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13180B -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 Google Patents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13180B
CN110213180B CN201910492973.4A CN201910492973A CN110213180B CN 110213180 B CN110213180 B CN 110213180B CN 201910492973 A CN201910492973 A CN 201910492973A CN 110213180 B CN110213180 B CN 110213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agement component
resource
network
addres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29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13180A (zh
Inventor
葛凯凯
刘志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9297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131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13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13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3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该方法应用于云平台,包括:通过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该云平台的网络资源;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该网络资源;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该网络资源。通过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实现云平台统一的网络资源申请与分配,减少云平台整体的网络资源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Description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资源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背景技术
云平台可以接入开源的云计算管理系统,如,云平台中可以接入OpenStack系统,其中,OpenStack是一个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由几个主要的组件组合起来完成具体工作,OpenStack支持几乎所有类型的云环境。
在云平台中除了云计算管理系统之外,还会具备厂商自己的业务管理平台。其中,云平台中的业务管理平台为该云平台中的业务管理层,该云计算管理系统为该云平台的基础架构层。在云平台的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中都会存在各自的IP地址管理模块,IP地址管理模块可以承担IP地址、子网以及网络等网络资源的管理。然而,由于云平台中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均通过各自的IP地址管理模块完成网络资源的申请与创建,很容易导致云平台中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之间网络资源的信息不一致,从而导致云平台整体的网络资源信息不一致,出现云平台网络资源分配冲突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系统及云平台,以实现云平台统一的网络资源申请与分配,减少云平台整体的网络资源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应用于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包括:
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所述云平台的网络资源;
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优选的,所述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包括:
在所述业务管理层检测到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向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发送资源申请请求,以使得所述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所述资源申请请求。
优选的,所述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包括:
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生成的资源申请请求;
或者,
在检测到平台管理员向所述基础架构层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资源申请请求。
优选的,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分配IP地址,且所述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分配所述IP地址的子网对应的子网标识;
所述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包括:
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子网标识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资源申请请求中的子网标识转换为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子网标识;
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子网标识,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一资源请求,所述第一资源请求用于请求分配所述IP地址,且第一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子网标识;
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第一资源请求转发给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优选的,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构建子网,且所述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构建所述子网的网络对应的网络标识;
所述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包括:
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网络标识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资源申请请求中的网络标识转换为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网络标识;
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网络标识,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二资源请求,所述第二资源请求用于请求构建所述子网,且第二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网络标识;
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第二资源请求转发给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优选的,在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之后,还包括:
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回收请求,所述资源回收请求用于申请回收所述云平台中的网络资源;
依据所述资源回收请求,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回收所述网络资源;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回收所述网络资源。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资源管理装置,应用于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所述装置包括:
请求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所述云平台的网络资源;
资源申请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
资源分配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
其中,所述基础架构层部署有网络管理组件和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所述业务管理层中部署有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其中,网络管理组件用于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所述云平台的网络资源;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
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用于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在本申请中,云平台通过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并由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向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网络资源,使得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以统一管理该云平台中基础架构层和业务管理层所涉及到的网络资源的申请与分配,从而实现了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有利于保证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一致性,减少资源冲突,从而减少了由于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分别独立进行资源申请与分配而导致的云平台的网络资源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云平台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的一种实现架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在一种应用场景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在又一种应用场景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中网络资源回收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云平台,该云平台接入有开源的云计算管理系统,同时,该云平台还包括构建于该云计算管理系统上层的业务管理层,通过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实现对该云计算管理系统以及业务管理层之间网络资源的统一分配与管理,减少网络资源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便于理解,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云平台的组成进行介绍。如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云平台的组成架构示意图。
其中,该云平台接入有云计算管理系统,该云计算管理系统作为该云平台的基础架构层。在该基础架构层上搭建有云平台的业务管理层,其中,根据云平台所支持的业务类型以及功能等的不同,该业务管理层的具体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如图1所示,该云平台包括两个逻辑层,一层为基础架构层110,一层为业务管理层120。
如图1,该基础架构层可以理解为云计算管理层。如,该基础架构层可以为云平台接入的OpenStack系统为例,其中,云平台通过配置并运行该OpenStack系统的代码,实现接入该OpenStack系统。该OpenStack系统为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该OpenStack系统可以为云平台运行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支持。
其中,该基础架构层110中包括网络管理组件111,如以基础架构层为接入的OpenStack系统为例,该网络管理组件为OpenStack系统中网络管理组件称为Neutron。
在网络管理组件111中包括: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管理(IPAddress Management,IPAM)组件112,其中,为了便于与业务管理层中的IP地址管理组件区分,将网络管理组件111中的IP地址管理组件称为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其中,该业务管理层可以用于实现云平台的监控、运维管理以及接收用户侧的一些请求操作等。该业务管理层120包括: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121。
其中,该业务管理层还可以包括网关组件122,该网关组件可以实现云平台对外的服务。如,该网关组件可以接收向该业务管理层发起的网络资源申请请求。
当然,图1仅仅是云平台中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的简单架构示意图,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还可能会包括其他组件或者模块等,在此不加限制。
在现有的方案中,基础架构层通过网络管理组件中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来管理与维护该基础架构层所需的网络资源,而业务管理层通过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来管理与维护该业务管理层所需的网络资源,这样,很容易出现类似云平台同一网络资源分配给云平台中不同层中的虚拟机等虚拟设备的情况,从而导致云平台中同一网络资源信息所属的虚拟设备可能会不同,出现了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信息不一致,也就是出现云平台中网络资源分配冲突的情况,进而很容易增加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申请失败的情况。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在该基础架构层的网络管理组件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中配置了驱动程序,通过该驱动程序可以实现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该业务管理层中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通信连接,并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完成云平台中所有网络资源的统一分配。
基于此,在本申请中,该网络管理组件用于获取该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该云平台的网络资源;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该网络资源。
相应的,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用于分配该网络资源。
结合以上内容,下面结合流程图对本申请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介绍。如,参见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如上提到的云平台。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S201,通过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
其中,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该云平台的网络资源。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云平台由基础架构层和业务管理层构成,而这两层都会产生或者接收到资源申请请求。因此,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到的资源申请请求可以分为几类:
在一种可能情况中,该资源申请请求为业务管理层对于网络资源的申请请求。相应的,在业务管理层检测到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云平台可以通过该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向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发送资源申请请求,以使得该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业务管理层中的该资源申请请求。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该资源申请请求为该基础架构层对于网络资源的申请请求。在该种情况下,基础架构层获得该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该基础架构层内部存在申请网络资源的需求,在该种情况下,云平台可以通过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基础架构层中生成的资源申请请求。又一类为:该基础架构层接收到云平台的管理人员调用该基础架构层的接口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相应的,在检测到平台管理员向该基础架构层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资源申请请求。
可以理解的是,云平台中的网络资源有多类,可以包括:IP地址、子网络以及网络。其中,子网络对应多个IP地址构成的IP地址池。网络可以包括多个子网。相应的,该资源申请请求可以用于请求申请IP地址,如,在云平台中创建虚拟机的情况下,需要申请为该虚拟机分配IP地址。该资源申请请求还可以是用于申请构建子网或者网络。
S202,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该网络资源。
如,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通过运行其内置的驱动程序向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网络资源。
可以理解的是,该基础架构层中的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可以直接将该资源申请请求转发给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可选的,考虑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和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中对于子网的子网标识、网络的网络标识等信息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可以对该资源申请请求中的信息进行转换后再发送给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在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分配IP地址,则该资源申请请求还会携带请求分配该IP地址的子网对应的子网标识,该子网标识用于唯一标识该子网。如,为哪个子网内的虚拟机分配IP地址,则需要在资源申请请求中携带该子网的标识。
相应的,云平台可以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子网标识映射关系,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资源申请请求中的子网标识转换为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子网标识。然后,云平台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子网标识,通过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一资源请求,并通过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第一资源请求转发给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其中,第一资源请求用于请求分配该IP地址,且第一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子网标识。
其中,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子网标识映射关系中包括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对应的子网标识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对应的子网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子网标识映射关系可以存储于云平台的数据库中,并通过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从数据库中查询该子网标识映射关系。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构建子网,在该种情况下,该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构建该子网的网络对应的网络标识。该网络标识用于唯一标识一个网络。也就是说,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在哪个网络中创建子网,则需要携带该子网所对应的网络的网络标识。
相应的,云平台会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网络标识映射关系,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资源申请请求中的网络标识转换为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网络标识。然后,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网络标识,通过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二资源请求,并通过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第二资源请求转发给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其中,第二资源请求用于请求构建该子网,且第二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网络标识。
与前面子网标识映射关系类型,该网络标识映射关系存储的是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对应的网络标识与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对应的网络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应的,该网络标识映射关系可以存储于数据库中,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可以从数据库中查询该网络标识映射关系。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构建网络,在该种情况下,该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构建的网络对应的网络名称。在该种情况下,云平台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解析出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构建网络,可以直接将包含该网络名称的该资源申请请求转发给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当然,考虑到网络可能还涉及到所对应的网络标识等,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还可以是先根据该网络名称,确定该网络名称对应的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VLAN)的标识,然后将该网络名称,该VLAN的标识封装为第三资源请求,并将第三资源请求发送给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该第三资源请求用于请求构建该网络名称对应的网络。
S203,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该网络资源。
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该网络资源可以执行完成该网络资源分配所需的相关操作,并记录和维护该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从而通过该第二IP地址统一为云平台进行网络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如,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以检测该网络资源是否可用,并在该网络资源可用的情况下,将该网络资源分配给该资源申请请求对应的请求方;同时,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会记录为请求方所分配的网络资源。
在本申请中,云平台通过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并由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向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网络资源,使得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以统一管理该云平台中基础架构层和业务管理层所涉及到的网络资源的申请与分配,从而实现了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有利于保证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一致性,减少资源冲突,从而减少了由于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分别独立进行资源申请与分配而导致的云平台的网络资源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现有的方案中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仅仅负责为业务管理层分配网络资源,为了使得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也可以实现对基础架构层分配网络资源,需要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基础架构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中定义的数据表示形式一致。相应的,在云平台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获取到资源申请请求之前,可以先设定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中定义网络资源的数据格式保持一致。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中云平台存在资源申请请求的几种情况以及云平台处理资源申请请求的具体场景,可以参见图3,其示出了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管理的实现架构示意图。
由图3可以看出,触发云平台获得资源申请请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向业务管理层120发起资源申请请求,一种调用基础架构层110的接口输入资源申请请求。除此之外,该基础架构层也可以自动生成资源申请请求,即俗称的基础架构层编排创建资源申请请求。
下面结合图3的几种情况,对本申请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介绍。为了便于理解,以基础架构层为OpenStack系统为例说明。
首先介绍通过业务管理层向云平台中的OpenStack系统下发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如图4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资源管理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应用于前面所提到的云平台,本实施例可以包括:
S401,在该业务管理层检测到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该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向该OpenStack系统中的网络管理组件发送资源申请请求。
可以理解的是,该业务管理层是面向用户的,在用户向云平台申请资源的情况下,该业务管理层就会接收到资源申请请求或者产生资源申请请求,该过程与现有的业务管理层产生资源申请请求的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业务管理层检测到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网关组件会获取该业务管理层的资源申请请求,同时,该网关组件会将该资源申请请求发送给OpenStack系统中的网络管理组件。
其中,该资源申请请求可以是申请分配IP地址,申请创建子网,申请创建网络等等请求,具体可以参见前面的相关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S402,在OpenStack系统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到该业务管理层下发的该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依据该资源申请请求,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该网络资源。
如,OpenStack系统中的网络管理组件Neutron会将资源申请请求分配给该Neutron中的IPAM组件处理。在本申请中该Neutron中的IPAM组件中安装有驱动程序,通过该Neutron中的IPAM组件(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运行该驱动程序,通过该IPAM组件中的驱动程序可以解析该资源申请请求,并根据该资源申请请求中所携带的信息进行一些必要的转换之后,将转换后的信息重新封装为申请请求,然后发送给业务管理层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其中,该Neutron中的IPAM组件通过运行驱动程序对该资源申请请求所进行的处理可以参见前面实施例的相关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S403,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为该业务管理层分配该网络资源。
如,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申请IP地址的情况,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会查询是否存在可用的IP地址,或者所申请的IP地址是否已被分配等,如果可以为该业务管理层分配该IP地址,则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会建立并存储该业务管理层与分配给该业务管理层的IP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为业务管理层中的虚拟机分配IP地址,则可以建立该虚拟机与该IP地址的绑定关系,以实现为该虚拟机分配IP地址。
又如,对于资源申请请求为请求在业务管理层创建网络的情况,可以构建并存储该业务管理层与该网络之间的关联信息。如,在该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网络的名称,而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会根据该网络名称,确定该网络名称对应的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Area Network,VLAN)的标识,相应的,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会为请求创建的网络分配一个不同于该VLAN标识的网络标识,然后建立该业务管理层,与该网络名称、网络标识等相关信息之间的绑定关系。
又如,对于资源申请请求为请求在业务管理层创建子网的情况下,则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建立子网与业务管理层之间的绑定关系。如,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为该子网分配一个尚未占用的子网标识给该子网,并存储业务管理层与子网的相关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S404,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网络资源的信息经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传输给该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确认为该业务管理层分配了相应的网络资源信息之后,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需要将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传输给该网关组件,以使得业务管理层可以确认所申请的网络资源。
其中,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向业务管理层反馈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的路径与该业务管理层向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网络资源的路径相反,即,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会将该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先发送给该OpenStack系统中Neutron,由Neutron中的IPAM组件再将该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返回给该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
可以理解的是,该Neutron中的IPAM组件也涉及一些网络资源的管理,因此,为了使得该Neutron中的IPAM组件可以了解到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分配情况,在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向该Neutron中的IPAM组件返回业务管理层对应的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时,Neutron中的IPAM组件也会存储该业务管理层对应的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
为了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通过本申请的方案为业务管理层分配网络资源的具体实现,下面以业务管理层申请IP地址这一场景为例,为了便于描述,以业务管理层申请指定IP地址为例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介绍。如图5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在一种应用场景中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应用于云平台,包括:
S501,通过该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接收用户通过终端发送的资源申请请求。
其中,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申请指定IP地址,且该资源申请请求指示有创建IP地址的子网的子网标识。
如,在用户通过终端可以向云平台申请虚拟机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为该虚拟机申请指定IP地址或者随机IP地址,本实施例以申请随机IP地址为例。
S502,通过该网关组件从该业务管理层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获取可用IP列表,并将可用IP列表反馈给用户的终端。
其中,该可用IP列表包括该子网标识所代表的子网中当前可分配的所有IP地址。
S503,通过该网关组件获取用户的终端返回的指定IP地址,该指定IP地址为用户从该IP列表中选择出的IP地址。
S504,通过该网关组件向该OpenStack系统中的网络管理组件发送携带该指定IP地址和子网标识的资源申请请求。
以上步骤S501和S504是业务管理层获取用于申请指定IP地址的资源申请请求的一种可能情况,对于其他使得业务管理层获得用于申请指定IP地址的其他情况也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
S505,通过OpenStack系统中网络管理组件内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解析该资源申请请求中的子网标识,并按照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子网标识映射关系,将该资源申请请求中的子网标识转换为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子网标识。
S506,通过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指定IP地址和转换后的子网标识封装为第一资源请求。
其中,该第一资源请求为重新封装后的资源申请请求,为了便于区分,将封装有该指定IP地址和转换后的子网标识的资源申请请求称为第一资源请求。
S507,通过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第一资源请求发送给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S508,在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确认该指定IP地址可用的情况下,将该指定IP地址分配给该业务管理层,并存储该业务管理层与该指定IP地址之间的分配信息。
S509,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业务管理层与该指定IP之间的分配信息发送给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S510,通过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存储该业务管理层与该指定IP之间的分配信息,并将该分配信息传输给该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501到S504是以用于申请指定IP地址的资源申请请求为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用户希望申请随机IP地址,那么只需要向业务管理层发起资源申请请求,且资源申请请求用于指示申请随机IP地址即可,无需用户选择IP地址。同时,该网关组件可以直接将资源申请请求发送给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的处理操作相似。不同仅在于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发送的第一资源请求携带的是转换后的子网标识,且该第一资源请求用于申请请求随机IP地址。相应的,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以从该子网标识所表征的子网对应的IP地址池中随机选取一个可用的IP地址,并将随机选取出的IP地址分配给业务管理层。
下面以资源申请请求为云平台的平台管理员通过调用基础架构层110的接口向基础架构层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进行说明,仍以基础架构层为云平台接入的OpenStack系统为例说明。如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应用于云平台,包括如下步骤:
S601,在检测到平台管理员向该OpenStack系统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该OpenStack系统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资源申请请求。
其中,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云平台的网络资源。
OpenStack系统具有可供云平台的管理员调用的接口,通过调用该接口可以向OpenStack系统输入资源申请请求。如,可参见图3,向该OpenStack系统发起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云平台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页面向该OpenStack系统发起资源申请请求,相应的,OpenStack系统可以获取通过管理页面发起的资源申请请求;又一种方式为,OpenStack系统获取通过命令行向该OpenStack系统发起的资源申请请求,其中,该命令行由管理人员调度OpenStack系统的接口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是以管理员通过调用OpenStack系统的接口向OpenStack系统发起的资源申请请求为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OpenStack系统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组件获取网络管理组件获取OpenStack系统中生成的资源申请请求。如,OpenStack系统按照用户设定的规则来动态的创建和释放资源,以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满足业务高峰和低谷,例如,在业务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OpenStack系统会创建一些新的虚拟机,并申请为该虚拟机分配IP地址等,可见,OpenStack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自动创建资源申请请求。
对于OpenStack系统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到该OpenStack系统创建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其后续处理与下面步骤S602到S604的过程相同。
S602,通过该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该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该资源申请请求所请求的网络资源。
其中,针对不同的网络资源,该步骤的处理也会有所差别,具体可以参见前面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网络资源的相关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S603,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为OpenStack系统分配该网络资源。
如,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在确认该网络资源可用的情况下,建立并存储该OpenStack系统与该网络资源的绑定关系,以便将该网络资源分配给OpenStack系统使用。
S604,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网络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其中,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接收到该网络资源的信息之后,可以确认该OpenStack系统获取该网络资源,同时,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会存储为该OpenStack系统分配的网络资源。
为了便于理解图6实施例,下面结合一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介绍。以向OpenStack系统发起申请随机IP地址为例说明。如,参见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在又一种应用场景中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包括:
S701,通过OpenStack系统中网络管理组件获取通过命令行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
其中,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为OpenStack系统分配随机IP地址,且资源申请请求指示有请求分配随机IP地址的子网的子网标识。
该步骤S701是以该OpenStack系统获取向其发起的资源申请请求的一种方式为例,对于其他向该OpenStack系统发起资源申请请求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分配随机IP地址为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会存储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分配信息,因此,如果该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申请指定IP地址,则可以通过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模块获取可用IP列表,或者是,通过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从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获取可用IP列表。然后,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可用IP列表输出给管理人员,以供管理人员选择指定IP地址。而管理人员选择了指定IP地址之后,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只需要在后续生成的第一资源请求中携带该指定IP地址的信息即可。
S702,OpenStack系统中网络管理组件内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子网标识映射关系,将该资源申请请求中的子网标识转换为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子网标识。
S703,通过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转换后的子网标识封装为第一资源请求。
其中,该第一资源请求封装有转换后的子网标识,且该第一资源请求用于请求为该通过OpenStack系统分配随机IP地址。
S704,通过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该第一资源请求发送给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S705,在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确定子网标识所表征的子网对应的IP地址池,并从该IP地址池中可用的IP地址中随机选择一个IP地址,将选取出的IP地址分配给该OpenStack系统,并存储该OpenStack系统与选取出的该IP地址之间的关联关系。
该关联关系用于表征选取的该IP地址被分配给该OpenStack系统。
S706,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为OpenStack系统分配的该IP地址的信息发送给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S707,通过OpenStack系统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存储为该OpenStack系统分配的该IP地址的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云平台分配了网络资源之后,也会涉及到网络资源的回收(或者说删除),基于本申请的网络资源的分配过程,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云平台仍通过业务管理层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统一实现云平台中网络资源的回收。
如,参见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中对于网络资源回收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流程可以应用于云平台,该流程包括:
S801,通过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云平台中的资源回收请求。
其中,该资源回收请求用于申请回收该云平台中的网络资源。
如,该资源回收请求可以用于请求回收云平台中分配的IP地址,例如回收为虚拟机分配的IP地址。
又如,该资源回收请求可以用于请求删除云平台中创建的子网或者网络。
与前面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资源申请请求相似,该网络管理组件获取到的资源回收请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为:业务管理层向该网络管理组件发送的资源回收请求。如,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可以获取到向业务管理层发起的资源回收请求,通过该网关组件将该资源回收请求发送给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
另一类为:基础架构层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到的针对该基础架构层的资源回收申请。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该基础架构层内部存在网络资源回收需求,在该种情况下,云平台可以通过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基础架构层中生成的资源回收请求。
又一种情况为:该基础架构层接收到云平台的管理人员调用该基础架构层的接口输入的资源回收请求,相应的,在检测到平台管理员向该基础架构层输入的资源回收请求的情况下,通过该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该资源回收请求。例如,管理人员通过管理页面或者命令行向该基础架构层发起资源回收请求。
S802,依据该资源回收请求,通过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回收该网络资源。
如,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转发该资源回收请求,或者是,解析该资源回收请求中的信息并转换为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信息后,发送给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如,与前面资源申请请求类似,如果资源回收请求中携带有子网标识或者网络标识,仍需要将子网标识转换为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子网标识,并将网络标识转换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网络标识,其他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S803,通过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回收该网络资源。
如,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删除该网络资源与该网络资源所对应的业务管理层或者基础架构层的关联信息等。
可选的,该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回收该网络资源之后,还可以将该网络资源的回收信息发送给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以便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存储相应的回收信息。同时,如果是业务管理层发起的资源回收请求,该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还会将该回收信息返回给该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
对应本申请的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资源管理装置,如,参见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一种网络资源管理装置的一种组成架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应用于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该装置可以包括:
请求获取单元901,用于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所述云平台的网络资源;
资源申请单元902,用于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
资源分配单元903,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所述请求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请求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业务管理层检测到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向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发送资源申请请求,以使得所述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所述资源申请请求。
可选的,资源分配单元,包括:
第一分配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为所述业务管理层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第一信息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网络资源的信息经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传输给所述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所述请求获取单元,包括:
第二请求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生成的资源申请请求。
或者,
第三请求获取单元,用于在检测到平台管理员向所述基础架构层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资源申请请求。
可选的,所述资源分配单元,包括:
第二分配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为所述基础架构层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第二信息传输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网络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在以上系统实施例中,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分配IP地址,且所述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分配所述IP地址的子网对应的子网标识;
相应的,所述资源申请单元,包括:
第一转换单元,用于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子网标识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资源申请请求中的子网标识转换为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子网标识;
第一请求生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子网标识,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一资源请求,所述第一资源请求用于请求分配所述IP地址,且第一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子网标识;
第一请求转发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第一资源请求转发给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构建子网,且所述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构建所述子网的网络对应的网络标识;
所述资源申请单元,包括:
第二转换单元,用于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网络标识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资源申请请求中的网络标识转换为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网络标识;
第二请求生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网络标识,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二资源请求,所述第二资源请求用于请求构建所述子网,且第二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网络标识;
第二请求转发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第二资源请求转发给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
回收请求获得单元,用于在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之后,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回收请求,所述资源回收请求用于申请回收所述云平台中的网络资源;
回收申请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资源回收请求,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回收所述网络资源;
资源回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回收所述网络资源。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实现如上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包括:
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所述云平台的网络资源;
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包括:
在所述业务管理层检测到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向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发送资源申请请求,以使得所述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所述资源申请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为所述业务管理层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网络资源的信息经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传输给所述业务管理层的网关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包括:
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生成的资源申请请求;
或者,
在检测到平台管理员向所述基础架构层输入的资源申请请求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资源申请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为所述基础架构层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网络资源的信息发送给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分配IP地址,且所述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分配所述IP地址的子网对应的子网标识;
所述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包括:
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子网标识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资源申请请求中的子网标识转换为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子网标识;
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子网标识,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一资源请求,所述第一资源请求用于请求分配所述IP地址,且第一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子网标识;
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第一资源请求转发给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请求构建子网,且所述资源申请请求携带有请求构建所述子网的网络对应的网络标识;
所述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包括:
依据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与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之间的网络标识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资源申请请求中的网络标识转换为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可识别的网络标识;
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和转换后的网络标识,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生成第二资源请求,所述第二资源请求用于请求构建所述子网,且第二资源请求中携带有转换后的网络标识;
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将所述第二资源请求转发给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之后,还包括:
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回收请求,所述资源回收请求用于申请回收所述云平台中的网络资源;
依据所述资源回收请求,通过所述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回收所述网络资源;
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回收所述网络资源。
9.一种网络资源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云平台,所述云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所述装置包括:
请求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基础架构层中的网络管理组件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所述云平台的网络资源;
资源申请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
资源分配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10.一种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云平台包括业务管理层和基础架构层;
其中,所述基础架构层部署有网络管理组件和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
所述业务管理层中部署有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
其中,网络管理组件用于获取所述云平台中的资源申请请求,所述资源申请请求用于申请所述云平台的网络资源;依据所述资源申请请求,通过所述网络管理组件中的第一IP地址管理组件向所述业务管理层中的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申请所述网络资源;
所述第二IP地址管理组件用于分配所述网络资源。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
CN201910492973.4A 2019-06-06 2019-06-06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Active CN110213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2973.4A CN110213180B (zh) 2019-06-06 2019-06-06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2973.4A CN110213180B (zh) 2019-06-06 2019-06-06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3180A CN110213180A (zh) 2019-09-06
CN110213180B true CN110213180B (zh) 2022-04-05

Family

ID=67791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2973.4A Active CN110213180B (zh) 2019-06-06 2019-06-06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131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6987B1 (en) 2021-05-07 2022-09-27 St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managem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4064A (zh) * 2013-10-28 2014-01-29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云计算方法、云管理平台和客户端
CN104601680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7249050A (zh) * 2017-08-14 2017-10-13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云平台中资源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7493310A (zh) * 2016-06-13 2017-12-1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云资源处理方法及云管理平台
CN107682285A (zh) * 2017-09-27 2018-02-09 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构云平台统一资源授权方法
US10205701B1 (en) * 2014-12-16 2019-02-12 Infoblox Inc. Cloud network automation for IP address and DNS record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4064A (zh) * 2013-10-28 2014-01-29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云计算方法、云管理平台和客户端
US10205701B1 (en) * 2014-12-16 2019-02-12 Infoblox Inc. Cloud network automation for IP address and DNS record management
CN104601680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7493310A (zh) * 2016-06-13 2017-12-1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云资源处理方法及云管理平台
CN107249050A (zh) * 2017-08-14 2017-10-13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云平台中资源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7682285A (zh) * 2017-09-27 2018-02-09 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构云平台统一资源授权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OpenStack虚拟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婷婷等;《电子制作》;20190515(第10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3180A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52132A1 (zh) 一种网络边缘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796905B (zh) 一种kubernetes容器云平台VLAN网络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9218046B (zh) 网络切片的管理方法及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7566541A (zh) 容器网络资源分配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EP3413511B1 (en) Vnfm determining method and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orchestrator
CN109995641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计算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08347343B (zh) 一种策略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4070822B (zh) 一种Kubernetes Overlay IP地址管理方法
CN111327668B (zh) 网络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167307A (zh) 一种可动态自适应的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和方法
CN106878480B (zh) 一种dhcp服务进程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2333017B (zh) 一种服务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835679B (zh) 多租户场景下的租户资源管理方法和装置
US20210092073A1 (en) Resource trees by management controller
CN113810230A (zh) 对容器集群中的容器进行网络配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095524A1 (zh) 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0213180B (zh) 网络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云平台
CN105324968A (zh) 可靠性资源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14422350B (zh) 一种公共云容器实例创建方法
CN113612866A (zh) 地址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EP3503484A1 (en)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CN112532758B (zh) 一种网络边缘计算系统的创建方法、装置及介质
WO2015067051A1 (zh) 测试代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9005071B (zh) 一种决策部署方法和调度设备
CN108259345B (zh) 端口生成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