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9951B - 防雾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雾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9951B
CN110279951B CN201910534133.XA CN201910534133A CN110279951B CN 110279951 B CN110279951 B CN 110279951B CN 201910534133 A CN201910534133 A CN 201910534133A CN 110279951 B CN110279951 B CN 1102799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fixed plate
air bag
fixing plat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341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9951A (zh
Inventor
杨超
鱼城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53413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99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9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9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99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99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23/00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 A62B23/02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for respir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7/00Respiratory apparatus
    • A62B7/02Respiratory apparatus with compressed oxygen or 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7/00Respiratory apparatus
    • A62B7/10Respiratory apparatus with filter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9/00Component parts for respiratory or breathing apparat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9/00Component parts for respiratory or breathing apparatus
    • A62B9/02Val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Air Bags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雾霾装置。所述防雾霾装置包括:过滤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中设有过滤器;固定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过滤系统;第一气流管道,与所述两个气囊组件中的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通;第二气流管道,与所述两个气囊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通;导向喷口,与所述第一气流管道和所述第二气流管道相连通,用于控制经过所述过滤器过滤的空气自预设位置导出。该技术方案在防雾霾之余确保运动时的呼吸顺畅以及佩戴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防雾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雾霾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诱发各类相关疾病,医学上建议减少雾霾天气的出行,但这对于热爱户外运动的人们无疑是很困难的选择。
针对于上述问题,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佩戴防雾霾口罩,但现有的防雾霾口罩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为了有效过滤雾霾,口罩滤芯非常密集,部分填有活性炭,而受制于滤芯窄小的面积限制,空气阻力非常大,运动起来会觉得呼吸不顺畅;但如果口罩滤芯不密集,空气阻力较小,运动时呼吸也能顺畅,但对雾霾的过滤效果就非常有限。此外,佩戴防雾霾口罩还需将皮筋等弹性元件固定在头部或耳朵后面,使得防雾霾口罩能够紧密地固定在口鼻处,以保证雾霾过滤效果,但长时间如此佩戴很容易引起佩戴者的不适感。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雾霾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雾霾装置,包括:
过滤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中设有过滤器;
固定组件,与所述气囊组件相连接,用于将所述过滤系统固定在人体的躯干部位;
第一气流管道,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通;
第二气流管道,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通;
导向喷口,与所述第一气流管道和所述第二气流管道相连通,用于控制经过所述过滤器过滤的空气自预设位置导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接的第一固定带和第一活动带,以及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接的第二固定带和第二活动带,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之间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用于将两个所述气囊组件固定在人体的背部,所述第一活动带和所述第二活动带绑定在人体的手臂部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组件包括固定腔体和气囊,与所述固定腔体相连接的蓄能元件,用于连通所述气囊与所述过滤器的第一控制阀,以及用于连通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一气流管道或者所述第二气流管道的第二控制阀;
当所述蓄能元件处于蓄能状态时,所述气囊处于压缩状态,且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开启,以使存储在所述气囊中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流向所述第一气流管道或者所述第二气流管道;
当所述蓄能元件处于释能状态时,所述气囊处于扩展状态,且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以使经由所述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流进所述气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腔体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第四固定板构成连杆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三固定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气囊位于所述连杆机构的内部区域;
其中,所述蓄能元件为第一弹性元件,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带或者所述第二固定带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带或者所述第二活动带与所述第三固定板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表面或者所述第三固定板的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腔体包括一端部转动连接的第五固定板和第六固定板,所述第五固定板为弧形固定板,所述第六固定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气囊包覆在所述第五固定板和所述第六固定板构成的支撑体的外部;
所述气囊组件还包括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套接在所述第五固定板与所述第六固定板的另一端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五固定板与所述第六固定板间的角度;
其中,所述蓄能元件为第二弹性元件,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所述第五固定板与所述第六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活动带或者所述第二活动带与所述第五固定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或者所述第二固定带与所述第六固定板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固定在所述气囊的外表面且与所述第六固定板同向排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带包括第一上固定带和第一下固定带,所述第二固定带包括第二上固定带和第二下固定带;
其中,所述第一上固定带和所述第一下固定带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活动带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上固定带和所述第二下固定带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活动带的上下两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喷口为锥形导向喷口,所述第一气流管道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气流管道的长度均大于预设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滤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由两并排的气囊组件构成的过滤系统,并采用固定组件将该过滤系统固定在人体的躯干部分,如此便可确保佩戴的舒适性。由于气囊组件中设有过滤器,且两个气囊组件分别通过第一气流管道和第二气流管道连接至导向喷口,因此通过导向喷口便可控制净化后的空气自预设位置导出至人体的口鼻处,从而起到防雾霾效果并确保运动时的呼吸顺畅。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根据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根据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剖视图。
图2c是根据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工作模式图。
图2d是根据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工作模式图。
图3a是根据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根据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剖视图。
图3c是根据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工作模式图。
图3d是根据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雾霾装置的工作模式图。
附图标记:
10-过滤系统;101-气囊组件;1011-气囊;1012a-第一固定板;1012b-第二固定板;1012c-第三固定板;1012d-第四固定板;1013-蓄能元件;1014-限位绳;102-过滤器;1021-滤芯壳体;1022-滤芯;20-固定组件;201-第一固定带;202-第一活动带;203-第二固定带;204-第二活动带;301-第一气流管道;302-第二气流管道;40-导向喷口。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公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防雾霾装置,其可在防雾霾之余确保运动时的呼吸顺畅以及佩戴的舒适性。图1示例性绘示了防雾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1可知,所述防雾霾装置包括:
过滤系统10,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气囊组件101,每个气囊组件101中设有过滤器102;
固定组件20,与气囊组件101相连接,用于将过滤系统10固定在人体的躯干部位;
第一气流管道301,与两个气囊组件101中的一个相连通;
第二气流管道302,与两个气囊组件101中的另一个相连通;
导向喷口40,与第一气流管道301和第二气流管道302相连通,用于控制经过过滤器102过滤的空气自预设位置导出至人体的口鼻处。
基于此,本公开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由两并排的气囊组件101构成的过滤系统10,并采用固定组件20将该过滤系统10固定在人体的躯干部分,如此便可确保佩戴的舒适性。由于气囊组件101中设有过滤器102,且两个气囊组件101分别通过第一气流管道301和第二气流管道302连接至导向喷口40,因此通过导向喷口40便可控制净化后的空气自预设位置导出至人体的口鼻处,从而起到防雾霾效果并确保运动时的呼吸顺畅。
下面提供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公开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可穿戴式运动型防雾霾装置,其包括左侧的气囊组件101和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第一气流管道301即左侧气流管道,第二气流管道302即右侧气流管道,第一固定带201即左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第一活动带202即左侧的活动带,第二固定带203即右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第二活动带204即右侧的活动带,以及导向喷口40。其中,导向喷口40为锥形,分别与第一气流管道301例如左侧气流管道和第二气流管道302例如右侧气流管道相连接,第一气流管道301的长度和第二气流管道302的长度均大于预设长度,使得两个连接位置相隔一定距离,一方面可使从第一气流管道301例如左侧气流管道流出的净化气体喷向人体的口鼻处,而不会回流到第二气流管道302例如右侧气流管道,另一方面可使从第二气流管道302例如右侧气流管道流出的净化气体喷向人体的口鼻处,而不会回流到第一气流管道301例如左侧气流管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未作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左侧与右侧等方位词,均是以佩戴者的角度描述的。
在实施例一中,图2a示例性绘示了防雾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b至图2d分别绘示了该防雾霾装置的剖视图以及工作模式图。
具体的,左侧的气囊组件101和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结构相同,其包括气囊1011和固定腔体,由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组成的第一控制阀,由单向阀10C组成的第二控制阀,由滤芯壳体1021和滤芯1022构成的过滤器102,以及蓄能元件1013即弹性元件。其中,固定腔体由第一固定板1012a、第二固定板1012b、第三固定板1012c和第四固定板1012d围成的空间构成,第一固定板1012a和第二固定板1012b、第二固定板1012b和第三固定板1012c、第三固定板1012c和第四固定板1012d之间均采用铰接方式连接,以构成四连杆机构。第一固定板1012a和第四固定板1012d之间通过蓄能元件1013相连接。气囊1011为留有接口孔的柔性材料构成的腔体,该接口孔分别与单向阀10A、单向阀10B和单向阀10C相连接,并置于第一固定板1012a、第二固定板1012b、第三固定板1012c和第四固定板1012d所构成的四连杆机构包围的固定腔体内,气囊1011与第一固定板1012a、第二固定板1012b、第三固定板1012c和第四固定板1012d的接触部位可用焊接方式连接。
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三固定板1012c与左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连接,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1012a与左侧的活动带连接。
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三固定板1012c与右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连接,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1012a与右侧的活动带连接。
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四固定板1012d和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四固定板1012d固定连接,通过左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以及右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将左侧的气囊组件101和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约束到人体背部。
滤芯壳体1021安装在第一固定板1012a或第三固定板1012c上,用于将滤芯1022限位在第一固定板1012a或第三固定板1012c上。
第一活动带202即左侧的活动带可以约束到人体左臂上,第二活动带204即右侧的活动带可以约束到人体右臂上。
人体左臂向前摆臂使得左侧的活动带向图2b右方运动,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蓄能。同时人体右臂向后摆臂时,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未蓄能,不带动第一固定板1012a运动。
人体右臂向前摆臂使得右侧的活动带向图2b右方运动,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蓄能。同时人体左臂向后摆臂时,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拉动第一固定板1012a向图2c左侧运动,至蓄能元件1013释放完所蓄能量。
当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1012a向图2b的右方运动时,带动第二固定板1012b、第四固定板1012d同时运动,压缩气囊1011,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关闭、单向阀10C开启,使气囊1011中储存的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单向阀10C沿第一气流管道301即左侧气流管道向导向喷口40流动。同时,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1012a向图2c左方运动,带动第二固定板1012b和第四固定板1012d同时运动,扩展气囊1011,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开启、单向阀10C关闭,未经过滤的空气经过滤芯1022过滤后进入气囊1011。
当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1012a向图2b的右方运动时,带动第二固定板1012b、第四固定板1012d同时运动,压缩气囊1011,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关闭、单向阀10C开启,使气囊1011中储存的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单向阀10C沿第二气流管道302即右侧气流管道向导向喷口40流动。同时,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一固定板1012a向图2c左方运动,带动第二固定板1012b、第四固定板1012d同时运动,扩展气囊1011,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开启、单向阀10C关闭,未经过滤的空气经过滤芯1022过滤后进入气囊1011。
在实施例二中,图3a示例性绘示了防雾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b至图3d分别绘示了该防雾霾装置的剖视图以及工作模式图。
具体的,左侧的气囊组件101和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结构相同,其包括气囊1011和固定腔体,由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组成的第一控制阀,由单向阀10C组成的第二控制阀,由滤芯壳体1021和滤芯1022构成的过滤器102,蓄能元件1013即弹性元件,以及限位绳1014。其中,固定腔体由第五固定板1012e和第六固定板1012f围成的空间构成,第五固定板1012e的一端部装有铰链并与第六固定板1012f相连接。第五固定板1012e和第六固定板1012f中均设有孔,该两个孔之间通过蓄能元件1013相连接。限位绳1014用于限制第五固定板1012e和第六固定板1012f之间形成的角度。气囊1011为留有接口孔的柔性材料构成的腔体,该接口孔分别与单向阀10A、单向阀10B和单向阀10C相连接,并覆盖在第五固定板1012e和第六固定板1012f所形成的三角形包围的腔体外,气囊1011与第五固定板1012e和第六固定板1012f的接触部位可用焊接方式连接。
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的气囊1011靠近第五固定板1012e右侧部分与左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连接,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气囊1011靠近第六固定板1012f左侧部分与左侧的活动带连接。
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的气囊1011靠近第五固定板1012e右侧部分与左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连接,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气囊1011靠近第六固定板1012f左侧部分与左侧的活动带连接。
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五固定板1012e和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五固定板1012e固定连接,通过左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以及右侧的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将左侧的气囊组件101和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约束到人体背部。
滤芯壳体1021安装在气囊1011外靠近第六固定板1012f的一侧,用于将滤芯1022限位在气囊1011上。
第一活动带202即左侧的活动带可以约束到人体左臂上,第二活动带204即右侧的活动带可以约束到人体右臂上。
人体左臂向前摆臂使得左侧的活动带向图3b右方运动,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蓄能。同时人体右臂向后摆臂时,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未蓄能,不带动第六固定板1012f运动。
人体右臂向前摆臂使得右侧的活动带向图3b右方运动,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蓄能。同时人体左臂向后摆臂时,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蓄能元件1013拉动气囊1011靠近第六固定板1012f左侧部分向图3c左侧运动,至蓄能元件1013释放完所蓄能量。
当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气囊1011靠近第六固定板1012f的右侧部分向图3的右方运动时,带动第六固定板1012f运动,压缩气囊1011,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关闭、单向阀10C开启,使得气囊1011中储存的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单向阀10C沿第一气流管道301即左侧气流管道向导向喷口40流动。同时,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六固定板1012f向图3c左方运动,扩展气囊1011,到限位绳1014限制第五固定板1012e和第六固定板1012f的最大角度,单向阀10A和B单向阀10B开启、单向阀10C关闭,未经过滤的空气经过滤芯1022过滤后进入气囊1011。
当右侧的气囊组件101的靠近第六固定板1012f的右侧部分向图3c的右方运动时,带动第六固定板1012f运动,压缩气囊1011,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关闭、单向阀10C开启,使得气囊1011中储存的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单向阀10C沿第二气流管道302即右侧气流管道向导向喷口40流动。同时,左侧的气囊组件101的第六固定板1012f向图3c左方运动,扩展气囊1011,到限位绳1014限制第五固定板1012e和第六固定板1012f的最大角度,单向阀10A和单向阀10B开启、单向阀10C关闭,未经过滤的空气经过滤芯1022过滤后进入气囊1011。
基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可知,当人体做重复摆臂动作时,左侧气流管道和右侧气流管道间歇性的交替向导向喷口40流出过滤后的空气,使导向喷口40能有连续性的过滤后空气推开未经过滤空气,使过滤后空气能够持续覆盖到人体口鼻处,从而起到防雾霾及其他粉尘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公开技术方案通过利用人体运动时的摆臂动作来对雾霾和粉尘空气进行过滤,再对过滤后的空气进行导向和加压,从而使得过滤后的空气能够持续喷向运动者的口鼻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5)

1.一种防雾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中设有过滤器;
固定组件,与所述气囊组件相连接,用于将所述过滤系统固定在人体的躯干部位;
第一气流管道,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通;
第二气流管道,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通;
导向喷口,与所述第一气流管道和所述第二气流管道相连通,用于控制经过所述过滤器过滤的空气自预设位置导出;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接的第一固定带和第一活动带,以及与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气囊组件相连接的第二固定带和第二活动带,两个所述气囊组件之间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用于将两个所述气囊组件固定在人体的背部,所述第一活动带和所述第二活动带绑定在人体的手臂部位;
所述气囊组件包括固定腔体和气囊,与所述固定腔体相连接的蓄能元件,用于连通所述气囊与所述过滤器的第一控制阀,以及用于连通所述气囊与所述第一气流管道或者所述第二气流管道的第二控制阀;
当所述蓄能元件处于蓄能状态时,所述气囊处于压缩状态,且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开启,以使存储在所述气囊中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流向所述第一气流管道或者所述第二气流管道;
当所述蓄能元件处于释能状态时,所述气囊处于扩展状态,且所述第一控制阀开启、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以使经由所述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流进所述气囊;
所述固定腔体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第四固定板构成连杆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三固定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气囊位于所述连杆机构的内部区域;
其中,所述蓄能元件为第一弹性元件,且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三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带或者所述第二固定带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动带或者所述第二活动带与所述第三固定板相连接;
所述固定腔体包括一端部转动连接的第五固定板和第六固定板,所述第五固定板为弧形固定板,所述第六固定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气囊包覆在所述第五固定板和所述第六固定板构成的支撑体的外部;
所述气囊组件还包括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套接在所述第五固定板与所述第六固定板的另一端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五固定板与所述第六固定板间的角度;
其中,所述蓄能元件为第二弹性元件,且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所述第五固定板与所述第六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活动带或者所述第二活动带与所述第五固定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或者所述第二固定带与所述第六固定板相连接;
所述过滤器固定在所述气囊的外表面且与所述第六固定板同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表面或者所述第三固定板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包括第一上固定带和第一下固定带,所述第二固定带包括第二上固定带和第二下固定带;
其中,所述第一上固定带和所述第一下固定带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活动带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上固定带和所述第二下固定带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活动带的上下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喷口为锥形导向喷口,所述第一气流管道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气流管道的长度均大于预设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滤芯。
CN201910534133.XA 2019-06-20 2019-06-20 防雾霾装置 Active CN1102799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4133.XA CN110279951B (zh) 2019-06-20 2019-06-20 防雾霾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4133.XA CN110279951B (zh) 2019-06-20 2019-06-20 防雾霾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9951A CN110279951A (zh) 2019-09-27
CN110279951B true CN110279951B (zh) 2021-02-12

Family

ID=68004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34133.XA Active CN110279951B (zh) 2019-06-20 2019-06-20 防雾霾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995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6664A1 (en) * 2002-04-18 2003-10-23 Maria Jacobson Inhalation face mask
US20130071824A1 (en) * 2011-06-07 2013-03-21 Matthew L. Krauza Method for enhancing training effectiveness
CN103566496B (zh) * 2013-07-08 2016-04-13 杨家元 脚踏呼吸净化装置
CN205108804U (zh) * 2015-11-25 2016-03-30 南安市腾龙专利应用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改进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06075756B (zh) * 2016-06-17 2019-04-26 冯晶晶 开放式医用口罩的制造方法
DE102017101087A1 (de) * 2017-01-20 2018-07-26 Falk Stein Kreislaufatemgerät mit einer Mundstückeinrichtung und einer Kohlendioxidadsorptionseinrichtung
CN107571980A (zh) * 2017-09-18 2018-01-12 郑凯琳 具有快速穿戴、抗冲击、防烟尘毒气功能的多功能救生衣
CN208123044U (zh) * 2018-03-15 2018-11-20 浙江百悦康臭氧设备有限公司 可以调节流量和压力的气囊式小气泵
CN109700654B (zh) * 2018-12-27 2023-05-05 赵浩宇 一种心肺复苏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9951A (zh) 2019-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31141A (en) Arrangement for protection of organs of respiration
JP5320457B2 (ja) コンバーチブル型の頭部被覆部材を包含するレスピレータシステム
US20190174845A1 (en) Protective mask with embedded nose pad
CN104225835B (zh) 呼吸器、呼吸器罩体的面部密封件和制造呼吸器的方法
US20040226563A1 (en) Face Mask with Double Breathing Chambers
CN205923004U (zh) 便携式空气净化口罩
US11465001B2 (en) Smile-Through™ transparent smart mask
JP3117120U (ja) 密着性に優れたプリーツマスク
KR102273343B1 (ko) 날숨으로 배출되는 공기를 특정방향으로 안내하는 마스크
KR101951239B1 (ko) 미세먼지 차단용 마스크 고글
KR101361012B1 (ko) 마스크
CN110279951B (zh) 防雾霾装置
CN205547456U (zh) 口罩
CN211751903U (zh) 一种高效净气多功能智能鼻塞
US20090078268A1 (en) Buckle having a flexural strap attachment member and respirator using such buckle
JP4649298B2 (ja) マスク
CN101732130B (zh) 电焊面罩
US6920880B1 (en) Mask defogging system and method
CN207519667U (zh) 一种呼吸内科门诊用面罩式双层口罩
CN106621106A (zh) 穿戴式呼吸装置
CN206699470U (zh) 口罩及防护套装
CN206518163U (zh) 一种口罩
CN219307787U (zh) 一种佩戴式空气过滤面罩
CN213188238U (zh) 一种系带可调的舒适型口罩
CN212165021U (zh) 一种单向多腔除湿面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