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6067A -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6067A
CN110066067A CN201910190342.7A CN201910190342A CN110066067A CN 110066067 A CN110066067 A CN 110066067A CN 201910190342 A CN201910190342 A CN 201910190342A CN 110066067 A CN110066067 A CN 110066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colate
leachate
transfer station
garbage transfer
aerobic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03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伟
方俊
何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1903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660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66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60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21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mechanical de-watering
    • C02F11/12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mechanical de-watering using filter pr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02F1/28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using inorganic sorb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3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using inorgan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001/007Processes including a sedimentation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6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or leach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处理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本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格栅机和调节池,隔格栅机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本装置还包括依次连接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渗滤液进行生化反应处理的生化系统,对渗滤液进行沉淀的沉淀池,对渗滤液加入混凝剂的混凝加药池,对渗滤液进行混凝沉淀的混凝沉淀单元,以及将混凝沉淀后的渗滤液进行吸附过滤的活性炭池。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成本低且处理后就能达到排放标准。

Description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中转站内污水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水、冲洗废水和垃圾渗滤液,治理主要是对垃圾挤压装车中产生的渗滤液的处理。垃圾渗滤液由于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若不处理将严重地污染周边环境,对地下水、地表水源、土壤、周边动植物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更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现阶段的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一般会使用到膜处理技术,膜处理虽然出水效果尚可,但是该工艺的投资成本较高,且对于污染物浓度较高的中转站渗滤液来说很容易形成膜污染,给操作管理带来不便,膜的清洗和更换也会导致运行成本增加。例如,中国专利CN201210129450,公开了“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和装置”采用了微电解和MBR工艺,经该技术处理后渗滤液的COD只是达到1000mg/L以内,离达标排放的标准还相差很多。
基于上述的问题,因此急需设计一款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且处理后就能达到排放标准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本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格栅机和调节池,隔格栅机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本装置还包括依次连接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渗滤液进行生化反应处理的生化系统,对渗滤液进行沉淀的沉淀池,对渗滤液加入混凝剂的混凝加药池,对渗滤液进行混凝沉淀的混凝沉淀单元,以及将混凝沉淀后的渗滤液进行吸附过滤的活性炭池,活性炭池吸附过滤后即可制得COD含量≤80mg/L,氨氮含量≤15mg/L,总磷含量≤2.5mg/L,悬浮物浓度≤25mg/L,pH为6~9的渗滤液。
本装置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渗滤液依次经过隔格栅机和调节池,隔格栅机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
设计隔格栅机,其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和质量。
设计的调节池,其可以对渗滤液进行预先的调节,形成均匀混合。
S2、调节池处理后的渗滤液经过提升泵进入生化系统,生化系统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渗滤液进行生化反应处理;
提升泵的设计,其可以形成渗滤液稳定供给,同时,还可以增加渗滤液的流动形成。
生化系统,其可以对渗滤液进行处理。
S3、生化系统处理后的渗滤液自流入沉淀池,沉淀池对渗滤液进行沉淀,沉淀污泥排出至沉淀池外;
S4、沉淀池渗滤液出水依次自流入混凝加药池和混凝沉淀池,经混凝沉淀后水自流入活性炭池,渗滤液经过活性炭池吸附过滤后直接排放;
即,制得COD含量≤80mg/L,氨氮含量≤15mg/L,总磷含量≤2.5mg/L,悬浮物浓度≤25mg/L,pH为6~9的渗滤液。
仅使用物化+生化技术,就可以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表2标准,使垃圾渗滤液的COD降至100mg/L以下,大大节省了运行的动力和能耗;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在上述的S2步骤中,所述的生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所述的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的体积比为1:1:2~1:1:4。
池与池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其次,设计的上述池体,其可以形成并持续的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
设计的体积比,其可以确保最优化的处理质量和处理效率。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所述的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内分别设有组合填料,以及微孔曝气系统,组合填料的填充率为60-80%且该组合填料的成分由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组合形成,所述的微孔曝气系统设置在组合填料的底部并进行鼓风曝气,组合填料对曝气系统产生的气泡进行剪切,且依附在组合填料上的生物膜受到上升气流的搅动从而加快生物膜的更新。
将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相组合形式的组合填料运用到废水处理中,经过实验室小试实验,发现该组合填料在处理中转站渗滤液时,具有挂膜快、微生物相丰富、降解污染物效率高等优点,显著提高了生化池去除污染物的效率。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所述的好氧池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好氧池和二级好氧池,一级好氧池连接在兼氧池后方,在二级好氧池和兼氧池之间连接有混合液回流管。
设计的一级好氧池和二级好氧池,其可以形成连续的处理。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所述的二级好氧池通过混合液回流管回流至兼氧池内的回流比为100~200%。
通过设计回流比,其提高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避免了过量和少量导致系统的负载或者无法满足处理要求。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所述的生化系统采用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微生物,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的具体步骤如下:取含水率80%~90%的含有好氧硝化菌的脱水污泥,然后配置成污泥质量浓度为3~5g/L的活性污泥水,将厌氧池和好氧池中注入总体积40%的活性污泥水,通过提升泵将中转站渗滤液打入厌氧池和好氧池中,同时启动鼓风机和曝气系统给厌氧池与好氧池进行供氧,控制兼氧池的溶解氧为0.5~1mg/L,好氧池的溶解氧为3~5mg/L。
其次,前10天每隔2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后5天每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生化系统的每个池满水后可逐步加大调节池渗滤液进水量以提高负荷,直至达到设计进水量,并逐渐将硝化池污泥质量浓度提高至6~8g/L。
提供了详细的生化池污泥驯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缩短污泥驯化期,使系统提前达到稳定运行状态。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所述的沉淀池与调节池的后方之间连接有污泥回流管路,回流比为50%~80%,剩余污泥经压滤机脱水后制成泥饼运走。
设计的回流比,其可以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还确保了处理质量。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混凝选用PAFC混凝剂,PAFC混凝剂先配置成浓溶液,然后按照粉末药剂质量比的0.05%~0.1%进行投加,混凝时间为1~2min;沉淀时间为10~15min。
采用PAFC混凝剂,其可以高效除磷和去除部分COD。
然后采用PLC控制系统对PAFC混凝剂进行添加,该方式其可以提高添加量的精确度,以及提高自动化程度。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活性炭选用椰壳活性炭,粒径3~5mm,填充率为50%~70%。
采用椰壳活性炭可以进一步降低系统出水的色度、COD和氨氮。
在上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中,所述的格栅机为转股式格栅机或回转式格栅机;所述的调节池为土建调节池或者设置储液罐。
格栅机应根据渗滤液性质和设计进水流量进行选择。
经过格栅机处理后,渗滤液中的油污以及大颗粒的悬浮物都可以去除,减小对后续生化系统处理效率的影响。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使用物化+生化技术,就可以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表2标准,使垃圾渗滤液的COD降至100mg/L以下,大大节省了运行的动力和能耗。
2、将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相组合形式的组合填料运用到废水处理中,经过实验室小试实验,发现该组合填料在处理中转站渗滤液时,具有挂膜快、微生物相丰富、降解污染物效率高等优点,显著提高了生化池去除污染物的效率。
3、提供了详细的生化池污泥驯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缩短污泥驯化期,使系统提前达到稳定运行状态。
4、成本低且处理效果和质量更加,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技术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框架示意图。
图中,隔格栅机1、调节池2、生化系统3、厌氧池31、兼氧池32、好氧池33、混合液回流管34、沉淀池4、混凝加药池5、混凝沉淀池6、活性炭池7、污泥回流管路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
本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格栅机1和调节池2,隔格栅机1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本装置还包括依次连接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渗滤液进行生化反应处理的生化系统3,对渗滤液进行沉淀的沉淀池4,对渗滤液加入混凝剂的混凝加药池5,对渗滤液进行混凝沉淀的混凝沉淀单元6,以及将混凝沉淀后的渗滤液进行吸附过滤的活性炭池7,活性炭池7吸附过滤后即可制得COD含量≤80mg/L,氨氮含量≤15mg/L,总磷含量≤2.5mg/L,悬浮物浓度≤25mg/L,pH为6~9的渗滤液。
本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渗滤液依次经过隔格栅机1和调节池2,隔格栅机1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
在上述的S1步骤中,所述的格栅机为转股式格栅机或回转式格栅机;所述的调节池为土建调节池或者设置储液罐。
S2、调节池2处理后的渗滤液经过提升泵进入生化系统3,生化系统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渗滤液进行生化反应处理;
S3、生化系统3处理后的渗滤液自流入沉淀池4,沉淀池4对渗滤液进行沉淀,沉淀污泥排出至沉淀池4外;
S4、沉淀池4渗滤液出水依次自流入混凝加药池5和混凝沉淀池6,经混凝沉淀后水自流入活性炭池7,渗滤液经过活性炭池7吸附过滤后直接排放;
即,制得COD含量≤80mg/L,氨氮含量≤15mg/L,总磷含量≤2.5mg/L,悬浮物浓度≤25mg/L,pH为6~9的渗滤液。
所述的生化系统3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31、兼氧池32和好氧池33,所述的厌氧池31、兼氧池32和好氧池33的体积比为1:1:2~1:1:4。
所述的厌氧池31、兼氧池32和好氧池33内分别设有组合填料,以及微孔曝气系统,组合填料的填充率为60-80%且该组合填料的成分由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组合形成,所述的微孔曝气系统设置在组合填料的底部并进行鼓风曝气,组合填料对曝气系统产生的气泡进行剪切,且依附在组合填料上的生物膜受到上升气流的搅动从而加快生物膜的更新。
所述的好氧池33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好氧池和二级好氧池,一级好氧池连接在兼氧池32后方,在二级好氧池和兼氧池32之间连接有混合液回流管34。
一级好氧池和二级好氧池的体积比相等或者不等。
所述的二级好氧池通过混合液回流管34回流至兼氧池32内的回流比为100~200%。
所述的生化系统3采用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微生物,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的具体步骤如下:取含水率80%~90%的含有好氧硝化菌的脱水污泥,然后配置成污泥质量浓度为3~5g/L的活性污泥水,将厌氧池和好氧池中注入总体积40%的活性污泥水,通过提升泵将中转站渗滤液打入厌氧池和好氧池中,同时启动鼓风机和曝气系统给厌氧池与好氧池进行供氧,控制兼氧池的溶解氧为0.5~1mg/L,好氧池的溶解氧为3~5mg/L。
所述的沉淀池4与调节池2的后方之间连接有污泥回流管路8,回流比为50%~80%,剩余污泥经压滤机脱水后制成泥饼运走。
混凝选用PAFC混凝剂,PAFC混凝剂先配置成浓溶液,然后按照粉末药剂质量比的0.05%~0.1%进行投加,混凝时间为1~2min;沉淀时间为10~15min。
活性炭选用椰壳活性炭,粒径3~5mm,填充率为50%~70%。
压滤机压滤后的滤液进入至活性炭池中。
混凝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泥进入至污泥池中。
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泥排放至污泥池中。
另外,厌氧池31、兼氧池32和好氧池33内壁分别设有螺旋片,组合填料悬挂在螺旋片形成的螺旋空间内。
实施例一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日处理量为5t,COD含量为7500mg/L,氨氮含量160mg/L,总磷含量120mg/L,悬浮物浓度305mg/L,pH为5.4。
针对以上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特征,技术方案包括:
S1、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渗滤液首先经过隔格栅机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随后流入到调节池。
S2、调节池出来的废水经过提升泵进入生化系统。
S3、生化系统出水自流入沉淀池。
S4、沉淀池出水自流入混凝加药和混凝沉淀池,经混凝沉淀后水自流入活性炭池;渗滤液经活性炭池吸附过滤后可直接排放。
格栅机选用转股式格栅机,调节池采用储液罐。
生化系统包含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的体积比为1:1:2。
生化系统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设有组合填料和曝气系统。填料选用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相组合形式的组合填料,组合填料的填充率为60%。
曝气系统采用微孔曝气在填料底部进行鼓风曝气。
生化系统采用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微生物,从附近污水处理厂取含有好氧硝化菌的脱水污泥含水率80%~90%,配置成污泥质量浓度为3~5g/L的活性污泥水。将厌氧池和好氧池中注入总体积40%的活性污泥水,通过提升泵将中转站渗滤液打入生化系统中,同时启动鼓风机和曝气系统给兼氧和好氧池进行供氧,控制兼氧池的溶解氧为0.5~1mg/L,好氧池的溶解氧为3~5mg/L。前10天每隔2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后5天每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生化池体满水后可逐步加大调节池渗滤液进水量以提高负荷,直至达到设计进水量。并逐渐将硝化池污泥质量浓度提高至6~8mg/L。
沉淀池设有污泥回流管,回流污泥至厌氧池,回流比为50%,剩余污泥经压滤机脱水后制成泥饼运走。
混凝加药池采用PLC控制系统自动加药,混凝剂选用PAFC,先配置成浓溶液,然后按照粉末药剂质量比的0.05%进行投加,混凝时间为1min,沉淀时间为10min。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渗滤液的COD含量为75mg/L,氨氮含量为8mg/L。总磷含量为1.5mg/L,悬浮物浓度为10mg/L,pH为6~9。
实施例二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日处理量为20t,COD含量为16650mg/L,氨氮含量280mg/L,总磷含量270mg/L,悬浮物浓度445mg/L,pH为6。
针对以上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特征,技术方案包括:
S1、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渗滤液首先经过隔格栅机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随后流入到调节池。
S2、调节池出来的废水经过提升泵进入生化系统。
S3、生化系统出水自流入沉淀池。
S4、沉淀池出水自流入混凝加药和混凝沉淀池,经混凝沉淀后水自流入活性炭池。渗滤液经活性炭池吸附过滤后可直接排放。
格栅机选用转股式格栅机,调节池采用土建形式。
生化系统包含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的体积比为1:1:3。
生化系统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设有组合填料和曝气系统。填料选用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相组合形式的组合填料,组合填料的填充率为70%。
曝气系统采用微孔曝气在填料底部进行鼓风曝气。
生化系统采用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微生物,可从附近污水处理厂取含有好氧硝化菌的脱水污泥含水率80%~90%,配置成污泥质量浓度为3~5g/L的活性污泥水。将厌氧池和好氧池中注入总体积40%的活性污泥水,通过提升泵将中转站渗滤液打入生化系统中,同时启动鼓风机和曝气系统给兼氧和好氧池进行供氧,控制兼氧池的溶解氧为0.5~1mg/L,好氧池的溶解氧为3~5mg/L。前10天每隔2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后5天每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生化池体满水后可逐步加大调节池渗滤液进水量以提高负荷,直至达到设计进水量。并逐渐将硝化池污泥质量浓度提高至6~8mg/L。
沉淀池设有污泥回流管,回流污泥至厌氧池,回流比为65%,剩余污泥经压滤机脱水后制成泥饼运走。
混凝加药池采用PLC控制系统自动加药,混凝剂选用PAFC,先配置成浓溶液,然后按照粉末药剂质量比的0.08%进行投加,混凝时间为1min,沉淀时间为15min。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渗滤液的COD含量为50mg/L,氨氮含量为15mg/L。总磷含量为0.8mg/L,悬浮物浓度为12mg/L,pH为6~9。
实施例三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日处理量为50t,COD含量为28500mg/L,氨氮含量450mg/L,总磷含量320mg/L,悬浮物浓度530mg/L,pH为6.5。
针对以上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特征,技术方案包括:
S1、垃圾中转站产生的渗滤液首先经过隔格栅机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随后流入到调节池。
S2、调节池出来的废水经过提升泵进入生化系统。
S3、生化系统出水自流入沉淀池。
S4、沉淀池出水自流入混凝加药和混凝沉淀池,经混凝沉淀后水自流入活性炭池。渗滤液经活性炭池吸附过滤后可直接排放。
格栅机选用回转式格栅机,调节池采用土建形式。
生化系统包含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厌氧池、兼氧池和好氧池的体积比为1:1:4。
生化系统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设有组合填料和曝气系统。填料选用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相组合形式的组合填料,组合填料的填充率为80%。
曝气系统采用微孔曝气在填料底部进行鼓风曝气。
生化系统采用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微生物,可从附近污水处理厂取含有好氧硝化菌的脱水污泥含水率80%~90%,配置成污泥质量浓度为3~5g/L的活性污泥水。将厌氧池和好氧池中注入总体积40%的活性污泥水,通过提升泵将中转站渗滤液打入生化系统中,同时启动鼓风机和曝气系统给兼氧和好氧池进行供氧,控制兼氧池的溶解氧为0.5~1mg/L,好氧池的溶解氧为3~5mg/L。前10天每隔2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后5天每天打入总体积5%的中转站渗滤液,生化池体满水后可逐步加大调节池渗滤液进水量以提高负荷,直至达到设计进水量。并逐渐将硝化池污泥质量浓度提高至6~8mg/L。
沉淀池设有污泥回流管,回流污泥至厌氧池,回流比为80%,剩余污泥经压滤机脱水后制成泥饼运走。
混凝加药池采用PLC控制系统自动加药,混凝剂选用PAFC,先配置成浓溶液,然后按照粉末药剂质量比的0.1%进行投加,混凝时间为2min,沉淀时间为15min。
活性炭池选用处理效果较好的椰壳活性炭,粒径5mm,填充率为70%。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渗滤液的COD含量为35mg/L,氨氮含量为7.5mg/L。总磷含量为2mg/L,悬浮物浓度为15mg/L,pH为6~9。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隔格栅机(1)和调节池(2),隔格栅机(1)分离水体中高浓度悬浮物及粒径较大的污染物,其特征在于,本装置还包括依次连接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渗滤液进行生化反应处理的生化系统(3),对渗滤液进行沉淀的沉淀池(4),对渗滤液加入混凝剂的混凝加药池(5),对渗滤液进行混凝沉淀的混凝沉淀单元(6),以及将混凝沉淀后的渗滤液进行吸附过滤的活性炭池(7),活性炭池(7)吸附过滤后即可制得COD含量≤80mg/L,氨氮含量≤15mg/L,总磷含量≤2.5mg/L,悬浮物浓度≤25mg/L,pH为6~9的渗滤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系统(3)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31)、兼氧池(32)和好氧池(33),所述的厌氧池(31)、兼氧池(32)和好氧池(33)的体积比为1:1:2~1: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池(31)、兼氧池(32)和好氧池(33)内分别设有组合填料,以及微孔曝气系统,组合填料的填充率为60-80%且该组合填料的成分由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组合形成,所述的微孔曝气系统设置在组合填料的底部并进行鼓风曝气,组合填料对曝气系统产生的气泡进行剪切,且依附在组合填料上的生物膜受到上升气流的搅动从而加快生物膜的更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好氧池(33)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级好氧池和二级好氧池,一级好氧池连接在兼氧池(32)后方,在二级好氧池和兼氧池(32)之间连接有混合液回流管(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级好氧池通过混合液回流管(34)回流至兼氧池(32)内的回流比为100~20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化系统(3)采用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微生物,污泥接种法驯化培养的具体步骤如下:取含水率80%~90%的含有好氧硝化菌的脱水污泥,然后配置成污泥质量浓度为3~5g/L的活性污泥水,将厌氧池和好氧池中注入总体积40%的活性污泥水,通过提升泵将中转站渗滤液打入厌氧池和好氧池中,同时启动鼓风机和曝气系统给厌氧池与好氧池进行供氧,控制兼氧池的溶解氧为0.5~1mg/L,好氧池的溶解氧为3~5mg/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4)与调节池(2)的后方之间连接有污泥回流管路(8),回流比为50%~80%,剩余污泥经压滤机脱水后制成泥饼运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凝选用PAFC混凝剂,PAFC混凝剂先配置成浓溶液,然后按照粉末药剂质量比的0.05%~0.1%进行投加,混凝时间为1~2min;沉淀时间为10~15mi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活性炭选用椰壳活性炭,粒径3~5mm,填充率为50%~7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格栅机为转股式格栅机或回转式格栅机;所述的调节池为土建调节池或者设置储液罐。
CN201910190342.7A 2019-03-13 2019-03-13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00660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0342.7A CN110066067A (zh) 2019-03-13 2019-03-13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0342.7A CN110066067A (zh) 2019-03-13 2019-03-13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6067A true CN110066067A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66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0342.7A Pending CN110066067A (zh) 2019-03-13 2019-03-13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6606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7339A (zh) * 2019-10-17 2019-12-17 新明和(重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的高浓度垃圾渗透液处理方法及其设备
CN111068506A (zh) * 2019-12-27 2020-04-28 湖南军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渗滤液调节池除臭系统
CN111153526A (zh) * 2020-01-20 2020-05-15 上海泓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废水预处理集成设备及方法
WO2022083071A1 (zh) * 2020-10-22 2022-04-28 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装置及工艺
CN114835340A (zh) * 2022-05-13 2022-08-0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4873853A (zh) * 2022-05-13 2022-08-09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2744A (zh) * 2007-11-20 2008-05-0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二甲醚生产废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方法
CN101830610A (zh) * 2010-05-31 2010-09-15 浙江汉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WO2013020163A2 (en) * 2011-08-05 2013-02-14 Esa Enviro Water (Australia) Pty Limited A water treat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2744A (zh) * 2007-11-20 2008-05-0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二甲醚生产废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方法
CN101830610A (zh) * 2010-05-31 2010-09-15 浙江汉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WO2013020163A2 (en) * 2011-08-05 2013-02-14 Esa Enviro Water (Australia) Pty Limited A water treatment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年 第1卷》", 30 June 20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等: "《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废水卷》", 30 April 2000,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曾郴林: "《微电解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理论与实例分析》", 31 July 2017, 中国环境出版社 *
马放: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 30 June 2002,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7339A (zh) * 2019-10-17 2019-12-17 新明和(重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的高浓度垃圾渗透液处理方法及其设备
CN110577339B (zh) * 2019-10-17 2021-09-24 新明和(重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的高浓度垃圾渗透液处理方法及其设备
CN111068506A (zh) * 2019-12-27 2020-04-28 湖南军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渗滤液调节池除臭系统
CN111153526A (zh) * 2020-01-20 2020-05-15 上海泓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废水预处理集成设备及方法
WO2022083071A1 (zh) * 2020-10-22 2022-04-28 麦王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装置及工艺
CN114835340A (zh) * 2022-05-13 2022-08-0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垃圾压缩中转站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14873853A (zh) * 2022-05-13 2022-08-09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系统
CN114873853B (zh) * 2022-05-13 2024-03-1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6067A (zh)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装置
CN110066086A (zh)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CN100447100C (zh) 处理染料废水的生物-电化学组合装置及其方法
CN206767868U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
CN110066066A (zh)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资源化处理回用装置
CN207608464U (zh) 倒置aao+mbr一体化污水处理的装置
CN106219752B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的膜污染控制方法
CN104649519A (zh) 生物铁法与厌氧mbr法相结合的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1497305U (zh) 一种有机废水的高效处理设备
CN202152309U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模块化成套小试装置
CN103496789A (zh) 一种生物电化学辅助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装置和方法
CN213012459U (zh) 一种混合垃圾处理系统
CN201506746U (zh) 水性油墨废水处理装置
CN106630187A (zh) 一种湖泊及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
CN205061690U (zh) 一种厌氧-好氧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7162313A (zh) 一种一体式河道水净化处理装置
CN205347127U (zh) A2/o-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5892994U (zh) 一种零排放高浓度废水处理系统
CN210620531U (zh)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
CN110066085A (zh)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资源化处理回用方法
CN209685531U (zh) 废水处理系统
CN208378669U (zh) 一种畜禽养殖场高浓度废水处理设备
CN207877508U (zh) 一种黑臭水体治理成套装置
CN112408720A (zh) 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
CN206417974U (zh) 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