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9504A - 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9504A
CN110199504A CN201880007518.4A CN201880007518A CN110199504A CN 110199504 A CN110199504 A CN 110199504A CN 201880007518 A CN201880007518 A CN 201880007518A CN 110199504 A CN110199504 A CN 110199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remote access
network
data grouping
access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75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9504B (zh
Inventor
C·米歇尔
T·哈格
H-J·科尔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utsche Telekom AG
Original Assignee
Deutsche Telekom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utsche Telekom AG filed Critical Deutsche Telekom AG
Publication of CN110199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9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9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9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4Sourc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48Routing tree calc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25Routing or path finding in a switch fabr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6Layer 2 routing, e.g. in Ethernet based M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7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of data in networks, e.g. transport arrangements for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or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内,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与多个叶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相连接,其中该中心局递送点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和/或服务边缘节点,并且其中该宽带接入网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使得多个线路端接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至少一者,其中该电信网络进一步包括多个边缘节点,使得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边缘节点中的至少一者,其中,为了向或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传输数据分组,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和交换结构的伪线被使用,其中该伪线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其中,为了跨交换结构传输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Description

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 增强使用的方法
背景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电信网络,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该中心局递送点,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如在固定线路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系统(或固定线路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两者中的宽带通信系统或电信网络中的分组化信息的交换由于不同数据业务在这些通信网络中的快速传播而已经显著增长并且未来可能还将增长。
本发明一般涉及将远程或中央接入节点链接到电信网络的骨干网或核心网的边缘以便向连接至电信网络的客户端设备提供网络接入的聚集网络的领域。通常,此类客户端设备使用由客户终端装备设备提供的网络连接链路,该客户终端装备设备将客户端设备连接至电信网络的中心局递送点。
目前,用于将线路端接节点交换到服务边缘(节点)的共用架构是使用利用诸如VxLAN(虚拟可扩展LAN(局域网))之类的层2技术的结构来互连该结构架构内的设备(或网络节点)。这将结构内的连接量限制到4094。此外,基于当今可用的技术,难以或根本不可能进行堆叠,以便使得双重标记的接入端口能够透明地连接至服务边缘。目前,此类解决方案通常需要集中式控制器来管理典型结构内的所有连接。另一种办法是使用基于层3的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这主要支持层3话务,然而大多数接入技术是基于层2的。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提及的不同层指的是OSI模型(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不同层,主要是层2(数据链路层)和层3(网络层)。数据链路层提供节点到节点的数据传递,诸如两个直接连接的节点之间的链路。它检测并可能校正物理层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此外,它定义了用于建立和终止(直接或非直接地)物理地连接的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的协议。它还定义了用于设备之间的流控制的协议。网络层提供了将可变长度数据序列(称为数据报或数据分组)从一个网络节点传递到另一网络节点的功能和规程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技术上简单、有效且成本高效的解决方案。
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对应的电信网络、对应的用户装备、以及包括电信网络和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的对应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来实现,
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内,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与多个叶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该中心局递送点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和/或服务边缘节点,并且其中该宽带接入网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使得多个线路端接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电信网络进一步包括多个边缘节点,使得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边缘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为了向或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传输数据分组,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和交换结构的伪线被使用,其中该伪线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其中,为了跨交换结构传输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因此,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可以提供包括主干网络节点以及叶网络节点的交换结构的架构,以便将多个远程网络节点连接至中心局内的服务边缘节点或中心局外的边缘节点(通常是标签边缘节点),或者将中心局内的网络节点与中心局外的边缘节点相连接。此外,有利地可以将基于MPLS的伪线用作对基于MPLS分段路由的传输底层的服务覆盖。
特别地,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可以提供到远程接入节点的伪线延伸,即到连接的端接点(诸如,举例而言MSAN(多服务接入节点))而不是宽带接入网内的中心局递送点的线路端接节点的伪线延伸。根据本发明,多分段伪线被使用,其尤其包括三个分段: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远程接入节点(诸如MSAN(多服务接入节点))到通常位于中心局递送点中的、尤其是作为交换结构的一部分的相应的(即所连接的)线路端接节点(诸如尤其是OLT(光线路端接节点))的第一分段、从线路端接节点到主干网络节点(或主干交换机;通常作为交换结构的一部分)的第二分段、以及从主干网络节点(或主干交换机)到中心局递送点之外的端接点的第三分段。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可以提供中心局递送点内的结构架构,其支持基于层2的接入系统结合至该结构之外(并且因此在该中心局递送点之外)的远程节点的基于LDP(标签分发协议)的连接。这通过使用基本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特征来实现灵活的架构。根据本发明尤其优选的是,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边界网关功能建立伪线或使得伪线能够被生成以连接线路端接节点(尤其是OLT(光线路端接节点))、边缘节点(诸如LER(标签边缘路由器))、以及远程接入节点(诸如MSAN(多服务接入节点))。
与常规已知的办法(诸如无缝MPLS办法)相反,其中LDP-DoD(按需的下游标签分发协议)被用于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向远程接入节点提供MPLS标签,以上提及的第一分段(即,从远程接入节点到相应的(即所连接的)线路端接节点的分段)能够不用LDP-DoD(按需的下游标签分发协议)来实现,因为它仅是一跳分段并因此根本不需要标签。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线路端接节点(诸如OLT(光线路端接节点))和远程接入节点(诸如MSAN(多服务接入节点))通常由根据本发明的相同的控制器(或编排器)来控制,因此相同的伪线标签可被用于两个设备上的层2服务,由此显著地简化了线路端接节点上的转发表。线路端接节点现在仅需将节点标签(也被称为所谓的SID标签或分段标识标签)推入帧(即,所考虑的数据分组;在该情形中是在上游方向上从远程接入节点传送或传输的数据分组)并将该帧转发到该线路端接节点连接至的叶网络节点(或叶交换机)之一。
通常,远程接入节点连接到客户终端装备,并且该客户终端装备通常连接到至少一个客户端设备。客户端设备可以是任何通信设备,诸如个人便携式或台式计算设备、(视频或音频)流送设备、电视设备、智能电话、平板计算设备、或者可使用电缆或缆线连接或使用无线链路(诸如WLAN(无线局域网)或WiFi连接、蓝牙连接或任何其他低范围或蜂窝无线接入技术)来连接的任何其他设备。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可以提供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通常,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其中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与多个叶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相连接,并且其中中心局递送点另外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宽带接入网中的远程接入节点连接到中心局递送点中的线路端接节点,使得远程接入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到至少一个线路端接节点,并且使得线路端接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至少一者。根据本发明,电信网络进一步包括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使得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数据分组在下游方向上(即朝向或向所考虑的远程接入节点(或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或在上游方向上(即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所考虑的(或特定的)远程接入节点(并且尤其是向所考虑的远程接入节点所连接至的至少一个(特定)线路端接节点))传送(或传输)。
根据本发明,对于此类数据分组的传送(或传输),提议提供并使用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和交换结构的伪线。伪线的使用包括将至少第一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在下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在上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此外,根据本发明提议:为了跨交换结构传输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在下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在上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
根据本发明的电信网络可以是固定线路电信网络或移动通信网络,但优选地是具有固定线路电信网络的各方面(或各部分)(或者在这些部分中是固定线路电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各方面(或各部分)(或者在这些部分中是移动通信网络)两者的电信网络;这些网络还以术语固定移动融合网络(FMC网络)而被知晓。
此外,根据本发明有可能有利并优选的是,为了传输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或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伪线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交换结构、以及中心局递送点之外的端接网络节点,其中该伪线的使用包括将至少第五报头标签信息用于要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在下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六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在上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变型,伪线的使用附加地包括将第七报头标签信息用于要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在下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八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在上游方向上传输的)数据分组。
借助于使用伪线来传输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或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并且该伪线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交换结构、以及中心局递送点之外的端接网络节点,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可以在以下情形中使用该伪线:(中心局递送点之外的)端接网络节点对应于电信网络内、尤其是骨干或核心网内与该中心局递送点相比层级更高的位置;或者该端接网络节点对应于电信网络内与该中心局递送点相比层级更低的位置、尤其是另一接入节点。
根据本发明的替换实施例,为了传输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或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伪线跨越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和交换结构,其中该伪线的端接网络节点在中心局递送点内。
由此,还有利地可以在以下情形中使用伪线:伪线连接端接于交换结构和/或中心局递送点内。
应当理解,根据本发明有可能有利的是,在同一个网络节点、尤其是同一个(所考虑的)远程接入节点处端接的多条伪线能够同时被建立和/或保持和/或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宽带接入网、尤其是中心局递送点或交换结构包括控制器节点和/或尤其是在该控制器节点上的虚拟路由器实例,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步骤中,在数据分组要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情形中,控制器节点和/或虚拟路由器实例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和/或第三报头标签信息指派给伪线,并且在数据分组要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情形中,控制器节点和/或虚拟路由器实例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和/或第四报头标签信息指派给该伪线,
--在第一步骤之后的第二步骤中,该数据分组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或者该数据分组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
由此,有利地可以有效地且相对容易地实现伪线的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控制器节点和/或虚拟路由器实例由一个或多个主干节点主存。
由此,有利地可以相对容易地将控制器功能集成在交换结构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分段标识符被用作交换结构内的第三和第四报头标签信息,其中这些分段标识符尤其是该交换结构内的唯一性标识符。
因此,有利地可以容易且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伪线在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与中心局递送点之外或中心局递送点内的端接节点之间提供透明的层2连接。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电信网络,
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内,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与多个叶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该中心局递送点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和/或服务边缘节点,并且其中该宽带接入网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使得多个线路端接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电信网络进一步包括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使得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电信网络被配置成使得:为了向或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传输数据分组,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和交换结构的伪线被使用,其中该伪线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其中,为了跨交换结构传输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
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内,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与多个叶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该中心局递送点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和/或服务边缘节点,并且其中该宽带接入网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使得多个线路端接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电信网络进一步包括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使得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中心局递送点被配置成使得:为了向或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传输数据分组,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和交换结构的伪线被使用,其中该伪线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其中,为了跨交换结构传输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该中心局递送点,
其中该交换结构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和多个叶网络节点,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内,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与多个叶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该中心局递送点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和/或服务边缘节点,并且其中该宽带接入网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使得多个线路端接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电信网络进一步包括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使得多个主干网络节点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标签)边缘节点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该系统被配置成使得:为了向或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传输数据分组,跨越至少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和交换结构的伪线被使用,其中该伪线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其中,为了跨交换结构传输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用于由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用于从该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数据分组。
此外,本发明涉及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程序,当该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和/或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上、和/或在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网络节点上、或部分地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上、和/或部分地在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网络节点上执行时使该计算机和/或该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和/或该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网络节点执行本发明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当该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和/或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上、和/或在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网络节点上、或部分地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上、和/或部分地在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网络节点上执行时使该计算机和/或该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和/或该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网络节点执行本发明的方法。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特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解说了本发明的原理。给出本描述仅仅是出于解说的目的,而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以下引用的参考图涉及附图。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解说了根据本发明的电信网络,其具有固定线路部分和移动(或蜂窝)部分,并且因此为用户装备或客户端设备提供使用不同接入技术的可能性,其中该电信网络包括宽带接入网,并且其中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作为宽带接入网的一部分)正处置不同的接入可能性。
图2和3示意性地解说了电信网络的一部分,其中该电信网络的所表示部分包括本身是该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一部分的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
图4示意性地解说了远程接入节点与伪线的端接网络节点之间的伪线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将就具体实施例并且参考特定附图来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仅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定。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示意性且非限制性的。在附图中,出于说明性目的,可将要素中的一些要素的尺寸放大且不按比例绘制。
在引用单名词时使用不定冠词或定冠词(例如,“一”或“该”、“所述”)之处,这包括该名词的复数形式,除非特别声明。
此外,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等用于在类似的元件之间进行区分,而不一定用于描述顺序次序或时间次序。应当理解,如此使用的术语在适当的情况下是可互换的并且本文中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与本文中所描述或图示的相比能够以其他顺序操作。
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信网络100,其优选地具有固定线路部分和移动(或蜂窝)部分(借助于基站实体150示意性地解说)。根据包括固定线路部分和移动(或蜂窝)部分的电信网络100的此类优选实施例,为用户装备或客户端设备51、52提供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的能力。然而,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根据本发明使用“仅固定线路”类型的电信网络100或“仅移动(或蜂窝)”类型的电信网络100。电信网络100包括至少一个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其优选地在数据中心内实现并且正处置客户端设备51、52对由电信网络100或经由电信网络100提供的网络功能190的不同的接入要求、尤其是不同的接入可能性。客户端设备51、52通常借助于客户终端装备设备50或者借助于可能内置于客户端设备51、52中的客户终端装备功能来连接到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
图2和3示意性地解说了电信网络100的一部分,其中电信网络100的所表示部分包括本身是电信网络100的宽带接入网120的一部分的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交换结构115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在图2和3所表示的示例中,交换结构115包括两个主干网络节点:第一主干网络节点101和第二主干网络节点102。此外,交换结构115包括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在图2和3所表示的示例中,交换结构115包括四个叶网络节点:第一叶网络节点201、第二叶网络节点202、第三叶网络节点203和第四叶网络节点204。在交换结构115内,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与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每一者连接。此外,宽带接入网120通常包括多个(标签)边缘节点171、172,其中的两个在图2和3中表示。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各自连接至(标签)边缘节点171、172之一;在图2和3中提供的示例中,一方面,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与(标签)边缘节点171、172中的每一者之间存在1:1的关系。然而,根据本发明,此类1:1关系不是强制性的:根据本发明优选地实现宽带接入网,使得一群或多个(至少两个)主干网络节点与一群或多个(至少两个)(标签)边缘节点彼此相关或被指派给彼此,但(所考虑的主干网络节点群中的)特定主干网络节点与(所考虑的(标签)边缘节点群中的)特定(标签)边缘节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取决于网络的不同负载条件下所需的传输容量。
中心局递送点110还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和/或多个服务边缘节点401、402。在图2和3所表示的示例中,中心局递送点110包括两个线路端接节点:第一线路端接节点301和第二线路端接节点302、以及两个服务边缘节点(诸如,举例而言BNG(宽带网络网关节点)):第一服务边缘节点401和第二服务边缘节点402。此外,宽带接入网120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使得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至少一者。在图2和3所表示的示例中,宽带接入网120包括两个远程接入节点:第一远程接入节点501和第二远程接入节点502。
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各自包括一定数目的接口或端口;在图2和3所表示的示例中,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包括五个接口或端口,其在图2和3中在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处从1至5进行编号;对于每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端口1至4提供至叶网络节点之一的连接,即(分别为第一或第二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端口1提供至第一线路端接节点301的连接,端口2提供至第二线路端接节点302的连接,等等;对于每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分别为第一或第二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端口5提供至(标签)边缘节点171、172之一的连接。
同样,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各自包括一定数目的接口或端口;在图2和3所表示的示例中,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每一者包括三个接口或端口,其在图2和3中在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每一者处从1至3进行编号;对于每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端口1和2提供至主干网络节点之一的连接,即(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端口1提供至第一主干网络节点101的连接,端口2提供至第二主干网络节点102的连接;对于每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端口3提供至线路端接节点301、302之一、以及至服务边缘节点401、402之一的连接。
图4示意性地解说了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或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与(伪线的)端接网络节点171之间的伪线的示例。伪线借助于附图标记500来指定,并且包括多个(在图4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或情况中:三个)所谓的分段:第一分段510跨越所考虑的(或特定的)远程接入节点501和所考虑的(或所连接的)线路端接节点301;第二分段520跨越所考虑的(或所连接的)线路端接节点301、叶网络节点201和主干网络节点101;第三分段530跨越主干网络节点101和端接网络节点171。根据本发明,借助于使用伪线500来向或从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传输(或路由)数据分组。伪线500跨越所有提及的分段,即,根据图4中所示的示例,第一分段510、第二分段520和第三分段530。
一般而言,根据本发明,伪线500至少跨越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和交换结构115(即,包括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所考虑的线路端接节点301、叶网络节点201和主干网络节点101)。在图4中示意性地解说了两个示例性数据分组:(第一、下游)数据分组410和(第二、上游)数据分组420。两个数据分组410、420在其通过电信网络100的传输的不同阶段处被示意性地示出。
在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与线路端接节点301之间(对应于伪线500的第一分段510),第一报头标签信息411(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321”)用于(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分组410,并且第二报头标签信息421(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123”)用于(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第二)数据分组420。
在线路端接节点301与主干网络节点101之间,即尤其是在中心局递送点内和/或跨交换结构(对应于伪线500的第二分段520),第三报头标签信息412(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301”)用于(第一)数据分组410,并且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22(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101”)用于(第二)数据分组420。
在主干网络节点101与端接网络节点171之间(对应于伪线500的第三分段530),至少第五报头标签信息413(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987”)用于(第一)数据分组410,并且第六报头标签信息423(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789”)用于(第二)数据分组420。可任选地,伪线500的使用另外包括将第七报头标签信息414(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987”)用于要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第一)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八报头标签信息424(在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读取为“789”)用于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第二)数据分组420。
图4中所表示的示例性情况示出了端接网络节点位于中心局递送点110的外部的情形,其中“位于中心局递送点110的外部”意味着在“向北”方向上,即朝向层级更高的级别(诸如标签边缘路由器朝向电信网络100的骨干或核心网)、或在“向南”方向上,即朝向层级更低的级别(诸如,举例而言另一远程接入节点)(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相比)。然而,即使在图4中未表示此种情况,根据本发明也可能并优选的是,端接网络节点不位于中心局递送点110的外部,而是位于中心局递送点110的内部,即伪线500跨越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和交换结构115,并且伪线500的端接网络节点在中心局递送点110内。
此外,根据本发明,宽带接入网120、尤其是中心局递送点110或交换结构115包括控制器节点160和/或尤其是在控制器节点160上的虚拟路由器实例161,其中伪线500的生成和/或建立由控制器节点160和/或(尤其是控制器节点160的)虚拟路由器实例161来控制。特别地,该方法包括第一步骤,使得在(第一)数据分组410要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情形中,控制器节点160和/或虚拟路由器实例161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411和/或第三报头标签信息412指派给伪线500,并且在(第二)数据分组420要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情形中,控制器节点160和/或虚拟路由器实例161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421和/或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22指派给伪线500的第二分段520。在第一步骤之后的第二步骤中,(第一)数据分组410由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或者(第二)数据分组420从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
根据本发明,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分段路由被用于跨交换结构转发数据分组。在分段路由中,存在被称为分段标识符(SID)的两种不同的MPLS标签:
--前缀SID,其表示IP前缀(或子网)且在交换结构内是唯一的;节点SID是表示节点本身的特殊前缀SID(即环回前缀),
--邻接SID(adj-SID),其表示链路且仅对附连到该链路的节点局部地有意义。
为了在交换结构内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提供MPLS传输,需要设置标签交换路径(LSP)。利用分段路由,交换结构内的节点仅需要知晓所有其他节点的节点SID,以建立到任何潜在目的地的LSP。由于节点SID是唯一的,因此将该节点SID推入分组的顶端导致通过交换结构转发该分组直到它到达目的地节点。目的地节点去除(弹出)该节点SID并检查剩余分组。
根据本发明,借助于使用伪线500(或者借助于使用多条此类伪线)来提供交换结构的覆盖。伪线覆盖尤其用于(尤其是不同中心局递送点中的)线路端接节点(诸如OLT)与服务边缘、尤其是服务边缘节点之间的订户话务,即,以便从线路端接节点(或OLT)向(虚拟)BNG(宽带网络网关)传输帧,并且尤其是以便避免VLAN堆叠的缩放问题。伪线在两个端点之间提供透明层连接。伪线(或者甚至多条伪线;每接入端口的各条伪线)例如端接在线路端接节点(例如OLT)和(v)BNG本身上,并且由仅端点知晓的伪线标签(即,第五至第八报头标签信息)来表示。在线路端接节点(或OLT)与(v)BNG之间存在N:M映射,即在单个线路端接节点上配置的每节点或每接入节点端口的伪线通常端接在多个(v)BNG节点上(这可以物理地或逻辑地或以分组的方式完成)。如果线路端接节点从PON树(无源光网络树)接收到帧(或数据分组),则它将VID(接入端口)映射到伪线,并将伪线标签推入该分组的顶端。另外,取决于远程伪线端接点(即,端接网络节点),它还推入表示(v)BNG的前缀SID标签,并将该分组转发到叶交换机。因为线路端接节点(或OLT)不应当参与动态信令,所以到达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节点的前缀SID标签以及伪线服务标签由控制器实例(即,控制器节点160和/或虚拟路由器实例161)经由向南的API来配置。叶网络节点处理最顶端标签,其是目的地节点的前缀SID标签。基于该标签,帧(或数据分组)在本地交换(在vBNG连接至与线路端接节点相同的叶交换机的情形中)或通常被转发到主干交换机之一。由于存在具有到目的地的ECMP路径的两个主干网络节点,因此帧(或数据分组)基于某种散列来进行负载平衡。类似于入口叶网络节点,主干网络节点和出口叶网络节点将基于保持不变的最顶端节点SID标签来转发数据分组。(v)BNG弹出表示其本身的节点SID标签并处理PW标签。它解封装PPPoE帧并执行因订户而异的操作。
尤其有利的是,在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机端口方面不存在限制,即,相同的数据面可被用于将大规模话务移交给主干网络节点上的端口上的另一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因为每个交换结构网络节点具有唯一的节点标签并因此有资格作为伪线的端接点。
对于某些应用(例如大规模或商业接入),在线路端接节点(或OLT)与在中心局递送点之外的网络节点之间建立伪线可能是必要的。由于线路端接节点不应被包括在动态路由和信令中,因此引入了在主干网络节点上运行的“伪线代理”。伪线代理重用RFC5659中描述的多分段伪线的概念,在RFC5659中,伪线代理被称为伪线交换提供商边缘(PW S-PE)。如在先前的情形中那样,从PON树到达线路端接节点(或OLT)的相关帧被匹配,并且两个标签被推入该帧的顶端,内部标签表示伪线标签,并且外部标签表示为主干网络节点之一的目的地。根据本发明的替换实施例,一种任播标签被用于两个主干网络节点,这意味着连接至外部世界的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节点可以使用主干网络节点中的任一者,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转发表。该概念有助于在节点或链路故障的情形中将服务从一个主干网络节点移至另一主干网络节点。由于线路端接节点(或OLT)不参与动态信令,因此虚拟路由过程利用远程伪线端接点来执行信令。因此,它使用eBGP-LU来建立至远程设备的传输路径,并另外使用LDP或BGP来发信号通知伪线。主干网络节点充当伪线交换设备,即它必须将由线路端接节点(或OLT)推入的伪线标签交换到从远程伪线端接点习得的伪线标签。此外,它必须朝向骨干推送传输标签,从而将帧转发到所连接的标签边缘路由器。用于在中心局递送点110内通信的伪线标签由控制器节点160来配置。
根据本发明,伪线500还跨越远程接入节点(或MSAN设备)到线路端接节点,即远程接入节点是伪线500的端接点。基本概念是使用具有以上提及的三个分段的多分段伪线500。
为简单起见,与骨干交换信息的路由过程主存在控制器上。在不限制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将其移动到主干交换机。
在(v)BNG上,由PPP会话终止产生的IP分组需要被转发到IP骨干。以最简单的方式,这是经由指向主干交换机的两条默认路径来完成的。
因此,(v)BNG将两个标签推入IP分组的顶端并将这些分组转发到其连接到的叶交换机。外部MPLS标签表示出口主干交换机的前缀SID,而内部标签表示路由上下文(例如,全局IP路由表)。在本文档中,该标签被称为表ID标签(TID)。一般而言,内部标签也可被用于表示特定的VPN上下文。叶交换机仅处理最顶端标签,并将帧转发到主干交换机之一。
主干交换机弹出最顶端标签,因为它是其自己的节点SID标签,并在第二标签(TID标签)上执行查找。TID标签表示到IP骨干的上行链路,即在最简单的情形中,仅存在对应于上行链路接口的一个TID标签。如果存在多个上行链路接口,则多个不同的TID标签可被用于TE目的。在MPLS L3VPN在POD上实现的情形中,附加的TID标签可被分配给不同的L3VPN。在该场景中,不仅弹出TID标签而且用VLAN ID来重写帧报头可能也是必要的。

Claims (12)

1.一种用于电信网络(100)的宽带接入网(120)的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增强使用的方法,
其中所述交换结构(115)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和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115)内,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和/或服务边缘节点(401、402),并且其中所述宽带接入网(120)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使得所述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电信网络(100)进一步包括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使得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为了向或从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传输数据分组(410、420),跨越至少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和所述交换结构(115)的伪线(500)被使用,其中所述伪线(500)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411)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421)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
其中,为了跨所述交换结构(115)传输所述数据分组(410、420),所述数据分组(410、420)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412)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22)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传输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或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所述数据分组(410、420),所述伪线(500)跨越至少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所述交换结构(115)、以及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之外的端接网络节点,其中所述伪线(500)的使用包括将至少第五报头标签信息(413)用于要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六报头标签信息(423)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其中所述伪线(500)的使用附加地尤其包括将第七报头标签信息(414)用于要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八报头标签信息(424)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传输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接收的或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发送的所述数据分组,所述伪线(500)跨越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和所述交换结构(115),其中所述伪线(500)的端接网络节点在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内。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带接入网(120)、尤其是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或所述交换结构(115)包括控制器节点(160)和/或尤其是在所述控制器节点(160)上的虚拟路由器实例(161),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步骤中,在数据分组(410)要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情形中,所述控制器节点(160)和/或所述虚拟路由器实例(161)将所述第一报头标签信息(411)和/或所述第三报头标签信息(412)指派给所述伪线(500),并且在数据分组(420)要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情形中,所述控制器节点(160)和/或所述虚拟路由器实例(161)将所述第二报头标签信息(421)和/或所述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22)指派给所述伪线(500),
--在所述第一步骤之后的第二步骤中,所述数据分组(410)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或者所述数据分组(420)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节点(160)和/或所述虚拟路由器实例(161)由一个或多个主干节点(101、102)主存。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段标识符被用作所述交换结构(115)内的所述第三和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12、422),其中所述分段标识符尤其是所述交换结构(115)内的唯一标识符。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伪线(500)在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与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之外或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所述端接节点之间提供透明层连接。
8.一种用于电信网络(100)的宽带接入网(120)的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增强使用的电信网络(100),
其中所述交换结构(115)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和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115)内,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和/或服务边缘节点(401、402),并且其中所述宽带接入网(120)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使得所述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电信网络(100)进一步包括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使得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所述电信网络(100)被配置成使得:为了向或从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传输数据分组(410、420),跨越至少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和所述交换结构(115)的伪线(500)被使用,其中所述伪线(500)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411)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421)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其中,为了跨所述交换结构(115)传输所述数据分组(410、420),所述数据分组(410、420)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412)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22)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
9.一种用于电信网络(100)的宽带接入网(120)的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增强使用的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其中所述交换结构(115)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和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115)内,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和/或服务边缘节点(401、402),并且其中所述宽带接入网(120)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使得所述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电信网络(100)进一步包括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使得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被配置成使得:为了向或从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传输数据分组(410、420),跨越至少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和所述交换结构(115)的伪线(500)被使用,其中所述伪线(500)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411)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421)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其中,为了跨所述交换结构(115)传输所述数据分组(410、420),所述数据分组(410、420)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412)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22)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
10.一种用于电信网络(100)的宽带接入网(120)的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增强使用的系统,所述系统至少包括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
其中所述交换结构(115)包括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和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
其中在所考虑的交换结构(115)内,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与所述多个叶网络节点(201、202、203、204)中的每一者相连接,
其中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进一步包括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和/或服务边缘节点(401、402),并且其中所述宽带接入网(120)包括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使得所述多个线路端接节点(301、3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电信网络(100)进一步包括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使得所述多个主干网络节点(101、102)中的每一者连接至所述多个边缘节点(171、172)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所述系统被配置成使得:为了向或从所述多个远程接入节点(501、502)中的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传输数据分组(410、420),跨越至少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和所述交换结构(115)的伪线(500)被使用,其中所述伪线(500)的使用包括将第一报头标签信息(411)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二报头标签信息(421)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其中,为了跨所述交换结构(115)传输所述数据分组(410、420),所述数据分组(410、420)的使用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分段路由被使用,其涉及将第三报头标签信息(412)用于由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接收的数据分组(410),以及将第四报头标签信息(422)用于从所述特定远程接入节点(501)发送的数据分组(420)。
11.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程序,当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和/或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上、和/或在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网络节点上、或部分地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上、和/或部分地在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网络节点上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和/或所述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和/或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网络节点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方法。
12.一种用于电信网络(100)的宽带接入网(120)的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增强使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当所述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和/或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上、和/或在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网络节点上、或部分地在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上、和/或部分地在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网络节点上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和/或所述逻辑或物理中心局递送点(110)和/或所述中心局递送点(110)内的交换结构(115)的网络节点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方法。
CN201880007518.4A 2017-02-15 2018-02-06 用于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0199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56255.6 2017-02-15
EP17156255 2017-02-15
PCT/EP2018/052971 WO2018149702A1 (en) 2017-02-15 2018-02-06 Method for enhanced use of a switching fabric within a central office point of delivery of a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 of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9504A true CN110199504A (zh) 2019-09-03
CN110199504B CN110199504B (zh) 2021-12-28

Family

ID=58046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7518.4A Active CN110199504B (zh) 2017-02-15 2018-02-06 用于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8688B2 (zh)
EP (1) EP3583752A1 (zh)
CN (1) CN110199504B (zh)
WO (1) WO201814970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6529A (zh) * 2021-06-18 2024-02-09 德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考虑关于数据分组的传输的能量强度的情况下在电信网络的多个网络节点之间路由此类数据分组的方法、电信网络或网络节点、程序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92966A1 (en) * 2021-05-21 2022-11-23 Deutsche Telekom AG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 of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entral office point of delivery, system,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 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entral office point of delivery cluster,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EP4161028A1 (en) * 2021-09-29 2023-04-05 Deutsche Telekom AG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 of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entral office points of delivery,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 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entral office point of delivery, system,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5836A (zh) * 2009-08-25 2010-02-1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的分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1931548A (zh) * 2009-06-24 2010-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网络标签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460061A (zh) * 2010-12-10 2013-12-18 思科技术公司 用于为伪线提供改善的故障转移性能的系统和方法
US20150207724A1 (en) * 2012-12-18 2015-07-23 Juniper Networks, Inc. Dynamic control channel establishment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having centralized contr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97372B2 (en) * 2014-01-09 2018-10-09 Cien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source optimized network virtualization overlay transport in virtualized data center environmen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1548A (zh) * 2009-06-24 2010-1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网络标签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645836A (zh) * 2009-08-25 2010-02-1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的分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460061A (zh) * 2010-12-10 2013-12-18 思科技术公司 用于为伪线提供改善的故障转移性能的系统和方法
US20150207724A1 (en) * 2012-12-18 2015-07-23 Juniper Networks, Inc. Dynamic control channel establishment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having centralized control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AURAV DAS 等: "CORD: FABRIC An Open-Source Leaf-Spine L3 Clos Fabric", 《OPENNETWORKING(URL:HTTPS://OPENNETWORKING.ORG/WP-CONTENT/UPLOADS/2015/05/CORD-FABRIC-ONS.PDF)》 *
SAURAV DAS等: "CORD Fabric, Overlay Virtualization, and Service Composition", 《(URL:HTTPS://WWW.CIRCLEB.EU/WP-CONTENT/UPLOADS/2016/11/CORD-FABRIC.PDF)》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6529A (zh) * 2021-06-18 2024-02-09 德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考虑关于数据分组的传输的能量强度的情况下在电信网络的多个网络节点之间路由此类数据分组的方法、电信网络或网络节点、程序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9504B (zh) 2021-12-28
US11108688B2 (en) 2021-08-31
EP3583752A1 (en) 2019-12-25
WO2018149702A1 (en) 2018-08-23
US20190342206A1 (en) 2019-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5420B (zh) 一种报文转发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166807B2 (en) Transmission of layer two (L2) multicast traffic ove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s
CN104471899B (zh) 通过ietf evpn的802.1aq支持
CN105812259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CN106101023B (zh) 一种vpls报文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5763385B (zh) 流量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3795631B (zh) 部署了以太网虚拟连接的网络中的流量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01110745A (zh) 衔接二层网络和三层网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736004A (zh) 回程网络中的话务流迁移
CN109075984A (zh) 计算的spring组播的多点到多点树
JP2004503149A (ja) Mplsネットワークとatm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スイッチ
CN103731349B (zh) 一种以太网虚拟化互联邻居间报文转发方法和边缘设备
CN104243270A (zh) 一种建立隧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4365066B (zh) 用于以太虚拟专用网的方法和设备
CN112491687B (zh) 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CN108964940A (zh)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3597780B (zh) 用于多接口网络节点的通信机制
US20150341263A1 (en) Associating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with ethernet virtualisation interconnection (evi) links
CN110199504A (zh) 用于电信网络的宽带接入网的中心局递送点内的交换结构的增强使用的方法
CN103684959A (zh) Vpn实现方法和pe设备
CN108141392A (zh) 伪线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设备
CN103188151A (zh) 一种分组传送网络和在分组传送网络中传输业务的方法
CN103490968B (zh) 一种FCoE网络中跨数据中心互联的方法和设备
CN105763439B (zh) 一种多链接透明互联网络中数据中心的互联方法及装置
CN107623636A (zh) 一种用户隔离方法和交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