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96862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96862A
CN110096862A CN201910322469.XA CN201910322469A CN110096862A CN 110096862 A CN110096862 A CN 110096862A CN 201910322469 A CN201910322469 A CN 201910322469A CN 110096862 A CN110096862 A CN 110096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creen
fingerprint collecting
collecting area
luminescence unit
fingerpr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224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2246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968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96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968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65Matching; Class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指纹识别模组、及处理器,第一显示屏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第一显示屏具有显示区以及位于显示区的指纹采集区,第二显示屏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且第二显示屏的至少部分对应指纹采集区设置,指纹识别模组对应指纹采集区设置,当设于指纹采集区的第一发光单元老化时,处理器用于控制第二显示屏中对应指纹采集区的第二发光单元工作。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增设第二显示屏,并且使第二显示屏的至少部分对应指纹采集区设置。当设于指纹采集区的第一发光单元老化时,处理器用于控制第二显示屏中对应指纹采集区的第二发光单元工作,以增强指纹采集区出射的光线的强度。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子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屏下指纹解锁技术应运而生。由于屏下指纹解锁技术相比传统的指纹解锁技术来说识别更加稳定、并且可增大屏占比,现已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喜赖。
但是目前具有屏下指纹解锁技术的电子设备,其指纹识别模组的位置是固定的,在显示屏上对应的指纹采集区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因此只要当用户需要进行指纹采集时(比如需要对电子设备的屏幕进行解锁),设于指纹采集区的发光单元就需要被点亮,以指示出指纹采集区的位置。但是指纹采集区的发光单元由于使用频率过高而经常会出现老化甚至损坏的问题,就会使得指纹采集区的位置无法明显地被指示出来,进而降低了指纹采集时的精度和准确度。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增设第二显示屏,并且使第二显示屏的至少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设置。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老化时,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屏中对应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工作,以增强指纹采集区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使指纹采集区的位置可被明显地指示出来,提高指纹采集的精度和准确度。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指纹识别模组、及处理器。所述第一显示屏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显示屏具有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指纹采集区。所述第二显示屏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且所述第二显示屏的至少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设置。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设置。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老化时,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屏中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工作。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增设第二显示屏,并且使第二显示屏的至少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设置。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老化时,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屏中对应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工作,以增强指纹采集区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使指纹采集区的位置可被明显地指示出来。从而解决由于第一发光单元老化导致的指纹采集区亮度较弱,而使得指纹采集精度和准确度降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指纹采集时的界面显示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非指纹采集时的界面显示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显示屏部分对应指纹采集区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显示屏全部对应指纹采集区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显示屏对应显示区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所包括的显示组件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所包括的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所包括的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处理器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在垂直于第一显示屏的方向上周围的第二发光单元进行发光的工艺流程图。
图19为图18中步骤S200所包括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子设备-1,第一显示屏-10,第一发光单元-11,显示区-12,非显示区-13,指纹识别区-14,扫描线-15,数据线-16,第二显示屏-20,第二发光单元-21,指纹识别模组-30,指纹采集电路-31,导光件-32,导光柱-33,处理器-40,壳体-50,背板-51,边框-5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第一显示屏10、第二显示屏20、指纹识别模组30、及处理器40。所述第一显示屏1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所述第一显示屏10具有显示区12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12的指纹采集区14。所述第二显示屏2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且所述第二显示屏20的至少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设置。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设置。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所述处理器40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屏20中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工作。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包括但不仅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装置。电子设备1包括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其中,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屏10可以为起显示作用的显示屏,而第二显示屏20则可以为起替代、或增强作用的显示屏。当然了,在本申请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显示屏10也可以为起替代、或增强作用的显示屏,而第二显示屏20也可以为起显示作用的显示屏。第一显示屏10和/或第二显示屏20可以为具有显示功能的组件,也可以为集成有显示及触控功能的组件。当第一显示屏10和/或第二显示屏20为集成有显示及触控功能的组件时,第一显示屏10和/或第二显示屏20可以接受用户的触控操作并响应所述触控操作以执行相应的动作。可选地,第一显示屏10和/或第二显示屏20可以为自发光的面板,例如,第一显示屏10和/或第二显示屏20为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显示屏10通常具有显示区12和非显示区13,所述显示区12通常为显示文字、画面、视频等的区域。所述非显示区13通常设置在所述显示区12的外围,且所述非显示区13通常为不透光的,以遮蔽所述第一显示屏10中的走线等。第一显示屏10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11,阵列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11可发出光线从而在第一显示屏10上显示图像。可选地,第一发光单元11设于第一显示屏10中并对应显示区12内,而非显示区13由于通常不承担显示功能,因此可不用设置第一发光单元11,即可选地,第一发光单元11只对应显示区12设置。第一显示屏10还具有指纹采集区14,当需要进行指纹采集时,指纹采集区14通常会被设于指纹采集区14的第一发光单元11点亮来提醒、指示用户手指应该放置的位置。可选地,指纹采集区14可位于显示区12的部分区域。进一步可选地,指纹采集区14可与显示区12重合,进而用户可在显示区12上的任意位置放置手指来进行指纹采集。从而实现全面屏指纹采集的功能。本申请在指纹采集区14进行指纹采集时,不仅可以用于屏下指纹解锁,还可以用于移动支付时的支付验证等操作。
请一并参考图2及图3,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指纹采集时的界面显示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处于非指纹采集时的界面显示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子设备1的指纹采集区14设置在所述显示区12的部分区域为例进行示意。如图2所示,当电子设备1处于指纹采集模式时,所述指纹采集区14显示标识,以指示用户手指放置的位置。所述标识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指纹图样。如图3所示,当所述电子装置处于非指纹采集模式时,所述标识消失,以便电子装置的第一显示屏10进行显示。
请一并参考图4、图5及图6,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显示屏部分对应指纹采集区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显示屏全部对应指纹采集区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显示屏对应显示区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显示屏20为起替代、或增强作用的显示屏。第二显示屏20中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也可发出光线,并且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朝向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方向传输,来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以解决由于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导致的指纹采集区14亮度较弱,而使得指纹采集精度和准确度降低的技术问题。第二显示屏20的至少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设置,即可解决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导致的指纹采集区14亮度较弱导致的指纹采集精度和准确度降低的技术问题。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第二显示屏20部分对应指纹采集区14。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显示屏20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是指所述第二显示屏2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的投影部分落入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范围内。如图5所示,第二显示屏20完全对应指纹采集区14设置。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显示屏20完全对应指纹采集区14设置是指所述第二显示屏2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的投影全部落入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范围内。所述第二显示屏20完全对应指纹采集区14设置可更精确、更有效地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提高指纹采集区14的显示效果。如图6所示,第二显示屏20完全对应第一显示屏10中的显示区12设置,换句话说,第二显示屏20完全对应第一显示屏10中的显示区12设置是指所述第二显示屏2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的投影全部落入所述显示区12的范围内。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还可增强指纹采集区14之外的其他区域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以提升电子设备1的显示效果与使用寿命。另外,第一显示屏10与第二显示屏20可间隔设置或第一显示屏10与第二显示屏20通过光学胶固定连接。
指纹识别模组30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图像。指纹识别模组30可以为光学指纹识别模组30,该指纹识别模组30可以不仅具有采集的功能,还可具有识别的功能,且该指纹识别模组30自身可发出光线。指纹识别模组30与指纹采集区14对应设置,以更好地采集用户的指纹图像。可选地,当指纹采集区14可与显示区12重合,用户可在显示区12上的任意位置放置手指来进行指纹采集,此时指纹识别模组30对应显示区12设置,或者指纹识别模组30包括多个子指纹识别模组,多个子指纹识别模组对应显示区12设置,从而使用户可在显示区12上的任意位置放置手指来进行解锁。可选地,指纹识别模组30在第一显示屏10的投影与指纹采集区14重合或位于指纹采集区14内。接下来将进行详细介绍。
请一并参考图7及图8。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示意图可以理解为图1中电子设备1除了壳体50之外的第一显示屏10、第二显示屏20与指纹识别模组30的示意图。指纹识别模组30对应指纹采集区14设置。指纹识别模组30包括但不限于指纹采集电路31、及导光件32。所述导光件32设置在第一显示屏10、第二显示屏20与所述指纹采集电路31之间。所述导光件32用于将从指纹采集区14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光线)传导至所述指纹采集电路31,减小自所述指纹采集区14反射回来的光信号的散射,以增强指纹采集电路31采集到的指纹图像的清晰度。进一步地,所述导光件32将自所述指纹采集区14反射回来的光信号传导至指纹采集电路31,防止了自所述指纹采集区14入射的光信号之间的串扰,进一步增强指纹采集电路31采集到的指纹图像的清晰度。具体地,所述导光件32包括多个导光柱33,所述导光柱33呈阵列排布。所述导光柱33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玻璃纤维。所述导光柱33的直径通常为25μm,相邻的两个导光柱33之间间隔的距离通常为26.5μm。所述导光柱33与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的像素相对应,例如,所述导光柱33可以与一个像素相对应,也可以与两个或者多个像素相对应。当单个导光柱33对应的像素数目越少,则导光件32对自指纹采集区14反射的光信号的传导作用越好,自指纹采集区14反射到指纹采集电路31的光线的散射越小,自指纹采集区14反射到指纹采集电路31的光信号之间的串扰越小,指纹采集电路31采集到的指纹图像的清晰度越高。所述导光件32也被称为准直镜(OLENS)。
请一并参考图9、图10。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示意图可以理解为图1中电子设备1除了壳体50之外的第一显示屏10、第二显示屏20与指纹识别模组30的示意图。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指纹采集区14设置。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指纹采集区14设置在所述显示区12的全部区域,因此,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也对应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区12的全部区域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包括指纹采集电路31及导光件32进行示意。一个指纹采集电路31对应于一个像素区设置。所述指纹采集电路31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指纹采集电路31设置在所述显示区12中的全部像素区,以使得所述显示区12中的全部区域具有指纹采集功能。
处理器40与指纹识别模组30电连接,处理器40用于根据指纹识别模组30采集到的指纹图像来控制第二显示屏20进行相关操作。例如,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第一发光单元11发出的光线的强度较弱,指纹采集区14在第一显示屏10上显示的不明显或根本无法显示,这样用户无法确认手指该放置的位置。此时所述处理器40会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屏20中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工作。具体地,第二发光单元21工作是让第二发光单元21朝向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方向发出光线,这样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可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使指纹采集区14的位置可被明显地指示出来。解决由于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导致的指纹采集区14亮度较弱,而使得指纹采集精度和准确度降低的技术问题,提高屏下指纹解锁的精度和准确度。
请一并参考图11、图12及图13。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电子设备1还包括壳体50,所述壳体50形成收容空间,用于收容电子设备1中的指纹识别模组30和处理器40,还可用于收容电子设备1的电池、电路板等组件。本申请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与壳体50具有多种位置关系,在此特列举几种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均安装在所述壳体50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并且第一显示屏10的显示面从壳体50的开口显露以供用户观看。具体地,所述壳体50包括背板51及自所述背板周缘弯折延伸的边框52,所述边框52与所述背板51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显示屏10和所述第二显示屏20均安装在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第一显示屏10与所述第二显示屏20均抵接所述边框52的内侧壁。所述边框52背离所述背板5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显示屏10背离所述第二显示屏20的表面平齐或者近似平齐。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与图11及其相关描述中的电子设备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50包括背板51及自所述背板周缘弯折延伸的边框52,所述边框52与所述背板51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均安装在壳体50上,即壳体50形成的收容空间的外部,这样可以增大壳体50内的收容空间,从而在收容空间内装设更多的组件。具体地,所述第二显示屏20及所述第一显示屏10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边框52背离所述背板51的端面上。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与图11及其相关描述中的电子设备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50包括背板51及自所述背板周缘弯折延伸的边框52,所述边框52与所述背板51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中的一个装设在壳体50内,而另一个装设在壳体50外。例如,第一显示屏10装设在壳体50外,而第二显示屏20装设在壳体50内。或者第二显示屏20装设在壳体50外,而第一显示屏10装设在壳体50内。在图13中以所述第一显示屏10装设在壳体50外,而第二显示屏20装设在壳体50内进行示意。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没有提到的其他形式(如第一显示屏10或第二显示屏20部分设于壳体50内)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另外,本申请的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的位置关系也是存在多种情况的(如第一显示屏10相较于第二显示屏20背离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或者第一显示屏10相较于第二显示屏20靠近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而当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的位置不一样时,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的大小、尺寸也是具有特异性的,此内容将在后面再做具体的陈述。在图13示意出的电子设备1中,所述第一显示屏10设置在所述边框52背离所述背板51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显示屏20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且第二显示屏20抵接所述边框52的内侧壁。
请再次参考图13,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显示屏10相较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背离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并且第一显示屏10设于壳体50上,而第二显示屏20设于壳体50内。当所述第一显示屏10相较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背离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时,第一显示屏10不会受到第二显示屏20的阻挡,从而使第一显示屏10的显示面直接露出,以便用户更好地清晰观看显示屏上的内容。而至于壳体50内的第二显示屏20不仅不会影响第一显示屏10的显示内容,所述第二显示屏20的大小可任意设置。例如第二显示屏20可仅为第一显示屏10的部分大小,从而使第二显示屏20的至少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设置,这样采用处理器40来使第二显示屏20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提高指纹采集区14的显示效果。或者第二显示屏20的周缘与边框52相抵接,不仅对应指纹采集区14设置,还可对应显示区12中指纹采集区14之外的区域设置,这样第二显示屏20还可以增强指纹采集区14之外的其他区域出射的光线的强度,提高显示区12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显示屏20在所述第一显示屏10上的投影与所述指纹采集区14重合或者覆盖所述指纹采集区14。当所述第二显示屏20在所述第一显示屏10上的投影与所述指纹采集区14重合时,第二显示屏20的大小不仅与指纹采集区14的大小完全一样,而且第二显示屏20完全对应指纹采集区14设置。相比于第二显示屏20的只有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设置时,当设于指纹采集区14的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第二显示屏20可以更精确、更有效地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使指纹采集区14的位置可被明显地指示出来。而当所述第二显示屏20在所述第一显示屏10上的投影覆盖所述指纹采集区14时,第二显示屏20不仅可以对指纹采集区14中出射的光线进行增强,还可以对指纹采集区14以外的其他区域出射的光线进行增强。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内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未老化时发出的光的光强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中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的光强。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相较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背离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即第一显示屏10位于第二显示屏20之上,因此,第二显示屏20中的第二发光单元21到第一显示屏10的显示面的距离小于指纹采集区14中第一发光单元11到显示面的距离。又由于光在传输的过程中,例如在空气中传输或在透明介质中传输时,会产生光损耗,因此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在到达显示面时的光损耗会大于未老化时的第一发光单元11发出的光在到达显示面时的光损耗。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需要使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内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未老化时发出的光的光强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中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的光强,才可使得两束光单独到达显示面时的光强一样,从而使用户从视觉上觉得指纹采集区14的显示内容与指纹采集区14之外的区域的显示内容的亮度比较接近甚至完全相同。
上述已经提供了所述第一显示屏10相较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背离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时的各种位置关系,接下来在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继续提供第一显示屏10与第二显示屏20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即所述第一显示屏10相较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靠近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请一并参考图14,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第二显示屏20设于第一显示屏10的显示面上。虽然第二显示屏20会覆盖住第一显示屏10,但是第二显示屏20可用于保护和支撑第一显示屏10,使第一显示屏10不会受到例如撞击、划伤等问题。另外,此时第一显示屏10和第二显示屏20可均设于壳体50内,或壳体50外,或者第二显示屏20设于壳体50外,而第一显示屏10设于壳体50内。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显示屏20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显示屏10在所述第二显示屏20上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二显示屏20内。由于第二显示屏20设于第一显示屏10上,因此第二显示屏20将为最外侧的、用户将直接看到的显示屏,因此第二显示屏20的大小将完全覆盖第一显示屏10,并与壳体50的侧壁相连,使电子设备1形成封闭的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15,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所包括的显示组件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示意图可以理解为图1中第一显示屏10的示意图。显示区12包括呈矩阵分布的多个像素区。具体地,所述第一显示屏103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扫描线15,以及多个间隔设置的数据线16,且所述数据线16与所述扫描线15交叉绝缘设置,相邻的两个数据线16和相邻的两个扫描线15之间形成一个像素区。而第一发光单元11则位于像素区内。所述指纹采集区14包括多个像素区。同理,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显示屏20也具有如上的结构,在此就不做重复介绍了。
请一并参考图16及图17,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所包括的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所包括的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在所述第一显示屏1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间隙内。由于第一发光单元11与第二发光单元21的结构中有一侧是非透明的,只能朝向一个方向进行发射光线,因此为了使第一发光单元11与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均能传输至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表面,第一发光单元11与第二发光单元21在第一显示屏10或第二显示屏20的厚度方向上需要错开设置,即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在所述第一显示屏1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间隙内。可选地,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第一发光单元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21。如图16所示,相邻的第一发光单元11之间设有一个第二发光单元21,如图17所示,相邻的第一发光单元11之间设有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即第二显示屏20中第二发光单元21的密度大于第一显示屏10中第一发光单元11的密度。在相邻的第一发光单元11之间设有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可更精确地增强老化处的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
以上为本申请提供的关于电子设备1的结构的详细描述,接下来将结合电子设备1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
当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第一发光单元11发出的光的光强会变小,以致指纹采集区13的显示不明显甚至无法显示出指纹采集区14。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第二显示屏20来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时,处理器40需要知晓第一发光单元11何时被判定为老化,或者说到达何种程度会被判定为老化。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显示屏10工作且所述第二显示屏20不工作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30接收从所述指纹采集区14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并根据所述光信号得到光强参数。所述处理器40接收所述光强参数并与预设光强参数进行比较。若所述光强参数小于所述预设光强参数,则所述处理器40判定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上述内容已经提到,指纹识别模组30不仅具有采集的功能,还具有识别的功能,指纹识别模组30在接收从所述指纹采集区14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后,可以根据光信号可识别其光强参数,并将其光强参数发送给处理器40,处理器40接收所述光强参数,并与事先预存在处理器40中的预设光强参数进行比较,预设光强参数即为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的临界光强参数。若所述光强参数小于所述预设光强参数,即则所述处理器40判定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则处理器40将会控制第二显示屏20工作,使第二显示屏20对应指纹采集区14的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光线来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使指纹采集区14中即使出现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指纹采集区14仍然可以被明显地显示出来,以提高指纹采集区14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40还用于统计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的使用时长,并将所述使用时长与预设时长进行比较,若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的使用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长,则所述处理器40判定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可以通过光强参数来判断第一发光单元11是否老化,还可以通过第一发光单元11的使用时长来判断第一发光单元11是否老化。本申请的处理器40还可以统计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的使用时长,并与事先预存在处理器40中的预设时长进行比较,预设时长即为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的临界使用时长。若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的使用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长,则所述处理器40判定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则处理器40将会控制第二显示屏20工作,使第二显示屏20对应指纹采集区14的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光线来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使指纹采集区14中即使出现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指纹采集区14仍然可以被明显地显示出来,以提高指纹采集区14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所述处理器40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周围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进行发光。换句话说,当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老化时,被控制发光的第二发光单元2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的投影围设在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的周围。如果处理器40已判断出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14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时,只需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周围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21进行发光,不仅可增强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还可以精确地增强老化处的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而不需要控制过多的第二发光单元21进行发光。这样可进行精确地控制,提高第二显示屏20的使用寿命,并且还可节省电子设备1的电量。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处理器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在垂直于第一显示屏的方向上周围的第二发光单元进行发光的工艺流程图。当电子设备1中设于指纹采集区14的第一发光单元11包括M1个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和M2个正常的第一发光单元11,并且第一发光单元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周围设有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即,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在第一显示屏10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11的周围),其中,M1、M2及N是正整数。则处理器40控制第一发光单元11在垂直于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周围的第二发光单元21进行发光的详细过程如下。
S100,取指纹采集区14中M1个中任意一个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得到与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对应的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其中,与所述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对应的N个第二发光单元21是指每一个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2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周围的N个第二发光单元21。
S200,根据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得到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在到达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表面时的总光强参数。
S300,取M2个中任意一个正常的第一发光单元11,得到M2个中任意一个正常的第一发光单元11发出的光在到达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表面时的标准光强参数。
S400,将总光强参数与标准光强参数进行比较,若总光强参数与标准光强参数相等,则处理器40控制每一个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2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10的方向上周围的N个第二发光单元21进行发光。
更进一步地,请一并参考图19,图19为图18中步骤S200所包括的流程示意图。“S200,根据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得到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在到达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表面时的总光强参数”包括S201。
S201,根据N个第二发光单元21中每个第二单元发出的子光强参数、N个第二发光单元21与老化的第一发光单元11的距离、及N个第二发光单元21与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表面的距离,得到N个第二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在到达背离指纹识别模组30的表面时的总光强参数。通过上述的控制方法,可更精确地控制第二发光单元21增强老化处的指纹采集区14出射的光线的强度。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指纹识别模组、及处理器,所述第一显示屏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显示屏具有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指纹采集区,所述第二显示屏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发光单元,且所述第二显示屏的至少部分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设置,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设置,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老化时,所述处理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屏中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屏相较于所述第二显示屏背离所述指纹识别模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显示屏在所述第一显示屏上的投影与所述指纹采集区重合或者覆盖所述指纹采集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内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未老化时发出的光的光强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屏中对应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的光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屏相较于所述第二显示屏靠近所述指纹识别模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显示屏在所述第二显示屏上的投影落在所述第二显示屏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显示屏上的投影位于所述间隙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显示屏工作且所述第二显示屏不工作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接收从所述指纹采集区反射回来的光信号,并根据所述光信号得到光强参数,所述处理器接收所述光强参数并与预设光强参数进行比较,若所述光强参数小于所述预设光强参数,则所述处理器判定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第一发光单元老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统计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使用时长,并将所述使用时长与预设时长进行比较,若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使用时长大于所述预设时长,则所述处理器判定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老化。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设于所述指纹采集区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老化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屏的方向上周围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进行发光。
CN201910322469.XA 2019-04-19 2019-04-19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00968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22469.XA CN110096862A (zh) 2019-04-19 2019-04-19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22469.XA CN110096862A (zh) 2019-04-19 2019-04-19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96862A true CN110096862A (zh) 2019-08-06

Family

ID=67445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22469.XA Pending CN110096862A (zh) 2019-04-19 2019-04-19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9686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7922A (zh) * 2017-05-12 2017-10-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移动终端
CN207039967U (zh) * 2017-08-15 2018-02-23 杨洪东 一种照明监控系统
CN108183982A (zh) * 2017-12-26 2018-06-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8417149A (zh) * 2018-05-23 2018-08-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180268190A1 (en) * 2015-12-11 2018-09-20 Gingy Technology In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CN108766987A (zh) * 2018-05-31 2018-11-0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68190A1 (en) * 2015-12-11 2018-09-20 Gingy Technology In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CN107247922A (zh) * 2017-05-12 2017-10-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移动终端
CN207039967U (zh) * 2017-08-15 2018-02-23 杨洪东 一种照明监控系统
CN108183982A (zh) * 2017-12-26 2018-06-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8417149A (zh) * 2018-05-23 2018-08-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8766987A (zh) * 2018-05-31 2018-11-0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1922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7092311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US10607061B2 (en) Display device,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calibration method for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P3757666A1 (e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mage acquisition method
US9830019B2 (en) Touch-sensing LCD panel
CN107092310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9270988A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27631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348011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WO2021018065A1 (zh) 液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9327576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322170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992163A (zh) 显示屏、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263727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US11300823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photosensitive layer and a collimation lay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200672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004555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967876B (zh) 显示单元以及显示屏
CN110503011B (zh) 数据校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96862A (zh) 电子设备
CN110278299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CN110286512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CN110286716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CN11322170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76311B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