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6614A -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6614A
CN110266614A CN201810202126.5A CN201810202126A CN110266614A CN 110266614 A CN110266614 A CN 110266614A CN 201810202126 A CN201810202126 A CN 201810202126A CN 110266614 A CN110266614 A CN 110266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network interface
rule
ether
ma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21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66614B (zh
Inventor
李涛
林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021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66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66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6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66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6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1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witching fabric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25Routing or path finding in a switch fabr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22Layer-2 addresses, e.g.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dd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应用于以太数据交换系统中,其中,以太数据交换系统包括主控处理板和基带板,基带板包括基带板主处理器和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基带板主处理器包括处理单元和以太交换单元,处理单元、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主控处理板连接至以太交换单元的网口,所述方法包括:以太交换单元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获取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将第一数据包转发至目标网口;进而由以太交换单元完成以太数据转发,无需在基带板上部署以太交换芯片,节约了基带板的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基站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基带板、主控处理板和射频板,其中,基带板上的处理器比较多,可分为基带板主处理器和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如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芯片、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等;基带板与其他板卡之间,以及基带板上的各处理器之间均通过以太数据通信。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基带板上部署以太交换芯片,采用该以太交换芯片进行以太数据转发,来实现基带板的各处理器之间,以及基带板与其他板卡之间的通信;其中,基带板的网络示意图可参照图1,即基带板上的各处理器都与以太交换芯片连接,主控处理板也连接到该以太交换芯片上;由于基带板卡的布局限制,使得基带板的空间紧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以节省基带板的空间。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用以保证上述方法的实现及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应用于以太数据交换系统中,其中,所述以太数据交换系统包括主控处理板和基带板,所述基带板包括基带板主处理器和基带板基带处理器,所述基带板主处理器包括处理单元和以太交换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主控处理板连接至所述以太交换单元的网口,所述方法包括:所述以太交换单元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
可选地,所述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当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设转发规则时,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绑定的网口标识。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为设定数据包,所述设定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和地址解析协议ARP包;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包,则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换回抑制规则,则丢弃所述第一数据包;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是设定数据包,则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并从转发规则中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判断所述目的MAC地址,是否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匹配;若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不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可选地,所述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所述其他网口是以太交换单元中除源网口之外的网口。
可选地,在所述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步骤之后,还包括:获取第二数据包并解析,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响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数据包;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上报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对应的源MAC地址和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所述源网口。
可选地,还包括:周期性删除所述转发规则和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应用于以太数据交换系统中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中,所述装置包括:网口模块,用于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查找模块,用于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
可选地,所述查找模块包括:条件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地址查找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设转发规则时,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绑定的网口标识。
可选地,所述条件判断子模块包括:类型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为设定数据包,所述设定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和地址解析协议ARP包;规则判断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包,则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条件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数据丢弃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换回抑制规则,则丢弃所述第一数据包;数据发送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是设定数据包,则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
可选地,所述规则判断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并从转发规则中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判断所述目的MAC地址,是否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匹配;若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不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规则添加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转发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所述其他网口是以太交换单元中除源网口之外的网口。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规则添加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数据包并解析,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响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数据包;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上报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对应的源MAC地址和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所述源网口。
可选地,还包括:删除模块,用于周期性删除所述转发规则和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主控处理板、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基带板主处理器的处理单元均连接到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上,进而以太交换单元可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然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再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进而由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替代以太交换芯片完成以太数据的转发,无需在基带板上部署以太交换芯片,节约了基带板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基带板的网络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带板的网络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站板主处理器网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转发规则生成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中,基带板主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通用处理器支持的物理网口也越来越多,因此可将基带板上的以太交换芯片去掉,将基带板上的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主控处理板,均连接到基带板主处理器的物理网口,然后由基带板主处理器执行以太数据的转发,实现基带板中各处理器之间、以及基带板与其他板卡的通信,从而为节约基带板的空间和降低硬件成本。
其中,可将基带板主处理器虚化为两个单元:处理单元和以太交换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执行现有基带板主处理器的功能,所述以太交换单元用于完成以太数据的转发;其中,所述以太交换单元包括基带板主处理器的所有物理网口,所述各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主控处理板,通过物理网口连接至所述以太交换单元上,所述以太交换单元还包括虚拟网口,所述以太交换单元通过虚拟网口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如图2所示。对应的,为了处理尽量少基带板主处理器处理转发以太数据的时间,以及减少对基站上层程序的改动,减少工作量,可只对基带板主处理器对应的底层程序进行改动,可在初始底层程序(即基带板主处理器的现有底层程序)中添加以太交换程序,所述初始底层程序与处理单元对应,所述以太交换程序与以太交换程序对应;其中,以太交换单元在进行数据转发时,由以太交换程序配置转发规则,由以太交换单元的网口按照转发规则进行转发。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将物理网口和虚拟网口统称为网口。
参照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所述以太交换单元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
步骤302、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
步骤303、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
步骤304、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
本发明实施例可由所述以太交换单元对应的以太交换程序为网口配置转发规则,其中,一种配置方式是静态配置,即在将基带板基带处理器、主控处理板、处理单元与以太交换单元的网口连接时,确定各网口的网口标识,以及该网口对应连接的硬件设备的MAC地址,然后由以太交换程序将网口标识和对应的MAC地址进行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另一种是网口接收数据包的过程中由以太交换程序自动学习配置的,具体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网口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基带板的网口。进而当所述以太交换单元的网口接收到数据包后,可按照转发规则对该数据包进行转发,具体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某个网口接收到其他硬件设备(包括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处理单元和主控处理板)数据包时,可将该网口称为源网口,即以太交换单元可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数据包可以是任一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发送的,也可以是主控处理板发送的,还可以是处理单元发送的,在此不作限定。然后可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得到解析的数据,并从解析的数据中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目的MAC地址,进而可以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再依据查找的网口标识确定对应的目标网口,然后将解析的数据进行封装得到第一数据包,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目标网口。其中,所述目标网口与目地MAC地址对应的硬件设备连接,因此目标网口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MAC地址对应的硬件设备中,实现基带板中各处理器之间、以及基带板与其他板卡的通信。其中,以太交换单元的任一网口可以作为源网口,也可以作为目标网口。
例如,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带板主处理器的网口示意图,其中,每个网口接收到数据包后,将数据包存储在其对应的队列中,然后依次对队列中的数据包进行处理。若基带板基带处理器3与网络3连接,基带板基带处理器5与网口5连接,基带板基带处理器3向基带板基带处理器5发送第一数据包,则网口3接收该第一数据包并进行处理,确定第一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为MAC5,则查询转发规则确定MAC5对应的网口标识为W5,W5对应的目标网口为网口5,则网口3将第一数据包发送至网口5,网口5再将第一数据包发送给网口5连接的基带板基带处理器5。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中,主控处理板和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基带板主处理器的处理单元均连接到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上,进而以太交换单元可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然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再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进而由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替代以太交换芯片完成以太数据的转发,无需在基带板上部署以太交换芯片,节约了基带板的空间。
当某个网口接收到其转发的数据包时,称该网口发生了环回,进而该网口会循环转发—接收该数据包,导致该网口被挂起,无法接收和转发其他数据包;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预先针对每个网口的接收方向设置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即当该网口接收的数据包是该网口发送的数据包时,丢弃接收的数据包,进而抑制网口的环回。
参照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所述以太交换单元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
步骤502、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中,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解析,然后从解析的数据中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对应的目的MAC地址,以依据所述目标MAC地址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转发。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可能是不满足转发条件的,例如所述第一数据包为设定数据包时,所述设定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和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包,网口无法根据设定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匹配对应的转发规则,进而无法转发;又例如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的数据包,为了抑制环回,需要丢弃第一数据包;因此可先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当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时,可执行步骤505,当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转发条件时,可执行步骤507或步骤508。其中,所述转发条件可按照需求设置,可选地,设置为不是设定数据包,且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因此可按照步骤503-步骤504,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
步骤503、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为设定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可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为设定数据包,当所述第一数据包是设定数据包时,确定所第一数据包不满足转发条件,可执行步骤508;当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包时,可执行步骤504,以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具体的,当一个数据包为广播包或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包时,该数据包对应的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因此,在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后,判断所述目标MAC地址是否为FF-FF-FF-FF-FF-FF,若所述目标MAC地址为FF-FF-FF-FF-FF-FF,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为设定数据包,若所述目标MAC地址不是FF-FF-FF-FF-FF-FF,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包。
步骤504、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时,可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转发条件,可执行步骤507,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可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则可执行步骤505。其中,可按照以下子步骤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子步骤41、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并从转发规则中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
子步骤42、判断所述目的MAC地址,是否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匹配;
子步骤43、若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子步骤44、若不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判断该网口接收的数据包是否是该网口发送的数据包,来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即可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并从转发规则中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进行比对,判断所述目的MAC地址,是否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匹配;若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不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步骤505、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
步骤506、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
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时,可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转发,即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然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以使目标网口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硬件设备中。
步骤507、丢弃所述第一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时,可丢弃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而抑制所述源网口的环回。
步骤508、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
当所述第一数据包为设定数据包时,源网口可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发送至以太交换程序;以太交换程序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包后,一方面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转发,另一方面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自动学习,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具体如步骤601-607。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太交换单元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时,依据转发规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对应的目标网口,进而替代以太交换芯片完成以太数据交换;进一步,满足转发条件的数据包是由硬件完成转发的,以太交换程序只需完成设定数据包的转发和转发规则的配置,从而降低了以太交换程序的工作量,提高了转发效率。
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以太交换程序可自学习完成转发规则的配置,和设定数据包的转发,具体如下:
参照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转发规则生成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
步骤602、将所述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太交换程序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后,可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即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然后获取所述源网口对应的网口标识;再将所述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络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进而完成了转发规则的配置。
步骤603、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所述基带板主处理器中除源网口之外的其他网口。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设定数据包,即所述第一数据包可能是广播包,也可能是ARP包,这两种包都是需要广播至除源网口之外的其他网口的,因此,以太交换程序在配置转发规则后,可以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广播,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其中,所述其他网口是以太交换单元中除源网口之外的网口。
步骤604、获取第二数据包并解析,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响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数据包。
步骤605、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上报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
步骤606、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对应的源MAC地址和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为ARP包,则其他网口对应的硬件设备接收到以太交换程序发送的ARP包后,若硬件设备的IP地址是所ARP包的目的IP地址,则该硬件设备会返回ARP的响应包,以告知目标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因此硬件设备返回ARP的响应包(可称为第二数据包)后,对应的网口可接收到第二数据包,且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为设定数据包后,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发送至以太交换程序。进而以太交换程序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包并解析,然后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上报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对应的源MAC地址和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
步骤607、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所述源网口。
然后再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所述源网口,所述源网口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对应连接的硬件设备,以使该硬件设备获取目的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以太交换单元的各网口连接的硬件设备的MAC地址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以太交换程序可周期性删除所述转发规则和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然后重新生成新的转发规则和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以保证以太数据转发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应英语以太数据交换系统中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中,具体如下:
参照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网口模块701、获取模块702、查找模块703和发送模块704,其中,
网口模块701,用于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
获取模块702,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
查找模块703,用于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
发送模块704,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
参照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规则添加模块705、第二规则添加模块706、删除模块707和转发模块708,其中,
第一规则添加模块705,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
第二规则添加模块706,用于获取第二数据包并解析,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响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数据包;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上报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对应的源MAC地址和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所述源网口。
删除模块707,用于周期性删除所述转发规则和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
转发模块708,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所述其他网口是以太交换单元中除源网口之外的网口。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查找模块703包括:条件判断子模块7031和地址查找子模块7032,其中,
条件判断子模块7031,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
地址查找子模块7032,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设转发规则时,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绑定的网口标识。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条件判断子模块7031包括:类型判断单元70311、规则判断单元70312、条件确定单元70313、数据丢弃单元70314和数据发送单元70315,其中,
类型判断单元70311,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为设定数据包,所述设定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和地址解析协议ARP包;
规则判断单元70312,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包,则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条件确定单元70313,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
数据丢弃单元70314,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换回抑制规则,则丢弃所述第一数据包;
数据发送单元70315,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是设定数据包,则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
所述规则判断单元70312,具体用于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并从转发规则中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判断所述目的MAC地址,是否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匹配;若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不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主控处理板、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基带板主处理器的处理单元均连接到基带板主处理器上,进而以太交换单元可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然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再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进而由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替代以太交换芯片完成以太数据的转发,无需在基带板上部署以太交换芯片,节约了基带板的空间。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以太数据交换系统中,其中,所述以太数据交换系统包括主控处理板和基带板,所述基带板包括基带板主处理器和基带板基带处理器,所述基带板主处理器包括处理单元和以太交换单元,所述处理单元、基带板基带处理器和主控处理板连接至所述以太交换单元的网口,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以太交换单元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
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
当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设转发规则时,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绑定的网口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为设定数据包,所述设定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和地址解析协议ARP包;
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包,则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换回抑制规则,则丢弃所述第一数据包;
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是设定数据包,则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并从转发规则中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
判断所述目的MAC地址,是否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匹配;
若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若不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
将所述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所述其他网口是以太交换单元中除源网口之外的网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第二数据包并解析,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响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数据包;
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上报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对应的源MAC地址和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
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所述源网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周期性删除所述转发规则和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
8.一种以太数据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以太数据交换系统中基带板主处理器的以太交换单元中,所述装置包括:
网口模块,用于通过源网口接收第一数据包,并对所述第一数据包进行解析;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目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
查找模块,用于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绑定的网口标识,并确定所述网口标识对应的目标网口;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转发至所述目标网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查找模块包括:
条件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转发条件;
地址查找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预设转发规则时,从转发规则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绑定的网口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判断子模块包括:
类型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为设定数据包,所述设定数据包包括广播包和地址解析协议ARP包;
规则判断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是设定数据包,则判断所述第一数据包是否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条件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转发条件;
数据丢弃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换回抑制规则,则丢弃所述第一数据包;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包是设定数据包,则依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对应的转发规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则判断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并从转发规则中获取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判断所述目的MAC地址,是否与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的MAC地址匹配;若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满足环回抑制规则;若不匹配,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不满足环回抑制规则。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规则添加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源MAC地址和所述源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
所述装置还包括:
转发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广播至其他网口,所述其他网口是以太交换单元中除源网口之外的网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规则添加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数据包并解析,所述第二数据包是响应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数据包;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的源MAC地址和上报所述第二数据包对应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将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对应的源MAC地址和其他网口的网口标识绑定,并添加至转发规则中;将所述第二数据包返回给所述源网口。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删除模块,用于周期性删除所述转发规则和对应的环回抑制规则。
CN201810202126.5A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266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2126.5A CN110266614B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2126.5A CN110266614B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6614A true CN110266614A (zh) 2019-09-20
CN110266614B CN110266614B (zh) 2020-12-04

Family

ID=67911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2126.5A Active CN110266614B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6661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627A (zh) * 2020-08-14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69030B1 (ko) * 2003-11-28 2007-01-15 (주)넷비젼텔레콤 빠른 통신 복구가 가능한 이더넷링크보호기
CN1964360A (zh) * 2006-11-29 2007-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Mac帧转发的方法及设备
CN101232654A (zh) * 2007-01-25 2008-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带资源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22355A (zh) * 2005-10-05 2008-12-10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提供商链路状态桥接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69030B1 (ko) * 2003-11-28 2007-01-15 (주)넷비젼텔레콤 빠른 통신 복구가 가능한 이더넷링크보호기
CN101322355A (zh) * 2005-10-05 2008-12-10 北方电讯网络有限公司 提供商链路状态桥接
CN1964360A (zh) * 2006-11-29 2007-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Mac帧转发的方法及设备
CN101232654A (zh) * 2007-01-25 2008-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带资源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许喆: "TD_LTE综测仪中基带板DSP的部分接口的研究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627A (zh) * 2020-08-14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6614B (zh) 2020-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85583B (zh) 一种域名解析的方法和系统
US11258667B2 (en) Network management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7440415B2 (en) Virtual network addresses
CN103339887B (zh) 用于优化网络前缀列表搜索的方法
CN103023778B (zh) 路由选路方法及装置
CN103888358B (zh) 一种路由方法、装置、系统及网关设备
CN103858394B (zh) 负载降低系统和负载降低方法
CN107241270A (zh) 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743687B (zh) 节点故障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CN112887229B (zh) 一种会话信息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7547346B (zh)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4754640A (zh) 一种网络资源调度方法及网络资源管理服务器
CN107613037A (zh) 一种域名重定向方法和系统
EP2775676A1 (en) Policy based rout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04301444A (zh) 网络ip获取方法、装置、应用平台、客户端及系统
CN109639451A (zh) 端口配置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09240796A (zh) 虚拟机信息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4378451A (zh) 网络通讯路由选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338152A (zh) 一种组播报文转发方法和主控板
CN106464745A (zh) Dns的服务器、客户端及数据同步方法
CN110351208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66614A (zh) 一种以太数据交换方法和装置
CN109413224A (zh)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5991367A (zh) 一种测量虚拟机之间通信依赖关系的方法和系统
CN105991791A (zh)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