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0435A -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0435A
CN110070435A CN201910274064.3A CN201910274064A CN110070435A CN 110070435 A CN110070435 A CN 110070435A CN 201910274064 A CN201910274064 A CN 201910274064A CN 110070435 A CN110070435 A CN 110070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ata volume
user
migration period
vol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40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芳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ng An Puhui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ing An Puhui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ng An Puhui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ing An Puhui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740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704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70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04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40/00Finance; Insurance; Tax strategies; Processing of corporate or income taxes
    • G06Q40/03Credit; Loans; Process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40/00Finance; Insurance; Tax strategies; Processing of corporate or income taxes
    • G06Q40/04Trading; Exchange, e.g. stocks, commodities, derivatives or currency exchange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运维领域中的业务过程优化,公开了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节点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通过本发明可以提高针对借出数据量的归还转移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工作、游戏中通常会出现多个机构或多个系统等不同的数据供应方同时向同一用户借出业务数据量的情况,用户在向数据供应方归还这部分业务数据量时,用户需要逐一向各个数据供应方归还相应的数据量,这种方式中多个数据供应方都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的归还及核对的工作,较为影响数据交互的效率及准确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通过本发明可以提高针对借出数据量的归还转移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包括:
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包含预设的向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数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确定模型,所述第二数据量为第一系统针对第一数据量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为所述第一系统向目标用户转移出的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接收所述目标用户发送的第二数据转移请求,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
所述第一系统在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资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响应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转移所述第一数据量;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和预设的数据转移比例,确定向所述第二系统申请的第二数据量;
所述第一系统将携带所述第二数据的第三数据转移请求发送给所述第二系统;
所述第二系统向所述第一系统转入所述第二数据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系统在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资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响应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转移所述第一数据量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目标用户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并将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发送给所述数据转移节点;
所述第二系统向所述第一系统转入所述第二数据量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确定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并将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发送给所述数据转移节点。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在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用户转移周期,以及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在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系统转移周期,以及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在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针对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以及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仅包含一个用户转移周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仅包含一个系统转移周期;
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大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的情况下,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二系统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接收到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多个用户转移周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多个系统转移周期;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将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拆分成分别与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多个用户分期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二系统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数据转移周期接收到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多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和用户分期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转移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包含预设的向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数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确定模型,所述第二数据量为第一系统针对第一数据量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为所述第一系统向目标用户转移出的数据量;
接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转移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转移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相互连接,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中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执行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各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在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中包含的确定模型,确定针对第一系统接收到的第一部分数据量从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进而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为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共同制定的,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确定并转移第二部分数据量,既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的可靠性,又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转移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移方法的系统交互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之前,先对智能合约的相关概念作介绍。智能合约(Smartcontract)是一种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智能合约中包含预设的触发条件和合约内容,日常生活中线下的合约需要通过法律等进行约束执行,而智能合约是在满足触发条件的情况下,依靠技术手段强制执行合约中规定的交易内容。智能合约被各个参与方共同制定后,通常被存储在区块链系统的区块链节点中,区块链节点判断是否满足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在确定满足触发条件的情况下,执行智能合约中的合约内容。
接下来介绍本发明实施例,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数据转移方法涉及第一系统、第二系统和数据转移节点,所述第一系统为向用户借出转移数据量,并接收用户归还转移数据量的系统,所述第二系统为针对所述第一系统向用户借出转移的数据量,向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其中的部分数据量,并接收所述第一系统归还转移部分数据量的系统,所述数据转移节点为部署在数据转移区块链系统中的一个节点,该节点中部署有所述第一系统及所述第二系统共同制定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
本实施例对应的应用场景可以是用户对银行和小贷公司的联合放款进行还款的场景,用户针对联合放款还款后,数据转移节点将用户的还款中需要拆分给银行的部分核算出来后,并从小贷公司向银行转移这部分款项。该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系统可以为小贷公司,所述第二系统可以为银行,具体的,所述数据转移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
其中,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包含预设的向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数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确定模型,所述第二数据量为第一系统针对第一数据量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为所述第一系统向目标用户转移出的数据量。
具体的,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为数据转移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合约内容包含根据写入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确定模型,确定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量中的部分数据量,并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部分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部署在数据转移区块链系统中的数据转移节点后,所述数据转移节点通过P2P机制将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广播给数据转移区块链中多个的验证节点,验证节点存储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
S102,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具体的,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后,向数据转移区块链系统中的验证节点广播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满足触发条件的消息,以使验证节点对所述验证节点根据存储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对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触发条件的满足进行验证,并生成相应的验证结果,在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接收到的大于预设数量的验证节点发送的验证结果后,或接收到指定验证节点发送的验证结果后,执行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
S103,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具体的,所述数据转移节点通过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10)、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在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用户转移周期,以及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
具体的,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针对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以及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
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包含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数据转移状态,所述数据转移状态包含结清状态、逾期状态和未转移状态,其中,逾期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为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加上该数据转移周期对应的逾期未转移附加数据量,减去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得到的,逾期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逾期未转移附加数据量为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与对应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的差值、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用户转移日期到当前系统时间的天数、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的逾期转移累积比例的乘积。未转移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为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减去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当期已转移数据量得到的。
这里,在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最后一个结清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后的第一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的情况下,则最后一个结清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后的第一个用户转移周期为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在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最后一个结清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后的第一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小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至少两个,具体确定方法为:将最后一个结清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后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按照周期从前向后的顺序逐个相加,若相加后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小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继续累加下一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直到累加后的多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大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时,停止累加,将已累加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用户转移周期确定为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多个用户转移周期。
例如,若针对用户A的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逾期转移累积比例为0.025%,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第五期到第八期的用户转移周期及在2018年4月4日上述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数据转移状态如表1所示:
用户转移周期 计划转移数据量 计划转移日期 数据转移状态
5期 1718.57 2018年2月5日 结清状态
6期 1718.57 2018年3月5日 逾期状态
7期 1718.57 2018年4月5日 未转移状态
8期 1718.57 2018年5月5日 未转移状态
表1
其中,在2018年3月5日未接收到用户A归还转移的数据量,在2018年4月5日接收到了用户A针对第一数据量归还转移的数据量为1700,则针对第6期~第8期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为0,针对第6期的逾期未转移附加数据量为13.32,第6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为1731.89,第7期和第8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为1718.57,因此用户A转移的1700的数据量在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用户转移周期为第6期。若在2018年4月5日接收的用户A归还转移的数据量为2000,则这2000的数据量在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用户转移周期为第6期和第7期。
20)、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在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系统转移周期,以及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
这里,由于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各个系统转移周期为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确定的,这里,所述第一系统可以根据第一用户转移周期,确定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系统转移周期。
30)、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一个用户转移周期,则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仅包含一个系统转移周期,若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多个用户转移周期,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多个系统转移周期。
具体的,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仅包含一个用户转移周期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相等,则将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若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大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二系统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接收到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多个用户转移周期的情况下,所述数据转移节点通过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301)、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将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拆分成分别与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多个用户分期数据量。
具体的,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将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多个用户转移周期按周期的先后排序,将排序第一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为所述排序第一的用户转移周期的用户分期数据量;若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与所述排序第一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差值,小于所述排序第二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将这一差值确定为所述排序第二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用户分期数据量,否则,将所述排序第二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为所述排序第二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用户分期数据量,并判断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与排序第一和所述排序第二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和的差值,与排序第三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大小,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将前者确定为所述排序第三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用户分期数据量,否则将后者确定为所述排序第三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用户分期数据量,并判断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与排序第一和所述排序第二以及排序第三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和的差值,与排序第四的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大小,以此类推,直到确定出差值小于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时停止计算。
302)、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二系统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数据转移周期接收到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具体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参阅步骤S103中对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确定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303)、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多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和用户分期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
具体的,针对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多个用户转移周期中的任意一个用户转移周期,若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等于对应的用户分期数据量,则将该用户转移周期在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该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若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大于对应的用户分期数据量,则将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与该用户转移周期在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比值,乘以该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用户分期数据量,得到该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
304)、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具体的,将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的系统分期数据量的和,确定为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举例来说,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包含的逾期转移累积比例为0.025%,截止2019年4月5日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计划转移日期、数据转移状态以及当期已转移数据量如表2所示:
表2
其中,截止2019年4月5日,5期和6期两个逾期状态的用户转移周期分别产生的逾期未转移附加数据量为25.35和13.32,因此5期~7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如表3所示:
用户转移周期 5期 6期 7期 8期 9期 10期
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1743.92 1731.89 1718.57 1718.57 1718.57 1718.57
表3
所述第一数据量对应的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包含的逾期转移累积比例为0.025%,截止2019年4月5日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计划转移日期、数据转移状态以及当期已转移数据量如表4所示:
表4
其中,截止2019年4月5日,5期和6期两个逾期状态的系统转移周期分别产生的逾期未转移附加数据量为22.13和11.63,因此5期~7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如表5所示:
用户转移周期 5期 6期 7期 8期 9期 10期
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1522.13 1511.63 1500 1500 1500 1500
表5
若目标用户在2019年4月5日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为1700,小于5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因此对应的第一用户转移周期为5期,第一系统转移周期为5期,将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5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1522.13与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5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1743.92的比值,与1700的乘积1483.80确定为第二部分数据量。
若目标用户在2019年4月5日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为2000,大于5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且小于5期和6期对应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的和,因此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5期和6期两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5期和6期,因此将第一部分数据量2000拆分成分别针对5期和6期的用户分期数据量1743.92和256.08。其中,针对用户转移周期5期,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与用户分期数据量相等,将系统转移周期5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1522.13确定为系统转移周期5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针对用户转移周期6期,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大于用户分期数据量,将系统转移周期6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1511.63与用户转移周期6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1731.89的比值,与用户分期数据量的256.08的乘积223.51确定为用户转移周期6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进而将系统转移周期5期和系统转移周期6期各自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1522.13与223.51的和1745.64确定为第二部分数据量。
S104,所述数据转移节点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具体的,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中包含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数据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转移方式,所述转移方式可以包含转移时间、转移账户等,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按照所述转移方式转移第二部分数据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在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中包含的确定模型,确定针对第一系统接收到的第一部分数据量从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进而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为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共同制定的,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确定并转移第二部分数据量,既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的可靠性,又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转移的效率。
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移方法的系统交互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S201,第一系统接收目标用户发送的第二数据转移请求。
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可以包含所述目标用户的基本身份信息,目标用户的信用记录信息,目标用户的数据归还能力信息等。
S202,所述第一系统在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资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响应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转移所述第一数据量。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资质进行审核,包括判断所述目标用户是否在预设的黑名单中,判断所述目标用户是否有逾期不归还数据的记录等,若审核通过,则响应所述数据转移请求,若审核不通过,则向所述目标用户返回数据转移失败信息。
S203,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目标用户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
这里,确定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的方式包括:平均原始数据确定方式或平均累积数据确定方式,例如在所述第一系统对目标用户放贷的场景中,所述平均原始数据确定方式为等额本金确定方式,所述平均累计数据确定方式为等额本息确定方式。通过上述方式确定出的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包含多个用户转移周期,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包含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和用户转移日期。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还包含预设的数据累积比例和逾期转移累积比例。所述数据累积比例为所述目标用户从所述第一系统借出转移所述第一数据量后产生的累积附加数据量的计算比例,例如在借款的场景中,所述数据累积比例为利率。所述逾期转移累积比例为所述目标用户在未按照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进行数据归还转移时,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的累积附加数据量产生逾期未转移附加数据量的计算比例,例如在借款的场景中,所述逾期转移累积比例为罚息率。
S204,所述第一系统将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发送给数据转移节点。
S205,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和预设的数据转移比例,确定向所述第二系统申请的第二数据量。
这里,在所述预设的数据转移比例仅包含一个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可以将第一数据量与预设的数据转移比例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数据量。在所述数据转移比例包含多个,且不同数据转移比例与不同客户类型对应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可以获取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类型,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用户类型,确定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比例,进而将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比例与所述第一数据量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数据量。
进一步的,在所述数据转移比例包含多个,且不同的数据转移比例与不同的数据转移参数相关联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获取自身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为根据所述第一系统针对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全部的数据量的归还状态确定的,可以包含所述第一系统针对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全部的数据量的归还数据量、归还准时率、理赔数据量、理赔准时率等;所述第一系统将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输入预设的转移比例评估模型,基于所述转移比例评估模型的输出确定向所述第二系统申请数据量的数据转移比例,所述转移比例评估模型可以基于多种初始网络模型训练得到的,例如,神经网络模型、关联规则算法模型等;所述第一系统将向所述第二系统申请数据量的数据转移比例与所述第一数据量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数据量。
这里,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可以包含针对多个不同的数据转移项目的项目数据,所述数据转移项目可以包含企业规模、个体客户量、企业客户量、注册资本等,项目数据为数据转移项目下对应的值。若所述转移比例评估模型是根据多个样本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基于关联规则算法模型训练得到的针对多个数据转移比例的频繁项集,则将所述数据转移参数与所述频繁项集进行比对,进而将与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满足比对规则的频繁项集对应数据转移比例,确定为所述第一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比例。具体的,所述频繁项集中包含多个不同数据转移项目下的项目数据,每个频繁项集的任意一个非空子集具有如下特征:非空子集中的元素在所述多个样本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中同时出现的次数大于预设的出现次数阈值。
例如,若训练得到的针对数据转移比例80%和90%频繁项集分别为{企业规模4000人-5000人、个体客户量1亿以上、针对第二系统的还款准时率为70%以上}和{企业规模5000人-6000人、个体客户量1亿以上、针对第二系统的还款准时率为80%以上},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中包含的针对不同数据转移项目的项目数据分别为企业规模5268人、个体客户量2亿、针对第二系统的还款准时率为83%,各个项目数据分别在90%的数据转移比例对应的频繁项集中对应的项目数据的范围内,因此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与90%的数据转移比例对应的频繁项集满足比对规则,将90%确定为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比例。
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第一系统针对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中包含针对第一系统针对从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的准时率、理赔量与归还量的比值等指标,准时率越高,理赔量与归还量的比值越低,得到的数据转移比例就越低,因此根据第一系统针对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浮动变化的数据转移比例可以提高第一系统针对第二系统的数据归还转移效率。
S206,所述第一系统将携带所述第二数据的第二数据转移请求发送给第二系统。
S207,所述第二系统向所述第一系统转入所述第二数据量。
S208,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确定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
这里,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的确定方式与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的确定方式一致,为平均原始数据确定方式或平均累积数据确定方式中的一种。按照上述方式中的一种确定出的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包含多个系统转移周期,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包含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系统转移日期。以及与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一致的数据累积比例和逾期转移累积比例。
S209,所述第一系统将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发送给所述数据转移节点。
S210,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
步骤S210为在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部署完成后周期性地执行。
S211,所述第一系统接收所述目标用户针对第一数据量归还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步骤S211在步骤S207后执行,与步骤S208~S210的执行时间没有关系。
S212,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发送第一数据转移请求。
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
S213,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
S214,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S215,所述数据转移节点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步骤S210~步骤S215的实现方式参阅图1的实施例中相应步骤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的转移时间以及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更新所属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系统的数据转移参数,例如,重新计算所述第一系统针对从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的归还准时率、理赔准时率、理赔率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系统接收到目标用户的第二数据转移请求后,在对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资质审核通过后,向目标用户转移第一数据量,并在接收到目标用户归还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后,向数据转移节点发送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在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中包含的确定模型,确定针对第一系统接收到的第一部分数据量从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进而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实现了对目标用户申请的第一数据量的快速联合转移,同时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为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共同制定的,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确定并转移针对第二系统的第二部分数据量,既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的可靠性,又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转移的效率。
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301,用于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包含预设的向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数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确定模型,所述第二数据量为第一系统针对第一数据量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为所述第一系统向目标用户转移出的数据量;
接收单元302,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确定单元303,用于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转移单元304,用于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其中,具体实现中,所述数据转移装置可以通过其内置的各个功能模块执行如图1至图2的数据转移方法中数据转移节点执行的各个步骤,具体实施细节可参阅图1至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各个步骤的实现细节,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在接收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中包含的确定模型,确定针对第一系统接收到的第一部分数据量从第一系统向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进而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为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共同制定的,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确定并转移第二部分数据量,既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的可靠性,又保证了第二部分数据量转移的效率。
参见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转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数据转移装置40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以及通信接口403。处理器401连接到存储器402和通信接口403,例如处理器401可以通过总线连接到存储器402和通信接口403。
处理器401被配置为支持所述数据转移装置执行图1-图2所述的数据转移方法中相应的功能。该处理器4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硬件芯片或者其任意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存储器402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等。存储器402包括内部存储器,内部存储器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静态RAM(SRAM)、同步动态RAM(SDRAM)等)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次性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TP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存储器402还可以包括外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闪驱,例如高密度闪存(CF)、安全数字(SD)、微型SD、迷你型SD、极限数字(xD)、存储棒等。
所述通信接口403用于接收或发送数据。
处理器401可以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包含预设的向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数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确定模型,所述第二数据量为第一系统针对第一数据量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为所述第一系统向目标用户转移出的数据量;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还可以对应参照图1-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所述处理器401还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其他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所述计算机可以为上述提到的数据转移装置的一部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数据转移节点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包含预设的向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数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确定模型,所述第二数据量为第一系统针对第一数据量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为所述第一系统向目标用户转移出的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转移节点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接收所述目标用户发送的第二数据转移请求,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
所述第一系统在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资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响应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转移所述第一数据量;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和预设的数据转移比例,确定向所述第二系统申请的第二数据量;
所述第一系统将携带所述第二数据的第三数据转移请求发送给所述第二系统;
所述第二系统向所述第一系统转入所述第二数据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统在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资质数据对所述目标用户的数据转移资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响应所述第二数据转移请求转移所述第一数据量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目标用户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并将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发送给所述数据转移节点;
所述第二系统向所述第一系统转入所述第二数据量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确定所述第一系统针对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并将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发送给所述数据转移节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在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用户转移周期,以及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在所述第二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系统转移周期,以及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转移节点确定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在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对应的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的归还计划中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针对各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以及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仅包含一个用户转移周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仅包含一个系统转移周期;
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大于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的情况下,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二系统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接收到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多个用户转移周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多个系统转移周期;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包括: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将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拆分成分别与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用户转移周期对应的多个用户分期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计划转移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二系统针对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数据转移周期接收到的当期已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用户转移周期包含的多个用户转移周期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和用户分期数据量、以及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当期未转移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
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转移周期包含的各个系统转移周期对应的系统分期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8.一种数据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周期性地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包含预设的向第二系统转移第二数据数量中的部分数据量的确定模型,所述第二数据量为第一系统针对第一数据量从所述第二系统转移出的数据量,所述第一数据量为所述第一系统向目标用户转移出的数据量;
接收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系统发送的第一数据转移请求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数据转移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一数据转移请求携带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数据量转移的第一部分数据量;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确定模型,确定针对所述第一部分数据量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的第二部分数据量;
转移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一系统向所述第二系统转移所述第二部分数据量。
9.一种数据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相互连接,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所述数据转移节点执行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274064.3A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00704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4064.3A CN110070435A (zh)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4064.3A CN110070435A (zh)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0435A true CN110070435A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67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4064.3A Pending CN110070435A (zh) 2019-04-03 2019-04-03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7043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2671A (zh) * 2017-11-03 2018-05-22 深圳市轱辘车联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交易方法、区块链节点服务器及数据提交终端
CN108399103A (zh) * 2017-02-08 2018-08-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345259A (zh) * 2018-09-29 2019-02-1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虚拟资源转移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559228A (zh) * 2018-11-29 2019-04-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资源转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9103A (zh) * 2017-02-08 2018-08-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8062671A (zh) * 2017-11-03 2018-05-22 深圳市轱辘车联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交易方法、区块链节点服务器及数据提交终端
CN109345259A (zh) * 2018-09-29 2019-02-1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虚拟资源转移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559228A (zh) * 2018-11-29 2019-04-0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资源转移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5308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节点及区块链系统
CN110417561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计费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765159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上链与状态处理方法、装置及互联系统
CN102254238A (zh) 带有聚集器中的去重复的可缩放记帐
CN110008722A (zh) 基于区块链的通证转移奖励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161071A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651744A (zh) 基于区块链的信用互评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3326165A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003090A (zh) 风险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9614263B (zh) 一种容灾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194143A (zh) 一种区块链账户的创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034137A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0070435A (zh)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934708B (zh) 事件记录方法和装置
CN112070503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合同执行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096376A (zh)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7528822A (zh) 一种业务执行方法以及装置
CN110060146A (zh)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511651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准入方法及装置
CN110473053A (zh) 基于担保的风险控制方法和装置
KR102169311B1 (ko) 블록 체인 기반 스마트 컨트랙트를 이용한 구독서비스 방법
CN110070434A (zh) 一种数据转移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009348A (zh) 一种区块链的代理签名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0909038B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150994A (zh) 热点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