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4869A -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4869A
CN110324869A CN201910482801.9A CN201910482801A CN110324869A CN 110324869 A CN110324869 A CN 110324869A CN 201910482801 A CN201910482801 A CN 201910482801A CN 110324869 A CN110324869 A CN 110324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load value
value
bandwidth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828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4869B (zh
Inventor
李培
韩潇
冯毅
马晨鸣
刘芳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828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24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4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8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接入方法、UE和基站,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的问题。该方法包括,UE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Description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未来即将大规模应用的超密集网络中,大量密集部署的微型化基站由于微型化基站中小区的半径逐渐减小,导致用户在访问小区时,容易产生频繁切换,导致用户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同时,随着未来更多场景的出现,移动业务的种类也极大的丰富,用户在小区内的移动性增强,这使得用户接入小区的切换机制在未来超密集网络部署的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未来的超密集网络部署环境下,用户在不同基站进行切换的方案是移动性管理中重要研究内容。在存在大量微基站的小区中,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因此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此同时,频繁切换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切换时延及更高的切换失败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通信的质量,而且还降低了网络系统的整体性能。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实际实现更优化的用户移动性管理方案,是未来超密集网络移动性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上述可知,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解决了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包括:UE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UE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向第二基站发送反馈信息;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其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由上述方案可知,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为了降低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UE通过基站反馈的第一负载值和第二负载值判断下一时刻是否可以接入第二基站,不会像现有技术当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而是只有当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从而解决了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的问题。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UE,包括:收发单元,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收发单元获取的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控制收发单元向第二基站发送反馈信息,以便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其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收发单元获取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收发单元,用于向UE发送第一负载值;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UE发送的反馈信息;其中,反馈信息为UE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并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向第二基站发送的反馈信息;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收发单元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控制收发单元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以便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其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
第四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UE,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UE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UE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基站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UE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任一种UE或者基站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第一方面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第一方面的方法以及下文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应用的网络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五;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UE-10;收发单元-101;处理单元-102;
基站-20;收发单元-201;处理单元-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是在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网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本文中符号“/”表示关联对象是或者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者B。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UE可以为智能移动终端。该智能移动终端为具有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该智能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终端设备,或者该智能移动终端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智能移动终端,本发明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图1给出了本发明的用户接入方法应用的网络架构图;其中,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包括三个部分:核心网(corenetwork,CN),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 network,UTRAN)和UE。UTRAN可以包括多个无线网络子系统(radio networksubsystem,RNS),每个RNS由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控制。UTRAN可以包括多个RNC。RNC在RNS中负责分配、配置和释放无线资源。RNC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接口(例如直接物理连接、虚拟网络等)和其它RNC进行互相连接。UE和基站Node B之间的通信可以包括物理层和媒体介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UE和RNC之间的通信可以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物理层可以作为层一,MAC层可以作为层二,RRC层可以作为层三。RNC覆盖的物理区域内可以划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有无线收发装置服务。在UMTS应用中一个收发装置通常可以是Node B,但也可以为基站,基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基站(radio base station),无线收发器(radio transceiver),收发器功能(transceiver function),基本业务集(basicservice set,BSS),扩展业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接入点(AP)等。图1中所示三个Node B仅为例举,可以包括更多。Node B为UE提供到CN的无线接。
图1中例举了一个UE可以连接到多个Node B。CN与多个接入网连接。CN包括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CS)域和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PS)域,CS网元有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isiting location register,VLR)和网关MSC(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GMSC)),PS网元有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support node,SGSN)和网关GPRS支持节点(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GGSN)。一些网元如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 location register,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isitor locationregister,VLR),鉴权中心(authentication center,AuC)可以又CS域和PS域共享。CN在MSC和移动网网关局(gateway mobile switching center,GMSC)支持CS业务,在一些应用中,GMSC可以是媒体网(media gateway,MGW)。一个或多个RNC可以连接到MSC,MSC可以控制呼叫建立、呼叫路由和UE移动性功能。MSC也包括包含UE在MSC覆盖范围期间内的用户相关信息的VLR。GMSC为UE提供通过MSC接入CS域网络的网关。GMSC包括包含签约用户数据的HLR。HLR也和鉴权中心关联,鉴权中心包含签约用户相关的鉴权数据。
CN在SGSN和GGSN上支持PS业务。GGSN提供UTRAN到PS网络的连接,PS网络可以是互联网Internet、私有数据网等。GGSN的主要功能是提供UE到PS网络的连接。数据包通过SGSN在UE和SGSN之间进行传输。
现有技术中,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提出的移动性管理实体结合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隧道协议(GPRS TunnelingProtocol,GTP),以及3GPP2的移动IP(Mobile IP,MIP)等是目前主流的移动性管理方案,但这些特定的解决方案一般只适用于某种特定条件下的移动性管理。
由于GTP协议一般是在用户面,因为引入了GTP头,这样会导致开销增大;另外在控制面,又需要大量的信令来维持GTP隧道;同时,还存在不支持多种接入技术间的无缝衔接以及路由迂回等问题。这类方案主要利用集中式的架构进行移动性的管理,具有抗攻击能力弱和单点故障风险等诸多的问题。在超密集网络中,对于未来多种终端多样移动性服务的需求这种特定移动性支持方案难以支持,同时也难实现较小粒度的移动性管理。
目前已有的移动IP(Mobile IP,MIP)技术方案,因为数据的发送路径和接收路径不同,一般会会产生类似“三角路由”的问题。同时还会存在单点的可靠性较低、多样性服务的需求无法被满足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建立了Bertsimas&Sim鲁棒模型,在用户位置动态变化的情况下优化求解用户接入矩阵,仿真结果表明,本专利所提方法可以在一定的用户移动范围内保持接入的可用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
S101、UE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具体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接入方法规定每个UE最终选择了一个为其提供服务的基站,且所有用户最终都有一个基站为其服务。
具体的,UE在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时,此时UE已与当前所在区域的基站建立了连接,而随着UE的位置信息或者带宽需求发送改变时,此时UE需要切换至其他的基站;当UE的位置信息或者带宽需求发生改变频率较高时,会导致UE频繁的切换基站,进而使得UE的功耗增加,降低用户的体验;其中,UE在与当前所在区域的基站建立连接时,可以获取到可连接的基站列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基站),或者是与当前基站相邻的相邻基站列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基站)。
S102、UE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向第二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可选的,UE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如图3所示包括:
S1020、UE根据接入因子计算公式和第一负载值,确定每个第一基站的接入因子;其中,接入因子计算公式为:
其中,i(k)(x)表示第k次迭代过程第一基站对应的接入因子,表示UE在实际距离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表示表示第j个第一基站在第k次迭代过程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S1021、UE根据接入因子,确定接入因子中的最大值对应的基站为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
具体的,UE可以在预设周期内根据每个第一基站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每个第一基站的接入因子(接入因子用于指示UE接入第一基站的概率);因此,当接入因子的数值更大时,表示UE接入该第一基站的概率越大;具体的,UE通过在第k迭代过程收到的基站反馈信息计算接入因子:
其中,是指UE在当前距离(指UE当前与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的距离)时的数据传输速率。UE依次判断每个第一基站的接入因子,从中选择出最大的接入因子对应的基站。此时,接入矩阵中的对应该基站和用户的xij (k)被置为1,并向该UE选中的基站发送反馈信息(用于指示UE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UE在执行步骤S101、S102、S103和S104这一过程时,是一个模拟接入的过程;而只有当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S103、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其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
可选的,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如图4所示包括:
S1030、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获取UE的实际带宽值和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
S1031、第二基站根据实际带宽值,确定UE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其中,
其中,Bi表示带宽不确定性集合,表示带宽期望值,△B表示UE的实际带宽值与带宽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均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的常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考虑UE在接入过程中位置的动态变化,联合考虑UE带宽不确定性和移动不确定性(用户位置不确定性),构造多参数不确定性集合。我们构造如下系统模型:超密集网络下,由多个微蜂窝覆盖,UE选择其中的一个微基站进行接入。可用负载(这里负载指网络资源)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假设各个基站在用户接入选择之前都处于空载状态,各个基站的可用负载均为100%。
我们考虑一个由K个微基站组成的K={1,…,K}和一个由N个用户组成的集合N={1,…,N}形成的无线蜂窝网络。我们假设每个UE的流量需求大小具有不同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系统的带宽为Bmax,j.j∈K,则每个用户的实际带宽Bi∈[0,Bmax,j]。
在此基础上我们考虑用户移动性的问题,假设UE距离基站的距离为d,小区的覆盖半径为R,则每个UE距离基站的实际距离为d∈[0,R]。而在实际计算中,不能直接将区间Bi∈[0,Bmax,j]和d∈[0,R]作为不确定集合使用,因为其过于保守且保守度不可控。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保守度可控的不确定集合。
首先,构造用户带宽的不确定集合,假设知道每个用户的带宽期望值为则构造的UE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如式一所示:
其中,Bi指UEi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由于这里我们站在一个UE的角度进行考虑,因此Bi也可以指UE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B表示UE的实际带宽值与带宽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
给定集合保守度参数τ,若满足式三及式四所示两种条件之一:
则△B由式五所确定:
否则,△B由式六所确定:
式一、式二、式三、式四、式五和式六给出了UE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的构造方法,通过调整参数τ即可改变UE的带宽区间大小,并控制鲁棒优化模型的保守度。
S1032、第二基站根据实际距离,确定UE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
其中,di表示移动不确定性集合,表示距离期望值,△d表示UE的实际距离与距离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
具体的,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考虑UE在移动过程中距离基站的距离的不确定性,假设知道每个UE距离基站的期望值为则构造的UE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如式七所示:
其中,di表示UEi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由于这里我们站在一个UE的角度进行考虑,因此di也可以指UE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d表示UE的实际距离与距离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
给定集合保守度参数ω,若满足式八或式九所示两种条件之一:
则△d由式十所确定:
否则,△d由式十一所确定:
式七、式八、式九、式十和式十一给出了UE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的构造方法,通过调整参数ω即可反映用户距离基站位置的变化范围,并控制鲁棒优化模型的保守度。
S1033、第二基站根据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和移动不确定性集合,确定带宽限制条件;其中,带宽限制条件为:
∑Bi×xij+ξ(xiji)≤Bmax
Γ=α×τ+β×ω;
其中,∑Bi×xij表示UE在所有第一基站的总带宽,ξ(xiji)表示带宽预留量,Γ表示系统保守度参数,τ和ω均为大于0且小于1的常数。
具体的,我们引入Bertsimas&Sim鲁棒模型来对优化问题进行建模,引入新的参数Γ来反映模型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在此我们定义系统保守度参数Γ:
Γ=α·τ+β·ω,式十二;
其中,α和β是引入的松弛变量方便问题求解。这个不确定性集合描述了不确定系数之间的所有可能的互相作用。
随着能效已经成为未来超密集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从优化通信量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为优化能效。在超密集网络系统模型能效优化中,定义能效如式十三所示:
其中,R表示系统中用户和速率(表示全部用户的速率之和),P表示超密集网络的功率损耗(当只考虑一个基站时,这里的R表示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的速率之和,P表示基站的功率损耗)。由此,能效的定义便是每焦耳能量所发送的比特数。因此,我们以最大化系统能效作为优化目标,则:
从物理角度看,系统使用给定资源的效率是使用资源获得的收益与相应的发生成本之间的比率。将这个通用定义应用于无线链路上的通信,其成本由消耗的能量来表示,其中包括辐射能量,由于使用非理想功率放大器造成的能量损失,以及在系统的所有其他硬件模块耗散的静态能量(例如信号上变频和下变频、频率合成器、滤波操作、数模和模数转换以及制冷操作)中。在文献中通常假设发射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域,静态硬件能量与辐射能量无关。定义功率损耗P如式十五所示:
Ρ=ηPtρj+Pc,式十五;
系统中用户和速率为:
其中,xij为用户接入矩阵具体定义在后文给出。Ci为UEi与接入基站BS进行通信的传输速率,由于这里我们站在一个UE的角度进行考虑,因此Ci也可以指UE与接入基站BS进行通信的传输速率。其中,
其中,Hw,i为信道增益,包括大尺度衰落、阴影衰落等,σ2为加性高斯白噪声,Pt为基站发射功率。
Hw,i=-(Plos+Pn),式十八;
将式十七和,式十八带入式十六得到:
由此,定义系统的能效优化目标函数为:
其中,式二十还可以等价为:
∑Bi×xij≤Bmax,式二十三;
xij∈{0,1},式二十五;
其中,式二十三表明,就带宽而言,接入一个基站的所有UE的带宽之和应小于该基站的能提供的最大带宽;等式二十四表明一个UE一次只能接入一个基站。等式二十五表示接入矩阵中的变量可以是0或1。因此,在考虑用户带宽需求不确定及用户移动性的情况下,超密集网络中用户接入问题是0-1的整数规划问题。
在本方法中引入鲁棒优化理论来展示其在通信网络领域如何通过更准确的需求不确定性数学描述来推进网络规划。现有的移动性管理机制相对静态,粒度较粗,适应场景单一。基于参数确定性估计的移动性管理算法似乎已经过时,鲁棒优化通过考虑超出估计的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Bertsimas&Sim鲁棒模型中,对引入系统保守度参数Γ,并令不确定数据中[Γ]个在区间内变化,1个在区间内变化,但具体是哪些数据发生变化不确定。
在本方法中利用Bertsimas&Sim鲁棒模型对超密集网络中能效建模如下:
其中,
其中,ξ(xii)相当于基站为业务量的不确定性而预留的容量,参数Γi是鲁棒模型为每个约束条件引入的新参数,若模型中少于Γi个参数变化,则最优解始终可行;若多于Γi个参数变化,最优解仍有较大概率可行。
从而得到式二十一对应的鲁棒优化模型为:
S1034、第二基站根据带宽限制条件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其中,
其中,表示第二负载值,表示第一负载值,θ表示权重值。
具体的,BSj通过用户的反馈,计算并更新第k次迭代后该基站的负载要满足式二十八所示的条件,即:
∑Bi×xij+ξ(xiji)≤Bmax
BSj计算并向广播用于第k+1次迭代的负载:
其中,θ代表是权重常数(是个定值)。代表BSj的初始负载值。
S104、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具体的,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假设收敛常数为ε,终止条件通过比较(第一负载值)与(第二负载值)来判断。若则迭代过程结束;反之,进行下一个迭代过程,直到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可选的,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如图5所示包括:
S1040、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可选的,如图6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S105、UE确定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保持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重新接收第一负载值。
由上述方案可知,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为了降低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接入方法,UE通过基站反馈的第一负载值和第二负载值判断下一时刻是否可以接入第二基站,不会像现有技术当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而是只有当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从而解决了UE在访问超密集网络中的小区时,由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相较之前变小,使得单个基站不可能连续的为UE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UE在移动的过程中UE频繁地切换小区,导致切换时延和切换失败率较高的问题。
实施例二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UE10,如图7所示包括:
收发单元101,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处理单元102,用于根据收发单元101获取的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控制收发单元101向第二基站发送反馈信息,以便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其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
处理单元102,还用于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收发单元101获取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可选的,处理单元102,具体用于根据接入因子计算公式和收发单元101获取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每个第一基站的接入因子;其中,接入因子计算公式为:
其中,i(k)(x)表示第k次迭代过程第一基站对应的接入因子,表示UE在实际距离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表示表示第j个第一基站在第k次迭代过程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处理单元102,具体用于根据接入因子,确定接入因子中的最大值对应的基站为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
可选的,处理单元102,具体用于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收发单元101获取的第一负载值,确定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
可选的,收发单元101,还用于处理单元102确定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保持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重新接收第一负载值。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其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模块的情况UE10包括:存储单元、处理单元以及收发单元。处理单元用于对UE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用于支持UE执行图2中的过程S101、S102、S103和S104;收发单元用于支持UE与其他设备的信息交互。存储单元,用于存储UE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以处理单元为处理器,存储单元为存储器,收发单元为通信接口为例。其中,UE参照图8中所示,包括通信接口501、处理器502、存储器503和总线504,通信接口501、处理器502通过总线504与存储器503相连。
处理器502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存储器5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5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502来控制执行。通信接口501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例如与遥控器的信息交互。处理器502用于执行存储器5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此外,还提供一种计算存储媒体(或介质),包括在被执行时进行上述实施例中的UE执行的方法操作的指令。另外,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上述计算存储媒体(或介质)。
应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全称:read-only memory,英文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全称:random access memory,英文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任一种UE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实施例一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实施例一的方法以及下文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20,如图9所示包括:
收发单元201,用于向UE发送第一负载值。
收发单元201,还用于接收UE发送的反馈信息;其中,反馈信息为UE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并根据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向第二基站发送的反馈信息。
处理单元202,用于确定收发单元201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UE的实际带宽值、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控制收发单元201将第二负载值发送至UE,以便UE根据第二负载值和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第二基站;其中,第二基站为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
可选的,收发单元201,具体用于处理单元202确定收发单元201接收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获取UE的实际带宽值和UE至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
处理单元202,具体用于根据收发单元201获取的实际带宽值,确定UE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其中,
其中,Bi表示带宽不确定性集合,表示带宽期望值,△B表示UE的实际带宽值与带宽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均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的常数;
处理单元202,具体用于根据收发单元201获取的实际距离,确定UE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
其中,di表示移动不确定性集合,表示距离期望值,△d表示UE的实际距离与距离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
处理单元202,具体用于根据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和移动不确定性集合,确定带宽限制条件;其中,带宽限制条件为:
∑Bi×xij+ξ(xiji)≤Bmax
Γ=α×τ+β×ω;
其中,∑Bi×xij表示UE在所有第一基站的总带宽,ξ(xiji)表示带宽预留量,Γ表示系统保守度参数,τ和ω均为大于0且小于1的常数。
处理单元202,具体用于根据带宽限制条件和收发单元201获取的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其中,
其中,表示第二负载值,表示第一负载值,θ表示权重值。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其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在采用集成的模块的情况下基站20包括:存储单元、处理单元以及收发单元。处理单元用于对基站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用于支持基站执行图2中的过程S101、S102、S103和S104;收发单元用于支持基站与其他设备的信息交互。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基站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以处理单元为处理器,存储单元为存储器,收发单元为通信接口为例。其中,基站参照图10中所示,包括通信接口501、处理器502、存储器503和总线504,通信接口501、处理器502通过总线504与存储器503相连。
处理器502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存储器5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5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502来控制执行。通信接口501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例如与遥控器的信息交互。处理器502用于执行存储器5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此外,还提供一种计算存储媒体(或介质),包括在被执行时进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站执行的方法操作的指令。另外,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上述计算存储媒体(或介质)。
应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全称:read-only memory,英文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全称:random access memory,英文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任一种基站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实施例一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实施例一的方法以及下文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方案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UE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所述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所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所述UE至所述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所述第二负载值发送至所述UE;其中,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所述第二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根据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包括:
所述UE根据接入因子计算公式和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每个第一基站的接入因子;其中,所述接入因子计算公式为:
其中,i(k)(x)表示第k次迭代过程第一基站对应的接入因子,表示所述UE在所述实际距离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表示表示第j个第一基站在第k次迭代过程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所述UE根据所述接入因子,确定所述接入因子中的最大值对应的基站为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所述第二基站,包括: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所述第二基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UE确定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保持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重新接收所述第一负载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所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所述UE至所述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所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获取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和所述UE至所述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实际带宽值,确定所述UE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其中,
其中,Bi表示带宽不确定性集合,表示带宽期望值,△B表示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与带宽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均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的常数;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实际距离,确定所述UE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
其中,di表示移动不确定性集合,表示距离期望值,△d表示所述UE的实际距离与距离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和所述移动不确定性集合,确定带宽限制条件;其中,所述带宽限制条件为:
∑Bi×xij+ξ(xiji)≤Bmax
Γ=α×τ+β×ω;
其中,∑Bi×xij表示UE在所有第一基站的总带宽,ξ(xiji)表示带宽预留量,Γ表示系统保守度参数,τ和ω均为大于0且小于1的常数;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带宽限制条件和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其中,
其中,表示第二负载值,表示第一负载值,θ表示权重值。
6.一种UE,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收发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控制收发单元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反馈信息,以便所述第二基站确定接收到所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所述UE至所述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将所述第二负载值发送至所述UE;其中,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所述收发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所述第二基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UE,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接入因子计算公式和所述收发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每个第一基站的接入因子;其中,所述接入因子计算公式为:
其中,i(k)(x)表示第k次迭代过程第一基站对应的接入因子,表示所述UE在所述实际距离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表示表示第j个第一基站在第k次迭代过程发送的第一负载值;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接入因子,确定所述接入因子中的最大值对应的基站为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UE,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所述收发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所述第二基站。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UE,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不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保持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重新接收所述第一负载值。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向UE发送第一负载值;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UE发送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UE接收至少一个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负载值,并根据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下一时刻请求接入的第二基站,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反馈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收发单元接收到所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根据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所述UE至所述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和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并控制收发单元将所述第二负载值发送至所述UE,以便所述UE根据所述第二负载值和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一负载值,确定满足预设条件时,在下一时刻断开与当前基站的连接,并接入所述第二基站;其中,所述第二基站为所述第一基站中的任一个基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所述处理单元确定所述收发单元接收到所述UE发送的反馈信息时,获取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和所述UE至所述第二基站的实际距离;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收发单元获取的所述实际带宽值,确定所述UE的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其中,
其中,Bi表示带宽不确定性集合,表示带宽期望值,△B表示所述UE的实际带宽值与带宽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均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1的常数;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收发单元获取的所述实际距离,确定所述UE的移动不确定性集合;
其中,di表示移动不确定性集合,表示距离期望值,△d表示所述UE的实际距离与距离期望值的最大偏差量;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带宽不确定性集合和所述移动不确定性集合,确定带宽限制条件;其中,所述带宽限制条件为:
∑Bi×xij+ξ(xiji)≤Bmax
Γ=α×τ+β×ω;
其中,∑Bi×xij表示UE在所有第一基站的总带宽,ξ(xiji)表示带宽预留量,Γ表示系统保守度参数,τ和ω均为大于0且小于1的常数;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带宽限制条件和所述收发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负载值,确定所述下一时刻的第二负载值;其中,
其中,表示第二负载值,表示第一负载值,θ表示权重值。
1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
13.一种UE,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UE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UE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1和5任一项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
1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基站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基站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1和5任一项所述的用户接入方法。
CN201910482801.9A 2019-06-04 2019-06-04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Active CN110324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82801.9A CN110324869B (zh) 2019-06-04 2019-06-04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82801.9A CN110324869B (zh) 2019-06-04 2019-06-04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4869A true CN110324869A (zh) 2019-10-11
CN110324869B CN110324869B (zh) 2021-08-17

Family

ID=68120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82801.9A Active CN110324869B (zh) 2019-06-04 2019-06-04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2486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3334A (zh) * 2020-11-06 2021-01-0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5580901A (zh) * 2022-12-08 2023-01-06 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基站组网方法、通信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3465A (zh) * 2005-08-11 2007-0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的负载均衡方法
CN101631346A (zh) * 2009-06-05 2010-01-2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信号强度和负载估计的区间切换方法
CN101772094A (zh) * 2008-12-31 2010-07-0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方法
CN102187623A (zh) * 2008-10-14 2011-09-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广播qos信息以帮助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准入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2448143A (zh) * 2012-01-12 2012-05-0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认知的接入网络选择方法
CN103889001A (zh) * 2014-03-13 2014-06-2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未来负载预测的自适应负载均衡方法
CN105611591A (zh) * 2016-01-28 2016-05-25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异构网络垂直切换方法及其系统
CN106358242A (zh) * 2016-09-27 2017-01-2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US20180027468A1 (en) * 2016-07-20 2018-01-25 Zinwave Limited Techniques for load balancing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3465A (zh) * 2005-08-11 2007-02-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的负载均衡方法
CN102187623A (zh) * 2008-10-14 2011-09-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广播qos信息以帮助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准入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1772094A (zh) * 2008-12-31 2010-07-0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方法
CN101631346A (zh) * 2009-06-05 2010-01-2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信号强度和负载估计的区间切换方法
CN102448143A (zh) * 2012-01-12 2012-05-0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认知的接入网络选择方法
CN103889001A (zh) * 2014-03-13 2014-06-2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未来负载预测的自适应负载均衡方法
CN105611591A (zh) * 2016-01-28 2016-05-25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异构网络垂直切换方法及其系统
US20180027468A1 (en) * 2016-07-20 2018-01-25 Zinwave Limited Techniques for load balancing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CN106358242A (zh) * 2016-09-27 2017-01-2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3334A (zh) * 2020-11-06 2021-01-0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5580901A (zh) * 2022-12-08 2023-01-06 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基站组网方法、通信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4869B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anwar et al. A survey on 5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Coucheney et al. Fair and efficient user-network association algorithm for multi-technology wireless networks
Taleb et al. VECOS: A vehicular connection steering protocol
US11012993B2 (en) Coordinated beam forming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WO2021092937A1 (zh) 一种策略确定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US11019563B1 (en)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CPE) self-organization in fixed wireless access (FWA) network
Yu et al. Mobile data offloading for green wireless networks
Wu et al. A terminal‐controlled vertical handover decision scheme in IEEE 802.21‐enabled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CN110324869A (zh)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基站
CN107666688A (zh) 公共流程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Kirsal et al. An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andoffs in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grated cellular networks and WLANs
Jabri et al. IEEE 802.11 Load balancing: an approach for QoS Enhancement
Tudzarov et al. Protocols and Algorithm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5G Mobile Systems.
CN103716900A (zh) 一种lte制式家庭基站系统中扩大网关容量的方法和装置
Mazza et al. A user-satisfaction based offloading technique for smart city applications
Yang A IEEE 802.21 handover design with QOS provision across WLAN and WMAN
Jiang et al. TDOCP: A two-dimensional optimization integrating channel assignment and power control for large-scale WLANs with dense users
CN105430700A (zh) 基于多虚拟接入点关联接入的无线局域网移动性管理方法
Ali et al. Enhanced IEEE 802.21 Handover Design for QoS Support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Wang et al. Mobility-based network selection scheme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Smaoui et al. Multi-criteria dynamic access selection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He et al. Maximizing sleeping capacity based on QoS provision for information-centric Internet of Things
Navaratnarajah et al. Adaptive stochastic radio access selection scheme for cellular‐WLAN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iran et al. Analytical review and study on various vertical handover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in 5G heterogeneous network
Gharsallah et al. Network Selection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System Environ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