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7253A -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7253A
CN110047253A CN201910317559.XA CN201910317559A CN110047253A CN 110047253 A CN110047253 A CN 110047253A CN 201910317559 A CN201910317559 A CN 201910317559A CN 110047253 A CN110047253 A CN 110047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trength
strength vector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175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海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91031755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472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47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72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1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for supporting emergency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5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 H04W4/027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location based information parameters using movement velocity,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然后,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采用本申请可以向救援人员发送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Description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救援请求是指个人或公共的安全、生命财产及其他危急情况下,求助人通过求助装置向外界发出的请求求援的信号或信息。
目前,求助人通常采用向救援人员拨打电话的方式,将自身的情况告知救援人员。但有时求助人对身边的环境不熟悉,难以告知救援人员有用的救援信息,致使求援人员难以进行救援。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可以向救援人员发送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
可选的,所述救援请求还包括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过往病史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报警指令时,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事件。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分别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加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并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角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
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
如果用户跌倒后的所述预设第二时长内未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且所述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条件。
可选的,所述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包括:
根据各个预设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均值、四分位差,及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四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且所述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五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
可选的,所述救援请求还包括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过往病史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报警指令时,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事件。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分别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加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并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角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如果用户跌倒后的所述预设第二时长内未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且所述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条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各个预设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均值、四分位差,及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四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三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且所述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五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被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然后,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本申请可以向救援人员发送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是否检测到报警触发事件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根据行人航迹推算算法推算当前的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和定位模块,陀螺仪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各方向轴的角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各方向轴的加速度,定位模块用户检测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定位模块可以为北斗定位模块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模块。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移动终端采集当前的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然后,移动终端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本申请可以向救援人员发送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救援请求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01,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其中,环境信息可以包括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检测到报警触发事件时,移动终端可以采集当前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比如,移动终端启动摄像机拍摄周围的图像或视频。并且,移动终端可以获取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比如,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定位模块,获取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其中,在定位信号较差,移动终端无法通过定位模块获取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位位置信息的情况下,移动终端还可以根据行人航迹推算算法推算当前的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即,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其中,行人航迹推算算法包括传感器计步算法、步长估计算法和航向协同估计算法,传感器计步算法用于根据用户行走时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数据的波峰值与波谷值的差异,判断用户行走的步伐值;步长估计算法用户根据用户的行走距离与用户行走的步伐值,确定步长;航向协同算法用于根据用户行走方向、步长和步伐值,推测用户的位置。移动终端根据行人航迹推算算法推算当前的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具体处理过程后续会详细说明。
步骤102,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
其中,救援请求还可以包括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过往病史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用户信息还可以包括其他信息,比如,用户的照片。
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例如,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预先存储的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向紧急联系人所在终端发送救援请求。移动终端也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求援请求,服务器根据求援请求中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向紧急联系人所在终端发送求援请求。或者,服务器向公共救助平台的救援终端发送求援请求。
可选的,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后,移动终端可以周期性的采集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和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发送给救援终端。
这样,可以向救援人员发送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确定是否检测到报警触发事件的方法示例,具体处理过程为:当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报警指令时,确定检测到报警触发事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心脏病复发、车祸等紧急情况时,用户可以向移动终端输入报警指令,其中,报警指令可以包括援助类型和紧急程度,援助类型可以为个人援助类型或群体援助类型。相应的,移动终端可以向救助终端发送包含该援助类型和紧急程度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援助类型和紧急程度,设计合理的救援方案进行救援。比如,援助类型为群体类型时,救援人员可以安排较多人员进行救援,救援人员可以根据紧急程度合理的规划时间,以及时进行救援。
可选的,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确定是否检测到报警触发事件的方法示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01,在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分别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内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在三个方向轴上的加速度,角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移动终端在三个方向轴上的角速度。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周期性的获取移动终端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将获取的角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进行滤波后存储至预设大小的FIFO(First Input First Output,先进先出)数据缓存区,当检测到FIFO数据缓存区被存储满数据后,将该FIFO数据缓存区的数据作为一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然后,移动终端将FIFO数据缓存区的数据清除,重新向FIFO数据缓存区存储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这样,移动终端可以获取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步骤202,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移动终端可以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步骤203,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加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并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角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每一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移动终端可以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公式(1),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其中,Acc为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Ax为x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Ay为y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Az为z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每一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公式(2),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其中,Gry为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Gx为x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Gy为y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Gz为z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步骤204,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
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具体处理过程可以为:根据各个预设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均值、四分位差,及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如果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大于第一阈值,且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如果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第一阈值,且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四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如果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第一阈值,且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小于第四阈值,且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五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其中,第一阈值可以为6.8097,第二阈值可以为8.9266,第三阈值可以为4.6144,第四阈值可以为4.57811,第五阈值可以为5.46832。
步骤205,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移动终端可以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其中,判断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的处理过程可以为:判断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是否为0,移动终端的角速度是否为0,如果移动终端的加速度是为0且移动终端的角速度为0,则判定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
步骤206,如果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未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且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则确定检测到报警触发条件。
这样,可以在用户跌倒后,不方便手动触发报警触发条件的情况下,自动触发报警触发条件,进而发送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可选的,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根据行人航迹推算算法推算当前的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的方法示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01,获取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周期性的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当移动终端检测到报警触发事件时,移动终端可以获取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其中,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以为移动终端通过定位模块检测到的地理位置信息,也可以为移动终端根据行人航迹推算算法推算得到的地理位置信息。
步骤302,获取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角速度数据,并根据角速度数据,确定上一时刻的用户行走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获取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三个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并根据该角速度数据,确定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移动方向(即,用户行走方向)。
步骤303,获取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移动终端的垂直方向的加速度数据,并根据加速度数据和预设的计步算法,确定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用户步伐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移动终端的垂直方向的加速度数据,并根据加速度数据和预设的计步算法,确定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用户步伐值,其中,预设的计步算法可以为峰值检测算法、零点检测算法或平稳区间检测算法。例如,移动终端可以对移动终端的垂直方向的加速度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比如,采用带通为1~5Hz的滤波器进行滤波,然后根据滤波处理过后的加速度数据和峰值检测算法,确定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用户步伐值,具体过程如下:移动终端可以确定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移动终端的垂直方向的加速度数据的波峰值和波谷值,针对每一波峰值,确定该波峰值与该波峰值对应的波谷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了方便叙述,后续将用峰谷差值表示该差值的绝对值。其中,波峰值对应的波谷值为:在波峰值对应的时刻之后,与该波峰值在时间上最相邻的波谷值。然后,服务器确定大于第六阈值小于第七阈值的峰谷差值的数目,然后将确定出的数目作为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用户步伐值。或者,针对每一波谷值,确定该波谷值与该波谷值对应的波峰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为了方便叙述,后续将用谷峰差值表示该差值的绝对值。其中,波谷值对应的波峰值为:在波谷值对应的时刻之后,与该波谷值在时间上最相邻的波峰值。然后,服务器确定大于第六阈值小于第七阈值的谷峰差值的数目,然后将确定出的数目作为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用户步伐值。
例如,移动终端依次将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加速度数据的波峰值和波谷值代入公式(3)和公式(4),计算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用户步伐值。
peak=|anew-aold| (3)
其中,rmin为第六阈值,rmax为第七阈值,stepcount为用户步伐值。anew为波谷值,aold为在anew对应的时刻之后,与anew为在时间上最相邻的波峰值,Peak为谷峰差值,或者,anew为波峰值,aold为在anew对应的时刻之后,与anew为在时间上最相邻的波谷值,Peak为峰谷差值。
步骤304,根据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上一时刻的用户行走方向、用户步伐值及预设的步长,确定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计算用户步伐值与步长的乘积,得到上一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用户行走距离。然后,移动终端根据上一时刻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上一时刻的用户行走方向、用户行走距离,确定当前的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其中,预设的步长的获取方式可以为:移动终端获取多个时间段内用户行走的步伐值,及用户的行走距离,然后,针对每一时间段内用户行走的步伐值,及行走距离,确定该时间段内用户的步长,然后,根据各个时间段内用户的步长,计算用户的步长的均值,并将计算的用户的步长的均值作为预设的步长。用户行走距离可以根据上述预设的计步算法确定,用户的行走距离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定位模块获得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
这样,可以向救援人员发送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且在用户跌倒后,不方便手动触发报警触发条件的情况下,自动触发报警触发条件,进而发送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401,用于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发送模块402,用于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
可选的,所述救援请求还包括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过往病史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报警指令时,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事件。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分别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加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并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角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如果用户跌倒后的所述预设第二时长内未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且所述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条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各个预设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均值、四分位差,及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四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三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且所述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五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5所示,包括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3和通信总线504,其中,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3通过通信总线5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5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501,用于执行存储器50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如下步骤:
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
可选的,所述救援请求还包括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过往病史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报警指令时,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事件。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分别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加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并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角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
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
如果用户跌倒后的所述预设第二时长内未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且所述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条件。
可选的,所述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包括:
根据各个预设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均值、四分位差,及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四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且所述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五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上述电子设备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用于上述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救援人员所在终端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向救援人员所在终端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请求还包括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过往病史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报警指令时,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事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分别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加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并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角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
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
如果用户跌倒后的所述预设第二时长内未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且所述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包括:
根据各个预设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均值、四分位差,及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四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且所述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五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6.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当检测到预设的报警触发事件时,采集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获取当前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预设的救援终端发送包含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的救援请求,以使救援人员根据所述救援请求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进行救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请求还包括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以下信息的一种或多种: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过往病史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报警指令时,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事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多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分别获取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针对每个预设第一时长内的所述移动终端在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分别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和角速度数据的均值;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加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加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并根据该预设第一时长内各方向轴的角速度数据的均值和预设的角速度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公式,计算该预设第一时长内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各个预设第一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判断用户是否跌倒;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如果确定用户跌倒,则判断在用户跌倒后的预设第二时长内是否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及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发生移动;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如果用户跌倒后的所述预设第二时长内未检测到用户输入操作指令且所述移动终端未发生移动,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报警触发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各个预设时长内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和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计算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均值、四分位差,及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大于第二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二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四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第三判定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中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四分位差小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加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且所述角速度数据的信号强度矢量的均值大于第五阈值,则判定用户跌倒。
CN201910317559.XA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00472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17559.XA CN110047253A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17559.XA CN110047253A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7253A true CN110047253A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78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17559.XA Pending CN110047253A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47253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9265A (zh) * 2019-09-12 2020-02-18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后台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11815989A (zh) * 2020-06-19 2020-10-23 勇鸿(重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v2x技术的道路事故救援方法及系统
CN115412594A (zh) * 2021-05-27 2022-11-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定位指挥调度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4031777A1 (zh) * 2022-08-10 2024-02-15 锐迪科创微电子(北京)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327A (zh) * 2007-02-01 2008-08-06 北京帮助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帮助平台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1448206A (zh) * 2008-10-13 2009-06-03 于显 一键求救系统
CN101702258A (zh) * 2009-04-28 2010-05-05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人体摔倒自动检测报警系统及其信息处理方法
US20140213845A1 (en) * 2011-06-20 2014-07-31 Cerner Innovation, Inc. Ambient sensing of patient discomfort
CN104077887A (zh) * 2014-06-25 2014-10-0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人体跌倒健康监测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327A (zh) * 2007-02-01 2008-08-06 北京帮助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帮助平台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1448206A (zh) * 2008-10-13 2009-06-03 于显 一键求救系统
CN101702258A (zh) * 2009-04-28 2010-05-05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人体摔倒自动检测报警系统及其信息处理方法
US20140213845A1 (en) * 2011-06-20 2014-07-31 Cerner Innovation, Inc. Ambient sensing of patient discomfort
CN104077887A (zh) * 2014-06-25 2014-10-0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人体跌倒健康监测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关平: "基于智能手机的人体跌倒检测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9265A (zh) * 2019-09-12 2020-02-18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后台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11815989A (zh) * 2020-06-19 2020-10-23 勇鸿(重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v2x技术的道路事故救援方法及系统
CN115412594A (zh) * 2021-05-27 2022-11-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定位指挥调度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412594B (zh) * 2021-05-27 2024-01-1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定位指挥调度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4031777A1 (zh) * 2022-08-10 2024-02-15 锐迪科创微电子(北京)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7253A (zh) 一种发送救援请求的方法及装置
US20200346751A1 (e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emergency dispatch and diagnostics data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EP3014476B1 (en) Using movement patterns to anticipate user expectations
US10950112B2 (en) Wrist fall detector based on arm direction
EP3227803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critical care using wearable devices
CN106473749A (zh) 用于检测跌倒的装置、系统及方法
US20120194554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larm method, and program
JP2016508260A (ja) 歩検出における振り補償
WO2018149324A1 (zh) 一种检测方法及终端设备
JP5885292B2 (ja) 行動認識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行動認識用の処理装置
JP2018097487A (ja) 監視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08980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KR20160046690A (ko) 타겟이 휴대하는 휴대용 추적 장치 및 휴대용 추적 장치 동작 방법
CN107330240A (zh) 一种基于双手环传感器的智能远程特护监控系统及方法
CN114091771A (zh) 一种确定目标路径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933403B2 (en) Method for alarming ga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CN104065776A (zh) 一种弱势人群跌倒监测系统
Kumar et al. IoT approach to save life using GPS for the traveller during accident
CN114111552A (zh) 一种基于gnss天线和mems的滑坡位移监测方法及设备
KR101537814B1 (ko) 위치 및 시간 기반 사용자 위험 상황 감지 시스템
US20220095954A1 (en) A foot mounted wearable device and a method to operate the same
EP3611467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localization in extreme ambient conditions
Lee et al. Hybrid indoor location tracking for pedestrian using a smartphone
Kurniawan et al. Fall detector implementation in a robot service
CN112218232A (zh) 进出电子围栏的判断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