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5182A -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 Google Patents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5182A
CN110135182A CN201810107080.9A CN201810107080A CN110135182A CN 110135182 A CN110135182 A CN 110135182A CN 201810107080 A CN201810107080 A CN 201810107080A CN 110135182 A CN110135182 A CN 110135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havior data
user
user behavior
data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70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5182B (zh
Inventor
李欣
吕昂
刘春雨
李春雨
王超
梅洛·爱德华多
王震
李佼佼
陈略
张璐
汪鹏
王彤
周孝成
贾亚璞
刘自强
王悦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riginal Assignee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iled Critical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riority to CN2018101070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5182B/zh
Priority to EP19704942.2A priority patent/EP3746931A1/en
Priority to PCT/US2019/015048 priority patent/WO2019152262A1/en
Priority to US16/965,267 priority patent/US11783080B2/en
Publication of CN110135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5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5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5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65Monitoring arrangements determined by the means or processing involved in reporting the monitored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003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 G06F11/3006Monito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omputing system or computing system component being monitored where the computing system is distributed, e.g. networked systems, clusters, multiprocessor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38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monitoring of user a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4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computer activity, e.g. of down time, of input/output operation ; Recording or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user activity, e.g. usability assessment
    • G06F11/3466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tracing or monitoring
    • G06F11/3476Data log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10Protecting distributed programs or content, e.g. vending or licensing of copyrighted material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 G06F21/107License processing; Key processing
    • G06F21/1078Logging; Meter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2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 G06F21/6218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to a system of files or objects, e.g. local or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or database
    • G06F21/6245Protecting personal data, e.g. for financial or medical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eth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Fina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文公开的用户行为数据标记的技术方案,通过分析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并进行标记,以便于后续有选择性地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删除。

Description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背景技术
在用户使用应用的过程中,应用会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记录,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行为数据涉及到用户的隐私,随着用户行为数据的增多,更多的用户或者政府已经开始关注用户行为数据的保护,例如欧洲提出来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针对用户行为数据,希望在用户想要删除的时候,能够快速、彻底并且可选择地将用户行为数据删除。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实施例内容是为了以精简的形式介绍将在以下详细描述中进一步描述的一些概念。本发明内容并不旨在标识所要求保护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保护主题的范围。
本文公开的用户行为数据标记的技术方案,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并进行标记,以便于后续有选择性地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删除。
上述说明仅是本公开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装置之一的应用示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结构示例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与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一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装置之二的应用示例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二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装置之三的应用示例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三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四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装置之四的应用示例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五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文中,术语“技术”可以指代例如(一个或多个)系统、(一个或多个)方法、计算机可读指令、(一个或多个)模块、算法、硬件逻辑(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和/或上述上下文以及在本文档通篇中所允许的(一项或多项)其它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办公作业,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各种应用(APP)。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应用也会记录用户的使用行为,从而产生用户使用行为数据。这些用户使用行为数据本身就属于用户隐私,并且,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分析用户使用数据能够更加深入的获得用户使用习惯、用户的特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对用户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预测。
对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使得用户对于应用的使用更加便利,也使得生活和工作更加智能化,比如,可以根据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向用户推荐更适合用户的商品,或者向用户提供各种建议等。另一方面,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也会暴露更多的用户隐私,甚至反过来用户的使用行为还会受到应用的干扰,比如,基于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向用户推送广告等。
基于上述情况,对于用户行为数据是否被进一步使用的权利交给用户较为合理,当用户想要保护自身隐私时,希望能够将自身的用户行为数据彻底删除。在实际的应用中,用户的这种需求往往不是这么简单,很多情况下,用户只希望彻底删除掉某个或者某些应用所记录的用户行为数据,而希望保留某个或者某些应用记录的用户行为数据。例如,用户不希望自己的购物方面的用户行为数据被进一步利用,则希望删除使用购物应用而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再例如,输入法应用会在用户使用输入法的过程中,记录用户的使用行为,并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对输入的词汇进行提示,这种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于很多用户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很多用户希望保留。
基于上述的需求,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让用户在想要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删除时,能够有选择性地、彻底地删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说的应用是指提供给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即能够被用户使用并且能够记录用户行为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可以是操作系统所提供的执行某个功能的应用程序,例如,操作系统自带的输入法应用、浏览器应用、日历应用等,也可以是操作系统以外的第三方开发的并在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购物应用、游戏应用、音乐播放应用等。用户行为数据的产生源头就是这些被用户使用的应用。
用户行为数据产生后,可以被这些应用本身而利用,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例如,输入法应用记录用户的输入习惯,再后续的输入过程中产生输入提示,再例如,购物应用存储用户的浏览和购买记录,根据对浏览和购买记录的分析,在购物应用的首页中呈现用户可能需要的商品。
用户行为数据也可能被上述应用以外的服务所使用。为了便于区别描述,将非面向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称作服务。例如,用户使用浏览器应用的浏览记录或者搜索记录,可能会被用于推送广告的服务所使用,从而会在用使用浏览器的过程中,向用户推送广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应用记录的用户行为数据提供给该应用以外的服务所使用,应当是符合法律规范的使用并且是在经过用户允许的条件下(例如,通过信息提示用户或者与用户签订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的使用协议等)。此外,提供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示例,是为了说明技术方面的各种实现可能,并不特指具体公司或者个体的实际处理方法,并且本发明实施例所关注的是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标记以及删除,而不是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获取以及使用。
无论是被应用自身所使用,还是被应用以外的服务所使用,都可能会将原始记录的用户行为数据(为了进行区别,称为原始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复制或者变形,产生衍生的用户行为数据(为了进行区别,称为衍生用户行为数据)。对用户行为数据的生成或者使用的执行主体是任务(task),这里所说的任务基于应用或者服务而产生的,是执行应用或者所提供的功能的具体执行单元,可以视为子程序、进程或者线程等。
目前的用户行为数据的记录机制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并且由于应用或者服务的任务的使用而产生衍生用户行为数据,衍生用户行为数据还会继续随着任务的使用而再产生新的衍生用户行为数据。
上述的原始用户行为数据和衍生用户行为数据的记录格式或者存储方式以及存储位置都会由于应用或者任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当需要删除某一应用的用户行为数据时,很难挑选出属于该应用的全部的用户行为数据,因此,也很难进行彻底删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先通过对数据扫描的方式,识别出全部的用户行为数据,具体的扫描方式可以是通过识别用户标识信息来确定一条数据是否为用户行为数据。
然后,确定这些用户行为数据是归属于哪个应用的。这里所说的归属关系是指产生这个用户行为数据的源头是哪个应用,如果是衍生用户行为数据,希望确定该衍生用户行为数据对应的原始用户行为数据是由哪个应用产生的。
无论是原始用户行为数据还是衍生用户行为数据,都会被各个任务所使用或者是由这些任务产生的,总之,这些用户行为数据会与具体的任务产生直接的关联关系,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与任务之间的这种关联关系,可以找到这些任务。这些任务可能是由不同的应用或者服务或者操作系统所创建的,但是,创建这些任务的应用或者服务或者操作系统并不一定是原始用户行为数据的产生源头。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再分析这些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通过继承关系向前回溯,找到能够产生原始用户行为数据的源头应用,从而确定该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在确定了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就可以对该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标记,从而在后续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时,能够很好地区分出各个用户行为数据是属于哪个应用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删除处理。当用户想要删除某一应用下的用户行为数据时,就可以根据事先的标记,属于该应用的全部用户行为数据彻底删除,并且不会干扰到其他应用产生的用户行为数据。
具体应用示例
下面将分别将详细介绍一下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详细处理方案。
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之一的应用示例框图100。图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可以被实现为小型因素便携式(或移动)电子装置或者设置于小型因素便携式(或移动)电子装置中。这里所说的小型因素便携式(或移动)电子装置可以是:例如,蜂窝电话、个人数据助理(PDA)、个人媒体播放器装置、无线网络观看装置、个人头戴装置、专用装置或包括以上功能中的任何一个的混合装置。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还可以被实现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专用服务器等计算机设备,或者设置于这些计算机设备中。另外,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还可以被实现为通信网络中的服务器或者设置于该服务器之中,该服务器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实现(分布式服务器),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也可以实现为基于云架构的云服务器或者设置于云服务器之中,该云服务器可以通过互联网与用户终端连接,为用户提供基于云的服务。
作为示例,图1所示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设置于服务器102中,用户终端103中运行各类应用,用户终端103通过通信网络104与服务器102通信连接,通信网络104可以是广域网也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二者的混合,通信网络104的实现形态可以是有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或者移动通信网络)。
这些应用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后台程序可以是基于服务器102运行。服务器102可以是云服务器,这些应用可以是基于云服务器中的虚拟机而运行。在应用运行的过程中,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记录,生成用户行为数据,存储于数据库105中。当然,这些用户数据也可以存储于服务器102的硬盘或者内存中,或者存储于用户终端103中,在服务器102需要时从用户终端103中获取。此外,应用可以在用户终端103的本地运行,在记录了用户行为数据后通过通信网络上传至服务器102。在服务器102为基于云架构的服务器的情况下,应用的后台程序主要运行在云端,服务器102会直接产生用户行为数据,并记录在服务器102或者数据库105中。在本示例中,以用户行为数据被存储于数据库105中进行说明。
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包括数据扫描模块106、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以及标记模块108。
数据扫描模块106,用于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这里所说的数据可以是具有某种特定形式的数据。例如,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储的数据,其中,数据表中的每一行作为一条数据。每条数据具有多个项目,可以通过识别各个项目的内容来判定该条数据是否为用户行为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包含用户标识信息,如果该条数据中包含了用户标识信息,则可以判定该条数据为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标识信息一般具有特定的格式,例如邮箱名称、手机号码等,或者附加有一些特定标识,例如采用“USERID+用户名”的形式。此外,应用所记录的用户行为数据也会具有一些特定的格式,比如,如果是用户行为数据,一般在每条数据的第一项中会记录用户标识信息。根据这些格式或者规则,可以识别出那些数据属于用户行为数据,进而就可以执行进一步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
如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结构示例框图200,图中示出了一条基于浏览器的搜索引擎的用户使用数据。
示例框图200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包括如下字段:数据项201为用户ID、数据项202为日期信息、数据项203为用户检索的内容、数据项204为用户基于检索结果所点击的页面信息、数据项205为用户的IP地址、数据项206为用户的GPS信息。
数据扫描模块106在进行数据扫描的过程中,并不知晓各个数据段的含义,不过数据扫描模块106可以根据前面提到的用户行为数据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来确定一条数据是否为用户行为数据。从图中的示例可以看出,数据项201的内容是一个邮箱地址,并且位于该条数据的第一个字段,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的一般特征,可以确定该条数据为用户行为数据。
数据扫描模块106可以是在服务器102接收到数据流时,就对数据流中的数据进行扫描,从而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也可以是对已经存储的数据进行扫描识别,例如,可以从数据库105中读取数据,执行扫描识别操作。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扫描模块106可以对指定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扫描,例如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对之前一天的数据进行扫描,从而启动用户行为数据的标记处理过程。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用于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任务与用户行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主要包括:任务对用户使用行为进行记录生成原始用户行为数据、任务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以及由于对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而产生衍生用户行为数据等。通过对这些关联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各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从而能够溯源到产生原始用户行为数据的源头应用,即将用户行为数据有关联的多个任务中,位于继承关系中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不一定非要溯源到产生原始用户行为数据的任务才能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一般就是被生成原始用户行为数据的应用所使用,或者被其他服务或者操作系统所使用,可以从继承关系的末端开始向前识别每个任务的属性,如果识别出某个任务是某个应用创建的,则可以将该应用确定为该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此外,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也可以识别指定应用的用户行为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会预先设定好指定应用的列表,在针对任务进行分析时,只有分析出任务所属的应用出现在指定应用的列表中时,才确定用户行为数据的所属应用。
具体地,操作系统一般会将各个任务对数据的使用情况记录在系统日志中,因此,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可以通过对系统日志中存储的任务对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进行分析,确定各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而各个任务是属于哪个应用或者哪个服务或者是操作系统,这些信息可以从系统日志或者任务的属性信息中获得。
如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与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的结构示意图300,如图中所示,任务与用户行为数据之间可能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任务生成了用户行为数据,其中,生成关系可能生成的是原始用户行为数据,也可能生成的是衍生用户行为数据。另一种是使用用户行为数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过程一般也会触发生成衍生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如图3所示,任务301为面向用户的应用,其生成了原始用户行为数据305,之后,任务302对该原始用户行为数据305进行的使用,又生成了衍生用户行为数据306,之后,任务303又使用了该衍生用户行为数据306,然后生成了衍生用户行为数据307,之后,该衍生用户行为数据307又被任务304所使用,生成了衍生用户行为数据308。以此类推,可以产生出一个任务与用户行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链条。各个任务所形成的链条就是继承关系(图中的用虚线箭头表示),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方面,任务304使用了任务303所生成的衍生用户行为数据,任务304就与任务303之间存在了继承关系。在判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时,如果通过任务304无法确定该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则可以查看任务303所属的应用,如果仍然无法确定,则可以再向上回溯,直至任务301,如果中间某个任务能够识别出该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则就停止回溯。
举例来说,搜索引擎应用创建的检索任务在执行检索处理的过程中,记录了用户的搜索行为,生成了如图2所示的用户行为数据,这时生成的用户行为数据为原始用户行为数据。此后,该用户行为数据某一广告服务所使用,从而根据用的搜索行为向用户推送广告。在使用的过程中,广告服务对原始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了复制产生了符合广告服务要求的格式的用户行为数据,该用户行为数据为衍生用户行为数据。此后,广告服务产生的衍生用户行为数据又被某个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统计服务所使用,用来进行广告推送信息的统计,并生成了新的衍生用户行为数据。当对数据统计的服务所生成的衍生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生成该衍生用户行为数据的任务是属于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统计服务,这不是能够产生该原始用户行为数据的应用,因此,再向前回溯,最终可以找到搜索引擎应用。
标记模块108,用于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确定的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就可以将用户使用行为数据按照所属应用进行区分标记,为后续的处理做好准备。具体的标记方式可以是直接在用户行为数据上增加应用标识信息,也可以将应用标识信息添加到数据索引中,或者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生成新的索引,并在新的索引中加入应用标识信息。标记后的用户行为数据或者索引,可以重新写入到数据库105中,并替换原有的数据,可以直接对数据库105中的原有数据记性修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标记后的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并不仅仅限于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删除操作,也可以是用于后续的用户行为数据的整理或者信息统计等目的。
上述图1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所执行的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一的示意图400。该处理方法可以包括:
S401: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扫描模块106执行。
S402: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执行。其中,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可以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任务对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来确定。
根据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可以具体为:识别具有继承关系的多个任务所属的应用,如果识别出具有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功能的应用,则将该应用确定为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在这种方式下,沿着继承关系的链条对各个任务进行识别,当识别出满足条件的任务后,就可以停止识别处理。
根据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还可以具体为:将继承关系中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在这种方式下,找到继承关系链条的源头任务,直接将该任务所属的应用作为用户行为数据的所属应用,这种方式更加准确。
S403: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标记模块108来执行。
以上说明了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标记处理过程,下面再介绍一下,标记后的删除机制。
如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之二的应用示例框图500。在图1所示的数据处理装置101的基础上,图4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501还包括:第一删除模块502。
第一删除模块502,用于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
标记模块108对用户行为数据标记完成后,就可以接收用户的指令,针对指定的应用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删除。具体的删除过程,可以对数据库105中的数据进行检索,找到标记了指定应用的用户行为数据,然后进行批量检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删除模块502可以是与标记模块108相互独立的模块。如前面所说明的,数据扫描模块106、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以及标记模块108可以定期执行用户行为数据的标记处理,而第一删除模块502可以随时接收用户的指令,并对已经标记的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删除处理。
上述图5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1所执行的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二的示意图600。该处理方法可以包括:
S601: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扫描模块106执行。
S602: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107执行。
S603: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标记模块108执行。
S604: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第一删除模块502执行。
上述各个步骤的具体处理过程,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介绍了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区分应用的标记处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而由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的不同,保留或者删除这些用户行为数据的对于用户的体验以及后续的用户的使用行为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可以基于这些使用目的的不同,而有选择性地执行不同的删除策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对于用户的后续使用以及用户体验的影响,可以将用户行为数据划分为两大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别执行不同的删除策略:
1)影响用户后续使用或者影响用户体验的用户行为数据
针对这类用户行为数据,在接收到用户的删除指令时,将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例如,如果某些用户行为数据是被用来提供给广告商进行广告推送的,那么这些用户行为数据对用户的使用行为或者用户体验是有很大影响的,保留这些用户行为数据的情况下,用户在使用操作系统或者应用的过程中,就会收到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而推送的广告,如果删除这些用户行为数据,那么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推送广告也就消失。有些用户会非常不喜欢这些广告推送,如果在用户希望删除时,不能够及时删除指定应用的全部用户行为数据,用户仍然会收到推送的广告,将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和用户体验。再例如,某些用户行为数据是为了预测用户可能的使用习惯,从而辅助用户对系统或者应用的使用,这样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删除与否同样会对用户的后续的使用或者体验有明显影响。有些用户喜欢输入法的提示,而有些用户却不喜欢这种提示方式,也不希望自己的输入习惯被记录。
2)不影响用户后续使用或者影响用户体验的用户行为数据
针对这类用户行为数据,不需要立即进行删除,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或者在针对该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达成后,再进行删除。
这类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一般有如下两种:
a、操作系统或者某些应用或者服务为了进行数据统计的而使用。比如,统计一下最近一个月有多少用户使用了某个搜索引擎来检索技术文档,或者,最近一周有多少用户使用某个搜索引擎等。这类用户行为数据可以在预设的时间范围内删除即可。这类用户行为数据被的使用次数相对较少,因此,不会对用户隐私方面也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b、工程师进行应用或者服务或者操作系统的调试的使用用户行为数据。这类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会更少,对用户隐私影响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可以保留较长时间再删除,或者在完成全部调试后再进行删除。
基于上述的技术原理分析,本发明实施例设计了下述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如图7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之三的应用示例框图700。在图7所示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701包括数据扫描模块106、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707以及标记模块708。
其中,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707和标记模块708所执行的功能,相对于图1和图5中的数据分析模块107和标记模块108所执行的功能有所扩展。
具体地,数据分析模块707在数据分析模块107所执行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包括:获取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如前面所介绍的,操作系统会将数据的使用行为记录在系统日志中,数据分析模块907可以从系统日志中,提取出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从这些日志中可以获取到使用日志的服务或者应用的相关信息,也可从日志中分析出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的相关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就可以确定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该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将该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例如,如果判断出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服务为广告提供商的服务,则确定该使用目的会造成对后续用户使用造成影响。另外,如果发现某些用户行为数据被频繁的使用,则无论是否对用户后续使用行为造成直接影响,至少存在严重的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因此,也应该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用户行为数据。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将该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这类用户行为数据的特点是使用次数和/或使用频度都较低,和/或,使用这些用户行为数据的服务都不是面向用户的,在保护用隐私方面也是安全的。对于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服务是否安全或者是否对用户的使用存在影响等因素,也可以结合黑白名单的方式来处理。
标记模块708在标记模块108所执行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包括:根据数据分析模块707确定的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经过标记模块708的处理,用户使用行为数据不仅仅被标记了所属的应用,还被标记是否使用目的是否影响用户使用的标签。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701也可以是独立于上述图1和图5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而单独存在。即数据处理装置701主要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而进行区别性的标记处理。数据处理装置701中的数据分析模块707和标记模块708不再作为数据分析模块107和标记模块108所执行的功能有所扩展。数据分析模块707用于获取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标记模块708用于根据数据分析模块707确定的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上述图7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701所执行的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三的示意图800。该处理方法可以包括:
S801: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扫描模块106执行。在步骤S801执行后,可以执行步骤S802和步骤S802a。
S802: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分析模块707执行。
S802a:获取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分析模块707执行。其中,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可以包括: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上述步骤S802与步骤S802a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进行,并且可以以任意的先后顺序执行。
S803: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标记模块708执行。
S803a: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标记模块708执行。
上述的步骤S803和步骤S803a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分别进行,并且可以以任意的先后顺序执行。此外,步骤S802a与步骤S803之间、步骤S802与步骤S803a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先后关系。
上述各个步骤的具体处理过程,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上述图7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701所执行的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流程还可以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四的示意图900。在该处理流程中,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不同使用目的而进行的标记处理流程,独立于前述的基于所属应用而进行的标记处理。
该处理方法可以包括:
S901: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扫描模块106执行。
S902:获取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分析模块707执行。
S903: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标记模块708执行。
上述各个步骤的具体处理过程,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之四的应用示例框图1000。在图10所示的数据处理装置701的基础上,图10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01还包括:第二删除模块1002。
第二删除模块1002,用于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执行用户行为数据的删除处理,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如果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则立即执行删除操作;如果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执行删除操作。上述的容许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例如针对工程师进行应用或者服务或者操作系统的调试的使用用户行为数据,可以保留相对较长的时间,例如可以设定为180天,以保证调试的顺利完成,这类使用目的用户行为数据一般也会随着调试程序的完成而自行删除。对于操作系统或者某些应用或者服务为了进行数据统计的而使用的用户行为数据,所给予的容许时间可以小于调试为目的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容许时间,例如可以设定为30天,从而减小用户隐私被泄露的风险。
上述图10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处理装置1001所执行的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行为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之五的示意图1100。该处理方法可以包括:
S1101: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扫描模块106执行。在步骤S1101执行后,可以执行步骤S1102和步骤S1102a。
S1102: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分析模块707执行。
S1102a:获取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数据分析模块707执行。其中,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可以包括: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上述步骤S1102与步骤S1102a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进行,并且可以以任意的先后顺序执行。
S1103: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标记模块708执行。
S1103a: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该步骤的处理可以由上述的标记模块708执行。
上述的步骤S1103和步骤S1103a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分别进行,并且可以以任意的先后顺序执行。此外,步骤S1102a与步骤S1103之间、步骤S1102与步骤S1103a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先后关系。
S1104: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S1105:判断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是否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如果是,则执行S1106,如果不是,即该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得使用目的与用户使用无关,则执行S1107。
S1106:立即执行删除操作,删除该用户行为数据。
S1107: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执行删除操作。
上述步骤S1104到S1107的处理可以由第二删除模块1002执行。
上述各个步骤的具体处理过程,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现示例
在一些例子中,上述图1至图11涉及的一个或多个模块或者一个或多个步骤或者一个或多个处理过程,可以通过软件程序、硬件电路,也可以通过软件程序和硬件电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例如,上述各个组件或者模块以及一个或多个步骤都可在芯片上系统(SoC)中实现。SoC可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该集成电路芯片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控制器、微处理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DSP)等)、存储器、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和/或用于执行其功能的进一步的电路和可任选的嵌入的固件。
如图12所示,其为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200的结构框图。电子设备1200包括:存储器1201和处理器1202。
存储器1201,用于存储程序。除上述程序之外,存储器1201还可被配置为存储其它各种数据以支持在电子设备1200上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12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
存储器1201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存储器1201耦合至处理器1202并且包含存储于其上的指令,所说的指令在由处理器1202执行时使电子设备执行动作,作为一种电子设备的实施例,该动作可以包括:
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
其中,还可以包括: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任务对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确定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
其中,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可以包括:
识别具有继承关系的多个任务所属的应用,如果识别出具有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功能的应用,则将该应用确定为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其中,根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可以包括:
将继承关系中最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其中,还可以包括:
获取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
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根据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其中,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可以包括: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标记影响用户使用的用户行为数据;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标记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用户行为数据。
其中,还可以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
其中,还可以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如果用户使用行为数据为影响用户使用的用户行为数据,则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如果用户使用行为数据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用户行为数据,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执行删除操作。
作为另一种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上述的动作可以包括:
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获取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根据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其中,根据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包括: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标记影响用户使用的用户行为数据;
如果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标记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用户行为数据。
对于上述的处理操作,在前面方法和装置的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于上述的处理操作的详细内容同样也适用于电子设备1200中,即可以将前面实施例中提到的具体处理操作,以程序的方式写入在存储器1201,并通过处理器1202来进行执行。
进一步,如图12所示,电子设备1200还可以包括:通信组件1203、电源组件1204、音频组件1205、显示器1206、芯片组1207等其它组件。图12中仅示意性给出部分组件,并不意味着电子设备1200只包括图12所示组件。
通信组件1203被配置为便于电子设备12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电子设备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203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203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电源组件1204,为电子设备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1204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电子设备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音频组件1205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205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电子设备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201或经由通信组件1203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205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显示器1206包括屏幕,其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
上述的存储器1201、处理器1202、通信组件1203、电源组件1204、音频组件1205以及显示器1206可以与芯片组1207连接。芯片组1207可以提供处理器1202与电子设备1200中的其余组件之间的接口。此外,芯片组1207还可以提供电子设备1200中的各个组件对存储器1201的访问接口以及各个组件间相互访问的通讯接口。
示例条款
A:一种方法,包括:
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
B:根据段落A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所述任务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确定所述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
C:根据段落A所述的方法,其中,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识别具有继承关系的多个任务所属的应用,如果识别出具有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功能的应用,则将该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D:根据段落A所述的方法,其中,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将所述继承关系中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E:根据段落A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获取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
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根据所述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F:根据段落E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G:根据段落A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
H:根据段落F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则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删除操作。
I:一种装置,包括:
数据扫描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标记模块,用于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
J:根据段落I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还用于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所述任务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确定所述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
K:根据段落I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识别具有继承关系的多个任务所属的应用,如果识别出具有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功能的应用,则将该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L:根据段落I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将所述继承关系中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M:根据段落I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还用于,获取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所述标记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N:根据段落M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O:根据段落I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第一删除模块,用于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
P:根据段落N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
第二删除模块,用于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则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删除操作。
Q: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以及
存储器,耦合至所述处理单元并且包含存储于其上的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时使所述设备执行动作,所述动作包括:
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
R:根据段落Q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所述任务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确定所述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
S:根据段落Q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获取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
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根据所述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T:根据段落S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U:根据段落T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则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删除操作。
V:根据段落Q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识别具有继承关系的多个任务所属的应用,如果识别出具有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功能的应用,则将该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W:根据段落Q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将所述继承关系中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X:根据段落Q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
结语
系统的多个方面的硬件与软件实现之间区别不大;使用硬件还是软件通常(但并不总是,因为在某些背景下,硬件与软件之间的选择可以变得显著)是表示成本与效率权衡的设计选择。存在可以实现在此描述的处理和/或系统和/或其它技术(例如,硬件、软件,以及/或固件)的各种承载工具,并且优选承载工具将随着部署该处理和/或系统和/或其它技术的背景而改变。例如,如果实现方确定速度和准确度最重要,则该实现方可以选择主要硬件和/或固件承载工具;如果灵活性最重要,则该实现方可以选择主要软件实现;或者,此外又另选地,该实现方可以选择硬件、软件,以及/或固件的一些组合。
前述详细描述已经经由使用框图、流程图,以及/或示例阐述了该装置和/或处理的各种实施方式。至于这种框图、流程图,以及/或示例包含一个或更多个功能和/或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这种框图、流程图,或示例内的每一个功能和/或操作可以单独地和/或共同地,通过宽范围的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实际上其任何组合来实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此描述的主旨的几个部分可以经由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其它集成格式来实现。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在此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整个地或者部分地可以等同地在集成电路中实现,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上的一个或更多个计算机程序(例如,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计算机系统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程序),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处理器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程序(例如,实现为运行在一个或更多个微处理器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程序),实现为固件,或者实际上实现为其任何组合,并且根据本公开,设计电路和/或编写用于软件和/或固件的代码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内。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的是,在此描述的主题的机制能够按多种形式作为程序产品分配,并且在此描述的主题的例示性实施方式适用,而与被用于实际执行该分配的特定类型的信号承载介质无关。信号承载介质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可记录型介质,如软盘、硬盘驱动器(HDD)、质密盘(CD)、数字通用盘(DVD)、数字磁带、计算机存储器等;和传输型介质,如数字和/或模拟通信媒介(例如,光纤线缆、波导管、有线通信链路、无线通信链路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按在此阐述的方式来描述装置和/或处理,并且此后,使用工程实践将这样描述的装置和/或处理集成到数据处理系统中是本领域内常见的。即,在此描述的装置和/或处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经由合理量的实验而集成到数据处理系统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的是,通常的数据处理系统通常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系统单元外壳、视频显示装置、诸如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器、诸如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处理器、诸如操作系统、驱动器、图形用户接口,以及应用程序的计算实体、诸如触摸板或触摸屏的一个或更多个交互式装置,以及/或包括反馈回路和控制电动机的控制系统(例如,用于感测位置和/或速度的反馈;用于移动和/或调节组件和/或数量的控制马达)。通常的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利用任何合适商业可获组件来实现,如通常在数据计算/通信和/或网络通信/计算系统中找到的那些。
在此描述的主题有时例示了包含在不同的其它组件内或与其相连接的不同组件。要明白的是,这样描绘的架构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实际上,可以实现获得相同功能的许多其它架构。在概念意义上,用于获得相同功能的组件的任何排布结构都有效地“关联”,以使获得希望功能。因此,在此为获得特定功能而组合的任两个组件都可以被看作彼此“相关联”,以使获得希望功能,而与架构或中间组件无关。同样地,这样关联的任两个组件还可以被视作彼此“可操作地连接”,或“可操作地耦接”,以获得希望功能,并且能够这样关联的任两个组件也可以被视作可彼此“操作地耦接”,以获得希望功能。可操作地耦接的具体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物理上可配合和/或物理上交互的组件和/或可无线地交互和/或无线地交互的组件和/或逻辑上交互和/或逻辑上可交互组件。
针对在此实质上使用的任何复数和/或单数术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背景和/或应用在适当时候从复数翻译成单数和/或从单数翻译成复数。为清楚起见,各种单数/多数置换在此可以确切地阐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一般来说,在此使用的,而且尤其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例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主体)使用的术语通常旨在作为“开放式”措辞(例如,措辞“包括(including)”应当解释为“包括但不限于”,措辞“具有(having)”应当解释为“至少具有”,措辞“包括(include)”应当解释为“包括但不限于”等)。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明白,如果想要特定数量的介绍权利要求列举,则这种意图将明确地在该权利要求中陈述,并且在没有这些列举的情况下,不存在这种意图。例如,为帮助理解,下面所附权利要求书可以包含使用介绍性短语“至少一个”和“一个或更多个”来介绍权利要求列举。然而,使用这种短语不应被认作,暗示由不定冠词“一(a)”或“一(an)”介绍的权利要求列举将包含这种介绍权利要求列举的任何特定权利要求限制于仅包含一个这种列举的发明,即使同一权利要求包括介绍性短语“一个或更多个”或“至少一个”以及诸如“一(a)”或“一(an)”的不定冠词(例如,“一(a)”或“一(an)”通常应当被解释成意指“至少一个”或“一个或更多个”);其对于使用为介绍权利要求列举而使用的定冠词来说同样保持为真。另外,即使明确地陈述特定数量的介绍权利要求列举,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认识到,这种列举通常应当被解释成,至少意指所陈述数量(例如,“两个列举”的仅有的列举在没有其它修饰语的情况下通常意指至少两个列举,或者两个或更多个列举)。而且,在使用类似于“A、B,以及C等中的至少一个”的惯例的那些实例中,一般来说,这种句法结构希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意义上应当理解这种惯例(例如,“具有A、B,以及C中的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具有单独A、单独B、单独C、A和B一起、A和C一起、B和C一起,以及/或A、B以及C一起等的系统)。在使用类似于“A、B,或C等中的至少一个”的惯例的那些实例中,一般来说,这种句法结构希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意义上应当理解这种惯例(例如,“具有A、B,或C中的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具有单独A、单独B、单独C、A和B一起、A和C一起、B和C一起,以及/或A、B以及C一起等的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当明白的是,实际上,呈现两个或更多个另选术语的任何转折词和/短语(无论处于描述、权利要求书中,还是在附图中)应当被理解成,设想包括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中的任一个,或者两个术语的可能性。例如,短语“A或B”应当被理解成,包括“A”或“B”或“A和B”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中针对“实现方式”、“一个实现方式”、“一些实现方式”,或“其它实现方式”的引用可以意指,结合一个或更多个实现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被包括在至少一些实现方式中,但不必被包括在所有实现方式中。前述描述中不同出现的“实现方式”、“一个实现方式”,或“一些实现方式”不必全部针对同一实现方式而引用。
虽然利用不同方法和系统描述和示出了特定示例性技术,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不脱离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其它修改,并且可以代替等同物。另外,在不脱离在此描述的中心概念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修改以使适应针对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教导的特定情况。因此,要求保护的主题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示例,而是这种要求保护的主题还可以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所有实现。
尽管已经用结构特征和/或方法动作专用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要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主题不必限于所描述的具体特征或动作。而是,这些具体特征和动作是作为实现该权利要求的解说性形式而公开的。
除非另外具体声明,否则在上下文中可以理解并一般地使用条件语言(诸如“能”、“能够”、“可能”或“可以”)表示特定示例包括而其他示例不包括特定特征、元素和/或步骤。因此,这样的条件语言一般并非旨在暗示对于一个或多个示例以任何方式要求特征、元素和/或步骤,或者一个或多个示例必然包括用于决定的逻辑、具有或不具有用户输入或提示、在任何特定实施例中是否要包括或要执行这些特征、元素和/或步骤。
除非另外具体声明,应理解联合语言(诸如短语“X、Y或Z中至少一个”)表示项、词语等可以是X、Y或Z中的任一者、或其组合。
本文所述和/或附图中描述的流程图中任何例行描述、元素或框应理解成潜在地表示包括用于实现该例程中具体逻辑功能或元素的一个或多个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替换示例被包括在本文描述的示例的范围内,其中各元素或功能可被删除,或与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不一致地执行,包括基本上同步地执行或按相反顺序执行,这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如本领域技术人也将理解的。
应当强调,可对上述示例作出许多变型和修改,其中的元素如同其他可接受的示例那样应被理解。所有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在此旨在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由以下权利要求书保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方法,包括:
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所述任务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确定所述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识别具有继承关系的多个任务所属的应用,如果识别出具有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功能的应用,则将该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将所述继承关系中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获取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
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根据所述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则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删除操作。
9.一种装置,包括:
数据扫描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标记模块,用于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还用于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所述任务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确定所述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识别具有继承关系的多个任务所属的应用,如果识别出具有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功能的应用,则将该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包括:
将所述继承关系中源头的任务所属的应用,确定为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模块还用于,获取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并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所述标记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第一删除模块,用于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并执行删除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
第二删除模块,用于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则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删除操作。
1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以及
存储器,耦合至所述处理单元并且包含存储于其上的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时使所述设备执行动作,所述动作包括:
对数据进行扫描,识别出用户行为数据;
根据与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相关联的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确定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所属的应用;
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所属应用的标记。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根据系统日志中记录的所述任务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记录和/或生成记录,确定所述多个任务之间的继承关系。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获取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
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
根据所述使用目的,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使用目的标记。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根据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日志,确定使用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包括: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被使用的次数和/或频度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或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对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造成影响,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
如果所述用户行为数据与后续的用户使用行为无关,则将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确定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响应于删除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指令,获取所属应用被标记为所述指定应用的用户使用行为数据;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影响用户使用的使用目的,则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立即执行删除操作;
如果所述用户使用行为数据的使用目的为与用户使用无关的使用目的,则在预设的容许时间之后,再对所述用户行为数据执行删除操作。
CN201810107080.9A 2018-02-02 2018-02-02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Active CN1101351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7080.9A CN110135182B (zh) 2018-02-02 2018-02-02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EP19704942.2A EP3746931A1 (en) 2018-02-02 2019-01-25 Tagging of user behavior data
PCT/US2019/015048 WO2019152262A1 (en) 2018-02-02 2019-01-25 Tagging of user behavior data
US16/965,267 US11783080B2 (en) 2018-02-02 2019-01-25 Tagging of user behavior dat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07080.9A CN110135182B (zh) 2018-02-02 2018-02-02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5182A true CN110135182A (zh) 2019-08-16
CN110135182B CN110135182B (zh) 2023-09-29

Family

ID=65409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7080.9A Active CN110135182B (zh) 2018-02-02 2018-02-02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3080B2 (zh)
EP (1) EP3746931A1 (zh)
CN (1) CN110135182B (zh)
WO (1) WO2019152262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4624A1 (en) * 2005-03-31 2006-10-05 Goog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multiple user accounts
CN103077356A (zh) * 2013-01-11 2013-05-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用户行为模式的移动终端隐私保护和追踪方法
CN103580919A (zh) * 2013-11-04 2014-02-12 复旦大学 一种利用邮件服务器日志进行邮件用户标记的方法与系统
US20150310195A1 (en) * 2014-04-29 2015-10-29 PEGRight, Inc. Characterizing user behavior via intelligent identity analytics
US9576147B1 (en) * 2015-01-05 2017-02-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ecurity policy application through data tagging
CN106650493A (zh) * 2016-12-14 2017-05-10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行为数据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7577706A (zh) * 2017-07-28 2018-01-1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行为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1219B2 (en) * 2004-08-02 2010-05-18 Microsoft Corporation Explicitly defining user interface through class definition
US9576141B2 (en) * 2013-01-22 2017-02-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ccess controls on the use of freeform metadata
US10354184B1 (en) * 2014-06-24 2019-07-1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Joint modeling of user behavior
US10503926B2 (en) * 2016-06-10 2019-12-10 OneTrust, LLC Consent receip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4624A1 (en) * 2005-03-31 2006-10-05 Goog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multiple user accounts
CN103077356A (zh) * 2013-01-11 2013-05-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用户行为模式的移动终端隐私保护和追踪方法
CN103580919A (zh) * 2013-11-04 2014-02-12 复旦大学 一种利用邮件服务器日志进行邮件用户标记的方法与系统
US20150310195A1 (en) * 2014-04-29 2015-10-29 PEGRight, Inc. Characterizing user behavior via intelligent identity analytics
US9576147B1 (en) * 2015-01-05 2017-02-2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ecurity policy application through data tagging
CN106650493A (zh) * 2016-12-14 2017-05-10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行为数据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7577706A (zh) * 2017-07-28 2018-01-1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户行为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83080B2 (en) 2023-10-10
WO2019152262A1 (en) 2019-08-08
EP3746931A1 (en) 2020-12-09
CN110135182B (zh) 2023-09-29
US20210117569A1 (en)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42785A1 (en) 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irtual file-based electronic white board in collaborative work systems
US11003421B2 (en) Event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US11893213B2 (en) Digital proces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mbedded live application in-line in a word processing document in collaborative work systems
US11328116B2 (en) Intelligently identifying collaborators for a document
Böhmer et al. A study on icon arrangement by smartphone users
CN109690481A (zh) 动态功能行定制
CN108780463A (zh) 社交图的生成和管理
US11522924B2 (en) Notifications regarding updates to collaborative content
CN105378728B (zh) 用于表示和操纵元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US20220405612A1 (en) Utilizing usage signal to provide an intelligent user experience
CN107566642A (zh) 一种功能模式切换的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
Abad et al. Learn more, pay less! lessons learned from applying the wizard-of-oz technique for exploring mobile app requirements
CN110168536A (zh) 上下文敏感概要
CN109033163B (zh) 一种在日历中添加日记的方法及装置
US20160321229A1 (en) Technique for clipping and aggregating content items
CN106030572B (zh) 与外部内容项的经编码的关联
CN110135182A (zh) 用户行为数据标记
Welinske Developing user assistance for mobile apps
CN109952557A (zh) 分层内容选择
Asimakopoulos et al. Forecasting" In the Pocket": Mobile Devices Can Improve Collaboration.
Böhmer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mobile application usage
US2023011199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creating clusters for feedback data
Fortuna et al. A framework based on ajax and semiotics to build flexible user interfaces
Minifie On mobile accessibility: learning from our desktop ancestors
Feiler Data-Driven IOS Apps for IPad and IPhone with FileMaker Pro, Bento by FileMaker, and FileMaker G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