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85507B -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85507B
CN110185507B CN201910387802.5A CN201910387802A CN110185507B CN 110185507 B CN110185507 B CN 110185507B CN 201910387802 A CN201910387802 A CN 201910387802A CN 110185507 B CN110185507 B CN 1101855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lating water
temperature
air
boiler
cool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78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85507A (zh
Inventor
武茂松
赵玉柱
吴峥峰
孟凡垟
吴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8780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855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85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5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85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5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01K11/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the engines being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2Controlling, e.g. stopping or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7/00Using steam or condensate extracted or exhausted from steam engine plant
    • F01K17/02Using steam or condensate extracted or exhausted from steam engine plant for heating purposes, e.g. industrial, domest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1/00Steam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7/00Plants for converting heat or fluid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本发明中的汽轮机组与凝汽器通过排汽管道连接,凝结水泵与凝汽器连接,轴封加热器与凝结水泵连接,低压加热器和低温省煤器均与轴封加热器连接,除尘装置与低温省煤器连接,低温省煤器与空预器连接,锅炉暖风器与空预器连接,风机与锅炉暖风器连接,空气过滤器与风机连接,膨胀水箱与锅炉暖风器连接,二号循环水泵与膨胀水箱连接,吸收器与二号循环水泵连接,蒸发器与吸收器连接,蒸汽凝结水出水管和蒸汽进汽管均与发生器连接,发生器与吸收器连接,冷凝器与蒸发器连接,发生器与冷凝器连接,冷凝器与锅炉暖风器通过闭式循环水出水管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火力发电机组在全国各地纷纷建设。对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而言,由于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以及国家对于新建机组环保的要求,间接空冷就成为汽轮机组排汽冷却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对于间接空冷机组而言,无论是采用混合式冷却的海勒式间接空冷系统还是采用具有表面式凝汽器的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由于其冷却水均为闭式循环,所以其由于机组冷却所需的耗水量几乎为零,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火力发电机组对于水资源的消耗。但同时,由于采用间接空冷的汽轮机组排汽冷却方式,其设计背压较水冷机组要高7-10kPa,其设计的THA工况下的排汽温度在50℃以上,汽轮机低压缸排汽余热占锅炉出口供热量的45%以上,其送入间冷塔进行冷却的循环水所产生的乏热的损失是巨大的。
目前对于间接空冷机组而言,其高温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有供热需求的间接空冷机组,将高温循环水的余热回收至冬季采暖系统中加以利用,对于大量的非供暖机组而言,该部分余热未能充分利用,只能通过机组的间冷塔通过空气排至大气环境中。该部分的大量乏热的排出,不仅对于机组的能耗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同时对于周围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热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漫长且气候寒冷,冬季机组运行时,环境空气温最低达到零下10℃以下,但是依据设计锅炉的一次风以及送风温度进入空气预热器之前进行预热,使得一次风或送风的温度要达到25-30℃左右,以减少由于进入空预器的一次风或送风温度过低造成的空预器的低温腐蚀以及堵灰。目前机组设计的一次风及送风在锅炉暖风器的作用是在机组冬季运行期间,采用汽机侧辅汽联箱(四段抽汽)蒸汽对锅炉一次风及送风进行预热,这样整个冬季运行期间会耗费大量的高品质蒸汽,影响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同时目前所采用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至采暖系统的余热利用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到采暖期的限制设备利用率较低。如公开日为2015年05月27日,公开号为CN104653241A 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间接空冷机组余热回收装置,但是该间接空冷机组余热回收装 置难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汽轮机组、排汽管道、凝汽器、低温循环水管、高温循环水管、间冷塔、一号循环水泵、热泵供水管、热泵回水管、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闭式循环水出水管、蒸汽凝结水出水管、蒸汽进汽管、凝结水泵、空气过滤器、风机、二号循环水泵、膨胀水箱、锅炉暖风器、轴封加热器、低压加热器、除尘装置、低温省煤器和空预器;
所述汽轮机组与凝汽器通过排汽管道连接,所述凝结水泵与凝汽器连接,所述轴封加热器与凝结水泵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和低温省煤器均与轴封加热器连接,所述除尘装置与低温省煤器连接,所述低温省煤器与空预器连接,所述锅炉暖风器与空预器连接,所述风机与锅炉暖风器连接,所述空气过滤器与风机连接,所述膨胀水箱与锅炉暖风器连接,所述二号循环水泵与膨胀水箱连接,所述吸收器与二号循环水泵连接,所述蒸发器与吸收器连接,所述蒸汽凝结水出水管和蒸汽进汽管均与发生器连接,所述发生器与吸收器连接,所述冷凝器与蒸发器连接,所述发生器与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与锅炉暖风器通过闭式循环水出水管连接,所述凝汽器与间冷塔通过低温循环水管和高温循环水管连接,所述蒸发器与低温循环水管通过热泵回水管连接,所述蒸发器与高温循环水管通过热泵供水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还包括一号隔离阀、二号隔离阀、一号调节阀、三号隔离阀、四号隔离阀、五号隔离阀、二号调节阀、六号隔离阀、七号隔离阀、八号隔离阀和九号隔离阀,所述一号隔离阀和一号调节阀沿着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热泵供水管上,所述二号隔离阀安装在热泵回水管上,所述三号隔离阀安装在膨胀水箱与锅炉暖风器连接的管道上,所述四号隔离阀安装在低温省煤器的一条支路上,所述五号隔离阀和九号隔离阀均安装在低温省煤器的另一条支路上,所述八号隔离阀和二号调节阀沿着流动反向依次安装在蒸汽进汽管上,所述六号隔离阀安装在蒸汽凝结水出水管上,所述七号隔离阀安装在闭式循环水出水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还包括前置过滤器和水泵,所述前置过滤器与空气过滤器连接,所述发生器与吸收器通过水泵连接,所述冷凝器与吸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七号隔离阀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七号隔离阀均安装在闭式循环水出水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省煤器的一条支路与低压加热器的凝结水管路连接,所述低温省煤器的另一条支路与轴封加热器和凝结水泵之间的管道连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点在于:所述综合利用方法如下:采用0.1MPa左右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组对机组送间冷塔冷却的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回收的热量通过系统设置的闭式循环水系统送至锅炉暖风器,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行温度加热至90℃左右,同时对于由此造成的锅炉排烟温度的升高通过机组的低温省煤器回收至机组凝结水系统中。
进一步地,采用吸收式热泵组对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通过系统设计的闭式循环水系统送至锅炉暖风器,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温度加热至90℃左右。
进一步地,其进入吸收式热泵组进行余热回收的余热热源为间接空冷机组中高温循环水管内的高温循环水,可直接取自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泵的出口或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的热泵供水管的出口,可以充分利用机组原设计中的循环水泵的动力作为驱动,不需要增加额外动力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间接空冷机组的高温循环水在通过吸收式热泵进行热量回收后,其回水可直接通过热泵回水管回至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回水管道。
进一步地,在热泵供水管上设有一号调节阀,可根据不同工况下循环水温度的不同,通过一号调节阀调节循环水的流量进而控制,进而控制吸收式热泵组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热泵供水管和热泵回水管上分别安装一号隔离阀和二号隔离阀,便于系统的隔离及检修。
进一步地,在蒸汽进汽管上安装二号调节阀和八号隔离阀,便于对驱动蒸汽量进行控制及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进一步地,在蒸汽凝结水出水管上安装六号隔离阀,便于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进一步地,驱动蒸汽的凝结水可蒸汽凝结水出水管回至间接空冷机组的凝汽器中。
进一步地,系统设置闭式循环水系统用于将吸收式热泵组回收的热量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锅炉暖风器,将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加热至90℃左右。
进一步地,闭式循环水系统中在二号循环水泵的入口设置了膨胀水箱,用于系统补水以及维持闭式循环水系统的运行稳定。
进一步地,在闭式循环水进入吸收式热泵组的管道及闭式循环水出水管上均设置了三号隔离阀和七号隔离阀,便于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进一步地,系统设置了变频闭式循环水泵用于提供将热泵组回收的热量输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所需要的循环动力,同时还起到变频调节作用,用于保障经过暖风器加热后的一次风及送风温度稳定在90℃左右。
进一步地,由于系统设置了闭式的循环水系统,所以对于锅炉一次风及锅炉暖风器采用气水换热的方式对一次风及送风进行加热,同时可以保留原设计中辅助蒸汽至暖风器接口管道,以保障锅炉暖风器热源的备用,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间接空冷机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作为驱动蒸汽的吸收式热泵组,对间接空冷机组进间冷塔冷却前的高温循环水乏热进行回收,并通过系统设计的循环水系统将回收的热量输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温度加热至90℃左右,同时利用系统设计的低温省煤器系统,用以降低由于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的提升所造成的空预器后锅炉排烟温度的升高,并将该部分热量充回收至机组凝结水系统,进而提高锅炉效率与机组循环热效率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技术。
本发明所设计的技术方案颠覆了传统的锅炉暖风器的概念与功用,可有效提升锅炉效率与机组的循环热效率,降低机组能耗、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此外通过对部分进入间冷塔冷却之前的高温循环水余热进行利用,减少了机组间冷塔的热负荷,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同时本装置通过对锅炉一次风及送风的加热,能够避免因为进入空预器的一次风和送风温度过低所造成的空预器的低温腐蚀以及堵灰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哈蒙式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海勒式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汽轮机组1、排汽管道2、凝汽器3、低温循环水管4、高温循环水管5、间冷塔6、一号循环水泵7、热泵供水管8、热泵回水管9、一号隔离阀10、二号隔离阀11、一号调节阀12、蒸发器13、吸收器14、发生器15、冷凝器16、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蒸汽进汽管19、凝结水泵20、三号隔离阀21、四号隔离阀22、空气过滤器23、风机24、五号隔离阀25、二号调节阀26、六号隔离阀27、七号隔离阀28、八号隔离阀29、九号隔离阀30、二号循环水泵31、膨胀水箱32、锅炉暖风器33、轴封加热器34、低压加热器35、除尘装置36、低温省煤器37、空预器38、前置过滤器39、水泵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2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用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中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包括汽轮机组1、排汽管道2、凝汽器3、低温循环水管4、高温循环水管5、间冷塔6、一号循环水泵7、热泵供水管8、热泵回水管9、蒸发器13、吸收器14、发生器15、冷凝器16、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蒸汽进汽管19、凝结水泵20、空气过滤器23、风机24、二号循环水泵31、膨胀水箱32、锅炉暖风器33、轴封加热器34、低压加热器35、除尘装置36、低温省煤器37、空预器38、前置过滤器39、水泵40、一号隔离阀10、二号隔离阀11、一号调节阀12、三号隔离阀21、四号隔离阀22、五号隔离阀25、二号调节阀26、六号隔离阀27、七号隔离阀28、八号隔离阀29和九号隔离阀30。
本实施例中的汽轮机组1与凝汽器3通过排汽管道2连接,凝结水泵20与凝汽器3连接,轴封加热器34与凝结水泵20连接,低压加热器35和低温省煤器37均与轴封加热器34连接,除尘装置36与低温省煤器37连接,低温省煤器37与空预器38连接,锅炉暖风器33与空预器38连接,风机24与锅炉暖风器33连接,空气过滤器23与风机24连接,膨胀水箱32与锅炉暖风器33连接,二号循环水泵31与膨胀水箱32连接,吸收器14与二号循环水泵31连接,蒸发器13与吸收器14连接,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和蒸汽进汽管19均与发生器15连接,发生器15与吸收器14连接,冷凝器16与蒸发器13连接,发生器15与冷凝器16连接,冷凝器16与锅炉暖风器33通过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连接,凝汽器3与间冷塔6通过低温循环水管4和高温循环水管5连接,蒸发器13与低温循环水管4通过热泵回水管9连接,蒸发器13与高温循环水管5通过热泵供水管8连接,前置过滤器39与空气过滤器23连接,发生器15与吸收器14通过水泵40连接,冷凝器16与吸收器14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一号隔离阀10和一号调节阀12沿着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热泵供水管8上,二号隔离阀11安装在热泵回水管9上,三号隔离阀21安装在膨胀水箱32与锅炉暖风器33连接的管道上,四号隔离阀22安装在低温省煤器37的一条支路上,五号隔离阀25和九号隔离阀30均安装在低温省煤器37的另一条支路上,八号隔离阀29和二号调节阀26沿着流动反向依次安装在蒸汽进汽管19上,六号隔离阀27安装在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上,七号隔离阀28安装在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上,七号隔离阀2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七号隔离阀28均安装在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上,低温省煤器37的一条支路与低压加热器35的凝结水管路连接,低温省煤器37的另一条支路与轴封加热器34和凝结水泵20之间的管道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如下:采用0.1MPa左右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组对机组送间冷塔6冷却的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回收的热量通过系统设置的闭式循环水系统送至锅炉暖风器33,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行温度加热至90℃左右,同时对于由此造成的锅炉排烟温度的升高通过机组的低温省煤器37回收至机组凝结水系统中。
作为优选,采用吸收式热泵组对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通过系统设计的闭式循环水系统送至锅炉暖风器33,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温度加热至90℃左右。
作为优选,其进入吸收式热泵组进行余热回收的余热热源为间接空冷机组中高温循环水管5内的高温循环水,可直接取自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泵的出口或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的热泵供水管8的出口,可以充分利用机组原设计中的循环水泵的动力作为驱动,不需要增加额外动力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间接空冷机组的高温循环水在通过吸收式热泵进行热量回收后,其回水可直接通过热泵回水管9回至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回水管道。
作为优选,在热泵供水管8上设有一号调节阀12,可根据不同工况下循环水温度的不同,通过一号调节阀12调节循环水的流量进而控制,进而控制吸收式热泵组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在热泵供水管8和热泵回水管9上分别安装一号隔离阀10和二号隔离阀11,便于系统的隔离及检修。
作为优选,在蒸汽进汽管19上安装二号调节阀26和八号隔离阀29,便于对驱动蒸汽量进行控制及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作为优选,在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上安装六号隔离阀27,便于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作为优选,驱动蒸汽的凝结水可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回至间接空冷机组的凝汽器3中。
作为优选,系统设置闭式循环水系统用于将吸收式热泵组回收的热量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锅炉暖风器33,将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加热至90℃左右。
作为优选,闭式循环水系统中在二号循环水泵31的入口设置了膨胀水箱32,用于系统补水以及维持闭式循环水系统的运行稳定。
作为优选,在闭式循环水进入吸收式热泵组的管道及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上均设置了三号隔离阀21和七号隔离阀28,便于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作为优选,系统设置了变频闭式循环水泵用于提供将热泵组回收的热量输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所需要的循环动力,同时还起到变频调节作用,用于保障经过暖风器加热后的一次风及送风温度稳定在90℃左右。
作为优选,由于系统设置了闭式的循环水系统,所以对于锅炉一次风及锅炉暖风器33采用气水换热的方式对一次风及送风进行加热,同时可以保留原设计中辅助蒸汽至暖风器接口管道,以保障锅炉暖风器33热源的备用,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采用间接空冷机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作为驱动蒸汽的吸收式热泵组,对间接空冷机组进间冷塔冷却前的高温循环水乏热进行回收,并通过系统设置的循环水系统将回收的热量输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温度加热至90℃左右;同时利用系统设计的低温省煤器系统,用以降低由于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的提升所造成的空预器后锅炉排烟温度的升高,并将该部分热量充回收至机组凝结水系统的间接空冷机组高温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技术。该方法及装置一方面可以提高锅炉效率与机组循环热效率,降低机组能耗、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可以降低大量乏热排至周围换将所造成的热污染。
对于600MW级间接空冷机组,其设计的THA工况下的背压为12kPa,对应的饱和温度为49.5℃。为充分利用间接空冷机组的循环水余热,减少能耗损失,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减少机组乏热排放造成的环境热污染,本发明采用吸收式热泵组,对间接空冷机组进间冷塔冷却前的高温循环水乏热进行回收,并通过系统设计的循环水系统将回收的热量输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温度加热至90℃左右,同时利用系统设计的低温省煤器系统,用以降低由于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的提升所造成的空预器后锅炉排烟温度的升高,并将该部分热量充回收至机组凝结水系统。
本发明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方法及装置是采用压力在0.1MPa左右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作为驱动蒸汽的吸收式热泵组,对间接空冷机组进间冷塔冷却前的高温循环水乏热进行回收利用,并通过系统设置的循环水系统将回收的热量输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温度加热至90℃左右。进入吸收式热泵组进行余热回收的余热热源为间接空冷机组的高温循环水,可直接取自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泵的出口,可以充分利用机组原设计中的循环水泵的动力作为驱动,不需要增加额外动力驱动装置。间接空冷机组的高温循环水在通过吸收式热泵进行热量回收降温后,其回水可直接回至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回水管道。吸收式热泵的驱动蒸汽可采用压力等级在0.1MPa的机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驱动蒸汽的冷凝水可通过管道回收至间接空冷机组的热井中。系统设置了专门的闭式循环水系统,用于输送吸收式热泵组回收的热量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对其进行加热,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温度加热至90℃左右。
以下案例是通过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实现的:
1、以某厂600MW哈蒙式间接空冷机组为例,经计算采用机组七段抽汽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蒸汽,以机组年平均负荷率80%,进入空预器的一次风及送风温度为设计工况(90℃)为边界条件,按照该厂所在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为基准分别进行计算,投运该装置可年节约资金量为458万元。
2、该设备的投入可以有效的吸收间接空冷机组的循环水余热,这就有效的减少了机组间冷塔的热负荷,在上述工况下间接空冷机组高温循环水中被有效利用的余热量占间冷塔热负荷的2.1%左右,进而降低机组的运行背压,提升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3、本发明装置的投入将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提高至90℃左右,可有效避免因为进入空预器的一次风和送风温度过低所造成的空预器的低温腐蚀以及堵灰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对于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参见图1),具体如下:
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其进入吸收式热泵组进行余热回收的余热热源为间接空冷机组的高温循环水管5内的高温循环水,可直接取自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泵的热泵供水管8的出口,可以充分利用机组原设计中的循环水泵的动力作为驱动,不需要增加额外动力驱动装置。间接空冷机组的高温循环水在通过吸收式热泵进行热量回收后,其回水可直接通过热泵回水管9回至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回水管道。在热泵供水管8上设有一号调节阀12,可根据不同工况下循环水温度的不同,通过调阀调节循环水的流量进而控制,进而控制吸收式热泵组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热泵供水管8与热泵回水管9上分别设置了一号隔离阀10和二号隔离阀11,便于系统的隔离及检修。
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是采用压力在0.1MPa左右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作为驱动蒸汽的吸收式热泵组,在蒸汽进汽管19上装有八号隔离阀29和二号调节阀26,便于驱动蒸汽量的控制以及系统的隔离与检修。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上设置六号隔离阀27,便于系统的隔离与检修。驱动蒸汽的凝结水可通过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回至间接空冷机组的凝汽器3中。
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设置了专门的闭式循环水系统,变频闭式循环水泵用于输送在吸收式热泵组里吸热后的循环水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锅炉暖风器33,将经过其的一次风及送风进行温度加热至90℃左右,以替代原设计中采用的辅汽联箱(四段抽汽)对锅炉一次风及送风进行加热的蒸汽,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膨胀水箱32的作用是对闭式循环水系统进行补水,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
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设计了低温省煤器系统,用以降低由于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的提升所造成的空预器38后锅炉排烟温度的升高,并将该部分热量充回收至机组凝结水系统中。低温省煤器37的凝结水管道上设置了九号隔离阀30,用于自动调节加热后凝结水的温度,以保障加热后凝结水的温度同凝结水母管凝结水温度的匹配,避免凝结水混合后温度偏差造成的凝结水管道的振动。
该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还可以在机组的DCS控制系统中设置专门的自动控制模块,通过计算控制系统中设置的一号调节阀12、二号调节阀26、九号隔离阀30、以及变频循环水泵的频率,依据机组运行工况的改变对整个装置的投运进行自动控制,保障系统投运的稳定性。
对于海勒式间接空冷系统(参见图2),其具体实施方式与哈蒙式间接空冷系统相同。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轮机组(1)、排汽管道(2)、凝汽器(3)、低温循环水管(4)、高温循环水管(5)、间冷塔(6)、一号循环水泵(7)、热泵供水管(8)、热泵回水管(9)、蒸发器(13)、吸收器(14)、发生器(15)、冷凝器(16)、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蒸汽进汽管(19)、凝结水泵(20)、空气过滤器(23)、风机(24)、二号循环水泵(31)、膨胀水箱(32)、锅炉暖风器(33)、轴封加热器(34)、低压加热器(35)、除尘装置(36)、低温省煤器(37)和空预器(38);
所述汽轮机组(1)与凝汽器(3)通过排汽管道(2)连接,所述凝结水泵(20)与凝汽器(3)连接,所述轴封加热器(34)与凝结水泵(20)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35)和低温省煤器(37)均与轴封加热器(34)连接,所述除尘装置(36)与低温省煤器(37)连接,所述低温省煤器(37)与空预器(38)连接,所述锅炉暖风器(33)与空预器(38)连接,所述风机(24)与锅炉暖风器(33)连接,所述空气过滤器(23)与风机(24)连接,所述膨胀水箱(32)与锅炉暖风器(33)连接,所述二号循环水泵(31)与膨胀水箱(32)连接,所述吸收器(14)与二号循环水泵(31)连接,所述蒸发器(13)与吸收器(14)连接,所述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和蒸汽进汽管(19)均与发生器(15)连接,所述发生器(15)与吸收器(14)连接,所述冷凝器(16)与蒸发器(13)连接,所述发生器(15)与冷凝器(16)连接,所述冷凝器(16)与锅炉暖风器(33)通过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连接,所述凝汽器(3)与间冷塔(6)通过低温循环水管(4)和高温循环水管(5)连接,所述蒸发器(13)与低温循环水管(4)通过热泵回水管(9)连接,所述蒸发器(13)与高温循环水管(5)通过热泵供水管(8)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还包括一号隔离阀(10)、二号隔离阀(11)、一号调节阀(12)、三号隔离阀(21)、四号隔离阀(22)、五号隔离阀(25)、二号调节阀(26)、六号隔离阀(27)、七号隔离阀(28)、八号隔离阀(29)和九号隔离阀(30),所述一号隔离阀(10)和一号调节阀(12)沿着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热泵供水管(8)上,所述二号隔离阀(11)安装在热泵回水管(9)上,所述三号隔离阀(21)安装在膨胀水箱(32)与锅炉暖风器(33)连接的管道上,所述四号隔离阀(22)安装在低温省煤器(37)的一条支路上,所述五号隔离阀(25)和九号隔离阀(30)均安装在低温省煤器(37)的另一条支路上,所述八号隔离阀(29)和二号调节阀(26)沿着流动反向依次安装在蒸汽进汽管(19)上,所述六号隔离阀(27)安装在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上,所述七号隔离阀(28)安装在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还包括前置过滤器(39)和水泵(40),所述前置过滤器(39)与空气过滤器(23)连接,所述发生器(15)与吸收器(14)通过水泵(40)连接,所述冷凝器(16)与吸收器(1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七号隔离阀(2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七号隔离阀(28)均安装在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省煤器(37)的一条支路与低压加热器(35)的凝结水管路连接,所述低温省煤器(37)的另一条支路与轴封加热器(34)和凝结水泵(20)之间的管道连接。
6.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利用方法如下:采用0.1MPa的低压末级或次末级抽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组对机组送间冷塔(6)冷却的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回收的热量通过系统设置的闭式循环水系统送至锅炉暖风器(33),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进行温度加热至90℃,同时对于由此造成的锅炉排烟温度的升高通过机组的低温省煤器(37)回收至机组凝结水系统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吸收式热泵组对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进行回收,通过系统设计的闭式循环水系统送至锅炉暖风器(33),将锅炉送风及一次风温度加热至90℃;其进入吸收式热泵组进行余热回收的余热热源为间接空冷机组中高温循环水管(5)内的高温循环水,直接取自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泵的出口或间接空冷机组凝汽器的热泵供水管(8)的出口,充分利用机组原设计中的循环水泵的动力作为驱动,不需要增加额外动力驱动装置;间接空冷机组的高温循环水在通过吸收式热泵进行热量回收后,其回水可直接通过热泵回水管(9)回至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回水管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热泵供水管(8)上设有一号调节阀(12),根据不同工况下循环水温度的不同,通过一号调节阀(12)调节循环水的流量进而控制,进而控制吸收式热泵组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热泵供水管(8)和热泵回水管(9)上分别安装一号隔离阀(10)和二号隔离阀(11),便于系统的隔离及检修;在蒸汽进汽管(19)上安装二号调节阀(26)和八号隔离阀(29),便于对驱动蒸汽量进行控制及系统的隔离与检修;在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上安装六号隔离阀(27),便于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蒸汽的凝结水通过蒸汽凝结水出水管(18)回至间接空冷机组的凝汽器(3)中;系统设置闭式循环水系统用于将吸收式热泵组回收的热量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锅炉暖风器(33),将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温度加热至90℃;闭式循环水系统中在二号循环水泵(31)的入口设置了膨胀水箱(32),用于系统补水以及维持闭式循环水系统的运行稳定;在闭式循环水进入吸收式热泵组的管道及闭式循环水出水管(17)上均设置了三号隔离阀(21)和七号隔离阀(28),便于系统的隔离与检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的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系统设置了变频闭式循环水泵提供将热泵组回收的热量输送至锅炉侧一次风及送风暖风器所需要的循环动力,同时还起到变频调节作用,经过暖风器加热后的一次风及送风温度稳定在90℃;系统设置了闭式的循环水系统,对于锅炉一次风及锅炉暖风器(33)采用气水换热的方式对一次风及送风进行加热,同时保留原设计中辅助蒸汽至暖风器接口管道。
CN201910387802.5A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Active CN1101855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7802.5A CN110185507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7802.5A CN110185507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5507A CN110185507A (zh) 2019-08-30
CN110185507B true CN110185507B (zh) 2023-12-05

Family

ID=67716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7802.5A Active CN110185507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8550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5187A (ja) * 2006-01-31 2007-08-16 Hitachi Engineering & Services Co Ltd ボイラ−蒸気タービンシステムに付属させる熱回収システム
CN106437906A (zh) * 2016-08-16 2017-02-22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9237509A (zh) * 2018-08-30 2019-01-1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将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至锅炉送风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109443033A (zh) * 2018-10-18 2019-03-0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将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至锅炉送风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210289859U (zh) * 2019-05-10 2020-04-10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6993B2 (ja) * 2014-09-26 2019-05-22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プラント並びにボイラの蒸気冷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5187A (ja) * 2006-01-31 2007-08-16 Hitachi Engineering & Services Co Ltd ボイラ−蒸気タービンシステムに付属させる熱回収システム
CN106437906A (zh) * 2016-08-16 2017-02-22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9237509A (zh) * 2018-08-30 2019-01-1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将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至锅炉送风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109443033A (zh) * 2018-10-18 2019-03-0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将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至锅炉送风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210289859U (zh) * 2019-05-10 2020-04-10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5507A (zh) 2019-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5185A (zh) 一种降低供热回水温度的节能供热系统
CN106437906A (zh)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9443033A (zh) 一种将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至锅炉送风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48240A (zh) 基于汽驱引风机小汽轮机循环水回收排汽余热系统
CN105546564A (zh) 一种火电厂烟气污染物处理中的低品位热能回收节能系统
CN208365871U (zh) 一种天然气烟气余热全热回收装置
CN204478113U (zh) 一种组合型蒸汽烟气mggh系统
CN201837058U (zh) 一种烟气热泵热水器
CN206054017U (zh) 一种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装置
CN105823110A (zh) 热电厂冷源损失回收供热系统
CN104807245A (zh) 一种低温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
CN106437907B (zh) 一种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装置及方法
CN203980632U (zh) 回收烟气热泵设备
CN206054016U (zh)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装置
CN202869080U (zh) 一种回收余热发电系统低压蒸汽和冷却水余热的装置
CN205664467U (zh) 直接回收电厂凝汽器余热用于城市供热的节能装置
CN210289859U (zh)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
CN204665244U (zh) 一种相变换热器带热网加热器的联合系统
CN110185507B (zh)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装置与方法
CN109237509A (zh) 一种将间接空冷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至锅炉送风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214469445U (zh) 一种发电机定子冷却水余热利用装置
CN110186218B (zh) 一种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装置及方法
CN209263703U (zh) 一种将直接空冷机组排汽余热回收至锅炉送风系统的装置
CN104832908A (zh) 一种相变换热器带热网加热器的联合系统及联合方法
CN204438288U (zh) 一种热电厂冷源损失回收供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