射的WIFI信号以及由所述发射器发射、并经由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
处理器,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物体所处位置,根据物体所处位置的变化确定是否有物体非法入侵;
其中,所述处理器包括:
比较单元,在检测区域内有且仅有一名合法用户时,所述比较单元配置为判断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在指定时间内,人体合理运动距离的最大值为第一阈值;
入侵确定单元,配置为: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阈值,则入侵确定单元确定无非法入侵;若物体当前时刻所处位置和上一时刻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则入侵确定单元确定有非法入侵;
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菲涅尔区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器接收到的WIFI信号确定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
位置确定单元,配置为将所述物体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与所述物体所处的菲涅尔区中各个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对比,确定最接近的预设位置反射的WIFI信号的波形,并确定该预设位置为所述物体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设于检测区域的两个对角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25325.1A CN110363947B (zh) | 2019-07-11 | 2019-07-11 | 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25325.1A CN110363947B (zh) | 2019-07-11 | 2019-07-11 | 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63947A CN110363947A (zh) | 2019-10-22 |
CN110363947B true CN110363947B (zh) | 2021-11-23 |
Family
ID=68218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25325.1A Active CN110363947B (zh) | 2019-07-11 | 2019-07-11 | 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36394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89648B (zh) * | 2021-08-25 | 2022-10-18 | 深圳市润立方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区安防管理系统及方法 |
CN114743330B (zh) * | 2022-03-16 | 2023-04-07 | 大连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wi-fi信道状态信息的博物馆安全防护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215454B (en) * | 1988-03-09 | 1991-09-11 | Racal Guardall | Security sensors |
US5026990A (en) * | 1989-08-28 | 1991-06-25 | Sentrol,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infrared sensors i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
JP2001229473A (ja) * | 2000-02-18 | 2001-08-24 | Optex Co Ltd | 妨害検知機能付き防犯センサ |
US7761923B2 (en) * | 2004-03-01 | 2010-07-20 | Invensys Systems, Inc. | Process contro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protection and network hardening |
EP1865478A1 (en) * | 2006-06-06 | 2007-12-12 | Optex Co., Ltd. | Sensitivity adjustable intrusion detecting system |
CN103308934B (zh) * | 2013-06-20 | 2015-05-13 |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 一种利用wifi反射信号实现室内移动人员定位的方法 |
CN106154222B (zh) * | 2016-06-20 | 2018-06-12 | 北京大学 | 一种利用无线电射频信号检测人的行走方向的方法 |
CN106231670B (zh) * | 2016-06-20 | 2019-04-02 | 北京大学 | 一种无接触感知定位方法 |
CN106211319B (zh) * | 2016-07-20 | 2019-10-01 | 西北大学 | 一种基于wi-fi信号的非指纹被动式定位方法 |
CN206257454U (zh) * | 2016-11-24 | 2017-06-16 | 广东复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城市管道防攀爬探测预警系统 |
CN106604394A (zh) * | 2016-12-28 | 2017-04-2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csi的判定室内人体运动速度模型 |
US20180211502A1 (en) * | 2017-01-25 | 2018-07-26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Apparatus and approach for accurate monitoring of space |
CN107396311B (zh) * | 2017-07-17 | 2020-04-10 | 北京大学 | 一种无接触感知定位方法 |
CN108806142A (zh) * | 2018-06-29 | 2018-11-13 | 炬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安保系统,方法及扫地机器人 |
CN109617591B (zh) * | 2019-01-21 | 2021-11-23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WiFi的链路级运动目标跟踪方法 |
-
2019
- 2019-07-11 CN CN201910625325.1A patent/CN11036394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63947A (zh) | 2019-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Zhang et al. | WiDetect: Robust motion detection with a statistical electromagnetic model | |
US10251149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cking and determining a location of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 |
US9608765B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controll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devices | |
Xiao et al. | Indoor anti-collision alarm system based on wearable Internet of Things for smart healthcare | |
Hnat et al. | Doorjamb: unobtrusive room-level tracking of people in homes using doorway sensors | |
EP2814012B1 (en) | Cooperative intrusion detection | |
Zhang et al. | An RF-based system for tracking transceiver-free objects | |
Bian et al. | Using sound source localization in a home environment | |
US20100029296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etection of Transmission Facilities | |
Seifeldin et al. | A deterministic large-scale device-free passive localization system for wireless environments | |
US20090003490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cking and determining a location of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 |
JP2009539272A (ja) | 超広帯域レーダセンサ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 | |
CN110363947B (zh) | 基于wifi反射信号判断非法入侵的方法和安防系统 | |
EP3844983B1 (en) | A controller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network to perform radiofrequency-based motion detection | |
WO2011112740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sition and track determination | |
US20190383921A1 (en) | Tracking system for persons and/or objects | |
Din et al. | Indoor positioning: technology comparison analysis | |
Cinefra | An adaptive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based on Bluetooth Low Energy RSSI | |
Ravi et al. | Fiatlux: Fingerprinting rooms using light intensity | |
US20240264263A1 (en) | Uwb localization device and method | |
US20060164240A1 (en) | Human detection device | |
Deak et al. | Device-free passive localization using RSSI-based wireless network nodes | |
Li et al. | Device-free localization using enhanced channel selection and a distance-based elliptical model | |
Zhao et al. | EMoD: Efficient motion detection of device-free objects using passive RFID tags | |
KR101959142B1 (ko) | 초고주파 신호를 이용한 울타리 침입 감지 시스템 및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