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3159B -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3159B
CN110063159B CN201910292684.XA CN201910292684A CN110063159B CN 110063159 B CN110063159 B CN 110063159B CN 201910292684 A CN201910292684 A CN 201910292684A CN 110063159 B CN110063159 B CN 1100631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ter
unit
underwater
gath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926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63159A (zh
Inventor
储昭升
侯泽英
高思佳
叶碧碧
赵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029268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631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63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3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63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3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 A01G7/04Electric or magnetic or acoustic treatment of plants for promoting grow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4Measures for saving energy, e.g. in green hous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Ec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包括:含有聚光单元、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补光部分,以及以使所述补光部分稳定悬浮于水中的浮力部分;所述补光部分由高分子膜材料制成,并且所述聚光单元、所述导光单元和所述散光单元依次贯通连接设置。本发明的水下补光系统具有质轻易操作、结构简单实用、在水中稳定不易倾覆、不占用大量水面资源等特点,可以保护沉水植物免受藻类遮光影响无法正常生长,亦可为藻华爆发导致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的区域的水生植物提供应急补光。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背景技术
沉水植物群落是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沉水植物的存在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并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恢复治理是水生生态恢复的一个重点,已经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举措。
光合作用是沉水植物主要的代谢活动,光照强度是影响沉水植物分布水深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底层光照强度大于昼夜光补偿点时,沉水植物才能存活。
沉水植物群落昼夜光补偿点指的是多物种组成的群落在一昼夜内,净产氧量为零时的光照强度。光补偿深度是指光照强度等于种群昼夜光补偿点的水深深度,也就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的水深深度。
目前,许多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引起水下光照强度不足,光补偿深度小于沉水植物生长深度,限制沉水植物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水生植物死亡消退,这些已成为湖泊生态退化重要问题之一。恢复沉水植物的关键之一即在于如何提高水下光照强度。
通过已公开专利检索,现有水生植物恢复专利,如公开的“可升降沉水植物生长床及其制作和应用方法”(CN 101356881 A),“可调节的受污染浅水湖泊沉水植物恢复方法及装置”(CN 101700934 A),均采用将沉水植物种植于悬浮床上,并调节深度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吸收水体中营养元素,没有解决沉水植物在自然底质上的恢复问题。目前涉及直接进行水下补光的专利很少,已有专利如“一种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CN 102659246A),采用将太阳能光电转换后使用LED灯为沉水植物水下补光,但该方法结构复杂,不易大规模应用。
鉴于以上技术背景,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可大规模投放应用的补光装置,可以提高水下光照强度,保护沉水植物免受藻类遮光影响无法正常生长,亦可为藻华爆发导致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的区域的水生植物提供应急补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下补光系统结构复杂,不易大规模应用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在进行详细的发明内容的叙述前,首先对文本中出现的部分技术术语进行说明和解释。
水下补光系统,是指一类可以将光源传导至水下,并提高水下光照强度的一类装置或设备。其中,光源可以是太阳光、也可以是LED等人工光源。其应用领域,可以是湖、河或海,也可以是人工水塘等各种有水下补光需求的环境。水下补光系统包括补光部分,和用于使得补光部分可以稳定悬浮于水体的浮力部分。
补光部分,属于水下补光系统,用于采集光,并将采集到的光传导至水下。
浮力部分,属于水下补光系统,用于维持补光部分在水中的状态,即使得补光部分在不影响其采集光的功能情况下,稳定悬浮于水中。
聚光单元,属于补光部分,用于对外部光源的光照进行采集,可以是抛物面、槽式、透镜、斗式、碟式等聚光系统。
导光单元,属于补光部分,与聚光单元相连,用于将聚光单元所采集的光传导至水下。
散光单元,属于补光部分,与导光单元相连,用于将导光单元所传导的光传输给水体。
高分子膜材料,是指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材料制成的一类薄膜材料。
注水口,设置于补光部分,用于通过其向补光部分注入透明流体,如水。
排气口,设置于聚光单元的顶部,用于排出补光部分的气体。
透光膜,一类透明的高分子膜,用于光的采集和传导。
反光膜,一类已制成薄膜可直接应用的反射材料,在本文中用于光的传导。
下面,对本发明的水下补光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水下补光系统,包括:含有聚光单元、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补光部分,以及以使所述补光部分垂直悬浮于水中的浮力部分;所述补光部分由高分子膜材料制成,并且所述聚光单元、所述导光单元和所述散光单元依次贯通连接设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水下补光系统,该水下补光系统包括补光部分和浮力部分,并且补光部分由高分子膜材料组成。水下补光系统包括聚光单元、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并且各组件依次贯通连接,以使光可以从聚光单元采集后,通过导光单元传递至散光单元。首先,本发明的水下补光系统结构简单,此外由于补光部分是由高分子膜材料制成,因此可知水下补光系统的重要组件,即补光部分,具有重量轻的特点,从而使水下补光系统整体具有质轻、易于操作、易于携带运输等特点。具体的,聚光单元、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材质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置。
根据传统的技术思维,为了使得水下补光系统可以稳定的浮于水中,补光部分应具备一定构型并同时具备一定自重,因此在补光系统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硬质材料,如PC。但由于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补光的水域的深度较大,因而对于补光部分来说,特别是导光单元,其尺寸大,使得补光部分整体自重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易携带、不易操作、不易收纳等各种问题。上述实施例的方案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可选的,聚光单元、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材质相同,补光部分为一体成型件。进一步提升了补光部分的密封性。
可选的,聚光单元、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材质不同,各单元之间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密封连接。通过粘接密封,可以进一步提升补光部分的密封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补光部分还包括注水口,所述注水口用于向所述补光部分注水。
为了使得本发明的水下补光系统可以稳定浮于水中,通过在补光部分设置注水口,以使得补光部分可以通过注入透明流体,如水,从而使得补光部分在使用时可以提高自重,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水中的稳定性,不易倾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注水口的位置和形状不进行限定,当向补光部分注入水后,将注水口进行密封,使得补光部分形成一个密封结构。
优选的,向注水口注入干净水体,通过将干净水体与水中浑浊含藻水体隔离,利用干净水体透明度高的原理,传导水面光照穿过藻类聚集的浑浊层,传导至水下深处,提高水底光照强度,维持沉水植物生长所需正常光照,促进沉水植物生长。
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补光部分内部填充自来水或经过滤除藻后清澈的原位水,并添加适量抑藻气体,如过氧化氢或通入二氧化氯,抑制藻类生长,由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氯对微生物有较好灭杀效果且分解后对环境无害,故选其做装置内藻类抑制剂。进一步提升本发明水下补光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导光效果。抑藻气体,可以通过注水口通入,也可以是其它进气口或排气口。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补光部分主体为高分子薄膜材料,即塑料薄膜。注水前无空间结构,注水后装置张开在水压力作用下可形成立体结构。光线通过装置传递至水下,与光在自然条件下干净水体中传递效果相似。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装置内要求完全注满水,不留空气。装置内如果有空气,在阳光照射下,透光膜内层会凝结水滴影响透光效果。
本装置采用内部注水方式有以下优点,材料选取可选择广泛使用的且价格便宜易于加工的薄膜,装置本身密度与水接近,无较大浮力或自重,内外压力差不大,装置高度可做到3米以上,可对较深水体进行补光,助力富营养湖泊水库沉水植物恢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单元包括采光顶部和聚光主体;其中所述采光顶部为半椭球面形透光膜;所述聚光主体用于将所述采光顶部采集的光汇聚传导至所述导光单元。
本实施例中,采光顶部的透光膜设计为半椭球面,与半球面采光罩相比,可降低透光膜浮出水面所需要的浮力,在雨水冲刷下,污渍不容易残留在透光膜表面,进一步提升装置整体的补光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聚光单元为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其最大入射角范围为15~35°。
聚光单元的聚光主体的设计借鉴抛物面聚光器原理,进一步提高装置传导至水下的光照强度,可降低光在水中传播的衰减。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是一种依据边缘光线原理设计的非成像低聚焦度聚光器,两个抛物线轴线以一定角度相交复合,各自贡献一个臂,并以两个臂的对称轴旋转一周形成复合抛物面。两抛物线轴线形成的角度称之为接收角,其半角既是半接收角。只要入射光与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轴线间形成的角小于接收半角,入射光就能被汇聚利用。
此外,由于本装置采光单元在使用时,垂直于水平面,其无法跟踪太阳光,因此不能直接使用典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对传统抛物面聚光器进行截底或截顶处理,以增大聚光器最大入射角,提高本装置聚光效果,根据不同地区需要,处理后复合抛物面聚光器最大入射角范围为15~35°。本实施例进一步提高装置聚光单元的最大接收角,可提高不同角度时太阳光的聚光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采光顶部的半椭球面的短轴为长轴的1/3~1/6;所述聚光主体的上开口与所述采光顶部相连接,下开口与所述导光单元连接,所述下开口与所述上开口的直径比为1/2~2/3。本实施例给出了聚光单元具体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提升装置传导至水下的光照强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注水口设置于所述采光顶部。具体的,注水口可以设置在采光顶部的边缘处、中心处等位置。通过在采光顶部设置注水口,使得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更加方便快捷。
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半椭球面由半椭圆以短轴为对称轴旋转一周形成,短轴为长轴的1/3~1/6。透光膜外侧设有直径5cm注水口,顶部中心设有直径3cm排气口,排气口和注水口可用细绳打结密封。
所述聚光单元的复合抛物面由两个抛物线轴线以30~40°的角度相交复合,各自贡献一个臂,并以两个臂的对称轴旋转180度形成,抛物面高度1~2m;顶端开口为聚光单元的进光口,直径为0.6~1.2m;底端开口为出光口,直径为0.3~0.6m;下开口与上开口直径比为1/2~2/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聚光主体是复合抛物面形反光膜,所述采光顶部的透光膜的透光率不小于90%,所述聚光主体的反光膜的反射率不小于90%。
优选的,采光顶部的透光膜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PET膜),透光率大于90%,厚度大于0.2mm。
优选的,聚光主体的反光膜可以采用镀铝聚酯膜(VMPET膜),反射率大于90%,厚度大于0.2mm。
上述实施例给出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组件的材料的优选方式,进一步提升装置传导至水下的光照强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单元是由反光膜围成的圆筒形件,内壁为反光面,其直径与所述聚光主体的下开口的直径一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散光单元由透光膜制成,注水后成球冠形,其开口处的直径与所述导光单元的直径一致。
具体的,根据前一具体实施例中的水下补光系统的各项数据,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所述导光单元由反光膜卷成圆筒形,内壁为反光面,直径与聚光单元出光口直径一致,为0.3~0.6m,长度0.1~2m,可根据不同水体藻类聚集的浑浊层深度选择其长度。
所述散光单元形状为球冠形,直径为0.3~0.8m,材质为透光膜,顶部裁剪出圆形开口,直径与导光通道一致,为0.3~0.6m。顶部与导光通道相连接。
以上实施例分别给出了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提升装置传导至水下的光照强度。
下面对浮力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浮力部分与补光部分配合使用,以使得补光部分在水中可以稳定并垂直浮于水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浮力部分包括环状浮力囊,所述环状浮力囊设置于所述采光顶部和所述聚光主体的连接处。
本发明的聚光单元包括采光顶部和聚光主体,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采光顶部用于采集光照,而聚光主体则是通过如抛物面聚光器的原理将采光顶部所采集的光汇聚并传导至导光单元。因此为了使得采光顶部露出水面,在采光顶部和聚光主体的连接处设置一环状浮力囊,以提供浮力。
具体的,环状浮力囊设在聚光单元外壁进光口(即采光顶部和聚光主体的连接处)下侧10cm处,为一圈管状,为装置提供浮力,填充物为聚乙烯泡沫塑料,直径10cm~20cm。环状浮力囊绕装置一圈,为装置提供浮力,保证透光膜浮出水面,并对装置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环状浮力囊的设置与现有技术如设置浮板等方式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浮力大、更稳固、不易倾覆、不占用大量水面资源。
优选的,环状浮力囊内部填充物选择聚乙烯塑料泡沫EPE;EPE是一种有较大浮力的塑料泡沫,韧性及抗老化性较好。
此外,环状浮力囊内部填充物也可用其他低密度防水材料替代,如聚苯乙烯塑料泡沫。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浮力部分还包括配重环,所述配重环设置于所述导光单元和所述散光单元的连接处。
具体的,对于上述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所述配重环重2~5kg,为装置提供一定重量。由于本装置自重太轻,配重环为装置适当增加重量,和环状浮力囊的联合作用下可使得装置整体垂直悬浮于水中。
优选的,配重环为铁质,表面喷涂防锈漆。
可选的,在配重环上栓有至少两根牵引绳,牵引绳末端连接固定锚,将装置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配重环还起着分散牵引绳拉力的作用。其中,固定锚的材质可以是水泥块。
综上,在浮力囊和配重环作用下,所述密封补光装置垂直悬浮于水中,聚光单元的顶部透光膜露出水面,可提透光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采光顶部设置排气口。具体的,可以在采光顶部的中心处设置排气口。
聚光单元的排气口具有以下两个作用:首先是在注水时可以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其次是装置在使用时装置内的水体会产生的少量气体集中于采光顶部中心附近,通过该排气口可以定期排出少量气体。装置完全充水后排气口及注水口需关闭。
优选的,排气口和注水口可以为单独分别设置,也可以为同一部件,即同时具有排气和注水功能的口。
上述实施例解决了本发明水下补光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排气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本装置的实用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质轻易操作;
结构简单实用;
在水中稳定不易倾覆;
不占用大量水面资源;
可大规模投放应用;
可以提高水下光照强度,保护沉水植物免受藻类遮光影响无法正常生长,亦可为藻华爆发导致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的区域的水生植物提供应急补光。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一种标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剖面示意图。其中:P1和P2分别是两个抛物线型反射面,O为P1的焦点,直线m为P1的对称轴,θ为最大入射角,l为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对称轴,当入射光线与对称轴l的夹角小于θ时,光线经反射能够全部汇聚从聚光器底部射出。
图2是一种水下补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聚光单元,2、导光单元,3、散光单元,4、排气口,5注水口,6、环状浮力囊,7、配重环,8、牵引绳,9、固定锚。
图3是一种水下补光系统的简易光路示意图。
图4是水下补光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各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发明”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发明,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构思。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发明的补光技术是:采用一种装置将干净水体与浑浊含藻水体隔离,通过干净水体透明度高的原理,传导水面光照穿过藻类聚集的浑浊层,传导至水下深处,提高水底光照强度,维持沉水植物生长所需正常光照,促进沉水植物生长。
图1是一种标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水下补光系统的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聚光单元,2、导光单元,3、散光单元,4、排气口,5注水口,6、环状浮力囊,7、配重圈,8、牵引绳,9、固定锚。
图3是一种水下补光系统的简易光路示意图。
图4是水下补光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中所示的水下补光系统的聚光单元原理上基本采用图1所示的标准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剖面示意图构建而成。
如图2所示,补光部分由高分子薄膜材料制成,分聚光单元1、导光单元2、散光单元3三个单元,三个单元粘合为一个密封整体,顶端设有注水口5和排气口4,内部填充自来水或经沉淀过滤后去除悬浮物并灭藻后的清澈原位水,可保证装置内水具有高透明度。将装置内完全充满水直至从排气口4溢出,封闭注水口5和排气口4,确保装置内水对装置侧壁有一定压力,使整个装置充分展开成立体状,所述聚光单元将形成一个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聚光器收集水面光照后经导光单元传导至水下,由散光单元3散射,从而提高水底光照强度,具体光路可以参照图3所示。
所述聚光单元1由半椭球面形透光膜(可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PET膜),透光率大于90%,厚度大于0.2mm)和复合抛物面形反光膜(可选用镀铝聚酯膜(VMPET膜),反射率大于90%,厚度大于0.2mm)组成。所述半椭球面由半椭圆以短轴为对称轴旋转一周形成,短轴为长轴的1/3~1/6。透光膜外侧设有直径5cm注水口,顶部中心设有直径3cm排气口,排气口和注水口可用细绳打结密封。
所述聚光单元1的复合抛物面由两个抛物线轴线以30~40°的角度相交复合,各自贡献一个臂,并以两个臂的对称轴旋转180度形成,抛物面高度1~2m;顶端开口为聚光单元的进光口,直径为0.6~1.2m;底端开口为出光口,直径为0.3~0.6m;下开口与上开口直径比为1/2~2/3。由于本装置静置于水中时,垂直于水平面,无法跟踪太阳位置,本设计对传统抛物面聚光器进行截底或截顶处理,以增大聚光器最大入射角,提高本装置聚光效果,根据不同地区需要,处理后复合抛物面聚光器最大入射角范围为15~35°。
所述导光单元2由反光膜卷成圆筒形,内壁为反光面,直径与聚光单元出光口直径一致,为0.3~0.6m,长度0.1~2m,可根据不同水体藻类聚集的浑浊层深度选择其长度。
所述散光单元1形状为球冠形,直径为0.3~0.8m,材质为透光膜,顶部裁剪出圆形开口,直径与导光通道一致,为0.3~0.6m。顶部与导光通道相连接。
将聚光单元1、导光单元2、散光单元3三个单元粘接为一个密封整体,导光单元2上端与聚光单元1出光口做密封粘接,下端与散光单元2顶部开口做密封粘接。内部填充自来水或经过滤除藻后清澈的原位水,并添加适量过氧化氢或通入二氧化氯抑制藻类生长,由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氯对微生物有较好灭杀效果且分解后对环境无害,故选其做装置内藻类抑制剂。
所述浮力系统由环状浮力囊6和配重环7组成,所述环状浮力囊6设在聚光单元1外壁进光口下侧10cm处,为一圈管状,为装置提供浮力,填充物为聚乙烯泡沫塑料,直径10cm~20cm。所述配重环7位于导光单元2与散光单元3连接处,重2~5kg,为装置提供一定重量并分散牵引绳拉力。在配重环7上栓有两根牵引绳8,牵引绳8末端连接水泥块材质的固定锚9,将装置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环状浮力囊6和配重环7作用下,所述补光部分垂直悬浮于水中,聚光单元1的顶部透光膜露出水面,可提透光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水下补光系统的具体使用方式可以如下:
第一步,测量需要补光水域的水深深度,确定需要补光的水深高度,定做相应高度的补光装置。
第二步,在需要补光的水面投放该装置,将装置用固定绳索栓在水泥固定锚上投入水中,从注水口注入自来水或经过滤后的原位湖水,并添加适量过氧化氢或通入适量二氧化氯,之后将注水口打结密封。在环状浮力囊和配重环作用下补光部分垂直悬浮于水中,顶部略高出水面,阳光通过聚光单元顶部透光膜,在聚光单元侧壁反射进入导光单元,在散光单元处发生散射。
第三步,在需要补光水域,投放多个补光装置组成补光阵列。
第四步,定期维护,使用水枪定期冲洗清洁聚光单元透光膜,补充添加适量过氧化氢或通入适量二氧化氯,抑制藻类生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质轻易操作;
结构简单实用;
在水中稳定不易倾覆;
不占用大量水面资源;
可大规模投放应用;
可以提高水下光照强度,保护沉水植物免受藻类遮光影响无法正常生长,亦可为藻华爆发导致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的区域的水生植物提供应急补光。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流程及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5)

1.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含有聚光单元、导光单元和散光单元的补光部分,以及以使所述补光部分稳定悬浮于水中的浮力部分;所述补光部分由高分子膜材料制成,并且所述聚光单元、所述导光单元和所述散光单元依次贯通连接设置;所述补光部分还包括注水口,所述注水口用于向所述补光部分注入干净水体;以及在所述注入干净水体的步骤后通入抑藻气体;所述干净水体为自来水或经过滤除藻后清澈的原位水;
所述聚光单元包括采光顶部和聚光主体;其中所述采光顶部为半椭球面形透光膜;所述聚光主体用于将所述采光顶部采集的光汇聚传导至所述导光单元;聚光主体为复合抛物面形反光膜,所述采光顶部的透光膜的透光率不小于90%,所述聚光主体的反光膜的反射率不小于90%;所述浮力部分包括环状浮力囊,所述环状浮力囊环形围绕设置于所述采光顶部和所述聚光主体的连接处;所述浮力部分还包括配重环,所述配重环设置于所述导光单元和所述散光单元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为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其最大入射角范围为15~3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单元是由反光膜围成的圆筒形件,内壁为反光面,其直径与所述聚光主体的下开口的直径一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单元由透光膜制成,注水后成球冠形,其开口处的直径与所述导光单元的直径一致。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补光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采光顶部设置排气口。
CN201910292684.XA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Active CN1100631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92684.XA CN110063159B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92684.XA CN110063159B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3159A CN110063159A (zh) 2019-07-30
CN110063159B true CN110063159B (zh) 2022-07-01

Family

ID=67367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92684.XA Active CN110063159B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631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4879A (zh) * 2021-11-17 2022-02-01 广东华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实现固碳的水下森林及其构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5500A (zh) * 2007-01-15 2008-03-05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仿生学原理的多曲面复合太阳能聚光器
CN102296035B (zh) * 2010-06-25 2013-03-06 徐佳义 人工养殖池光合细菌光合作用促进装置
CN201954460U (zh) * 2011-01-24 2011-08-31 任俊杰 一种阳光采集传导照明装置
CN202643440U (zh) * 2012-05-09 2013-01-02 浙江大学 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HUE053124T2 (hu) * 2013-12-31 2021-06-28 Opti Harvest Inc Napfény összegyûjtése, átvitele, spektárlis módosítása és eljuttatása növények árnyékolt területeire
CN105366819A (zh) * 2015-12-11 2016-03-02 重庆阁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沉水植物补光装置
CN206176274U (zh) * 2016-08-29 2017-05-17 北京东方风光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光采光导光照明系统
CN206502672U (zh) * 2017-02-24 2017-09-19 临沂大学 一种增加水体透明度的引光装置
CN106830342A (zh) * 2017-03-08 2017-06-13 重庆大学 一种沉水植物补光设备
CN208378541U (zh) * 2018-05-30 2019-01-15 江苏润田水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水下导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3159A (zh) 2019-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37327B1 (ko) 온 사이트 통합 생산 공장
US20090148931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biomass production
CN104295448A (zh) 全天候式清洁能源综合发电节能及设施制法
CN106870284B (zh) 一种近海垃圾治理、救援、发电综合系统
CN105155751A (zh) 光伏膜结构体
CN107109321A (zh) 用于通过光生物反应器和至少一个光分配器生产光合培养物的设备
CN110063159B (zh)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CN101574050A (zh) 利用太阳能人工调节气候的方法及装置
CN101264983A (zh) 一种生物养殖治理水污染的系统和装置
CN111264217A (zh) 一种用于沉水植物恢复的水下日光补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517218B (zh) 一种海面养殖微藻的方法
WO2020004078A1 (ja) 海洋生物資源生産方法及び海洋生物資源生産装置
CN102217511A (zh) 利用太阳能调节水体表面温度或蒸发量的装置
CN104823916B (zh) 一种水下光照调控装置
CN209643421U (zh) 多功能浮动生态净化岛
CN204569647U (zh) 一种饮用水水库的水质保障系统
CN212655556U (zh) 一种沉水植物光补偿装置
CN102613027A (zh) 红树植物滩涂育苗自动升降保温棚
WO2012072837A1 (es) Fotobiorreactor para el cultivo de organismos fotótrofos
CN214270601U (zh) 一种湖库水体循环净化利用系统
CN107994841A (zh) 一种带有智能化自动防护系统的水面漂浮式太阳能发电装置
KR910009341B1 (ko) 수역생물(水域生物)의 사육, 배양장치
CN107906462A (zh) 一种促进受污染低透明度水体沉水植物生长的方法及装置
CN204616794U (zh) 一种水下光照调控装置
CN206791154U (zh) 植物种植装置及净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