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7160A -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7160A
CN110087160A CN201910281922.7A CN201910281922A CN110087160A CN 110087160 A CN110087160 A CN 110087160A CN 201910281922 A CN201910281922 A CN 201910281922A CN 110087160 A CN110087160 A CN 1100871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me
triggering
longer du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819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7160B (zh
Inventor
单正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7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7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7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7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Abstract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可感知外部触发的传感器或按键,监测触发时长,在识别出短或长触发后,在指令窗口期内如果有后续触发且是更长时长触发时,在现有音量的基础上以设定的音量颗粒度按照时间段调节音量,当音量达到使用者的认可时,使用者解除该更长时长的触发,结束音量调整,实现通过单个智能电子设备、单个触点调节音量增加或减小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是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之所以将音量控制当成待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智能电子设备趋势是微小化、去键化及单一触点化并要求更多控制功能化,导致音量这种状态值连续变化的控制与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及控制的趋势出现了技术冲突,导致诸多领先厂商甚至劣化、阉割了音量控制功能。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发现这类设备无实施空间(音量旋钮、音量加键、音量减键)或用户使用场景导致不能如过去一样靠音量旋钮或者音量加,音量减键来控制音量,所以导致今天智能音频电子领域,甚至世界最领先的智能音频产品厂商居然在音量控制上采用劣化功能或劣化体验,牺牲消费者的基本诉求来规避这一问题。如在2016年10月后出现的真无线耳机领域,诸多国际著名耳机厂商的真无线耳机居然取消了音量控制功能,而有的耳机厂商则是一侧耳机只能控制音量加,而另一侧耳机只能控制音量减,完全无视使用者可能的某些常规使用场景如户外骑车时,需要一只耳朵听环境音,以保证骑行安全,另一只耳朵听音乐,也就是单独使用。而这种劣化的产品设计导致使用者单耳佩戴时只能音量加或者音量减,而佩戴两只耳机则可能会因为不能获得环境音而导致交通事故(事实上还有真无线耳机不能单耳使用)。虽然这类智能音频产品多都具备语音识别功能,但用语音去控制音量,显然是很不友好的体验,因为语音识别受制于使用环境的噪音,如户外风噪,室内背景噪声、音乐,他人讲话,或者某些场合使用者不合适语音识别控制,其次音量变化是个连续状态值的改变,而用语音识别技术在控制音量时,无法量化音量低多少合适或者音量增加多少合适,所以只能一遍一遍的说“音量加“或者“音量减”,如果设备(在手机中,音量值通常是0-100)中每降低1次音量是音量值减5(颗粒度),则从音量100降低到50得说10次“音量降低”,而如果每次音量值降10,则可能使用者可能更喜欢的55则永远没法实现,而用户也不知道音量值55最舒服,只能靠连续的小颗粒度变化感到合适时为止。而实际上,在环境变化比较多的场景下,音量是一个需要随时调整的诉求,如跑步时用耳机听音乐,一位跑步者从家跑到公园,一路上环境噪音变化多次,而总用一个音量听音乐显然与环境背景音的情况不匹配,所以毫无疑义,这些著名厂商不得不将音量调节控制功能从产品中劣化处理,根本原因是因为人机触控技术用现有方法的局限导致,而技术人员被限定在现有技术思路中,没有音量调节控制功能的真无线耳机产品如苹果公司的Air PODS,JBL FREE,均是这些全球领先的大型厂商的在真无线耳机领域的旗舰产品,他们迫不得已而忽视使用者的场景诉求。
发明内容
以下具体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及具体的数据如时间、编码、编码组合,具体的传感器、触控点等,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力书中叙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方法,即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可感知外部触发的传感器或按键,监测触发时长,在识别出短或长触发后,在指令窗口期内如果有后续触发且是更长时长触发时,在现有音量的基础上以设定的音量颗粒度按照时间段调节音量,当音量达到使用者的认可时,使用者解除该更长时长的触发,结束音量调整,实现通过单个智能电子设备、单个触点调节音量增加或减小的目的。
鉴于本方法所依赖的智能电子设备具备特定属性,所以特定义本方法所指的智能电子设备是含: 智能耳机、智能真无线耳机(full wireless)、智能音箱、智能音频设备或具备触控功能的含CPU的电子设备,该类设备可以是一个功能体属于某个设备(如含智能音频功能的智能头盔)也可以是独立体如智能耳机,该智能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控制可以播放音乐、声音的电子设备。
可以播放音乐的电子设备又定义为含播放音乐功能,自带扬声器或可以将播放出的音频信号(可以是数字音频、模拟音频或压缩编码的数字信号)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给带扬声器的电子设备。
例如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就是一种可以播放音乐的电子设备,且其可以通过无线蓝牙把音频信号传输给与其无线互联的蓝牙或全无线耳机,也可以将模拟信号通过有线传输给传统的有线耳机。在上述定义中,智能手机、智能终端是既属于智能电子设备的定义,又属于可以播放音乐的电子设备的定义,这是因为其是既含“触控功能”,又能“播放音乐”的电子设备,所以本方法实施在现有智能手机后,不开屏,无需手机上的音量键或者任意应用界面下使用本方法,都可以调整音量,后文加以说明(目前手机的趋势是无键化,假如当音量键都取消时,需要一种更优化的方式有效调整音量,本方法则可以替代今天音量物理按键)。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在家里,可能正在用手机或智能终端播放音乐,音乐是通过蓝牙音箱播放,而手机不在身边,蓝牙音箱也不在身边,所以按照现有的技术思路使用者要么去音箱控制音量,要么拿手机控制音量,而还有一个未来必实现的场景就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指环去控制音量。而这个指环在这个场景例中,就是我们前文所定义的智能电子设备中的“具备触控功能的含CPU的电子设备”。这个例子中指环并不播放音乐,但其是一个“触点”智能电子设备,却用于控制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的音量,继而控制了蓝牙音箱扬声器的音量,但指环现在并不是用于控制音乐的,但如果使用了本人专利“201811253657.3”中的触控技术(后文称之为引用专利),然后又采用了本公开中的方法,两个方法结合,就可以将指环用于上述的音量控制。
我们前面分析了调整音量是个连续状态值变化的过程。如在智能手机、智能终端中,音量范围通常是0-100,而在全无线耳机中,通常每侧耳机只有一个触控面或触控点,该触控面通常是传感器类如电容屏,而触控点时则是按键,所以现有技术的全无线耳机厂商均采用了“数触发次数”的技术,也就是点击几次,然后执行次数的指令,而音量需要连续变化,所以数次数的指令遭遇音量后,音量调节就成了无法恰当实现的技术,所以有些著名厂商干脆在设备上不设置音量控制指令,而有些厂商,则用触发时长,比如超过3秒后开始音量减少,直至减少到使用者耳朵舒服的值,但因为一侧只有一个触点,所以如果环境噪音增加,需要增加音量,则去触控另一个耳机,比如超过3秒后音量开始加直至满意,特别是对于触控采用加速度等运动类监测的传感器,则通常取消音量控制。对于冬季户外使用的者而言,这种产品设计根本不考虑使用者场景感受,因为一会左手摘手套控制左耳去改变音量如增加音量,一会右手摘手套去控制右耳去改变音量如减少音量,显然非常滑稽,因为我们知道音量大小还与音乐本身录制时有关系与周围环境音有关系,所以是个需要随环境随歌曲调整的值,所以面对产品劣化了耳机该有功能的情况,厂商以业界都是这样或该问题无更好解决方法来回避消费者诉求,但实质上这个问题采用本公开的方法,则可以有效解决单耳控制音量的问题,也可以利用智能电子设备如指环控制与之无线互联的可以播放音乐的电子设备的音量,更能使智能耳机具备非常丰富的触控功能而不是今天的技术,只能控制有限几个功能。而耳机等设备实际可以作为一个全面操作控制手机的控制触点,而耳机厂商仅把耳机当听音乐辅助接电话的设备。正是因为现有从业者的产品思路局限在产品本身,所以本人提出的技术方案直接解决他们不得以劣化功能或弃之的音量控制功能但又必不可少的功能。
本方法并不适应于加速度传感器与更长时长触发结合的环境,因为加速度传感器在耳机场景通常只能监测被震动的次数,且需要震动两次且在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该时间范围必须短,因为人体的活动会导致加速度传感器变化,而程序可能将非触震动当成触控所以误操作),所以在单耳机时既能控制音量加,又能控制音量减时,对于设备厂商而言直接规避音量控制功能,否则,如两次敲击再加一个更长时长触发,或3次敲击再加一个更长时长,就需要加速度传感器与感知时长的触发的传感器,而在人控制时,感知时长的触发在人手需要触碰耳机时,其实也可能导致加速度传感器计数,如果使用者在跑步状态,则这种操作误触控的概率非常大,所以在真无线耳机领域,音量控制问题因为困难,所以不少厂商就把耳机音量这种基本功能居然去除,典型劣化功能处理,而用加速度等传感器是本方法弃用的内容,原因如上述,因为这算一种不思考未来耳机功能的很原始思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方法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1是本方法进行音量调整的触发信号关系图。
图2是输出音量调节的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中采用的方法,一部分方法是采用了本人专利“201811253657.3(以下称引用专利)中的短、长、更长三种触发时长为基础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时长触发编码,结合被控设备或APP的功能、状态,操作、控制复杂智能电子设备,但该专利中未对音量这个特殊持续状态值控制的方法提出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法。虽然该专利是通过短触发来增加音量,长触发来减少音量,但需要从其它功能状态通过更长触发切换到音量控制功能,也就是特定功能中,否则在音乐功能控制下,切换歌曲指令就不再是一位触发了,所以也会增加使用者困难。这样音量控制功能就变成了更长时长触发里面的一个功能项目。所以使用者调整音量时,首先要用更长时长来选取“音量控制功能”,然后在进入音量控制功能后,才能用“短”,“长”触发来改变音量,且由于触发短长时,都是当前音量加某个值;此外就是音量控制应该是个通用功能,所以在各种状态、功能、应用下都应该是可以方便调节的量且能小颗粒连续调整,而该引用专利并没有考虑到音量通用特性(如在听书APP下音量依然需要被调节,而在该引用专利下则需要从APP切到音量控制功能,显然也很不便),所以本发明人通过反复思考,及程序验证测试,再在该专利的基础上又将短长触发与更长时长触发在指令窗口内结合使用(触发编码组合),将更长时长本用于状态、功能或APP切换,在本方法中改变为持续音量状态值改变,例如将短触发+更长时长定义为音量加,而长触发+更长时长定义为音量减,突破原专利在音量控制上的局限(使用更方便,以及弥补了引用专利没有考虑到音量本该具备的通用功能属性),从而将业界现有技术规避音量调整功能,无视用户真实需要的局面用本方法解决,从而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或者瓶颈(本技术不是在论述有多个键的古典场景,因为在未来设备中,去键化,微小化,单一触点化,所以导致现有的触控技术无法有效工作)。
首先,图1中P101有T1宽度的触发脉冲与T2宽度的触发脉冲,在触控使用时(传感器触控或按键触控),我们定义T1宽度为触发即离开的触发,也就是短触发,以手机触控屏幕为例子,即手指接触到触控屏幕即离开,通常t1小于200ms,而长触发是手指接触了触控屏幕后稍微迟滞就离开,通常可以将t2设置为小于1200ms,也就是T2的脉冲宽度要大于等于t1,小于t2,T1与T2的信号图通常被称之为门脉冲,也就是说触发是靠触发开始到结束的时长做判定,所以本方法不适用于加速度传感器,因为触发的判定靠脉冲宽,不是靠震动次数。通过P101我们定义出了短、长触发。
其次,图1中P102有T2,V1至Vn,P102是用于说明更长时长的触发,更长时长的触发判定点是触发的时长超过T2宽度后,也就是大于t2之后还不解除触发即判定为更长时长的触发,由于在本公开中,该更长时长要用于音量状态值的改变,所以当大于t2后,当前时长在V1范围时或时间段时,音量值为当前音量值+调整的音量颗粒值(以手机为例,音量值是100,设置颗粒值/度为5,每调整一次是改变在当前值下改变5),当时长在V2时间段时,音量为V1时的音量值+调整的音量颗粒值(对应于V2时间范围内/时间段内的音量值的当前音量值就是V1范围内的音量值),当时长在V3范围内时,音量值为当前音量值加音量颗粒值,而当前音量值在此时指V2时的音量值,比如我们在用于音量调整时,将颗粒值设为5,将V1或到Vn的时间范围设置为200ms(定义为音量调节周期),也就是大于T2后每200ms自动调整一次,但是音量加一次还是减一次,要靠更长时长的前置触发短或者长触发来决定(即编码组合), 也就是P103或者P104,例如以“短”触发为前置后续是更长时长触发,定义为音量加,而长触发为前置的后续触发为更长时长的触发,则可以定义为音量减。当然定义加减可以根据实施者喜好,以上具体的数字及音量加减仅代表一种实施方式,并不代表所有使用本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子,且恰恰相反,与如权利书所述的方法一致的实施手段均是本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所以音量调节是加还是减,是靠更长时长的前置触发来决定,前置触发为短或者长之后,在其指令窗口内如果再用更长时长触发,则进行音量调节,也就是本文所述的编码组合是指触发之间间隔在窗口期内的触发。
在P103或P104中,当用户认为音量值合适时,只要解除长触发即可,如在按键控制时,解除按键,而在触控传感器控制时,解除更长时长触发即可即离开传感器,解除触发。
在P103与P104中,我们可以看到W1与W2, W1与W2是指令窗口,只不过指令窗口的起始不同,W1开始于短或者长触发的同时,结束于设定W1时长范围内有后续触发,或超过W1时长范围内没有后续触发则都关闭,如果在范围内有后续触发,则触发编码是之前与后续结合,而窗口内没有输入,则输出指令就是之前触发输入。而W2窗口是在短、长触发的第二个脉冲沿时开始计算时长,而在窗口期内若无后续触发,则关闭,说明触发指令已经输入完,而如果窗口期内有后续触发,窗口也关闭,但触发指令为已经输入的编码与后续编码结合。
比如我们以W2窗口为例子,当收到一个短触发后,开启W2 指令窗口,假设该窗口值800ms,也就是在800ms内有触发,程序继续判定后续触发是什么触发,如果以P103为例子,也就是在W2内即W2<=800ms内,监测到触发,则窗口关闭,识别这个触发是什么触发,是短、长还是更长,当后续触发超过T2时长宽度后,说明是更长时长触发,则开始执行P102的定义,根据时长自动调整音量, 而音量是加还是减是基于第一个输入脉冲,在P103中,就是短触发+更长时长,所以是音量加。
所以从图1中可以知道,指令窗口是用于接收识别下个触发码给予的最大时间限制,超过这个限制后,等于指令输入结束,而在窗口时间内有输入,则根据后续输入与前置输入结合,执行对应的功能。
音量控制与引用专利中的更长时长的使用不同,更长时长在引用专利时,是用于功能切换,而如果没有解触发的脉冲沿,则功能不会切换,只是播报,而音量变化时,在本公开中,当前时间每落入一个时间段时,则在每个时间段都会按照颗粒度自动改变音量,而解除更长时长触发所落的时间段所被调整后的音量值就是此次调整的音量终值。这与之前专利定义是不同的实现方法。在先引用专利没有将短、长触发与更长触发结合,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场景,指令空间足丰富,但实际上,在音量控制时,就有了弊端,所以本专利基于引用专利的不能有效实现的功能,做了进一步的创新,从而才得以方便的实现音量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图1中P102中的Vn不是无限的,当音量达到极值如100时,P102应该用特定声音提示告知使用者,使用者解触发,而音量减则通常无需提示,因为耳朵可以判断,因为声音为0。
本方法同样适用于状态值需要持续调整的功能或状态,如同音量按照调节周期、颗粒度的持续调整达到使用者舒适的输出音量。
下面就程序实现的逻辑予以说明,以下就是一个简单的实施流程例来说明音量调整的方法流程,如图2 其中S101为监测触发,通常智能电子设备中运行的程序监测触发器件,触发器件如开关、压力开关,按键或者触控传感器或传感器组、触控屏幕、电容屏等能用于配合时钟形成触发时长的器件与传感器或传感器组,也就是适合本方法的触发器件是能配合系统时钟,形成触发时长的器件,器件不限于开关、按键、传感器或传感器组。触发器件被触发后,与时钟电路或程序形成触发时长,而此时形成的信号在电学上称为脉冲。
S102为识别触发,该功能是将监测到的信号分析,根据触发的时长如T1短触发,T2长触发以及更长时长的定义,确定触发是否为短、长或者更长时长的触发,这样根据程序定义以执行后续指令或功能。
S103为判定步骤,当判定是短触发时或长触发时,执行S104指令窗口开启,也就是采用W2的窗口逻辑,在识别到触发为短或长触发时,开启窗口,窗口计时开始,然后S105部分将CS也就是Command string,指令串赋予识别出的触发结果短或者长触发。然后程序返回S101继续监测后续触发,如果后续触发发生不是短、长触发,则只能是更长时长触发如S103步骤,所以进入S106,而如果还是短长触发,则说明不是要执行音量调整功能,继续多位触发指令的触发与识别,至于细节不是本公开所关注重点,所以不再详细叙述。
在S106步骤中,需要判定该触发是否在窗口期内,且之前的CS是一位短或者长触发,因为在S106的触发已经是非短、非长的触发,所以按照时序只能是更长时长的触发。在条件都满足后,获取当前的音量,即执行S107步骤,然后基于S107获得的音量,按照之前定义的音量颗粒度调整音量即执行音量调整,此时更长时长的触发一直保持。在每个图1中的P102中的V1、V2到Vn,每个时间段内只调整一次(音量调节周期),然后等下个时间段(下个音量调节周期),而一旦执行S109步骤,即使用者认为音量合适了,触发解除了,则音量调整结束即执行S110步骤。如果在更长时长继续持续,则音量调整继续即循环到S107步骤,根据时间落在那个Vx中,持续调整。至于S111 就是非S106的判别结果,这种结果导致如只输入了短触发,如果在音乐控制时,则短触发是下首歌曲切换指令,而在听书APP中,则是下个段落,而对于即时消息,短触发是下个消息,而只有符合S106时即一个短加更长时,音量增加。
通过对流程实施例子的说明,一般技术人员已经很清楚,在一个前置短、长触发之后,在指令窗口期内有触发且触发是更长时长的触发时(触发编码组合),在更长时长触发保持阶段,根据时段调整音量,当达到用户满意的音量时,用户解触发,结束音量调整。
因为本技术不只是给智能耳机使用,所以将实施效果做如下描述,以充分阐述本技术的是如何突破限于技术的局限。
1、 在智能音箱领域的使用,智能音箱均采用一体式,靠使用者喊话“语音识别”来控制,但很多场合这不符合场景,所以曾经一个产品非常有启示意义就是渡鸦智能音箱,其产品可以分体,电容屏控制板可以用于无线控制智能音箱。即使用者可以不在音箱旁就可以靠触控板控制。但实际上渡鸦在解决音量这种状态值控制时,采用了在音箱上安装音量键而触控板不能音量控制,其实这不是渡鸦不愿意是因为现有技术思想制约了技术人员的相法,所以导致该产品功能缺陷。而本公开的方法则可以解决这类缺陷,如在其程序中实现上述流程所描述的方法,用户用手指点击即离开触控板然后在一个窗口器内如800ms内长按触控板,音量就开始增加,而如果是用手指点击触控板稍微迟滞再离开然后在800ms内长按触控板,音量就开始减小。
2、 在突破该产品的局限时,技术人员马上受到启示,智能手机的触控屏幕上用同样方法,点击即离开,然后在800ms内再长按手机屏幕,那音量就增加,反之前置触发是长触发,然后在800ms用更长时长触发就是音量减少。所以我们在许多手机游戏中,音量的设置必须经过几级菜单,才可以设置,之前没有任何比较快捷的方式,特别是正在游戏时,无法调整,而用本方法,则可以在屏幕上任意非产生其它触发后果的地方采用该方法,就可以随时调节音量。同理在各种需要调节音量的应用中,点击非产生其它结果的区域,用上述方法,可以很方便的进行音量调整。甚至手机黑屏时,点击屏幕然后在指令窗口中用更长时长触发,则音量得到改变。
3、 同理,IPAD这种或者类似的大屏幕触控设备,用本方法可以以快捷模式改变音量。
4、 其它非智能耳机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可以操作控制与之互联的手机的音量或者音乐播放设备的音量,虽然今天的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指环均不含该功能,但随着未来的发展,用指环改变与之互联设备的音量,控制其它功能就是必备,只所以今天没有将这些功能实现是因为没有使用所引用专利的触控技术。
所以通过上述几点,技术人员可以马上被启示,本公开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只要有一个可用于时长触发的触点,复杂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的音量及其它功能,均可以被操作。
由于采用短、长触发,所以在真无线耳机这种电子设备上,一个耳机利用所引用专利技术就可以完全操作智能手机,但在音量上,利用本方法所述技术,不但可以操作控制手机,而且可以方便的控制音量,而且只需要一个耳机就可以实现上述能力,远超今天的技术现状,一对耳机只能控制几个手机的功能比如即时消息,隐蔽求救这种未来必须具备的功能目前均不具备。
在可以自己存储音乐及播放列表的智能电子设备中,如部分智能耳机,自己带音乐存储,可以无手机播放,此时,引用专利只定义了控制智能终端,而非智能设备也就是耳机。所以在本方法实现时,增加一个判定条件,就是当使用设备自身的音乐播放时,控制对象是耳机自身,而当使用蓝牙,播放其它播放设备的音乐时,控制的是与之无线连接设备的音量。所以需要强调:当智能电子设备播放自己的所存储的音乐时,本方法控制的音量是指本电子设备的音量,而智能电子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获取音乐播放设备的数字或模拟音频信号时,控制的音量是指音乐播放设备的音量或者特别约定,音量的控制对象优先权。
在定义完音量后,上述文件都在讲输出音量的控制调整方法,但是输入音量在今天没有人仔细研究,现有智能电子设备,特别是智能耳机,均无一可以调整输入音量。
本发明人只所以认为输入音量也很重要这是因为我们在开会或公共场所如电影院,被叫接电话后,只能悄悄给对方讲话,而实际上例如我们平时耳机拾音例如是30到40db,但我们悄悄说话时,可能是在20db左右或以下,这样对方难以听清楚(通常在26db以上可以听清楚),所以被叫只好走出会场或公共场所,但有时候就是2-3句话就结束了,但还需要这样进出公共场所来接电话。
实际上结和引用专利的技术,这个问题突破性的被解决,如在拾话设备如麦克丰等,进行前置放大或者后置放大,都可以将输入音量放大。从而让对方听的清楚而讲话方也可以悄悄低音量讲话。 所以采用前置或后置放大技术以及滤波技术,目标是讲话者可以因为场景限制,低声讲话,而另一方通话者则仍然可以如正常状态时清楚的听到对方的声音。
前置放大是指音频信号被采集后,还是模拟量,将该模拟量一并进行放大,模拟量中含噪音与背景声音,所有有效声音与无效声音同时被放大。所以技术人员为了更好的输入音质,可以在模拟信号放大前、后使用滤波器,滤除不必要的噪音、背景音,然后再放大。
而至于后置放大,可以将信号直接数字化即模数转换然后放大前或放大后用数字信号芯片数字滤波,最终放大。
两种技术都可以用于解决这个问题,但关键问题是,会议室电话时,智能电子设备并不能识别何时需要放大,何时回到初始出厂位置,所以这也出现了一个控制、执行的过程。因为如果使用者正好走出会议室用正常声音讲话,则如果放大系数没有回到原来初始参数值,则可能造成信号自激,所以除了智能设备增加放大功能外,需要结合灵活的触控技术,以让使用者可以快速触控以放大输入信号,或快速回到放大初始参数。此外放大系数并不是机械放大,这是因为对方体验问题,如人在会场悄声电话,突然又人大发雷霆,以较大音量“咆哮”,则如果是固定放大系数,对方信号声音就会非常大,引起不舒服,所以该放大系数是基于对拾话音量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放大,放大结果不得高于某个db值如36db,这样放大系数就不是唯一值或线性系数,从而让音量低时获得放大,而音量突然提升时,又不让对方感到不适。
这样在智能耳机应用场景时,可以是耳机放大,也可以是因为耳机没有放大功能,智能手机有该功能,通过触控智能耳机,控制与之无线相连的手机放大通过有线、无线传输的音频拾话信息。
所以无论智能手机放大还是智能耳机放大,总之都需要人为触控以控制耳机或者终端放大输入信号。
所以无论何种放大模式,在本公开公开智能电子设备应该具备种输入放大功能,如第1种是初始参数,也就是正常使用的值,2是信号放大系数,也就是有2个控制模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引用专利的技术优势马上得以体现,因为在建立通话后,属于引用专利的功能状态为通话状态,在该状态下,需要的触控指令有挂断、静音、静音关闭,录音,录音结束,现在又需要输入放大功能,该功能有开启就需要有关闭而现有技术在手机上也未曾实现输入放大,更别提在无线耳机上增加这些功能,所以实现该功能显然得依赖引用专利的所以定义的触控方法。否则智能耳机用户无法实现这种场景度要求特别高的环境。
所以我们定义以下示例性编码:
1、挂断:“短、短”:用于挂断通话;
2、静音:“长、长”:用于将麦克风静音,比如会议时不讲话只听;
3、静音停止:“长、长”:用于打开麦克风,用于拾话;
4、录音:“短、短、短”:重要信息需要取证或录音后用;
5、录音停止:“短、短、短”:取证或录音结束;
6、输入放大及输入回到初始值:“更长时长的触发”:当触发超过T2宽度后即更长时长触发,自动按照放大系数放大输入信号,当结束触发或解除触发后,系统自动调回初始值。
其中电话挂断后回到初始值。
在更长时长做输入音量放大的控制时,此更长时长工作与前文音量控制不同,其中没有音量调节周期,不会按照周期增加音量,而是按照判断为更长时长触发后启动放大功能,解除该触发后,返回初始值。这跟我们平时会场电话时,都是手捂着嘴小声说话,此时手指就可以触发耳机触控点,等无需讲话时,离开触控点,这显然是即符合场景又符合功能的触发,典型的功能、状态、场景结合的触发控制编码技术。
所以通过上述信息,我们发现智能电子设备如智能耳机今天欠缺非常多功能,就在通信状态下,除了挂断以外,都是现在欠缺的功能,而如果用今天现有技术的水平靠触发次数来控制,智能耳机永远不能操控智能手机。而使用本公开,结合每个需要操作控制的技术点及细节,才能完成要解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所以在引用专利的技术方法,与本专利的技术特征结合,使智能电子设备在音频输入控制层面,才有了更适合场景应用的手段。
所以如果在电话通信中这个例子,按照本公开,还增加了
7、音量放大:短、更长时长触发编码组合;
8、音量减小:长、更长时长触发编码组合;
上述的组合如“短、短”都是指后续触发发生在前一触发的指令窗口内,所以被判定为一组完整的触发编码。
我们总结一下输入音量调节功能:就是当在通话状态时需要补偿因场景限制而降低的讲话音量,使用者以更长时长的触发,去触发设备的触点或触控面,启动输入音量放大功能,按照放大系数,放大输入音量,当解除该更长时长的触发后,输入音量回到初始参数。
本方法克服了引用专利的未曾考虑或者忽视的方面结合引用专利的技术,所以可以在比如电话通话功能下,非常迅速的增加了除了挂断以外的7种功能,而这7种功能在现有智能耳机单耳机下或单触点下均不曾实现,一方面是因为现有技术局限在数次数的触控技术中,本身功能都劣化,更无论真实需要的高级功能,而另一方面是现有在该领域的技术思路不以解决用户场景诉求为目的,比如语音识别技术在上述8个新功能时多数都不便使用。
所以本公开是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特征是含输出音量或/和输入音量调节;输出音量调节是1、S101监测智能电子设备的可感知外部触发时长的单一触控点或触控面的传感器或按键的触发;2,S102识别触发为短、长、更长时长的触发;3、S103到S106步骤判断触发是短、更长时长或长、更长时长的触发编码组合后4、执行107步骤,获得当前音量值,S108步骤基于上值,按照触发编码组合定义的音量加或减以及音量调节颗粒度与调节周期调节音量,直至S109步骤判断更长时长的触发解除,执行S110步骤结束音量调节;输入音量调节是当在通话状态时需要补偿因场景限制而降低的讲话音量,使用者以更长时长的触发,触发设备的触点或触控面,启动输入音量放大功能,按照放大系数,放大输入音量,当解除该更长时长的触发后,输入音量回到初始参数。
本方法此外还通过采用智能电子设备的音频输入放大、滤波技术,结合短、长、更长时长的触发控制技术,使通话者必须以低于正常音量通话的通信场景下触控改变放大系数,使对方清楚听到通话内容,而又不干扰周边他人。
使用本方法的真无线耳机,可以在任何一侧耳机上都具备上述功能,而无需左耳右耳功能不同,如前文所述今天的缺陷,左耳调节音量加,右耳调节音量减或干脆取消音量,单耳使用时可能受制的问题。
本方法本是目的用于解决单电子设备、单触控点时,突破控制音量业界现有技术的窘况,所以应用于智能电子设备时,特别是真无线耳机时,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能实现的效果,采用任意一个耳机均可以控制双耳而不是若干今天不能实现的功能如音量,如输入音频信号放大如童话时的8种常用功能。
上述内容,很多地方是因为过去行业的技术人员拘泥于现有技术思路,不能从系统角度看智能电子设备与场景结合造成的,而且在意识里害怕短长触发可能造成使用者误触发的思维误区,但实际上触即离开,与触后稍微迟滞离开,在脉冲宽度差了几百毫秒,对使用者而言及其容易掌握,所以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下,只要走出原来技术思维的误区与惯性,就会发现原来传统思路才是阻碍技术尝试、技术创新的原因,既然还未敢尝试短长触发及触发编码控制,更走不到用短、长触发结合更长时长进行音量这类持续状态值改变的诉求。
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的内容,可以立即让现有产品具备上述输入输出音量调节的功能,弥补整个行业在产品、场景适应方面的疏漏、缺陷。

Claims (9)

1.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特征是含输出音量或/和输入音量调节;输出音量调节是1、S101监测智能电子设备的可感知外部触发时长的单一触控点或触控面的传感器或按键的触发;2,S102识别触发为短、长、更长时长的触发;3、S103到S106步骤判断触发是短、更长时长或长、更长时长的触发编码组合后4、执行107步骤,获得当前音量值,S108步骤基于上值,按照触发编码组合定义的音量加或减以及音量调节颗粒度与调节周期调节音量,直至S109步骤判断更长时长的触发解除,执行S110步骤结束音量调节;输入音量调节是当在通话状态时需要补偿因场景限制而降低的讲话音量,使用者以更长时长的触发,触发设备的触控点或触控面,启动输入音量放大功能,按照放大系数,放大输入音量,当解除该更长时长的触发后,输入音量回到初始参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是输出音量调节通过可感知外部触发的传感器或按键,监测其触发时长,在识别出短或长触发后,在指令窗口期内如果有后续触发且是更长时长触发时,在现有音量的基础上以设定的音量颗粒度按照调节周期调节音量,当音量达到使用者的认可时,使用者解除该更长时长的触发,结束音量调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是该设备的输出音量控制是通用功能,在各种状态、功能、应用下都可以调节且能小颗粒连续调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是音量调节加或减,是靠更长时长的前置触发来决定,前置触发为短或长触发之后,在其指令窗口内如果后续触发是更长时长触发,则进行音量调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是更长时长的触发的当前时长每落入一个音量调节周期内,则在该周期内自动按颗粒度改变音量,而解除更长时长触发所落的时间段的被调整后的音量值就是此次调整的音量终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是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状态值需要持续调整的功能或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采用前置或后置放大技术以及滤波技术,在通话时,以更长时长的触发,触发设备的触控点或触控面,启动输入音量放大功能,按照放大系数,放大输入音量,当解除该更长时长的触发后,输入音量回到初始参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是该电子设备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控制可以播放音乐、声音的电子设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其方法的特征是采用智能电子设备的音频输入放大、滤波技术,结合短、长、更长时长的触发控制技术,使通话者必须以低于正常音量通话的通信场景下触控改变放大系数,使对方清楚听到通话内容。
CN201910281922.7A 2019-01-29 2019-04-09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电子设备及耳机 Active CN1100871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2695 2019-01-29
CN2019100826955 2019-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7160A true CN110087160A (zh) 2019-08-02
CN110087160B CN110087160B (zh) 2020-10-16

Family

ID=67414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81922.7A Active CN110087160B (zh) 2019-01-29 2019-04-09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电子设备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87160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4953A (zh) * 2003-04-18 2006-05-1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耳机遥控器的个人音频系统
CN101370322A (zh) * 2008-09-12 2009-02-18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麦克风增益调节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4218963A (zh) * 2014-08-28 2014-12-1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执行控制操作的方法、可穿戴设备和终端
CN104793856A (zh) * 2014-01-22 2015-07-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
CN105373330A (zh) * 2014-08-08 2016-03-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电子设备中处理字母输入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06686202A (zh) * 2015-06-04 2017-05-17 单正建 一种智能终端/手机的控制方法
CN106919868A (zh) * 2015-12-28 2017-07-04 璁镐赴 智能按键控制方法
CN107340850A (zh) * 2016-05-03 2017-11-10 单正建 一种利用传感器控制运动类App执行功能的方法
CN107431851A (zh) * 2015-04-06 2017-12-01 Lg 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7766028A (zh) * 2016-08-19 2018-03-06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音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18111894A1 (en) * 2016-12-13 2018-06-21 Onvocal, Inc. Headset mode selection
US20180234067A1 (en) * 2017-02-10 2018-08-16 Asustek Computer Inc. Calibr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4953A (zh) * 2003-04-18 2006-05-1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耳机遥控器的个人音频系统
CN101370322A (zh) * 2008-09-12 2009-02-18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麦克风增益调节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4793856A (zh) * 2014-01-22 2015-07-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
CN105373330A (zh) * 2014-08-08 2016-03-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电子设备中处理字母输入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04218963A (zh) * 2014-08-28 2014-12-1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执行控制操作的方法、可穿戴设备和终端
CN107431851A (zh) * 2015-04-06 2017-12-01 Lg 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6686202A (zh) * 2015-06-04 2017-05-17 单正建 一种智能终端/手机的控制方法
CN106919868A (zh) * 2015-12-28 2017-07-04 璁镐赴 智能按键控制方法
CN107340850A (zh) * 2016-05-03 2017-11-10 单正建 一种利用传感器控制运动类App执行功能的方法
CN107766028A (zh) * 2016-08-19 2018-03-06 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音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18111894A1 (en) * 2016-12-13 2018-06-21 Onvocal, Inc. Headset mode selection
US20180234067A1 (en) * 2017-02-10 2018-08-16 Asustek Computer Inc. Calibr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7160B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93678B (zh) 耳机的控制方法、装置、耳机和存储介质
EP3081011B1 (en) Name-sensitive listening device
CN208908482U (zh) 可调降噪的耳机
WO2018059030A1 (zh) 一种音量调节方法及终端
CN108710615B (zh) 翻译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19117623A (ja) 音声対話方法、装置、デバイス及び記憶媒体
CN107978316A (zh) 控制终端的方法及装置
CN111464905A (zh) 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听力增强方法、系统和穿戴设备
KR101381289B1 (ko) 귓속 삽입형 마이크를 사용하는 유무선 이어셋
WO2022142224A1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的音频播放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024630A (zh) 一种第一电子设备的音量调节方法及第一电子设备
WO2021159369A1 (zh) 一种用于降噪的助听方法、装置、芯片、耳机及存储介质
JPWO2010150475A1 (ja) 補聴器
US20160080854A1 (en) Mobile terminal earphone line control circuit and line control method
CN109788387A (zh) 蓝牙耳机的控制方法、蓝牙耳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30246051A1 (en)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reducing call consumption of mobile terminal
CN102857598A (zh) 一种自动控制手机双麦克风消噪的方法及手机
CN106170108A (zh) 具有分贝提醒模式的耳机装置
CN106095382A (zh) 音量控制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6856580A (zh) 一种蓝牙耳机及其监听环境音的方法
CN106713685A (zh) 免提通信控制方法
CN104333641B (zh) 通话方法及装置
CN105681529A (zh) 智能语音录播装置及方法
CN110087160A (zh) 一种智能电子设备控制音量的方法
CN111988704B (zh) 声音信号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