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2798A -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2798A
CN110222798A CN201910333103.2A CN201910333103A CN110222798A CN 110222798 A CN110222798 A CN 110222798A CN 201910333103 A CN201910333103 A CN 201910333103A CN 110222798 A CN110222798 A CN 110222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label
code
tail code
r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331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2798B (zh
Inventor
李晓武
宋月玲
吕昊宸
李润鑫
李绿青
吕英英
贾连印
游进国
丁加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3331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227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22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2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2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2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32Apparatus for automatic testing and analysing marked record carriers, used for examinations of the multiple choice answer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属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将已识别尾码存入尾码表,然后当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增加到k时阅读器选取尾码表中的部分尾码进行再识别工作。若采用尾码随机再识别,则阅读器从尾码表里随机挑选当前识别区域内的部分尾码进行再识别;若采用尾码顺序再识别,则尾码以出栈的方式从尾码表末端依次选择部分尾码进行再识别。最后阅读器通过沿固定轨迹移动结束标签识别任务。通过比较两种尾码再识别方法的性能,得出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的系统效率明显优于尾码随机再识别方法。本发明被很好地运用到单阅读器移动RFID仿真环境中,两种方法都减少了时隙浪费,起到提升系统效率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中,属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领域。
背景技术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是指单个阅读器通过移动方式去识别一个中小型区域内的标签的RFID系统,该系统成本低,结构简单。与多阅读器RFID系统相比,该系统减少了阅读器的购买、安装和维护等成本,同时降低RFID应用系统的复杂度,系统可行性强。
基于尾码的标签识别方法是应用于单阅读器RFID系统的一种标签识别算法。它在全新标签结束后增加了尾码再处理过程,尾码再处理这一过程是对部分已识别标签的再识别和漏读标签的处理。该方法的优点是读取漏读标签,提高标签识别率。但它在处理漏读标签的过程中增加系统工作的时隙花销,同时产生更多的空闲时隙。并且,在标签识别过程中尾码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已识别标签的数量就越多,这就导致系统浪费了很多读取新标签的时间,这种情况的发生增加了系统工作的时隙花销,同时还浪费系统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以用于解决应用于中小型仓库的单阅读器移动识别RFID系统的尾码识别标签算法存在的技术问题:1)因尾码重复出现率高而导致的时隙浪费;2)系统效率相对较低;3)随着标签数量增加漏读标签数量增多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tep1、阅读器放置在中小型区域的固定轨道上,标签随机散布在中小型区域内,每个标签携带唯一的标签信息,尾码表初始化;
Step2、阅读器接通电源后,阅读器识别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接收到阅读器的电磁波后,生成1个0~L的随机时隙数;不在区域内的标签不做任何操作。该步骤产生一张二维表,存有标签ID、标签位置坐标、标签与阅读器的距离、信号区标志、标签随机时隙数、标签静默标志、标签已识别标志、EPC码、尾码和剩余码信息;
本发明考虑到不同的标签具有不同的标识符,携带不同的信息。RFID系统中一般采用无源标签,无源标签具有无记忆性,其本身不具有能量,所以只有阅读器信号区覆盖到标签以后,标签接收到阅读器的电磁波后获得能量,等待阅读器的命令。
Step3、帧开始,阅读器发送读取标签尾码的命令,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接收到命令后,随机时隙数slot=0的标签立即响应阅读器命令,其余标签不做任何操作;
Step4、标签应答的过程中,系统产生3种时隙:
本发明考虑到阅读器信号区域内存在多个标签,就会存在标签争用信道,无标签使用信道等情况,使得阅读器读取不到有用的标签信息。通过具体考虑三种应答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a空闲时隙,即无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无随机时隙数为0的标签,无标签使用当前时隙,时隙结束;
b碰撞时隙,即多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含有2个或多个标签的随机时隙数为0,时隙数为0的标签同时在当前时隙内回复阅读器,信道内2个或多个标签发生碰撞,阅读器收不到任何有用的尾码信息;
c成功时隙,即当且仅有一个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仅有1个标签的时隙数为0,该标签将自己的尾码发送给阅读器,等待阅读器的回复。
本发明考虑到读取全新标签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中小型区域内2个或多个标签的尾码相同;同一个标签被多次识别。这时就需要查找尾码表里是否存在该尾码,方便查看尾码的出现频数和统计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
阅读器收到该尾码后,查找尾码表判断该尾码是否已存在:
若尾码不存在尾码表,则表示当前标签未被识别过,将其称之为未识别标签,此时进行全新标签的处理:阅读器向应答标签发送读取标签剩余码命令,标签收到命令后将自己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将其与尾码合并为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尾码表新增一条尾码记录,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计数中断记为0,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当前时隙结束;
若尾码已存在尾码表,则表示当前标签为已识别标签或漏读标签,此时阅读器从尾码表里查找出该尾码信息,尾码频数加1,已识别尾码重复出现,则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加1,当前时隙结束;
Step5、判断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是否达到设定值。若没有达到设定值,则执行Step6。反之,若尾码应答中的尾码连续识别量k达到设定值,则阅读器进行尾码再识别工作。首先查找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并将其存入某个存储空间,统计出总数,然后从存储空间里随机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或以出栈的方式从尾码表末端顺序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依次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
本发明考虑到当前识别区域内的尾码连续识别数高的问题,这样就能优先处理尾码重复率高的区域的部分漏读标签,以此来节约时隙花销,达到快速识别RFID标签的目的。同时本发明在尾码再识别环节提供了两种处理方法:
(1)随机再识别。
步骤一:统计阅读器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及其总数,记为tail_sum;
步骤二:从步骤一得出的结果中随机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则随机挑选的尾码数量应为向上取整。该比例F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L_suffix表示标签尾码长度,N表示预先设置的待识别标签数,表示已经识别的标签尾码个数;
步骤三:从步骤一的结果中随机挑选一个尾码tail,阅读器发送一个携带tail的读取尾码剩余码的命令,此时当前时隙产生三种情况:
情况一:无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无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故不作应答,时隙结束;
情况二:多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存在多个标签的尾码与tail相同,这些标签可能已被识别或因与已识别标签尾码相同而被漏读,所以,阅读器依然收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时隙结束;
情况三:单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该标签将自身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对该标签是否已被识别进行判断:
判断一:该标签已被识别,阅读器将剩余码丢弃,当前时隙结束;
判断二:该标签未被识别,该标签将剩余码与尾码tail合成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该尾码出现频数加1,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步骤四:当前时隙结束,帧内时隙计数器加1,阅读器时隙花销加1;
步骤五: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开始下一时隙,重复步骤三、四,直到挑选的尾码数量达到程序跳转至Step8;
(2)顺序再识别
步骤一:统计阅读器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及其总数,记为tail_sum;
步骤二:从步骤一得出的结果中以出栈的形式从尾码表末端依次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则需要挑选的尾码数量应为向上取整。若尾码表中存在已识别尾码n个,依据出栈原则(后进先出原则),最后挑选的尾码ID应为即n,n-1,……,比例F的具体计算公式与随机再识别相同;
步骤三:按照步骤二的选取原则选择一个尾码tail,阅读器发送一个携带tail的读取尾码剩余码的命令,此时当前时隙产生三种情况:
情况一:无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无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故不作应答,时隙结束;
情况二:多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存在多个标签的尾码与tail相同,这些标签可能已被识别或因与已识别标签尾码相同而被漏读,所以,阅读器依然收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时隙结束;
情况三:单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该标签将自身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对该标签是否已被识别进行判断:
判断一:该标签已被识别,阅读器将剩余码丢弃,当前时隙结束;
判断二:该标签未被识别,该标签将剩余码与尾码tail合成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该尾码出现频数加1,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步骤四:当前时隙结束,帧内时隙计数器加1,阅读器时隙花销加1;
步骤五: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开始下一时隙,重复步骤三、四,直到选取的尾码ID为[n-F·tail_sum]结束尾码再识别处理,程序跳转至Step8;
Step6、当前时隙结束,则帧内时隙计数器加1,阅读器时隙花销加1,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的随机时隙数减1;
Step7、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达到分离区域内外标签的作用;
Step8、重复上述所有步骤,直至当前帧内时隙轮询结束,然后开始下一帧的读取,直到区域内的标签全部被识别。
Step8.1、判断当前帧是否结束:
a若结束,则帧内时隙计数器清零,重新开始一帧;
b反之,帧内时隙计数器继续计数,重复步骤Step4-Step7;
Step8.2、判断阅读器是否消耗完移动一圈所需的时隙花销:
a若没有消耗完,则重复步骤Step3-Step8;
b若消耗完,则阅读器统计中小型区域内的已识别标签数,产生两种结果:
结果一:若区域内还存在未识别标签,则阅读器统计已识别标签数和未识别标签数,将未识别标签数作为下一圈的待识别标签数,重复步骤Step3-Step8;
结果二:若区域内的标签已全部识别,则阅读器结束标签识别任务,关闭电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高了标签识别率,使系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识别完中小型仓库内所有标签,通过比较系统效率得出尾码再处理过程中使用顺序再识别的系统效率更高,整体上提高了基于尾码环境感知的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的性能;
2、即使待识别标签数量增多,阅读器也能通过优先处理尾码重复频率高的区域内的部分漏读标签的方法来减少时隙花销,同时减少漏读标签数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标签丢失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尾码环境感知的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的标签识别算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尾码随机再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场景示意图,模拟的场景是应用与中小型仓库环境的基于尾码环境感知的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4所示的设计,一个基于尾码环境感知的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的场景图。N个全新标签随机分布在中小型区域A中,区域P为当前阅读器识别区域。
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图1中S为阅读器移动一圈所需要的时隙花销):
Step1、阅读器接通电源后,信号区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产生1个0~L的随机时隙数;
Step2、帧开始,阅读器发送读取标签尾码的命令,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接收到命令后,随机时隙数slot=0的标签立即响应阅读器命令,其余标签不做任何操作;
Step3、标签应答的过程中,系统产生3种时隙:
a空闲时隙,即无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无随机时隙数为0的标签,无标签使用当前时隙,时隙结束;
b碰撞时隙,即多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含有2个或多个标签的随机时隙数为0,时隙数为0的标签同时在当前时隙内回复阅读器,信道内2个或多个标签发生碰撞,阅读器收不到任何有用的尾码信息;
c成功时隙,即当且仅有一个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仅有1个标签的时隙数为0,该标签将自己的尾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该尾码后,查找尾码表判断该尾码是否已存在:
若该尾码不存在尾码表里,则表示当前标签未被识别过,此时进行全新标签的处理,阅读器向应答标签发送读取标签剩余码命令,标签收到命令后将自己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将其与尾码合并为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尾码表新填一条尾码记录,则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计数中断,复位归零,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若该尾码已存在于尾码表中,则表示当前标签为已识别标签或漏读标签,此时阅读器从尾码表里查找出该尾码信息,尾码频数加1,已识别尾码重复出现,则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加1;
Step4、当尾码应答中的尾码连续识别量k达到设定值时,阅读器进行尾码再识别工作。首先查找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并将其存入某个存储空间,统计出总数,然后从存储空间里随机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或以出栈的方式从尾码表末端顺序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依次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
Step5、每处理完一个时隙,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的随机时隙数减1,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
Step6、重复上述所有步骤,直至当前帧内时隙轮询结束,然后开始下一帧的读取,直到区域内的标签全部被识别。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tep1的具体过程如下:
Step1.1、阅读器放置在中小型区域的固定轨道上,标签随机散布在中小型区域内,每个标签携带唯一的标签信息,尾码表初始化;
Step1.2、阅读器接通电源后,阅读器识别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接收到阅读器的电磁波后,生成1个0~L的随机时隙数;不在区域内的标签不做任何操作,该步骤产生一张二维表,存有标签ID、标签位置坐标、标签与阅读器的距离、信号区标志、标签随机时隙数、标签静默标志、标签已识别标志、EPC码、尾码和剩余码信息;
其中:标签ID——标签的序号;标签位置坐标——以某个点为圆心,以坐标轴为基准的标签坐标(x,y);标签随机时隙数——标签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频率后产生的0~128的一个随机时隙数(1帧=128时隙);EPC码、尾码和剩余码——标签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频率后生成的随机识别码,在尾码识别过程中通过尾码来区分已识别标签和未识别标签;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tep4的具体过程如下:
若采用尾码随机再识别处理方式,则具体方式如下:
步骤一:统计阅读器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及其总数,总数记为tail_sum;
步骤二:从步骤一得出的结果中随机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则随机挑选的尾码数量为向上取整,该比例F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L_suffix表示标签尾码长度,N表示预先设置的待识别标签数,表示已经识别的标签尾码个数;
步骤三:从步骤一的结果中随机挑选一个尾码tail,阅读器发送一个携带tail的读取尾码剩余码的命令,此时当前时隙产生三种情况:
a无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无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故不作应答,时隙结束;
b多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存在多个标签的尾码与tail相同,说明这些标签已被识别或因与已识别标签尾码相同而被漏读,所以,阅读器依然收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时隙结束;
c单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该标签将自身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对该标签是否已被识别进行判断:
判断一:该标签已被识别,阅读器将剩余码丢弃,当前时隙结束;
判断二:该标签未被识别,该标签将剩余码与尾码tail合成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该尾码出现频数加1,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步骤四:当前时隙结束,帧内时隙计数器加1,阅读器时隙花销加1;
步骤五: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开始下一时隙,重复步骤三、四,直到挑选的尾码数量达到尾码随机再识别处理结束;
若采用尾码顺序再识别处理方式,则具体方式如下:
步骤一:统计阅读器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及其总数,总数记为tail_sum;
步骤二:从步骤一得出的结果中以出栈的形式从尾码表末端依次选择比例为F的已识别尾码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则需要挑选的尾码数量为向上取整,若尾码表中存在已识别尾码n个,依据出栈原则,即先进后出或后进先出原则,最后挑选的尾码ID为比例F的具体计算公式与随机再识别相同;
步骤三:按照步骤二的选取原则依次选择一个尾码tail,阅读器发送一个携带tail的读取尾码剩余码的命令,此时当前时隙产生三种情况:
情况一:无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无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故不作应答,时隙结束;
情况二:多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存在多个标签的尾码与tail相同,这些标签可能已被识别或因与已识别标签尾码相同而被漏读,所以,阅读器依然收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时隙结束;
情况三:单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该标签将自身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对该标签是否已被识别进行判断:
判断一:该标签已被识别,阅读器将剩余码丢弃,当前时隙结束;
判断二:该标签未被识别,该标签将剩余码与尾码tail合成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该尾码出现频数加1,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步骤四:当前时隙结束,帧内时隙计数器加1,阅读器时隙花销加1;
步骤五: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开始下一时隙,重复第三、四步,直到选取的尾码ID为[n-F·tail_sum]时结束尾码再识别处理。
两种尾码再识别方法发生于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达到设定值后,选取的尾码比例相同,但尾码随机再识别的选取原则是随机选择,顺序再识别则是以出栈的方式从尾码表末端顺序选择,因其选取原则不同导致的两种方法的标签识别效率不同所表现的系统性能是有差异的。
本发明中,尾码再识别过程中的尾码抽取比例为F。RFID系统中,一帧可分为多个时隙。当帧长为L时,帧内任意一个时隙被标签使用的概率1/L记为p,则1个时隙被k个标签占用的概率满足二项分布,记为:
根据概率原理可知,当标签数N很大,一个时隙被标签使用的概率比较小时,该二项分布可近似为泊松分布,即:
其中λ=np (2)
X为泊松公式中常用的随机变量;λ表示泊松分布图中单位面积内随机事件的平均发生率,n为标签总数;
由泊松分布可反推k的取值,无论N的取值如何均能得到同一k值,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通过多次实验得出k=8时标签识别效果最佳。因此在区域P内,若连续识别到8个标签尾码已存在尾码表内,则认为当前识别区域内的绝大部分尾码或全部尾码已识别,直接对区域P内的部分标签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构建了含有0-20000个RFID标签的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仿真环境,为本专利两种方法提供了仿真平台的支撑;
为了验证本发明尾码随机再识别和尾码顺序再识别仿真出来的性能对比效果,将采用统一的评估指标:标签丢失率、系统效率做为本发明的评估指标,衡量本发明的系统性能。
其中,成功识别标签的总时间成本包括阅读器读取到全新尾码时成功时隙的时间成本和读到重复尾码时的成功时隙的时间成本。总的时间成本包括上述两类成功识别标签的总时间成本、空闲时隙的总时间成本、碰撞时隙的时间成本以及尾码再识别处理的时间成本。
本发明方法的工作原理如下:中小型区域的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仿真环境中,结合FSA防碰撞算法和基于尾码识别的标签算法,通过判断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是否达到设定值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当尾码应答中的尾码连续识别量k达到设定值时,阅读器进行尾码再识别工作。首先查找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并将其存入某个存储空间,统计出总数。若使用尾码随机再识别处理方法,从存储空间里随机选择一定比例的尾码;若采用顺序再识别处理方法,则以出栈的方式从尾码表末端顺序选择一定比例的尾码依次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直至阅读器结束标签识别任务。
一种以尾码连续识别量为指标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的方法是在尾码识别机制的基础上做优化,这种方法在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下以尾码重复出现的频率为依据处理漏读标签,其原理是在阅读器识别尾码的过程中,累计已识别尾码重复出现的频数,当该频数增加到一个值时阅读器则认为当前识别区域内的绝大部分尾码或全部尾码已识别,此时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这一方法带来的好处是减少了系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系统效率。本发明根据这一方法分析了尾码再识别处理过程使用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尾码随机再识别,其选取原则是从尾码表里随机选择阅读器当前识别区域内的部分尾码进行再识别处理,另一种方法则是顺序再识别,其选取原则是以出栈的方式从尾码表末端顺序选择部分尾码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两者的选取原则不同,系统性能必然不同,本发明通过比较两者的标签丢失率和系统效率得出较好的标签识别算法。因此,实现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3)

1.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Step1、阅读器接通电源后,信号区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产生1个0~L的随机时隙数;
Step2、帧开始,阅读器发送读取标签尾码的命令,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接收到命令后,随机时隙数slot=0的标签立即响应阅读器命令,其余标签不做任何操作;
Step3、标签应答的过程中,系统产生3种时隙:
a空闲时隙,即无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无随机时隙数为0的标签,无标签使用当前时隙,时隙结束;
b碰撞时隙,即多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含有2个或多个标签的随机时隙数为0,时隙数为0的标签同时在当前时隙内回复阅读器,信道内2个或多个标签发生碰撞,阅读器收不到任何有用的尾码信息;
c成功时隙,即当且仅有一个标签应答:此时区域内仅有1个标签的时隙数为0,该标签将自己的尾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该尾码后,查找尾码表判断该尾码是否已存在:
若该尾码不存在尾码表里,则表示当前标签未被识别过,将其称之为未识别标签,此时进行全新标签的处理,阅读器向应答标签发送读取标签剩余码命令,标签收到命令后将自己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将其与尾码合并为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尾码表新填一条尾码记录,则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计数中断,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若该尾码已存在于尾码表中,则表示当前标签为已识别标签或漏读标签,此时阅读器从尾码表里查找出该尾码信息,尾码频数加1,已识别尾码重复出现,则重复尾码连续识别量k加1;
Step4、当尾码应答中的尾码连续识别量k达到设定值时,阅读器进行尾码再识别工作;首先查找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并将其存入某个存储空间,统计出总数,然后从存储空间里随机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或以出栈的方式从尾码表末端顺序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依次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
Step5、每处理完一个时隙,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的随机时隙数减1,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
Step6、重复上述所有步骤,直至当前帧内时隙轮询结束,然后开始下一帧的读取,直到区域内的标签全部被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tep1的具体过程如下:
Step1.1、阅读器放置在中小型区域的固定轨道上,标签随机散布在中小型区域内,每个标签携带唯一的标签信息,尾码表初始化;
Step1.2、阅读器接通电源后,阅读器识别区域内处于不静默状态的标签接收到阅读器的电磁波后,生成1个0~L的随机时隙数;不在区域内的标签不做任何操作,该步骤产生一张二维表,存有标签ID、标签位置坐标、标签与阅读器的距离、信号区标志、标签随机时隙数、标签静默标志、标签已识别标志、EPC码、尾码和剩余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tep4的具体过程如下:
若采用尾码随机再识别处理方式,则具体方式如下:
步骤一:统计阅读器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及其总数,总数记为tail_sum;
步骤二:从步骤一得出的结果中随机选择比例为F的尾码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则随机挑选的尾码数量为向上取整,该比例F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L_suffix表示标签尾码长度,N表示预先设置的待识别标签数,表示已经识别的标签尾码个数;
步骤三:从步骤一的结果中随机挑选一个尾码tail,阅读器发送一个携带tail的读取尾码剩余码的命令,此时当前时隙产生三种情况:
a无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无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故不作应答,时隙结束;
b多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存在多个标签的尾码与tail相同,说明这些标签已被识别或因与已识别标签尾码相同而被漏读,所以,阅读器依然收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时隙结束;
c单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该标签将自身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对该标签是否已被识别进行判断:
判断一:该标签已被识别,阅读器将剩余码丢弃,当前时隙结束;
判断二:该标签未被识别,该标签将剩余码与尾码tail合成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该尾码出现频数加1,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步骤四:当前时隙结束,帧内时隙计数器加1,阅读器时隙花销加1;
步骤五: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开始下一时隙,重复步骤三、四,直到挑选的尾码数量达到尾码随机再识别处理结束;
若采用尾码顺序再识别处理方式,则具体方式如下:
步骤一:统计阅读器当前识别区域内存在的已识别尾码及其总数,总数记为tail_sum;
步骤二:从步骤一得出的结果中以出栈的形式从尾码表末端依次选择比例为F的已识别尾码进行尾码再识别处理,则需要挑选的尾码数量为向上取整,若尾码表中存在已识别尾码n个,依据出栈原则,即先进后出或后进先出原则,最后挑选的尾码ID为比例F的具体计算公式与随机再识别相同;
步骤三:按照步骤二的选取原则依次选择一个尾码tail,阅读器发送一个携带tail的读取尾码剩余码的命令,此时当前时隙产生三种情况:
情况一:无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无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故不作应答,时隙结束;
情况二:多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存在多个标签的尾码与tail相同,这些标签可能已被识别或因与已识别标签尾码相同而被漏读,所以,阅读器依然收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时隙结束;
情况三:单标签应答:即当前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标签尾码与tail相同,该标签将自身的剩余码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收到剩余码后对该标签是否已被识别进行判断:
判断一:该标签已被识别,阅读器将剩余码丢弃,当前时隙结束;
判断二:该标签未被识别,该标签将剩余码与尾码tail合成一个有用的标签码存入尾码表,该尾码出现频数加1,该响应标签记为已识别标签并置静默;
步骤四:当前时隙结束,帧内时隙计数器加1,阅读器时隙花销加1;
步骤五:阅读器沿固定轨迹移动1步,阅读器识别区域及其区域内的标签重新确定,开始下一时隙,重复第三、四步,直到选取的尾码ID为[n-F·tail_sum]时结束尾码再识别处理。
CN201910333103.2A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Active CN1102227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33103.2A CN110222798B (zh)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33103.2A CN110222798B (zh)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2798A true CN110222798A (zh) 2019-09-10
CN110222798B CN110222798B (zh) 2021-08-13

Family

ID=67819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33103.2A Active CN110222798B (zh)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2279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9459A (zh) * 2019-12-20 2020-04-28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帧时隙的双阅读器快速识别rfid移动标签方法
CN112446448A (zh) * 2020-11-13 2021-03-0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dfsa和二进制算法结合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884A (zh) * 2002-10-08 2004-05-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单载波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US20080100481A1 (en) * 2006-10-27 2008-05-01 Fujitsu Limited 64B/66B Encoding Data Generation Method and Circuit
CN102592504A (zh) * 2010-12-02 2012-07-18 索尼公司 识别标签、识别标签的制造方法和识别标签的验证方法
WO2012123119A1 (en) * 2011-03-17 2012-09-20 Cellzome Ag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histone tails and of compounds interacting with said proteins
CN103927506A (zh) * 2014-04-25 2014-07-16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基于动态时隙冲突跟踪树的rifd防碰撞方法
CN106446741A (zh) * 2016-09-27 2017-02-22 西京学院 一种射频识别二次预分配时隙标签防碰撞方法
CN108921238A (zh) * 2018-05-24 2018-11-3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尾码长度可调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的方法
CN109388991A (zh) * 2018-09-21 2019-02-2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以尾码连续识别量为指标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7884A (zh) * 2002-10-08 2004-05-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单载波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US20080100481A1 (en) * 2006-10-27 2008-05-01 Fujitsu Limited 64B/66B Encoding Data Generation Method and Circuit
CN102592504A (zh) * 2010-12-02 2012-07-18 索尼公司 识别标签、识别标签的制造方法和识别标签的验证方法
WO2012123119A1 (en) * 2011-03-17 2012-09-20 Cellzome Ag Method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histone tails and of compounds interacting with said proteins
CN103927506A (zh) * 2014-04-25 2014-07-16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基于动态时隙冲突跟踪树的rifd防碰撞方法
CN106446741A (zh) * 2016-09-27 2017-02-22 西京学院 一种射频识别二次预分配时隙标签防碰撞方法
CN108921238A (zh) * 2018-05-24 2018-11-3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尾码长度可调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的方法
CN109388991A (zh) * 2018-09-21 2019-02-2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以尾码连续识别量为指标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晓武著: "移动RFID系统标签识别技术的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王达,李晓武著: "动态RFID系统中一种准确标签估计的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 《铁道学报》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9459A (zh) * 2019-12-20 2020-04-28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帧时隙的双阅读器快速识别rfid移动标签方法
CN111079459B (zh) * 2019-12-20 2021-10-22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帧时隙的双阅读器快速识别rfid移动标签方法
CN112446448A (zh) * 2020-11-13 2021-03-05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dfsa和二进制算法结合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方法
CN112446448B (zh) * 2020-11-13 2022-10-0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dfsa和二进制算法结合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2798B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Unknown tag identification in large RFID systems: An efficient and complete solution
Myung et al. An adaptive memoryless protocol for RFID tag collision arbitration
US8981909B2 (en) RFID group selection method
Cheng et 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RFID anti-collision algorithms
CN106650530B (zh) 适用于rfid系统的增强型四叉树防碰撞算法
CN101592704A (zh) 电子标签rfid测试方法
KR20060082503A (ko) 최적의 이진탐색트리를 이용한 태그식별자 충돌 방지 방법및 시스템
Kawakita et al. Anti-collision performance of Gen2 air protocol in random error communication link
CN109446857A (zh) 基于快速动态帧时隙的标签防碰撞方法及系统
CN110222798A (zh) 一种基于尾码随机识别方法改进的尾码顺序再识别方法
CN109388991A (zh) 一种以尾码连续识别量为指标的单阅读器识别rfid标签的方法
CN102708341A (zh) 一种rfid系统标签防碰撞方法
CN111079459B (zh) 一种基于帧时隙的双阅读器快速识别rfid移动标签方法
Peng et al. Variant enhanced dynamic frame slotted ALOHA algorithm for fast object identification in RFID system
CN107506674A (zh) 基于时隙预测的aloha防碰撞方法
Fraj et al. An evaluation of UHF RFID anti-collision protocols with NS2
Uysal et al. Q-frame-collision-counter: A novel and dynamic approach to RFID Gen 2's Q algorithm
Charoenpanyasak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FID anti-collision algorithms in IoT applications
Kalache et al. Performances comparison of RFID anti-collision algorithms
Choi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robabilistic and deterministic tag anti-collision protocols for RFID networks
Hakeem et al. Novel modulo based Aloha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for RFID systems
Liu et al. One more hash is enough: Efficient tag stocktaking in highly dynamic RFID systems
Zahran et al. Enhanced aloha-based anti-collision algorithm for efficien rfid tags identification
CN106446741A (zh) 一种射频识别二次预分配时隙标签防碰撞方法
Pupunwiwat et al. Dynamic framed-slot ALOHA anti-collision using precise tag estimation sche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