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13218A -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13218A
CN110213218A CN201811270167.4A CN201811270167A CN110213218A CN 110213218 A CN110213218 A CN 110213218A CN 201811270167 A CN201811270167 A CN 201811270167A CN 110213218 A CN110213218 A CN 110213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data
permission levels
threshold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701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13218B (zh
Inventor
夏雷孟德
刘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701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132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13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13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4Payment circuits
    • G06Q20/06Private payment circuits, e.g. involving electronic currency used among participants of a common payment scheme
    • G06Q20/065Private payment circuits, e.g. involving electronic currency used among participants of a common payment scheme using e-cas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for supportin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3/105Multiple levels of secu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Fina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所述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其中当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Description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的灰度发布的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从字面意思理解,灰度就是存在于黑与白之间的一个平滑过渡的区域。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上线和未上线就是黑与白之分,而实现产品从未上线到上线平稳过渡的一种方式就叫做灰度发布。
互联网产品具有用户规模大、版本更新频繁的特点。新互联网产品的每次上线,互联网产品维护人员和系统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而灰度发布很好地规避了这种风险。例如,作为一种可能的灰度发布方式,可以仅允许一部分用户能够使用新互联网产品,而其他用户不能使用该新互联网产品。如果该部分用户对新互联网产品没有反对意见并且新互联网产品运行期间没有出现问题,那么逐步扩大范围,使更多用户能够使用新互联网产品。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阶段就可以发现、解决问题,以保证其上线质量和影响度。
现有的用户灰度控制方法是对用户的某些特征进行哈希(Hash)运算以获得哈希值,然后通过对哈希值的分段来控制灰度的用户范围。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对用户的唯一标识(如,openid)进行哈希运算,然后基于哈希值的末两位来进行灰度范围控制,例如,仅允许00~10哈希分段的用户使用该互联网产品。
然而,在这种灰度控制方法中,仅通过对用户的特征值进行哈希运算并选择特定哈希分段的用户来进行灰度控制。这将导致以下问题:例如,在第一用户将互联网产品传输给第二用户后,由于第二用户的哈希值不在灰度的哈希分段里,因此第二用户不能使用第一用户传输的互联网产品。也就是说,存在不能合理地设置用户权限从而无法有效控制用户对互联网产品的使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情形,期望提供新的、能够合理地设置用户权限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其中当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所述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如果所述第二用户已经具有权限等级,则维持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变;其中所述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更低的权限等级。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在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响应于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以及如果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允许其传输请求。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所述等级阈值是基于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目标而确定的,并且所述灰度控制目标能够基于所述数据的系统负载而动态地调整,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监控所述系统负载,并比较所述系统负载与第一负载阈值和第二负载阈值,其中所述第一负载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当所述系统负载大于所述第一负载阈值时,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及当所述系统负载小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时,减小所述等级阈值。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在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的步骤之后,进一步包括: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其中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这一次传输中已经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是否已经达到一上限阈值;如果所述用户数量尚未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则执行所述使用请求并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数据使用成功的通知,否则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的通知。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其中当所述第一用户具有最高权限等级时,所述第一用户为种子用户,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一度用户;并且当所述第一用户为(n-1)度用户时,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n度用户,其中n为正整数,且2≤n≤(所述最高权限等级-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包括: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控制单元,用于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权限等级设置单元,用于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其中当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在其上存储计算机程序;以及处理器,用于当执行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其中当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中,所述权限等级设置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如果所述第二用户已经具有权限等级,则维持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变;其中所述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更低的权限等级。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进一步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来自第一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出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允许其传输请求。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中,所述等级阈值是基于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目标而确定的,并且所述灰度控制目标能够基于所述数据的系统负载而动态地调整,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监控所述系统负载,并比较所述系统负载与第一负载阈值和第二负载阈值,其中所述第一负载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当所述系统负载大于所述第一负载阈值时,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及当所述系统负载小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时,减小所述等级阈值。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进一步包括:使用结果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响应于所述控制单元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所述使用结果生成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这一次传输中已经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是否已经达到一上限阈值;如果所述用户数量尚未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则执行所述使用请求并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数据使用成功的通知,否则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的通知。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中,其中当所述第一用户具有最高权限等级时,所述第一用户为种子用户,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一度用户;并且当所述第一用户为(n-1)度用户时,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n度用户,其中n为正整数,且2≤n≤(所述最高权限等级-1)。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用于在其上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其中当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中,对于基于社交行为的灰度触达用户,不进行权限判定而直接允许其使用数据,确保了合理地设置用户权限;此外,对于作为传输源的用户进行权限判定,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灰度触达的用户数,对数据的传输广度能更精准地控制;同时在灰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载,灵活地调整用于灰度控制的等级阈值,防止系统出现雪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应用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A-3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应用示例中的第一用户侧的使用界面示意图;
图4A-4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应用示例中的第一用户侧的使用界面示意图;
图5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中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的具体过程的流程图;
图7A-7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应用示例中的第二用户侧的使用界面示意图;
图8A-8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另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应用示例中的第二用户侧的使用界面示意图;
图9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的配置的功能性框图;
图10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的配置的功能性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作为硬件实体的一个示例;以及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提供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以帮助对由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的理解。其包括帮助理解的各种具体细节,但它们只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对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而且,为了使说明书更加清楚简洁,将省略对本领域熟知功能和构造的详细描述。
在描述本发明之前,将首先简要阐述六度人脉理论。所谓六度人脉理论,是指地球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六层以内的熟人链和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通俗地讲,一个人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根据本发明的灰度控制方法和设备是在六度人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本发明的大体构思为:首先,对所有用户进行分级。例如,首先选取一部分用户作为种子用户,具有最高权限。例如,可以将最高权限设置为10级。当一个用户将数据(例如,互联网产品)传输到处于其社交网络中的另一用户(例如,其好友)时,认为所述另一用户已被传输触达,也可以将所述另一用户称为灰度触达用户。通过这些种子用户传输触达的用户的权限可以为9级(一度用户)。一度用户可继续传输数据到处于其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通过权限为9级的用户传输触达的用户的权限可以为8级(二度用户),以此类推。概括来讲,接收到由n-1度用户传输的数据的用户为n度用户,其中n为正整数,且2≤n≤(所述最高权限等级-1)。可以根据用户的权限等级来决定用户是否具备传输权限,达到能够使用数据的用户逐步放开的目的。另外,对于灰度触达用户,基于其与传输数据的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而直接允许其使用数据,此时无需进一步判断其是否有权使用该数据。
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使用数据的权限与传输数据的权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用户有权使用该数据,并不意味着该用户有权传输该数据。但是,如果一个用户收到了其他用户传输的数据,那么该用户一定有权使用该数据。
下面,将简要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应用环境。如图1所示,服务器10通过网络30连接到多个客户端设备20。所述多个客户端设备20可以是由要传输数据的用户以及要使用数据的用户所使用的终端。所述终端可以是智能终端,例如智能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终端。所述服务器10为下文所述的与要传输数据的用户以及要使用数据的用户交互的灰度控制设备。可以将服务器10看作是用于所述数据的后台服务器。例如,服务器10可以经由该数据的前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例如,该数据的前端可以是用户所使用的客户端设备上安装的数据应用,也可以是所述服务器(下文中所述的灰度控制设备)中的预处理单元。所述网络3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有线或无线网络,例如因特网。应当认识到,图1所示的客户端设备20的数量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图2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与要传输数据的用户交互的服务器或者下文所述的灰度控制设备执行,用于当第一用户期望传输数据时针对所述第一用户执行灰度控制。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步骤201,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具体地,当第一用户觉得一数据好用时,可推荐给其好友。因此,第一用户可以发送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进而在步骤S201能够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
然后,在步骤S202,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例如,所述等级阈值可以是基于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目标而确定的。
例如,数据统计表明,每个人平均的熟悉关联人数大约为150人。如果将所述等级阈值设置为6级(四度用户),即权限等级大于6级的用户具有传输权限,那么使用数据的用户流量为1504≈5亿。按照中国人口数约14亿来计算,如果希望实现中国人口总数的1/3的灰度控制目标,那么可以将所述等级阈值设置为6级。因此,通过合理地设置所述等级阈值,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灰度触达的用户数,对数据的传输广度能够更精准地控制。
此外,所述灰度控制目标能够基于所述数据的系统负载(即,服务器负载)而动态地调整。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监控所述系统负载,并比较所述系统负载与第一负载阈值和第二负载阈值,其中所述第一负载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当所述系统负载大于所述第一负载阈值时,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及当所述系统负载小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时,减小所述等级阈值。例如,如果当前的系统负载超过例如80%,那么相应地降低灰度控制目标,减少能够传输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进而减少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并基于该调整的灰度控制目标重新确定所述等级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便于将系统负载控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防止系统出现雪崩。另一方面,如果当前的系统负载小于例如20%,那么相应地增加灰度控制目标,增加能够传输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进而增加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并基于该调整的灰度控制目标重新确定所述等级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减小所述等级阈值,以便于能够充分地利用系统,避免系统闲置。
如果在步骤S202判断为是,即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表明所述第一用户具有所述数据的传输权限,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203。在步骤S203,允许所述第一用户的传输请求。并且,将所述第一用户的传输请求转发至第一用户指定的第二用户,其中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之间具有社交关系,例如,第二用户是第一用户的好友。第一用户可以将所述数据一次发送给一个第二用户(例如,一个通讯录好友),也可以将所述数据一次发送给多个第二用户(例如,一个用户群中的多个好友)。在后一种情况下,将存在如下文中所述的能够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有限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02判断为否,即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表明所述第一用户不具有所述数据的传输权限,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204。在步骤S204,拒绝所述第一用户的传输请求。
这里尽管描述了第一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情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用户当然也可以作为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
下面结合具体示例来描述上述灰度控制方法。
在一种应用示例中,所述数据为一应用程序。
图3A示出了当第一用户期望传输该应用程序时在第一用户侧显示的界面。在这种应用示例中,对于数据的传输请求为对于所述应用程序的转发请求。第一用户通过点击“转发给朋友”图标来发送程序转发请求。
如果第一用户在图3A中所示的界面中点击了“转发给朋友”图标,那么在步骤S201,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程序转发请求,并且在步骤S202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即判断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具有转发程序的权限。
如果所述第一用户具有转发程序的权限,则在步骤S203允许所述第一用户的程序转发请求,向第一用户返回转发成功的通知。此时,可以允许用户从与其具有社交关系的用户(例如,通讯录好友)中选择传输对象。并且,将所述程序转发至所述第一用户指定的第二用户。图3B示出了在第一用户侧显示的、通过所述灰度控制方法返回的转发成功的通知。
如果所述第一用户不具有转发程序的权限,则在步骤S204拒绝所述第一用户的程序转发请求,并且向第一用户返回不能转发程序的通知。例如,图3C示出了在第一用户侧显示的、通过所述灰度控制方法返回的不能转发程序的通知。
又如,在另一种应用示例中,所述数据为黄金红包。在这种应用示例中,用户需要首先在相关应用(如,微黄金)中购买一定量的黄金,然后可以将自己拥有的黄金以黄金红包的形式分享给其他用户。
图4A示出了当第一用户期望发黄金红包时在第一用户侧显示的界面。在这种应用示例中,对于数据的传输请求为发黄金红包请求。第一用户通过设置红包个数和克数并点击塞黄金进红包来发送发黄金红包请求。
如果第一用户在图4A中所示的界面中点击了塞黄金进红包,那么在步骤S201,接收到所述第一用户的发黄金红包请求,并且在步骤S202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即判断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具有发黄金红包的权限。
如果所述第一用户具有发黄金红包的权限,则在步骤S203允许所述第一用户的发黄金红包请求。然后,进行发黄金红包业务操作并向第一用户返回发黄金红包结果。图4B示出了在第一用户侧显示的、通过所述灰度控制方法返回的发黄金红包结果。并且,将所述黄金红包转发至所述第一用户指定的、与所述第一用户具有社交关系(如,通讯录好友)第二用户。第一用户可以将黄金红包一次发送给一个第二用户(例如,一个通讯录好友),也可以将黄金红包一次发送给多个第二用户(例如,一个用户群中的多个好友)。在后一种情况下,将存在如下文中所述的能够拆黄金红包的用户数量有限的情况。
如果所述第一用户不具有发黄金红包的权限,则在步骤S204拒绝所述第一用户的传输请求。图4C示出了在第一用户侧显示的、通过所述灰度控制方法返回的不能发黄金红包的通知。
当然,以上图3A至图4C所示的使用界面仅为示意性的。任何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使用界面也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以上应用示例并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涉及数据的用户流量控制的任何其他应用示例也可以适当地应用于本发明,且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5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与要使用数据的用户交互的服务器或者下文所述的灰度控制设备执行,用于当第二用户期望使用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时针对所述第二用户执行灰度控制。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步骤S501,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
然后,在步骤S502,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
最后,在步骤S503,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
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判断第二用户的哈希值是否在指定的哈希分段内才能确定是否允许第二用户使用数据的方案相比,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中,将灰度触达用户与用户的社交行为相结合,换言之,只要第一用户将数据传输到第二用户,就允许第二用户使用数据而无需判定第二用户是否有权使用该数据,从而避免了第二用户不能使用数据的情况。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能够合理地设置用户的权限。
这里尽管描述了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的情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第二用户当然也可以作为传输所述数据的用户。
接下来,将参照图6描述在步骤S503设置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的具体处理。如图6所示,所述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的步骤S503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步骤S5031,判断所述第二用户是否具有权限等级。
如果在步骤S5032判断为是,即所述第二用户已经具有权限等级,则表明第二用户在之前已被触达过,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5032。在步骤S5032,维持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变。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5031判断为否,即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表明第二用户第一次被触达,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5033。在步骤S5033,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更低的权限等级。例如,可以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低一等级的权限等级。
通过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更低的权限等级,例如通过种子用户(权限等级为10级)传输触达的用户的权限等级可以为9级。9级用户可继续传输数据到处于其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通过权限等级为9级的用户传输触达的用户的权限等级可以为8级,以此类推,能够以树形的分级结构实现对用于灰度控制的用户权限的管理。通过这种分级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灰度触达的用户数,对数据的传输广度能够更精准地控制。
另外,在上文中所述的步骤S5032之后,根据本发明的该另一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的步骤。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一次传输中,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在这种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可以是所述数据的具体内容,例如所述数据的使用界面。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一次传输中,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有限的。例如,第一用户可以在所述数据的一次传输中将其传输至一个用户群中的多个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在这一次传输时初始化为零。在其中一个用户使用所述数据后,所述用户数量增加一个。如果当所述用户数量累积达到设定的一上限阈值,那么该数据不能再被其他用户使用。因此,对于第二用户来说,存在能够使用所述数据的情况以及所述数据的使用次数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即,不能再使用)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可以是指示所述数据是否能够使用的使用结果。
具体来说,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的步骤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这一次传输中已经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是否已经达到一上限阈值。
如果所述用户数量尚未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则执行所述使用请求并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数据使用成功的通知,否则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的通知。
下面结合具体示例来描述上述灰度控制方法。
在一种应用示例中,所述数据为一应用程序。
在这种应用示例中,对于数据的使用请求为对于所述应用程序的使用请求。图7A示出了当接收到应用程序时所述第二用户侧显示的界面。第二用户点击“查看”图标,以向灰度控制设备发送使用程序请求。
如果第二用户点击了图7A所示界面中的“查看”图标,那么在步骤S501,接收到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转发的应用程序的使用请求。并且,在步骤S502,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应用程序而不判断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从而,能够确保被转发的用户可以使用所述应用程序。
所述应用程序为使用次数任意的数据。并且,在所述灰度控制方法中,还可以进一步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使用结果的步骤。图7B示出了在所述第二用户侧显示的由灰度控制设备返回的使用结果,即该应用程序的使用界面。
最后,在步骤S503,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转发应用程序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
具体来说,如果第二用户已有权限等级,表明该第二用户已被触达,维持现有权限等级不变。如果第二用户未有权限等级,表明该第二用户第一次被触达,将该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应用程序发送者更低的权限等级。比如,如果应用程序发送者的权限等级为10级,那么将作为该应用程序的接收者的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9级。
又如,在另一种应用示例中,所述数据为黄金红包。在这种应用示例中,对于数据的使用请求为对于拆黄金红包请求。
图8A示出了当第二用户接收到黄金红包时所述第二用户侧显示的界面。第二用户点击“開”图标,以发送拆黄金红包请求。
如果第二用户点击了图8A所示界面中的“開”图标,那么在步骤S501,接收到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分享的黄金红包的拆黄金红包请求。并且,在步骤S502,允许所述第二用户拆黄金红包而不判断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从而,能够确保接收到黄金红包的用户可以使用拆黄金红包。
黄金红包是属于在这一次传输中能够使用的用户数量有限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灰度控制方法中,还可以进一步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使用结果的步骤。
并且,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的步骤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这一次传输中已经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是否已经达到一上限阈值,即:判断本次发送的黄金红包是否已拆完。如果所述用户数量尚未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即:黄金红包尚未拆完,则执行所述使用请求并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数据使用成功的通知,即:进行拆黄金红包的业务操作并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拆黄金红包成功以及所得份额的通知。否则,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的通知,即: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黄金红包已拆完的通知。图8B和图8C分别示出了当拆黄金红包成功时和当黄金红包已拆完时在第二用户侧显示的界面。
最后,在步骤S503,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分享黄金红包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
例如,可以仅当所述第二用户拆黄金红包成功时认为所述第二用户已被触达,并在此时设置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具体来说,如果第二用户已有权限等级,表明该第二用户已被触达,维持现有权限等级不变。如果第二用户未有权限等级,表明该第二用户第一次被触达,将该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黄金红包发送者更低的权限等级。比如,黄金红包发送者的权限等级为10级,那么该黄金红包的接收成功的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9级。
或者,可替代地,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或不同的灰度控制目标,也可以当所述第二用户接收到第一用户分享的黄金红包时认为所述第二用户已被触达,而不管是否拆黄金红包成功。
当然,以上图7A至图8C所示的使用界面仅为示意性的。任何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使用界面也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且,以上应用示例并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涉及数据的用户流量控制的任何其他应用示例也可以适当地应用于本发明,且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文中分别单独地示出和描述了针对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执行的灰度控制方法。当然,二者也可以结合地使用。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的配置的功能性框图。例如,所述灰度控制设备可以看作所述数据的后台服务器。如图9所示,所述灰度控制设备900包括:通信单元901、判断单元902和控制单元903。
通信单元901用于与用户通信。
期望传输所述数据的第一用户首先将传输请求发送至一数据前端。该数据前端可以看作是所述第一用户所使用的客户端设备上安装的数据应用,也可以看作是所述灰度控制设备中的预处理单元。然后由该数据前端将该传输请求转发至所述灰度控制设备900。此时,所述灰度控制设备900中的通信单元901接收到该传输请求。
判断单元902用于响应于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来自第一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
其中,所述等级阈值是基于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目标而确定的。
如上文中所述,每个人平均的熟悉关联人数大约为150人。如果将所述等级阈值设置为6级(四度用户),即权限等级大于6级的用户具有传输权限,那么使用数据的用户流量为1504≈5亿。按照中国人口数约14亿来计算,如果希望实现中国人口总数的1/3的灰度控制目标,那么可以将所述等级阈值设置为6级。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灰度控制设备中,通过合理地设置所述等级阈值,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灰度触达的用户数,对数据的传输广度能够更精准地控制。
此外,所述灰度控制目标能够基于所述数据的系统负载而动态地调整。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监控所述系统负载,并比较所述系统负载与第一负载阈值和第二负载阈值,其中所述第一负载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当所述系统负载大于所述第一负载阈值时,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及当所述系统负载小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时,减小所述等级阈值。具体来说,如果当前的系统负载超过例如80%,那么相应地降低灰度控制目标,并基于该调整的灰度控制目标重新确定所述等级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便于将系统负载控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防止系统出现雪崩。另一方面,如果当前的系统负载小于例如20%,那么相应地增加灰度控制目标,增加能够传输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进而增加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并基于该调整的灰度控制目标重新确定所述等级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减小所述等级阈值,以便于能够充分地利用系统,避免系统闲置。
如果判断单元902判断出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控制单元903允许其传输请求。并且,将所述第一用户的传输请求转发至第一用户指定的第二用户,其中第一用户与第二用户之间具有社交关系,例如,第二用户是第一用户的好友。第一用户可以将所述数据一次发送给一个第二用户(例如,一个通讯录好友),也可以将所述数据一次发送给多个第二用户(例如,一个用户群中的多个好友)。在后一种情况下,将存在如下文中所述的能够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有限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单元902判断出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控制单元903拒绝其传输请求。
另外,上文中所述的两个具体应用示例也可以类似地应用于所述灰度控制设备。为了避免冗余起见,这里对其细节不再赘述。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的配置的功能性框图。如图10所示,所述灰度控制设备1000包括:通信单元1001、控制单元1002和权限等级设置单元1003。
通信单元1001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
期望使用所述数据的第二用户首先将使用请求发送至一数据前端。该数据前端可以看作是所述第二用户所使用的客户端设备上安装的数据应用,也可以看作是所述灰度控制设备中的预处理单元。然后由该数据前端将该使用请求转发至所述灰度控制设备1000。此时,所述灰度控制设备1000中的通信单元1001接收到该使用请求。
控制单元1002用于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
权限等级设置单元100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
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判断第二用户的哈希值是否在指定的哈希分段内才能确定是否允许第二用户使用数据的方案相比,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灰度控制设备中,将灰度触达用户与用户的社交行为相结合,换言之,只要第一用户将数据传输到第二用户,就允许第二用户使用数据而无需判定,从而避免了第二用户不能使用数据的情况,确保了数据能够有效传输,并且也优化了用户体验。
具体地,所述权限等级设置单元1003进一步被配置为:判断所述第二用户是否具有权限等级。如果所述第二用户已经具有权限等级,则维持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变。另一方面,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更低的权限等级。例如,可以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低一等级的权限等级。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灰度控制设备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使用结果生成单元,用于生成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的使用次数可以是任意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结果生成单元生成的、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可以是所述数据的具体内容。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一次传输中,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有限的。例如,第一用户可以在所述数据的一次传输中将其传输至一个用户群中的多个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在这一次传输时初始化为零。在其中一个用户使用所述数据后,所述用户数量增加一个。如果当所述用户数量累积达到设定的一上限阈值,那么该数据不能再被其他用户使用。因此,对于第二用户来说,存在能够使用所述数据的情况以及所述数据的使用次数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即,不能再使用)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结果生成单元生成的、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可以是指示所述数据是否能够使用的使用结果。
具体来说,响应于所述控制单元1002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所述使用结果生成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这一次传输中已经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是否已经达到一上限阈值;如果所述用户数量尚未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则执行所述使用请求并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数据使用成功的通知,否则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的通知。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作为硬件实体的一个示例如图11所示。所述灰度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以及至少一个外部通信接口1103。所述处理器1101、存储器1102以及外部通信接口1103均通过总线1104连接。
对于用于数据处理的处理器1101而言,在执行处理时,可以采用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ngnalProcessor)或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对于存储器1102来说,包含操作指令,该操作指令可以为计算机可执行代码,通过所述操作指令来实现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灰度控制方法流程中的各个步骤。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1200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1201。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1201由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参照以上附图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
迄今为止,已经参照图1到图12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中,对于基于社交行为的灰度触达用户,不进行权限判定而直接允许其使用数据,确保了合理地设置用户权限;此外,对于作为传输源的用户进行权限判定,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灰度触达的用户数,对数据的传输广度能更精准地控制;同时在灰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载,灵活地调整用于灰度控制的等级阈值,防止系统出现雪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一系列处理不仅包括以这里所述的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并行或分别地、而不是按时间顺序执行的处理。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全部通过软件来实施。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背景技术做出贡献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数据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
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
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
其中当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用户已经具有权限等级,则维持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变;
其中,所述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更低的权限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响应于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以及
如果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允许其传输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等级阈值是基于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目标而确定的,并且所述灰度控制目标能够基于所述数据的系统负载而动态地调整,
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监控所述系统负载,并比较所述系统负载与第一负载阈值和第二负载阈值,其中所述第一负载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
当所述系统负载大于所述第一负载阈值时,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及
当所述系统负载小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时,减小所述等级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的步骤之后,进一步包括:
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
其中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这一次传输中已经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是否已经达到一上限阈值;
如果所述用户数量尚未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则执行所述使用请求并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数据使用成功的通知,否则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的通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一用户具有最高权限等级时,所述第一用户为种子用户,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一度用户;并且
当所述第一用户为(n-1)度用户时,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n度用户,其中n为正整数,且2≤n≤(所述最高权限等级-1)。
7.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设备,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
控制单元,用于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
权限等级设置单元,用于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
其中当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权限等级设置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
如果所述第二用户已经具有权限等级,则维持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不变;
其中,所述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设置为比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更低的权限等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通信单元接收到来自第一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判断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是否大于一等级阈值,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出所述第一用户的权限等级大于所述等级阈值,则允许其传输请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等级阈值是基于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目标而确定的,并且所述灰度控制目标能够基于所述数据的系统负载而动态地调整,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
监控所述系统负载,并比较所述系统负载与第一负载阈值和第二负载阈值,其中所述第一负载阈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
当所述系统负载大于所述第一负载阈值时,增大所述等级阈值;以及
当所述系统负载小于所述第二负载阈值时,减小所述等级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
使用结果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关于所述数据的使用结果,
响应于所述控制单元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所述使用结果生成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
确定在所述第一用户对于所述数据的这一次传输中已经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是否已经达到一上限阈值;
如果所述用户数量尚未达到所述上限阈值,则执行所述使用请求并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数据使用成功的通知,否则生成用于向所述第二用户返回的、使用所述数据的用户数量已达到所述上限阈值的通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当所述第一用户具有最高权限等级时,所述第一用户为种子用户,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一度用户;并且
当所述第一用户为(n-1)度用户时,接收到由所述第一用户传输的数据的所述第二用户为n度用户,其中n为正整数,且2≤n≤(所述最高权限等级-1)。
13.一种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用于在其上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接收来自第二用户的、对于由第一用户传输的所述数据的使用请求;
允许所述第二用户使用所述数据;以及
如果所述第二用户不具有权限等级,则基于所述第一用户向所述第二用户传输所述数据的社交行为,设置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
其中当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用户的对于所述数据的传输请求时,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的权限等级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传输请求,以实现对于所述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
CN201811270167.4A 2018-10-29 2018-10-29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Active CN1102132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70167.4A CN110213218B (zh) 2018-10-29 2018-10-29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70167.4A CN110213218B (zh) 2018-10-29 2018-10-29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3218A true CN110213218A (zh) 2019-09-06
CN110213218B CN110213218B (zh) 2021-06-01

Family

ID=67779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70167.4A Active CN110213218B (zh) 2018-10-29 2018-10-29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1321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3893A (zh) * 2019-09-24 2020-01-10 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的配置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0027A (zh) * 2010-01-14 2012-05-09 索尼公司 视频传输设备、视频显示设备、视频显示系统、视频传输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03036900A (zh) * 2012-12-26 2013-04-10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权限的控制方法和服务器
CN105630539A (zh) * 2015-12-18 2016-06-01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灰度升级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103697A1 (en) * 2015-10-12 2017-04-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7147651A (zh) * 2017-05-18 2017-09-08 深圳房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灰度发布系统及其发布方法
CN107371147A (zh) * 2017-06-13 2017-11-2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保持方法及保持、被保持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80177160A1 (en) * 2015-07-06 2018-06-28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ducing hygienic behavior in honey bee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0027A (zh) * 2010-01-14 2012-05-09 索尼公司 视频传输设备、视频显示设备、视频显示系统、视频传输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03036900A (zh) * 2012-12-26 2013-04-10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权限的控制方法和服务器
US20180177160A1 (en) * 2015-07-06 2018-06-28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ducing hygienic behavior in honey bees
US20170103697A1 (en) * 2015-10-12 2017-04-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5630539A (zh) * 2015-12-18 2016-06-01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灰度升级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47651A (zh) * 2017-05-18 2017-09-08 深圳房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灰度发布系统及其发布方法
CN107371147A (zh) * 2017-06-13 2017-11-2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保持方法及保持、被保持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唯冠等: "《带属性策略的RBAC权限访问控制模型》",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3893A (zh) * 2019-09-24 2020-01-10 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的配置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673893B (zh) * 2019-09-24 2023-06-09 携程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的配置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3218B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9200B2 (en) Dynamic message analysis platform for enhanced enterprise security
US20200396119A1 (en) Intelligent network
Apostolopoulos et al. Cognitive data offloading in mobile edge computing for internet of things
Omoronyia et al. Engineering adaptive privacy: on the role of privacy awareness requirements
Wu et al. A trust evaluation model for cloud computing
JP5811094B2 (ja) 属性情報処理装置、属性情報処理方法及び属性情報評価システム
US8805881B2 (en) Reputation based access control
US20110225294A1 (en) Resource-aware system,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managing request traffic based on a management policy
Hussain et al. Maintaining trust in cloud computing through SLA monitoring
CN104484259A (zh) 应用程序的流量监控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01621541A (zh) 用于知晓分布式应用上下文的事务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ao et al. Service adaptation using fuzzy theory in context-aware mobile computing middleware
CN108540356B (zh) 处理方法与处理设备
CN113132490A (zh) 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MQTT协议QoS机制选择方案
CN115277581A (zh) 网络传输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CN110213218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灰度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08366102A (zh) 一种基于Consul的服务发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933059B (zh) 文件信誉获取方法、网关设备和文件信誉服务器
US10616125B1 (en) Dynamic adjustment in priority values of validation queues
Lagesse et al. ReSCo: A middleware component for Reliable Service Composition in pervasive systems
CN105099826A (zh) 网络服务运营状况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03455525B (zh) 基于用户的搜索推广行为确定推广帐号状态的方法与设备
CN107707383B (zh) 放通处理方法、装置、第一网元及第二网元
CN112994934A (zh) 数据交互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506660A (zh) 一种联机请求处理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