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859A -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8859A
CN110138859A CN201910405286.4A CN201910405286A CN110138859A CN 110138859 A CN110138859 A CN 110138859A CN 201910405286 A CN201910405286 A CN 201910405286A CN 110138859 A CN110138859 A CN 110138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temperature
internet
data
patch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52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果
林宇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enxiny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enxin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enxiny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enxiny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052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88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38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88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02Mean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mo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04L63/044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wherein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network entities apply asymmetric encryption, i.e. different keys for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包括物联网体温贴、接收终端、移动接收终端、服务器集群;其中,物联网体温贴采集体温数据传输到服务器集群,服务器集群再推送体温数据到接收终端和移动接收终端。本发明使用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实现直接与互联网服务器通信实现实时远程测量体温、移动测量体温、远程高低温报警。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人体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体温的监测、分析具有一定的医学意义,可用于判断、定位人体不同的体征状态。体温通常是身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经的温度,有称为体核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目前体温测量所使用的工具及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
水银体温计或玻璃体温计,其由玻璃制成,内有随体温升高的水银柱。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一些药店就可以买到水银体温计。但考虑到水银体温计中的汞危害,许多国家都已经对其采取了禁止措施,例如早在1992年,瑞典就已禁止销售所有含水银的医疗设备。在我国并未禁止使用水银体温计,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来自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生产水银体温计耗汞109.25吨,相当于218.5亿支标准含汞节能灯的用汞量。国内每年大约生产1.2亿支含汞体温计,而我国每年因水银体温计破损而当做废物处理的水银就有10吨以上。
电子体温计由温度传感器,液晶显示器,纽扣电池,专用集成电路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组成。能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体温,与传统的水银玻璃体温计相比,具有读数方便,测量时间短,测量精度高,能记忆并有蜂鸣提示的优点,尤其是电子体温计不含水银,对人体及周围环境无害,特别适合于家庭、医院等场合使用。
红外体温计又可分为接触式红外体温计和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接触式体温计常见的有耳温计、额温计,一般只要一秒钟采集时间,就能从耳朵测得准确体温。测量时将测温头插入耳道,按着上端的测温持续一秒钟,就可从液晶屏上读出精确至少数点后一位的准确体温。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最常见的是额温枪,可远距离实现对人体温度的测量。只需将探头对准额头,按下测量钮,仅2至3秒钟就可得到测量数据,适合急重病患者、老人、婴幼儿等使用。但在使用初期,使用者由于不太熟悉这种操作方式,可能会得到几个不同的测量数据,一般来讲实测最大值即是所要数据。
蓝牙体温计能够实现对人体体温的实时测量,但是其与接收终端传输数据的有效距离一般为8-10米,有遮挡物的情况下传输距离会大大缩短。
另外,可弃式体温计、感温胶片,其均是利用热敏感化学材料的温度特性,不同温度下颜色不同实现温度测量,但一般只能实现初步判断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无法准确测量体温。
综上所述,以上测量设备、方法中,目前以前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两种在医疗、家用使用较广泛,主要以其测量精度、成本具有一定优势。但这两种测量仪器无法实现对人体体温的实时测量(蓝牙体温计除外),在医疗行业中主要依靠医护人员进行现场采集、人工录入的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因此随着电子技术、移动终端功能的丰富,一种可实现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移动监测、远程监测、远程报警、数据分析的电子体温计需求也愈来愈强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包括物联网体温贴、接收终端、移动接收终端、服务器集群;其中,物联网体温贴采集体温数据传输到服务器集群,服务器集群再推送体温数据到接收终端和移动接收终端。
所述物联网体温贴与服务器集群之间的通信采用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其中最短的数据长度为4个字节;所述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的数据体定义了类型和子类型来进行数据分类;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用于对数据体进行加密传输,数据体再根据不同的业务来定义类型和子类型;
数据包协议定义了两个协议类型:传输密钥协议类型和传输数据协议类型;其中,传输密钥协议类型是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交换不对称加密的密钥,传输数据协议类型是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物联网体温贴与服务器集群之间传输的数据先使用不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后再进行传输;不对称加密需要生成一对密钥,即公钥、私钥,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各自生成一对密钥后,互相交换公钥;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使用服务器集群的公钥加密,服务器集群使用私钥解密;服务器集群使用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的公钥加密,物联网体温贴使用私钥解密。
所述公钥私钥的生成过程如下:
第一步,随机选择两个不相等的质数p和q;
第二步,计算p和q的乘积n;n的长度就是密钥长度;
第三步,计算n的欧拉函数φ(n):
φ(n)=(p-1)(q-1);
第四步,随机选择一个整数e,条件是1<e<φ(n),且e与φ(n)互质;
第五步,计算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d;所述模反元素是指有一个整数d,能够使得ed被φ(n)除的余数为1,即:
ed≡1(modφ(n));
这个式子等价于
ed-1=kφ(n)
于是,找到模反元素d,实质上就是对下面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求解:
ex+φ(n)y=1
通过扩展欧几里得算法求解,得出一组整数解,进而得出模反元素d的值;至此所有计算完成;
第六步,将n和e封装成公钥,n和d封装成私钥。
所述公钥私钥对数据加密解密的过程如下:
(1)加密要用公钥publickey(n,e),加密算法定义为encrypt(data,publickey),具体加密过程如下:
假设A要向B发送加密信息m,他就要用B的公钥(n,e)对m进行加密;m必须是整数,字符串取ascii值或unicode值,且m必须小于n;
加密即算出下式的c:
me≡c(mod n)
A将计算出的c值发给了B,加密过程完成;
(2)解密要用私钥(n,d),解密算法定义为decrypt(edata,privatekey),具体解密过程如下:
B拿到A发来的C值之后,就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能够证明,下面的等式一定成立:
cd≡m(mod n)
即c的d次方除以n的余数为m;B算出m值,解密过程完成。
所述公钥对二进制数组加密成密文数组,私钥对密文数组解密成二进制数组过程如下:
加密时,会循环反复使用第1至8组密钥对每个字节的二进制数据单独加密;原二进制数组为data[1..n],加密后的数组为edata[1..n],循环所有二进制数组从i=1至n,用公钥对每个密文进行加密:
edata[i]=encrypt(data[i],key[i%8].public)
加密过程完成;
解密时,会循环反复使用第1至8组密钥对每个密文数据单独解密;原二进制数据为data[1..n],加密后的数据为edata[1..n],循环所有密文数据从i=1至n,用私钥对每个密文进行解密:
data[i]=decrypt(edata[i],key[i%8].private)
解密过程完成。
现有技术中,标准的不对称加密的密钥一般都达到1024位,密钥固定,加解密时间长不利于使用于芯片上。不对称加密优化后是随机生成8组密钥,每组密钥长度为32位,每个NB-IoT通信模块密钥都是随机生成,每次重新连接都使用不同的密钥,能够起到数据保密的同时也能让加解密时间缩短和降低了NB-IoT通信模块的功耗。
传统的数据包都是使用固定密钥进行加密,一旦密钥被破解那么数据就很容易被破解。为了能够实现动态改变密钥定义了精简的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同时为了协议的扩展性,数据体还定义了类型和子类型可以根据业务不同进行分类。
所述物联网体温贴将采集到的温度值通过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传输到服务器集群。
所述物联网体温贴包括电池组件和核心组件;其中,电池组件包括电池板、电池板底壳、电池板面壳,核心组件包括核心板、核心板底壳、核心板面壳、温度传感器;核心板底壳中部开有一与核心板形状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核心板,凹槽的一侧还开有用于放置温度传感器的圆形槽,温度传感器与核心板电连接,核心板面壳覆盖核心板,核心板底壳在远离圆形槽的侧壁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卡块,核心板底壳在圆形槽旁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二卡块,第二卡块垂直于圆形槽所在平面;电池板包括电池本体和支撑板,电池本体固定在支撑板的一侧,电池板底壳的一侧设有电池腔,电池腔的侧壁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卡孔,第一卡孔与第一卡块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电池腔用于放置电池本体,电池板面壳覆盖电池板;电池板底壳设置有M个小孔让电池板上面的M个触点露出,核心板上面对应设置M个弹簧触点通过核心板面壳上设置的M个小孔露出,M≥1;卡块与卡扣配合后,核心板上面的M个弹簧触点正对并接触电池板上面的M个触点;核心板面壳、电池板底壳、电池板面壳在温度传感器所在位置均对应设置有圆孔,核心板面壳、电池板底壳在第二卡块所在位置均对应设置有第二卡孔,第一卡孔与第一卡块的数量相同。
所述物联网体温贴,其核心板包括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运放模块和天线,物联网体温贴的温度传感器根据体温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电阻,NB-IoT通信模块通过运放模块和天线与服务器集群通信,温度传感器与NB-IoT通信模块的ADC引脚连接。
所述NB-IoT通信模块采集2个ADC的电压值,一个是温度传感器电压值,另一个是基准电压值;假如电压出现波动,通过采集基准电压能够修正由波动引起的误差,可以准确计算出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值。
要先计算分压电路中的温度传感器电压以及电路中的电流,再由温度传感器的电压除以电流计算出电阻。
假设采集到基准电压和温度传感器电压分别为sv、tv;分压电路中电阻为Ra,那么温度传感器的电阻Rb:
Rb=tv/((sv-tv)/Ra)
将电阻Rb与电阻值-温度值对应表结合计算出实际的温度值t,其中的电阻Rb的值取中心值进行计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使用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实现直接与互联网服务器通信实现实时远程测量体温、移动测量体温、远程高低温报警。
NB-IoT的优点有,一是广覆盖,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NB-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相当于提升了100倍覆盖区域的能力;二是具备支撑连接的能力,NB-IoT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三是更低功耗,NB-IoT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
蓝牙体温计传输距离短一般只有8-10米以内,有遮挡物的情况下传输距离会大大缩短,只能在短距离内与移动终端传输数据。物联网体温贴通过NB-IoT(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直接接入互联网与服务器集群通信,服务器集群再传输到移动终端,在有通信基站的地方都能够正常通信,实现实时远程测量体温、移动测量体温、远程高低温报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的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的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核心板的电路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NB-IoT通信模块的外围电路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之间加密解密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电池板、2-电池板底壳、3-电池板面壳、4-核心板、5-核心板底壳、6-核心板面壳、7-温度传感器、8-凹槽、9-圆形槽、10-第一卡块、11-电池本体、12-支撑板、13-电池腔、14-第一卡孔、15-弹簧触点、16-圆孔、17-第二卡块、18-第二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8,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包括物联网体温贴、接收终端、移动接收终端和服务器集群。物联网体温贴采集体温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服务器集群,服务器集群再推送体温数据到接收终端和移动接收终端。
物联网体温贴主要分两部分,消耗品和核心模块。
消耗品模块,包括电池板、电池板底壳、电池板面壳三部分组合而成,其中电池板面壳有6个小孔让电池板上面的6个触点暴露出来,电池板主要是由锂电池、电源电路板组成。
核心板模块,包括核心板、核心板底壳、核心板面壳、温度传感器外壳组合而成,其中核心板面壳有6个小孔让核心板的6个弹簧触点暴露出来。
消耗品模块暴露出6个触点与核心板模块6个弹簧触点进行连接,消耗品模块给提供电源给核心板模块,消耗品模块还控制核心板模块开机。
核心板主要是由温度传感器、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运放模块和天线组成,温度传感器根据体温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电阻,NB-IoT通信模块通过运放模块和天线与互联网服务器通信。温度传感器与NB-IoT通信模块的ADC引脚连接。
NB-IoT通信模块采集2个ADC的电压值,一个是温度传感器电压值,另一个是基准电压值。假如电压出现波动,通过采集基准电压能够修正由波动引起的误差,可以准确计算出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值。
要先计算分压电路中的温度传感器电压以及电路中的电流,再由温度传感器的电压除以电流计算出电阻。
假设采集到基准电压和温度传感器电压分别为sv=3.8伏,tv=2.5伏。
分压电路中电阻Ra=15K欧,那么温度传感器的电阻Rb:
Rb=tv/((sv-tv)/Ra)=2.5/((3.8-2.5)/15)=28.8K欧。
将电阻Rb与电阻值-温度值对应表结合计算出实际的温度值t,其中的电阻Rb的值取中心值进行计算。
使用该方法保证了温度精度在0.04摄氏度以内,其中的电阻值取中心值进行计算:
t=38+((28.978-Rb)/(28.978-27.822))=38.154摄氏度。
以上温度计算过程完成。
电阻值-温度值对应表是人工使用恒温环境测量并记录的,详见表1。
表1
NB-IoT通信模块将采集到温度值通过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传输到服务器集群。为了节省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之间的传输流量,我们定义了精简的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其中最短的数据长度为4个字节,如表2。
表2
协议类型 头部(2字节) 数据体长度(2字节) 数据体
传输密钥 0xAA 0xAA 低字节高字节 密钥
传输数据 0xAA 0xBB 低字节高字节 加密(数据,密钥)
为了协议的扩展性,“传输数据”协议的数据体定义了类型和子类型来进行数据分类,如表3。
表3
类型(1字节) 子类型(1字节) 数据体
0x01 0x01 ...
0x01 0x02 ...
0x02 0x01 ...
数据包协议的作用就是对数据体进行加密传输,数据体再根据不同的业务来定义类型和子类型。
数据包协议定义了两个协议类型,传输密钥和传输数据,数据包协议用于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传输数据。
传输密钥协议类型是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交换不对称加密的密钥。
传输数据协议类型是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进行温度等数据传输,数据使用不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
如图8,为了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的数据安全保密,使用不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后再进行传输,不对称加密需要生成一对密钥(公钥、私钥),使用公钥加密的数据只有私钥才能解密,所以公钥是可以公开的。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各自生成一对密钥(公钥、私钥)后,互相交换公钥。NB-IoT通信模块使用服务器集群的公钥加密,服务器集群使用私钥解密。服务器集群使用NB-IoT通信模块公钥加密,物联网体温贴使用私钥解密。
公钥私钥生成算法:
第一步,随机选择两个不相等的质数p和q。
假如选择了61和53。(实际应用中,这两个质数越大,就越难破解。)
第二步,计算p和q的乘积n。
就把61和53相乘。
n=61×53=3233
n的长度就是密钥长度。3233写成二进制是110010100001,一共有12位,所以这个密钥就是12位。实际应用中,我们使用32位。
第三步,计算n的欧拉函数φ(n)。
根据公式:
φ(n)=(p-1)(q-1)
算出φ(3233)等于60×52,即3120。
第四步,随机选择一个整数e,条件是1<e<φ(n),且e与φ(n)互质。
就在1到3120之间,随机选择了17。
第五步,计算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d。
所谓"模反元素"就是指有一个整数d,可以使得ed被φ(n)除的余数为1。
ed≡1(modφ(n))
这个式子等价于
ed-1=kφ(n)
于是,找到模反元素d,实质上就是对下面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求解。
ex+φ(n)y=1
已知e=17,φ(n)=3120,
17x+3120y=1
这个方程可以用"扩展欧几里得算法"求解,此处省略具体过程。总之,算出一组整数解为(x,y)=(2753,-15),即d=2753。
至此所有计算完成。
第六步,将n和e封装成公钥,n和d封装成私钥。
例子中,n=3233,e=17,d=2753,所以公钥就是(3233,17),私钥就是(3233,2753)。
为了加强数据的保密性,使用生成8组密钥组合成1组长的密钥,公钥私钥为key[1..8],一共8组公钥私钥,其中key[i].private为私钥,key[i].public为公钥,i的取值范围是1至8。
使用公钥私钥对数据加密解密:
(1)加密要用公钥publickey(n,e),加密算法定义为encrypt(data,publickey),以下是加密算法。
假设A要向B发送加密信息m,他就要用B的公钥(n,e)对m进行加密。这里需要注意,m必须是整数(字符串可以取ascii值或unicode值),且m必须小于n。
所谓"加密",就是算出下式的c:
me≡c(mod n)
B的公钥是(3233,17),A的m假设是65,那么可以算出下面的等式:
6517≡2790(mod 3233)
于是,c等于2790,A就把2790发给了B。
加密算法过程完成。
当对二进制数据进行加密时,会循环反复使用第1至8组密钥对每个字节的二进制数据单独加密。
原二进制数据为data[1..n],加密后的数据为edata[1..n],
循环所有二进制数据从i=1至n,用公钥对每个密文进行加密,
edata[i]=encrypt(data[i],key[i%8].public)
加密过程完成。
(2)解密要用私钥(n,d),解密算法定义为decrypt(edata,privatekey),以下是加密算法。
B拿到A发来的2790以后,就用自己的私钥(3233,2753)进行解密。可以证明,下面的等式一定成立:
cd≡m(mod n)
也就是说,c的d次方除以n的余数为m。现在,c等于2790,私钥是(3233,2753),那么,B算出
27902753≡65(mod 3233)
因此,B知道了A加密前的原文就是65。
解密算法过程完成。
当对二进制数据进行解密时,会循环反复使用第1至8组密钥对每个字节的二进制数据单独解密。
原二进制数据为data[1..n],加密后的数据为edata[1..n],
循环所有二进制数据从i=1至n,用私钥对每个密文进行解密,
data[i]=decrypt(edata[i],key[i%8].private)
解密过程完成。
至此,"加密--解密"的整个过程全部完成。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联网体温贴、接收终端、移动接收终端、服务器集群;其中,物联网体温贴采集体温数据传输到服务器集群,服务器集群再推送体温数据到接收终端和移动接收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与服务器集群之间的通信采用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其中最短的数据长度为4个字节;所述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的数据体定义了类型和子类型来进行数据分类;不对称加密数据包协议用于对数据体进行加密传输,数据体再根据不同的业务来定义类型和子类型;
数据包协议定义了两个协议类型:传输密钥协议类型和传输数据协议类型;其中,传输密钥协议类型是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交换不对称加密的密钥,传输数据协议类型是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进行数据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与服务器集群之间传输的数据先使用不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后再进行传输;不对称加密需要生成一对密钥,即公钥、私钥,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与服务器集群各自生成一对密钥后,互相交换公钥;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使用服务器集群的公钥加密,服务器集群使用私钥解密;服务器集群使用物联网体温贴的NB-IoT通信模块的公钥加密,物联网体温贴使用私钥解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钥私钥的生成过程如下:
第一步,随机选择两个不相等的质数p和q;
第二步,计算p和q的乘积n;n的长度就是密钥长度;
第三步,计算n的欧拉函数φ(n):
φ(n)=(p-1)(q-1);
第四步,随机选择一个整数e,条件是1<e<φ(n),且e与φ(n)互质;
第五步,计算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d;所述模反元素是指有一个整数d,能够使得ed被φ(n)除的余数为1,即:
ed≡1(modφ(n));
这个式子等价于
ed-1=kφ(n)
于是,找到模反元素d,实质上就是对下面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求解:
ex+φ(n)y=1
通过扩展欧几里得算法求解,得出一组整数解,进而得出模反元素d的值;至此所有计算完成;
第六步,将n和e封装成公钥,n和d封装成私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钥私钥对数据加密解密的过程如下:
(1)加密要用公钥publickey(n,e),加密算法定义为encrypt(data,publickey),具体加密过程如下:
假设A要向B发送加密信息m,他就要用B的公钥(n,e)对m进行加密;m必须是整数,字符串取ascii值或unicode值,且m必须小于n;
加密即算出下式的c:
me≡c(mod n)
A将计算出的c值发给了B,加密过程完成;
(2)解密要用私钥(n,d),解密算法定义为decrypt(edata,privatekey),具体解密过程如下:
B拿到A发来的C值之后,就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能够证明,下面的等式一定成立:
cd≡m(mod n)
即c的d次方除以n的余数为m;B算出m值,解密过程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钥对二进制数组加密成密文数组,私钥对密文数组解密成二进制数组过程如下:
加密时,会循环反复使用第1至8组密钥对每个字节的二进制数据单独加密;原二进制数组为data[1..n],加密后的数组为edata[1..n],循环所有二进制数组从i=1至n,用公钥对每个密文进行加密:
edata[i]=encrypt(data[i],key[i%8].public)
加密过程完成;
解密时,会循环反复使用第1至8组密钥对每个密文数据单独解密;原二进制数据为data[1..n],加密后的数据为edata[1..n],循环所有密文数据从i=1至n,用私钥对每个密文进行解密:
data[i]=decrypt(edata[i],key[i%8].private)
解密过程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将采集到的温度值通过TCP/IP协议传输到服务器集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包括电池组件和核心组件;其中,电池组件包括电池板、电池板底壳、电池板面壳,核心组件包括核心板、核心板底壳、核心板面壳、温度传感器;核心板底壳中部开有一与核心板形状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核心板,凹槽的一侧还开有用于放置温度传感器的圆形槽,温度传感器与核心板电连接,核心板面壳覆盖核心板,核心板底壳在远离圆形槽的侧壁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卡块,核心板底壳在圆形槽旁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二卡块,第二卡块垂直于圆形槽所在平面;电池板包括电池本体和支撑板,电池本体固定在支撑板的一侧,电池板底壳的一侧设有电池腔,电池腔的侧壁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第一卡孔,第一卡孔与第一卡块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电池腔用于放置电池本体,电池板面壳覆盖电池板;电池板底壳设置有M个小孔让电池板上面的M个触点露出,核心板上面对应设置M个弹簧触点通过核心板面壳上设置的M个小孔露出,M≥1;卡块与卡扣配合后,核心板上面的M个弹簧触点正对并接触电池板上面的M个触点;核心板面壳、电池板底壳、电池板面壳在温度传感器所在位置均对应设置有圆孔,核心板面壳、电池板底壳在第二卡块所在位置均对应设置有第二卡孔,第一卡孔与第一卡块的数量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体温贴,其核心板包括NB-IoT通信模块、运放模块和天线,物联网体温贴的温度传感器根据体温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电阻,NB-IoT通信模块通过运放模块和天线与服务器集群通信,温度传感器与NB-IoT通信模块的ADC引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NB-IoT通信模块采集2个ADC的电压值,一个是温度传感器电压值,另一个是基准电压值;
假设采集到基准电压和温度传感器电压分别为sv、tv;分压电路中电阻为Ra,那么温度传感器的电阻Rb:
Rb=tv/((sv-tv)/Ra)
将电阻Rb与电阻值-温度值对应表结合计算出实际的温度值t,其中的电阻Rb的值取中心值进行计算。
CN201910405286.4A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Pending CN1101388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5286.4A CN110138859A (zh)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5286.4A CN110138859A (zh)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8859A true CN110138859A (zh) 2019-08-16

Family

ID=67574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5286.4A Pending CN110138859A (zh) 2019-05-16 2019-05-16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3885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07298A (zh) * 2020-09-19 2020-12-22 陕西军晖云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体温监测方法
CN115355993A (zh) * 2022-10-19 2022-11-18 成都诺比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设备智能检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985A (zh) * 2010-02-08 2010-08-25 河南大学 应用多混沌映射多动态s盒的分组密码系统
CN206120305U (zh) * 2016-07-22 2017-04-2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体温远程监测系统
CN207439465U (zh) * 2017-10-25 2018-06-01 陕西拓普索尔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NB-IoT的温度采集传输系统
CN109086615A (zh) * 2018-08-03 2018-12-25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抗关键字猜测攻击的支持多关键字搜索公钥加密方法
CN109194650A (zh) * 2018-09-03 2019-01-11 裴小根 基于文件远距离加密传输系统的加密传输方法
CN109510710A (zh) * 2018-12-20 2019-03-2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请求的响应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985A (zh) * 2010-02-08 2010-08-25 河南大学 应用多混沌映射多动态s盒的分组密码系统
CN206120305U (zh) * 2016-07-22 2017-04-2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体温远程监测系统
CN207439465U (zh) * 2017-10-25 2018-06-01 陕西拓普索尔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NB-IoT的温度采集传输系统
CN109086615A (zh) * 2018-08-03 2018-12-25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抗关键字猜测攻击的支持多关键字搜索公钥加密方法
CN109194650A (zh) * 2018-09-03 2019-01-11 裴小根 基于文件远距离加密传输系统的加密传输方法
CN109510710A (zh) * 2018-12-20 2019-03-2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请求的响应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07298A (zh) * 2020-09-19 2020-12-22 陕西军晖云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体温监测方法
CN115355993A (zh) * 2022-10-19 2022-11-18 成都诺比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设备智能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41874B2 (en) Embedde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hub for integration with an appliance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454152B2 (en) Modular antenna for integration with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hub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65996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aring WiFi security data in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
US1009124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channel to control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
US10841759B2 (en) Securely providing a password using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
US11848795B2 (e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27596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ecurity lock and notification device
US991782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uthentication for a mass storage device
US10362114B2 (e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in operated devices
US1063104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oT) video camera implementations
US1052411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aring credentials in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
US10111070B2 (en) Embedde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hub slot for an appliance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22173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internet of things (IOT) devices
US1001576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curely tracking event attendees using IOT devices
US997823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ingle-piec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ecurity sensor
US20180317266A1 (en) Secure two-way beacon in a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ystem
CN107710216A (zh) 用于在物联网(IoT)系统中建立安全通信信道的设备和方法
JP5311459B2 (ja) 情報収集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アクセス装置
CN110138859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体温贴的人体体温实时监测系统
US1073470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radio module in an appliance
CN110300114A (zh) 一种基于NB-IoT通信的综合气象数据采集系统
CN209265678U (zh) 基于量子加密的电力信息采集传输系统
WO2017007723A1 (en) Embedde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hub slot for an appliance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3987530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2866996A (zh) 一种电卡及电力数据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