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7688A -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7688A
CN110247688A CN201810191691.6A CN201810191691A CN110247688A CN 110247688 A CN110247688 A CN 110247688A CN 201810191691 A CN201810191691 A CN 201810191691A CN 110247688 A CN110247688 A CN 110247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sector
signal
cluster tool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916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47688B (zh
Inventor
淦明
黄晶晶
梁丹丹
吴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9169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47688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7393 priority patent/WO2019170132A1/zh
Priority to EP19763276.3A priority patent/EP3748864A4/en
Publication of CN110247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688A/zh
Priority to US17/012,263 priority patent/US11496190B2/en
Priority to US17/959,028 priority patent/US20230026859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47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9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ectors, i.e. sector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接收扇区,该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组成一个接收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接收扇区组内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的第一接收扇区上接收第二信号。这样第三设备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扇区同时进行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以实现全双工传输,且降低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全双工(Full Duplex,FD)无线通信技术能够使上下行不同传输方向的信号在相同的无线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理论上比半双工模式(例如,频分双工模式,时分双工模式)提高一倍的频谱利用率。
传统方案中,接入点(Access Point,AP)可以通过向第一站点(Station,STA)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接收第二站点发送的第二信号实现全双工无线通信。但是,如何配置配对的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以提高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能够有助于提高全双工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三设备通过发送扇区组中的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一信号时,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一接收扇区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
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接收扇区,该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组成一个接收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接收扇区组内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的第一接收扇区上接收第二信号。这样第三设备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扇区同时进行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以实现全双工传输,且降低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属于对应该第一发送扇区的第一设备集合,该第一发送扇区为该第三设备向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该第二设备属于对应该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该第一接收扇区为该第三设备接收该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该第一发送扇区与该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隔离度可以为第三设备采用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通过接收扇区接收到的该信号的信号衰减程度,第三设备通过该隔离度可以降低自干扰,提高第三设备同时进行上下行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设备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设备对该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进行波束训练,获得该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这样第一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的任一个设备都可以与第二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的任一个设备配对与第三设备进行全双工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设备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设备对该接收扇区组中的每个接收扇区进行波束训练,获得该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这样第一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的任一个设备都可以与第二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的任一个设备配对与第三设备进行全双工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设备对该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进行波束训练,获得该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该第三设备通过该每个发送扇区向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发送第一测量信号,该第一测量信号携带发送该第一测量信号的发送扇区的标识;该第三设备接收该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反馈的第一反馈信号,该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反馈的第一反馈信号携带发送该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与该第三设备通信时的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的标识和该发送该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其中,该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属于该发送扇区组;该第三设备根据该第一反馈信号,确定该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三设备的发送扇区组进行波束训练,而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可以是全天线方向,因此相比高频WIFi场景中的波束训练减少波束训练流程,节省了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设备通过该每个接收扇区接收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该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中的每个测量信号携带发送该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该第三设备根据该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确定该第三设备与该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通信时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该第三设备根据该第三设备与该每个设备通信时的该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和发送该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确定该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三设备的接收扇区组进行波束训练,而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可以是全天线方向,因此相比高频WIFi场景中的波束训练减少波束训练流程,节省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设备通过该第一接收扇区接收该第二设备发送的该第二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是由该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生成的,该第三测量信号为该第二设备发送的,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该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该第三设备根据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该第一设备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该第三测量信号中可以携带该第二设备的标识,或者该第三测量信号与第二设备具有对应关系,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就可以确定出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根据该第三测量信号生成第三反馈信号,并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三反馈信号从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第一设备为所需求的配对的设备。此外,该第三反馈信号携带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根据该设备标识可以确定出该第一设备是与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第三设备可以根据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测量信号为第二设备选择合适的配对的第一设备,提高了第三设备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设备发送触发信号,该触发信号用于触发该第二设备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和/或该触发信号用于触发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后发送第三反馈信号。
第三设备可以根据需求发送触发信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省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三设备发送配对关系,该配对关系包含:该第一发送扇区与该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第二设备集合中的第二设备接收到该配对关系可以只向该第一发送扇区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发送第三测量信号,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三测量信号还携带该第二设备所属的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
第二设备发送的测量信号中还可以携带该第二设备集合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接收扇区的标识,这样通信系统中不属于与该发送扇区的标识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可以不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从而更进一步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还携带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相应地,该第三设备根据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该第一设备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包括:该第三设备将该第一设备集合中除发送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之外的设备确定为该第一设备。
这样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三反馈信号,从该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没有发送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作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减少了第一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的信号对第三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的信号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第三设备的下行信号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接收到的该第三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和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相应地,该第三设备根据该至少一个第三测量信号,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该第一设备为与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包括:该第三设备将该第一设备集合中发送携带最低信号质量的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确定为该第一设备。
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每个设备都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情况下,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将第三测量信号的检测结果携带在第三反馈信号中,第三设备将该检测结果中信号质量最差的信号对应的设备确定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集合中的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测量信号;该第一设备根据该测量信号,发送该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用于第三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且该反馈信号携带该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
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测量信号的设备根据该测量信号生成反馈信号,并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从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第一设备为所需求的配对的设备,且该反馈信号携带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根据该设备标识可以确定出该第一设备是与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提高了第三设备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集合对应第一发送扇区,该第一发送扇区为该第三设备向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该第二设备属于对应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该第一接收扇区为该第三设备接收该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该第一发送扇区与该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其中,该第一发送扇区为该第三设备的发送扇区组中的发送扇区,该第一接收扇区为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扇区组中的接收扇区。
该隔离度可以为第三设备采用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通过接收扇区接收到的该信号的信号衰减程度,该隔离度可以降低自干扰,提高第三设备同时进行上下行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接收配对关系,该配对关系包括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测量信号还包含该第二设备所属的第二设备集合对应的第一接收扇区的标识,该第一设备根据该测量信号,发送该反馈信号包括:该第一设备根据该配对关系和该第一接收扇区的标识,确定该第一接收扇区的标识所指示的接收扇区对应的发送扇区;该第一设备在属于该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的情况下,发送该反馈信号。
测量信号中还可以携带第二设备所属的第二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这样通信系统中不属于与该发送扇区的标识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可以不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从而更进一步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设备发送该反馈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接收触发信号,该触发信号用于触发该第一设备在接收到该测量信号后发送该反馈信号。
第一设备可以根据第三设备的需求发送反馈信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省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根据该测量信号,发送该反馈信号包括:该第一设备在该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阈值的情况下,发送该反馈信号。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反馈信号还携带该第一设备检测接收该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的检测结果和该第一设备的标识。
第一设备发送携带信号质量检测结果的反馈信号,这样第三设备将该检测结果中信号质量最差的信号对应的设备确定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反馈信号还携带该第一设备的标识。
第一设备发送携带第一设备的标识的反馈信号,这样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三反馈信号,从该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没有发送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作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从而提高了第三设备的下行信号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设备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设备向该第三设备发送第一信号。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设备生成测量信号,该测量信号用于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生成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用于第三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第一设备,且该反馈信号携带该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该第二设备发送该测量信号。
第二设备集合中的第二设备生成测量信号,并向第一设备集合发送该测量信号,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测量信号的设备根据该测量信号生成反馈信号,并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从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第一设备为所需求的配对的设备,且该反馈信号携带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根据该设备标识可以确定出该第一设备是与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提高了第三设备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设备集合对应第一发送扇区,该第一发送扇区为该第三设备向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该第二设备属于对应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该第一接收扇区为该第三设备接收该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该第一发送扇区与该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其中,该第一发送扇区为该第三设备的发送扇区组中的发送扇区,该第一接收扇区为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扇区组中的接收扇区。
该隔离度可以为第三设备采用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通过接收扇区接收到的该信号的信号衰减程度,该隔离度可以降低自干扰,提高第三设备同时进行上下行传输的通信质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设备接收配对关系,该配对关系包括该第一发送扇区与该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第二设备集合中的第二设备接收到该配对关系可以只向该第一发送扇区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发送第三测量信号,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测量信号还包含该第二设备所属的第二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该接收扇区的标识用于接收到该测量信号的设备发送反馈信号。
在第二设备广播第三测量信号的情况下,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确定是否属于该第一设备集合,只有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号,更进一步减少了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二设备接收触发信号,该触发信号用于触发该第二设备发送该测量信号。
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三设备的需求发送测量信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省了信令开销。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全双工通信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第三设备,也可以是第三设备内的芯片。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各实施例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装置为第三设备时,第三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收发器,所述收发器包括射频电路。
可选地,所述第三设备还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例如可以是存储器。当第三设备包括存储单元时,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模块与该存储单元连接,该处理模块执行该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三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项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装置为第三设备内的芯片时,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该芯片上的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模块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终端内的芯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项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第三设备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方面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双工通信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第一设备,也可以是第一设备内的芯片。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各实施例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装置为第一设备时,第一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收发器,所述收发器包括射频电路,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还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例如可以是存储器。当第一设备包括存储单元时,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模块与该存储单元连接,该处理模块执行该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一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意一项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装置为第一设备内的芯片时,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该芯片上的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模块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一设备内的芯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意一项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可选地,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第一设备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等。
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CPU,微处理器,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第二方面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双工通信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是第二设备,也可以是第二设备内的芯片。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各实施例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装置为第二设备时,第二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收发器,所述收发器包括射频电路,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还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例如可以是存储器。当第二设备包括存储单元时,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模块与该存储单元连接,该处理模块执行该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二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意一项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装置为第二设备内的芯片时,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该芯片上的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模块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二设备内的芯片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任意一项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可选地,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第二设备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等。
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CPU,微处理器,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第三方面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四方面的装置、上述第五方面的装置和上述第六方面的装置。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指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基于上述方案,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接收扇区,该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组成一个接收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接收扇区组内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的第一接收扇区上接收第二信号。这样第三设备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扇区同时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以实现全双工传输,且降低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全双工无线通信的一种示例性应用场景;
图2是全双工无线通信的另一种示例性应用场景;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应用场景;
图4是波束赋形训练过程;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数据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双工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无线局域网(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全双工(Full Duplex,FD)无线通信技术能够使上下行不同传输方向的信号在相同的无线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理论上比半双工模式(例如,频分双工模式,时分双工模式)提高一倍的频谱利用率。全双工传输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接入点支持全双工传输,另外一类是接入点和站点都支持全双工传输。由于全双工模式收发信号需要同时同频,因此全双工模式存在自干扰的问题。
根据无线链路预算分析,全双工模式的设备需要消除110dB的自干扰信号才能成功进行全双工传输。目前,消除自干扰信号有三种自干扰消除技术,天线干扰消除、射频干扰消除和数字干扰消除。其中,天线干扰可以负责消除15dB的自干扰信号,数字干扰消除可以负责消除30dB自干扰信号,剩余70dB左右的自干扰信号需要射频干扰消除。
图1示出了全双工无线通信的一种示例性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该全双工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点、站点1和站点2。接入点发送信号给站点1,同时接收来自于站点2的信号。其中,站点1是全向接收,站点2是全向发送。
图2示出了全双工无线通信的另一种示例性的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该全双工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点和站点。接入点和站点都可以同时进行收发信号。图3示出了全双工无线通信的又一种示例性的应用场景。全双工通信系统中,用于向接入点发送上行信号的站点可以包括多个,接收接入点发送的下行信号的站点也可以包括多个。例如,如图3所示,接入点可以向STA1、STA2和STA3中的任一个或多个站点发送下行信号,同时接入点也可以接收STA4、STA5和STA6中的任一个或多个站点发送的上行信号。可以理解的,上述通信系统中AP与STA的数量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在一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设备可以为接入点AP,第二设备可以为STA4、STA5和STA6中的任一个站点,第一设备可以为STA1、STA2和STA3中的任一个站点。
在传统方案中,如图1所示,接入点可以通过向站点STA1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接收站点STA2发送的第二信号实现全双工无线通信。但是,在接入点侧,接入点AP发送的第一信号会对接收到的第二信号产生干扰,且在站点STA1侧,站点STA2发送的第二信号会对站点STA1接收第一信号产生干扰。因此,如何减小或消除全双工传输的干扰,提升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三设备(例如图3中的接入点AP),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例如图3中的STA4)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例如图3中的STA1)发送的第二信号,第一设备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接收扇区,该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组成一个接收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接收扇区组内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的第一接收扇区上接收第二信号。第一设备属于对应第一发送扇区的第一设备集合,第二设备属于对应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三设备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扇区同时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以实现全双工传输,且降低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下面结合更多的附图,对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收发机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所涉及到的“同时”是实质的同时,不需要严格限定在上述不同的信道上的处理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差异,只需要满足整体上上述处理在时间维度大致相同即可。且本申请实施例方案中AP与多个站点同时进行全双工通信是有益的。例如,这可允许多个STA在较少时间内接收来自AP的发送的数据,并且能够以较小延迟向AP发送数据。这还可允许AP总体上与较大数目的设备进行通信,并且还可使带宽使用更加高效。
在高频无线局域网(Wireless Fidelity,WIFi)应用场景中,为消除射频干扰,数据的发送方/接收方需要将自己的发送方向或接收方向集中在较小的角度范围内,为了实现信号的收发,发送方发送扇区的方向要能够覆盖接收方接收扇区的方向,即发送扇区与接收扇区能够对齐。图4示出了两个设备之间的扇区对齐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称为波束赋形训练过程。
401,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测量信号1。
第一设备采用多个发送扇区向第二设备发送测量信号1。相应地,第二设备接收测量信号1,并检测测量信号1的信号质量,确定第一设备的最佳的发送扇区。
应理解,该测量信号1可以携带第一设备采用的发送扇区的扇区标识。
402,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测量信号2。
第二设备采用多个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测量信号2。相应地,第一设备接收测量信号2,并检测测量信号2的信号质量,确定第二设备的最佳的发送扇区。
应理解,该测量信号2可以携带第二设备采用的发送扇区的扇区标识。
还应理解,步骤401和步骤402的先后顺序不进行限定。
403,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反馈信号2。
第一设备将步骤402确定的最佳的发送扇区的标识,携带在反馈信号2中发送给第二设备。
404,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反馈信号1。
第二设备将步骤401确定第一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的标识,携带在反馈信号1中发送给第一设备。
应理解,步骤404可以在402或步骤403之前。
还应理解,步骤401-404可以称为“扇区级扫描(sector-level sweep,SLS)”。该测量信号1和测量信号2都可以是扇区扫描帧(sector sweep frame)。
405,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波束精炼(beam refinement protocol,BRP)参数进行交互,确定是否需要确定最佳接收扇区(该过程可以称为“多扇区标识(multiple sector identifier,MID)”),以及最佳接收扇区和最佳发送扇区的配对(该过程可以称为波束组合(Beam Combining,BC))。
406,在第二设备确定需要进行波束精炼,则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测量信号3,确定第一设备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
407,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测量信号4,确定第二设备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
408,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反馈信号4,该反馈信号4携带第二设备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的标识。
409,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反馈信号3,该反馈信号3携带第一设备的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的标识。
410-413,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扇区配对,并将配对结果告知对方。
414,第一设备采用第一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发送信号,第二设备采用与该发送扇区配对的接收扇区接收信号。
415,第二设备采用第二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发送信号,第一设备采用与该发送扇区配对的接收扇区接收信号。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501,第三设备生成第一信号。
可选地,该第三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图1或图3中的AP,或者图2中的AP,还可以是图2中具有全双工能力的STA,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502,第三设备通过发送扇区组中的第一发送扇区发送第一信号。
具体地,第三设备可以将发送方向的覆盖范围划分为至少一个发送扇区,该至少一个发送扇区组成一个发送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发送扇区组内的任意一个发送扇区发送第一信号,为方便描述下述实施例以第三设备通过第一扇区发送第一信号为例进行说明。
503,该第三设备通过该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一信号时,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一发送扇区与该第一接收扇区不同。
具体地,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一种优选情况是,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发送第一信号的时域单元可以与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信号的时域单元相同。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接收扇区,该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组成一个接收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接收扇区组内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的第一接收扇区上接收第二信号。这样第三设备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扇区同时进行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以实现全双工传输,且降低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发送第一信号的时域单元与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信号的时域单元相同,也可以是时域单元完全重叠,也可以是时域单元部分重叠。一个示例中,该时间单元为一个时隙,该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其中第一信号占用前5个OFDM符号,第二信号占用后5个OFDM符号,即第一信号占用的OFDM符号与第二信号占用的OFDM符号存在重叠的3个OFDM符号。
又一个示例中,还可以是第一信号的传输时长与第二信号的传输时间存在交集。例如,第一信号的传输时长为[T1,T2],其中T1为第一信号的起始传输时间,T2为第一信号的结束传输时间;第二信号的传输时长为[T3,T4],其中T3为第二信号的起始传输时间,T4为第二信号的结束传输时间,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的传输时长存在交集,例如,T3包含于[T1,T2]的时间区间内,还可以是T1包含于第二信号的传输时间[T3,T4]的时间区间内,还可以是T3和T4都包含于[T1,T2]的时间区间内。
可以理解的,其时域单元完全或部分重叠,或,传输时长存在交集的情形较多,上述示例的列举并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限定。
应理解,该时域单元可以是帧、子帧、时隙、迷你时隙或者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设备的发送方向的覆盖范围与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发送扇区和接收扇区的划分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例如,第三设备的发送方向的覆盖范围与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相同,发送扇区和接收扇区的划分方式也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不同可以是指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不是同一个扇区。
可选地,该第一发送扇区与该第一接收扇区不同可以是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不重叠。
应理解,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该第一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图3中的STA4、STA5和STA6中的任一个,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全双工能力的设备,但未开启全双工通信的功能。
可选地,该第二设备可以是网络设备,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图1中的STA2,或者是图3中的STA1、STA2和STA3中的任一个,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全双工能力的设备,但未开启全双工通信的功能,但当前不执行全双工传输,即不接收信号。
可选地,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对应一个设备集合,接收扇区组中的每个接收扇区对应一个设备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扇区组中可能存在部分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不包含任何设备,接收扇区组中可能存在部分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不包括任何设备,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例如,第三设备包含三个发送扇区:发送扇区1,发送扇区2,发送扇区3;其中,发送扇区1对应的设备集合为STA1、STA2、STA3,发送扇区2对应的设备集合为STA4、STA5、STA6,而发送扇区3对应的设备集合不包括任何设备。
应理解,其中,不同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可以相同,不同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也可以相同。
还应理解,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部分设备可以与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部分设备相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用于与第三设备进行全双工传输的两个设备所属的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值。
具体的,隔离度可以为第三设备采用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通过接收扇区接收到的该信号的信号衰减程度。
一个示例中,信号衰减程度可以为通过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的信号质量S1与接收扇区接收到的该信号的信号质量S2的差值,该信号质量可以为信号功率。例如,第三设备通过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1的信号质量为S1,通过接收扇区接收到的信号1的信号质量为S2,则隔离度为S1-S2;
另一个示例中,信号衰减程度还可以为通过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的信号质量S1与采用接收扇区接收的该信号的信号质量S2的比值,该信号质量可以为信号功率。例如,第三设备通过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1的信号质量为S1,通过接收扇区接收的信号1的信号质量为S2,隔离度为S1/S2;
应理解,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指示第三设备通过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在通过接收扇区接收到的该信号的信号衰减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第三设备通过该隔离度可以降低自干扰,提高第三设备同时进行上下行传输的通信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隔离度”还可以称为“分离度”,“隔绝度”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
应理解,该隔离度可以是由第三设备的内部测试完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隔离度可以设置为大于第一预设值,或设置为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或者设置为等于第一预设值。
可选地,第一设备可以是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某一个设备,且第一设备集合为第一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第二设备可以是第二设备集合中的某一个设备,且第二设备集合为第一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与第三设备通信的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有两种分组方式,在第一种分组方式中,根据最佳发送扇区,将与第三设备通信的设备划分到至少一个设备集合中;在第二种分组方式中,根据最佳接收扇区,将与第三设备通信的设备划分成到少一个设备集合中。同一个设备可以同时被划分到第一种分组方式中的一个设备集合和第二种分组方式中的一个设备集合。
第一设备集合是第一种划分方式中的一个设备集合,第一发送扇区是第一设备集合中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第二设备集合是第二种划分方式中的一个设备集合,第一接收扇区是第二设备集合中设备的最佳接收扇区。
可以理解为,第三设备采用最佳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能取得最佳的通信质量;第三设备采用最佳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能够取得最佳的通信质量。
在本申请中,发送扇区和接收扇区均是针对第三设备而言的,即,发送扇区是第三设备向其它设备发送信号时所使用的扇区,接收扇区是第三设备接收其它设备发送的信号时所使用的扇区。
可选地,第三设备可以通过对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进行波束训练,得到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具体地,第三设备通过每个发送扇区广播第一测量信号,接收到该第一测量信号的设备确定信号质量最佳的第一测量信号对应的发送扇区,每个第一测量信号携带第三设备采用的发送扇区的编号,接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测量信号的质量确定最佳的至少一个发送扇区的编号,并向该第三设备反馈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例如将该至少一个发送扇区的编号携带在该第一反馈信号中,还可以将发送该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携带在第一反馈信号中。这样第三设备可以接收到多个设备反馈的第一反馈信号,且每个第一反馈信号携带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和发送该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根据该第一反馈信号携带的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确定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在一个示例中,第三设备可以将在第一反馈信号中携带的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相同的设备,确定为属于同一个设备集合。例如图3所示,假设第三设备(例如,接入点AP)包括2个发送扇区,且接收到STA1、STA2、STA3、STA4、STA5、STA6分别发送的第一反馈信号,其中,STA1、STA2、STA3反馈的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都为发送扇区1;STA4、STA5、STA6反馈的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都为发送扇区2,则第三设备确定发送扇区1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为:STA1、STA2、STA3;发送扇区2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STA4、STA5、STA6。
应理解,每个设备可至少被划分到一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应理解,第三设备通过每个发送扇区广播第一测量信号,接收到第一测量信号的设备可根据接收到的该至少一个发送扇区发送的第一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确定与第三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一个示例中,接收到该第一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是将接收到的第一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进行排序,并将接收到的信号质量较大的前N个第一测量信号对应的发送扇区确定为上述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
又一个示例中,接收到第一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该至少一个发送扇区发送的第一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确定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的第一测量信号所对应的至少一个发送扇区为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
另一个示例中,接收到第一测量信号的设备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该至少一个发送扇区发送的信号的信号质量,确定信号质量最高的第一测量信号所对应的发送扇区为最佳发送扇区。
例如,第三设备对发送波束进行波束训练可以如图4中的步骤401和步骤404。
应理解,该第一反馈信号可以携带的一个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还可以是携带多个最佳发送扇区的编号,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理例可以是应用于低频场景中,也可以应用于高频场景中,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第三设备可以对接收扇区组中的每个接收扇区进行波束训练,得到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具体地,通信系统中的某个设备全向发送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给第三设备,该第二测量信号中可以携带发送该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采用接收扇区组中的每个接收扇区分别接收该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进而确定出与该设备通信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这样第三设备能够确定出与通信系统中的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进行通信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进而,第三设备可以将至少一个设备划分为对应于某一个接收扇区,即该至少一个设备组成该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在一个示例中,第三设备可以将最佳接收扇区的编号相同的设备,确定为属于同一个设备集合。例如图3所示,假设第三设备(例如,接入点AP)包括2个接收扇区,且接收STA1,STA2,STA3,STA4,STA5,STA6分别发送的第二测量信号,第三设备根据第二测量信号确定:STA1、STA2、STA3的最佳接收扇区的编号都为接收扇区2;STA4、STA5、STA6的最佳接收扇区的编号都为接收扇区1,则第三设备确定接收扇区2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为:STA1、STA2、STA3;接收扇区1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STA4、STA5、STA6。
应理解,第三设备可以根据接收扇区接收到的第二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确定出与某个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一个示例中,确定出与某个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可以是第三设备将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进行排序,并将接收信号质量最佳的前N个第二测量信号的接收扇区确定为上述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另一个示例中,第三设备可以将该接收扇区中接收到的第二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值的接收扇区,确定为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又一个示例中,第三设备可以将该接收扇区中接收到的第二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最高的接收扇区,确定为最佳接收扇区。
例如,第三设备对接收波束进行波束训练可以如图4中的步骤406。
应理解,该通信系统中的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至少被划分到一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可选地,第三设备也可以发送第二反馈信号告知发送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与该第三设备通信的最佳接收扇区。例如,图4中的步骤409。
应理解,该第二预设值与该第三预设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第三设备对每个发送扇区每个接收扇区进行配对,确定每个发送扇区和每个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具体地,第三设备可以根据扇区间的隔离度对接收扇区和发送扇区进行配对。一个示例中,第三设备可以将用于与第三设备进行全双工传输的两个设备所属的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值的情况,称为该两个扇区具有配对关系。第三设备通过配对的两个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的设备进行全双工传输,既可以提高第三设备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又可以提高对端接收下行信号的质量,即提高了整个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例如,AP覆盖2个发送扇区和2个接收扇区,共关联6个站点,经过波束训练后,发送扇区组中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和接收扇区组中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可以如下所述:
发送扇区1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站点1,站点2和站点3;发送扇区2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站点4,站点5和站点6。接收扇区1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站点4,站点5和站点6;接收扇区2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站点1,站点2和站点3。也就是说,AP采用发送扇区1向站点1,站点2和站点3发送数据能够取得最佳的通信质量。AP采用接收扇区1接收站点4,站点5和站点6发送的数据能够取得最佳的通信质量。AP可以将发送扇区1与接收扇区1设定为具有配对关系。例如图3所示的,例如,发送扇区1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图3中的STA1,STA2,STA3;接收扇区1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图3中的STA4,STA5,STA6。
应理解,该AP关联的站点可以理解为AP能够管理的站点。
还应理解,第二设备可以是广播发送第三测量信号,也可以是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第三测量信号,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此外,第二设备还可以向第三设备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
可选地,第二设备可以发送第三测量信号,该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生成第三反馈信号,并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第三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确定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具体地,该第三测量信号中可以携带该第二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设备的标识可以是发送第三测量信号的发送地址,也可以其他第二设备标识,还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关联标识符。或者该第三测量信号与第二设备具有对应关系,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就可以确定出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根据该第三测量信号生成第三反馈信号,并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三反馈信号从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第一设备为所需求的配对的设备。此外,该第三反馈信号携带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该第二设备的标识可以是发送第三测量信号的第二设备的关联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根据该设备标识可以确定出该第一设备是与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例如,该第三反馈信号携带第二设备的ID,第三设备根据该ID可以确定出第一设备是否与第二设备配对。
可选地,该第三测量信号可以是空数据包(null data packet,NDP)帧,或者是数据帧,还可以是其他帧,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应理解,第一测量信号、第二测量信号和第三测量信号可以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第三反馈信号中还可以携带发送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三反馈信号,从该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没有发送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作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即与第二设备配对的第一设备为没有发送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也就是说,第一设备没有接收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测量信号,即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的干扰比较小,因此,第三设备将该第一设备作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从而提高了第三设备的下行信号传输的通信质量。
例如,如图3所示,若第二设备为STA4,第一设备集合包括STA1、STA2和STA3,且STA4发送的第三测量信号,STA1和STA3都向AP发送了第三反馈信号,即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没有发送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为STA2,则AP将STA2作为与STA4配对的站点。
应理解,若第一设备集合中包括多个没有发送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第三设备可以将该多个设备中的至少一个设备确定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也可以检测该第三测量信号,并根据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质量域值的第三测量信号生成第三反馈信号。
可选地,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对该第三测量信号进行信号质量检测生成检测结果,并将该检测结果携带在第三反馈信号中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可以将第一设备集合中检测结果最差的设备确定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具体地,在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每个设备都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情况下,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将第三测量信号的检测结果携带在第三反馈信号中,第三设备将该检测结果中信号质量最差的信号对应的设备确定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三设备可以将第一设备集合中信号质量从低到高的排序中的前N个信号对应的设备确定为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其中,N≥1。
需要说明的是,N的具体取值,可以灵活设置。
可选地,第三设备可以将第一设备集合中信号质量大于或大于等于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对应的设备确定为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二设备可以周期性的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每个设备发送第三测量信号,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也可以周期性发送第三反馈信号。
可选地,第三设备可以发送触发信号,该触发信号可以只触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测量信号,也可以只触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在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后发送第三反馈信号,或者该触发信号既用于触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测量信号,又用于触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后发送第三反馈信号。也就是说,第三设备可以根据需求发送触发信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省了信令开销。
应理解,第三设备可以发送同一个触发信号触发第三测量信号和第三反馈信号的发送,也可以发送两个触发信号分别用于触发第三测量信号和第三反馈信号,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第三设备还可以发送配对关系,该配对关系包括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第一接收扇区对应第二设备集合,第一发送扇区对应第一设备集合。
具体地,该配对关系可以包括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与接收扇区组中的每个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也可以是只包括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应理解,第三设备可以是广播发送该配对关系,也可以是向具体的某个或某几个设备发送该配对关系。例如,第三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该配对关系,或者向第一设备发送该配对关系,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应理解,在图4中所示的波束赋形训练过程中,例如,经历波束赋形训练过程的设备通过图4中的步骤401和步骤404,可确知自身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相应的,可确知自身属于该最佳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通过图4中的步骤406和步骤409,可确知自身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最佳接收扇区,相应的,可确知自身属于该最佳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因此,接收到该配对关系的设备,结合波束赋形训练过程中已知的上述信息,即可根据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可确定自身所属的设备集合与其他设备集合的配对关系。例如图3所示,第三设备发送的配对关系为,发送扇区1和接收扇区1的配对关系,其中STA1根据步骤401和步骤404,STA1确定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为发送扇区1,经过步骤406和步骤409,STA1确定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最佳接收扇区为接收扇区2,根据配对关系可知,STA1包含于该发送扇区1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中,且STA1所在的第一设备集合与该接收扇区1对应的第二设备集合相配对。
可选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三测量信号中还可以携带第二设备所属的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应理解,该携带第二设备所属的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的第三测量信号可以是第二设备广播发送的,也可以是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每个设备发送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在第二设备向给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时,这样通信系统中不属于与该接收扇区的标识配对的发送扇区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可以不向第三设备发送第三反馈信号,即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确定是否属于该第一设备集合,此时属于与该接收扇区的标识配对的发送扇区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才发送第三反馈信号,更进一步减少了系统开销;在第二设备广播第三测量信号的情况下,属于与该接收扇区的标识配对的发送扇区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才会侦听该第三测量信号,并可以计算出接收信号质量或信噪比,而不属于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则不需要侦听该第三测量信号,减少了其他设备的能量损耗和开销。可选地,第二设备也可以根据所属的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和配对关系确定与该接收扇区配对的第三设备的发送扇区,并在第三测量信号中携带该发送扇区的标识,这样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在确定自己属于该发送扇区的标识所指示的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才会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从而减少了信令开销。
可选地,第三测量信号还可以包括该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的标识,该标识可以为该数据包的令牌号,便于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识别各个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进一步的,若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将该第三测量信号的令牌ID携带于第三反馈信号中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三测量信号的令牌ID确定该反馈信号是针对哪一个测量信号的反馈,保证了反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图6示出了两种示例性的数据结构。其中,第一种结构可以为第三测量信号中包含的信息的一种示例性的数据结构。该第一种结构包括:控制标识字段601,接收扇区标识字段602,可选的,该第一种结构还包括,数据包标识字段603。
控制标识字段601,用于标识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头,可以理解的,第三测量信号的帧结构中的控制标识与第三反馈信号的帧结构中的控制标识不同。
接收扇区标识字段602,用于指示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所对应的的最佳接收扇区,一个示例中,该标识字段602可以为该最佳接收扇区的编号(identifier,ID)。
数据包标识字段603,用于标识该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一个示例中,该数据包标识可以为该数据包的令牌号,即令牌ID,便于接收到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识别各个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进一步的,在发送第三反馈信号时,若将该令牌ID携带于第三反馈信号中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可以根据该令牌ID确定该反馈信号是针对哪一个测量信号的反馈,保证了反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可选地,第三反馈信号也可以包括该第三反馈信号所在的数据包的标识,使得第三设备可以确定该数据包的有效性,避免采用时延较长的数据包中的第三测量信号确定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提高了确定配对设备的有效性。第三反馈信号还可以携带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的标识,便于第三设备根据该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标识确定该反馈信号是针对哪一个测量信号的反馈,保证了反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可选地,该第三反馈信号中还可以携带发送扇区的标识,这样第三设备可以根据该发送扇区的标识指示的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选择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避免了第三设备需要检测该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属于哪个设备集合,降低了第三设备的功耗。
可选地,该第三反馈信号还可以携带接收到的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该信号质量可以是接收信号的功率,能量或信噪比,便于第三设备根据信号质量确定与发送测量信号的设备相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该第三反馈信号还可以携带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接收到该第三反馈信号后,可根据该设备标识确定该第三反馈信号是针对哪一个设备发送的测量信号的反馈,便于第三设备确定与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配对的设备。
图6中示出的第二种结构可以为第三反馈信号中包含的信息的一种示例性的结构。其中,该第二种结构包括:控制标识字段604、设备标识字段606、信号质量字段607,可选的,该第二种结构还可以包括接收扇区标识字段605、发送扇区标识字段608、数据包标识字段609。
其中,第三反馈信号中携带的控制标识字段604,用于标识不同的MAC头。
设备标识字段606,用于指示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可以为发送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该标识可以为发送该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的MAC地址,关联标识符(association identifier,AID)。
信号质量字段607,可以用于指示接收到的第三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该信号质量可以是接收到的第三测量信号的信号功率或接收信号电平,还可以是接收信号与噪声的比值,即信噪比。
接收扇区标识字段605,可用于指示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所对应的发送扇区相配对的接收扇区。一个示例中,扇区的ID。这样第三设备接收到该第三反馈信号后,可根据该字段确定该第三反馈信号是针对哪一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测量信号进行的反馈。
发送扇区标识字段608,可用于指示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所对应的的发送扇区。一个示例中,该发送扇区标识可以为发送扇区的ID,这样第三设备可以根据该发送扇区的标识指示的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选择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避免了第三设备需要检测该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属于哪个设备集合,降低了第三设备的功耗。
数据包标识字段609,可用于标识该第三反馈信号所在的数据包,一个示例中,该标识可以为该数据包的令牌号,即令牌ID。该数据包标识还可以为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的标识,便于第三设备根据该第三测量信号所在的数据包标识确定该反馈信号是针对哪一个测量信号的反馈,提高了反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可选地,接收扇区标识字段602,数据包标识字段603可携带在第三测量信号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头中,一个示例中,接收扇区标识字段602,数据包标识字段603携带在第三测量信号MAC头中的聚合控制字段中。
可选地,接收扇区标识字段605,设备标识字段606,信号质量字段607,发送扇区标识字段608,数据包标识字段609可携带于第三反馈信号的MAC头中,一个示例中,可以携带在第三反馈信号的MAC头中的聚合控制字段。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接收扇区,该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组成一个接收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接收扇区组内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的第一接收扇区上接收第二信号。这样第三设备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扇区同时进行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以实现全双工传输,且降低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与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相同术语表示的含义相同,为避免重复在此不进行赘述。
701,第三设备发送触发信号。
具体地,第三设备可以广播触发信号或者单播触发信号,该触发信号可以用于触发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测量信号。
702,第二设备接收到该触发信号后,发送测量信号。
703,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测量信号的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
该反馈信号可以携带发送反馈信号的设备标识,也可以还携带检测测量信号得到的测量结果。此外,该反馈信号还携带第二设备的标识。测量信号的测量结果可以为测量得到的信号的信号质量,或,信号强度,例如,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
可选地,步骤701发送的触发信号也可以用于触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在接收到测量信号后发送反馈信号。
可选地,在步骤703之前的任意一个步骤,第三设备还可以发送触发信号,该触发信号可以用于触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在接收到测量信号后,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
可选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所有设备都接收到测量信号,且接收到测量信号的所有设备都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反馈信号包含接收到的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和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选取接收到的信号质量最差的测量信号对应的设备作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部分设备接收到测量信号,且接收到测量信号的所有设备都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该第三反馈信号携带发送该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选取第一设备集合中没有发送反馈信号的设备作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中,接收到的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值的设备才会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且第三反馈信号包含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选取第一设备集合中没有发送反馈信号的设备作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704,第三设备根据该反馈信号确定第一设备集合中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为第一设备。
705,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其中,第一发送扇区对应第一设备集合,第一设备集合包括该第一设备。
706,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第一接收扇区对应第二设备集合,第二设备集合包括该第二设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第三设备可以根据需求发送触发信号,以便于触发第二设备发送测量信号和/或接收到测量信号的设备发送反馈信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省了信令开销。
图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与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相同术语表示的含义相同,为避免重复在此不进行赘述。
801,第三设备配置发送扇区和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第三设备可以广播该配对关系,相应地,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可以接收到该配对关系。
802,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可以发送测量信号,并携带该第二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
应理解,在图4中所示的波束赋形训练过程中,例如,经历波束赋形训练过程的设备通过图4中的步骤401和步骤404,可确知自身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相应的,可确知自身属于该最佳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通过图4中的步骤406和步骤409,可确知自身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最佳接收扇区,相应的,可确知自身属于该最佳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中。
可选地,该测量信号还可以携带发送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步骤801和步骤802的先后顺序不进行限定。
803,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测量信号的设备发送反馈信号。
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该测量信号的设备,根据测量信号中包含的该第二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结合波束赋形训练过程中获知的最佳发送扇区和最佳接收扇区信息和,第一发送扇区与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可确定自身所属的设备集合与其他设备集合的配对关系。进一步的,接收到该测量信号的设备在测量信号中携带的接收扇区的标识所指示的接收扇区与自身所属的发送扇区相配对的情况下,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例如图3所示,AP发送的配对关系为,发送扇区1和接收扇区1的配对关系,测量信号中携带的接收扇区的标识为接收扇区1。STA1根据步骤401和步骤404,STA1确定对应第三设备的最佳发送扇区为发送扇区1,经过步骤406和步骤409,STA1确定对应第三设备的最佳接收扇区为接收扇区2,根据配对关系可知,STA1包含于该发送扇区1对应的第一设备集合中,且STA1所在的第一设备集合与该接收扇区1对应的第二设备集合相配对,STA1接收到该测量信号后,根据该测量信号中携带的接收扇区1的标识,确定自身所属的发送扇区1与测量信号中携带的扇区标识所指的接收扇区1相配对,则向AP发送该反馈信号。
可选地,第三设备也可以向第一设备集合发送触发信号,用于触发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在接收到该测量信号后发送反馈信号。
804,第三设备根据该反馈信号,确定第一设备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所有设备都接收到测量信号,且接收到测量信号的所有设备都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反馈信号包含接收到的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反馈信号还可以包含发送该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选取接收到的信号质量最差的测量信号对应的设备作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部分设备接收到测量信号,且接收到测量信号的所有设备都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还可以包含发送该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选取第一设备集合中没有发送反馈信号的设备作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的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大于或等于预设值的设备才会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还可以包含发送该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第三设备选取第一设备集合中没有发送反馈信号的设备作为与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805,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
806,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第三设备预先配置发送扇区和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这样第二设备发送的测量信号中还可以携带该第二设备集合对应的第三设备的接收扇区的标识,这样通信系统中不属于与该发送扇区的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可以不向第三设备发送反馈信号,从而更进一步减少了信令开销。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的例子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文中详细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下面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900可以包括处理模块910和收发模块920。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9所示的装置900可以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三设备,可以具有方法中的第三设备的任意功能。
该处理模块910,用于生成第一信号;
该收发模块920,用于通过发送扇区组中的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一信号时,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一接收扇区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
具体地,该处理模块910可以对应于图5中的步骤501,该收发模块920可以对应于图5中的步骤502和/或步骤503。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属于对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的第一设备集合,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所述第二设备属于对应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与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可选地,该收发模块920,通过该第一接收扇区接收该第二设备发送的该第二信号之前,还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是由该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生成的,该第三测量信号为该第二设备发送的,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该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该处理模块910,还用于根据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该第一设备为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可选地,该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还携带发送该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该处理模块910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除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之外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设备。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第三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的检测结果和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该处理模块910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发送的第三反馈信号携带最低信号质量的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设备。
因此,第三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一信号的同时,通过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该第三设备的接收方向的覆盖范围可以划分为至少一个接收扇区,该至少一个接收扇区组成一个接收扇区组,第三设备可以通过该接收扇区组内与该第一发送扇区不同的第一接收扇区上接收第二信号。这样第三设备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扇区同时进行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以实现全双工传输,且降低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了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以是第三设备,也可以是第三设备内的芯片。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对应于图5-图8的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中的第三设备,并且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管理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步骤,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若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为第三设备,则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92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还可以由收发器1010实现,处理模块910可以由处理器1020实现。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1000可以包括收发器1010和处理器1020。处理器1020可被配置为支持第三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收发器1010可用于支持第三设备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通信,接收或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相应的信息或指令。一个示例中,处理器1020,可对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和射频处理,收发器1010,例如天线,可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例如,该处理器可以对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射频处理以生成第一信号,再经由天线将第一信号发送出去;另一个示例中,处理器1020可以生成基带信号,收发器1010可包括射频电路,用于对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射频电路可用于将低频的基带信号调制到高频的载波信号,高频的载波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射频电路也用于将天线接收的高频信号解调成低频的载波信号。例如,该处理器1020可生成第一信号,再由收发器1010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模拟转换、滤波、放大和上变频等)后发送出去,可以理解的,收发器1010还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以及数字化等)。
可选地,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30。其中,存储器1030可以用于存储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存储处理器1020执行的代码、指令等。所述收发器1010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可选地,所述第三设备还包括存储单元。
该存储单元例如可以是存储器。当第三设备包括存储单元时,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模块与该存储单元连接,该处理模块执行该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三设备执行上述全双工通信的方法。
可选地,若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为第三设备内的芯片,则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910和收发模块920。收发模块920可以由收发器1010实现,处理模块910可以由处理器1020实现。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模块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终端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图9所示的装置900可以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可以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所涉及的任意功能。
该收发模块920,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测量信号;
该处理模块910,用于根据该测量信号,生成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用于第三设备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该收发模块920,还用于发送该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携带该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
具体地,该处理模块910可以对应于图5中的步骤501,该收发模块920可以对应于图5中的步骤502和/或步骤503。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集合对应第一发送扇区,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所述第二设备属于对应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与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的发送扇区组中的发送扇区,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的接收扇区组中的接收扇区。
可选地,所述反馈信号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接收所述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的检测结果。
可选地,该反馈信号还包括该第一设备的标识。
因此,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测量信号的设备根据该测量信号生成反馈信号,并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从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第一设备为所需求的配对的设备,且该反馈信号携带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根据该设备标识可以确定出该第一设备是与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提高了第三设备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以是第一设备,也可以是第一内的芯片。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对应于图5-图8的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中的第一设备,并且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管理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步骤,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若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为第一设备,则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92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还可以由收发器1010实现,处理模块910可以由处理器1020实现。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1000可以包括收发器1010和处理器1020。处理器1020可被配置为支持第一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收发器1010可用于支持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接收或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相应的信息或指令。一个示例中,处理器1020,可对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和射频处理,收发器1010,例如天线,可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例如,该收发器1010可以对接收到的测量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以及数字化等),该处理器1020可以根据测量信号,生成需要反馈的反馈信息,并对该反馈信息进行基带处理,射频处理以生成反馈信号,再经由天线将反馈信号发送给第三设备;另一个示例中,处理器1020可以生成基带信号,收发器1010可包括射频电路,可用于对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可用于将低频的基带信号调制到高频的载波信号,高频的载波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射频电路也用于将天线接收的高频信号解调成低频的载波信号。例如,该处理器1020可根据测量信号生成反馈信号,再由收发器1010对反馈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模拟转换、滤波、放大和上变频等)后发送给第三设备。
可选地,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30。其中,存储器1030可以用于存储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存储处理器1020执行的代码、指令等。所述收发器1010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还包括存储单元。
该存储单元例如可以是存储器。当第一设备包括存储单元时,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模块与该存储单元连接,该处理模块执行该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一设备执行上述全双工通信的方法。
可选地,若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为第一设备内的芯片,则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910和收发模块920。收发模块920可以由收发器1010实现,处理模块910可以由处理器1020实现。所述收发模块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模块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终端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以为上述第二设备。
应理解,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以对应于各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可以具有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第二设备所涉及的任意功能。
该处理模块910,用于生成测量信号,该测量信号用于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生成反馈信号,该反馈信号用于确定该第一设备集合中与该第二设备配对的第一设备,且该反馈信号携带该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
该收发模块920,用于发送该测量信号。
具体地,该处理模块910可以对应于图5中的步骤501,该收发模块920可以对应于图5中的步骤502和/或步骤503。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集合对应第一发送扇区,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所述第二设备属于对应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与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其中,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的发送扇区组中的发送扇区,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的接收扇区组中的接收扇区。
因此,第二设备集合中的第二设备生成测量信号,并向第一设备集合发送该测量信号,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接收到测量信号的设备根据该测量信号生成反馈信号,并发送给第三设备,第三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从第一设备集合中选择第一设备为所需求的配对的设备,且该反馈信号携带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这样第三设备根据该设备标识可以确定出该第一设备是与该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提高了第三设备全双工传输的通信质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以是第二设备,也可以是第二设备内的芯片。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可对应于图5-图8的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方法中的第二设备,并且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管理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步骤,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若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为第二设备,则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模块92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还可以由收发器1010实现,处理模块910可以由处理器1020实现。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通信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1000可以包括收发器1010和处理器1020。处理器1020可被配置为支持第二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收发器1010可用于支持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之间的通信,接收或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相应的信息或指令。一个示例中,处理器1020,可对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和射频处理,收发器1010,例如天线,可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例如,该处理器可以对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射频处理以生成测量信号,再经由天线将第一信号发送出去;另一个示例中,处理器1020可以生成基带信号,收发器1010可包括射频电路,用于对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射频电路可用于将低频的基带信号调制到高频的载波信号,高频的载波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射频电路也用于将天线接收的高频信号解调成低频的载波信号。例如,该处理器1020可生成测量信号,再由收发器1010对测量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模拟转换、滤波、放大和上变频等)后发送给第一设备,可以理解的,收发器1010还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以及数字化等),例如,收发器1010对接收到的第三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进行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以及数字化等处理。
可选地,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30。其中,存储器1030可以用于存储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存储处理器1020执行的代码、指令等。所述收发器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备还包括存储单元。
该存储单元例如可以是存储器。当第二设备包括存储单元时,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该处理模块与该存储单元连接,该处理模块执行该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第二设备执行上述全双工通信的方法。
可选地,若该全双工通信的装置900为第二设备内的芯片,则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910和收发模块920。收发模块920例如可以是芯片上的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处理模块910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
可选地,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终端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终端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1020可以是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030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存储用于指示上述任一种方法的程序指令。
可选地,该存储介质具体可以为存储器103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分布式单元、集中式单元、以及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例如生成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分布式单元、集中式单元以及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和第三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设备通过发送扇区组中的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号时,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与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属于对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的第一设备集合,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所述第二设备属于对应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与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进行波束训练,获得所述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进行波束训练,获得所述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通过所述每个发送扇区向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发送第一测量信号,所述第一测量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一测量信号的发送扇区的标识;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反馈的第一反馈信号,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反馈的第一反馈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通信时的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的标识和所述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属于所述发送扇区组;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号,确定所述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接收扇区组中的每个接收扇区进行波束训练,获得所述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对所述接收扇区组中的每个接收扇区进行波束训练,获得所述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通过所述每个接收扇区接收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中的每个测量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确定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通信时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每个设备通信时的所述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和发送所述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接收扇区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信号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是由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生成的,所述第三测量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所述第一设备为与所述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发送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测量信号,和/或,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三测量信号后发送第三反馈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三测量信号还携带所述第二设备所属的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还携带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
相应地,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所述第一设备为与所述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将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除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之外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第三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和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
相应地,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测量信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所述第一设备为与所述设备标识对应的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将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发送携带最低信号质量的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发送配对关系,所述配对关系包含: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与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13.一种全双工通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一信号;
收发模块,用于通过发送扇区组中的第一发送扇区向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号时,通过接收扇区组中的第一接收扇区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与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属于对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的第一设备集合,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最佳发送扇区,所述第二设备属于对应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第二设备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扇区为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发送的信号时的最佳接收扇区,且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与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隔离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基于对所述发送扇区的波束训练获得所述发送扇区组中的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生成多个第一测量信号,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测量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一测量信号所使用的发送扇区的标识,至少有两个测量信号携带的扇区的标识不同;
还用于根据第一反馈信号确定所述每个发送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
将所述第一测量信号通过其携带的扇区标识所标识的扇区向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发送出去;
接收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反馈的所述第一反馈信号,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设备反馈的第一反馈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与所述第三设备通信时的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的标识和所述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最佳发送扇区属于所述发送扇区组。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基于对接收扇区的波束训练,获得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通过所述每个接收扇区接收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中的每个测量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量信号,确定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通信时的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
根据所述第三设备与所述每个设备通信时的所述至少一个最佳接收扇区和发送所述第二测量信号的设备的标识,确定所述每个接收扇区对应的设备集合包括的设备。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接收扇区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信号之前,还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是由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接收到第三测量信号的设备生成的,所述第三测量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所述第二设备的设备标识;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确定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所述第一设备为与所述第二设备配对的设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测量信号,和/或,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的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三测量信号后发送第三反馈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测量信号还携带所述第二设备所属的设备集合对应的接收扇区的标识。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还携带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除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之外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设备。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反馈信号中的每个第三反馈信号携带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接收到的所述第三测量信号的信号质量的检测结果和发送所述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的标识,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设备集合中发送的第三反馈信号携带最低信号质量的第三反馈信号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设备。
24.根据权利要求13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配对关系,所述配对关系包含:所述第一发送扇区与所述第一接收扇区的配对关系。
CN201810191691.6A 2018-03-08 2018-03-08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2476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91691.6A CN110247688B (zh) 2018-03-08 2018-03-08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PCT/CN2019/077393 WO2019170132A1 (zh) 2018-03-08 2019-03-08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19763276.3A EP3748864A4 (en) 2018-03-08 2019-03-08 TWO-WAY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DEVICE
US17/012,263 US11496190B2 (en) 2018-03-08 2020-09-04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7/959,028 US20230026859A1 (en) 2018-03-08 2022-10-03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91691.6A CN110247688B (zh) 2018-03-08 2018-03-08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7688A true CN110247688A (zh) 2019-09-17
CN110247688B CN110247688B (zh) 2022-12-13

Family

ID=67845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91691.6A Active CN110247688B (zh) 2018-03-08 2018-03-08 全双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496190B2 (zh)
EP (1) EP3748864A4 (zh)
CN (1) CN110247688B (zh)
WO (1) WO20191701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66401A1 (en) * 2019-11-25 2022-10-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quality measurement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220131587A1 (en) * 2020-10-23 2022-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configuration
KR20230096754A (ko) * 2021-12-23 2023-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기 간섭 채널을 추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4731A (zh) * 2010-04-06 2013-0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空分双工的装置和方法
CN103209415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4052529A (zh) * 2013-03-14 2014-09-17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阵列以及一种用于全双工通信的通信方法
CN105897319A (zh) * 2016-05-27 2016-08-24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mimo全双工中继系统信源中继联合预编码方法
WO2016153204A1 (ko) * 2015-03-23 2016-09-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빔 포밍 방식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풀 듀플렉스 방식을 운용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6465409A (zh) * 2014-07-23 2017-02-22 英特尔公司 用于调度无线设备间的通信以减少与多小区网络中全双工通信相关联的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US20170238294A1 (en) * 2016-02-12 2017-08-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beamforming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682065A (zh) * 2016-08-02 2018-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6984A (ja) * 2001-02-15 2002-08-30 Sharp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CN103748943A (zh) * 2012-08-17 2014-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配对处理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KR102068283B1 (ko) * 2012-09-28 2020-01-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섹터 디스커버리 방법 및 장치
US10390254B2 (en) * 2013-10-10 2019-08-20 Lg Electronics Inc.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etween terminals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full-duplex radio scheme
US10056958B2 (en) * 2014-10-27 2018-08-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user beamforming in mmWave wireless LAN systems
CN106877993B (zh) * 2015-12-11 2020-03-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方法和装置
WO2017156366A1 (en) * 2016-03-10 2017-09-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ulti-resolution beam training in mmw wlan systems
US11160102B2 (en) * 2016-03-25 2021-10-26 Apple Inc. Full duplex support in fifth generation (5G) systems
US10490895B2 (en) * 2016-06-07 2019-11-26 Sony Corporation Train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4731A (zh) * 2010-04-06 2013-0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空分双工的装置和方法
CN103209415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4052529A (zh) * 2013-03-14 2014-09-17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阵列以及一种用于全双工通信的通信方法
CN106465409A (zh) * 2014-07-23 2017-02-22 英特尔公司 用于调度无线设备间的通信以减少与多小区网络中全双工通信相关联的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WO2016153204A1 (ko) * 2015-03-23 2016-09-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빔 포밍 방식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풀 듀플렉스 방식을 운용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20170238294A1 (en) * 2016-02-12 2017-08-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beamforming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897319A (zh) * 2016-05-27 2016-08-24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mimo全双工中继系统信源中继联合预编码方法
CN107682065A (zh) * 2016-08-02 2018-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7688B (zh) 2022-12-13
EP3748864A1 (en) 2020-12-09
EP3748864A4 (en) 2021-06-16
US20230026859A1 (en) 2023-01-26
US20200403670A1 (en) 2020-12-24
WO2019170132A1 (zh) 2019-09-12
WO2019170132A9 (zh) 2019-11-28
US11496190B2 (en)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6936B (zh) 辅小区激活方法和装置
CN104160766B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EP3520228B1 (en) Reference signal with beamforming training and channel estimation
CN114451043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095852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参考信号之间进行复用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6158171A (zh) 用于全双工系统中的接收和发送波束配对的方法和系统
CN109302739A (zh) 一种同步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9803446A (zh) 随机接入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相关装置
EP3626012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beamform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CN114071759B (zh) 激活或去激活传输配置指示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CN114902769A (zh) 更新基于单pdcch的多trp pdsch或基于多pdcch的多trp pdsch的活动tci状态
TW201822485A (zh) 傳輸信號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US20210203388A1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30026859A1 (en)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19525516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9196930A (zh) 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9391449A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9096210A1 (zh) 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105787A1 (en) Dynamic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resource allocation
CN108270526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WO2021095025A1 (en) Mac ce for indicating default qcl for multi-trp
US20230189343A1 (en) Efficient prach scheduling
CN109219968A (zh) 一种csi-rs传输方法及网络设备
US20230156504A1 (en) Bidirectional channel statistics-based beam refinement
CN110050493A (zh) 用于传输信号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