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0853A -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40853A CN110040853A CN201910248295.7A CN201910248295A CN110040853A CN 110040853 A CN110040853 A CN 110040853A CN 201910248295 A CN201910248295 A CN 201910248295A CN 110040853 A CN110040853 A CN 1100408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ver
- ecological
- water
- ditch
- eco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2—Stream regulation, e.g. breaking up subaqueous rock, cleaning the beds of waterways, directing the water flow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E02B3/122—Flexible prefabricated covering elements, e.g. mats, strip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 E02B7/02—Fixed barrages
- E02B7/04—Dams across valleys
- E02B7/08—Wall da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2—River resto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60—Ecological corridors or buffer zo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Botan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措施:A)构建河滩湿地净化系统;B)构建水下生态净化系统;C)构建生态堰坝;D)修复滩体生态;E)土质边坡生态护岸。本发明实现了河流纵向、横向和竖向的立体生态修复,提升了对入河污染的拦截净化能力以及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显著改善了河流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承载能力,同时营造出具有良好景观的生态长廊;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进行生态修复,能够显著改善河流的生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提高河流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承截能力,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快速构建和良好修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是淡水生态系统及流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行洪排涝、输水供水、水运、发电等水利功能以外,还具有污染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小气候、生态产品供给等生态功能,然而,伴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特别是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地区出现河流生境受损、生态退化、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河流的生态功能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按照所流经地域的不同,河流通常可分为山区型河流和平原型河流两种类型。不同于平原型河流,山区型河流通常存在水土易流失、河床形态多样、地势落差较大、基底砂石化程度高、浅滩或河漫滩众多等特点。其中,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即流经乡村区域的河段,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通常又是湖库等水源地的重要汇水通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等非点源污染。因此,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难度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作为导致山区型河流水质欠佳和水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农林业种植所带来的入河污染(农林地排水和地表径流)通常具有分期性、瞬时性、面广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等特点,除了需要从源头上减小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和提高其利用率以外,此类污染的有效控制还需要在其入河迁移输送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拦截净化。
目前,拦截农林业种植污染的技术手段主要有:(1)在入河之前采用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稻田消纳等技术措施进行拦截净化;(2)在承泄区河段构建前置库系统,利用前置库库区和生态坝的联合作用来集中净化入河污染。但这些技术应用于平原型河流,优势比较明显,但若应用于山区型河流,存在选址难度大、可供土地有限、影响行洪排涝等问题,因而很难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在河流水体生态修复领域已形成众多适用技术和工艺方案,如种植先锋水生植物、放流优势水生动物、调控生态水位、入湖(库)口湿地化营造、人工复氧、采用植生材料进行生态护坡等技术措施。但现有技术普通建立在重污染河流或平原型河流水质净化和水体生态修复基础上,难以直接复制应用到具有生态相对脆弱、水流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河床构造复杂等差异化特性的山区型河流。
公开号为CN105297671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北方山区河流河流生态综合治理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可充分利用山区河流现有的洼地和空塘,截留山区泥石流和面源污染,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但是,就拦截面源污染而言,由于导致面源污染的农田退水流入河流后,污染物浓度会被冲淡,其流量也会因上游来水而加大,该专利技术方案的实施很难发挥理想的污染拦截净化效果。此外,就河流生态修复而言,该专利技术方案建设生态库塘和与之相通的湿地、在连通库塘与湿地的河流两侧种植水生植物等,只是针对河流中下游的开阔地,忽视了空间巨大、生境更为重要的河流基底和岸坡的生态修复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环境承截能力的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效应。另外,在河流支流及其交汇处的构筑生态透水坝还面临着支流两侧农田和村落排水不畅而引发内涝、取水不便的问题。而生态库塘和与之相连通的湿地的建设又面临着水流短路,河水难以充分流经库塘和湿地,以及由于大部分山区河流中下游不具有洼地和空塘或者即便具有面积也很小,从而使得建设条件难以满足或可利用的空间有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存在水土流失严重、入河污染来源于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以及入河污染物具有面广量大的现象,现有技术又难以直接复制应用到具有生态相对脆弱、水流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河床构造复杂的差异化特性的山区型河流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A)构建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在设有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的河床上营造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削减入河污染,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河滩湿地本体、储水沟、布水沟、排水沟和外层防护带,河滩湿地本体中种植湿地植物,储水沟设置于河滩湿地本体迎水面的一侧,储水沟一端连通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储水沟另一端封闭,从而避免所收集的水流直接排入河流;布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布水沟一端与储水沟连通,布水沟另一端封闭,从而将排入储水沟的水流布入到河滩湿地本体中进行净化,并避免储水沟所收集的水流直接流入河流;排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外层防护带设置在储水沟迎水面一侧以及河滩湿地本体迎河面水的一侧,可以防止河滩湿地净化系统不被河水冲击破坏;
本发明根据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主要入河污染来源于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较低的特点,以及污染排放分散、河床上有众多滩体的特点,构建了河滩湿地净化系统。该净化系统利用储水沟收集来自于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的入河污染,采用浅沟布水和深沟排水的方式迫使储水沟所收集的水流尽可能经流滩体湿地系统中进行净化。同时,为了避免所构建的湿地净化系统因水流过急而破坏,在容易受到河水冲击的边界上分别设置外层防护带。
B)构建生态堰坝:在河滩湿地净化系统上游设置生态堰坝,生态堰坝包括坝体,坝体表层上铺设有渗排水网垫,渗排水网垫上定植水生植物,坝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净化层和不透水稳定层,透水净化层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筑而成,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400~1650份、水泥200~300份、水75~115份和盐碱改良剂25~45份;不透水稳定层由生态袋与生态石笼网构筑而成,生态袋内填充泥沙;
C)构建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然后在基底平坦的河床上加入石块,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形成水下生态净化系统,石块的加入用于增加基底的生境异质性,基底平坦的河床为常年有水流且水深大于等于10cm的河床;
本发明构建的生态堰坝,在利用坝体拦截净化水质的同时,还利用坝体抬高水位,平顺水流,落砂沉淤,保护措施A)所构建的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和措施C)所构建的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免受河流急流冲击破坏,并通过提高生态水位改善水体自净能力。
该生态堰坝的坝体包括不透水稳定层和透水净化层,不透水稳定层由生态袋与生态石笼网构筑而成,透水净化层采用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方式构筑。同时,为快速构建坝体生态系统,在坝体表面铺设有渗排水网垫,并在渗排水网垫上定植水生植物,该构筑措施施工作业简单易行,所构筑的生态堰坝构不仅坝体稳固,还具有一定的污染拦截净化和均质分水功能。
D)修复滩体生态:在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上配种湿生型或水生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改善滩体生态,并营造出斑块景观;
E)土质边坡生态护岸:对土质边坡进行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由干砌石、生态袋、生态砌块、植生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生态石笼、土工网垫和植草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构建。
作为优选,措施A)中,河滩湿地本体为由砂石、卵石和块石堆筑而成的滩体或者为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
作为优选,措施A)中,布水沟与储水沟垂直布置,排水沟与布水沟平行布置,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20cm以上,可以迫使布水沟所收集的水流尽可能经流河滩湿地本体。
作为优选,措施A)中,外层防护带采用浆砌块石或生态石笼构筑,生态石笼内填充砂石、卵石和块石。该外层防护带采用可就地取材的浆砌块石或填充砂石、卵石和块石的生态石笼构筑,既可以确保湿地净化系统的稳固性,也可以保证建设成本低廉。
作为优选,措施B)中,粗骨料为碎石或卵石,粗骨料的公称粒径为
15~30mm,盐碱改良剂为脱硫石膏。
作为优选,措施C)的具体操作包括: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以梅花布点方式分块铺设渗排水网垫,并在渗排水网垫定植沉水植物,然后在渗排水网垫迎水面的一侧加入石块,待沉水植物长至地上部分长度大于20cm后,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
作为优选,渗排水网垫为以聚丙烯为基材经乱丝熔融铺网加工而成的通用土工材料,渗排水网垫的厚度为0.3~2.5cm。
作为优选,沉水植物为苦草、伊乐藻、金鱼藻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底栖软体动物为环棱螺、沼螺、涵螺、河蚌和河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作为优选,生态石笼网为由低碳镀锌钢丝拧编而成的箱体网笼。
作为优选,措施D)中,乔木的种植面积小于等于种植总面积的1/10,灌木的种植面积小于等于种植总面积的1/5。
作为优选,乔木包括旱柳、金丝垂柳、白千层、东方杉、桤木、水松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灌木包括杞柳、柴桦、风箱树、木槿、夹竹桃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草本植物包括千屈菜、水生美人蕉、梭鱼草、旱伞草、再力花、花叶声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作为优选,生态护岸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和土工网垫构建,河流洪水位以下位置的生态护岸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建,河流洪水位以上位置的生态护岸由土工网垫构建,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400~1650份、水泥200~300份、水75~115份和盐碱改良剂25~45份。
植物选择和配置对河流生态修复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水质净化效果,也影响到水陆生态和景观。本发明在长期工程实践基础上,根据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的特性,融合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和植物营养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因地制宜的配置适合于基底平坦的河床的的沉水植物、水生植物、湿生型或水生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植物种植和保护措施,如采用渗排水网垫定植水生植物以及在湿地系统中设置外层保护带。这些技术措施的配合,可快速在包括滩体湿地、生态堰坝、基底平坦的河床在内的乡村河段上营建出立体多样的植被生态系统,且不易被急流冲击破坏,并形成包括斑块景观、水下景观和立面景观在内的立体多样景观。
本发明提供的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所采用的材料廉价易得,主要原材料,如利用河床上的卵石、块石和泥砂,可就地取材,材料的制备和加工工序简单易行,主要功能设施的构筑作业也十分简单,因而建设成本低。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根据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的污染特性以及河床的结构、构造和形态特性,以生态、经济、适用为原则,通过在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处附近的河床上营造河滩湿地净化系统,拦截净化入河污染,对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进行生态化改造,修复滩体生态,并在河床上营造出斑块景观,以及构建生态堰坝、生态护岸和水下生态净化系统,这些技术措施的优化集成,实现了河流纵向、横向和竖向的立体生态修复,提升了对入河污染的拦截净化能力以及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显著改善了河流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承载能力,同时营造出具有良好景观的生态长廊。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进行生态修复,能够显著改善河流的生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提高河流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承截能力,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快速构建和良好修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A)构建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在设有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的河床上营造河滩湿地净化系统,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河滩湿地本体、储水沟、布水沟、排水沟和外层防护带,河滩湿地本体中种植湿地植物,储水沟设置于河滩湿地本体迎水面的一侧,储水沟一端连通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储水沟另一端封闭;布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布水沟一端与储水沟连通,布水沟另一端封闭;排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外层防护带设置在储水沟迎水面一侧以及河滩湿地本体迎河面水的一侧;
B)构建生态堰坝:在河滩湿地净化系统上游设置生态堰坝,生态堰坝包括坝体,坝体表层上铺设有渗排水网垫,渗排水网垫上定植水生植物,坝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净化层和不透水稳定层,透水净化层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筑而成,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400份、水泥200份、水75份和盐碱改良剂25份;不透水稳定层由生态袋与生态石笼网构筑而成,生态袋置于生态石笼网后堆叠固定,生态袋内填充泥沙;
C)构建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然后在基底平坦的河床上加入石块,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形成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基底平坦的河床为常年有水流且水深大于等于10cm的河床;
D)修复滩体生态:在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上配种湿生型或水生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E)土质边坡生态护岸:对土质边坡进行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由干砌石构建。
措施A)中,河滩湿地本体为由砂石、卵石和块石堆筑而成的滩体。
措施A)中,布水沟与储水沟垂直布置,排水沟与布水沟平行布置,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20cm以上。
措施A)中,外层防护带采用浆砌块石构筑。
措施B)中,粗骨料为碎石,粗骨料的公称粒径为15~30mm,盐碱改良剂为脱硫石膏。
措施C)的具体操作包括: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以梅花布点方式分块铺设渗排水网垫,并在渗排水网垫定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为苦草和伊乐藻,然后在渗排水网垫迎水面的一侧加入石块,待沉水植物长至地上部分长度大于20cm后,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为环棱螺、沼螺、涵螺、河蚌和河蟹。
渗排水网垫为以聚丙烯为基材经乱丝熔融铺网加工而成的通用土工材料,渗排水网垫的厚度为0.3cm。
措施D)中,乔木的种植面积等于种植总面积的1/10,灌木的种植面积等于种植总面积的1/5。
乔木包括旱柳、金丝垂柳、白千层,灌木包括杞柳、柴桦、风箱树,草本植物包括千屈菜、水生美人蕉、梭鱼草。
生态石笼网为由低碳镀锌钢丝拧编而成的箱体网笼。
经现场中试规模的效果测试,采用实施例1的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对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中的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拦截去除负荷分别达到211.5、141.3、89.5和77.4kg/(hm2·d)。
实施例2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A)构建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在设有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的河床上营造河滩湿地净化系统,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河滩湿地本体、储水沟、布水沟、排水沟和外层防护带,河滩湿地本体中种植湿地植物,储水沟设置于河滩湿地本体迎水面的一侧,储水沟一端连通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储水沟另一端封闭;布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布水沟一端与储水沟连通,布水沟另一端封闭;排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外层防护带设置在储水沟迎水面一侧以及河滩湿地本体迎河的一侧;
B)构建生态堰坝:在河滩湿地净化系统上游设置生态堰坝,生态堰坝包括坝体,坝体表层上铺设有渗排水网垫,渗排水网垫上定植水生植物,坝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净化层和不透水稳定层,透水净化层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筑而成,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650份、水泥300份、水115份和盐碱改良剂45份;不透水稳定层由生态袋与生态石笼网构筑而成,生态袋置于生态石笼网后堆叠固定,生态袋内填充泥沙;
C)构建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然后在基底平坦的河床上加入石块,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形成水下生态净化系统,石块的加入用于增加基底的生境异质性,基底平坦的河床为常年有水流且水深大于等于10cm的河床;
D)修复滩体生态:在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上配种湿生型或水生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E)土质边坡生态护岸:对土质边坡进行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由土工网垫和植草毯共同构建。
措施A)中,河滩湿地本体为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
措施A)中,布水沟与储水沟垂直布置,排水沟与布水沟平行布置,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20cm以上。
措施A)中,外层防护带采用生态石笼构筑,生态石笼内填充砂石、卵石和块石。
措施B)中,粗骨料为卵石,粗骨料的公称粒径为15~30mm,盐碱改良剂为脱硫石膏。
措施C)的具体操作包括: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以梅花布点方式分块铺设渗排水网垫,并在渗排水网垫定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为苦草、伊乐藻、金鱼藻,然后在渗排水网垫迎水面的一侧加入石块,待沉水植物长至地上部分长度大于20cm后,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为涵螺、河蚌和河蟹。
渗排水网垫为以聚丙烯为基材经乱丝熔融铺网加工而成的通用土工材料,渗排水网垫的厚度为2.5cm。
措施D)中,乔木的种植面积为种植总面积的1/15,灌木的种植面积为种植总面积的1/10。
乔木包括东方杉、桤木、水松,灌木包括风箱树、木槿、夹竹桃,草本植物包括旱伞草、再力花、花叶声竹。
生态石笼网为由低碳镀锌钢丝拧编而成的箱体网笼。
将本实施例的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应用于浙江省杭州市某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建成2个月后水质监测发现,相较于修复前,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分别下降了38%、53%、33%和36%,修复后河水水质由原来的Ⅳ类水上升Ⅲ类水。
实施例3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措施:
A)构建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在设有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的河床上营造河滩湿地净化系统,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河滩湿地本体、储水沟、布水沟、排水沟和外层防护带,河滩湿地本体中种植湿地植物,储水沟设置于河滩湿地本体迎水面的一侧,储水沟一端连通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储水沟另一端封闭;布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布水沟一端与储水沟连通,布水沟另一端封闭;排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外层防护带设置在储水沟迎水面一侧以及河滩湿地本体迎河面水的一侧;
B)构建生态堰坝:在河滩湿地净化系统上游坡降较大的河段上或在狭窄河槽上设置生态堰坝,生态堰坝包括坝体,坝体表层上铺设有渗排水网垫,渗排水网垫上定植水生植物,坝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净化层和不透水稳定层,透水净化层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筑而成,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500份、水泥250份、水95份和盐碱改良剂35份;不透水稳定层由生态袋与生态石笼网堆叠而成,生态袋置于生态石笼网后堆叠固定,生态袋内填充泥沙;
C)构建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然后在基底平坦的河床上加入石块,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形成水下生态净化系统,石块的加入用于增加基底的生境异质性,基底平坦的河床为常年有水流且水深大于等于10cm的河床;
D)修复滩体生态:在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上配种湿生型或水生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E)土质边坡生态护岸:对土质边坡进行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由生态砌块、植生混凝土共同构建。
措施A)中,河滩湿地为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
措施A)中,布水沟与储水沟垂直布置,排水沟与布水沟平行布置,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20cm以上。
措施A)中,外层防护带采用生态石笼构筑,生态石笼内填充砂石、卵石和块石。
措施B)中,粗骨料为卵石,粗骨料的公称粒径为15~30mm,盐碱改良剂为脱硫石膏。
措施C)的具体操作包括: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以梅花布点方式分块铺设渗排水网垫,并在渗排水网垫定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为苦草,然后在渗排水网垫迎水面的一侧加入石块,待沉水植物长至地上部分长度大于20cm后,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为环棱螺和沼螺。
渗排水网垫为以聚丙烯为基材经乱丝熔融铺网加工而成的通用土工材料,渗排水网垫的厚度为0.3~2.5cm。
措施D)中,乔木的种植面积等于种植总面积的1/10,灌木的种植面积为种植总面积的1/7。
乔木包括水松,灌木包括夹竹桃,草本植物包括千屈菜。
生态石笼网为由低碳镀锌钢丝拧编而成的箱体网笼。
实施例4
同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生态护岸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和土工网垫构建,河流洪水位以下位置的生态护岸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建,河流洪水位以上位置的生态护岸由土工网垫构建,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400份、水泥200份、水75份和盐碱改良剂25份。
实施例5
同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生态护岸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和土工网垫构建,河流洪水位以下位置的生态护岸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建,河流洪水位以上位置的生态护岸由土工网垫构建,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650份、水泥300份、水115份和盐碱改良剂45份。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措施:
A)构建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在设有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的河床上营造河滩湿地净化系统,河滩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河滩湿地本体、储水沟、布水沟、排水沟和外层防护带,河滩湿地本体中种植湿地植物,储水沟设置于河滩湿地本体迎水面的一侧,储水沟一端连通农田退水和村落污水入河排放口,储水沟另一端封闭;布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布水沟一端与储水沟连通,布水沟另一端封闭;排水沟设置在河滩湿地本体内,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外层防护带设置在储水沟迎水面一侧以及河滩湿地本体迎河面水的一侧;
B)构建生态堰坝:在河滩湿地净化系统上游设置生态堰坝,生态堰坝包括坝体,坝体表层上铺设有渗排水网垫,渗排水网垫上定植水生植物,坝体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净化层和不透水稳定层,透水净化层由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构筑而成,以重量份计,透水性生态混凝土包括如下原料:粗骨料1400~1650份、水泥200~300份、水75~115份和盐碱改良剂25~45份;不透水稳定层由生态袋与生态石笼网构筑而成,生态袋内填充泥沙;
C)构建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然后在基底平坦的河床上加入石块,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形成水下生态净化系统,基底平坦的河床为常年有水流且水深大于等于10cm的河床;
D)修复滩体生态:在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上配种湿生型或水生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E)土质边坡生态护岸:对土质边坡进行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由干砌石、生态袋、生态砌块、植生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生态石笼、土工网垫和植草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构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措施A)中,河滩湿地本体为由砂石、卵石和块石堆筑而成的滩体或者为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滩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措施A)中,布水沟与储水沟垂直布置,排水沟与布水沟平行布置,排水沟的沟底高程较布水沟的沟底高程低20c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措施A)中,外层防护带采用浆砌块石或生态石笼构筑,生态石笼内填充砂石、卵石和块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措施B)中,粗骨料为碎石或卵石,粗骨料的公称粒径为15~30mm,盐碱改良剂为脱硫石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措施C)的具体操作包括:在生态堰坝下游基底平坦的河床上,以梅花布点方式分块铺设渗排水网垫,并在渗排水网垫定植沉水植物,然后在渗排水网垫迎水面的一侧加入石块,待沉水植物长至地上部分长度大于20cm后,再投放底栖软体动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渗排水网垫为以聚丙烯为基材经乱丝熔融铺网加工而成的通用土工材料,渗排水网垫的厚度为0.3~2.5c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为苦草、伊乐藻、金鱼藻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底栖软体动物为环棱螺、沼螺、涵螺、河蚌和河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措施D)中,乔木的种植面积小于等于种植总面积的1/10,灌木的种植面积小于等于种植总面积的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乔木包括旱柳、金丝垂柳、白千层、东方杉、桤木、水松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灌木包括杞柳、柴桦、风箱树、木槿、夹竹桃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草本植物包括千屈菜、水生美人蕉、梭鱼草、旱伞草、再力花、花叶声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48295.7A CN110040853A (zh) | 2019-03-29 | 2019-03-29 |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48295.7A CN110040853A (zh) | 2019-03-29 | 2019-03-29 |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40853A true CN110040853A (zh) | 2019-07-23 |
Family
ID=67275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48295.7A Pending CN110040853A (zh) | 2019-03-29 | 2019-03-29 |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40853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45139A (zh) * | 2021-03-30 | 2021-06-29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 一种泸沽湖大草海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方法 |
CN114349173A (zh) * | 2022-01-17 | 2022-04-15 |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 一种多自然型河流水环境系统及治理方法 |
CN114982613A (zh) * | 2022-05-19 | 2022-09-02 | 江西省空间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乡村水岸景观的生态营建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85290U (zh) * | 2010-07-22 | 2011-04-06 | 山东国瑞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河道内复合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CN201850179U (zh) * | 2010-10-14 | 2011-06-01 | 山东国瑞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KR20110104632A (ko) * | 2010-03-17 | 2011-09-23 | 지유 주식회사 | 그린 에너지를 이용한 수질 정화장치 |
CN102249416A (zh) * | 2011-05-06 | 2011-11-23 | 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湖岸缓冲带生态重建的方法 |
CN105753164A (zh) * | 2016-04-22 | 2016-07-13 | 重庆大方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系统及构建方法 |
CN107119626A (zh) * | 2017-04-12 | 2017-09-01 | 重庆交通大学 | 一种生态环保透水丁坝结构 |
-
2019
- 2019-03-29 CN CN201910248295.7A patent/CN11004085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10104632A (ko) * | 2010-03-17 | 2011-09-23 | 지유 주식회사 | 그린 에너지를 이용한 수질 정화장치 |
CN201785290U (zh) * | 2010-07-22 | 2011-04-06 | 山东国瑞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河道内复合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CN201850179U (zh) * | 2010-10-14 | 2011-06-01 | 山东国瑞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CN102249416A (zh) * | 2011-05-06 | 2011-11-23 | 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湖岸缓冲带生态重建的方法 |
CN105753164A (zh) * | 2016-04-22 | 2016-07-13 | 重庆大方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下沉式河道湿地系统及构建方法 |
CN107119626A (zh) * | 2017-04-12 | 2017-09-01 | 重庆交通大学 | 一种生态环保透水丁坝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戴金水,张玉昌,王坤堂: "《工程护坡与生物护坡》", 31 August 2008, 东北大学出版社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45139A (zh) * | 2021-03-30 | 2021-06-29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 一种泸沽湖大草海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方法 |
CN114349173A (zh) * | 2022-01-17 | 2022-04-15 | 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 一种多自然型河流水环境系统及治理方法 |
CN114982613A (zh) * | 2022-05-19 | 2022-09-02 | 江西省空间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乡村水岸景观的生态营建系统 |
CN114982613B (zh) * | 2022-05-19 | 2023-12-22 | 江西省空间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乡村水岸景观的生态营建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92938B (zh) | 一种用于农田退水污染防控的生态沟渠系统及构建方法 | |
CN103215920B (zh) | 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 | |
CN100398753C (zh) | 库滨带生态防护系统 | |
CN102249416B (zh) | 一种湖岸缓冲带生态重建的方法 | |
CN105464050B (zh) | 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 |
CN110040853A (zh) | 一种适用于山区型河流乡村河段水岸同步生态修复的方法 | |
CN102561254A (zh) | 处理面源低污染水的河道生态系统 | |
CN107419703A (zh) | 一种植生型净水混凝土砌块护岸及其构建方法 | |
CN106702980A (zh) | 防止沟壁土壤流失的农田生态排水沟渠构建方法 | |
CN203080471U (zh) | 一种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 | |
CN105804033B (zh) | 一体式w型农田生态退水沟渠 | |
CN106865777A (zh) | 一种湖泊景观水体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方法 | |
CN110106828A (zh) | 一种适用于山区小流域河道水质强化净化的生态透水坝 | |
CN207469172U (zh) | 一种提升河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 | |
CN207581470U (zh) | 一种滨海垂直流人工湿地 | |
CN109553198A (zh) | 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及其方法 | |
CN112761103A (zh) | 农田面源汇水小循环生态治理方法及系统 | |
CN211057724U (zh) | 一种应对水文变化的消落带生态护坡系统 | |
CN109338991B (zh) | 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 | |
CN107902842A (zh) | 一种多段功能的原位生态净化带 | |
CN108529816B (zh) | 一种多单元岸坡型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
CN110106842A (zh) | 一种硬化沟渠生态重建的方法 | |
KR101390357B1 (ko) | 살수여상기능 및 정수처리기능을 갖는 자연형 하천 호안 공법 | |
CN106219758A (zh) | 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 | |
CN110042797A (zh) | 一种斜坡式硬质化岸坡的生态化改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3 |