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09184B -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09184B CN110109184B CN201910489541.8A CN201910489541A CN110109184B CN 110109184 B CN110109184 B CN 110109184B CN 201910489541 A CN201910489541 A CN 201910489541A CN 110109184 B CN110109184 B CN 1101091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ily
- point
- points
- daily change
- re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01V3/08—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operating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produced or modified by objects or geological structures or by detecting devices
- G01V3/088—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operating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produced or modified by objects or geological structures or by detecting devices operating with electric fiel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本方法是为解决大范围测区开展被动场源的电场勘探时所存在的场源空间变化所导致的勘探精度低的问题,采用布置二维平面方式的多个日变点,通过地质因子校正系数、日变因子校正系数、日变校正系数等特定公式求取整个测区内的由于场源空间变化所带来的日变趋势,对平面内所有记录点所有时刻所有频率的被动场源电场数据进行日变校正,从而实现多日变点联测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法勘探。该方法能解决由于被动场源的空间变化所带来的电场数据畸变问题,获得类似于三维勘探成果,从而提高不同记录点的电场数据的可比性,提高勘探精度,扩大应用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勘查地球物理领域的提高勘探精度的类三维电场勘探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法勘探中有一种采用测量被动场源电场进行地质勘探的选频法。该方法采用两个接地的测量电极直接测量大地的电场不同频率的电场信号强度,而无需测量大地的磁场,也无需布置人工电场,故该方法的工作效率较高、勘探成本低、抗人文电磁干扰能力较强,在地质勘探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野外实际勘探工作中,一般是按照某个记录点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被动场源电场强度来判断该记录点的地质情况,而很少对不同记录点的电场数据进行相关校正,特别是日变校正;有部分文献提出了日变校正的方法,但往往只考虑一个日变点的日变数据进行全体记录点的数据进行校正,而被动源电场的信号源除了天空中的雷电、太阳对地球的电离层等的改变、以及地球的电离层本身的变化等天然电场源之外,也存在人文电场变化、地球内部局部电磁场变化等电场源,而后者由于距离选频法勘探区较近,其场源距测区距离不宜像前者场源由于距离较大而忽略,且随着选频法测区范围的扩大,后者场源距离因素影响程度进一步增加,即后者场源的空间信息会导致选频法测区内的日变影响呈现出与测区内记录点位置有关的特征,故不宜仅采用一个日变点对测区内记录点的电场数据进行统一校正,而需要考虑日变特征的空间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选频法的勘探效果。
另鉴于该方法的勘探效率高、成本低,但精度较低的现状,该方法比较适宜开展测区的扫面工作,若结合其不同频率的结果,则能提供深度方面的大体信息,从而实现类似于三维电场勘探。
发明内容:
基于目前选频法的电场勘探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为提高类似于该方法的频率域电场方法的勘探效果,故值得开展多日变点的新方法研究,以便减少由于场源的空间位置所带来的问题,提高电场勘探精度。同时基于该方法的优势,开展类似于测区扫面的类三维电场勘探,从而可以进一步挖掘出该方法的优势,从而形成一种精度更高、效率高、成本低的新方法。
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在勘探区内布置平面布置方式的多个日变点(所有日变点不在一条直线),通过多日变点联测的方式,并采用相关算法,获取测区内不同记录点更准确的地质因子校正系数、日变因子校正系数、日变校正系数等,从而获得精度更高的日变校正结果,提高勘探效果。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a)确定勘探区,布置测区的一系列记录点,并记录下每个记录点的坐标(Xi c,Yi c,Zi c),其中本步骤中的i为记录点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的总数量值;若记录点的一维编号不便于野外施工,则也可以调整为二维编号,且后续步骤中的记录点的编号均相应调整为二维编号;
b)在测区或测区外围地质情况简单并地质情况基本已知、电磁干扰较少的位置挑选3个或3个以上的电场测量日变点,且所有日变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按照日变点在测区的位置按位置顺序、按自然数编号;并记录每个日变点的坐标(Xj R,Yj R,Zj R);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日变点的选择可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选择,且日变点相对于整个测区的记录点而言相对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日变校正的精度;
c)选择所有日变点中地质情况最简单、电磁干扰最少的日变点为主日变点,并布置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仪器,其他日变点定义为次日变点,并布置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仪器;为减少后续计算的繁琐,可以把所有日变点的测量极距都设置为相同;
d)按照固定的采集时间间隔,开展主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按照相同的采集时间间隔,开展次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主日变点的起始采集时间不晚于任一次日变点的起始采集时间,且所有日变点的起始采集时间的差值设置为日变点的采集时间间隔的整数倍;获得所有日变点的电位信号其中该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所有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相同;为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所有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设置为相同,实际工作中也可以设置为部分频率值不同或有些设备的频率值可以更多,但不同或多余的频率值数据不能参与后续计算,故从勘探效率而言,设置所有日变点的频率值相同;若日变点仪器难以设置同步采集或起始时刻差值难以设置为采集时间间隔的整数倍,则也可以对所有日变数据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时间插值,从而获取相同时刻的时间序列数据;
e)对勘探区内的所有记录点采用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仪器开展数据采集,获得记录点的电位信号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均包含在所有日变点采集电位信号的时间范围内,且与日变点的某个采集时刻相同;其中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该频率值与所有日变点的频率值相同;对频率值的要求与d)步骤相同,为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故设置记录点与日变点的频率值相同;
f)当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采集结束后,结束所有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且主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结束时间不早于任一次日变点;若仪器具有自动停止采集模式,则可以设置某个相同的时间节点停止采集;若仪器只能手动停止采集,则主日变点最后停止采集,从而可以获取主日变点更多的日变数据,而提高日变校正精度;
g)根据公式(1)求取以主日变点为基准的所有日变点的每个频率值的地质因子校正系数其中该步骤中的公式中下标Z表示主日变点的编号;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n为编号为j的日变点与主日变点的采集时刻相同、采集的频率值相同的电位信号的个数;n的数值对于所有日变点而言,不固定,属于变值;其中为主日变点在采集时刻T测量的频率值为fk的电位信号;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为提高精度,可以对日变点的数据进行挑选,剔除干扰明显的数据;
从而获得所有日变点的某个采集时刻、某个频率值的日变因子校正系数;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i)根据相关记录点的坐标(Xi c,Yi c,Zi c)(i=1,2,3,…P)(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总数量值)、所有日变点的坐标(Xj R,Yj R,Zj R)和所有日变点的日变因子校正系数(该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代入公式(3),求取该记录点在该采集时刻T与该频率值fk的具体的日变校正系数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j)根据公式(4)求取测区内每个记录点的每个采集时刻、每个频率值的电位信号校正结果为i号记录点在采集时刻T测量的频率值为fk的电位信号,为i号记录点在相同采集时刻T、相同频率值fk的日变校正系数;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的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k)对测区内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校正结果结合记录点的坐标、日变点的地质情况、整个测区的前期资料等进行地质解译,获取该测区的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成果;由于所有记录点为平面分布,故具有二维信息;由于采用了多个频率值,不同频率可以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质信息,但由于该方法难以求取相对准确的视电阻率,故不同频率所反应的深度信息相对而言精度不高,仅定性判断,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趋肤深度等公式进行深度信息的准确估计,故深度信息更多是从定性分析,难以定量分析;由于对于测区的地质判断要结合日变点的地质情况进行类比,所以该方法还不是严格上的三维电法勘探,而是类似于三维电法勘探,故称为类三维电场勘探;但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勘探效率、勘探成本低、类似于三维电法勘探的特征;(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优选地,在选择日变点时,结合前期的地质、钻探、勘探精度更高的地球物理等方法和成果进行综合优选,且所有日变点相对均匀布置在测区或测区外围,如可以先在测区外围布置日变点,再在测区内基于勘探要求、勘探设备数量、成本、人员等情况综合考虑是否布置加密的日变点。
优选地,日变点的测量电位信号的采集时间间隔不大于10分钟。若勘探精度要求高,则可以缩短采集时间间隔;若勘探精度要求低或测区的日变影响度低,则可以适当放宽采集时间间隔要求。
优选地,对所有日变点的测量的电位信号针对采集时间进行插值加密。这样既可以减少日变数据采集量,又能满足后期数据处理的要求,但采用插值处理,多少会携带一些假信息,从而影响后续日变校正的精度,故若能保证所有记录点的采集时刻均能在所有日变点的采集时刻中找到相同的采集时刻,则能更好地保证勘探精度,但对野外工作的布置要求严格。
优选地,日变点和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数量不少于5个,且日变点和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相同。频率值数量越多,则勘探精度越高,但勘探成本也相应增加,虽然选用一个频率值也能开展该方法的勘探,这个时候该方法就蜕变为二维扫面电场勘探,故为了满足类三维的勘探要求,优选推荐频率值数量不少于5个,既考虑勘探成本,又考虑勘探精度。
优选所有记录点和所有日变点的电位信号已经进行测量极距的归一化处理。测量极距的归一化处理可以在最后进行,也可以在获取数据后先进行测量极距的归一化处理,再开展该方法后续的公式计算,优选在开展以上4个公式计算之前对电位信号进行测量极距的归一化处理,这样后续计算简单,若归一化处理放在最后进行,则计算方式相对繁琐;若所有记录点和所有日变点的测量极距均相同,则电位信号已经隐含进行了测量极距的归一化处理,故可以不对电位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
优选地,所有日变点和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均进行了一致性校正。从而剔除由于仪器间的系统差所导致的精度降低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流程图;
图2为现有选频法电场常规勘探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的野外布置示意图。
图3中黑色实心圆点及点上数字为记录点及编号,如图3中黑色实心圆点上的1~100为100个记录点的编号;图3中空心黑色圆点及点下数字为日变点及编号,图中空心黑色圆点下的大数字“1”、“2”、“3”、“4”、“5”为相应日变点的编号;图3中的水平和垂直线及相应数字为坐标网格及相应网格坐标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图3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假设如图3所示,要在该测区开展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进行勘探,则按照图1的流程图和图3所示的示意图开展如下步骤:
a)确定勘探区,如图3所示布置测区的100个记录点,并记录下每个记录点的坐标(Xi c,Yi c,Zi c),其中本步骤中的i为记录点编号,i属于区间[1,100]中的自然数,100为记录点的总数量值;也可以采用二维编号方式进行,只是后续公式的编号也相应进行改变;
b)在测区或测区外围地质情况简单并地质情况基本已知、电磁干扰较少的位置挑选5个电场测量日变点(如图3所示的5个空心黑色圆点为日变点),图3中的5个日变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按照日变点在测区的位置按位置顺序、按自然数编号;并记录每个日变点的坐标(Xj R,Yj R,Zj R);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编号,j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日变点总数量值;
c)选择所有日变点中地质情况最简单、电磁干扰最少的日变点为主日变点(假设1号日变点地质情况最简单,电磁干扰最少,故把1号日变点作为主日变点),并布置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主日变仪器,其他日变点定义为次日变点(即图3中的2~5号日变点),并布置测量频率域电场的次日变仪器;
d)按照固定的采集时间间隔(假设采集时间间隔为5分钟),开展主日变点(如图3中的1号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按照相同的采集时间间隔,开展次日变点(即图3中的2~5号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假设5个日变点的起始采集时间均相同,即5个日变点同时开始电场信号采集;获得所有日变点的电位信号其中该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日变点总数量值,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频率值的总个数;所有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相同(假设该实施方式中频率值有5个,即分别为f1、f2、f3、f4、f5);假设所有日变点和所有记录点的仪器均进行了一致性校正;
e)对勘探区内的所有记录点(即图3中的1~100的100个记录点)采用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仪器开展数据采集,获得记录点的电位信号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均包含在所有日变点采集电位信号的时间范围内,且与日变点的某个采集时刻相同;其中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100]中的自然数,100为记录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频率值的总个数;该频率值与所有日变点的频率值相同(即频率值f有5个,分别为f1、f2、f3、f4、f5);
f)当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采集结束后,同时结束所有日变点(图3中的1~5号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
g)根据公式(1)求取以主日变点(即1号日变点)为基准的所有日变点的每个频率值的地质因子校正系数其中该步骤中的公式中下标1表示主日变点的编号;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日变点总数量值;假设所有次日变点与主日变点的采集时刻相同、采集的频率值相同的电位信号的个数为200,则本步骤中的200为编号为j的日变点与主日变点(即1号日变点)的采集时刻相同、采集的频率值相同的电位信号的个数;其中为主日变点(即1号日变点)在采集时刻T测量的频率值为f的电位信号;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频率值的总个数;(即频率值fk有5个,分别为f1、f2、f3、f4、f5);
从而获得所有日变点的某个时刻、某个频率值的日变因子校正系数;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日变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频率值的总个数;(即频率值f有5个,分别为f1、f2、f3、f4、f5);
i)根据相关记录点的坐标(Xi c,Yi c,Zi c)(i=1,2,3,…100)(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100]中的自然数,100为记录点总数量值)以及所有日变点的坐标(Xj R,Yj R,Zj R)和所有日变点的日变因子校正系数(该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编号,j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日变点总数量值),代入公式(3),求取该记录点在该采集时刻T与该频率值fk的具体的日变校正系数fk中的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频率值的总个数;(频率值f有5个,分别为f1、f2、f3、f4、f5);
j)根据公式(4)求取测区内每个记录点的每个采集时刻、每个频率的电位信号校正结果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100]中的自然数,100为记录点的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频率值的总个数;(即频率值f有5个,分别为f1、f2、f3、f4、f5);
k)对测区内所有记录点(即1~100号的100个记录点)的电位信号校正结果结合记录点的坐标、主日变点(即1号日变点)的地质情况、测区的前期资料等进行地质解译,获取该测区的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成果(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100]中的自然数,100为记录点总数量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5]中的自然数,5为频率值的总个数)。通过记录点的坐标分析平面位置,通过5个频率值(即频率值f有5个,分别为f1、f2、f3、f4、f5)定性分析不同深度,结合其他方面的地质情况,从而实现类似于三维的电场勘探,即类三维电场勘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a)确定勘探区,布置测区的一系列记录点,并记录下每个记录点的坐标(Xi c,Yi c,Zi c),其中本步骤中的i为记录点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的总数量值;
b)在测区或测区外围地质情况简单并地质情况基本已知、电磁干扰较少的位置挑选3个以上的开展电场测量的日变点,且所有日变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按照日变点在测区的位置按位置顺序、按自然数编号;并记录每个日变点的坐标(Xj R,Yj R,Zj R);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
c)选择所有日变点中地质情况最简单、电磁干扰最少的日变点为主日变点,并布置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仪器,其他日变点定义为次日变点,并布置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仪器;
d)按照固定的采集时间间隔,开展主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按照相同的采集时间间隔,开展次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主日变点的起始采集时间不晚于任一次日变点的起始采集时间,且所有日变点的起始采集时间的差值设置为日变点的采集时间间隔的整数倍;获得所有日变点的电位信号其中该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所有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相同;
e)对勘探区内的所有记录点采用测量频率域电场的仪器开展数据采集,获得记录点的电位信号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均包含在所有日变点采集电位信号的时间范围内,且与日变点的某个采集时刻相同;其中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该频率值与所有日变点的频率值相同,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f)当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采集结束后,结束所有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且主日变点的电位信号采集结束时间不早于任一次日变点;
g)根据公式(1)求取以主日变点为基准的所有日变点的每个频率值的地质因子校正系数其中该步骤中的公式中下标Z表示主日变点的编号;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n为编号为j的日变点与主日变点的采集时刻相同、采集的频率值相同的电位信号的个数;n的数值对于所有日变点而言,不固定,属于变值;其中为主日变点在采集时刻T测量的频率值为fk的电位信号;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从而获得所有日变点的某个采集时刻、某个频率值的日变因子校正系数;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的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i)根据相关记录点的坐标(Xi c,Yi c,Zi c),其中i=1,2,3,…P,该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总数量值、所有日变点的坐标(Xj R,Yj R,Zj R)和所有日变点的日变因子校正系数该步骤中的下标j为日变点编号,j属于区间[1,M]中的自然数,M为日变点总数量值,代入公式(3),求取该记录点在该采集时刻T与该频率值fk的具体的日变校正系数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j)根据公式(4)求取测区内每个记录点的每个采集时刻、每个频率值的电位信号校正结果 为i号记录点在采集时刻T测量的频率值为fk的电位信号,为i号记录点在相同采集时刻T、相同频率值fk的日变校正系数;其中本步骤中的下标i为记录点的编号,i属于区间[1,P]中的自然数,P为记录点的总数量值;其中本步骤中的T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采集时刻;fk为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下标k为频率值的编号,k属于区间[1,Q]中的自然数,Q为频率值的总个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选择日变点时,结合前期的地质、钻探、勘探精度更高的地球物理方法和成果进行综合优选,且所有日变点相对均匀布置在测区或测区外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日变点的测量电位信号的采集时间间隔不大于10分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有日变点的测量的电位信号针对采集时间进行插值加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日变点和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数量不少于5个,且日变点和记录点测量的电位信号的频率值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记录点和所有日变点的电位信号已经进行测量极距的归一化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公式(1)中的日变点测量的电位信号进行挑选,剔除存在明显干扰的数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日变点和所有记录点的电位信号均进行了一致性校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89541.8A CN110109184B (zh) | 2019-06-06 | 2019-06-06 |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89541.8A CN110109184B (zh) | 2019-06-06 | 2019-06-06 |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09184A CN110109184A (zh) | 2019-08-09 |
CN110109184B true CN110109184B (zh) | 2020-06-26 |
Family
ID=67494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8954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109184B (zh) | 2019-06-06 | 2019-06-06 |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1091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73356B (zh) * | 2020-03-29 | 2021-04-16 | 中南大学 | 一种基于监测电位校正的主动源传导电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U1179245A1 (ru) * | 1984-01-06 | 1985-09-15 | Читин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 Способ ге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разведки |
CN109031439A (zh) * | 2018-07-23 | 2018-12-18 | 中国人民解放军61540部队 | 一种基于纬度差和距离的地磁日变化数值确定方法及系统 |
CN108761540B (zh) * | 2018-08-18 | 2019-03-29 | 中南大学 | 一种频率域天然电场三维勘探方法 |
-
2019
- 2019-06-06 CN CN201910489541.8A patent/CN11010918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09184A (zh) | 2019-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hearer | Improving local earthquake locations using the L1 norm and waveform cross correlation: Application to the Whittier Narrows, California, aftershock sequence | |
US751947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resistivity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f the earth | |
CN110007357B (zh) | 一种航空tem和航空mt联合反演方法 | |
CN109782360A (zh) | 一种低阻覆盖区深部砂体探测方法 | |
CN109541681A (zh) | 一种拖缆地震数据和少量obs数据联合的波形反演方法 | |
CN110361792A (zh) | 一种地球物理数据融合及成像方法、介质与设备 | |
Vander Velpen et al. | RESIST. A computer program to process resistivity sounding data on pc compatibles | |
Kapetanidis et al. | Estimation of arrival-times in intense seismic sequences using a Master-Events methodology based on waveform similarity | |
Beggan et al. | Geolectric field measurement, modelling and validation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s in the UK | |
Olalekan et al. |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stochastic inversion of MTEM data | |
CN109188542B (zh) | 一种波区相关性检测的远参考大地电磁阻抗计算方法 | |
CN110109184B (zh) | 一种基于多日变点的被动场源类三维电场勘探方法 | |
Boyce et al. | From relative to absolute teleseismic travel times: The Absolute Arrival‐time Recovery Method (AARM) | |
Tronicke et al. | Vertical radar profiling: Combined analysis of traveltimes, amplitudes, and reflections | |
JP4065946B2 (ja) | 多成分ae波形の初動検出方法 | |
CN114609680A (zh) | 一种基于电性源的极化场和感应场同时测量的方法 | |
Utada et al. | Resistivity structure of Izu-Oshima Volcano revealed by the ELF-VLF magnetotelluric method | |
CN110109185B (zh) | 一种基于选频法的多日变点联测的被动场源二维电场勘探方法 | |
CN110058318B (zh) | 一种基于测量电极坐标的天然电场的一维方向校正方法 | |
WO2017203482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quiring and inverting sparse-frequency data | |
Koyan et al. | Analyzing 3D multi-frequency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 data simulated across a realistic sedimentary model | |
CN113031070A (zh) | 一种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 | |
Tosi et al. | An analytic method for separating local from regional effects on macroseismic intensity | |
Sadala Valente et al. | Time-to-depth conversion and velocity estimation by image-wavefront propagation | |
Dahlke et al. | Stochastic variability of velocity estimates using eikonal tomography on the Long Beach data se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