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0874A -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0874A
CN110190874A CN201910394702.5A CN201910394702A CN110190874A CN 110190874 A CN110190874 A CN 110190874A CN 201910394702 A CN201910394702 A CN 201910394702A CN 110190874 A CN110190874 A CN 110190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wavelength
voice signal
successively
variation valu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947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0874B (zh
Inventor
俞斌
杨维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bet Fengzikai Industrial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9470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908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90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0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08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08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means, e.g. RF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方法包括: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本发明通过依次向外发射多组声音信号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当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与依次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避免移动终端受到信号干扰无法控制NFC读写智能卡。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10厘米距离内。随着NFC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营商的大力推广,目前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中配置有NFC功能。NFC技术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目前这项技术在日韩被广泛应用,通过NFC技术移动终端可以用作机场登机验证、门禁卡、交通一卡通、信用卡、支付卡等。
但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实现门禁卡、交通卡等功能时是将门禁卡或交通卡等智能卡贴到移动终端后面的NFC感应处,通过天线相互感应控制NFC读写智能卡上的信息使移动终端实现智能卡的功能,当受到信号干扰时会出现虽然智能卡在移动终端后面,却无法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NFC读写智能卡时是通过天线相互感应来控制的,当受到信号干扰时会出现智能卡在移动终端后面,却无法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步骤:
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
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
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
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对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进行识别;
当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M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后,再依次向外发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其中M和N为非零的自然数;
当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
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的步骤之前包括:
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并存储M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M组发射波长变化值。
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并存储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N组发射波长变化值。
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M≥N。
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标记为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三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K组接收波长变化值。
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
当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对应相等;若相等,则再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息。
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步骤还包括:
将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相等,则发射预先存储的下一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直到发射完预先存储的所有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
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不等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
一种移动终端,其中,包括:处理器、与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适于存储多条指令;所述处理器适于调用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以执行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的步骤。
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多条指令,其中,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执行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依次向外发射多组声音信号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当依次接收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与依次发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相等时控制NFC读写智能卡,避免了传统通过天线相互感应来控制NFC读写智能卡时由于受到信号干扰出现NFC无法读写智能卡的问题,给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的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移动终端的功能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中。其中,终端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本发明的终端采用多核处理器。其中,终端的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视频处理单元(Video Processing Unit,VPU)等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具体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0、当检测到移动终端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
步骤S200、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
步骤S300、判断在所述预定的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
依次向外发射多组声音信号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当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与依次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时控制NFC读写智能卡,避免了传统通过天线相互感应控制NFC读写智能卡时由于受到信号干扰出现NFC无法读写智能卡的问题,给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两类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其中第一类声音信号由M组波长值连续变化的声音信号组成,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M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类声音信号由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N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所述第一类声音信号用于卡识别,所述第二类声音信号用于NFC读写卡,其中M≥N。本实施例中,需要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定一存储空间,用于存储这两种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例如第一类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可以设置为0.018米~0.026米,0.026米~0.018米,0.056米~0.026米,0.026米~0.086米,0.056米~1.16米,第二类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可以设置为0.018米~0.026米,0.026米~0.056米,0.056米~0.086米。所述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可以为连续变化,也可以为间断变化,例如波长变化值为0.018米~0.026米的声音信号可以按0.018米到0.026米连续变化,也可以按0.018米、0.020米、0.022米、0.024米、0.026米的顺序间断变化。
进一步地,使用带有NFC功能的移动终端作为门禁卡、交通卡、信用卡或支付卡时,是将门禁卡、交通卡等智能卡贴在移动终端后面的NFC感应处,通过NFC识别并读取智能卡中的信息给读卡设备,再通过读卡设备将这些信息传递至终端验证系统进行验证来实现。因此,本实施例中实时监听用户是否开启NFC功能,当监听到用户开启NFC功能时,对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进行识别,若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预先设置的M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后再依次向外发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若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预先设置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具体实施时,移动终端第一次读写卡或受到其它信号干扰,开启NFC功能后容易出现虽然智能卡放置在移动终端NFC感应处却却识别不到智能卡的情形,本实施例中预先设置用于卡识别的M组声音信号和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N组声音信号,移动终端只有在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时才会同时发射M组声音信号和N组声音信号,而在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时只需发射N组声音信号,从而增加NFC读写智能卡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移动终端开启NFC功能时,先控制在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并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三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K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例如当依次向外发射M组声音信号时,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标记为: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三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当依次向外发射N组声音信号时,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标记为: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三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以便后续与依次发射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
进一步地,当检测到移动终端开启NFC功能后且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从而控制NFC直接读写智能卡,避免受外界信号干扰导致NFC无法读写智能卡。例如当前接收到的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为0.018米~0.026米,与预先存储的用于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N组声音信号中的第一发射波长变化值相等,则判断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是否等于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0.026米~0.056米,直到最终接收到的波长变化值为0.056米~0.086米,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此外,为了接收和发射声音信号,本实施例中需要预先在移动终端中添加一个声音信号接收/发射器,考虑到人耳对波长范围在0.1米~1.13米的声音较为敏感,为了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预先存储的声音信号的波长范围设定大于1.13米和/或小于0.1米。
进一步地,当检测到移动终端开启NFC功能且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对应相等;若相等,则再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息,从而控制NFC读写智能卡。例如当前接收的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为0.018米~0.026米,与预先存储的用于识别智能卡的M组声音信号中的第一发射波长变化值相等,则判断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是否等于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0.026米~0.018米,直到最终接收到的波长变化值为0.056米~1.16米,则表明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进而依次向外发射用于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N组声音信号,从而实现移动终端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时控制NFC读写智能卡,避免受外界信号干扰造成智能卡在移动终端后面,却无法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问题。
进一步地,控制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后,将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相等,则发射预先存储的下一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不等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直到发射完预先存储的所有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例如先控制依次向外发射用于卡识别的M组声音信号,若当前发射的波长变化值为0.026米~0.018米,则控制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计算出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后比较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是否也为0.026米~0.018米,若是则继续控制向外发射波长变化值为0.056米~0.026米的声音信号,若受到其它信号干扰,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不是0.056米~0.026米,则继续控制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直到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为0.026米~0.018米,则向外发射波长变化值为0.056米~0.026米的声音信号,从而在控制NFC读写智能卡时,能够避免其它信号干扰。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体的应用实施例,如图2中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当检测到移动终端开启NFC功能时,判断是否识别到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若是,则执行208,若否,则执行202;
步骤202、设置变量M=1;
步骤203、将波长变化值SOUND[M]赋值给当前值,并由声音信号发射器向外发射波长变化值为当前值的声音信号;
步骤204、声音信号接收器接收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该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G1;
步骤205、比较当前波长变化值SOUND[M]与G1是否相等,若是,则执行步骤206,若否,则执行步骤204;
步骤206、判断M是否等于MMAX,若否,则执行步骤207,若是则执行步骤208;
步骤207、将M+1,即M=M+1;
步骤208、设置变量N=1;
步骤209、将波长变化值SOUND[N]赋值给当前值,并由声音信号发射器向外发射波长变化值为当前值的声音信号;
步骤210、声音信号接收器接收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该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G2;
步骤211、比较当前波长变化值SOUND[N]与G2是否相等,若是,则执行步骤212,若否,则执行步骤210;
步骤212、判断N是否等于NMAX,若是,则执行步骤213,若否则执行步骤214;
步骤213、控制NFC读写智能卡;
步骤214、将N+1,即N=N+1。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原理框图可以如图3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温度传感器。其中,该移动终端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移动终端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移动终端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该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移动终端的温度传感器是预先在移动终端内部设置,用于检测内部设备的当前运行温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中示出的原理框图,仅仅是与本发明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移动终端的限定,具体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至少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连续变化的声音信号;
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
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可以实现:预先设置并存储M组波长值连续变化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M组发射波长变化值;预先设置并存储N组波长值连续变化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N组发射波长变化值,其中M≥N。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可以实现: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对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进行识别;当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M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后,再依次向外发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其中M和N为非零的自然数;当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可以实现: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标记为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三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K组接收波长变化值。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可以实现: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可以实现: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对应相等;若相等,则再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息。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可以实现:将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相等,则发射预先存储的下一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直到发射完预先存储的所有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不等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 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方法包括: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本发明通过依次向外发射多组声音信号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当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与依次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避免移动终端受到信号干扰无法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给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步骤:
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
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
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对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进行识别;
当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M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后,再依次向外发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其中M和N为非零的自然数;
当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的步骤之前包括:
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并存储M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M组发射波长变化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开启NFC功能时,控制在一预定时间内依次向外发射多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并存储N组波长值变化的声音信号,分别标记为:第一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二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三组发射波长变化值…第N组发射波长变化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依次接收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信号,并计算出所述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标记为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三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K组接收波长变化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
当未识别出移动终端NFC感应处的智能卡,则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M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对应相等;若相等,则再依次对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判断所述第一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二组接收波长变化值…第N组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其相对应组发射波长变化值是否全部相等,若全部相等,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否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在所述预定时间内依次接收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是否与所述依次向外发射的声音信号的波长变化值分别对应相等,若是,则控制NFC读写智能卡的步骤还包括:
将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发射波长变化值进行比较,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相等,则发射预先存储的下一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直到发射完预先存储的所有组波长变化值的声音信号;
若当前接收波长变化值不等于当前发射波长变化值,则继续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信号。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与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适于存储多条指令;所述处理器适于调用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以执行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多条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执行实现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910394702.5A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1908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4702.5A CN110190874B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4702.5A CN110190874B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0874A true CN110190874A (zh) 2019-08-30
CN110190874B CN110190874B (zh) 2021-06-22

Family

ID=67716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4702.5A Active CN110190874B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9087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5689A (zh) * 2011-05-19 2011-09-2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具有省电功能的近距离通信终端
CN201993780U (zh) * 2011-02-25 2011-09-28 何滨 手机智能卡的读写装置
CN102955925A (zh) * 2011-08-25 2013-03-06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移动支付系统及其读卡器、移动支付终端与距离测定方法
CN104834880A (zh) * 2015-05-07 2015-08-12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nfc移动终端的卡检测方法及系统
JP6425083B2 (ja) * 2015-01-21 2018-11-21 株式会社タニタ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リーダライタ側情報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93780U (zh) * 2011-02-25 2011-09-28 何滨 手机智能卡的读写装置
CN102195689A (zh) * 2011-05-19 2011-09-2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具有省电功能的近距离通信终端
CN102955925A (zh) * 2011-08-25 2013-03-06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移动支付系统及其读卡器、移动支付终端与距离测定方法
JP6425083B2 (ja) * 2015-01-21 2018-11-21 株式会社タニタ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リーダライタ側情報通信装置
CN104834880A (zh) * 2015-05-07 2015-08-12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nfc移动终端的卡检测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0874B (zh)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9348B2 (en)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IC card, reader/writer, and program
US7929910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applica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58448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 NFC application via a secure channel including a proxy and computing device
US20130092741A1 (en) Wireless smart card and integrated personal area network,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less payment system
CN102044028B (zh) 实现读卡操作的方法及实现读卡操作的系统
US20120001725A1 (en) Identific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obile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40302819A1 (en) Techniques for selecting a proximity card of a mobile device for access
US9538370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terminal perform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terminal thereof
US8532619B2 (en) System for authorizing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devices by proximity
CN112232801A (zh) 一种电子交易的方法及终端
CN117494746A (zh) 一种模拟卡的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
KR20080023712A (ko) 인증 정보 카드와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칩을 가진 이동통신단말기에서 무선 통신 기능을 제어하는 장치
CN101515814A (zh) 增强型近距离无线通信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JP2003124943A (ja) 近接トランザクション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2984341B (zh) 控制移动终端设备中应用启动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10242355B2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to enable payment transaction
WO2024067752A1 (zh) 读卡器激活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941968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for mobile device
US9824246B2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having input device
CN110190874A (zh) 一种移动终端nfc检测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6454592A (zh) 结合定位信息的自动控制天线切换装置、方法及设备
US11984943B2 (en) Active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facilitation of low power card detection
CN112150140B (zh)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130485A (zh) 读卡器、卡端设备、刷卡方法及控制单元
CN102036234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3

Address after: Room 1103, 11th Floor, Unit 1, Building 1, Gaogao Wujia, Liuwu New District, Lhasa,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850000

Patentee after: Tibet Fengzikai Indust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6 Zhongkai hi tech Zone, Huizhou, Guangdong, 86 Chang seven Road West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