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31769A - 水量调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水量调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31769A
CN110331769A CN201910482979.3A CN201910482979A CN110331769A CN 110331769 A CN110331769 A CN 110331769A CN 201910482979 A CN201910482979 A CN 201910482979A CN 110331769 A CN110331769 A CN 110331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lumn
framework
baffle
wat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829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31769B (zh
Inventor
焦平金
夏小林
沈涛
许迪
孟一斌
于颖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Province (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hui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Station)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Province (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hui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Station)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Province (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hui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Station),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Anhui Province (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hui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Center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191048297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317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31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1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31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1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1Dedicated additional structures, interposed or parallel to the sewer syste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5Accessories, e.g. flow regulators or cleaning devices
    • E03F5/107Active flow control devices, i.e. moving during flow regul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量调控设备,属于自然灾害防治领域。该设备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多个第一挡板与多个第二挡板;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分别位于分流沟断面的两端;每个第一挡板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腔体,多个第一挡板通过第一腔体套设在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上;多个第二挡板位于多个第一挡板的中间,每个第二挡板的一端具有第二腔体,另一端具有弧形槽,每个第二挡板的一端通过第二腔体与第一固定柱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弧形槽与第二固定柱相抵,且弧形槽的弧面朝向分流沟。本发明确保在下一次洪涝之前,分流沟等蓄水通道具有足够的蓄水能力。提高了洪涝水的处理效率,对多次的洪涝水达到了有效分流治理。

Description

水量调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量调控设备。
背景技术
由降雨排水形成的洪涝渍害是影响粮食生产和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排水沟对洪涝水进行排泄,利用分流沟蓄积部分来自排水沟内多余的洪涝水是治理洪涝水的常用措施。当通过排水沟与分流沟对洪涝水进行治理时,需要在排水沟和分流沟之间进行合理的洪涝排水分配,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水量调控设备以分配排水沟与分流沟之间的洪涝水。
相关技术主要通过排水沟与分流沟连通,再通过排水管将排水沟内多余的洪涝水排至分流沟内进行分流,减小排水沟的水量压力。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通过排水管将排水沟的洪涝水排放至分流沟来治理洪涝水,当排水沟内的洪涝水量不需要分流时,仍进行不必要的洪涝水滞蓄,或当分流沟内的洪涝水已经蓄满,当遇到再一次洪涝水时不能再起到分流治理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量调控设备,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量调控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多个第一挡板与多个第二挡板;
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分别位于分流沟断面的两端;每个第一挡板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腔体,多个第一挡板通过第一腔体套设在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上;多个第二挡板位于多个第一挡板的中间,每个第二挡板的一端具有第二腔体,另一端具有弧形槽,每个第二挡板的一端通过第二腔体与第一固定柱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弧形槽与第二固定柱相抵,且弧形槽的弧面朝向分流沟。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框体与多个第一插板;所述第一框体的两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相适配的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所述第一框体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上,所述第一框体的两个侧壁上均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框体的顶端具有第二开口;
所述多个第一插板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框体的底板上;
所述第一框体的底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二流量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流量控制单元包括:连接筒、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与挡水件;
所述连接筒套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或所述第二固定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端,所述连接筒外壁具有滑道,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滑道底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
所述挡水件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所述挡水件与排水沟呈参考夹角。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三流量控制单元;
所述第三流量控制单元包括:第二框体与多个第二插板,所述第二框体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或所述第二固定柱相适配的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用于所述第二框体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柱或第二固定柱上,所述第二框体的两个侧壁上均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二框体的顶端具有第四开口;
所述多个第二插板通过所述第四开口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底板上;
所述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端,所述第二框体与排水沟呈参考夹角。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引流板;
所述引流板为厚度逐渐减小的坡面,所述坡面厚度逐渐减小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槽的背面相贴合。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插板上均具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开口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适配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缺口相抵。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框体的底板上具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插板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内。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二插板上均具有第二凸起,所述第四开口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相适配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缺口相抵。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框体的底板上具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多个第二插板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凹槽内。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与所述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具有参考倾角,所述参考倾角朝向所述分流沟倾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基于所述第一挡板的高度、所述第二挡板的高度、排水沟分流控制水位、所述分流沟逆向放水控制水位以及所述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与所述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的参考倾角通过如下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的数量:
分流阶段:HD=(nHt+mH0)cosθ;
逆向放水阶段:Hp=nHt cosθ;
其中,n为所述第一挡板的数量,Ht为所述第一挡板的高度,m为所述第二挡板的数量,H0为所述第二挡板的高度,HD为排水沟分流控制水位,HP为所述分流沟逆向放水控制水位,θ为所述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与所述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的参考倾角。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为球体,所述球体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当排水沟内的洪涝水不需要分流时,通过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避免排水沟内的洪涝水进入分流沟内;当排水沟内洪涝水的水位超过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高度和时,洪涝水进入分流沟内,实现对排水沟内洪涝水的分流;当排水沟内的洪涝水量减小,且水位低于第二挡板的高度时,由于第二挡板的一端通过第二腔体与第一固定柱可转动连接,第二挡板的另一端通过弧形槽与第二固定柱相抵,弧形槽的弧面朝向分流沟,因此,分流沟内的洪涝水对第二挡板产生推力,第二挡板的另一端被推开,洪涝水进入排水沟内,通过排水沟将洪涝水再进行排放,确保在下一次洪涝之前,分流沟等蓄水通道具有足够的蓄水能力。由于第二挡板位于多个第一挡板之间,通过调整第二挡板的数量,调整分流沟内的洪涝水向排水沟内排放的水量,提高了洪涝水的处理效率,对多次的洪涝水达到了有效分流治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量调控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流量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流量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流量控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流量引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量调控设备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第一固定柱,2-第二固定柱,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00-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1-第二流量控制单元,502-第三流量控制单元,51-第一框体,511-第一开口,512-第二开口,52-第一插板,521-第一凸起,522-第一缺口,523-第二凸起,524-第二缺口,53-连接筒,54-第一支撑杆,55-第二支撑杆,56-挡水件,57-第二框体,571-第三开口,572-第四开口,58-第二插板,6-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由暴雨排水导致的洪涝渍灾害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基础设施安全。排水沟是排泄洪涝水的常用工程,塘堰等零散分布的滞蓄水体可消减洪峰流量。为协同排水沟与滞蓄水体有效应对洪涝灾害,需构建排水沟向滞蓄水体的分流设备。相关技术提供的排水设备只是简单的通过分流沟与排水沟连接,未能有效协同调控两者的洪涝水量分配过程。
当洪峰流量产生后需根据排水沟的水流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合理分流调控,消减洪峰对农田和工程设施安全的危害,待洪峰过去后再将通过分流沟分流到塘堰等滞蓄水体的部分洪涝水通过排水沟进行排除,以备下一场暴雨洪涝过程的分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量调控设备,能够实现随排水沟洪峰水位和水量变化实现分流和洪峰过后反向放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量调控设备,如图1所示,该设备包括: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
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分别位于分流沟断面的两端;
每个第一挡板3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腔体,多个第一挡板3通过第一腔体套设在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上;
多个第二挡板4位于多个第一挡板3的中间,每个第二挡板4的一端具有第二腔体,另一端具有弧形槽,每个第二挡板4的一端通过第二腔体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弧形槽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相抵,且弧形槽的弧面朝向分流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当排水沟内的洪涝水不需要排泄时,通过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避免排水沟内的洪涝水进入分流沟内;当排水沟内洪涝水的水位超过第二挡板4与第一挡板3的高度和时,洪涝水进入分流沟内,实现对排水沟内洪涝水的分流;当排水沟内的洪涝水量减小,且水位低于第二挡板4的高度时,由于第二挡板4的一端通过第二腔体与第一固定柱1可转动连接,第二挡板4的另一端通过弧形槽与第二固定柱2相抵,弧形槽的弧面朝向分流沟,因此,分流沟内的洪涝水对第二挡板4产生推力,第二挡板4弧形槽的一端被推开,洪涝水进入排水沟内,通过排水沟将洪涝水进行再次排放,确保在下一次洪涝之前,分流沟等蓄水通道具有足够的蓄水能力。由于第二挡板4位于多个第一挡板3之间,通过调整第二挡板4的数量,调整分流沟内的洪涝水向排水沟内排放的水量,提高了洪涝水的处理效率,对多次的洪涝水达到了有效分流治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的尺寸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的尺寸大小相同,相比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的尺寸大小不同,降低了设备的制作成本。
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数量可以分别是1个、2个或3个等。可以根据需要排放洪涝水的水量进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可以是大小相同的圆柱形固定柱。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的长度可以根据排水沟内洪涝水的量进行确定。示例地,当洪涝水的水量较多时,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高度会较高,或者需要较多数量的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此时,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的高度相适应的需要较高。当洪涝水的水量较少时,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的高度会较低,或者需要数量较少的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此时,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的高度可以较低。
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材质的柱子,可以使设备即使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也不会发生腐蚀,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将排水沟内的洪涝水进行分流,因此,分流沟位置的选取应该保证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分流。
作为一种示例,分流沟与排水沟之间的应该尽量保持较小的角度,以不超过90°为易。例如,分流沟与排水沟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89°、88°、85°或70°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可以位于分流沟的中间位置,也可以位于分流沟内的最底端,也可以位于分流沟与排水沟的交汇处。可以理解的是,当设备位于分流沟与排水沟的交汇处时分流的效果最好。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1所示,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设置在分流沟与排水沟的交汇处。可选地,第二挡板4另一端的弧形槽可以位于排水沟内水流的下游,在水流对第一挡板3产生冲击时,不会将第一挡板3推开,保证第一挡板3在不需要分流时的挡水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当设备在分流沟内时,则不需要考虑弧形槽位于上游还是下游。
第一挡板3两端的第一腔体与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的大小相适配。示例地,第一挡板3的两端可以是弧形结构,方便第一腔体的开设。
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材质可以为能承受一定重量的板,在分流时能承受住洪涝水的冲击。示例地,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材质,如此,可以保证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具有一定强度,且能经受长时间在水中的浸泡而不发生腐蚀,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二挡板4另一端弧形槽的弧度大小不能太大,太大则会导致分流沟的水流向排水沟时不能将弧形槽推离第二固定柱2,太大则会导致第二挡板4的另一端不能与第二固定柱2相抵,达不到挡水的作用。示例地,弧形槽弧度大小可以为60°。
通过设置第二挡板4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柱1可转动连接,可以保证排水沟内的水位低于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高度时,分流沟内的洪涝水可以冲击第二挡板4的另一端转动将分流沟内的洪涝水分流至排水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该设备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
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包括:第一框体51与多个第一插板52;第一框体51的两端分别具有与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相适配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用于第一框体51套设在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上,第一框体51的两个侧壁上均具有第一开口511,第一框体51的顶端具有第二开口512;
多个第一插板52通过第二开口512位于第一框体51的底板上;
第一框体51的底板与第一挡板3的上端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可以根据应用时的场景确定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长度。但当分流沟的断面宽度一定时,想要分流的水量并不需要达到分流沟最大容纳量,此时,如果通过更改分流沟断面的宽度大小则会增加施工成本。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可以实现不需要改变分流沟断面的宽度大小从而实现分流水量的控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框体51,通过在第一框体51的两个侧壁均设置第一开口511,当不需要通过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控制洪涝水的流量时,洪涝水通过第一开口511进入分流沟内;当需要控制进入分流沟内的水量时,通过将第一插板52从第一框体51上端的第二开口512插入,通过第一插板52的板面实现对水量的分流。
在不需要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对洪涝水进行分流时,第一框体51须不影响洪涝水的流动,因此,第一开口511的宽度与分流沟断面的宽度相同,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进行分流的水量进行确定。
作为一种示例,当分流沟断面的尺寸一定时,通过第一框体51两端的第三腔体将第一框体51与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连接,根据需要排水的流量确定安装在第一框体51上第一插板52的数量。第一插板52的安装位置可以是第一框体51的一端或两端,也可以是第一框体51的中间,安装的位置不做限定。示例地,也可以是将第一插板52全部安装在第一框体51上。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插板52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一框体51的宽度进行确定。示例地,一个第一插板52的宽度可以为第一框体51宽度的十分之一、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等,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插板52的宽度不做限定。第一插板52的数量根据第一框体51的宽度和第一插板52的宽度确定。
第一插板52的厚度可以根据第一框体51的厚度确定,第一插板52的厚度不能太厚,太厚会导致第一插板52不能顺利插入第一框体51内,第一插板52的厚度不能太薄,太薄会导致插入第一框体51内产生活动,不能达到很好地挡水作用。示例地,第一插板52的厚度可以与第一框体51的厚度相适配。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在第一框体51第二开口512的前壁开设有第一缺口522,相应的,在第一插板52的上端开设具有与第一缺口522相适配的第一凸起521,以达到第一插板52插进第一框体51内后不会发生位移,保证装置的稳定性的目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该设备还包括:第二流量控制单元501;
第二流量控制单元501包括:连接筒53、第一支撑杆54、第二支撑杆55与挡水件56;
连接筒53套接在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上,且位于第一挡板3的上端,连接筒53外壁具有滑道,第一支撑杆54的一端与滑道底端连接,第二支撑杆55的一端与滑道滑动连接;
挡水件56一端与第一支撑杆5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55连接,挡水件56与排水沟呈参考夹角。
上述提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可以设置在分流沟与排水沟的交汇处,此时,可以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流量控制单元501调节进入分流沟内的水量。通过连接筒53套接在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上,且位于第一挡板3的上端。示例地,当第一固定柱1位于排水沟的上游时,可以将连接筒53套设在位于排水沟下游的第二固定柱2上,当第二固定柱2位于排水沟的上游时,可以将连接筒53套设在位于排水沟下游的第一固定柱1上,使挡水件56与排水沟呈参考角度,以达到对排水沟内洪涝水拦截的目的。
由于挡水件56与排水沟呈参考夹角,连接筒53的外壁上具有滑道,当排水沟内的水位上升后,第二支撑杆55可以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在滑道内上升,进而带动挡水件56向上运动,挡水件56被展开,将排水沟内的部分水进行拦截,被拦截的水通过第二挡板4进入分流沟内。通过与第一支撑杆54、第二支撑杆55均连接的挡水件56对经过挡水件56的水量进行拦截,使其进入分流沟进行分流,提高分流沟内分流的水量。
作为一种示例,挡水件56与排水沟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90°,例如,30°、35°、40°、45°、50°、60°、70°、80°或90°等,以达到更好的拦截效果。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挡水件56在第二支撑杆55上升后需要展开以实现挡水作用,在水位下降后,会随着第二支撑杆55的下落发生折叠,不再挡水,因此,挡水件56可以是具有折叠材质的布带,也可以是具有折叠功能的塑料带等。
连接筒53外壁上的滑道可以是沿着连接筒53的轴向开设的滑道,也可以是沿着连接筒53外壁周向不规则开设的滑道,只要能达到第二支撑杆55在滑道内上下滑动的效果即可。
第一支撑杆54与滑道的底端可以是固定连接,即,第一支撑杆54不会随着水位的上升或下降发生运动。滑道的大小与第二支撑杆55顶端尺寸大小相适配,以保证第二支撑杆55在运动时不脱离滑道。第一支撑杆54与第二支撑杆55的长度不能太长,太长会超过排水沟的断面宽度,将排水沟的水完全拦截,第一支撑杆54与第二支撑杆55的长度不能太短,太短会达不到拦截排水沟内水流的作用。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支撑杆54与第二支撑杆55的长度可以为排水沟断面宽度的一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该设备还包括:第三流量控制单元502;
第三流量控制单元502包括:第二框体57与多个第二插板58,第二框体57的一端具有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相适配的第四腔体,第四腔体用于第二框体57套设在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上,第二框体57的两个侧壁上均具有第三开口571,第二框体57的顶端具有第四开口572;
第二框体57位于第一挡板3的上端,第二框体57与排水沟呈参考夹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可以设置在分流沟与排水沟的交汇处,此时,可以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流量控制单元502调节进入分流沟内的水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框体57的一端通过第四腔体套设在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上,示例地,当第一固定柱1位于排水沟的上游时,可以将第三腔体套设在位于排水沟下游的第二固定柱2上,当第二固定柱2位于排水沟的上游时,可以将第三腔体套设在位于排水沟下游的第一固定柱1上。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二框体57的一端与排水沟水流方向相对,更好的实现对排水沟内水流的拦截。
第四腔体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之间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二框体57与分流沟或与排水沟之间的夹角时方便拆卸。示例地,可以是在第四腔体上设置第一螺栓孔,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上设置与第一螺栓孔相适配的第二螺栓孔,第四腔体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螺栓连接,如此设置,还可以将第二框体57固定,在排水沟内的水流对第二框体57产生冲击时不发生旋转或位移,以达到拦截洪涝水的作用。
作为一种示例,第二框体57与排水沟之间的夹角可以是30°-90°,例如,30°、35°、40°、45°、50°、60°、70°、80°或90°等,以达到更好的拦截效果。
通过在第二框体57的前壁与后壁设置第三开口571,在不需要第二框体57对排水沟内的洪涝水进行拦截时,洪涝水可以通过第三开口571进行排放,在需要通过第二框体57对排水沟内的洪涝水进行拦截,使其进入分流沟进行分流时,通过第二框体57顶端的第四开口572插入第二插板58,通过第二插板58封堵第三开口571,实现对排水沟内洪涝水的拦截。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流量控制单元502可以通过向第二框体57内插入第二插板58的数量进而控制排水沟的洪涝水分流至分流沟内的水量。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根据需要拦截的水量确定安装在第二框体57上第二插板58的数量。第二插板58的安装位置可以是第二框体57的一端或两端,也可以是第二框体57的中间,安装的位置不做限定。示例地,也可以是将第二插板58全部安装在第二框体57上。第二插板58安装的多少根据需要拦截的水量进行确定。
作为一种示例,第二插板58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二框体57的宽度进行确定。示例地,一个第二插板58的宽度可以为第二框体57宽度的十分之一、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等,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二插板58的宽度不做限定。第二插板58的数量根据第二框体57的宽度和第二插板58的宽度确定。
第二插板58的厚度可以根据第二框体57的厚度确定,第二插板58的厚度不能太厚,太厚会导致第二插板58不能顺利插入第二框体57内,第二插板58的厚度不能太薄,太薄会导致插入第二框体57内产生活动,不能达到很好地拦截水的作用。示例地,第二插板58的厚度可以与第二框体57的厚度相适配。
第二框体57顶端的第四开口572的大小与第二插板58的厚度相适配,以保证第二插板58可以顺利插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该设备还包括:引流板6;
引流板6为厚度逐渐减小的坡面,坡面厚度逐渐减小的一端与弧形槽的背面相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挡板4的一端具有弧形槽,第二挡板4通过弧形槽与第二固定柱2相抵。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位于分流沟的内部时,水流动时会对第二挡板4产生压力,第二挡板4通过弧形槽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相抵。
但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位于排水沟与分流沟的交汇处,即,设备位于排水沟与分流沟的交叉的接口处,此时,来自排水沟内的水流与第二挡板4的方向平行,减少了对第二挡板4的压力,会使弧形槽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连接不稳定。因此,通过设置引流板6,引流板6坡面厚度逐渐减小的一端与弧形槽的背面相贴合,将水流作用力通过引流板6分解为与第二挡板4水平的力与垂直于弧形槽的力,通过垂直于弧形槽的力对第二挡板4产生压力,将弧形槽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稳定相抵。
引流板6可以与第二挡板4粘接,也可以是螺栓连接、卡扣连接等。引流板6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材质的板子,也可以是聚氯乙烯材质的板子。
示例地,引流板6坡面的大小可以为10-30°。例如,10°、11°、12°、13°、15°、17°、20°、25°、26°、27°或30°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插板52上均具有第一凸起521,第二开口512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凸起521相适配的第一缺口522,第一凸起521与第一缺口522相抵。
第一插板52在插入第一框体51后可能会由于水量过大产生位移或连接不稳定等情况,通过在第一插板52上设置第一凸起521,在第二开口512处设置与该第一凸起521相适配的第一缺口522,通过第一凸起521与第一缺口522相抵,避免第一插板52在第一框体51内发生移动,影响挡水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框体51的底板上具有多个凹槽,多个第一插板52位于多个第一凹槽内。
在第一框体51的底板上设置第一凹槽,将第一插板52插入第一凹槽内,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一插板52的稳定安装。示例的,第一凹槽的大小与第一插板52的大小相适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插板58上均具有第二凸起523,第四开口572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二凸起523相适配的第二缺口524,第二凸起523与第二缺口524相抵。
第二插板58在插入第二框体57后可能会由于水量过大产生位移或连接不稳定等情况,通过在第二插板58上设置第二凸起523,在第四开口572内壁上设置与该第二凸起523相适配的第二缺口524,通过第二凸起523与第二缺口524相抵,避免第二插板58在第二框体57内发生移动,影响挡水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框体57的底板上具有多个第二凹槽,多个第二插板58位于多个第二凹槽内。
在第二插板58的底板上设置第二凹槽,将第二插板58插入第二凹槽内,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二插板58的稳定安装。示例的,第二凹槽的大小与第二插板58的大小相适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与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参考倾角θ,参考倾角θ朝向分流沟。
由于第二挡板4的一端具有弧形槽,弧形槽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相抵,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与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参考倾角θ,参考倾角θ朝向分流沟,可以使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向分流沟方向倾斜,将第二挡板4自身的重力分解为斜向下的压力,该压力对弧形槽产生挤压,使弧形槽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稳定相抵。
参考倾角θ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与地面连接不稳定,容易发生倒塌现象;太小则第二挡板4的重力分解的用于压弧形槽的力过小,不能达到弧形槽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的稳定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参考倾角θ可以为1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第一挡板3的数量、第一挡板3的高度、第二挡板4的数量、第二挡板4的高度、排水沟分流控制水位、分流沟逆向放水控制水位以及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与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的参考倾角通过如下关系确定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数量:
分流阶段:HD=(nHt+mH0)cosθ;
逆向放水阶段:Hp=nHtcosθ;θ
其中,n为第一挡板3的数量,Ht为第一挡板3的高度,m为第二挡板4的数量,H0为第二挡板4的高度,HD为排水沟分流控制水位,HP为分流沟逆向放水控制水位,θ为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与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的参考倾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上述确定关系,通过上述关系可以确定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数量与高度。
其中,分流阶段是指将排水沟内的水超过了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的高度,洪涝水通过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流向分流沟阶段。
逆向放水阶段是指排水沟内的水位小于第二挡板4时,分流沟内的水流会对第二挡板4产生推力,将第二挡板4推开,分流沟内的水流向排水沟内,实现逆向放水阶段。
其中,排水沟分流控制水位是指排水沟的水位超过第一挡板3与第二挡板4高度时的水位;分流沟逆向放水控制水位是指排水沟内水位低于第二挡板4高度时的水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流量控制单元5还包括:连接件;
连接筒53上具有连接孔,连接件通过连接孔连接连接筒53与第一固定柱1或第二固定柱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可以为螺栓,连接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2个或3个等。
通过设置连接件可以保证连接筒53的不发生旋转或运动,进而保证第一支撑杆54与第二支撑杆55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杆55的一端为球体,球体与滑道滑动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杆55的一端为球体,可以是使第二支撑杆55在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时向上运动,减少与滑道之间的摩擦力。
示例的,第一支撑杆54与滑道连接的一端也可以为球体,方便第一支撑杆54与滑道的连接。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第一固定柱(1)、第二固定柱(2)、多个第一挡板(3)与多个第二挡板(4);
所述第一固定柱(1)与所述第二固定柱(2)分别位于分流沟断面的两端;
每个第一挡板(3)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腔体,所述多个第一挡板(3)通过所述第一腔体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柱(1)与所述第二固定柱(2)上;
所述多个第二挡板(4)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挡板(3)的中间,每个第二挡板(4)的一端具有第二腔体,另一端具有弧形槽,每个第二挡板(4)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柱(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固定柱(2)相抵,且所述弧形槽的弧面朝向所述分流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
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单元(500)包括:第一框体(51)与多个第一插板(52);所述第一框体(51)的两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1)、所述第二固定柱(2)相适配的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用于所述第一框体(51)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柱(1)与所述第二固定柱(2)上,所述第一框体(51)的两个侧壁上均具有第一开口(511),所述第一框体(51)的顶端具有第二开口(512);
所述多个第一插板(52)通过所述第二开口(512)位于所述第一框体(51)的底板上;
所述第一框体(51)的底板与所述第一挡板(3)的上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二流量控制单元(501);
所述第二流量控制单元(501)包括:连接筒(53)、第一支撑杆(54)、第二支撑杆(55)与挡水件(56);
所述连接筒(53)套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1)或所述第二固定柱(2)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挡板(3)的上端,所述连接筒(53)外壁具有滑道,所述第一支撑杆(54)的一端与所述滑道底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55)的一端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
所述挡水件(56)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5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55)连接,所述挡水件(56)与排水沟呈参考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三流量控制单元(502);
所述第三流量控制单元(502)包括:第二框体(57)与多个第二插板(58),所述第二框体(57)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柱(1)或所述第二固定柱(2)相适配的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用于所述第二框体(57)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柱(1)或所述第二固定柱(2)上,所述第二框体(57)的两个侧壁上均具有第三开口(571),所述第二框体(57)的顶端具有第四开口(572);
所述多个第二插板(58)通过所述第四开口(572)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7)的底板上;
所述第二框体(57)位于所述第一挡板(3)的上端,所述第二框体(57)与排水沟呈参考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引流板(6);
所述引流板(6)为厚度逐渐减小的坡面,所述坡面厚度逐渐减小的一端与所述弧形槽的背面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插板(52)上均具有第一凸起(521),所述第二开口(512)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起(521)相适配的第一缺口(522),所述第一凸起(521)与所述第一缺口(522)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51)的底板上具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插板(52)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插板(58)上均具有第二凸起(523),所述第四开口(572)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起(523)相适配的第二缺口(524),所述第二凸起(523)与所述第二缺口(524)相抵。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57)的底板上具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多个第二插板(57)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水量调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柱(1)、所述第二固定柱(2)与所述分流沟断面竖直方向具有参考倾角,所述参考倾角朝向所述分流沟倾斜。
CN201910482979.3A 2019-06-04 2019-06-04 水量调控设备 Active CN1103317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82979.3A CN110331769B (zh) 2019-06-04 2019-06-04 水量调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82979.3A CN110331769B (zh) 2019-06-04 2019-06-04 水量调控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1769A true CN110331769A (zh) 2019-10-15
CN110331769B CN110331769B (zh) 2020-08-14

Family

ID=68140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82979.3A Active CN110331769B (zh) 2019-06-04 2019-06-04 水量调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3176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7831A (zh) * 2019-02-19 2019-05-2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量分流调控设备
CN111236962A (zh) * 2020-03-09 2020-06-05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双洞互通式隧道排水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77429Y1 (ko) * 2004-11-15 2005-03-11 한국동서발전(주) 분절식 수문
CN206873406U (zh) * 2017-04-10 2018-01-12 吴江林 一种易控制型分流式水利闸门
CN108193650A (zh) * 2018-02-06 2018-06-22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一种堰形水量调控设备
CN108316253A (zh) * 2018-04-12 2018-07-24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一种水量调控设备
CN208251039U (zh) * 2018-03-13 2018-12-18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用于引水渠道的水量调控设备
CN109138136A (zh) * 2018-09-27 2019-01-04 安徽汉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截流井的智能远程分流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CN109797831A (zh) * 2019-02-19 2019-05-2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量分流调控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77429Y1 (ko) * 2004-11-15 2005-03-11 한국동서발전(주) 분절식 수문
CN206873406U (zh) * 2017-04-10 2018-01-12 吴江林 一种易控制型分流式水利闸门
CN108193650A (zh) * 2018-02-06 2018-06-22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一种堰形水量调控设备
CN208251039U (zh) * 2018-03-13 2018-12-18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用于引水渠道的水量调控设备
CN108316253A (zh) * 2018-04-12 2018-07-24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一种水量调控设备
CN109138136A (zh) * 2018-09-27 2019-01-04 安徽汉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截流井的智能远程分流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CN109797831A (zh) * 2019-02-19 2019-05-2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量分流调控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7831A (zh) * 2019-02-19 2019-05-2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量分流调控设备
CN111236962A (zh) * 2020-03-09 2020-06-05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双洞互通式隧道排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1769B (zh) 2020-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31769A (zh) 水量调控设备
CA2569166C (en)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soil inflow in intercepting sewer
US12006676B2 (en) Drainage body unit, drainage body system and shaft element
JPH0447723B2 (zh)
DE3305409A1 (de) Regenabschlagwerk
EP0682155B1 (de) Unterströmte Wehrklappe
KR101405096B1 (ko) 저층수 배출이 가능한 가동보
CN211690227U (zh)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拼装式挡水堰板
CN211646288U (zh) 一种排涝站翼墙结构
CN108532559A (zh) 一种水利用可控流量的小型水闸
KR100964450B1 (ko) 자동회전 수문장치
KR20210048828A (ko) 무동력 자동수문
CN210194540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的河道防护网
CN112376575A (zh) 一种陡坡地段桥墩基坑开挖的坡面支护结构
CN215052683U (zh) 河道护岸设备
CN218622128U (zh) 一种大坝溢洪道的加固结构
US6220301B1 (en) Drainage system
US3665714A (en) Canal check gate
KR100276880B1 (ko) 자동수문 개폐장치
CN214940920U (zh) 截流分流井溢流口中弹簧自平衡式堰闸
CN218622109U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导流装置
KR100276878B1 (ko) 이물질 제거용 보조수문 개폐장치
CN217630192U (zh) 一种工程环保清淤装置
CN216948073U (zh) 一种航道整治工程岸坡护岸用防护装置
CH705941A2 (de) Kleinkraftwerk mit Zentripetalturb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